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天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项检测试题-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
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必修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1、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和主要内容一、选择题1.(2016年江苏扬州模拟)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进化是生物为了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而定向变异的结果C.自然选择可引起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突变和重组不仅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而且决定进化的方向2.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概念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①表示生存斗争,这是生物过度繁殖与有限生存空间的矛盾体现B.②导致③改变的内因是染色体变异,外因是自然选择C.③代表新物种形成,其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存在生殖隔离D.④指基因、物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它们是共同进化的结果3.在一个含有A和a的自然种群中,AA个体很容易被淘汰,那么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该物种将( )A.不断衰退 B.不断进化C.产生新物种 D.丧失基因库4.下列有关变异与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长期的地理隔离通常会形成生殖隔离,因此生殖隔离一定是地理隔离的结果B.二倍体水稻与四倍体水稻杂交,可得到含三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水稻C.精原细胞有可能发生基因重组现象,不可能发生基因突变现象D.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5.下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
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
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C.a1和a2种群都不能作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b、c和d不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6.目前全球已有188种杂草中的324个生物类型对19类化学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
相对于抗药性杂草生物类型来说,对除草剂敏感的杂草为敏感性类型。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除草剂的使用使杂草的基因突变朝着抗药性发展B.除草剂对杂草进行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C.抗药性杂草与敏感性杂草在种群内形成了生殖隔离D.在没有使用过除草剂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抗药性与敏感性的个体数目接近7.在一个随机交配的中等大小的种群中,经调查发现控制某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两种:AA基因型的频率为20%,Aa基因型的频率为80%,aa基因型(致死型)的频率为0,那么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基因型的个体占( )A.1/5 B.1/4C.3/7 D.11/218.金鱼的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其中a基因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aa、X a X a、X a Y等均为纯合子)。
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基础自查+对应训练+限时训练+高考真题体验) 第33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学案(含解析)

学案33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考纲要求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
复习目标1.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概述生物进化理论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基础自查一、拉马克进化学说拉马克是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科学家,是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试简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和意义?2.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提出标志是什么?有何局限性?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有何发展?(一)种群:(二)基因库:(三)基因频率的概念?调查方法?课堂深化探究一.自然选择学说1.主要内容2.尝试进行“自然选择学说”生物进化的模型解读(1)自然选择的对象(2)自然选择的因素:(3)自然选择的动力①类型:。
②意义:。
③原因:。
(4)自然选择的结果:。
(5)变异不定向与自然选择定向性。
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主要内容1.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 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 。
由于 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它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自然选择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提醒 ①自然选择的实质:定向改变基因频率。
②变异与环境的关系: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是影响变异的因素,不要夸大其作用,通过环境的选择将生物个体中产生的不定向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其余变异遭到淘汰。
例如喷洒杀虫剂只是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而不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
4.隔离与物种的形成(1)物种形成的三种典型模式①渐变式——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13种地雀的形成。
②骤变式:主要是通过 的方式形成新物种,一出现可以很快形成 (基因频率改变)。
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配套练习

2021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配套练习一、选择题1.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②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③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④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A.②③B.①②C.①③ D.①④解析:种群中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一定发生了生物的进化;自然选择会使种群发生定向改变,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不只来自于自然选择,还有可能是基因突变等原因;种群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答案: B2.某植物种群中,r基因纯合的个体不能存活。
已知该种群的基因型分别为YYRR、YyRR、yyRR、YYRr、YyRr、yyRr,它们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30%、20%、20%、10%、10%、10%。
计算Y和y的基因频率依次为( )A.55%和45% B.45%和55%C.27.5%和22.5% D.22.5%和27.5%解析:由于基因频率是该基因占所有等位基因数的比例,而与非等位基因无关,YY占40%,Yy占30%,yy占30%,所以Y的基因频率为40%+30%×12=55%,y的基因频率为45%。
答案: A3.下列关于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殖隔离不一定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B.地理隔离的两个种群,如果人为地放在一起,一定不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C.生殖隔离产生的关键原因是种群基因库的差异D.不同的物种之间一定具有生殖隔离解析:不经过地理隔离也可能产生生殖隔离;存在地理隔离的两个种群,如果环境条件相差不大,也可能不会导致生殖隔离;地理隔离的两个种群仍然属于同一个物种,若人为地放在一起,由于不存在生殖隔离仍能产生可育后代。
答案: B4.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包括生物与生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B.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D.丝兰蛾细长的吸管式口器与丝兰的细长花矩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解析:生物的共同进化包括生物与生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A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细菌在接触青霉素之前就存在青霉素的抗性基因,青霉素对细菌进行了选择,C错误;丝兰蛾细长的吸管式口器与丝兰的细长花矩是相互选择的结果,D正确。
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专题28 现代生物进化论【含解析】

2021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知识点专题28 现代生物进化论一、基础知识必备(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所谓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1)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①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②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
③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最原始的材料。
(2)可遗传变异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不定向的改变。
②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它们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可表示为:4、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1)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比较项目区别联系地理隔离同种生物的不同种群由于高山、河流和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无法相遇而不能交配①都能阻断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②一般情况下,地理隔离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生殖隔离;③新物种形成过程中,地理隔离不一定出现,但生殖隔离一定出现生殖隔离不同物种的个体之间不能自由交配或者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二)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共同进化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1)不同物种之间的影响既包括种间互助,也包括种间斗争。
(2)无机环境的选择作用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进化;生物的进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无机环境。
(3)共同进化是千姿百态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的形成原因。
二、通关秘籍1、种群的概念可从几个关键字加深认识。
①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即不同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密度的个体总和;②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③两个方面: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2022学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水平检测2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含解析新人教版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础巩固练]——学业水平一、二点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2020·某某海安高中期末]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抗生素可以诱发细菌产生相应的抗性突变.某种群中若显隐性个体数量保持不变,则该种群肯定没有发生进化.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必将导致新物种的形成.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个体的表现型.[2021·某某某某模拟]下列有关种群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适应环境的个体较多的种群进化较快.小种群进化速度比大种群快.种群内个体间差异越大,进化越快.个体的死亡对小种群基因频率变化影响大.[2020·华东师X大学附中期末]经调查发现,某地区青菜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青菜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使用农药导致青菜虫发生抗药性变异.青菜虫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通过自然选择导致青菜虫抗药性不断积累.环境是造成青菜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多选)下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种群是进化的单位,也是繁殖的单位.图中①指基因型频率,②是导致①改变的内因,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图中③指自然选择学说,③没有提出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点二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某某侧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种鸣禽进行了研究,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图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
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种群①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在②③④⑤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物种是②③.种群X分布区域扩大有利于在⑥⑦原种群之间形成地理隔离.不同海拔高度的选择有利于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相同方向演化.下图表示一个亲代种群由于地理隔离(河流和山脉)形成了两个新的种群,进而进化为两个新物种的过程。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第22讲 生物的进化

2.[2020·山东临沂蒙阴实验中学期末] 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Ⅰ、Ⅱ、Ⅲ时间段 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1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 量变化曲线如图7-22-4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C )
图7-22-4 A.在Ⅰ、Ⅲ时间段内Aa的基因型频率相同 B.Ⅱ时间段发生剧变的过程中,A和a基因频率可能相同 C.在Ⅲ时间段,隐性个体比显性个体的适应能力更强 D.Ⅰ→Ⅲ时间段过程中,该种群发生进化
[解析]据题分析,萝卜和甘蓝都是二倍体生物,将萝卜(AA)与甘蓝(BB)杂交,收获种 子并培育成F1(AB)植株(异源二倍体),该个体不含同源染色体,不可育。秋水仙素 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以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作用的原理是在分裂前期抑制 纺锤体的形成。F1(AB)无同源染色体,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故不能进行自交产生 后代,A错误; 叶肉细胞高度分化,不分裂,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F1的叶肉细胞不会使染色 体数目加倍,B错误; F1是萝卜和甘蓝杂交形成的,萝卜产生的配子(A)有9条染色体,甘蓝产生的配子(B) 有9条染色体,F1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可表示为2N=AB=18,C正确; 萝卜与甘蓝可杂交产生F1,但因F1无同源染色体,不能产生正常配子,说明二者仍存 在生殖隔离,D错误。
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项目 主要观点
贡献 评 价
不足
自然选择学说 ①过度繁殖;② 生存斗争 ;③遗传变异;④适者生存, ①论证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对生物进化提出了合理的解释 ②科学地解释了生物 多样性 的形成 ①对 遗传和变异 的本质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 个体 水平 ③强调物种形成都是 渐变 的结果,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训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选择题1.研究发现“超级细菌”的产生是人类滥用抗生素的结果。
如图表示抗生素的使用与细菌数量的关系,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细菌与环境发生了共同进化B.C点时细菌的种群抗性基因频率增加,则一定发生了进化C.细菌抗药性变异的产生是人们使用抗生素的结果D.抗生素的使用导致B点细菌数量较少2.某公司对即将上市的家蝇X虫剂产品做预期调查,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X虫剂)性基因型频率调查的结果。
已知家蝇的敏感性和抗性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时出现抗药性。
家蝇种群来源敏感型纯合子(%)抗性杂合子(%)甲地区7820乙地区6432丙地区8415根据以上信息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比丙地区高B.由于自然选择作用,丙地区敏感性基因的基因频率较高C.家蝇抗药性出现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基因碱基对的替换D.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使用该产品预期效果不如其他两地3.下列叙述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A.只有生殖隔离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自然选择导致突变并对有利变异进行定向积累C.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不改变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4.Lehrman 设计了一个关于斑鸠的实验,实验分三个组:(l)全为雌鸟,单独饲养,提供筑窝材料;(2)雌鸟与雄鸟配对饲养,不提供筑窝材料;(3)雌鸟与雄鸟配对饲养,提供筑窝材料。
然后给各实验组每只雌斑鸠一窝卵,检查它们的孵窝情况。
结果发现:第(l)组的雌斑鸠没有一只孵卵;第(2)组的雌斑鸠,从第 6,7 和 8 天,孵卵的雌性斑鸠比例越来越高,但不是所有的雌斑鸠都孵卵;第(3)组中,第8 天,所有的雌斑鸠都开始孵卵。
基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认为:()A.雄性配偶能够引起雌鸟的全部孵卵行为B.筑窝材料能引起雌鸟的全部孵卵行为C.雄性配偶和筑窝材料是雌斑鸠孵卵的前提条件D.实验设计不合理,不能得出任何结论5.以下对可遗传变异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发生在间期,频率较高B.亲子代之间的变异主要来源于基因重组C.长期的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D.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6.下列关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生在体细胞内的基因突变不能传给后代B.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C.新物种都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形成的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环境导致生物发生了变异并与环境相适应7.卡文迪什香蕉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水果之一,由于一种真菌,曾面临灭绝的威胁。
2021届高考生物考点专项突破练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础训练含解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下列可以定向地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是( )。
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C.自然选择D.迁移2.下列有关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能保留个体间的各种变异B.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C.自然选择的结果都是对人类有利的D.自然选择使同种生物向同一方向进化3.瓢虫的体色黑色(A)对白色(a)为显性,现从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取三组,每组100个瓢虫,基因型如下表所示,计算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组别AA个体Aa个体aa个体合计第一组34588100第二组306010100第三组266212100合计9018030300A.38.5%、61.5%B.39.5%、60.5%C. 42.0%、58.0%D.40.0%、60.0%4.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无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
种群1中A 的基因频率为80%,a的基因频率为20%;种群2中A的基因频率为60%,a的基因频率为40%。
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75%B.50%C.42%D.21%5.某种植物正常群体中可产生少量突变类型,突变类型可产生有毒的生物碱,导致食用此种植物的某种昆虫死亡。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的此种突变类型对昆虫的变异具有定向的选择作用B.昆虫和植物之间的相互选择,一定会使其中一种生物被淘汰C.昆虫对此种植物的选择作用,可能导致毒性突变的基因频率增加D.如果昆虫没有产生适应植物突变的变异,可能导致其灭绝6.不同基因型的褐鼠对灭鼠灵(一种药物)的抗性及对维生素K的依赖性(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维生素K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的表现型如下表。
若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进行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处理,则褐鼠种群(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主要内容01
1. 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
..的是
A.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
B.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0
C.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
D.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进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一般来说,某一性状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其基因频率也往往比较大。
如果显性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隐性性状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的话,那么A基因的基因频率在持续选择的条件下,就会逐渐降低至0,自然就有可能出现i A>i a、i A=i a和i A<i a的情形。
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与突变与重组、迁入与迁出和环境的选择等多种因素有关。
【答案】D
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A.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
B.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
C.冬季来临时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冻害
D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去将基因传递给后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现代综合进化论的理解。
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具有可在自然环境中生存,A项错误。
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的方向,与变异方向无关,B项错误。
冬季来临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因为是因相关酶因温度降低活性降低而使可溶性糖不能转化成其他物质导致,而非为防冻害而产生的变异,C项错误。
受农药处理后种群的抗药性强的个体存活下来,与不抗药的个体相比,有更多机会通过繁殖将基因传递给后代。
D项正确。
【易错警示】本题易错选C项,因细胞液浓度的增加植物的抗性增加,与题干中的信息向符合,因此干扰下极强。
含糖量增高可防止冻害,但含糖量增多是因酶活性所致不是为防冻害而导致,两者不存在因果关系。
做类似题目时,注意分析选项中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进行在进行判定对错。
2.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
对这个
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人工选择 B.适者生存
C.用进废退 D.定向变异
答案:B
3.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
在一个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1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 l,则A基因的频率和F1中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A.30%,2l% B.30%,42% C.70%,2l% D.70%,42%
【答案】D
【解析】亲本中AA占55%,aa占15%,所以Aa占30%,自由交配,用哈温定律算,得到A基因频率70%,a基因频率30%,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42%,选D。
.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自由交配条件下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和基因频率的计算,难度不大。
4.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还可能发生变异 B.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
C.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 D.改变了酵母菌的进化方向
【答案】D
【解析】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替代酵母菌的染色体部分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重组酵母菌仍可能发生基因突变等变异,A正确;重组酵母菌的性状受其遗传物质的控制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B正确;重组酵母菌的遗传信息和自然状态下的酵母菌有所不同,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C正确;重组酵母菌只是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不能改变酵母菌的进化方向,生物的进化方向由自然选择(环境条件)决定。
【试题点评】本题情景比较新颖,以人工拼接的方法产生酵母菌染色体结构变异为背景,考查生物的变异、生物表现型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生物进化的实质等内容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能力,难度中等。
5.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
B.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
C. 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 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
【答案】D
【解析】生物竞争也是一种环境因素,A正确;化石是过去生物的遗体、遗迹和遗物,可通过对比了解生物进化情况,B正确;生物也可引起环境的变化,C正确;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D错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属于了解层次。
6.假若某植物种群足够大,可以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基因不产生突变。
抗病基因R对感病基因r为完全显性。
现种群中感病植株rr占1/9,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4/9,抗病植株可以正常开花和结实,而感病植株在开花前全部死亡。
则子一代中感病植株占
A、1/9
B、1/16
C、4/81
D、1/8
【答案】B
【解析】因感病植株rr在开花前死亡,不能产生可育的配子,所以抗病植株RR和Rr各占1/2,R的基因频率为3/4,r的基因频率为1/4,则随机交配后子一代中感病植株占1/4×1/4=1/16。
【试题点评】本题考察学生对遗传平衡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难度不大,生物遗传是高考的重点,尤其是遗传规律和基因频率的结合。
7.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虽然很低,但对进化非常重要
B.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可相同,也可不同
C.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
D.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答案】D
【解析】基因突变率虽然低,却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项正确;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不同,表现型相同,对环境的适应性相同,也可能表现型不同,对环境的适应性也不同,B项正确;环境发生的变化如果影响到某些基因型,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就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如果环境发生的变化不影响种群中各基因型的适应性,也可能不起选择作用,使基因频率不变,C项正确;种群内个体之间才有基因交流,所以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非群落,D项错误。
【试题点评】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涉及到进化的基本单位、基因突
变的特点、基因突变对进化的意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变化与基因频率改变之间的关系等内容,同时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7. 2008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K值.
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
答案:C
解析: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是由于黑暗环境的诱导,黑暗的环境起了选择作用;影响种群密度的生态是多方面的,包括非生物因素中的光、温度、水等以及生物因素中种内斗争和互助、种间的互利共生、竞争、寄生、捕食等,在不同地域和时间影响种群数量的关键因素是不同的;种群数量的K值取决于种群生存环境,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对鱼类的生存有利;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是指其生态价值,作为科研材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8.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
答案:C
9.(16分)
登革热病毒感染蚊子后,可在蚊子唾液腺中大量繁殖。
蚊子在叮咬人时将病毒传染给人,可引起病人发热、出血甚至休克。
科学家拟用以下方法控制病毒的传播。
(1)将S基因转入蚊子体内,使蚊子的唾液腺细胞大量表达S蛋白,该蛋白可以抑制登革热病毒的复制。
为了获得转基因蚊子,需要将携带S基因的载体导入蚊子的______细胞。
如果转基因成功,在转基因蚊子体内可检测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科学家获得一种显性突变蚊子(AABB),A、B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只有A 基因或B基因的胚胎致死。
若纯合的雄蚊(AABB)与野生型雌蚊(aabb)交配,F1群体中A
基因频率是________,F2群体中A基因频率是__________。
(3)将S基因分别插入到A、B基因的紧邻位置(如图11),将该纯合的转基因雄蚊释放到野生型群体中,群体中蚊子体内病毒的平均数目会逐代_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受精卵 S基因、由S基因转录的mRNA S蛋白(2)
50% 60% (3)减少 S基因表达的S蛋白会抑制登革热病毒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