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画堂春·外湖莲子长参差》阅读训练及答案
语文初三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答案

语文初三上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题答案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州宅堂前荷花范成大①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释】①范成大(1126—1193),今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
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②凌波:水面之上。
(1)本诗颈联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特点?(2)这首诗前四句是怎样描写“州宅堂前荷花”的?请加以赏析。
2.古诗文阅读画堂春·寄子由①(宋)苏轼柳花飞处麦摇波。
晚湖②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
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
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
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梅花【元】王冕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一声羌管无人见①,无数梅花落野桥。
春雪【唐】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①见(xiàn):出现。
(1)两首诗中,“花”都是自然界中植物的花吗?为什么?(2)从写作特色看,王冕的《梅花》质朴,韩愈的《春雪》灵动,请选择你喜欢的一首,对后两句作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的诗歌后,完成下列小题沙湖晚归(元)朱德润山野低回落雁斜,炊烟茅屋起平沙。
橹声归去浪痕浅,摇动一滩红蓼①花。
【注释】①蓼(liǎo),开淡绿色或淡红色花的草本植物,也叫水蓼(1)诗题“沙湖晚归”,诗句哪些地方暗示了“晚归”?说说你的发现。
(2)全诗多角度、多层次地写出沙湖傍晚的景色。
说说你发现了哪些角度、哪些层次?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画堂春 》阅读附答案

《画堂春》阅读附答案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
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①捻:持取,捻弄。
16.分析上阙景和情的关系。
17.“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16.上阕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17.这两句词主要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答“动物描写”也可。
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
【解析】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很多,而在景与情的关系方面的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等手法,解答本题时,可根据上阙中的关键词分析作答,此类题不但要答出表现手法,还要答出词人的思想感情。
上阙前三句描写景物,后句抒情,故采用的是情景交融的手法和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由“无奈春归”可体会出词人的伤春的无奈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现的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第一问可根据“捻”“放花”两个动词,从细节描写的角度答出词人对春的喜爱以及对春色即将逝去的无奈之情。
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也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高一语文培优(含解析)之诗歌鉴赏及详细答案

高一语文培优(含解析)之诗歌鉴赏及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徐昌图①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
回头烟柳渐重重。
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
酒醒人静奈愁浓。
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注释】①徐昌图:五代著名词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一、二两句直写别离,“恨”字直抒胸臆,点明本词的主题,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凄凉及羁旅之恨。
“长恨”道出“饮散”“西去”并非第一次,一个“长”字,使恨的情感深化了。
B. 第三句写出词人频频回首之态,既写出离愁的层层加深,也写出了离愁的“有形”情态,衬托出了行人心头的迷惘。
C. 四、五两句融情于景,“淡云”“孤雁”“寒日”描绘出作者眼中的惨淡画面,写出浪迹飘零之苦。
“暮天红”为本词增添一抹亮色,蕴含作者对前景心怀希望之意。
D. 词人生活在唐宋之交的五代,这首词,可能就是徐昌图由闽入宋前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词人凄清的身世,也包容了唐末宋初社会离乱的影子。
(2)有人说这首词的下阕妙在“虚境实写,化虚为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说明。
答案:C解析:(1)C(2)同意。
别后的境况为作者的想象,本为虚境,但在下阕中,淮畔夜泊,酒消人醒之后,残灯明灭,孤枕难眠,五更风起,暗浪拍船,这些虚幻的羁旅情形被作者描绘得真切感人。
下阕写词人途中的孤寂心情,融情于景,以景写情,不言愁而愁自现,确是“虚境实写,化虚为实”的妙笔。
【解析】【分析】(1)C项,“‘暮天红’为本词增添一抹亮色,蕴含作者对前景心怀希望之意”表述错误,“暮天红”虽是美景,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充满了伤感。
故选C。
(2)本题中,下阕以设问“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领起,设想一路行船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境,饱含孤独愁苦之感,此为虚写。
而“潮平淮月朦胧”、“轻浪五更风”等情景又如此的真切感人,诗人把这种孤寂之情融于景中,“虚境实写,化虚为实”。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江行[宋]严羽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尾联一个“厌”字写出了作者那种________、 ________的情感。
(2)发挥想象,试描绘出“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梢行”这一联所写的景与情。
【答案】(1)思乡心切;厌倦漂泊生活(2)在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
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呢?【解析】【分析】(1)“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离家的日子,诗人是每天都在心头盘算的。
天天盘算着,日子一长也就茫然了,“今几宿”的疑问,一则说明诗人离家之久,二则表明诗人心中盘算着回家的次数之频。
桨声一如游子心中的离家悲歌,一声声、一阵阵,把心都敲碎了,更敲倦了。
(2)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天”“江水”“舟”“树”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
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真不知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
景中寓情,作者把羁旅之情、思乡之感寄寓于“舟行所见”之景中,情与景完美地交融在一起,表达了漂泊在外的乡愁与孤单。
故答案为:⑴思乡心切;厌倦漂泊生活⑵在舟中远眺,天在水中,水与天接,江天一色,彼此不分;小舟起起伏伏慢慢前行,树杪隐隐约约,缓缓后退。
天无尽,水亦无尽,而行舟又悠悠,这样的行旅何日是尽头呢?【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炼字。
考生要读懂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画堂春_寄子由》阅读附答案

《画堂春·寄子由》阅读附答案
画堂春·寄子由①
【宋】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
晚湖②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
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
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
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13.《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有甚么不同?请结合内容扼要分析。
(4分)答:
参考答案
13.“归去奈何愁”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圆的渴想,对终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讲,兄弟俩曾的相聚时一段美妙的回想,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空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讲,月亮是纯净、美妙的意味,是他的精神家园。
张先《画堂春·外湖莲子长参差》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小题
画堂春·外湖莲子长参差
张先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
水天溶漾①画桡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③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
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
注:①溶漾:水波荡漾的样子。
②画桡:船桨,此处指画船。
③桃叶:晋王献之有妾名“桃叶”,善歌。
此处借指歌女。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阙写景,下阙转景写人,于自然美景中增添了人气与人情。
B.“霁山青处鸥飞”句色彩鲜明,青山与白鸥相互映衬,格外清丽。
C.“迟”“移”二字侧面写出词人深深地陶醉于美景之中,物我两忘。
D.“杏红深色轻衣”句不写歌女容貌而写衣着,体现词人的高雅脱俗。
16.请从人物形象与情感两方面赏析“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所蕴含的美感。
(6分)
参考答案:
15.C
16. (1)歌女用荷叶遮面以避暑天斜晖,富有姿态之美和画面之美。
(2)荷叶虽小,词人却觉得好像自己也分得了一份绿阴凉意,写出了错觉之美。
(3)词人借人物的性灵之美,抒发了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部编八上语文古诗鉴赏(课内)2020年中考题汇编答案版

部编八上语文古诗鉴赏(课内)2020年中考题汇编答案版八上古诗鉴赏(课内)2020年中考题汇编答案版1. 202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5~6题。
(5分)赤壁幽州台歌杜牧陈子昂折戟沉沙铁未销,前不见古人,自将磨洗认前朝。
后不见来者。
东风不与周郎便,念天地之悠悠,铜雀春深锁二乔。
独怆然而涕下!5.请解释《赤壁》这首诗中加横线的句子。
(2分)折断的戟沉埋在泥沙中未被销蚀,自己拿来磨洗后辨认出是前朝的遗物。
6.阅读《登幽州台歌》,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
(3分)示例:诗人独自站在高高的幽州台上,面对广阔的原野和辽远的天空,思绪万千,不禁落泪。
本题考查情境描绘。
画面描述,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或情感。
解答这类题要在读懂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特点、抓住意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描述能力、审美能力。
2. 2020年湖北省鄂州市中考语文试卷9.(4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1)下列各项中对本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念家悲己的感情。
B.颔联将人的情感赋予花和鸟。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面对国都破败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
C.颔联“三月”表明丧乱之久,“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儿的强烈思念。
关于莲子的古诗

关于莲子的古诗1.《画堂春·外湖莲子长参差》宋朝·张先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
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
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
2.《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唐朝·皇甫松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3.《采莲子·菡萏香莲十顷陂》唐朝·皇甫松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
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
4.《采莲曲·莲子复莲子》元朝·郭翼莲子复莲子,苦心郎不尝。
为郎剥莲子,莲子忆空房。
5.《采莲子·其二·次皇甫松韵》明朝·徐士俊明镜移来一色秋,鸳鸯左右趁双流。
侬家花底偷莲子,照见波心半面羞。
6.《莲子》宋朝·杨万里蜂儿来自宛溪中,两翅虽无已是虫。
不似荷花窠底蜜,方成玉蛹未成蜂。
7.《采莲子·其一·银莲》明朝·高濂霜冷汀洲云冷波,水中花撒小银杯。
花似水仙人似玉,醉看明月不知回。
8.《莲子寄外》宋朝·龙辅莲房新摘袖中携,剖寄青青子数枚。
若识心头最清净,莫嫌根脚本污泥。
9.《采莲子·其二·本意》清朝·王士禄胡波慢似眼波秋,自爱风流照碧流。
嫌他年少颠狂甚,棹入荷花不举头。
10.《郡斋水阁闲书·莲子》宋朝·文同绿实填房未满,黄茸绕壳方开。
为问因谁劝酒,一时齐侧金杯。
11.《莲子》宋朝·林敏修落尽红裳翠的生,甘泉金铸马蹄轻。
中心有意君知否,半是湘妃泪点成。
12.《采莲子·其一·本意》清朝·王士禄风皱澄波绿漾陂,腕慵不觉荡船迟。
欲惊沙嘴鸳鸯睡,笑掷青青芡子儿。
13.《采莲子·其一·次皇甫松韵》明朝·徐士俊五月南风花满陂,雀头艇子荡波迟。
鹭鸶飞出芙蓉里,轻似花间蝴蝶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画堂春
张先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
水天溶漾①画桡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③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
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
注:①溶漾:水波荡漾的样子。
②画桡:船桨,此处指画船。
③桃叶:晋王献之有妾名“桃叶”,善歌。
此处借指歌女。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词的上阙写景,下阙转景写人,于自然美景中增添了人气与人情。
B.“霁山青处鸥飞”句色彩鲜明,青山与白鸥相互映衬,格外清丽。
C.“迟”“移”二字侧面写出词人深深地陶醉于美景之中,物我两忘。
D.“杏红深色轻衣”句不写歌女容貌而写衣着,体现词人的高雅脱俗。
16.请从人物形象与情感两方面赏析“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所蕴含的美感。
(6 分)
参考答案:
15.(3 分) C
16.(6 分)
(1)歌女用荷叶遮面以避暑天斜晖,富有姿态之美和画面之美。
(2 分)
(2)荷叶虽小,词人却觉得好像自己也分得了一份绿阴凉意,写出了错觉之美。
(2 分)
(3)词人借人物的性灵之美,抒发了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