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感人肺腑的好戏——读话剧《白杨树下》
白杨树下(话剧)

白杨树下(话剧)作者:李铭来源:《剧作家》 2013年第5期时间上世纪60年代至上世纪末。
地点北方一个叫白杨树的小山村。
人物马大志从十七岁到五十七岁,白杨树小学老师。
马志远马大志父亲。
秋月马志远的干女儿,比马大志小一岁。
吴彤彤马大志的同学恋人。
胡闹(胡栋梁)小时候叫胡闹,后改名胡栋梁。
高玉大村长,从四十岁一直到八十岁,乡村干部。
秀锁马大志的学生。
杜玉莲胡闹妈,泼辣,寡妇。
大面秋月的大哥,愚笨。
二面秋月的弟弟。
德顺媳妇外号“大枣核”,老实木讷,耳朵聋,尽职尽责的民办教师。
德顺老实巴交,邮递员。
老闷队长高玉大的小舅子,大舌头,兽医。
徐红妹学生。
乡亲等群众演员若干。
第一幕时间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
一个萧瑟的早春。
地点北方丘陵山地一个叫白杨树的小山村。
[牛哞声,羊咩声,牧羊鞭的鞭梢脆响声,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上中下人口手山禾米竹日月水火前后左右工厂门车[声音渐隐,天幕上,丘陵山地里生长着一排排挺拔的白杨树。
[灯亮,舞台上呈现的是山脚下白杨树小学的房子。
学生的教室,一间是民办教师马志远的办公室兼住处。
院子里有根木桩,上面挂着一口铁钟。
[马志远追着高玉大从教室里出来马志远队长,大志这是魔怔了,等过了这个劲马上接班当老师。
高玉大马老师,你就别费心了。
老话讲的不差,儿孙自有儿孙福,上辈子不管下辈子事,你留得住人,也留不住心。
马志远唉,儿大不由爹,翅膀硬了,不听话了。
高玉大就是嘛。
成人不用管,管死不成人。
这么的,学校的事情你也不用操心了,老师的候选人有仨呢。
马志远时间不等人,我自己心里明镜似的。
这么着活遭罪,还不如早死早托生。
高玉大马老师,你这么些年为咱白杨树的孩子识文断字不挨憋,没少操心上火。
选民办老师的事呢,我就替你张罗了。
你的后事都准备妥妥的了。
料子板是红松的,你躺着暖和。
装老衣裳都是好斜纹布料,好钱好布票买的,给你扯了十五尺。
穿上到那头也不丢人,要不我给你拿来你先穿上试试?还有那孝布,都是好白大尺……马志远死我不怕,我怕的是眼睛一闭,咱白杨树的小学校就……就黄铺了。
小白楼前忆白杨

小白楼前忆白杨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2年第3期文/吴本务无心插柳入影坛白杨频频点头,陷入沉思,沿着坎坷的从影经历娓娓道来。
说起来她还是大户人家的女儿,但刚出生就被弃送、寄养到北京郊区的—户穷苦人家,在一间小茅屋里度过了艰难的童年,过早地领略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唯有村边的一座小庙是她抚慰心灵的净土。
有一次,沉睡的山村忽然热闹起来,小庙前搭起了临时戏台,人群从四面八方涌来,她也挤到前面看戏文。
演戏的虽然是草台班子,但戏台上各种扮相却深深地吸引着她,《宝莲灯》里的小沉香、《岳传》中的岳云、《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都成了她崇拜的偶像。
一连几天,她在小茅屋里独自手舞足蹈,模仿戏文,又演又唱,第一次“学戏”就在她心中播下了艺术的种子。
五年后,她回到北京城里,与两个姐姐相聚,才十一岁的她必须独自谋生,为了实现儿时的梦想,她与二姐一起应聘联华影业公司在京的演员养成所,哪料半路上姐妹走散,留下她一个人进了考场,挤进了那群西装革履、浓妆艳抹的考生中。
考官惊异地打量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小不点,以为她是来看热闹的,然而她却—本正经地自我表演,把学的那些戏文全都倒腾出来,一下吸引了考官的目光,不知是她那—脸稚气逗人喜爱,还是导演正需要一个调皮捣蛋的小不点,她居然被录取,梦想成真当了小演员,拍的第一部电影就是《故宫新怨》中的小丫头:躲在宫殿门前一口大铜缸的背后,好奇地探头窥望……“这生平第一个镜头,竟成了我叩开艺术殿堂的敲门砖。
”白杨抿了口最爱喝的龙井,深情地说,“从此,我在舞台上跌打滚爬,在艺海里浮沉起伏,先后参加了中国旅行剧团、上海影人剧团、中华剧艺社等左翼文艺团体,在革命文艺的土壤里茁壮成长,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在四川重庆主演话剧《屈原》,连演连满,郭沫若亲笔题诗《白杨饰南后》:‘南后可憎君可爱,爱憎今日实难分,浑物忘我成神化,愈是难分愈爱君……’”与此同时,由她主演的话剧《卢沟桥之战》《流民三千万》同样引起了巨大反响,每演一场,剧场内都洋溢着抗战热情,观众按捺不住激愤的心情,当场痛哭呼号,与剧中人一起,对敌人满怀仇恨,对悲惨遭遇的流民洒下同情之泪。
关于爱国的戏剧表演

关于爱国的戏剧表演爱国是每个国家的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也是一种对故土的深情厚意。
为了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我们决定创作一台以爱国为主题的戏剧表演。
这部戏剧将以人类视角刻画出爱国的情感,让观众们仿佛亲眼见证了真人的故事。
在剧中,我们将通过精彩的情节和人物塑造,展现出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保护的决心。
第一幕,名为《无私的奉献》,讲述的是一位年轻的士兵对国家的无私奉献。
他放弃了自己的舒适生活,毅然选择加入军队,为保家卫国而战。
通过他的成长和奋斗,观众们将深刻感受到爱国精神的力量和伟大。
第二幕,名为《坚定的信仰》,讲述的是一位信仰坚定的教育家在教育事业中对祖国的贡献。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激情,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生,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观众们将被他的教育理念和为人师表的风范所打动。
第三幕,名为《勇往直前》,讲述的是一群年轻的科学家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而努力奋斗的故事。
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挑战,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观众们将从他们的奋斗中感受到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第四幕,名为《共同的梦想》,讲述的是一位追逐梦想的青年创业者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故事。
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创造了一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为国家的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
观众们将从他身上体会到创业精神和为国家发展而努力的动力。
最后一幕,名为《激情的呼唤》,讲述的是一位曾经远离祖国的归侨在国家需要时回国参与建设的故事。
他放弃了在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到祖国,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观众们将从他的行动中感受到对祖国的深情厚意和归属感。
通过以上五幕的连续剧情,观众们将被带入一个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中,与主人公们一起经历他们的成长和奋斗。
这部戏剧表演将以真实的情感和丰富多样的词汇来表达,使观众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爱国精神的伟大和重要性。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将确保文章内容的独一性,并避免重复出现相同的情节和描写。
文章的结构合理,段落明晰,使用适当的标题,以增强阅读流畅性。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白杨》读后感5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白杨》读后感5篇作文一:五年级《白杨》读后感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白杨》,戈壁滩上的那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博大的胸怀。
读完之后,我不由对白杨产生了兴趣。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他,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当我读到这里时,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文中的白杨树是那么坚强,那么可贵,在茫茫戈壁中,面对恶劣的自然气候、环境,它们迎着风沙,挺直腰杆,从不低头,让人不得不由衷感叹:白杨树,你真了不起!现实生活中,具有白杨精神的人也不少。
没有双手、用脚来弹琴的哥哥——刘伟就是其中一个。
记得第一次在电视里看他弹奏钢琴,我既惊讶又感动,啊,平常用来行走的脚竟能在键盘上弹琴!而且弹得那么流畅、那么动听,丝毫不比那些用手弹的人逊色!尤其是他陶醉的表情,一脸的自信,深深震撼着每一位观众,演奏完毕,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我也情不自禁鼓掌,为他喝彩。
我想:为了这台上的几分钟,刘伟哥哥背后要付出多少艰辛、多少汗水呀!他不正是一棵了不起的白杨吗?让我们牢记白杨树的精神,做一棵名副其实的小白杨吧!作文二:白杨读后感600字前几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名字叫《白杨》,通过学习我觉得自己收获颇丰。
课文主要描写了一位在边疆工作的父亲,在把孩子接到新疆念书的途中向他们介绍在火车上看到的铁路两旁的大戈壁上那一行行高大挺秀的身影——白杨树。
文中有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杨树从来就那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文章借物喻人,写出了众多边疆建设者们服从祖国需要,无怨无悔、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坚韧不拔的精神。
[写一个反问句]反问句怎么写
![[写一个反问句]反问句怎么写](https://img.taocdn.com/s3/m/c043821a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fd.png)
[写一个反问句]反问句怎么写一:[反问句怎么写]白杨礼赞公开课教案白杨礼赞公开课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某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妙手偶得] 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
秀颀:美而高。
颀,高。
[主宰] 支配。
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旁逸斜出] 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逸,逃,逃跑。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优质课一等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

优质课一等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感悟白杨树的品质和边疆建设者的精神。
3.学习课文“借白杨树特点,歌颂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这一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
学时难点:体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学时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巩固旧知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小白杨”,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复习旧知温故知新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字词。
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
2、出示词语。
指名读、齐读。
强调“疆”字书写时的注意事项,区别“分辨”“分辩”两个词的用法,理解“浑黄一体”的意思。
活动2【讲授】品析词句感悟白杨三、感悟荒凉初识白杨1、课文是怎么写大戈壁的呢?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
2、大戈壁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指名谈。
抓住“茫茫”“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体会大戈壁的荒凉。
3、课件播放戈壁的图片,请同学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大戈壁。
4、教师出示搜集到的有关戈壁的成语,让学生积累。
5、在这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是不是就没有一点绿色了呢?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体会“高大挺秀”的意思。
小结:高大、提拔、秀丽的白杨树真是茫茫戈壁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品词析句体会精神文中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有一段话,请你找一找。
1、指名读朗读课文12自然段,课件出示相关段落。
2、结合课文描写戈壁中白杨的句子,提出问题:你认为这是什么样的白杨?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对应句子,抓住重点词体会白杨的精神。
(1)这是高大挺秀的白杨。
抓住“高大挺秀”一词,体会白杨给戈壁带来的生机与希望。
(2)这是笔直的白杨。
白杨树“直”的特点从什么时候有的?(“从来”)具体从什么时候?(“从一出生,从一有白杨树”)看来白杨树的这个特点不是人工修理出来的,而是它的什么?(“天性、本性”)师:也可以说是“本质”上就这么直。
2021-2022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震泽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1-2022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震泽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试题数:9.满分:1501.(问答题.19分)现代文阅读。
① 我们谈到诗歌艺术.谈到审美的“隔”与“不隔”.自然要想起著名诗论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阐述的境界。
他的“不隔”说.是对古人诗境的一种极高评价。
“不隔”即清晰、鲜亮、逼真、生动.让读者有一种亲临实境之感.而非雾里看花。
这里指描述的确切与鲜活.其情其境宛如眼前。
“不隔”是诗人处心积虑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更多的却应该是诗人先天所具有的一种能力。
实际上.审美力的缺失.很难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知识的累积所能弥补。
审美力的缺失.或为一种无法言说的生命缺失.就像色盲之哀。
所以我们常常把艺术创造这种心灵之业.看成一份神秘而孤独的事业.它的孤独性不仅表现在创造过程中的独立经营.还表现为经营成果在许多时候无法与更多的人沟通共享。
因为心灵深处闪电般的倏然一亮.有时难以被他人捕捉。
这需要一种相应的能力、相应的心灵.要能够彼此处于同一频率.能够共振。
诗意的领悟是一个再次还原的过程.经营成果无论多么鲜活与“不隔”.都需要另一个心灵去感悟和接受.除此别无他途。
② 王国维以其诗人的卓越才华和敏悟.指认了那些古代诗人的“隔”与“不隔”.尽管所言不多.却让我们能够清晰地领会其意旨.并深为赞同。
③ 从“隔”与“不隔”这个审美标准来看.我们可以说“诗三百”中的那些优秀诗篇.特别是《国风》和《小雅》中的绝大部分.完全配得上“不隔”的评价.这正是它们最了不起的方面。
它们使用了极节俭的言辞.使用那个遥远时代所特有的、今天读来未免晦涩的语言.把一种情境、一些情绪、一个故事.表达得那样逼真和触目.就像亲眼看到一样切近和丰富。
因为它是沿着听者(读者)所能想象和还原的那个方向.不停地投射和发散.最后让人准确地接收下来。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运用自己全部的吸纳力和想象力.获取并重新建构起歌咏者转述的那个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我们面对的一切岂止是“不隔”.而且还会继续生长。
文学天地广播稿

文学天地广播稿文学天地广播稿300字大家下午好!今天是6月18日,我是播音员__。
今天由我来给大家播报《美文欣赏》栏目。
茅盾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及文学评论家。
茅盾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今天我来播报茅盾《白杨礼赞》的中一段节选。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时间匆匆而过,今天的《美文欣赏》栏目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文学天地广播稿300字用我的声音品析美文,用你的耳朵漫步文学,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中午好,这里是“文学星空”,我是主持人__,今天我们继续来欣赏一篇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背影》一文是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 ”,又特别强调 “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 合理配置 教育 资源 ,重点 向农村 ,边远、贫 困、民族地区倾斜 ……” 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 像 《 白杨树下 》所描写 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 代的农村 、山区的落后现象 已经没有 了。但 是城 市的学校和乡下 的差别还是很大 的,从 校舍 、教学设备 、师 资队伍 、教学水平 ,城 市都是优于农村 、山区的。我们想作者在剧 中所 回顾 、呼喊的意义 ,就在于要进一步改 变 、消灭这种差别 ,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受到 公平合理 的教育 。我是个退休教师 ,对于教 育 是比较 熟悉 的,所 以就特别能感到 《 白杨 树下》提 出问题 的重要意义 ,作 品触及到 了 我们 国家教育政策 的一些应该改进 的地方 。 据 一些新 闻报道介绍 , 进入二十一世纪 以来 , 由于国家经济 的发展 ,在一些 比较落后 的山 区设立 了特 岗教师 , 工 资由国家财政开支( 县 财政 ),招聘大学生到 山区小学任教 。全面 取消了代课教师 、民办教师 ,提高 了教学质 量。但现在城里 的教师仍然是人才济济 ,边 远山区还是教课缺人 。没有音乐 、美术 、体 育老师上课 的现象在各地普遍存在 。为什么 呢?在城里 当教师 ,工资待遇 、居住条件 、 生活环境都相对优越 ;到乡下 、山区去 当教
到的工 资还要少于城市 。我们 国家现在的情 况是在 省城工作 的工 资高于市县 ,在市县工 作的高于乡村 ,我认 为这种现象应该予 以改 变 。到乡下、边远 山区当教师,生活条件差 , 环境艰苦 ,拿 到的报酬应该再高一些 ( 或设 立补贴 )。这样才 能刺激一些人愿意到边远 地区去工作 ,政府部 门再从 资金投入等方面 向落后地 区倾斜 ,就会逐渐地改变城乡教育 的差别 ,使 国家 的教育得到均衡发展 。这虽 不是剧 中直接提 出的问题 ,可是却不难让我 们想到这些。 我想 《 白杨树下 》提 出问题 的意义 ,可
1 o o
以说 是关系着 我们 国家前途发展 的大事 。因 为教育事业 的兴衰 ,人才培养 的好坏 ,决 定 着我们 民族 的未来。 可见这部作 品主题 的现 实意义 。 段 感人至深的故事 《 白杨树 下》描 写的是上个世纪六十年 代 ,北 方丘 陵山地一个 叫 白杨树的小 山村 。 这里 的人们很 穷,生活很苦 ;没有文化 ,愚 昧落后 ;社会动 乱,生产 不发展 ;国家办不 起教育 ,只 能民办。 村里为 了 “白杨树 的孩 子识文断字不挨 憋 ”,让马志远 当了一辈子老师。现在马志 远就要离开这个世界 了,他 怕他一死 白杨树 的小学校就黄铺 了,要把老 师这个位子传给 在外面念书 的儿子马大 志。可是马大志有 自 己的理想 ,他 正爬到 开往 北京的煤车上 ,要 去见毛主席汇报思想 。队长 高玉大 决定从村 民中挑选 白杨树小学 的老师 。这三 个试讲 的 候选人 :一个是耳朵有 点背 的德顺 媳妇 ;一 个是说话 口齿不清 ,还不会 写字 ,一说话就 引得大家笑 的老 闷;一个是 白杨树 画红旗最 好看 的徐 红妹 。试 讲 的结 果 是 :德顺 媳 妇 在讲 台上 听不 到孩 子 说话 ;老 闷确 实是 大 舌头 ;徐 红 妹紧 张 得尿 了裤 子 。最后 队长 高 玉大 骑 着 洋车 子 去追 火车 ,硬 是把 马 大 志给找回来 了。但是 马大志 当初 并不愿意在 白杨树 当小学教师 ,是生产 队长 高玉大和孩 子们 留住 了他 。白杨树贫苦 的现实 让他 理解 了没有文化,没有知识 的愚昧落后 ;体会 到 了父一辈办学 的意义和艰辛 ;他 开始维修校 舍 ,打造桌凳 ,改善办学条件 …… 时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国家实行 改革开放政策,穷山村也更重视学校教育 。胡 闹( 胡栋梁 ) 在参加公社中学考试中, 语文 9 8 分, 算术 1 0 0 分,取得 了全乡第一 ,全县第三 的好 成绩,被公社中学录取。这当然是马大志精心 培育的成果。 但 白杨树村似乎并没有什么变化 , 马大志的生活也没有改变…… 到 了上个世 纪九十年代初 ,国家经济 形 势好转 ,给 民办教师转正 。可是分 到 白杨 树 的指标 马大 志都让给 了别人 ,他身 为代理校 长 ,却每天忙 于扎花圈卖钱筹集给老师们 开 支… …上级给 白杨树 小学派来 了校长 ,他却 不肯把工作交给 胡栋梁 。后来,当胡栋梁要 他把学校 的公章交 出来 时,他提 出: “ 我作
师 ,不 仅 是 要 跑 很 远 的路 ,吃 很 多 的苦 ,拿
时刻 ,再次 强 调对 于发 展教 育 的重 视 ,这 无 疑 是具 有 重大 意义 的事 情 。国家 、社 会 要发展 ,当然 是需要人才;人才从何而 来 ? 再头 脑简 单 的人 也 明 白是教育 。党 的十 八 大 报 告 中 曾指 出: “ 努 力办 好人 民满 意 的
剧作 家 l剧 作 评 介 I C o m m e n t a r y o n P l a y s
树 下》
■ 张 生 筠
读 了话剧 《 白杨树下》 ( 发表于 《 剧作 家》 2 0 1 3 年第 5 期 ), 让我长时间激动不 已, 感 到有话要说 ,不说不快 :这是一出感人肺 腑 的好戏 。作者懂戏 ,有生活 ,也很会组织 戏剧材料 。因此 ,无论戏剧故事 、人物 ,还 是主题 ,都安排得很好 。 个伟大而不朽的主题 篇科研论文 的价值— —科学家 的发明 创造 ,在 于它 为社 会 解决 的重 大 问题 ,对 人 类 作 出的 巨大 贡献 。一部 文 艺作 品 的价 值——所产 生的社会影 响,在于它提 出的 问 题 ,推 动 了 时代 的进 步。谌 容在 上个 世 纪 八十年代初创作 的小说 《 人到 中年》 , “ 是 作者 以严 峻 的现 实主义 态度 和 艺术 家 的胆 识,真 实地 反映了现实生活 ,反映 了一代中 年知识分 子的生活 、工作 、苦衷 、命运、人 事、观念 、前途 ……通过对他们工作和处境 的描写,有力地揭示 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严 重社会 问题—— 中年知识分子 问题 ,发 出了 关心 、爱护 中年 知识 分 子 的呼 喊。” 小 说对于党和政府制定 国家 的发展政策提供 了 重要参考 ,我们不能说 “ 科教兴 国”政策的 正确制定 与这类文艺作 品无任何关系 。由此 我们 也可 以想到 ,话剧 《 白杨树下》提 出的 重 视教育 ,发展教育 的重要意义 ,作品伟大 而 不朽 的主题 , 也必将影响我们的时代发展 。 教 育 从来 都 是一 个 民族 ,一 个 国家 振 兴发 展 的重 要基 础 。是基 石 ,是保 证 ,是 不 可 忽视 的。话剧 《 白杨树 下 》 的作者 , 能在 我们 国家 已经 取得 振 兴发 展 巨大成 果 的 时 候 , 在 习近 平 主 席 提 出 实 现 “中 国 梦” “ 强 国梦 ”,奋 斗两 个 一 百年 的重 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