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物理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

高中历史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了解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导】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
【思】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构建本课内容的知识与框架。
预习案【知识梳理】一、经济特区的创办过程(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2)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特点国家政策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所有制形式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运行机制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政策以利用外资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影响(1)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2)特区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图文解读][学思之窗]说明了国家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①自然交通条件方面,都在南方,在对外交通运输方面处于有利位置。
②地理位置上,距港、澳、台较近,有利于吸收港、澳、台的资金。
③都是著名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这一举措的实行,也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进行,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为以后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借鉴。
提示:引进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概况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概况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放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形成从南到北的沿海经济开放地带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发,对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的区域目的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和加工出品产品特点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图文解读]本目[历史纵横]介绍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范围和优势。
2022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学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考点要求】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活动1:根底知识梳理】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1、创办经济特区〔1〕特点:①特殊:吸引利用、对给予优惠和方便。
②内容特殊:着力开展经济③所有制特殊:实行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为主。
〔2〕概况:〔结合教材P59页地图〕①1980年:_______〔最早〕、_______、________〔广东省〕、________〔福建省〕;②1988年:_________〔3〕意义:翻开的大门,成为全国排头兵;对______地区实行________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为________提供了珍贵经验。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结合教材P59页地图〕3、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0年〕〔1〕目的: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和整个经济的新飞跃。
〔2〕有利条件: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根底;独特的优势、优势、和优势。
〔3〕意义: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________和________。
二、特点:初步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外开放格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设计时间数轴掌握对外开放的重大事件【活动2:知识运用与思维训练】史学界有观点认为,1500年前后,从新航路的开辟开始,随着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开启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500多年来,经济全球化既给带来了挑战和深重的民族灾难,也给带来开展的机遇。
思考并答复以下问题:1.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开始殖民扩张,面对经济全球化,同时期〔明清时期〕的实行怎样的对外?有何影响?2. 以后,近代被动卷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分析被动卷入的原因和表现。
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设计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考点要求】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创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时空架构】【考点落实】◆对外开放的原因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②国际局势趋于缓和;③中国经济严重落后于世界;④吸收外资、技术,加快现代化建设。
一、对外开放格局1.创办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突破口(1)时间:1980年开始(2)含义:为吸引外资、技术和发展外贸,而实施特殊经济政策的地区。
(3)特点: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4)著名特区:1980年,创办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一夜崛起的城市)、珠海、汕头(广东省)和厦门(福建省)四个经济特区。
1988年,又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5)意义: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突破口);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试验田)。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⑴开放: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14个沿海城市,江苏两个:连云港、南通。
⑵特点:扩大对外开发展经济活动的权限,对外来投资办厂的外商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⑶目的:以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⑴开辟:1985年以后,相继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⑵成果: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⑶作用: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由深远影响4.设置经济技术开发区:⑴兴办:1988年开始,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江苏有连云港、南通、昆山、南京、苏州工业园区等。
⑵目的: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⑶特点: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⑷作用: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习目标】1.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的主要内容,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2.了解国有企业的改革,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决定,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活动方案】活动一: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根据课本54页的本课引言及正文第一、二两段的内容,并参考《历史纵横》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1)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2)利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经济方针、主要政策等关键词,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3)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结合你知道的身边史实感受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
活动二: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阅读教材第57页学习延伸,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假如你是一名改革的策划者,经济体制的改革应该首先从农村开始,还是从城市开始?请说出你的理由?(2)根据课本55页第一、二两段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试点的典型、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及历史意义。
活动三:理解国有企业的改革。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自主权)。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56页的“历史纵横”的内容,分析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结合教材分析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如何展开的?活动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992年,邓小平的“”和党的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
此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1)完成下表,概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会议/谈话时间内容(3)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何时基本建立?标志是什么?有何意义?【检测反馈】1.报纸作为大众传媒可以及时报道时事热点,下列两张报纸头版头条的有关内容,作为直接证据,可以用来研究A.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B.经济体制的改革C.新中国政治制度建立D.政治协商的历史作用2.我国农业总产值1979—1984年增产455.40%,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吨增加到1984年的4.07吨。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设计)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探究案)【课标要求】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2、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形成的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读于课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是怎样进行逐步开放的?形成了怎样的格局?这课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探究。
【课前学习】(完成“全优”“预习引导”部分内容,并整理在书上)【自主探究】一、探其因:对外开放的背景材料一: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
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
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材料二:“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全世界25%的人口,拥有世界7%的土地,却只能创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
”探究一: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1、国际背景: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2、国内背景:①“十年文革”使中国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急需恢复和发展。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已经决定。
二、感其程:对外开放的过程探究二:通过材料,分析问题材料:一、特区建设以利用外资为主,特区的经济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国营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人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综合体,外商投资企业所占经济比重可以大于内地。
二、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下主要采取市场调节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三、对前来投资的外商提供更多的优惠待遇,企业的所得税率减按15%征收,而在中国其他地方国内企业税率高达55%。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第 13 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标要求:概括创立经济特区、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拓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剖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色。
学考要求: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识记);新期间对外开放格局的特色(识记)。
教课过程【基础过关】(一)步骤1、经济特区( 1980 年)(1)含义:由国家划出的推行与国内其余地方不一样的经济政策的必定范围(2)特色①国家赐予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②以汲取和利用外资为主③推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全部制形式④经济活动以市场调理为主⑤对外商投资赐予优惠和方便⑥主要发展外向型经济(3)城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1988 年)(4)意义①四个窗口:技术、管理、知识、对外政策②两个扇面:对外开放,对内辐射2、沿海开放城市( 1984 年):14 个3、沿海开放区( 1985 年):环渤海地域、长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域、珠江三角洲等4、经济技术开发区( 1988 年此后)5、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浦东(1990 年)等6、沿边开放城镇7、内陆省会开放城市(二)特色:全方向、多层次、宽领域【合作研究】阅读以下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资料一《春季的故事》歌词中写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季,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兴起座座城,奇观般聚起座座金山。
”资料二自1990年开发开放以来,浦东新区加速步伐,综合经济实现了亘古未有的高速增添。
国内生产总值( GDP)由 1990 年的 60 亿元起步,到 2002 年达 1251 亿元,保持了 19.6%的年均增添速度;全社会固定财产投资2002 年达 585 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1993 年的 5.53 亿元增添到 2002 年的 95 亿元;实质利用外资2002 年达 16 亿美元;外贸出口由1993 年的 12 亿美元增添到 2002 年的 136 亿美元。
2003 年浦东外贸出入口总数达581 亿美元,同比增添 58%,占到全市的半壁河山。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中,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具有深远意义。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正是以此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影响。本节课以丰富的历史事实为依据,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经济特区的创建以及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历史性变革。本案例将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敏锐洞察力,激发学生思考我国对外开放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充分运用教育专业用词,以人性化语言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基础。
3.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4.培养学生具备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素养,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5.倡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关注国家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历史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展示一组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变化吗?”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 (2)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案【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4)掌握‚走出去‛战略,解‚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2、过程与方法: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2)运用上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解,培养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等问题,组织生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的机遇和挑战,培养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
教育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3)教育生珍惜生活、奋发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
【重点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法指导】1.应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如比较中国近代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和现代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地区都在东南沿海及长三角地区,同时总结具有共性的原因各是什么。
2.课文中关于对外开放给我国带的翻天覆地的变,如浦东开发开放前后的巨大差异等,非常有限,也相对抽象,可利用络图片及其介绍,增强感性认识和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设计
1 / 3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
编制: 温瑞瑞 呼利平 审核:
【使用说明】
1、请同学们20分钟内完成导学案预习任务, A 层B 层全部完成并梳理知识结构,标“★”题目要求C 层选做题。
2、课前根据自主学习勾划标注课本基础知识并写上提示语,标明序号并完成导学案中知识网络。
将预习 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出,并填写的后面“我的疑问”处,以备课上组合作探究、突破。
3、小组长职责,指导引领小组各层成员按时完成任务,人人达标。
【学习目标】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
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学习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学习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基础掌握】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中指出: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
一次是在20年代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大西方大危机时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材料二 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
我们正为挽救一种伟大而珍贵的政府形式而战;既是为我们自己,也是为全世界。
——富兰克林·罗斯福
材料三 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看准了的,就 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事业。
——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的谈话
请回答:
(1)具体写出材料一种所说的“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
”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简要谈谈罗斯福和邓小平是如何领导本国人民“闯” 出新的发展道路的。
【我的疑问】
经济特区的创办
概念: 设立:
特点 (P58) 意义 (P 58-59) ①
②
③
④ ①
② ③
④
沿海经济 开发区的开辟
过程
目的:
特点: 作用:
沿海港口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
意义: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目的 有利条件:
意义 ①
②
③
①
②
③
形成过程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开放格局的特点:
第3页,共6页
第4页,共6页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限时训练】
1.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是( )
A .深圳经济特区
B .珠海经济特区
C .汕头经济特区
D .厦门经济特 2.1980年,我国建立的经济特区包括( )
①深圳 ②珠海 ③汕头 ④厦门 ⑤海南 ⑥广州
A .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⑥
3.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的是( )
A .珠江三角洲开放区
B .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C .长江三角洲开放区
D .环渤海湾开放区 4.我国逐渐形成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 )
①经济特区 ②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沿海开放城市 ④内地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①③④ D .③①②④
【效果检测】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选项
1.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的是( ) 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 .设立经济特区
D .浦东的开发开放 2.《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曾这样唱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歌词中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指的是( )
A 、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B 、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C 、促进深圳与香港经贸关系的发展
D 、设立香港和澳门为特别行政区 3.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中,位于最北端和最南端的分别是( )
A .大连、北海
B .秦皇岛、湛江
C .天津、珠海
D .大连、湛江
★4.“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人全面融人经济全球化潮流。
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这里的三个历史节奏不包括( )
A .中共八大,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成功探索
B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 .中共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
D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5.下列表述,与史实不符合的是( ) A .1954年,李建国的父亲参加了人大代表选举 B .1958年,李建国放学后,上山砍柴参加大炼炼钢 C .1977年,李建国参加高考,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D .1979年,李建国的舅舅回国,来到深圳特区创办了一家服装加工厂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
A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B .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 .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 .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 7.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
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 .毗临港澳 B .政策扶持 C .科技领先 D .资源丰富 8.下列连线的处于同一个时期的是( ) A .长江三角洲的开放──环渤海区的开放
B .长江三角洲的开放──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C .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
D .沿海港口城市──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9.用“春天”来形容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十分恰当的:枯木可见,但万物复苏,各行各业充
满生机。
下列情景与那个年代无关的是( )
A .浦东新区,高楼四起,跨国公司的招牌特别引入注目
B .日新月异的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振奋人心
C .春播的田野上,父子史妹聚在一声小田里精耕细作
D .充满幻想与希望的海南省,有各地客商、民工来去匆匆
10、“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是过去上海市民的开头俗语,现在早已成为上海人茶余饭后的谈笑了。
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全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结果
B 、浦东开发的结果
C 、在沿海地区创办经济特区的结果
D 、进一步开放沿海经济特区的结果
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设计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
(1)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中国十三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
改革开
放政策。
(2)罗斯福实行新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如整
顿银行、复兴工农业、推行福利制度、兴建公共工程等。
从而缓解了经济危机,稳
定了资本主义制度。
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大胆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解放并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在城市积极探索国有企业的改革道路,推动了国有
经济的发展;建立经济特区,以吸引外国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摸索市场经济
的运作规律,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探路。
ABBB
【效果检测】
CABAD CBAAB
教w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