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土地的誓言

合集下载

第8课《土地的誓言》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8课《土地的誓言》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表达作者为故乡土地而战斗的决 心,哪怕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表达 了作者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和必胜 的坚定信念。
合作探究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 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 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 可把它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运用 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 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把关东平原的美丽景象一览无余地 展现在读者面前,加大了信息容量,给 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表达了作者对故 乡发自肺腑的热爱之情。作者把故乡写 得如此美好、丰饶,能让我们更爱她, 并为她的美好被埋葬而感到悲愤。这更 能激起我们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对恢复 故乡的美好的信念和决心。
合作探究 “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
合作探究
把第二段划分三层。
第一层(开篇至“我不能离开她”): 强调“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
第二层(“在故乡的土地上”至“没 有人能够忘记她”):回忆“我”在故乡 成长的足迹。
第三层(最后两句): 发誓要为故乡 战斗到底。
合作探究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 肤,都有着土粒。”这句话运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 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 家,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他是 当时“东北作家群之一”,第一次把作 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 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 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 粗犷的东北风格震动着人们的内心。散 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 来》 《花一样的石头》, 小说《曹雪 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等。
文体知识
抒情性散文,主要用来抒发作者的主 观情感。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性散文情 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 抒情性散文主要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 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 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 的手法,在文章中可能会出现,但通篇使 用这一手法者并不多见。

7.《土地的誓言》课堂实录

7.《土地的誓言》课堂实录

7.《土地的誓言》课堂实录【积累字词】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

同学们先把课文散读一遍,注意读准以下加点字的字音,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

【分析课文】0.背景及题解同学们初读时应该发现文末有“‘九一八’十周年写”这样一行字,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及背景。

“九一八”事变之后,大批东北青年流亡到关内,在“九一八”十周年的时候,作者写下了这篇《土地的誓言》。

何为“誓言”?——宣誓、发誓时说的话。

同学们散读课文后,可以初步理解课文标题“土地的誓言”是“作者对这土地发出誓言”,看着这个标题,我们不禁想问:(1)作者到底要对土地发出什么誓言?(2)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1.分析课文第1段全文共两段,请同学们把第1段朗读一遍,注意读出情感。

(1)“这种声音”指什么?同学们在朗读过程中有没有发现这1段中作者反复写到了“这种声音”?请同学们思考,“这种声音”指什么?让我们到文中圈画出相关语句。

这些句子都写到了“这种声音”。

显然文章开头就交代了,“这种声音”指的是她对“我”的呼唤、召唤。

结合上一句可知,文中“它”指的是关东原野,也就是作者的故乡。

所以“这种声音”就是互相呼唤“我”的名字,召唤“我”回去的声音。

作者在这里用女字旁的“她”来称呼故乡,而不是宝盖头的“它”。

可见故乡在作者的心目中是有生命的,“我”和故乡之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亲近关系的。

(2)“我”在什么情形下听到这种声音?“我”对故乡怀着挚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故乡召唤“我”回去。

“回去”一词表明当下的“我”不在故乡,结合写作背景已知,此时的“我”还流亡他乡。

身处异乡的“我”在什么情形下听到这种召唤的声音呢?①我们关注到文中第1段有这样一句话:“这时”指的是什么时候?第1段中有一大段对故乡的回忆:这个句子很长,概括起来就是“对故乡景物的回忆”。

也就是说,当“我”回忆起故乡的景物时,“我”就会听到故乡对“我”的召唤。

7、《土地的誓言》

7、《土地的誓言》

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第一:“我要战斗! ” 第二:“我要回去! ”
文章主旨:
作者描绘了沦陷的故乡昔日 的美丽、丰饶及自己在故乡的 成长足迹,抒写了对沦亡的故 乡强烈的思念之情,并发出了 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 牲生命的誓言。
珍爱和平环境 争分夺秒学习 振兴祖国经济
选择=结果
汇报结束 谢谢观看! 欢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红熟的浆液” 指作者内心如沸腾的 岩浆,在燃烧,在沸腾。
6.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 P39却改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 解放,你必须站立”?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 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 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 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人称,于是用第二人称 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 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 切。
与萧军、萧红等人习惯上被称 为“东北作家群”,开了抗日文学 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 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 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 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 犷的地方风格震动着人们的内心。
谰语 lán
端木蕻良 hóng 嗥鸣 háo 怪诞 dàn
挚痛 zhì
山涧 jiàn 亘古 gèn
写作背景:
1941年9月 18日,“九一八” 事变已经过去了 整整十年,抗日 战争正处于十分 艰苦的阶段,流 亡在关内的东北 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抑 制的思乡之情写 下了这篇文章。
“ 九 一 八 ” 事 变
历史不容忘记
我 要 妈 妈
端木蕻良(1912-1996)现代作
家,小说家。满族,原名曹京平, 主要作品有《憎恨》《科尔沁旗草 原》《大地的海》《长江》等。

7土地的誓言-课件

7土地的誓言-课件

字词积累
zhì
háo
jiàn lán
挚痛 嗥鸣 山涧 谰语
dàn gèn
gǎo
huì
怪诞 亘古 镐头 污秽
字词积累
【挚痛】诚恳而深切。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污秽】肮脏的东西。
【斑斓】灿烂多彩。
【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 致的了解。
初读感知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我要回去!” “我要战斗!”
细读感悟
1.文章第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有何作用?
(1)结构:总领第一段。 (2)内容:直接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挚痛的热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细读感悟
2.文中哪些字词或句子最能表达作者的 感情?作者用怎样的方法表达情感?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比喻坏的事务不 受限制地流行。
初读感知
阅读课文,课文共有两段,分别讲了什么 内容?请聪明的你加以概括。
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 “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 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 “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7 土地的誓言
R·七年级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1.识记、理解并熟练掌握本文重点字词。 2.联系背景,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体会 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3.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体味文章 真挚感人的语言。 4.领悟并学习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走近作者
【端木蕻良】(1912—1996年),原名曹京平,辽 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 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 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 短篇小说集《土地的誓言》《憎恨》; 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 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 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土地誓言的基本概念。土地誓言是对土地的尊重和保护的承诺。(详细解释概念)。它是我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表现,体现了我们对资源的珍惜。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土地誓言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环境问题。
(2)学会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价值观。
4.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短语,分析课文结构。
5.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誓言》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词、短语,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结构,了解土地誓言的含义。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土地、珍惜资源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土地的誓言》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土地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引导他们思考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他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到土地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我觉得这种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也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我尝试用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实验操作来解释土地誓言的概念,让学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土地保护的重要性。我发现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他们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也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3.文化传承与理解:

7《土地的誓言》

7《土地的誓言》

整 体 感 悟
1、听录音朗读,标出你有 疑问的字词和语句,以及你 喜欢和深受感动的语句。 2、观看一组表现东北风情 的图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 情。
日军轰炸南满铁路
屠杀
日军轰炸南满铁路
屠杀
谰语 lá n
端木蕻良 hó ng 嗥鸣 há o 怪诞 dà n
炽痛 chì 胸膛 tá ng
合作探究:
2、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 出来?试举例说明。 (1)、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 情。 (2)、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 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 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 子。) (3)、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 “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 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 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 果。)
作者向家乡的土地发出了什么誓言?用原文 回答。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 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 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 耻辱。
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 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 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 是什么?
喷涌 pēn 泛滥 là n
n 山涧 jià n 亘古 gè
斑斓 lá n 默契 qì
碾 niǎn 田垄 lǒng 丰饶 rá o 蚱蜢 zhà měng
白桦林 huà
污秽 huì 镐头 gǎo
整体感知
1.文章题目是《土地的誓言》,是不 是就是指土地发出的誓言呢? 2.什么誓言?(书中原话)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两个自 然段的内容。 4.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觉得文章该怎样朗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二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二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土地的誓言》是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而写的。

当时,“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还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再也难以遏制心中强烈的思乡之情,怀着满腔的激愤之情写下了这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强烈思念之情。

在熏陶中让学生感受当时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郁的情感打动人心。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感情,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

因此,在教学之前,我会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

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最形象的音符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

当学生情感被调动起来之后,本文的教学就易于进行了。

再者,七年级学生在理解本文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够感受到文中丰沛的感情却难以确切地把握理解文意。

所以,我会把品析文中的关键意象和抒情描写作为教学的重点,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

【教学目标】1、通过教师范读和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味课文里精彩语言,同学们学会并初步运用一些写作技巧3、通读全文,找出本文抒情描写的语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将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本文又是一片抒情色彩十分浓郁的散文,所以,我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2、教学难点:本文有些句子语意丰富,学生不易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土地的誓言》是端木蕻良在1941年8月18日,9、18事件十周年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

综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愤。

细细品读,重重波澜,万千感慨,那应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奔走呼告,是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是饱含热泪捧出的一颗炽热的心。

教学目标⑴积累词语,掌握“炽痛、嗥鸣、斑斓、谰语、怪诞、亘古”等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⑶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能力目标: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层体味作者的家园情、故国情。

⑵揣摩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句,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

同时进行仿句训练,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家乡的富饶,祖国的腾飞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感悟作者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一声声歌唱,凝聚了人们对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土地,母亲般亲切的名字,每每唤起你,就像母亲用那温柔的双手抚摸着我们,用那甘甜的乳汁滋润着我们一样;土地,你用你宽阔的胸怀养育着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动、奋斗,对土地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

人们不会忘记,当年走投无路漂泊谋生的农人身怀的“家乡土”;人们不会忘记,蛰居海外的侨裔床头上珍藏的“乡井土”;人们不会忘记,“寸金桥”上的民众抱着“寸土当金与伊打,誓与国土共存亡”的信念……岁月悠悠,能冲淡许多记忆,却带不走那一串串的深沉与悲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
而到了后面却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 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为什么?
对土地用“你”相称,感情显得更加直接而迫 切。这在修辞手法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 效果。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 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 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可把它分为呼人、呼 物两种形式。 例子:雷锋啊,你虽然生活在二十世纪六十 年代,但人们从你身上,也从千千万万革命战士 的身上,看见了未来的人类,共产主义的人类。 (呼人)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我的 长剑被人拔去了,但是你,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长 剑,你不能拔去我无形的长剑呀!(呼物)
“埋葬”写出了作者的欢笑只属于失去的故土, 用该词更多了一层沉重和悲愤之情。
8、 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 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 和耻辱。”的含义是什么? 污秽和耻辱指故乡被日本侵略者蹂躏、强占而 至沦丧。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 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 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热情和为祖国奉献一 切的精神。
回忆故乡、思念故乡(为何发出誓言)
为故乡战斗、牺牲(发出誓言)
本文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 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结构相同: 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 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接抒情。 内容的相同: 内容上的不 同点: 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7、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 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 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 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写出了作者的心 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表达 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较之用“澎 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 力量。)
“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又称沈阳事变;日本称满洲事变, 因中国东北被日本称作满洲)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 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 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九一八事件爆发后, 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 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 的道路。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 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因此被中国民众视为国耻, 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国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 “国耻日”。
积累词语
碾(niǎn):把东西轧碎或压平的器具;轧。
誓言:
山涧: 斑斓:
泛指宣誓﹑发誓时说的话。 。
山间的水沟 。 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 。
缠绕:
默契: 田垄: 禾稻: 丰饶: 耻辱:
用带状或条状物盘绕其他物体 。
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分开田亩的土埂 ;田间种植作物的垄 。 稻谷。 丰裕富饶;丰足充实。 指声誉上所受的损害;羞辱,羞辱的事;侮辱。
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 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 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 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大 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强烈。 它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 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 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4、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景色、物产吗?删
去一半如何? 有必要,删去不好,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 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 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 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
5、文章第一段为何多次写“这种声音”?为什
么说“这种声音”来自“亘古的地层”?
“这种声音”是故乡的声音,是故乡的召唤, 多次写“这种声音”,表达了对故乡的无比眷恋和 怀念。 “来自亘古的地层”是一种联想,在任何一块 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岩浆就是文 中所说的“红熟的岩浆”。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 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 就要喷涌而出。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 日本“关东军” 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路轨炸毁,却反诬中国 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军队。以此为借口,日军 随即攻占沈阳,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 事变。
这是“九一八”当晚,南京国民党政 府采取“不抵抗”政策,日军很快攻占东 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
日军进沈阳
日本侵略者用我国同胞进行细菌试验。
日伪军屠杀东北抗日义勇军士兵
逃难
流浪
写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已经过 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 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 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 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 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 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 文,主要作品有《憎恨》《科尔沁 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 与萧军、萧红等人习惯上被称 为“东北作家群”,开了抗日文学 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 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 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 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 犷的地方风格震动着人们的内心。
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 身发出誓言”。
1、理清本文的结构,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理清本文的结构 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 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思念故乡)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 故乡母亲战斗而牺牲!(发出誓言) 明确作者的思路
松 花 江 上
张 寒 晖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 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 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2、作者的故乡就是关东大地,那文中哪些内容 是作者对故乡土地的描写?描写的对象是什么?运用 什么修辞手法使景色的描写生动形象?
第一段的景色描写,描写对象是东北特有的景
色(白桦林、高粱、豆粒)和物产(金矿、煤矿)。
运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
3、在“我”的记忆中,你看见了哪些景色、 物产?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白桦林、奔马群、蒙古狗、红高粱、豆粒、黑 土地、山雕、鹿群、煤块、足金、车铃…… 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借物思乡,更 能激起我们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恢复故乡的美好 的信念美景物的赞美。 离别故土无尽的凄苦和无奈。 收复家园恢复国土的激情与信念。
艺术特点:
叙述与抒情相结合——形成文章的波澜起伏, 节奏鲜明。 排比—— 连用“当我…”把各种有意味的事 物组成一个个画面,电影似的展现关东大地的 丰饶美丽,造成一种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比喻——“地层里的洪流象我的心喷涌的血 液” ,使“关东大地”有了生命有了感情, 可以象人一样召唤我,激励我为之奋斗为之牺 牲,使感情愈发强烈。 呼告——“她”转为“你”的人称转换,是情 感变化的结果,情感从平稳~到激动,情感显 得更加直接而迫切,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