土地的誓言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土地的誓言》词语注音+解释2023

【七年级语文】《土地的誓言》词语注音+解释2023

第七课《土地的誓言》碾niǎn:1.把东西轧碎、轧平或使粮食去皮所用的工具:石~。

2.滚动碾子等轧:~米。

~药。

3.〈方〉踩:这个人啊,走路~不死蚂蚁(指慢性子)。

誓言shì yán:宣誓时说的话:立下~。

胸膛xiōng táng:略。

嗥鸣háo míng:(野兽)大声嚎叫。

山涧shānjiàn:山间的小水流。

高粱gāo liang:略。

斑斓bānlán:灿烂多彩:五色~。

~的玛瑙。

也作斒斓。

缠绕chán rào:1.条状物回旋地束缚在别的物体上:枯藤~。

2.纠缠;搅扰:烦恼~心头。

亘古gèngǔ:整个古代;终古:~至今(从古到今)。

~未有。

默契mò qì:1.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配合~。

2.秘密的条约或口头协定。

田垄tián lǒng:1.田埂gěng。

2.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

埋葬máizànɡ:1.掩埋尸体。

2.比喻消灭;清除:~旧世界。

镐头gǎotou:刨土用的工具。

土壤tǔ rǎng :地球陆地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

禾稻hé dào :稻谷。

丰饶fēngráo:丰裕富饶;丰足充实。

污秽wūhuì :1.不干净。

2.指不干净的东西。

耻辱chǐ rǔ:1.指声誉上所受的损害。

2. 侮辱。

3. 羞辱,羞辱的事。

土地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

• 3、“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中“埋葬”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作业 • 本4 “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
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因为昔日的欢笑确 实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 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 葬在故乡的田垄间。这里用“埋葬”比“飘 荡”、“回响”更多了一层故乡沦丧的沉重 的感觉和悲愤之情。 • 谁埋葬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 垄”,我们就要埋葬他们,让埋葬我们欢笑 的田垄成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
这篇课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 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 就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 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
一 、直接抒情(用了呼告的手法)
二 、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个 画面,像电影镜头剪接回放。
作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的誓言,而 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作者向家乡的土地发出了什么誓言, 先用原文回答再用自己的话总结。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
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 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 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 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 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地段的南满铁路, 反诬是中国军人所为,并以此为借口, 进攻北大营。这是柳条湖爆破现场。
炸这 死是 的“ 中柳 国条 人湖 ” 事 件 中 被
这是“九一八”当晚,南京国民党政府采 取“不抵抗”政策,日军很快攻占东北军 驻地沈阳北大营。
歌曲欣赏: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好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 九一八

初中语文《土地的誓言》原文

初中语文《土地的誓言》原文

初中语文《土地的誓言》原文-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①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chì)痛②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③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háo)鸣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⑤深夜的谰(lán)语⑥,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

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

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在那亘(gèn)古⑦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

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

我是土地的族系⑧,我不能离开她。

《土地的誓言》笔记

《土地的誓言》笔记

《土地的誓言》笔记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2. 写作背景。

-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东北人民奋起反抗,开展了不屈不挠的抗日斗争。

端木蕻良也被迫流亡关内,他怀着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字词积累。

1. 生字词。

- 挚(zhì)痛:诚恳而深切。

- 嗥(háo)鸣:(野兽)大声嚎叫。

- 斑斓(lán):灿烂多彩。

- 谰(lán)语:没有根据的话。

- 怪诞(dàn):荒诞离奇;古怪。

- 亘(gèn)古:远古。

- 默契(qì):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 田垄(lǒng):田埂;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

- 蚱蜢(zhà měng):昆虫,像蝗虫,常生活在一个地区,不向外地迁移,是害虫。

- 污(wū)秽(huì):肮脏的东西。

三、文章结构。

1. 第一部分。

- 开篇直接抒发对关东原野的热爱之情,“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这种“热情”是作者对故乡土地炽热的爱。

作者将这种情感比作“泛滥”的河流,形象地表现出这种情感的强烈与不可遏制。

2. 第二部分。

- 回忆故乡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如“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等描写,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展现了故乡土地的富饶与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3. 第三部分。

- 抒发对故乡土地被侵略者践踏的悲愤之情,誓言要为故乡的解放而战斗,“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表达了作者坚定的抗日决心和对故乡土地的深情。

四、写作特色。

1. 抒情方式。

- 直接抒情。

- 文章中多处直接抒发对土地的热爱和誓言,如“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等语句,直接表达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使读者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故乡土地的热爱以及对侵略者的愤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9课土地的誓言》知识讲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9课土地的誓言》知识讲解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土地的誓言》知识讲解撰稿:王欢欢审稿:王军霞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1936年创作的反映东北沦陷区人民生活的短篇小说《鹭鸶湖的忧郁》是他的成名作。

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等。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

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亡。

东北三省的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大山压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离开了生他们、养他们的故土而四处流浪。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和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知识积累1.炽.(chì)痛:热烈而深切。

2.泛滥.(làn):愿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

3.仰望:抬头向上看。

4.标直:笔直。

5.呻.(shēn)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6.嗥.(háo)鸣:(野兽)大声嚎叫。

7.斑斓.(lán):灿烂多彩。

8.狐仙姑:东北地区民间迷信的神仙。

9.谰.(lán)语:没有根据的话。

10.怪诞.(dàn):荒诞离奇,古怪。

11.亘.(gèn)古:远古。

12.默契.(qì):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13.族系: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同类。

14.田垄.(lǒng):田埂。

15.镐.(gǎo)头:刨土用的工具。

16.丰饶.(ráo):富饶。

17.破晓:天刚亮。

18.污秽.(huì):肮脏的东西。

19.端木蕻.(hóng)良20.召.(zhào)唤21.白桦.(huà)林(zhàměng)22.浆.(jiāng)液23.山涧.(jiàn)24.蚱蜢..(lù)27.场.(cháng)院25.碾.(niǎn)26.辘辘..考题例析(2011 河北承德)阅读下面有关某县土地沙化状况的统计资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第8课:土地的誓言-七年级语文下册各课生字词+同步练习+思考探究解析+课外阅读

第8课:土地的誓言-七年级语文下册各课生字词+同步练习+思考探究解析+课外阅读

第8课土地的誓言【生字生词】碾:niǎn 把东西轧碎或压平的器具。

誓言:shì yán誓师时所说的话。

约誓;以言相约胸膛:[ xiōng táng ]躯干的一部分,在颈和腹之间。

嗥鸣:[ háo míng ](野兽)大声嚎叫。

山涧:jiàn山间的水沟。

高粱:liáng一年生草本植物。

叶和玉米相似。

但较窄,花序圆锥形,生在茎的顶端,子实红褐色。

斑斓:bān lán灿烂多彩。

缠绕:chán rào萦绕。

亘古:[ gèn gǔ ]整个古代;终古默契:[ mò qì ]1.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配合~。

2.秘密的条约或口头协定。

田垄:[ tián lǒng ]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

埋葬:mái zàng掩盖。

镐头:gǎo刨土用的工具。

土壤:rǎng泥土。

禾稻: dào稻谷。

丰饶:fēng ráo形容词,富饶。

污秽:wū huì肮脏的东西。

【同步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

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

故乡的土壤是香的。

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起。

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cuàn_______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

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

禾稻的香气是强烈的,niǎn______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粗的字注音。

cuàn_______出来 niǎn________着埋葬()镐()头(2)语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___”,正确的写法是“__________”。

《土地的誓言》ppt课件

《土地的誓言》ppt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经风蚀向背风坡脚下削前移,逐渐趋向平缓。
(2)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 亿亩耕地红线。我国将每年的6月25日定为“全国土地日”,其标志如左 下图所示。请你解读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寓意。(80字左右)
(2)标志主要由经纬线、耕地、谷穗构成。经纬线 象征地球——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下方的线条代 表耕地——粮食生产的基础;两侧的谷穗代表粮食 ——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此标志呼吁人们关注耕 地,保护耕地,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前挡后拉”:沙丘迎风坡下半部用灌木造林固沙,同时 在丘间低地营造混交林,使沙丘“前有林挡、后有林拉”, ③ 借助风力逐渐拉平沙丘顶部。
“撵沙腾地”:丘间低地造林后,沙子均匀地堆积在林内,
可以抑制下源沙丘增大,林地面积扩大后,沙丘即被固

定。
“固身削顶”:在沙丘迎风坡面造林固沙,在丘间低地营
造灌木混交林,固定该沙丘的流动,使沙丘上部的流沙
(9)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tǔ rǎng( 土壤 )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 起。
(10)hédào( 禾稻 )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 多么美丽,多么fēng ráo( 丰饶 )…… (11)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wū huì( 污秽 )和chǐ rǔ ( 耻辱 )。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hān rán rù mèng( 酣然入梦 ) ②gèn gǔ( 亘古 ) ③gāo liang( 高粱 ) ④tián lǒng( 田垄 ) ⑤háo míng( 嗥鸣 ) ⑥mòqì( 默契 )
(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语段中的横线上。

《土地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
誓言: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 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 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 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 秽和耻辱。
感情: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 思念故乡以及愿意为故乡而战斗、 牺牲的感情。
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 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 表达“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 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 的爱国热情。
概括内容
第一段:
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 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
第二段:
故乡美好的生活令人梦萦魂牵, 我发誓要为故乡而战斗而牺牲。
探究思考:
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探究思考:
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土的 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 后再直接抒情。
内容相同: 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写
写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已经 过去了整整十年,抗 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 苦的阶段,流亡在关 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 可归。作者怀着难以 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 了这篇文章。
谰语 lán
端木蕻良 hóng 嗥鸣 háo 怪诞 dàn
炽痛 chì
山涧 jiàn 亘古 gèn
胸膛 táng
5.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
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 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7.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 而到后来却改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 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用第二人称 来称呼呢?
土地的誓言
作者简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30年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 曹京平为避免国民党迫害,决定给 自己起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 以模仿的笔名。于是,用了“端木” 这个复姓,又把他东北家乡红高粱 的别称——“红粱”移作名字。这 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 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 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 疑。于是改用谐音 “端木蕻良” 。
1、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 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泛滥”改 为“澎湃”或“涌动”可好?)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 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文中 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 四下泛滥奔流。较之用“澎湃”“涌动” 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2、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 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埋葬”改为 “飘荡”或“回响”可好?)
------端木蕻良
创作背景:
1941年9月 18日,九一八事 变已经过去了整 整十年,抗日战 争正处于十分艰 苦的阶段,流亡 在关内的东北人 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抑 制的思乡之情写 下了这篇文章。
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现
代作家。辽宁省昌图县人,原名曹 汉文、曹京平.
“埋葬”,只用于已死的事物,而 这里是指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早 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凄苦、哀 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只属于失去的 故园。
第二段起初写“关东大地”用第三人称 “她”来称呼,而到了后边却改说“土地, 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 站立”?用第二人称来称呼呢?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
面对土地发 出的誓言
一:我要回去 二:我要战斗
二、作者在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事物?
白桦林
马群
鹿 群
蒙古狗
高粱
东北物产丰富, 地大物博。
豆粒 玉米
黑土地
山雕
煤块
三、作者为什么在这段话中列举了一大串 的景色、物产?
展现东北大地的富饶美丽,表现了对故乡 深切的留恋炽痛的热爱。
四、语言品析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炽痛 chì 胸膛 táng 喷涌 pēn 泛滥 làn 白桦林 huà
谰语 lán 嗥鸣 háo 怪诞 dàn 山涧 jiàn 亘古 gèn 斑斓 lán 默契 qì 碾 niǎn 田垄 lǒng 丰饶 ráo 蚱蜢 zhà měng 污秽 huì 镐头 gǎo
朗读理解
一、找出文中的誓言部分,读一读,说 说:如何理解题目“土地的誓言”?
起初用“她”,感情比较平稳。后来由于作 者情感的逐步激越,改用第二人称直接与所叙 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具有强烈的抒情效 果。 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
• 对故土的深切怀念 • 对故乡优美景物的赞美 • 离别故土无尽的凄苦和无奈 • 收复家园恢复国土的激情与信念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