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鱼繁殖生物学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现状
石斑鱼生物学及人工繁育研究进展

中国水产科学 2018年7月, 25(4): 737-752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研究论文收稿日期: 2018-04-01; 修订日期: 2018-04-16.基金项目: 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3FY110700); 海南大学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6001). 作者简介: 丁少雄(1973–), 教授, 从事鱼类资源保护与遗传育种研究. E-mail: sxding@ DOI: 10.3724/SP.J.1118.2018.18110石斑鱼生物学及人工繁育研究进展丁少雄1, 2, 刘巧红1, 3, 吴昊昊2, 曲朦31. 福建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福建 厦门 361102;2. 厦门大学 海洋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化研究中心, 厦门大学 海洋与地球学院, 福建 厦门 361102;3. 厦门大学 海洋生物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厦门大学 海洋与地球学院, 福建 厦门 361102 摘要: 石斑鱼(Epinephelidae)是名贵的海产鱼类, 主要栖息于热带亚热带近岸岩滩和珊瑚礁水域, 是岩礁生态系生物群落的重要类群。
本文对国内外石斑鱼类生物学、生态学、渔业资源及人工繁育养殖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综合报道石斑鱼类的形态比较特征, 栖息、摄食和繁殖习性, 系统演化与分类, 种类地理分布, 人工繁育等研究进展以及养殖发展概况; 报道全球石斑鱼自然资源明显衰退的现状评估以及对石斑鱼资源保护的共识和相关的渔业管理措施。
此外, 根据作者多年开展的鱼类遗传生物学研究, 指出强化我国海域野生石斑鱼资源保护工作, 深入开展杂交石斑鱼的基础生物学研究, 加强石斑鱼杂交选育行业管理, 是我国石斑鱼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关键词: 石斑鱼类; 生物学; 资源; 人工繁育; 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 S9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8737-(2018)04-0737-16石斑鱼(Epinephelidae)是一类具有重要商业价值的鱼类, 广布于三大洋的热带与亚热带海域。
石斑鱼养殖技术需规范

石斑鱼养殖技术需规范石斑鱼产业面临的问题很多,想发展好,要处理的事情还有很多。
石斑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便于活体运输,种类丰富并有一定的自然资源量等特点,决定了石斑鱼在我国南方海水鱼类养殖中的重要地位。
各方的水产养殖研究力量向石斑鱼聚焦,技术进步促使了石斑鱼养殖产业的飞速发展。
不仅在南方,北方的工厂化养殖石斑鱼的势头也很好。
1苗种繁育技术推动了养殖产业苗种限制养殖发展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石斑鱼在人工繁殖技术取得突破之前,是苗种限制了养殖的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的石斑鱼苗种生产兴起,部分石斑鱼苗种进入到大陆,促进了大陆养殖业的发展。
九十年代,海南、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份开始了石斑鱼人工繁殖技术的攻关,经过努力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支撑石斑鱼苗种产业的二项技术目前,支撑石斑鱼苗种产业的主要是亲鱼的网箱培育、石斑鱼池塘生态育苗。
先说网箱培育亲鱼,取自然海域作为繁殖地,不需要专门以技术手段去改造环境条件,所以培育亲鱼的规模大,成本低,凭借这项技术,海南省每年生产的石斑鱼受精卵达10吨之多,相当于100亿粒受精卵。
从需求量看,以现在的养殖规模根本要不了这么多的受精卵,而以现在的育苗水平,这样的数量又是必须的。
另一项支撑石斑鱼苗种产业的技术是池塘生态育苗。
它以网箱培育亲鱼技术为条件,产卵多,价格不高,可以随便投放,千军万马从事石斑鱼育苗。
优点是生产条件简单,生产规模大,成本低;其缺点是开放式的育苗,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特别是天气条件的制约,也无法防止鱼苗染毒,育苗效果极不稳定。
提高育苗技术的路由此看来,问题的症节在于提高育苗水平!目前的人工育苗技术究竟有多大的提升空间?有人认为,石斑鱼育苗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觉得最近的5年~8年里,千军万马都在从事石斑鱼育苗,可以说从养殖技术的角度该想的办法都有人想过了,但育苗水平并没有提高,育苗成活率一直停留在5%~10%的水平。
这是采用的育苗方式所决定的,或者说是这种开放式的育苗方式所决定的,开放性的水域培育亲鱼和育苗,亲鱼带毒给子代,密集的养殖,随时可能传播病害,防不胜防。
南海斜带石斑鱼野生群体与人工繁殖群体的微卫星分析

斜 带石 斑 鱼 ( pnp e sci ds 隶 属 鲈 形 目( ec om s 、 科 ( ernd e 、 斑 鱼 属 ( pnp e E i hl o ie ) e u o P ri r e ) 熊 f Sr ia ) 石 a E i h— e
南海斜带石斑鱼野生群体与人工繁殖群体 的微卫星分析
骆 剑 , 宗文 , 黄 陈国华 , 王 琚 , 杨 薇 , 郭仁 湘
( 海南大学 海洋学 院 ; 热带生 物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 室 ; 海洋生 物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 中心 , 海南 海 口 50 2 ) 7 2 8 摘 要 :为 了评估我 国斜 带石斑鱼野生群体与人工 繁殖群体 的种质现状 , 采用 l 微卫星标 记对斜带 石斑 9个
z ) 为世界 性 的经 济 鱼类 , , 主要 分 布 于西太 平 洋 硫球 群 岛 、 大利 亚 与 贝 劳 和 菲济 群 岛 的 东部 … 。斜 带 澳
石斑鱼在我 国主要分布于南海海域和台湾海峡_ 。斜带石斑鱼因 肉质鲜美而具有较高的商业 价值 。全 2 J 球每年约有 2 5万 t 野生斜带石斑鱼成鱼及数 目巨大的幼鱼被捕捞 , 且斜带石斑鱼栖息地珊瑚礁和红树林 遭到大规模破坏 , 导致斜带石斑鱼资源量锐减 。2 0 J 0 6年的《 世界 自然保护联盟濒危 物种红色名录》 J 已将其评估为近危物种 ( T N a T r t e ) N , er h a nd 。我 国是石斑鱼 的养殖大国 , ee 福建 、 广东 、 海南等地 已形成 大规模的石斑鱼养殖产业 , 但近年来幼苗死亡率高 、 疾病多发等 因素 困扰着养殖业 的发展 引, 究其原 因, 可能是因高密度养殖造成环境恶劣 以及因亲本种质不佳导致幼苗体弱的结果。种苗的质量直接影响 成 鱼 阶段 的养殖 , 因此 , 调查 我 国南 繁 育 种地 海 南 省 人 工 繁殖 的石 斑 鱼 群体 的 遗传 多样 性 并 对 其 种 质 状 况进行评估 , 对人工繁殖石斑鱼种苗的遗传改 良及种质监测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应用价值。在斜带石斑鱼 种质 资 源及 遗传 多 样性 研究 方 面 ,noo等 ¨ A tr 对泰 国及 印尼 的石斑 鱼野 生群 体 开展 了种群 遗 传 差异 的研 究; 王家 祺 等 ¨ 对 台湾及 广东 地 区 的石斑 鱼人 工 繁殖 群体 开展 了微 卫 星研 究 ; 秋芬 等 也 对南 海 海 域 董 多 种石 斑鱼 野 生群 体 的系统 发 生进 行 了调查 。我 国海南 岛东 部 是南 海 斜 带石 斑 鱼 最 主要 的栖 息 地 之一 , 也是亲鱼资源补充地 ; 同时海南岛也是斜带石斑鱼的主要人工繁殖及育苗产地。为合理评估和利用我国 南海斜带石斑鱼资源, 笔者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南海斜带石斑鱼野生群体与海南人工繁殖群体进 行遗传多样性的调查。此次调查 , 一方面可以评估南海斜带石斑 鱼 自然资源 的状况 , 为建立南海斜带石 斑 鱼遗 传 多样性 数 据库 提供 基 础资 料 ; 一 方 面通 过评 价 斜 带 石 斑 鱼人 工 繁 殖 群 体 的种 质 状 况 , 南 海 另 为 斜带石斑鱼亲本 的选择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石斑鱼的人繁殖与工养殖技术

石斑鱼的人工繁殖与人工养殖技术张睿动科0812 2008230037摘要:淡水石斑鱼(cichlasoma managuense)为原产于中美洲尼加拉瓜的慈绸科鱼类。
1988年引人台湾,是台湾南部地区普遍的淡水养殖品种,1996年广东,江西一些养殖单位从台湾引入。
近年来,淡水石斑鱼的养殖技术的研究已引起国内水产工作者的重视,淡水石斑鱼的养殖规模也越来越大,可望成为一种淡水养殖新品种。
人工繁育亲鱼选择与强化培育亲鱼可人工繁殖的或捕自自然海区。
雌鱼选择体重 0. 5~1kg ,腹部膨大而柔软者;雄鱼选择体重 1. 5kg以上 ,轻压腹部能流出精液者。
雌雄亲鱼按 1∶1~1∶3 的比例搭配。
为了解决人工繁殖中的雄性亲鱼不足 ,可考虑外源性激素 17α- 甲基睾酮诱导雌雄同体的石斑鱼 ,可提早 3~4 龄使雌鱼转变为有生殖功能的雄性亲鱼 ,而且 17α- 甲基睾酮不仅可以抑制卵黄生成 ,而且还可影响卵原细胞增殖和分化。
对 2~4 龄鱼投喂 50d 药饵 ,每次剂量约 5mg/ kg体重(累积量 241. 3mg/ kg 体重) ,可使性转变的雄性亲鱼流精率达 93. 5 % ,授精率达81. 1 % ,胚胎发育正常。
在亲鱼培育中 ,应提供营养丰富的优质饵料和适宜的环境条件。
饵料以新鲜优质小杂鱼为主 ,辅以配合饵料制成的湿性团状饵料 ,并添加1 %~2 %的鱼用多种维生素等营养剂 ,日投饵两次 ,投饵量为亲鱼体重的 3 %~6 % ,并根据摄食情况随时调整饵料品种和投饵量;亲鱼培育池应有遮光设施以保持安静的环境 ,使亲鱼免受惊吓;控制水温在 25 ℃左右 ,盐度在 30 ‰左右 ,酸碱度在7. 8~8. 2 之间 ,溶解氧在 5mg/ L 以上 ,日换水量为 100 % ,并清底吸污 ,除去残饵 ,保持水质清新 ,使亲鱼食欲旺盛 ,摄食活跃。
催产与受精卵孵化当雌鱼腹部明显膨大柔软 ,经镜检 ,卵粒分离饱满呈黄色 ,卵径在 0. 3~0. 5mm之间 ,细胞核向动物极偏移 ,雄鱼婚姻色明显 ,轻压腹部有少许精液流出时 ,亲鱼已达到人工催产的要求。
石斑鱼人工繁殖技术介绍

石斑鱼人工繁殖技术介绍点带石斑鱼属鲈形目、鲳科、石斑鱼亚科、石斑鱼属,具有雌雄同体、先雌后雄性逆转现象,属一年一次分批产卵类型、暖水性、礁穴栖息、肉食性的凶猛鱼类。
至今为止,在我国已记录近50种的石斑鱼属种类中,点带石斑鱼是分布最广的种类之一,北起浙江南至南沙群岛的海域均有其踪迹。
一、苗种繁殖场场址的选择苗种繁殖场应选择在避风防潮条件好、水流畅通、水源充足、水质清爽、提水方便、有电网电力供应、交通便捷、并有可利用的淡水资源的无污染沿海地区建造。
二、亲鱼来源、筛选与运输及强化培育1.亲鱼来源与筛选我省点带石斑鱼人工繁殖生产所需亲鱼通常都是由天然海区捕获的各种规格的石斑鱼经海水网箱或池塘精养而成。
于当年的9月至11月在本省陵水、三亚等地的重点渔港或内湾的鱼排(网箱)进行筛选亲鱼,作为第二年生产的备用亲鱼。
亲鱼的筛选标准:亲鱼体重:雌鱼8~10千克/尾、雄鱼10~12千克/尾,亲鱼全长65~85厘米,体质健壮、游动活泼、反应敏捷、无畸形、体表完整无损伤,雌鱼为4~5龄(腹部有三个孔,从前至后依次为肛门、生殖孔和泌尿孔),雄鱼为5~6龄(腹部只有肛门和泌尿生殖孔两个孔),雌雄鱼比例为3∶2。
2.亲鱼运输筛选好的亲鱼,在鱼排网箱中静养1~2天后就可起水运输。
亲鱼可用活水车(循环水)进行运输,通常一辆载重3吨的活水车,可运送2300~2400千克亲鱼(约210~220尾)。
3.亲鱼强化培育(1)亲鱼培育池条件:培育池两口,其中一口为备用池(通常不盖顶遮阳),主要用于亲鱼定期过池暂养。
设计面积均为1.8亩/口,实用面积1.5亩/口,坡度为1∶1.5,池塘深度3.8~4.0米,池塘内壁铺垫水泥预制板、池底铺黑色地膜或全铺黑色地膜,池底铺砂0.3米,最大蓄水深度3.0~3.2米。
池塘中央设置排污口。
培育池上方设置棚架,其上加盖遮阳网,棚架高度可因地制宜,但要求池塘通风条件好。
每口池塘安装两台水车式(两轮)增氧机。
七带石斑鱼

七带石斑鱼(吴雷明,2011,七带石斑鱼繁殖生物学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进展)繁殖生物学性转化:石斑鱼是雌性先熟,雄性后熟并具有性逆转(Sexreversal)特性,人工养殖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来培养雄性亲鱼,雄性亲鱼获得较难,这也是石斑鱼在生产过程中苗种数量受到限制的一个重要因素。
[雌鱼最小性成熟年龄为5〜6龄,雄鱼性成熟最小体质量应大于6kg。
]快速获得雄性亲鱼:1、激素埋植法;2、药饵投喂法[连续口服甲基睾酮(Methyhestosterone,以下简称MT,剂量为每kg鱼体质量lmg)诱导低龄雌鱼(体质量2.1〜3.3kg),分别采用口服MT(用量每kg饵料10rag)和腹腔埋植MT缓释制剂(用量每kg鱼体质量1mg或4mg)的方法,对4龄雌鱼(全长45.7〜54.1cm,体质量1.3〜2.8kg)][繁殖季节为5月中旬前后,产卵水温为20°C左右](刘新福,2010,七带石斑鱼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进展)配子特点:七带石斑鱼为分批成熟,多次产卵的鱼类。
成熟的卵为浮性卵,圆形,无色透明。
有一个圆形的油球位于中央,呈淡黄色。
用13%海藻糖作为保护剂冷冻保存七带石斑鱼的精子。
[精子活力最强时的最适盐度为30,最适温度为22.8C,激烈运动时间最长为33.99min;15以下的低盐度水和淡水对七带石斑鱼精子活力具有可逆的抑制作用。
精子在4C下低温保存l周以上能保持较强活力。
超低温保存精子解冻后的存活率为10%以上,其最适激活盐度为25。
](区又军,2011,七带石斑鱼精子活力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胚胎发育:七带石斑鱼受精卵分裂方式属于盘状卵裂。
在水温为20C±1C时,孵化时间为38h左右。
受精卵孵化的最适盐度为30〜35。
受稱后时间Timeafterfertilization胚胎发育时期Stageofembryonicdevelopment主要发育特征Developmentalcharacteristic0min受精卵Fertilizedegg(图1-1)20min胚盘形成Blastodiscformation胚盘形成•侧面观可见胚盘如帽状45min2细胞期2-cellstage(图1-2)第1次卵裂•形成两个对等细胞1h10min4细胞期4-cellstage(图1・3)第2次卵裂,形成4细胞1h30min8细胞期8-cellstage(图1-4)第3次卵裂•形成8细胞1h40min16细胞期16-cellsuge(图卜5)第4次卵裂,形成16细胞2h25min32细胞期32-cellstage(图1-6)第5次卵裂,形成32细胞3h15min64细胞期64-cellstage(图1-7)受精卵已分裂为64细胞3h55min多细胞期Multi-cellstage(图1-8)-细胞变小并开始重叠5h35min桑植期MorulaC图1-9)细胞变得更小,细胞团类似桑棋球7h15min高囊胚期Highblastula<图M0)囊胚呈高帽状8h30min低囊胚期Blastula囊胚边缘变薄,细胞下包,进人低囊胚10h0min原肠早期Earlygastrula(图1-11)背面观可见胚环,侧面可见胚膚已形成13h30min原肠中期Middlegastrulaf图1-12)胚层下包卵黄2/314h35min原肠末期Lategastrula(图1-13)胚层下包弗黄3/4,胚盾变得细长15h55min胚体形成期Embryobodystage(图1-14)胚体轮脾清晰16h45min胚孔形成期Blastoporestage胚孔形成期17h55min观蠢形成期Opticcapsulestage(图1-15)胚体头部出现1对觇豪18h35min肌节出现期Muscleburlstage(图1-16〉胚体中部出现肌节19h50min听套形成期Olocyststage(图1-17)视蠱靠后位置出现1对听豪21h45min脑泡形成期Brainvesiclestage(图1-18)头部两视囊中间位暨出现脑泡25h55min尾芽期Taikbudstage(图1-19)尾芽开始与卵黄渓分离28h0min晶体形成期Crystalstage(图1-20)晶体轮弊清晰,胚体开始无规则颤动31h25min心脏跳动期Heart-beatingstage(图1-21)心脏跳动37h10min孵化期Pre-hatchingstage(图1-22)胚体的抽动频繁有力38h45min初孵仔鱼Newlyhatchedlarvae(图1-23)1•受精卵Q2细Ife期用"细8S期;4-8细胞期f5,16细胞期点32细胞期订一就细胞期曲”塞细胞期宅丄桑植期订①高農胚门1•原肠早期{侧面)"2.除肠申期原肠末期门4.腰叩形成期;15.视囊磁成期;16.肌节出现期讥化听蠹形成期昇&脑翘形成期汽9.尾芽期亡0*晶体形城期;21.心脏跳动期吃2.将孵期必3.初孵仔鱼陈超,2011,七带石斑鱼胚胎及仔稚鱼形态观察)至4日龄,卵黄囊(包括油球)完全消失。
石斑鱼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进展

Absr c t a t: Gr u e s a eo fi o tnta ua ut r p ce . Du o l c fn u a e d ig,t e t c i e o ri c a r e n s o p r r ne o mp ra q c lu e s e is e t a k o atr ls e ln h e hnqu fa f i b e dig i ti l c tc nd i i l r ia a mpo a . Th sp pe e iwe he a a e n r s a c n ri c a r e i g tc niue,rpr d tv ilg t r nt i a rr ve d t dv nc si e e h o a f i b e d n e h q r ti l e o ucie b oo y,e ry sa e al tg o e e o me ,l ra e rn n rup r swela u rntp o lm sf e fd v l p nt av lra i g i g o e a l s c re r b e ac d. Th o p c o h u u e su sa s r s n e . s e pr s e tf rte ft r tdywa o p e e t d l K e wo ds: g o pe ; atfc a r e i g tc i e y r ru r ri i b e d n e hnqu i l
种 苗 生 产 所 面 临 的 问 题 等方 面进 行 了综 述 和展 望 。 关 键 词 :石 斑 鱼 ;人 工 繁育 技 术 中 图分 类 号 :¥6 .3 95 34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2 2 6 3— 27一 (0 8 3— 0 5~ 5 2 0 )0 0 7 0
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介绍

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介绍鱼苗、鱼种有不少习惯名称。
受精卵经过人工孵化卵出的仔鱼,称鱼花、水花,从仔鱼培育到全长3厘米左右的幼鱼,身体已经被鳞片覆盖,称鱼种。
人工育苗指的是以一定的方式,在人工控制环境的条件下将孵出的仔鱼培育成鱼种的过程。
目前石斑鱼苗孵化的生产方式主要有三种:室内水泥池育苗、室外高位池育苗、室外土池育苗。
目前采用最多的是室外高位池育苗,其效果也是最好的。
室内水泥池育苗能完全人工控制水质和水温,鱼苗生长需要什么,可以在水里添加什么,使鱼苗不受水质和天气变化的影响,这是其最大的优势。
但问题在于,目前并未真正搞清楚石斑鱼苗生长到底需要什么,这使得这种投资较大的生产方式在现阶段并没有取得好的成果。
而室外土池的水质又受底质的影响,人为控制困难,天气的影响又使水环境容易变化,这种方式也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
室外高位池育苗介于上两种方法之间,是目前石斑鱼种苗生产的主流,市场上卖的苗大多是这种方式做出来的,包括标粗;选塘的标准应以苗种生活环境的适宜,人工饲喂、管理及捕捞方便等几方面来考虑。
同时亦应根据培育不同种类加以选择。
池塘不宜过大,一般以面积1~5亩、平均水深1.5m 以上为宜。
要求进排水方便,堤岸完整坚固,堤壁光洁,无洞穴,不漏水,池底平坦,并向排水处倾斜,近排水处设一集苗池,可配套提水设备。
池塘四周应无树荫遮蔽,使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有利于饵料生物及鱼苗的生长。
(一)石斑鱼的育苗环境1.水温:仔鱼期适宜水温为24~31℃,水温22℃以下仔鱼不能开口摄食开口能力差,22~24℃仔鱼开口成活率极低,33℃以上仔鱼活动不正常。
稚鱼期的适温范围略宽。
防止日夜水温的剧变。
培育环境安静,水质清新,微流水,最好是持续供应经过滤的海水。
2.酸碱度:pH7.8~8.8。
3.溶解氧:要求育苗池保持溶氧量在5mg/L以上。
4.氨氮:育苗中,氨氮含量是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水质指标,一般要求不超过0.7mg/L。
氨氮含量达到1.2mg/L以上时1~2cm的仔鱼出现活动不正常现象,这些鱼不能下沉,只在水表层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