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秃尾河晚三叠世孢粉植物群及其环境意义_王永栋

合集下载

云南中西部地区晚第三纪孢粉植物群及其古植被和古气候研究

云南中西部地区晚第三纪孢粉植物群及其古植被和古气候研究

云南中西部地区晚第三纪孢粉植物群及其古植被和古气候研究晚第三纪是云南地区环境演变过程中的关键地质历史时段,本论文以晚第三纪晚中新世(吕合)、晚上新世(羊邑和龙陵)地层中的孢粉为研究对象,结合同层位大化石植物证据,参照现代植被,恢复了云南三个化石出产地区的古植被垂直分布景观,并定性地描述了古气候;同时运用共存分析方法(The Co-existence Approach)定量化地重建了三个地区的古气候参数值;初步推测了沉积地可能的古海拔。

吕合晚中新世孢粉植物群含52个孢粉类型,隶属38科,其中25个类型鉴定到属级。

植物群中被子植物占73.1%,裸子植物占11.5%,蕨类植物占15.4%。

吕合孢粉植物群的组成反映该地区在沉积时期植被具有垂直分带特征,沉积地附近分布有常绿阔叶林,包括壳斗科的青冈属、栲属、石栎属和漆树科等植物,以及多种亚热带和温带阔叶成分;林中混生少量针叶树(如松属和杉科等);林内蕨类植物较少;距沉积地较远的海拔较高的地区分布由铁杉属、冷杉属、雪松属和云杉属组成的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

吕合地区晚中新世的气候参数:年均温:13.3-20.9℃,最热月均温:22.5-27.5℃,最冷月均温:2.5-12.6℃,年较差:12.1-24.8℃,年降雨量:803.6-1254.7mm,最大月降雨量:179.4-281.9mm,最小月降雨量:10.2-18.5mm。

羊邑晚上新世孢粉植物群含52个孢粉类型,隶属32科,其中36个类型鉴定到属级。

植物群中被子植物占61.5%,裸子植物占9.6%,蕨类植物占25.0%,藻类植物占3.9%。

羊邑孢粉植物群的组成反映在沉积时期该地区的植被具有明显垂直分带特征。

湿性常绿阔叶林分布在沉积地附近,以壳斗科的石栎属、青冈属和栲属为主,混生漆树科、桃金娘科、蓼科、大戟科和金缕梅科的枫香属等植物,林内蕨类植物丰富;针阔叶混交林分布在距沉积地较远海拔较高的山地,主要包括松属,铁杉属,罗汉松属和一些阔叶植物类群;云杉林、冷杉林和铁杉林分布在更高海拔的地区。

内蒙古正蓝旗地区全新世古环境变迁的孢粉记录

内蒙古正蓝旗地区全新世古环境变迁的孢粉记录

内蒙古正蓝旗地区全新世古环境变迁的孢粉记录
王燕;叶青培;乔彦松
【期刊名称】《地质力学学报》
【年(卷),期】2006(12)3
【摘要】通过对正蓝旗闪电河剖面孢粉资料的分析,重建了内蒙古中部地区全新世以来古植被及古气候的演变过程.全新世早期气候温凉略干,为草原型植被或稀疏草原型植被;中期气候相对暖湿,为森林型植被;后期气候温凉偏干或凉爽偏干,为稀疏草原型植被或草原型植被.
【总页数】5页(P324-328)
【作者】王燕;叶青培;乔彦松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博物馆,北京,100000;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4.63+2
【相关文献】
1.青藏高原沱沱河至昆仑河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孢粉记录的古环境信息 [J], 赵振明;彭伟;邓中林;李荣社;王毅智;朱迎堂
2.内蒙古辉腾锡勒全新世中晚期环境变迁的孢粉记录 [J], 赵志丽;王永;迟振卿;关友义;姚培毅
3.晚上新世以来莱州湾南岸HLL02钻孔的孢粉记录及其古环境演变 [J], 姜兴钰;商志文;王琳;郝秀东;王福;田立柱;施佩歆;陈永胜;王宏;李建芬
4.南黄海晚更新世以来孢粉记录的古环境变化 [J], 李杰;梅西;李日辉;蓝先洪;张训华
5.内蒙古西乌旗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古环境变迁的孢粉记录 [J], 张晓飞;王永立;黄猛;樊航宇;李明辰;李继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北干旱地区表土孢粉与植被关系研究进展

西北干旱地区表土孢粉与植被关系研究进展

西北干旱地区表土孢粉与植被关系研究进展
西北干旱地区表土孢粉与植被关系研究进展
较全面地综述了西北干旱地区表土孢粉与植被和气候关系的研究进展, 讨论了部分有指示意义的花粉,如云杉、杨、桦、禾本科、豆科等代表性花粉以及花粉浓度、A/C(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比值等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未来进一步开展工作的方向:如,在新疆某些地区很少发现桦属花粉可能属个别现象;可以根据藜科的生理习性解释草原区植被的A/C值较低即表明草原植被退化严重;进一步开展杨属(Populus)和桦属(Betula)花粉在林中的代表性、西北地区Ch(藜科Chenopodiaceae)/Po(禾本科Poaceae)值的研究,以及草原带与森林带之间的过渡地带的孢粉组合研究;今后需要将整个中国西北干旱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以深入了解孢粉-植被-气候的关系.
作者:罗传秀潘安定郑卓LUO Chuan-xiu PAN An-ding ZHENG Zhuo 作者单位:罗传秀,潘安定,LUO Chuan-xiu,PAN An-ding(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郑卓,ZHENG Zhuo(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东,广州,510275)
刊名:干旱区研究ISTIC PKU英文刊名:ARID ZONE RESEARCH 年,卷(期):2006 23(2) 分类号:Q948.119 关键词:表土孢粉云杉花粉杨桦花粉植被西北干旱区。

渤海西部海域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及古环境变化

渤海西部海域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及古环境变化
2,
做过多精确年代的讨论.
为了 建 立 较 精 确 的 有 序 年 代 框 架,参 考 已 有 研
3.
1 岩性与年代框架

钻孔 岩 性 变 化 显 著,几 段 黄 褐 色 沉 积 物 显 示 了
,本文进行了对测年数据的筛选.
[
20]
DU1(
0~15
63m)底 部15
56~15
63m处 泥
图 2 TJC
较低,且缺少地层的测 年 数 据 [4G13].因 此,建 立 精 细
要 [14].本文依据1/100 万天津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
[ ]
项目在渤海西部海区钻探获取 TJCG
1 孔 15 ,对钻孔
陆缘区地质时期的古植被状况,还可以为海G陆气候
55
34m 以浅地 层 (另 命 名 为 TJCG


1)进 行 较 高 分
李杰,李日辉,杨士雄,陈晓辉,陈珊珊
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 266071
摘 要:通过对渤海西部海区 TJC 孔 55
34m 以浅地层岩性、测年及孢粉分析等研究,发现该海域晚更新世 MI
S5 以来的孢粉组
合呈现针叶G阔叶G草本规律的旋回性变化,此特征变化是植被G气候G海平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气候暖湿、干(凉)冷 交 替 频 繁,海
l
ima
t
eandl
ows
eal
eve
l.
Ke
r
d
s:
l
l
enands
r
e,
l
aeoenv
i
ronmen
t;l
a
t
eP

广西宁明盆地第三纪孢粉植物群及其地层意义_王伟铭

广西宁明盆地第三纪孢粉植物群及其地层意义_王伟铭

合基本相似 ,如两者都以栎粉属 (主要是小栎粉和小 亨氏栎粉 )为主 ,其他木本被子植物类型 也较为一 致。 但 其草 本被子 植物花 粉除 藜科 ( Cheno podiaceae)外 ,未见到其他类型 ; 裸子植物花粉的含量 (平 均为 8. 9% )也没有本组合的丰富 ,且没有见到云杉 粉属 ; 但蕨类植物孢子较本组合更为常见 (平均含 3. 3% ) (王伟铭 , 1993)。广西百色盆地始新统孢粉组 合主要类型包括小亨氏栎粉、小栎粉、波形榆粉 ( Ul mipol lenites undulosus)、双束松粉属、杉粉属和桤木 粉属等 ,有时蕨类植物孢子具有一定的含量 (杨荣 玉 , 1994; 童国榜等 , 2001) ; 蕨类植物孢子尤其是水 龙骨 科 ( Pol ypo diaceae) 在渐新统 较丰富 (杨荣玉 , 1994) ,相似的情况也在合浦盆地渐新统发现 (杨荣 玉 , 1996)。 本组合中所分布的云杉粉属和一些草本 植物分子在百色盆地和合浦盆地的古近系中都未见 有报道。此外 ,在我国南海北部大陆架渐新统涠洲组 孢粉组合中 (孙湘君等 , 1981) ,松科花粉含量可以高 达 40% 以上 ,云杉粉属和杉粉属的含量明显增加 , 在很大程度上可与宁明盆地的相比较 ,尽管涠洲组 孢粉组合中同时还含有丰富的水龙骨科孢子。
0— 0. 7%
桤木粉属 ( Al nipol lenites)
0. 4— 5. 6%
双沟粉属 ( Dicolpopol lis)
0— 0. 4%
枥粉属 ( Carpinipites)
0— 0. 8%
木兰粉属 ( Magnolipollis)
0— 0. 4%
拟榛粉属 ( Mom ipites)
0. 4— 2. 8%

孢粉记录的黄土高原西部更新世晚期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研究

孢粉记录的黄土高原西部更新世晚期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研究

孢粉记录的黄土高原西部更新世晚期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研究孢粉记录的黄土高原西部更新世晚期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研究黄土高原是一个独特的地貌景观,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发源地之一。

通过对孢粉进行详细的研究,可以揭示更新世晚期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

更新世晚期时期,黄土高原西部的环境相对较为干旱。

古蒿属、蓬属等植物在孢粉中的比例较高,表明当时气候条件较为干燥,植被以旱生植物为主。

此外,孢粉记录也显示出当时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首先,孢粉记录显示出更新世晚期人类活动的农业面貌。

在孢粉中,大豆属、可可草等植物的比例增加,表明农业活动的发展。

大豆的出现表明当时人们开始进行种植,利用老黄土和新黄土之间的土壤肥力差异,开垦耕地。

可可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孢粉的增多表明当时人们进行了人工种草。

其次,孢粉记录还显示出更新世晚期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

更新世晚期时期,孢粉中纤维素颗粒的数量减少,说明当时森林覆盖面积减少。

而牧草属、黍属等植物的比例增加,表明当时人们进行了畜牧活动,放牧家畜。

这种人类活动对植被的改变可能与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有关。

另外,孢粉记录还显示出人类活动对植被结构的影响。

旱生植物如古蒿属在孢粉中增多,这可能与只种植耐旱作物有关。

此外,孢粉记录还显示出更新世晚期人类活动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孢粉中有机质的含量增加,说明更新世晚期人类活动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这可能与农业活动导致的土壤施肥有关。

此外,孢粉记录还显示出更新世晚期人类活动导致土壤水分含量下降,这可能与农业活动对土壤的排水和蒸发有关。

综上所述,通过对孢粉进行详细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黄土高原西部更新世晚期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

孢粉记录显示出当时环境相对较为干旱,旱生植物居多。

人类活动主要体现在农业和畜牧上,人们开垦土地进行种植和牧养家畜。

这些人类活动对植被和土壤质量产生了影响。

然而,在没有综上所述,通过对黄土高原西部更新世晚期孢粉记录的研究,我们发现人类活动对当时的植被和土壤质量产生了显著影响。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2011年10月21—23日贵州关岭会议组织机构主办中国古生物学会合作主办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承办贵州关岭自治县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贵州大学协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脊椎动物进化系统学重点实验室北大地球与空间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大会组织委员会顾问委员:吴新智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殷鸿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汪品先同济大学张弥曼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周志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戎嘉余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旭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邱占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邱铸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项礼文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曹瑞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穆西南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汪啸风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所郑守仪中科院青岛海洋研究所沙金庚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郝守刚北京大学朱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主席:杨群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主席:周忠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季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童金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孙革沈阳师范大学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列):万晓樵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尹崇玉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王军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元青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王文利北京自然博物馆王永栋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训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伟铭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向东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宇飞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成文吉林大学王汝建同济大学邓胜徽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冯伟民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冯庆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卢立伍中国地质博物馆白志强北京大学任东首都师范大学刘武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刘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刘家润南京大学华洪西北大学孙革吉林大学孙元林北京大学孙春林吉林大学孙柏年兰州大学巩恩普东北大学吴亚生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张维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张兆群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张兴亮西北大学秘书长:张喜光云南大学李勇长安大学李奎成都理工大学杜品德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杨群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沈波常州中华恐龙园沈树忠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木宏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陈孝红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所周传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周忠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欧阳辉重庆自然博物馆季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武涛中石化西北勘探开发研究院郑卓中山大学郑晓廷山东省天宇自然博物馆金昌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姚建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施贵军南京大学洪天求合肥工业大学姬书安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袁训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高星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黄清华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黄智斌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彭进贵州大学曾勇中国矿业大学童金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谢树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詹仁斌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栋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秘书长:蔡华伟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刘建波北京大学张翼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纪占胜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何卫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孙跃武吉林大学单华春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王丽霞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学术秘书:王博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闫德飞兰州大学胡东宇沈阳师范大学尹士银山东省天宇自然博物馆许晓音常州中华恐龙园中国古生物学会第38期会讯欢迎词尊敬的各位嘉宾、专家和参会代表:欢迎您于金秋十月来到古朴秀丽的贵州关岭,参加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

临朐中新世山旺组孢粉植物群和古气候研究

临朐中新世山旺组孢粉植物群和古气候研究
L 0 7s 0 主P , e iip rts Po p n e 8户 r£s 。 g d n 户 r s Ptrss o ie , Z’o ca s o e 等 3
赵 秀 丽等
临胸 中新 世 山旺 组孢 粉 植 物 群 和 古 气候 研 究
Unv r i fSce c n e h o o ie st o in e a d T c n lgy y
F g s 0ln s 组合 ; a up le 亚 第二 个 孢 粉 组 合 为 U miolnt — ec s ol i s组 合 。孢 粉 组 Qu ru p l nt e e
下, 图谱 见图 3 。 2 1 U m p l nt C r a olnts u ig p l nts组合 . l i ol i s- a y p l i -F pn o ol i e e e e e e
进行定 量恢 复 。
2 山 旺 组孢 粉 组 合 特 征
样 品 主要 采 自硅藻 土矿层 , 山旺组第 二段 ( 2 , 即 图 ) 自下 而上 间 隔 0 5 1I 采 样 2 块 ; 山旺组 第 五 . ~ 1 T 3 在
段采集 了 5块样 品 。共分 析样 品 2 8块 , 中 2 其 4块样 品含 有丰 富 的孢 粉化 石 ; 4号和 2 2 5号含 有少 量孢 粉化
_
l 山意科技大学 学 科版 学
29 月期 第06 0年 3 1 2 卷第
J 9. V2O u 3 0 N n 1 .

2 0 01
由寒 武系 、 陶系海相 页岩 、 奥 灰岩 和 白云 质灰岩 以及泥 质灰 岩等组 成 。晚古生代 地层 只在 盆地西 北部有 所 出
露 。 白垩 系 由火 山岩 、 山碎 屑岩和 砂岩 、 岩等 陆相 沉 积 组成 。古近 系河 流一 泊相 沉 积在 区 域 内也有 所 火 砾 湖 分 布 。新 近纪 时期碱性 玄武 岩浆 多期 喷发 , 喷发 间歇形 成 的湖 泊相 、 在 冲洪积 相沉 积 物 , 郯庐 断裂 带 及其 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39900007)资助。

收稿日期:2002-07-01文章编号:1000-0550(2003)03-0434-07陕西秃尾河晚三叠世孢粉植物群及其环境意义①王永栋1 江德昕2 谢小平3,4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 210008) 2(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兰州 730000)3(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62) 4(曲阜师范大学地理系 山东曲阜 273165)摘 要 本文基于陕西北部秃尾河地区上三叠统发现的孢子花粉化石31属48种的研究,建立了研究区晚三叠世孢粉植物群。

根据孢粉植物群的特征探讨了该区晚三叠世生态环境及其与石油和煤炭形成的关系。

研究结果认为,暖湿(或湿热)气候条件下的湖泊和沼泽沉积环境有利于油气和煤炭的形成。

关键词 孢粉植物群 晚三叠世 古生态 古环境 陕北第一作者简介 王永栋 男 1967年出生 博士 研究员 古植物学与孢粉学中图分类号 Q913.84 文献标识码 A 陕西北部晚三叠世地层发育良好,并蕴藏丰富的石油和煤炭资源,历来为地质古生物学家所关注。

潘钟祥早年研究了陕北延长层植物大化石15种,认为其地质时代属于晚三叠世考依波(Keuper )至瑞替(Rhaetian )期〔1〕;继之,斯行健详细研究了延长层植物大化石65种,建立了陕北延长植物群并确认其地质时代属于晚三叠世考依波至瑞替期〔2〕。

1980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根据植物和孢粉化石将延长群下部(T 3y 1至T 3y 2)划归中三叠统,称铜川组,上部(T 3y 3至T 3y 5)称延长组,认为斯行健所称“延长植物群”是延长组植物群〔3〕。

1983年《西北地区区域地层表》和1989年《陕西省区域地质志》将延长组划分为胡家村组(T 3y 3)、永坪组(T 3y 4)和瓦窑堡组(T 3y 5),1994年《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将胡家村组归入永坪组(T 3y 3+T 3y 4)〔4〕。

王喜富自1960年以来多次赴陕北采集植物化石和孢粉分析样品,发现陕西新轮叶(Neoannularia shanx iensis )、陕西新孢穗(Neostachya shan xiensis )等新属新种〔5〕。

为了深入研究“延长植物群”的特性及其意义,笔者系统分析了植物化石产地的孢粉分析样品,全部样品均由王喜富提供。

本文材料取自陕西佳(葭)县秃尾河高家川、刘家畔、七家子等植物化石产地,17个样品经实验室处理后在其中8个样品中获得丰富的孢子花粉化石。

基于高家川、刘家畔、七家子等地永坪组和瓦窑堡组8个样品中发现的孢粉化石的鉴定和统计,建立了秃尾河地区晚三叠世孢粉植物群,并根据孢粉植物群的特征探讨了当时的古生态、古气候、古环境及其与石油和煤炭形成的关系。

1 地质背景陕北秃尾河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理河以北,是盆地内三叠纪地层的主要分布区之一。

鄂尔多斯盆地是华北地台上的大型内陆含油气盆地;位于华北板块的西部,是古生代以来长期稳定拗陷的沉积盆地;张恺〔6〕将其作为我国克拉通盆地的代表。

鄂尔多斯克拉通盆地属继承性拗陷型盆地,古生代主要为海相沉积(厚约6,000m ),中生代为陆相沉积(厚约3,000m ),沉积幅度和沉积速率较小,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形成了烃源岩、储集层和构造圈闭的最佳匹配,具有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地质条件〔7〕。

永坪组(T 3y 3+T 3y 4)岩性为灰白、灰绿、黄绿色厚层中—细粒砂岩、粉砂岩与灰黑、蓝灰色泥岩互层,砂岩含黄铁矿结核,厚99m ,与下伏铜川组和上覆瓦窑堡组均呈整合接触〔4〕。

瓦窑堡组(T 3y 5)岩性为黄绿、灰黑、灰黄色泥岩与砂岩、粉砂岩互层夹黑色页岩、煤层和煤线,厚224m ,与下伏永坪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下侏罗统富县组呈假整合接触〔4〕。

2 孢粉植物群陕北秃尾河地区上三叠统永坪组和瓦窑堡组发现的孢子花粉共有31属48种。

其中蕨类植物孢子主要有粗缝斑点圆形孢(Punctatisporites crassirimosus )、那氏芦木孢(Calamospora nathorsti )、柔软芦木孢(C .tener )、粗糙凹边孢(Concavisporites sc abratus )、哈氏拟网叶蕨孢(Dictyophy llidites harrisii )、莫顿拟网叶蕨孢(D .mortoni )。

小金毛狗孢(Cibotiumspora hu -第21卷 第3期2003年9月 沉积学报ACT A SEDIM EN TO LOG ICA SI NICA V ol .21No .3Sep .2003DOI :10.14027/j .cn ki .cjxb .2003.03.011milis)、暗色瘤面圆形孢(Verrucosisporites morulae)、副华美瘤面圆形孢(V.parabellus)、清晰瘤面圆形孢(V.lepidus)、银色葡萄孢(Uvaesporite s argenteae-form is)、多疣葡萄孢(U.verruc osus)、突出葡萄孢(U.projectus)、威尔曼拟紫萁孢(Osm undacidites wellmanii)、圆刺锥刺圆形孢(Apiculatisporis globo-sus)、棘状锥刺圆形孢(A.spiniger)、微细锥刺圆形孢(A.parv ispinosus)、强状新叉瘤孢(Ne oraistrick ia valida)、圆瘤阿赛孢(Asseretospora gyrata)、中国厚角孢(Triquitrites sinensis)、粗糙楔环孢(Cam aro-zonosporites rudis)、缨状斑马纹孢(Zebrasporites fim-briatus)、秃尾河拟套环孢(Densoisporites tuweiheen-sis)、粗糙合囊蕨孢(Marattisporites scabratus)、披篷离层单缝孢(Aratrisporites paenulatus)、柔软离层单缝孢(A.flexibilis)、薄壁离层单缝孢(A.strigosus)、粗糙离层单缝孢(A.scabratus)等;裸子植物花粉主要有三叠二肋粉(Lueckisporites triassicus)、单肋单脊双囊粉(Chordasporites singulichorda)、澳大利亚阿里粉(Alisporites australis)、小阿里粉(A.parvus)、聚囊粉(Vesicaspora sp.)、正常双束松粉(Pinuspollenites norm alis)、萨氏原始云杉粉(Protopicea samoilovichi-ana)、多凹拟罗汉松粉(Podocarpidites multesim us)、昆士兰拟罗汉松粉(P.queenslandi)、整洁拟罗汉松粉(P.nitidus)、卡谢乌拟罗汉松粉(P.cacheuten-sis)、精致皱体双囊粉(Rugubivesiculites lepidus)、张开宽沟粉(Chasm atosporites hians)、整洁拟苏铁粉(Cy-cadopites nitidus)、网纹拟苏铁粉(C.reticulatus)、亚粒拟苏铁粉(C.subgranulosus)等(表1,图版Ⅰ、Ⅱ)。

以上孢子花粉组成本区晚三叠世的孢粉组合,它们在组合中的百分含量如表1所示。

该组合以蕨类孢子占优势,其含量一般占组合总数的56.2%~61.5%,最高达63.7%;裸子植物花粉含量占组合总数的38.5%~43.8%,最低为36.3%(表1)。

秃尾河地区永坪组和瓦窑堡组发现的孢子花粉化石均为国内外晚三叠世地层中常见的属种,有些是晚三叠世特有的分子。

根据孢粉化石的地质分布和孢粉组合与国内外孢粉组合对比结果〔3,8~16〕,本区永坪组和瓦窑堡组的地质时代应属晚三叠世早期至晚期,相当于劳亚大陆考依波期和欧洲卡尼(Carnian)期至诺利(Norian)期或瑞替期。

因此,本区永坪组和瓦窑堡组孢粉植物群应属晚三叠世早期至晚期的产物。

随着原位孢子花粉的不断发现,人们对中生代分散孢子花粉的植物学性质有了日益增多的认识。

根据分散孢子花粉已知亲缘关系〔17~24〕,陕西秃尾河晚三叠世孢粉植物群以蕨类植物略占优势,蕨类中又以真蕨纲为主,石松纲次之,楔叶纲不甚重要;裸子植物以种子蕨纲和松柏纲为主,苏铁纲占较小比例。

现将该孢粉植物群的主要成员即构成该植物群的主要分散孢子花粉的分类位置及其含量列于表2。

3 古生态与古气候根据已知亲缘关系,秃尾河地区上三叠统所产孢子大都属于真蕨纲薄囊蕨亚纲真蕨目(Filicales),其中拟紫萁孢属于紫萁科(Osmundaceae),金毛狗孢属于蚌壳蕨科(Dicksoniaceae),凹边孢和拟网叶蕨孢属于燕尾蕨科(Cheiropleuriaceae)或双扇蕨科(Dipteridaceae)或马通蕨科(M atoniaceae);属于真蕨纲厚囊蕨亚纲莲座蕨目(Marattiales)的有合囊蕨科(Marattiaceae)的合囊蕨孢;其次为石松纲,其中离层单缝孢属于肋木科(Pleuromeiaceae),楔环孢可能属于石松科(Lycopodi-aceae),拟套环孢、葡萄孢、新叉瘤孢可能属于卷柏科(Selaginellaceae);属于楔叶纲的仅有木贼目(Equise-lales)的芦木孢。

本区上三叠统所产花粉大都属于种子蕨纲和松柏纲,其中单脊双囊粉、聚囊粉、阿里粉属于种子蕨纲,拟罗汉松粉属于松柏纲松柏目(Coniferales)罗汉松科(Podocarpaceae),双束松粉属于松柏纲松柏目松科(Pinaceae),原始云杉粉可能属于松柏纲;其次为苏铁纲,其中拟苏铁粉属于苏铁目(Cy-cadales)或银杏目(Ginkgoales),宽沟粉可能与本内苏铁目(Bennettiales)有亲缘关系。

以上孢子花粉是构成本区晚三叠世孢粉植物群的主要成员,其在组合中所占百分含量如表2所示。

如前所述,本区晚三叠世孢粉植物群以蕨类植物较裸子植物略占优势为特点,蕨类中又以真蕨纲为主,石松纲次之;裸子植物以种子蕨纲和松柏纲为主,苏铁纲次之。

该植物群中真蕨纲的主要成员有莲座蕨目的合囊蕨科、真蕨目的紫萁科、蚌壳蕨科、燕尾蕨科、双扇蕨科等;石松纲的主要成员有石松科、卷柏科、肋木科;松柏纲主要有罗汉松科和松科,苏铁纲有苏铁目、银杏目或本内苏铁目植物。

这些陆生植物对于反映生态环境相当灵敏,无疑可以作为讨论古生态、古气候和古环境的依据。

现代真蕨纲莲座蕨目广布于世界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其中莲座蕨属(Angiopteris)为陆生大型植物;真蕨目植物大都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其中蚌壳蕨科为高大树蕨,生长于热带潮湿地区;紫萁科为中型植物,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或温带沼泽湿地或林下溪边;燕尾蕨科生长于热带和亚热带林下石灰岩上〔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