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_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学习目标】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3、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4、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
【课时】1课时。
【方法】自主、合作、交流。
【教具】1、香港回归照片资料。
2、课件。
3、新闻材料。
【重点】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一、复习式导入(一)关于香港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课第一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香港坎坷的历史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2)邓小平与香港回归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接见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的时候,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二)复习‚新闻‛引入‚通讯‛1.新闻从文体意义上看,新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新闻专指‚消息‛,是对国内外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
种类较多,有动态消息、评论消息、社会新闻、文教新闻、国际新闻等。
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和兼有新闻、文学双重特征的报告文学。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3、“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 失在南海的夜幕中。”此句有何内涵?
“消失”是“逐渐减少以至没有”的意思,它很形 象地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颠 尼亚”号驶离香港驶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着这艘 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 者的姿态出现在这片土地上。
4、“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有何内涵?
运用对比手法,包含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 离去。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国统治,回归祖国。
小结: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
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 使人们多么激动,而却选择英方 撤离这一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 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 号离开香港这一事件放在深厚的 历史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 件的历史意义。
• 0:00 中英交接仪式: 降米字旗 升五星红旗 • 0:40 “不列颠尼亚”离港
→
从海上来,又从海上走
三、简答题
1、介绍每一仪式之后作者总要介绍一些背景材料,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①对现实事件做了必要的补充 ② 把现实与背景进行对比,突出事件的历史意义
2、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有什么含义? 明确:标题有两层含义。字面上看,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夜幕中,这是写实的一面,是 现实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离去,象征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 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东方之珠—香港
维多利亚港夜景
鸟瞰香港夜景
香港红勘体育馆
星光大道
李小龙
香港迪斯尼乐园
香港 地图
四、主题思想
五、写作特色
六、重点字词
二、文章结构 研读课文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不列颠尼亚”一词的来源和含义;2.能够理解文章中的词汇、短语和句子结构;3.能够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4.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阅读理解和词汇理解;2.难点:阅读材料较长,包含大量专业术语和复杂句子结构。
三、教学内容1. 导入首先,通过展示一张地图,让学生看到英国的位置和周围的国家,然后介绍“不列颠尼亚”一词的来源和含义。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一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文章,重点关注以下内容:1.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意图;2.文中的词汇、短语和句子结构;3.文章中涉及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
3. 词汇理解在文章中选择以下词汇,让学生了解其含义和在文章中的作用:1.皇后(Queen)2.王室(royal)3.进口(import)4.抵制(boycott)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你们对“不列颠尼亚”的了解有哪些?2.你们认为文章中的“不列颠尼亚”一词是否有必要被废弃?3.文章中提到的其他国家,如爱尔兰、苏格兰等,在历史上有哪些重要的事件或地位?5. 总结归纳通过导入、阅读理解、词汇理解和分组讨论,总结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意图,并让学生总结所学到的知识。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出学生对主题的兴趣;2.阅读理解法: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和分析文章;3.分组讨论法: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沟通能力;4.总结归纳法:通过总结文章的主题和知识点,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通过以下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1.阅读理解测试:布置一份阅读理解测试,测试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2.分组讨论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程度;3.总结归纳报告:让学生撰写一份关于所学知识的总结报告,评估学生的文献搜集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资料1.地图资料:展示英国所在的位置和周围的国家;2.阅读材料:一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文章;3.词汇表:选取文章中的部分生词。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批判和对中华民族崛起的自豪。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坚定信念的优秀品质。
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2. 教学难点:深入解读文本,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分析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历史背景。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借鉴和学习。
4. 文本解读: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分析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3. 选择一篇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2. 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的提高。
3. 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 学生热爱祖国、坚定信念的优秀品质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文本的理解。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从中获取启示。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掌握特写新闻的写作特点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
2、能力目标:(1)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2)学习新闻写作。
3、情感目标:了解香港历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涵的丰富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速读,品读,讨论【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新课:165年前,英帝国主义用坚船厉炮敲开了中华文明古国的大门,占领了我们美丽的香港。
从此,华夏儿女日日夜夜期盼着这颗东方明珠能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终于,156年后,也就是1997年7月1日,义勇军进行曲在香港会展中心奏起,五星红旗飘扬在香港上空,中国对香港恢复行驶主权。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报道了中国人民雪百年耻辱,香港重回祖国怀抱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二、作家作品(一)作家:周婷、杨兴四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二)作品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们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很受读者欢迎,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三、新闻1、什么是新闻(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特写新闻是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
特写新闻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即:(1)when:何时(2)where:何地(3)who:何人(4)what:何事(5)why:何因(6)how:何果3、消息的特点:(1)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2018-2019年语文版八上《别了,“不列颠尼亚”》word教案3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培养速读短新闻、筛选出有用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领土的思想品质,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速读、品读、感悟、讨论。
[教具准备]1、多媒体投影。
2、课文录音带、录音机。
3、香港回归影音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1、简单与学生回顾交流有关香港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为下文的理解学习作铺垫。
(师生之间自由畅谈交流,不局限答案)2、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分析本篇报道的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的内容,理清思路。
明确:⑴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
作用: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⑵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⑶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三、研习课文:认识特写手法,体味场景描写1、消息、通讯、特写的区别。
2、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
文章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景?明确: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场景三:晚7:45,“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五: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3、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6《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教具: 1.香港回归影音资料。
2.课件重点: 1.新闻知识的掌握2.情感价值态度的培养授课过程:一、导入新课:现在我们走在大街上或者是乘车时,经常可以见到大幅的伟人的画像,且不说法律上是否合乎规范,他们的确已经成了乡村。
城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了一种文化,我们看到过:毛泽东同志的。
邓小平。
江泽民……今年8月22号正好是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与之有关的内容:改革开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回归……今天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重温那段历史。
(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大约5分钟) 二、研讨过程1、大家谈观看影音资料的感受——激动,感慨。
是啊,此刻我们心潮澎湃,激情万丈,那么,假如我们是记者,目击了这一历史场景,怎样将我们的所见所闻传递给更多的人呢?小组讨论,形成一篇新闻稿2、讨论前明确:学生对“新闻”一词自己提出问题(1)、什么是新闻?(2)新闻的特点(3)新闻的结构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完全可以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3、从结构出发完成新闻稿的标题和导语------小组讨论成稿,基本掌握新闻的知识。
4、大家交流新闻稿5、对于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正是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6、出示思考问题:(1)这则新闻为什么会获此荣誉?(提示:可以从那些角度考虑?如:它的结构中的标题等角度) (2)我们学习新闻的意义何在?(联系我们生活的时代特点) (3)我们学习这则新闻的意义何在?(所得所感) 分组讨论问题,7各组交流,达成共识:(1)共识:形式好:标题好,主体好/内容好:分析新闻事实和背景资料的结合(通过分析自然的明确新闻本身的内容)(2)共识: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时代,新闻媒体已经成了我们看世界的窗口,我们应该学会利用这个途径,提取重要信息/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心国内外大事。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特写的特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培养速读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讲解、品读、感悟、小组学习、对比阅读。
媒体选用:多媒体展示课件。
教学步骤:一、情境导入1、问答环节。
同学们,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同时也是世界的一件大事。
下面请一位同学播报这则新闻(同学们欣赏图片,感受一下当时的气氛。
)2、欣赏有关香港回归的图片。
我们从刚才所看到的照片中可以感受到交接仪式现场的庄严,还有人们欢庆回归的激动,但是我们这一则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却没有报道这些,它选取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文章,重新感受那些激动人心的场面。
3、让边听边划出你认为打动心的、与学过的新闻不同的语句和场景,注意文中时间。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二、认识特写谈话:如果我们把刚才这些电视解说词的画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的文体就是特写。
媒体展示:特写的含义抓含义中的关键词强化理解。
“真实的再现”三、小组的形式学习本文。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用上读书符号。
2、小组学习。
全文选取了几个场景。
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场景,可以选择你喜欢或适合你组的方法进行学习。
建议使用方法:朗读体会、角色表演、抓住重点句或关键句体会深刻含义。
3、讨论文中背景材料的作用。
4、各小组采取不同形式展示学习结果。
5、学生互评,提出改进意见。
四、比较阅读比较消息、特写、电视解说词的异同点。
多媒体给出。
五、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学习了特写,说说其含义。
本文选取了四个场景,详细的写出了香港回归的情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体悟本文时序结构与文学手法(散文化)相结合、详略得当(细节描写)、现在与历史相结合(时间闪回)及情感庄严喜悦等典型特点。
2了解消息和特写的异同,学习新闻的撰写。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细细品味文章的突出特色。
可采用咬文嚼字以及直观化、问题化的方式达到目标。
2难点:新闻给人的一般印象是单调和寡味,因此本文可能难以在第一瞬间让人产生很强的兴趣。
因此就必须引导大家感受和领会作者庄严深刻的情感及其各种巧妙的手法。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提问: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件事?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报道既没有直接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人们是多么激动(根据现场回答改变),而是选取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侧面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正是因为选材独特、意蕴深远,本篇报道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
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入选《通讯名作100篇》。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章艺术魅力。
(2)、精细品读课文。
1、划分层次
第一自然段:导语
这篇通讯的导语部分有三个重点:
点题、揭示全文主旨、导语结束在时间上,为通讯主体部分的时序顺序奠定基础。
第二~第十自然段:主体(进一步分层)
主体部分共九个自然段,可分四层,描写了
4个场景(强调时间顺序,突出文章时序性
这一特点)。
第一层(第2~4段),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
第二层(第5~7段),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
第三层(第8~9段),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
第四层(第10段),“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四个层次分别特写四个场景。
(文章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作新闻速写、新闻素描。
主要是运用类似于电影
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使某些精彩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
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
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几次升旗与降旗。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
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第十一自然段:结语
2、精细品读课文
提问:
仔细品读课文,说说你认为课文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辅助提问:
1)在对这些仪式的叙述中,作者还插入了哪些内容的介绍?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2)作者在叙述中语言显得沉着平静,没有直接的议论和抒情,但从这些我们又仿佛听到内心的激动和心跳,这是为什么呢?请找出这些隐藏作者感情的语句。
参考:A现在与历史相结合(时间闪回)
第一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中的第三段,加进对港督府历史的追述:
“掩映在绿树丛中
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
第二层写广场告别仪式时,第六段加入“156年前一个英国舰长占领港岛,升起英国米
字旗”,“今天一个英国士兵在这里降下米字旗”。
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
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
B细节描写(详略得当)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
细节的交代,如“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了香港五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志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将于1997
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把事情的因果、始末交代得具体、清楚。
这样一个旷古未有的仪式,可描述的细节很多。
但作者只从“告别”切入,将目光聚焦于“历史的终结与开始”这一主题,所有的细节均服务于这一主题,不枝不蔓,清清楚楚。
C气氛烘托(散文笔法)
“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实写,但在这里做交代,对“告别”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至于“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的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则将“新”与“旧”、“撤离”与“交接”、“终结”与“新生”这一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英国不愧为最有绅士风度的国家,他们把告别仪式搞得绅士味道十足。
港督府的旗帜是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的,这一特定乐曲的选择,英国人煞费苦心。
“日落仪式”的命名以及“日落”时间的选定,都可见到英国皇家的气派与风范——完美的结束与始终如一的矜持、高贵。
“不列颠尼亚”号,这艘以大英帝国国号命名的游轮,在完成接载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的末代使命后也即将退役。
通讯的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些特点,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烘托了主题。
D暗用“反复”(思想情感表现得庄严与深沉)
该报道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是深刻细腻的,在真实客观的事件描述中,不露痕迹地运用
“反复”的表现技巧,使字里行间回荡着百年巨变的沧桑感叹,洋溢着对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无限欣慰和自豪之情。
首先是在香港游离祖国的时间上反复重复:“150多年”、“近一个半世纪”、“156年前”、“156年5个月零4天”等重复达六次之多。
其作用不过就是要传达一种信念,别看经历的时间如此之长,赢得最后胜利的还是中国。
与此相对,是对英国统治“宣告终结”“即将告终”“最后时刻”“最后一次”等的多次反复。
仅“最后一次”就使用了三次。
这样的反复手法,无疑也起到了讴歌回归的作用。
3、深入分析个别字句
A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①“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
本文活用此题。
B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C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
“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3)、家庭作业
以身边的事件为素材写一则新闻(旨在向大家宣扬你们的班级、寝室文化特色活动等)。
附:新闻的基础知识回顾
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发展事件结果
新闻正文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标题、导语、主体
新闻的标题有什么特点呢?除了主标还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