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江苏省(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节+本命年的回想1》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本命年的回想》教案1苏教版

今天,我们就 跟随着著名作家刘绍棠先生一起到京郊运河的农村,和那里的父老乡亲一起过一个热闹的大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命年的回想》。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本命年的回想》教案1苏教版
Hale Waihona Puke 教学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初步体会朴素的语言 美。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的内容。
3.体会人们对过年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过年习俗中所蕴含的乡土风情。
2.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点 拨,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二备
一、导入新课
三、扫清字词障碍
灶膛()烙()饼簸箕()
赏心悦目穿梭()吆()喝此起彼()伏自卖自夸疙瘩()秫秸()邪魔鬼祟()骚扰( )阖( )家返老还童
四、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想一想:
1、全文着重记叙了作者本命年对于 的回忆。
2、全文按照顺序来写过春节。
五、朗读课文,在讨论中进 行课文的具体内容的了解。
二、背景资料
关于二十四节气
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
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小暑、大暑)相连,
秋(立秋) 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 霜降),
冬 (立冬)雪(小雪)雪( 大雪)冬(冬至)小大寒(小寒、大寒)。
课文 开头的诗句工整严谨,每句一季,每季六节,每句一、四两个字相同,字面上都是季名(实际上表示节名),使二十四节的季节划分十分明确。(修改)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北京的春节同主题阅读苏教版

北京的春节老舍照北京的老例子,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在腊八这日,家家都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样米,各样豆,与各样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博览会。
除此以外,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末,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令人不由得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伴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搅合成的。
孩子们喜爱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唯恐第三件事才是买各样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欣,大人们也慌乱。
他们一定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幸亏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天一擦黑,爆竹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滋味。
这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很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形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儿童子们最喜爱。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
一定大打扫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分——商铺多半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大年夜真喧闹。
家家赶做年菜,各处是酒肉的香味。
男女老小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春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大年夜家家灯火彻夜,不准中断,爆竹声昼夜不停。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然赶回家来吃团聚饭。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正月初一的光景与大年夜截然相反: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歇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贺年。
女人们在家中招待客人。
城内城外很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样玩具。
儿童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时机到城外看看野景,能够骑毛驴,还可以买到那些新年独有的玩具。
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
这些竞赛其实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眼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熟练技术。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本命年回想》教案苏教版

本命年的回想一、教材分析:㈠教学重点:1、本文的作者是刘绍棠,他的文学作品的突出特色就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
这篇散文写的是他家乡京郊运河一带乡村过年的情景,充满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俗风情。
“吃腊八粥〞、“送灶王爷〞、“除夕守岁〞,这些多少年来传承下来的过年的风俗在作者的笔下一一生动的展现出来,情致饱满,兴味盎然,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读来是那样的亲切。
作者通过这篇散文表现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了解这些过年的习俗,并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应是重中之重。
尤其是在正经历着社会大变革,外来文化影响急剧增强,中国传统节日日益式微的今天;尤其是面对着盲目崇洋,菲薄中国传统文化的青少年,更应如此。
2、本文的语言很有表现力,勾勒生活生动传神,通俗易懂而又富有情趣,往往寥寥数笔就把一个生活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如写炒年货时,说“土炕烫得能烙饼〞,可见烧了多少柴禾,炒了多少年货。
再如写初一清晨拜年,说“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简单的十二个字就写出了这里民风的淳朴,人们之间关系的友善。
因此,第二个教学重点就是要引领学生品味学习这些生动的语言。
㈡相关知识链接:1、中国其它主要的传统节日及过节的主要活动:元宵节——赏灯、放烟花,清明节——踏青、祭祖,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吃月饼、团聚赏月,重阳节——登高、赏菊。
2、2005年韩国申报“江陵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批准,此事在中国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许多专家呼吁国人重视中国的传统节日。
二、学情分析1、学生刚学过沈从文的散文?端午日?,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一些了解,也已经感受到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根底。
2、初一学生还处在盼年的年纪,对本文的内容应该很有兴趣,他们过年的一些经历和体验对学习本文也会有帮助。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本命年的回想》教案1苏教版

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目标】:
1.了解京郊运河春节的习俗,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通过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能理解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难点】:
理清思路,品读语言中蕴涵的浓郁乡土风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过三个多月又要过年了,大家回顾一下以往我们过年有哪些活动?
(二)整体感知
1.读一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段意;想一想:写了几件事。
2.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3.朗读第四节,读后思考这一节写了过年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写上小标题。
①炒年货②吃腊八粥③买糖果④挑绒花⑤杀牲畜⑥备糕点⑦送灶王爷⑧换门神⑨除夕守岁⑩拜新年
4.这十件事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
5.课文写了作者家乡过年的十件事,你最喜欢哪一件?请你发挥想像,具体描绘一下这个场面。
(三)深入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1.从作者家乡过年的场面看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地饱尝一年的劳动成果外,在丰富隆重火热的气氛中,还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
2.作者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本命年里回想几十年前过年的情景呢?
(四)拓展延伸:
1.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
2.针对现在过年与以前过年的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
总结课堂发言,向爸爸妈妈写一份建议书,提出一些既不失过年的含义,又符合新时代发
展的过年建议。
苏教版七上语文第三单元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课后达标训练一、双基积累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lào()饼。
(2)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liàng()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
2.根据语境说说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
(1)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红运:,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2)今年岁逢丙子,是我的本命年...感。
本命年:(3)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
..发烧:3.对“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奶奶在新年到来前表达的美好的愿望。
B.这是当地人淳朴、善良个性的体现,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奶奶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因为能为亲人祝福是幸福的。
D.这是奶奶无知的表现,迷信思想过重。
4.综合性学习。
(1)请根据同学们收集的节日对联,写出相关的传统节日。
元夕玉烛千门乐,宵月花灯万户明()携手结队放风筝,怀亲垂泪烧纸钱()(2)你们当地过年的习俗是什么?答:(3)过年时,人们总是对新的一年寄托着自己最美好的愿望。
相互见面时喜欢说吉利话、祝福的话,你听到过哪些呢?(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祝福语:生意人、官员、学生、工人、老人……)答: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第4段,完成5~9题。
5.“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是(正面/侧面)描写,表现了“我”大吃大嚼的情景。
6.从文段中找出一个能承上启下的句子。
答:7.腊月初一炒的年货和平日相比,有什么不同?答:8.“花生、瓜子、玉米花儿”在现在看来并不足为奇,为什么要“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答:9.父老乡亲们如此重视过年,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答:三、美文品析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2《本命年的回想》学案苏教版

《本命年的回想》【学习目标】1、领略纯朴的生活画面,感受民俗的独特魅力。
2、再现鲜明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
3、品味独特的语言风格,提高写作的表现能力。
【知识链接】1、本文作家是,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
作为乡土文学家,他的作品都能抓住特征,语言生动传神,很有表现力。
2、本命年: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年轮回一次。
我国民间在本命年有等习俗,以避邪和祈福。
【课前预习】3、为下列画线字注音灶膛()生疮()腊八粥()糁儿()涿州()发鬏()渍酸菜()阖家()亲支近脉()秫秸棒儿()疙瘩()梆子()簸箕()鬼祟()你还找出哪些容易写错或者读错的字,请写出来:【课堂探究】4、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共写了哪十件事具体描绘家乡过大年的习俗?用“动词+名词”的格式概括这几件事。
(如第一件事可以概括为“炒年货”)5、从作者家乡过年的场面了解到许多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饱享一年劳动果实之外,在丰富隆重火热的气氛中,还寄托着哪些期盼?6、在文中圈划出你认为描写生动的词句,并用红笔在书上点评。
7、问问长辈,我们这一带春节还有哪些习俗,记在下面。
【课后练习】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枯涸.hé蜷.曲quán 酝酿.niàng 一丝不苟.gǒuB、收敛.liàn 肥硕.shuò滑稽.jī忍俊不禁.jìnC、憔.悴qiáo 匿.笑nì静谧.mì头晕目眩.xuánD、啜.泣chuò感慨.kài 宽恕.shù踉踉.跄跄niàng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辨别精致忙碌狡猾B.陛下爵士勋章裁缝C.钦差抱酬急迫理智D.骗子描述称赞典礼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历史了灿烂的中国文化。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说课稿 苏教版

12 本命年的回想说教材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民俗风情。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作者家乡京郊运河几十年前过大年的一些火热景象,为我们展现一幅色彩纷呈的年俗画。
说学情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进入初中不久的初一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他们喜欢用自己的方式思考,不要墨守成规,而且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在课文理解和概括方面有一定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我确定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文章清晰严谨的脉络结构品味文章中生动传神的语言了解、感受年俗所蕴含的乡土风情(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抓关键词句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热爱传统民俗文化教学重点:品味文章中生动传神的语言,了解、感受年俗所蕴含的乡土风情教学难点:年俗所寄托的盼望说教法我采用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为一体的教学方法。
这篇文章讲的是过年的景象,为了让学生能更真切感受到过年的氛围,我制作了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法。
其次,为了更好地训练学生EEPO有效课堂的学习方式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我还采用合作探究法和讨论法,上课中还有讲授法。
说学法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主动的去理解获取、整理归纳、贮存运用知识,进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
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而言,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十分必要,因此本课主要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方法。
教学过程为了能够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课堂教学我安排了一下环节:导入新课1、我以刚刚过去的重阳节为切入点,引出一年里面最隆重的节日:春节。
然后提问,“春节,自己的家乡都有些什么风俗”,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对中国各种各样民俗文化的兴趣。
紧接着,解题,什么是本命年,本命年有什么风俗,这些风俗又有什么内涵,再次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内涵的兴趣。
2、展示学习目标(二)牢抓基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落实生字词以及一些学生难懂、不懂的字词读音,解决学生的阅读障碍。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本命年的回想》精品教案苏教版

十二本命年的回想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的过年习俗,并说出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本文清晰的行文线索,严谨的结构。
3.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1.理解本文清晰的行文线索,严谨的结构。
(重点)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语说“过年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说着说着你们一定回想起了过大年的情形。
著名作家刘绍棠人到暮年,又写了一篇饶有风趣的《本命年的回想》,希望通过《本命年的回想》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除了品读作家笔下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风情外,更能由此引申开去,走进历史的长河,对中国最传统、最民俗的节日,有深入的了解,由此感受中华文化深厚的内涵。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刘绍棠(1936—1997),河北省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现代著名作家。
长期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俗、地方特色、乡土题材”的创作,被誉为“京郊风俗画家”。
他的作品贴近农村乡土生活,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他是当代乡土文学的举旗人,作为著名的乡土文学作家而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誉。
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2.关于乡土文学通常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与地方色彩的一部分小说创作。
鲁迅的小说如《孔乙己》《故乡》等,便是最早的代表作。
在鲁迅的带动和影响下,2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个以文学研究会、青年作者为主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他们的作品宽广而真实地描绘了内地宗法形态和沿海半殖民地形态的村镇生活,具有较浓的地方色彩和风俗画意味,推进了现实主义的深入发展。
到30年代,由于创作倾向的不同,乡土文学作家已分道扬镳:沈从文的《边城》代表着一种类型,而萧红的《生死场》代表着又一种类型。
四五十年代以后,乡土文学朝具有地区特点的流派(如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以孙犁、刘绍棠为代表的荷花淀派)的方向发展,理论主张上也显得更为自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活动
二备
一、导入新课
前几节课,我们欣赏了浙江绍兴的社戏,又目睹了湖南茶峒的赛龙舟,同学们也一定想起了家乡的民俗风情了吧?再过几个月,就是最具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春节了。或许此时你已经闻到了弥漫于空气中的浓浓的年味了吧?
今天,我们就跟随着著名作家刘绍棠先生一起到京郊运河的农村,和那里的父老乡亲一起过一个热闹的大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这节课我们学习——《本命年的回想》。
三、扫清字词障碍
灶膛()烙(饼簸箕(
赏心悦目穿梭()吆()喝此起彼()伏自卖自夸疙瘩()秫秸()邪魔鬼祟()骚扰( )阖( )家返老还童
四、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想一想:
1、全文着重记叙了作者本命年对于的回忆。
2、全文按照顺序来写过春节。
五、朗读课文,在讨论中进行课文的具体内容的了解。
1、课文描写京郊运河家乡的春节有哪些特点?
个人读
全班齐读
自主思考
合作交流
朗读课文
自主思考
授后小记:
春节(过年,大年):
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有浓郁的乡土风味
2、阅读第3小节,归纳出能体现运河父老乡亲过年感受的按什么顺序来写春节。找出表示顺序的关键词。
按时间顺序写过春节。
腊月初一
腊八
腊月二十三
腊月三十
正月初一
五、作业
抄写词语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学生齐读
2017秋中学初一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课题
《本命年的回想》
课型
新授课
教时数:课时第教时总时数:课时备课日期
教学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初步体会朴素的语言美。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
3.体会人们对过年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过年习俗中所蕴含的乡土风情。
2.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
二、背景资料
关于二十四节气
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
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小暑、大暑)相连,
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霜降),
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大寒(小寒、大寒)。课文开头的诗句工整严谨,每句一季,每季六节,每句一、四两个字相同,字面上都是季名(实际上表示节名),使二十四节的季节划分十分明确。(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