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理论的西方哲学渊源
现代西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研究

现代西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研究现代西方哲学是20世纪以来哲学思想的一种流派,是西方哲学思想的一种新的开端。
与古代、中世纪和近代各自不同的是,现代西方哲学思想旨在区分知识和信仰,并寻找生命的本质和价值。
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想的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学者,他们的影响仍然存在于我们的思考和社会生活之中。
本文将对现代西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进行研究,希望更好地探索这一哲学流派的形成过程和发展历程。
现代西方哲学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
在这个时期,欧洲开始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走出来,人们开始对古代文化和哲学进行再次的研究和发扬光大。
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数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们相互交流,形成了“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雏形。
这一哲学流派强调知识和直觉之间的关系,并且将美学理论与道德价值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在新柏拉图主义哲学的基础上,西方哲学思想开始逐渐发展。
在17世纪,巴黎的笛卡尔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题,将个体思考作为哲学研究的基础,开创了现代哲学的先河。
在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将经验主义理论发挥到极致,认为人的认知基础来自于经验,而不是传统哲学对于人类创世和上帝存在的信仰。
在19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则提出了“纯粹理性”的概念,将哲学研究与科学研究进行了深入的结合,探索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科学认知的可能性。
20世纪初,现代西方哲学思想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哲学家们开始对哲学思考的方法进行反思,并且对传统哲学进行批判。
在德国,尼采提出了“上帝已死”的言论,批判了传统道德和上帝信仰,并且提出了个体主义和意志力的概念。
在法国,萨特推崇“存在先于本质”的概念,强调个体的自我决定和行为自由。
在美国,普鲁斯特和吉尔伯特·卡尔罗提出了实用主义的概念,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开辟了一条哲学走向社会实践的新路。
现代西方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和历史的背景。
在这个时期,欧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如贵族的消失、科学技术的繁荣、现代资本主义的崛起等。
20世纪西方主要语法学派概述

20世纪西方主要语法学派概述20世纪是语法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语法学派的前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西方的语法学派从上世纪以来,也经历了从古典语法学到现代语法学的发展历史。
西方主要语法学派有古典语法学、结构主义语法学、马歇尔-普桑语法学、行为语言学、人类语言学、语义语法学、形式语法学等几大流派。
一、古典语法学古典语法学是20世纪最早的语法学流派,起源于古希腊语学家西塞罗的《里奥斯篇》。
古典语法学以统一的理论体系,把语法作为独立的知识体系来研究,认为语法是一套完整的规则,语法学的主要任务是从语言中如何构成句子出发,分析句子的结构,研究句子的成分以及句子中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古典语法学以描述语法规则和句法结构为主,重视句子内部的结构,认为句法现象可以用句法规则描述,句法分析是研究句子内部构成关系的基础。
古典语法学流派的代表人物有:Alexander Bain、Francis J. Green、John Rupert Firth、J. R. Firth等。
二、结构主义语法学结构主义语法学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新兴语法学流派,它建立在古典语法学的基础之上,与古典语法学的区别在于,它认为句法现象是由一系列句子结构所决定的,它强调一种实验分析的方法,更多的考虑句子的实际意义。
结构主义语法学认为句法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圈网’,句法现象可以分为上下文环境、前面语句、后面语句、内部结构等几个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结构主义语法学的代表人物有:Noam Chomsky、Zellig Harris、Stephen Ullmann等。
三、马歇尔-普桑语法学马歇尔-普桑语法学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新语法学流派,它是以美国语言学者艾伦马歇尔和德国语言学家弗兰克普桑为代表的,被称为“弱结构主义语法学”、“传统结构主义语法学”或“变体结构主义语法学”。
马歇尔-普桑语法学认为,语言语法和句子结构具有自发性,不论语言环境如何,句子的结构都是一致的,句子的重复使用会让句法结构更加清晰。
西方当代翻译三个源头

Thank You
Good Luck!
二、现代主义 (Modernism or Modernity)
1、范围: 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词,在各个国家 现代主义的断代时间不同: 1)法国:19世纪 90年代至纪40年代。 2)德国:19世纪90 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3) 英国:20世纪初期 到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4)美国:第一次世 界大战前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后现代”共有“五反”:
反本质主义(anti-essentialist)、 反目的论(anti-teleological)、 反基础主义 (anti-foundationist)、 反反映论 (anti-representationist)、 反现实主义意义论 (anti-realistimplications)。
3)重翻译的艺术性,倾向于今日所谓原语取向。 代表人物:德莱登(翻译授役于原作,“因 应论”) 4)德国古典主义译论对西方现、当代译论影响。 代表人物:歌德(SL文化与TL文化融合共生: 使SL文化融入TL文化)、施莱马赫(翻译的基 础是正确的理解)、洪堡( “语言决定思维和 文化论”、“语言特殊性决定翻译中的不可译 性”、 “翻译过程是解释过程论”)。
另一方面,后现代一词中的“后”字也表明 了对此前之物的一种依赖和连续关系,这种依赖 和连续关系使得某些批评者认为后现代只是一种 进一步强化了的现代性,是一种超现代性,“现 代性的一种新面貌”,或是一种现代性之内的 “后现代”发展。因此,用“后现代主义者”一 词来称谓哲学、文化、理论和社会理论领域中的 后现代倡导者。
4、传统要义:
1) 重对应,尤其是SL-TL 意义对应。 代表人物:西塞罗(倾向于意译)、贺拉 斯(将审美感性融入意义抉择,着眼于修辞)、 昆体良(意义对应部排斥译文的原创性) 2) 重文体考量,倾向于今日所谓的译语取向。 代表人物:哲罗姆(翻译是对原文的征服 论者理论)、奥古斯丁(古典符号学先驱之一)
西方语义学对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影响

西方语义学对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影响在欧美语义学发展的不同时期中,对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影响最大的当属结构语义学,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西方语义学对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影响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语义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法国语言学家提出来的,从“语义学”作为一个术语在学术论文中公开发表以来,语义学在西方已经有了一百余年的历史。
而在现代汉语的研究中,有关语义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已有的有关语义的一些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西方语义学的影响。
在20世纪,现代汉语中有关语义的研究更是带有西方语义学的印迹。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中西方语义观的差异,以及西方语义学中可以为现代汉语的语义研究所利用、已经被现代汉语的语义研究所吸收、以及能够进一步吸收的方面。
一、中西语义观的差异西方,早在柏拉图时期,就有了关于意义的探讨和论述。
柏拉图认为“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学艺术是‘影子的影子’,现实世界是模仿理念世界的,而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学艺术则是模仿现实世界的”。
亚里士多德以“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的精神批评了柏拉图的观点,认为“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学艺术是再现现实的产物,是以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为参照的直接再现”。
通过二者的表述,我们不难发现柏拉图的观念强调和重视“理念”,可以称之为“理念观”,而亚氏的理论则重逻辑,重形式。
而在古代中国,有关“意义”的观点也层出不穷。
早在先秦时期,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哲学家就有了关于“意义”的讨论:例如《左传》中有关“诗言志”的说法,孟子的“以意逆志”,荀子的“心合于道”,墨子的“言有三表”,公孙龙子的“指物论”与“名实论”。
到了魏晋时期,“寄言出意”、“得意忘言”,陆机《文赋》中有著名的“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从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国有关意义的讨论强调“心”和“意”,而西方传统的观念则重视“物”。
此外,在“意义是否可以穷尽”这一问题上,中西方的传统语义观有着截然不同的主张和看法。
早期西方学者认为意义是可以穷尽的,因此可以进行分析。
试论语用学的哲学渊源

2语 用学 的形成
毫无疑问。 由于分析哲学对语言的重视 , 使得语言学有了突飞
猛进的发展.尽管在哲学的改造过程 中遭遇到了不可克服的逻辑 困难 , 但其依赖于语言的初衷并没有改变 , 只是开始寻求新 的语言 维度。而这—想法 , 便促成了语用学的诞生。 语用学研究的对象是交际 隋景中的话语 ,即人们 的交际过程 中, 言语意义的理解和产生。 话语意义的研究还牵涉到交际双方及
这一概念是由德国著名逻辑学家弗雷格于 19 年提出的, 82 也 翻译作前提。此预设主要是指语用预设。 侧重于在语言交流中对隐 含 息的了解。
() 2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主要侧重语言的应用,把语言研究从以句子本身的 结构为重点, 向句子要表达的意义, 转 从而突出了用语言做事或言 语的社会功能。
西方哲学研究两次转 向: 由本体论的研究转 向认识论的研究 : 由认识论的研究转向语言研究 本体论的研究主要是探究世界的 。
本原或基质 , 其本意是为了把握世界的“ 统一性”但是 , , 本体论在 演化过程中出现了内部困难 , 为了解决本体论的这种内部困难 , 哲
学研究转向了认识论。 认识论主要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 对认识 论研 究和对语 言的研究是密不可分的,因为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对 应着语言意义的起源。到了 2 0世纪 , 西方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 是哲学研究已经 日益转向对语言的研究。“ 语言转向” 这一术语是 由伯格曼创造的, 由认识论转向语言哲学, 哲学 开始关注主体间的
舌 结构。
() 1预设
主要对象由主客体关系转向语言与世界的关系。 1 语 言哲学发展的两次转向 . 2 由上述哲学研究的转向我们可 以看到:西方哲学的这种转向 并非是对语言研究发生了兴趣而解决语言问题,而是通过研究语 言来回答古老的哲学问题 。 这便是引起了“ 分析革命” 的分析哲学 , 即语言哲学 。 与这个方式转变直按 旧关的哲学家是德国的弗雷格 , 英国的罗素与摩尔。这些哲学家想以严格的哲学现实主义来代替 迂 它的总的学术思路是 : 。 语言分 析往往揭示隐藏其后的逻辑结构 , 在此过程中。 语言分析往往帮助 我们解决古老的哲学难题。紧跟其后是逻辑实证主义的一派哲学 家, 他们对语言哲学的主要贡献是: 特别强调意义与认识论条件之 间的联系。 他们吸收了早期维特根斯坦的许多灵感, 认为研究语言
2语法简史

第二节 语法研究简史
1.2.1 西方语法研究简史
【一】
起源 语法学起源于对两河流域苏美尔语 的研究。但是形成现代语法学基础的则 是印欧语语法的研究。
两个源头:印度和希腊、罗马
印度起源时期的代表著作:
公元前4世纪,印度诞生了据传由巴尼尼
撰写的巴尼尼语法。 建立了先进的形态学和音位学。 17世纪传入欧洲对对于历史比较语言学 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传统语法的特点 1)规定性:以古代文I help you ? Can I help you ?
早期的英语语法书认为后者不合法。这属
于后起的结构。现在已经用的比较广泛了。 2)以研究古代经典文献为目的
3)注重逻辑、意义和语法形式的关联,
四 转换生成语法以来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60年代末
乔姆斯基革命。生成语法独霸天下的时
期。 注重形式分析,忽视意义对语法的解释。
生成语法,由于比较专业,就不介绍了,如 感兴趣可参考: 徐烈炯 2009《生成语法理论:标准理论到最 简方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世纪
70年代以来 生成语法发展、分化,功能主义兴起, 诸种功能主义理论齐头并进。 功能主义,即从言语交际、认知模式等 方面来解释语法结构的构造原理。
公元前200年前后,古希腊的语法研究
形成雏形。形成了最初的语法理论体 系——传统语法。词类、语法关系、 形态分类形成。 古罗马征服希腊,继承并发展了希腊 的语法研究。
【二】
初步发展 1. 中世纪 欧洲继承古罗马的研究,以希腊语、 拉丁语语法研究为主,形成了传统语法。 属于规定性的语法。 2. 文艺复兴—20世纪初 欧洲民族国家兴起,各自发展个国 家语言的传统语法体系。
当代西方语言学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

性的 , 但研究 的出发点不 同, 前者最终说 明我们决定 采用某
个 语 言形 式 的认 知 心 理 是 什 么 , 认 知 角 度 解 释 语 法 规 则 , 从 后 者 回答 是 什 么力 量 推 动着 语 言 结 构 成 为某 个 形 式 , 过语 通
从《 马氏文通》 至今 一百多 年里 , 语语法 研究者 们系统 地 汉
摘
要 : 《 氏 文通 》 始 , 国汉语 语 法研 究 就 走 上 了与 西 方语 言 学 理论 相 结 合 的 道 路 。 通 过 梳 理 和 从 马 开 中
总结汉语结构语 法研 究、 功能语法研究和认知语法研究的发展历 程、 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 我们能够更加 明晰当代西方语 言学理论和汉语语法研究的关 系, 更好地把握 汉语语 法研 究的发展 方向。 关键词 : 马氏文通》; 《 当代西方语 言学; 言学研究路 线 ; 语 汉语语法研究
中 图分 类 号 : 0 H 4 文 献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4—16 ( 00 0 0 6 0 A 10 8 9 2 1 )2— 00— 6
西方语言学理论与汉语 语法在 中国的结 合最早表 现在
一
个 自足 、 闭 的 系统 , 封 侧重 研 究 语 言 的结 构 形 式 , 语 言 内 从
18 8 年出版的< 9 马氏文通》 马氏文通》 中国第一部系统 。《 是
的汉语语 法著作 , 的出版 奠定 了我 国语 法学的基础 , 它 标志 着 中国语 法学 的诞生。《 马氏文通 》 是借鉴 当时国外语言学 理论撰写的, 马建忠明确声 明是受了“ 方” 西 的影 响写 成的 , 准确说是模仿西方语言学理论和方 法研究汉语 。从此 以后 ,
根据胡 明扬的划分 , 马 氏文通》以来 的汉语 语法研 究 《 可分为三个阶段。第 一个 阶段 是从 1 9世纪末 到 2 0世 纪 3 O
《现代西方哲学》资料整理(浙师大)

《现代西方哲学》资料整理(浙师大)现代西方哲学资料整理近代哲学向现代西方哲学的转折一、从现代哲学向当代西方哲学过渡的第二阶段:时间:从19、20世纪至今的现代西方哲学的演进。
这时期的发展在欧洲主要是非理性主义哲学,在美国则开始进入后经验主义阶段。
大体上它们仍是遵循着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主要思潮的发展。
二、 19-20世纪的两种思潮(背景)一是科学主义。
产生于近代西方的经验主义。
另一是人本主义。
渊源于近代欧陆的理性主义。
这两种思潮是前一个历史时期两种对立思潮的延续。
直到20世纪才出现了合并的机会。
它们都出现了语言学转向,并在这结合点上表现出两大方法论:分析哲学(弗雷格、罗素)与现象学(胡塞尔)。
以杜威为代表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最终完全融合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两大属性。
三、科学主义是如何形成的?1.休谟的不可知论是对英国经验主义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它还吸收了弗朗西斯·培根的观点。
2.最早的是孔德等人的实证主义哲学。
它的特点是拒绝形而上学,将所有知识限制在经验范围内,拒绝讨论经验以外的问题,并试图将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方法应用于人文学科领域。
3.还有马赫主义。
他将实证主义转化为物理学,将所有科学理论还原为“假设”的观点,奠定了美国传统主义哲学的基础。
4、新实在论和批判实在论。
它们在继承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柏拉图主义承认“共相”存在的观点,以此企图证明数学等抽象观念的实在性。
它们也最后奠下了实用主义的基石。
四、人文主义是如何产生的?1、康德的批判哲学是最初的转折,强调了人的主体性。
2.德国黑格尔辩证理性主义;费尔巴哈在德国的人文主义强调理性、情感和身体。
费希特等人把理性主义变成了非理性主义。
激情和疯狂影响了两次世界大战。
3.唯意志论(叔本华、尼采)等的代表进一步发展了这种非理性哲学。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把哲学对象归结为人的意志或生命,反对或贬低观察、实验、逻辑的科学方法,提倡内心体验等精神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理论的西方哲学渊源丁婵婵(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1;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提要:西方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对汉语语言学界有着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文章试图探寻和说明影响汉语语言学研究的西方语言理论的哲学渊源,从而揭示哲学对语言学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西方哲学;语言转向;汉语语法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12)01-0076-04汉语语法的研究从上世纪中期开始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各种理论交相辉映,但是追溯其源,大多受到西方语言理论的影响。
许多年来,汉语语言学界一直处于这样一种尴尬之中———没有自己成熟的语言理论,只能借助西方语言理论研究汉语语法,构建汉语语法体系。
为什么在西方现代社会能够产生出如此众多的语法理论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不容忽视,那就是它们有着深厚的哲学背景———20世纪的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1](linguistic turn)。
本文试图探寻和说明影响汉语语言学研究的西方语言理论的哲学渊源,从而揭示哲学对语言学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一、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从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来看,西方哲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中心议题分别是本体论、认识论和语言。
在古代本体论阶段,哲学主要讨论“存在”和“本质”的问题。
到了近代,哲学研究从本体论变成以认识论为中心,主要讨论主体人的认识能力。
20世纪初,语言则取代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参见涂纪亮2003:323)。
西方哲学“语言转向”的产生有其历史及现实根源。
首先,西方哲学自古以来就有重视语言的传统。
比如柏拉图提出关于语词如何意指的论点。
赫拉克利特认为人类语言的结构反映了世界的结构,还把“logos”(逻各斯)这一概念引入哲学之中。
苏格拉底曾说“我决定遁入语言,以语言来研究事物的真相”(参见文旭,匡芳涛2004:11)。
可见,西方哲学对语言的关注由来已久。
其次,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数理逻辑的出现是语言转向的动因和标志。
作为现代数理逻辑的创始人,弗雷格对哲学的语言转向起了重要的作用,他为哲学指明了新的研究任务,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因此也被誉为“语言哲学之父[2]”。
他对语言转向的主要贡献在于,确认对语言意义的分析是哲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并且把逻辑的命题函项概念引入哲学领域。
第三,从19世纪到20世纪,哲学界产生了“反形而上学”的思潮,实证主义、实用主义、结构主义等都对思辨哲学提出了挑战。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于法国和英国的实证主义(又称“老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以现象学为出发点,把现象当作一切认识的根源,认为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根据,关注现象,研究现象与现象之间恒常的关联和相似关系。
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实证主义演变为逻辑实证主义(又称新实证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继承了老实证主义“反形而上学”的传统,但有所不同:老实证主义主要依靠心理分析,逻辑实证主义则把数理逻辑作为哲学分析和论证的主要工具;老实证主义认为形而上学是“不可知的”,而逻辑实证主义只认为形而上学是“无意义的”。
基于意义(指认知意义)的角度,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形而上学的问题是语言混乱而造成的,因此应将语言的逻辑分析方法作为解决哲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正是这些“反形而上学”的思潮推动了“语言转向”的完成。
语言转向是一次具有深刻意义的变革,在变革中,一些哲学家把语言放到了哲学的核心地位,把语言看成是哲学研究的首要对象,甚至是唯一的对象。
他们把一切哲学问题都归结为语言问题。
他们指出,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语言分析澄清语言的意义。
人们把这些哲学家称为语言哲学家,把他们的哲学称为语言哲学[3]。
然而这一变革,不仅在哲学领域,对语言学本身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为在对语言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与语言学直接相关的理论和方法。
二、“语言转向”背景下产生的西方语言理论及方法塞尔将“语言转向”以来的哲学的发展归结为三条线索:第一条是从弗雷格、罗素、早期维特根斯坦出发,经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再到奎恩和戴维森的发展线索。
这条线索所关注的问题是意义和真理的关系,探索表达的真理性条件,认为有真假可能性的陈述才是有意义的;第二条是从后期维特根斯坦出发,到奥斯汀和塞尔,甚至包括格雷塞和斯特劳森的发展线索,这一线索把语言看成是人类行为的一部分,更多关注语言的使用问题,或者说是语言和语言的使用者的关系问题;第三条是乔姆斯基的现代语言学,着眼于语言能力,将语言研究和认知研究结合起来(参见文旭,匡芳涛2004:13)。
这三条线索又促使三种语言研究模式的产生:一是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语义学分析模式;二是以奥斯汀和塞尔言语行为理论为代表的语用学分析模式;三是乔姆斯基的理想句法分析模式。
它们使语言研究在语义、语用和句法方面有了重大突破,对二十世纪语言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一)与语义学相关的“指称论”西方现代语言哲学试图对语言作出最深刻、最根本和最深层的剖析,其核心理论为意义理论。
意义理论及其方法几乎对各个方面的哲学研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波及语言学、数学、人工智能、机械翻译、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
意义理论的核心就是指称论。
所谓指称论,一般来说是指把一个表达式的意义等同于它所指称的东西或等同于它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参见王维国2002:74)。
弗雷格虽然不是指称论的主要代表,但是他的《论意义和所指》[4]可以看作现代意义理论的发端。
他对意义与指称的关系给予了比较明确的说明,在指出意义和指称的区别的同时,也强调意义和指称是相联系的。
他还进一步强调人们构造或使用任何语言都有一定指示和指称对象,句子所指的对象就是它的真值,命题与真值的关系相当于意义与所指的关系。
后来的语义研究很大程度上都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在现代英美语言哲学中,英国哲学家罗素可以说是最典型的指称论者。
《论指称》是罗素最重要的论文。
他认为所有的词都具有意义,还指出命题的意义在于它所指的事实。
特别有影响的是,罗素还指出了确定非逻辑词意义的方法和标准,那就是亲知和摹状。
他指出:专名就是非逻辑词,它的意义由摹状词来表达,专名的指称由和专名相联结的摹状词来确定。
由此可见,他非常强调语言表达式必须和非语言的实在的东西相联系才有意义。
关于指称,其他哲学家也纷纷进行质疑和讨论。
比如奎恩否认语词的指称具有确定性,唐纳兰批驳了指称论中的个别观,斯特劳森对罗素的意义即指称提出责难。
总的来说,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一是人们可以通过词语对事物的指称,将语言和世界联系起来;二是词语并不都有所指;三是指称不是词语的唯一作用。
(二)与语用学相关的理论在哲学的语言转向中,语言学问题用哲学来研究,就产生了相关的语用学理论。
1.言语行为理论关于言语行为的理论在逻辑实证主义代表的论述中已有散见,比如弗雷格提出语言不仅可以用于描述,还可以用于下定义、提问题、讲故事等。
罗素提出命题态度的术语,即它“表示意图、愿望、表象,是主体赋予某种客体的态度”,从而大大突出说话人在语句中的地位和作用。
不过,这些观点并没有进入他们研究的主体。
日常语言学派三四十年代的代表是摩尔和后期维特根斯坦。
摩尔强调日常语言在哲学中的作用,这一观点对日常语言学派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后期维特根斯坦主要观点为“用法说”,即一个词的意义要在使用中才能体现出来;“工具说”,即词语或语言就是一种工具,本身没有价值,意义在于用途;“游戏说”,即将语言和使用语言的行为,成为语言游戏。
这些观点对奥斯汀创立言语行为理论有直接的影响。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对语用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他区分了两大类话语: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为(per-formative)。
奥斯汀还提出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对于全面理解语言的功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他强调语言是人的一种行为方式,对后来的塞尔产生了重要影响。
塞尔(Searle)则把言语行为理论提高为一种解释人类语言交际的理论。
他认为对语言交际的研究包括两大方面,一是要说明说话人如何根据一定的规则来实行自己所想要实施的行为,另一方面还要解释一个接一个的语言行为如何构成连贯的、有意义的语言交际。
他在研究话语时,注意到一句话的命题内容(propositional content)与它的言外行为之间的关系,相同的命题内容,不同的表达形式,实施的是不同的言外行为。
他还制定了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四条基本规则:命题内容规则、准备规则、诚意规则和根本规则。
另外,他对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的分类作了修正。
他认为,日常语言中的绝大部分句子都包括了命题性行为和履行性行为两部分,而二者的结合就完成了言语行为。
进入80年代以来,塞尔又提出了“意向性”理论,试图用意向性来说明语言和意义问题,即用心理学的概念来分析语言行为。
2.会话含义和会话原则对语用学理论作出重大贡献的另外一位学者是日常语言学派的美国的语言哲学家格赖斯。
他发现形式逻辑无法用于解释自然语言的逻辑,因为说话人的意思经常与他所说的言语的字面意思不符,而且有时要比他所说出的言语的字面意义丰富得多。
于是,他区分了语言意义与说话人意义,提出了“会话含义”的学说。
格赖斯还提出了“合作原则”,包括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
他还指出一些修辞格的出现,比如反语、隐喻、夸张等,是违法会话原则的结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对会话含义的解释和研究为隐喻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后来英国著名学者利奇(G.Leech)效法格赖斯的合作原则,提出了礼貌原则,完善了格赖斯的“会话含义”学说,解释了合作原则无法解释的问题,我们可以说,礼貌原则是合作原则的补充与发展。
礼貌原则主要包括:得体准则、宽宏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同情准则。
(三)与句法学相关的“转换生成语法”和“支配和约束理论”自从1957年《句法结构》问世以来,乔姆斯基在美国语言学中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他高举着理性主义的旗子,突破了描写语言学的框架,向人们展示了语言研究的新景象———TG 理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他强调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认为语言研究应该对语言现象和语言能力作出解释。
他假设人类具有一种先天的语言获得机制,语言是后天习得的。
还认为语言具有很强的生成性,不仅可以生成深层结构,还可以从深层结构转换成表层结构,可以根据规则推导出各种语言形式。
在方法上,他采用的是演绎的方法,用逻辑和数学的方法把语言描写形式化。
TG理论之后,70年代末80年代初乔姆斯基又提出了GB 理论(支配和约束理论)。
在GB理论中,乔姆斯基区别了普遍语法和核心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