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_林静

合集下载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高职院校辅导员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因性别、学历和职称等的不同存在显著差异。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法,修订了MBI--GS量表,通过三个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研究。

测量、分析了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

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取出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三个因素,并就各影响因素对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作用途径及其效应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对职业倦怠的策略。

[标签]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Maslach对职业倦怠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将职业倦怠定义为: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它包括三个维度,即情绪耗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②。

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中的特殊群体,每个人要承担着200至300名大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面临复杂的工作任务,付出艰辛的劳动,但其职业价值和社会地位不能被有效认同,压力逐渐增大,成为产生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职业倦怠不仅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降低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还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以无锡、苏州、常州高职院校辅导员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90份,有效率97.5%。

样本在性别、年龄、工作年限、职称、学历等变量上与总体结构基本保持一致。

测试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所得样本情况为:从性别来看,女辅导员较多,占76.92%;从年龄来看,30~39岁的辅导员人数最多,超过70%;从工作年限来看,工作时间5~10年的辅导员最多,占64.1%;从职称来看,高级职称偏少,只占5.13%;从学历来看,硕士学历较多,占58.97%。

(二)研究方法1.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卷。

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情况的测量采用李超平修订的MBI-GS中文版问卷测量法,由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低三个维度组成,各维度得分越高,职业倦怠感越强烈。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探讨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探讨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探讨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探讨摘要:高校辅导员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尤为突出。

近年来,随着辅导员队伍高学历、年轻化的趋势明显,职业倦怠已呈现加剧态势。

为此,加快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显得尤其重要。

关键词:专业化职业化高职辅导员职业倦怠高职院校辅导员从事的是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是正常教学秩序与生活秩序的直接维护者。

辅导员工作从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到贫困资助、就业指导,再到心理健康、宿舍管理,可谓无所不包。

作为助人行业中的特殊群体,工作职能与工作性质决定了辅导员工作极易产生职业倦怠。

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有利于增强辅导员的成就感,树立职业自豪感,减轻乃至消除职业倦怠。

一、专业化、职业化队伍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早在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指出,鼓励辅导员安心本职工作,要从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建设的实际出发,解决职务聘任问题。

2006年7月《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进一步明确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

这些规定,从根本上确立了辅导员职业发展方向前景,为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提供了有利保障。

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决定了辅导员整天沉湎事务性工作,千头万绪,责任重大。

辅导员老师普遍感到工作效率不高,比较广泛地存在价值成就感低、社会认同模糊的现象。

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职业化要求是走向大学生的生活、课堂和心灵,因此专业化的培养、训练和学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现实中,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不高,工作价值取向偏差,严重影响辅导员工作的热情。

高校辅导员职业的边缘化,无法满足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

辅导员队伍稳定性差,流动性大,被认为是“过渡性岗位”。

部分辅导员仅仅满足应付日常事务,不愿下大工夫沉下心研究学生管理规律,很难在学生的人格塑造、素质教育上取得实效。

二、高学历辅导员极易产生职业倦怠(一)职业倦怠的概念。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1教 师职业倦 怠量表 . 采用《 临床心 理护 理指 导》( 陈素 坤 ,0 2) 2 0 中收 录 的香 港学 者 翻译 的 Mal h职 业倦 怠 问卷 及 评分 标 准 , 表 的 sc a 量 Co bc ’ rn ah s a系数为 0 70 .3 。共 有 2 2个项 目, 中 9个项 目 其 用于测量情绪衰竭 , 5个项 目用 于测量去个性化 , 另外 8 项 个
问题 的提 出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 大学生思 想政治 教育工作 的骨干力
健康提供实证性依据和理论支持 。

研 究方 法
量 , 心理健 康状 况和职业 素质对 高校人 才培养 至关重 要 。 其 高职院校相对于本科院校而 言, 面临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变革
危机 、 生基 础差难于管理 的教育 压力 、 学 职业声 望 日渐下 降 的社会压力 、 晋升和激励政 策不完 善的职业 压力 等 , 职业 其 倦怠及心理健康水平 有其 自身 的特 点。本研究 的 目的在 于

要: 以湖 南省五所 高职 院校 19名专职辅导 员为被试 , 用职业倦 怠量表和症状 自评量表 ( C 3 采 S L一
9) 0 对其进行 测查 , 结果发现 : 辅导 员职业倦怠总体得分显著高 于中值 , 业倦 怠程度较 高 ; 职 辅导 员心理异 常 阳性检 出率高 , 其心理健 康水平明显低 于全 国平均水平 ; 辅导 员职业倦 怠与 S L一 0各 因子 间有显著的相 C 9 关性 , 辅导 员职业倦 怠感 的产 生在一 定程度上促使 其心理健康 状况发 生改变。建议从 政策层 面、 学校 方 面
( ) 一 高职 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 的总体情 况 将被试在职业倦怠全量表和每个分量表的平均得分与中数 (. 分 ) 25 进行 比较, 以衡量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水平 , 见表 2 。 表 2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 业倦 怠的总体 情况

辅导员职业倦怠综述

辅导员职业倦怠综述

2018.05总第498期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力量。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最早在1953年由清华大学蒋南翔校长提出。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等相关文件、意见、办法的提出,2017年10月1日执行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

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

我们对高校辅导员的认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学生的“全职保姆”到现在的职业化、专业化辅导员发展道路,对辅导员的要求越来越高。

十九大闭幕后,很多省份组织优秀辅导员分赴各地开展示范巡讲十九大精神,要求辅导员对十九大精神要“会学、会讲、会做”。

高校辅导员由于工作压力等问题,不得不面对一个普遍现实,即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这一问题与高校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因此,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值得关注和重视。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定义1.职业倦怠的界定职业倦怠,又被称为“职业枯竭”。

这一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在1974年首次提出。

他认为职业怠倦是“助人行业中的个体面对工作对个人的能力、精力、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及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实际上与长期的工作压力有关。

在定义的基础上,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不断深入,很多职业倦怠的研究问卷和工具也以此为理论依据,形成了三类理论模型,分别是:(1)Maslach的三维度理论模型。

三个维度分别是:①情感衰竭,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它被视为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并且也是最明显的症状表现;②去人格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用冷漠、忽视的态度;③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且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研究及对策分析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研究及对策分析
展 ,而且会严重 影响高校 学生思想 政治工 作 的有 效开 展。因此 ,探 觉 。 讨高 校辅导员职 业倦怠 的根源 ,寻找有效 的干 预方法 具有积极 的现 26工 作满意 度低 . 辅导 员对 自身 的工作满 意度 不够 ,看不到 实质性成果 ,对 自身 实意 义。
工作 产生怀疑 ;另外 ,学生 对辅 导员 的满意度低 ,辅导员 一人担任 职业倦 怠( bbmo t L “ J u u S 称 职业衰 竭 ” 、 “ o ) 职业枯 竭 ”。学 两三 百人 的思想 政治教 育工 作任务 , 日常工作繁 杂 ,分身乏术 ,难 者 马勒诗 ( s c )认为 , Mal h a 职业倦 怠是有 三个 维度构 成 的一种心 理 以照 顾到每一个 学生 的方方 面面 。有时候 为 了完成 学校党政 任务 , 状态 ,即情绪衰竭 ( m t n l x a s o )、去个 性化 ( e eo a E oi a e h ut n o i D p rn l 又不得 不充 当传 话筒 的角色 ,缺乏 合理解 释 ,辅导 员威信低 ,满意 l et n)、个 人成 就感低 落 ( i i hdproa acmpi . 度差 。此外 ,学校对辅 导员 满意度 低 ,往往 一个 突然事件就 抹杀 了 i ai n o Dm i e esnl co l h ns s
1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 的涵义及表现
mn e )。辅 导员作为 高校教师 的 特殊 队伍 ,其 职业倦 怠是 在长期 工 辅导员 经年累月 的工作 ,辅 导员 有苦 难言 。 作压力 体验下呈 现出的情 绪 、态度 和行为 的衰竭 状态 ,其职业倦 怠 3 、高校辅导员职 业倦怠心理 的对 策分析 31 导员应 从 自身 出发 ,积极应对 职业倦 怠 .辅 程度 目前并没有权 威 的数 据 ,主要 表现在 情绪 、生理 、个人行 为方 面 的不 适 。如 : 自我评价低 、工作 被动 ,缺乏规 划 ,缺 乏耐性 ,工 辅导 员 的工 作 繁重 而 复杂 ,一旦 出 现职 业倦 怠 现象 一定要 提 作理想 与现实反差 大 ,易 产生疲乏 、失 眠 、焦虑 、抑郁 等亚健康 状 高警 惕 ,绝不 能听之 任之 ,必须及 时查 找原 因,积极寻找对 策 ,从 态方 面。不 同的辅 导员会有 不 同的表现 ,时常会 影响思 想政治工作 而克服不 良情绪 对工作 、身体 以及 心理造成 的伤 害。在寻求解 决倦 怠办 法的过 程 中 ,不 能消极 等待 外界 条件 的改变 ( 比如升职 、加薪 的效果 和学生 的整 体素质 。 等) ,应该努 力从 内因上找 解决 办法 。 2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 的成 因 31 加 强 自身修养 , 提升 人格魅力 .. 1 辅 导员 职业倦 怠 问题 的成 因有 多方 面 的因 素 .主要 归 纳为 “ 三高三低 ”。 高校辅 导员工作 面对 的直接 对象是 学生 ,整天与学生 打交道 。 因此 辅导员 的 自身修 养与人 格魅 力对工作 能否顺 利进行有很 大的影 21 . 工作 强度高 随着教 育改革 ,学 牛人数 多 、管理 细致化 ,培养 个性化使得 辅 响 。倘若 辅导 员言行 不一 ,以空 洞无力 的说教来 教育学生 , 就毫 那 导员 的工作量不 断加大 。由于高校 行政人 员不 足 ,许 多高校辅导 员 无人格感 召力 可言 ,反而会 使学 生产生 逆反心理 和抵触情绪 。学生 出现 “ 双肩挑”甚 至 “ 多肩 挑 ”现 象 。既从事 学生思 想政治工作 , 的这 种逆反行 为又会 反过来 影响辅 导员 的情绪 ,造成恶性循 环 ,最 又兼 职党务 、教 务 、 工会 等工作 ,使辅 导员 不能 专职 从事 本职 工 终导致 职业倦 怠 。因此 ,加 强 自身修养 ,提高辅 导员的人格魅 高校 辅 导 员 ;职 业倦 怠 ;对 策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调适策略初探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调适策略初探
S e p. 2 01 6
高职 院校辅 导员职业倦 怠心理调 适策 略初探
胡 健 胡 康
( 1 .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工作处 ,湖南 长沙 4 1 0 1 0 0 ; 2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 党政办公室 ,湖南 长沙 4 1 0 1 2 1 ) [ 摘 要 ] 高职 院校辅导员 的职业倦 怠不 仅影响 自身 的工作 ,还影响学生 的成 长。高职院校辅导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在高职院校从事学生管 理工作 的人员。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
关工作 ;其次是对待工作的心态 出现异常 ,不 是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 r . 4  ̄ 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
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高职院校辅导 员一旦产生职业倦怠 ,不仅会影响 自己的工作
和生活状态 ,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因
策 略
( 一) 降低 内心需求 人活于世 ,与需求密切相关 ,从物质需求
到精神需求都是个体生活的动力。当需求得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 ,大学生录取比
满足时 , 个体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 , 如快乐等; 反之 ,当需求满足遭遇 障碍或干扰时 ,个体就 会产生消极的情绪 ,如怨恨等。高职院校辅导 员的内心需求 ,如职务晋升 、 评职称、科研等 , 不可否认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高职院校辅导 员积 极努力地工作和生活 ,但现实环境的局限却让 他们无法满足 ,反而导致他们对辅导员这一职 业 的不认可 。人 只要满足最基本 的生存需求即 可存活 ,欲望越低 ,个体获得 的满足感就会更
对工作丧失兴趣和热情 ,不愿意做辅导员的相
[ 收稿 日期 ] 2 0 1 6 — 1 0 — 1 0 [ 作者简 介 ] 胡健 ( 1 9 8 1 一),女 ,湖南 娄底 人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 学院讲师 ,研 究方 向:应用心理学 。 胡康 ( 1 9 8 3 一),女 ,湖南娄底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教管理 。 [ 基金项 目 ] 本文为湖南省教学规划课题 “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心理成 因与内部心理调适研究 ”f 编号 X J K O 1 3 C Z Y 0 2 7 ) 的研 究成 果 之 一 。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危害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危害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危害及对策研究高职院校辅导员是承担着学生教育、引导、帮助等任务的专业人员,具有重要的教育与培养作用。

然而,随着职业生涯的发展,一些辅导员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这不仅对个人的职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也可能给学校和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危害及对策进行研究,对其本身和学生及学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个人危害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会导致心理压力增大、情绪低落、自我怀疑等不良情绪出现。

由于长时间处于压力状态,可能导致身体出现功能障碍、免疫力下降等身体健康问题。

2.学生危害高职院校辅导员如果出现职业倦怠,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如无情责备、无力指导、无作为等,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或者情感问题等,可能引发学生的逃学、辍学等行为,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影响。

高职院校辅导员如果出现职业倦怠,会给学校造成负面影响,如影响学生对学校的评价、影响学生的留下率、影响学校的口碑等。

1.心理负荷过重高职院校辅导员承担着学生辅导、指导、心理咨询等任务,需要面对大量的学生问题,处理学生问题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长期处于心理负荷过重的状态,容易引发辅导员职业倦怠。

2.职业发展受阻高职院校辅导员在某些情况下会感觉到自己的职业发展受阻,职业规划不佳,无法获得精神上或实质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3.个人情绪波动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工作中会面对学生的不同情绪,如沮丧、抑郁、愤怒等消极情绪和快乐、满足等积极情绪。

职业倦怠的辅导员在处理这些情绪时可能会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导致个人情绪波动。

1.提升心理健康素养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参加心理健康培训和短期心理咨询等方式,增强自己的心理健康素养,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和压力的技巧,以缓解心理負荷。

2.加强职业培训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积极参加各种职业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更新教育思想,充实知识储备,以期正确引导学生,并提高职业满足度。

浅论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浅论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浅论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应对措施高职院校由于其自身形成与发展的特殊性,再加上在辅导员管理岗位上人员较少,工作上事情繁杂,地位和待遇低下等问题,因此,高职辅导员更容易产生身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造成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和队伍不稳。

高职院校必须积极正视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

在选聘好一支优秀的辅导员队伍的同时,实行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并对辅导员进行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工作考核,才能解决职业倦怠,使学生管理工作事半功倍,从而确保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

标签: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解决办法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工作,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辅导员不仅作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导师而且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学生工作管理人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层骨干力量。

辅导员工作管理部门多、工作涉及面广、面对的学生多,疲于应付。

由于高职院校的产生与发展的特殊性,高职辅导员面对的学生都是中学时不受老师关注和重视的,或是高考失利的学生,有很多学生进校前或多或少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再加上在辅导员管理岗位上人员较少,工作上事情繁杂,地位和待遇低下等问题,因此,高职辅导员个体在面对过度工作需求时,更容易产生身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造成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和队伍不稳。

高职院校中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不仅会直接造成学生管理工作上的不良影响,更重要的是会在深层次上影响到整个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所以需要我们高职院校引起足够的重视,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1 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1.1 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少,忙于具体事物,视野不开阔。

在职业院校里,辅导员编制一般较少,每一个辅导员带的学生较多,事物性工作较繁杂。

学生在学院里一旦有心事或疑惑解不开时,首先想到的是找辅导员倾述;当学生有自行解决不了的事情时,需要辅导员出面协调解决;特别是学院在涉及到计划之内或计划之外的各种各样的具体事情时,最终需要辅导员去具体落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教育2014年10月下林静黄卫国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摘要:本文以高职院校486名辅导员为被试,采用职业倦怠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其进行测查,结果发现:辅导员职业倦怠整体程度不是太严重,但是职业倦怠情况已经普遍存在;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正常成人常模,大多处于心理健康的边缘;辅导员职业倦怠与SCL-90各因子间有显著的相关性,辅导员职业倦怠感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心理健康状况发生改变。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心理健康一、引言职业倦怠是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是用来描述那些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

目前我国关于教师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对两者进行独立研究。

而针对高职院校辅导员这个特殊的群体,有关教师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探索,旨在了解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关系。

二、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本研究被试为广东省、贵州省、河南省三省12所高职院校辅导员,共发放问卷600份,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486份,有效率为81﹪。

其中男教师206人,占42.4%,女教师280人,占57.6%,学历大专及以下77人,本科215人,硕士185人,博士9人。

(二)研究工具量表一:袁红梅、张珊明和王小凤编制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量表》。

该量表根据马斯勒的MBI-ES 量表编制,包括三个分量表,分别是身心衰竭分量表、人格解体分量表和缺乏成就感分量表,与MBI-ES 量表一致。

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可以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的测量工具。

量表二:《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该量表由90个项目组成,所列举的都是临床上常见的精神症状,测量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10个因子。

SCL-90作为现行通用的心理健康测量工具仍然有很高的信度。

三、结果与分析(一)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整体状况问卷的第一部分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情况进行调查,被试的职业倦怠及其三个维度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如表1所示。

结果表明,本次调查的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总职业倦怠平均数为2.44,小于中数3。

在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中,平均数最高的是身心衰竭,其次是缺乏成就感,人格解体最低。

根据量表编制者的自定义,若被试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的均值高于3,定义为严重倦怠;若两个维度的均值高于3,定义为一般倦怠;若一个维度的均值高于3,定义为轻度倦怠;若三个维度的均值均低于3,定义为不倦怠。

如图1所示,有58.4%的辅导员基金项目: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K12003)。

作者简介:林静(1983-),女,清远职业技术学院讲教,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科员。

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黄卫国(1972-),男,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公共课教学部副主任。

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建设身心衰竭人格解体缺乏成就感总职业倦怠平均数 2.52 2.34 2.46 2.44标准差0.620.600.590.52表1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总体平均数和标准差74DOI:10.13565/ki.issn2095-4530.2014.10.0242014年10月下职业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整体状况问卷的第二部分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被试的心理健康及其维度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如表2所示。

结果表明,本次调查的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的平均总分为156.51,接近临床界限160分;除了其他因子,在心理健康各因子上分数均高于国内正常成人常模。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1.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运用积差相关分析方法研究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联程度,结果见表3。

结果表明,职业倦怠及其维度与心理健康及因子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P<0.01);总职业倦怠与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等因子相关程度较高;总心理健康与身心衰竭维度的正相关程度最高。

2.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揭示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内在关系,以心理健康及其因子作为因变量,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结果表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都进入了心理健康及其因子的回归方程,这说明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对心理健康及其因子都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 0)。

总心理健康及其因子的回归方程的F检验值都达到了显著水平(P<0.001),表明回归效应是显著的。

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对总心理健康的联合解释变异量为24%(R2=0.24),其中身心衰竭(β=0.19,P<0.001)最具预测力。

教师建设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8.40%17.10%32.90%41.60%58.40%严重倦怠一般倦怠轻度倦怠总倦怠不倦怠图1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总体状况本研究结果(N=486)国内正常成人常模(N=1388)均值M标准差SD均值M标准差SD 躯体化 1.750.63 1.370.48强迫症状 1.830.68 1.620.58人际关系 1.820.56 1.650.61抑郁 1.760.61 1.500.59焦虑 1.800.58 1.390.43敌对 1.860.67 1.460.55恐怖 1.560.52 1.230.41偏执 1.770.58 1.430.57精神病性 1.540.49 1.290.43其他 1.680.60--总心理健康1.740.52--表2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的总体平均数和标准差注:国内正常成人常模无列出其他症状和总心理健康均分和标准差躯体化0.43**0.33**0.26**0.40**强迫症状0.40**0.31**0.23*0.39**人际关系0.30**0.33**0.21**0.33**抑郁0.41**0.38**0.30**0.37**焦虑0.36**0.38**0.35**0.37**敌对0.33**0.36**0.28**0.35**恐怖0.27**0.28**0.23**0.29**偏执0.37**0.39**0.29*0.34**精神病性0.28**0.33**0.27**0.33**其他0.32**0.31**0.24**0.32**总心理健康0.39**0.35**0.30**0.37**身心衰竭人格解体缺乏成就感总职业倦怠表3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注:**p<0.01因变量预测变量βT值R2校正后R2F值总心理健康常数0.58 5.71***0.240.2451.49***身心衰竭0.19 5.30***人格解体0.16 5.05***缺乏成就感0.14 3.76***表4职业倦怠对心理健康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注:R2为决定性系数,β为标准化的回归系数,*p<0.05,**p<0.01,***p<0.00175职业教育2014年10月下!!!!!!!!!!!!!!!!!!!!!!!!!!!!!!【职教信息】徐州工业职业学院:精心打造礼物传递质量意识不久前,江苏省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3800名新生收到一份特殊的见面礼———由该校高分子加工技术专业7名学生利用暑假精心打造的7600个“一辈子用不坏”的脸盆。

暑假期间,在两位教师的指导下,高分子加工技术122班学生张挺和他的6名同学完成了1.9万件塑料产品的制作生产,其中包括送给学弟学妹的7600个脸盆。

张挺说:“每一个脸盆都是我们一点点打磨出来的,要保证能够用得久、够结实,让学弟学妹们觉得学校做出来的东西质量就是过硬、就是放心,为我们生产的产品感到自豪,这是一辈子也用不坏的脸盆。

”作为送给新生的见面礼,他们从产品结构的设计、原材料的选取、配方的设计到生产的过程,都经过反复论证和严格监控。

其间,在制作过程中由于机械原因导致产品问题的2000个脸盆被全部粉碎,但粉碎材料并未用于制作新脸盆,而是投入新材料生产。

该校材料工程技术学院院长聂恒凯教授说:“严格的质量把控,就是为了培养出具有强烈质量意识的技术员,同时也是为了把质量意识的理念传递给新生。

作为一名未来的技术人才,要知道生产优质产品是多么重要。

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学生,这都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据了解,从2007年起,该校依托材料工程技术学院实训中心建设校中厂,以真实产品生产为典型案例投入到教学中,开展项目化教学,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从产品的模具结构设计、材料选择、配方设计、过程工艺、产品生产、检测与质量控制到最终的产品包装,学生都全程参与其中,并承担具体生产任务。

通过真实的产品生产,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全面实践,并通过独立的操控机器生产,了解生产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故,进而学会如何稳妥处理,突出培养了学生的产品意识和工程管理意识,对学生的专业成长帮助很大。

(节选自《中国教育报》2014年10月13日第7版)四、结论根据职业倦怠的调查结果,高职院校辅导员的总职业倦怠平均数为2.44,小于中数3,但是有58.4%的辅导员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

说明高职院校辅导员整体职业倦怠程度不是太严重,但是职业倦怠情况已经普遍存在,有半数以上的辅导员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症状。

根据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的平均总分为156.51,非常接近160分的临床界限,而且与国内正常成人常模相比,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说明高职院校辅导员这个特殊群体,大都处于心理健康的边缘。

辅导员心理健康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和敌对方面表现都较突出,其中躯体化和焦虑与国内正常成人常模相差最大。

根据研究结果,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及其三维度与总心理健康及其九个因子均呈现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而且职业倦怠的三维度对总心理健康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这说明职业倦怠加重将导致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的降低,反之缓解职业倦怠,会有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五、研究局限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取样范围相对比较窄,使得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普遍性相对有限;二是在问卷调查过程中,缺乏对无关变量的有力控制,导致取样的方式有碍于全面反映教师的主观感受。

参考文献:[1]黄晋.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2]郭晓薇.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和离职倾向探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3]袁红梅,张珊明,王小凤,沈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6).教师建设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