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历史导学案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七下历史】部编版七下第八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导学案

【初中历史】【七下历史】部编版七下第八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学习目标】1.了解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包括金人兴起、宋金战争和南宋的建立、郾城大捷、宋金议和及对峙局面的形成,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2.正确认识女真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东北部边境地区的开发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3.分析岳飞抗金的性质。

4.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正确的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后,完成知识填空和自学检测,并记录好你的疑惑)(一)自主预习,夯实基础(阅读课文,完成并记录好疑惑)知识点一:女真族的崛起1.女真统一:女真族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

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 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2.女真建国: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 ,他就是金太祖。

3.发展壮大: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 ,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知识点二:金灭辽及北宋4.金灭辽(1)背景:正当女真崛起之时,辽和北宋的统治却是危机重重,统治者腐败无能,人民不断起义。

当金军攻占了辽的一些地区后,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势力收复被辽占领的失地,于是遣使与金联系,双方订立盟约,相约夹攻辽朝。

(2)概况:北宋出兵伐辽,被辽军打得大败。

而金军势如破竹,相继攻占辽的都城和许多地区。

年,辽被金灭亡。

5.金灭北宋(1)背景:金在与北宋联兵攻辽的过程中,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于是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

(2)概况:面对金军的强大攻势,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

1127年,金军攻破 ,北宋灭亡。

知识点三:南宋的偏安6.南宋建立:北宋灭亡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 ,史称南宋。

7.岳飞抗金(1)背景: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

(2)概况: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

导学案七年级下历史零五网答案

导学案七年级下历史零五网答案

导学案七年级下历史零五网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这种说法的原因不包括()?[单选题] *A. 作战双方没有变化(正确答案)B. 性质一样C. 原因一脉相承D. 结果大同小异2、下列哪一项是华佗的医学成就()。

[单选题] *A.“望闻问切”四诊法B.《唐本草》C.《伤寒杂兵论》D.麻沸散(正确答案)3、61.以下关于东汉的史实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单选题] *A.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州牧割据(正确答案)B.州牧割据——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C.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州牧割据—黄巾起义D.黄巾起义——光武中兴——州牧割据——外戚宦官交替专权4、93.西汉时人们多斥责秦始皇为暴君,《史记》敢于肯定其统一天下“成功大”;对于汉武帝也揭露他迷信方术,任用酷吏的过失。

这反映司马迁()[单选题] *A.勤奋好学,饱读书籍B.公正记事,秉笔直书(正确答案)C.开创纪传体史书体裁D.在文学上有崇高地位5、“天下诸津,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

”材料反映了唐朝()[单选题] *A.繁荣的经济交流(正确答案)B.开放的社会风气C.融洽的民族关系D.多彩的文学艺术6、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和采集民歌的官府,最早是由()设立的。

[单选题] *A.秦始皇B.汉高祖C.汉武帝(正确答案)D.汉明帝7、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单选题] *A.大夫的提倡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正确答案)C.农民的需要D.达官贵人的需要8、如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单选题] *A.陆路交通便利B.社会风气开放C.科学技术发达D.经济重心南移(正确答案)9、78.我国古代的“瓦舍”,取“来时瓦舍,去时瓦解”之意。

它的出现反映了[单选题] *A.隋唐科举制的发展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C.宋代市民文化生活丰富(正确答案)D.明清工商业繁荣10、对比归纳法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导学案

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认定目标】1、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

2、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预习检测】1、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大致从什么时候出现南移的趋势?这一趋势是在何时完成的?为什么此时经济重心会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2、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完成下表(有些既是原因又是表现,有些只有表现)原因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海外贸易【共同探究】1、“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桐为背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缚秧。

” ——苏东坡 本则材料意欲印证宋朝哪一经济部门的发展?把这一部门详细说一说。

2、这三幅图分别代表了宋朝哪一部门的发展?各部门具体情况如何?【归纳整理】把上面的表格记住你就完成了这节课的任务。

嘘,别说话,让我再记一遍!【拓展练习】1、“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这一记载所反映的历史是:()A、北宋汴河流域人以石油作燃料B、北宋东京居民以石油作燃料C、北宋东京居民以煤炭作燃料D、河南开封是我国最早以煤炭作燃料的地区2、与汉唐相比,宋元经济发展的特点是()①经济重心移至江南地区②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纸币③对外贸易频繁,转为海路为主④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反映的是()A、北宋时,江浙地区推广种植占城稻取得的成果B、南宋时,水田增加,太湖流域的稻米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C、王安石变法在太湖流域取得的成效D、唐朝时,太湖流域的丰收景象4、至今仍存有南宋时的港口、船坞遗迹,伊斯兰教寺院遗址和阿拉伯人的墓碑的重要港口是()A、广州B、泉州C、明州D、福州5、下列关于宋代经济叙述错误的是:()A、浙江居民能吃到当地产的占城稻B、宋代商人能够到非洲从事贸易活动C、王安石看到东京城外棉花长势喜人D、东京居民冬天烧煤来取暖6、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超过北方的原因是()A、南方战祸少,许多中原人流落到江南,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B、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C、南方重视兴修水利D、麦田面积扩大7、北宋时,出产的瓷器质地细腻,色泽莹润,后来发展为瓷都的是()A、定窑B、钧窑C、景德镇D、哥窑8、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A、北宋后期B、南宋前期C、南宋后期D、北宋前期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家成熟),则数郡忘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2016部编)导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2016部编)导学案:第一单元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知识目标】①掌握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②知道大运河的开通及意义;掌握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和影响。

③明白隋朝灭亡带来的启示。

【自主学习发现问题】一、隋的统一你知道右图是哪位皇帝吗?他建立了什么朝代?在位时实行了哪些治国措施?成效如何?1.建立:581年,________建立隋朝,以________为都城,________就是隋文帝。

2.统一:________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影响:隋的统一,结束了____________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巩固(1)措施:①经济上:编订________,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②政治上:加强____________,提高行政效率。

(2)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____________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1.目的:加强____________,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皇帝:________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3.概况三点北抵________,南至________,中心是________四段从北至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全长________多千米4.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______________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1.创立(1)创建:________即位后,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确立:隋炀帝时,________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影响(1)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________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________的发展。

(2)科举制成为历朝____________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七年级下册历史学案(全册)

七年级下册历史学案(全册)

七年级下册历史学案(全册)七年级历史导学案总第1课时课题第1课繁盛一课型新授教者XXX备人时的隋朝班级研究目标】1、掌握隋的建立及统一,大运河的有关知识。

2、理解运河开凿的作用;客观公正的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研究重点】隋朝大运河。

研究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一、独立试航一)南北重归统一1、建立:年,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姓名课时1课时审批(签字)2、统一:年,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南北重归统一。

3、隋朝统一南北的标志:589年灭XXX。

4、XXX改革1)内容:他在位时。

(2)作用: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二)大运河的开通1、目标:为加强,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在在位时开凿。

在位时开凿。

从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三点:以为中心,XXX,南至,全长两千多米。

四段:大运河从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

邗沟。

二、常识拓展1.数字记忆法:一次统一,两位皇帝,三个端点,四段运河。

589年隋朝统一南北;XXX和XXX两位皇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到余杭三个端点;大运河由北到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2.动脑筋:想想看,XXX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答:(1)XXX在位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XXX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2)隋朝国家统一,使XXX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3)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你能说出这句话是甚么意思么?在想一想,水运食粮在现代为甚么重要?答:意思:国家水上粮食运输全靠大运河。

中国古代在没有汽车、铁路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

而水运粮食比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4.XXX为什么要开通运河?主要是为了沟通南北,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三、巩固训练1、隋朝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是A、重新统一南北B、设三省六部C、创立科举制D、开通大运河2、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开始于A、589年B、601年C、605年D、611年3、在中国的历史上,分裂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现。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13课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13课导学案

梁河学校七年级历史导学案总第 12课时班级:学习小组:姓名:一.温故知新,风采展示1.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地方设,简称“”。

3.管辖台湾: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负责管辖和(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4.管辖西藏:在中央设立,直接统辖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二.自助探究,交流展示知识点一繁华的都市生活1.宋元大都市:北宋时的、南宋时的、元朝时的,都是当时闻名世界的大都市。

2.热闹的庙会:北宋开封,每月举办多次庙会。

寺庙内外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还有傀儡戏、舞剑、杂技等的各种表演。

元宵节时,相国寺的大殿前设乐鹏棚,供皇家乐队演奏,吸引着众人前来观赏,热闹非凡。

3.热闹的瓦子A.原因: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B.瓦子的含义: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

C.勾栏的含义:瓦子中圈出许多的圈子,称为“”。

D.娱乐活动:勾栏内商业广告琳琅满目,有各种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比如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蹴鞠的,令人眼花缭乱。

E.商业活动:瓦子里有许多摊位,有卖饮食、药材、古玩、字画的,还有剃头、相面、算卦的,十分热闹。

4.杂居A.内容: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在大城市和地方郡邑的集市、繁华市区、勾栏瓦舍等场所进行演出。

B.形成:形成于。

元朝建立以后,元杂剧在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

元朝南北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演出活动遍及城乡各地,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5.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如、、等,在都有了。

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的燃烧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的挂彩灯,划旱船,的吃粽子、赛龙舟等,一直流传至今。

知识点二宋词1.含义: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吟唱。

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作词牌,如《念奴娇》《满山红》《蝶恋花》等。

七年级下册历史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导学案一、大一统的陈胜吴广造反在本单元中,我们将学习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陈胜吴广起义。

这个事件发生在秦朝灭亡后,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起义号召,希望推翻暴虐的秦朝统治,实现大一统。

本节课将带领大家了解陈胜吴广的背景、起义的过程和影响。

1. 陈胜吴广的背景陈胜和吴广是陈相吴季的部下,由于看不惯秦朝的暴政,便决定发动起义。

陈胜出自阳周陈氏,吴广则是酒泉吴氏。

两人联手,号召广大农民起义,希望推翻秦朝统治。

2. 起义的过程起义发生在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广武山起兵,率领农民攻占郑、许两城,号召更多人加入起义军。

随后他们攻克了许多城池,声势浩大,但最终被秦始皇派遣的将军击败,陈胜吴广也在战斗中牺牲。

3. 起义的影响陈胜吴广虽然最终失败,但他们的起义行动掀开了反秦的序幕,使更多人看清秦朝的暴政,激发了人民的抗争意识。

后来的刘邦、项羽等人也借鉴了陈胜吴广的经验,最终成功推翻了秦朝统治。

二、冒险家与海上贸易在本单元中,我们将学习到中国古代冒险家的故事,以及海上贸易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影响。

本节课将带领大家了解古代冒险家的勇敢探险精神和海上贸易的兴盛情况。

1. 古代冒险家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有许多冒险家勇敢地踏上了探险之路,他们航行四海,开拓未知领域,有的发现了新大陆,有的带回了珍贵的商品,他们的探险精神和勇气令人敬佩。

2. 海上贸易的影响海上贸易在中国古代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海上贸易,中国和世界各地可以进行商品交流,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海上贸易不仅带来了外来文化和商品,也拓展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视野。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对古代历史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勤奋思考,做一个有思想有文化的人。

让我们一起探索历史的奥秘,感受古人留下的智慧和力量。

历史没有终点,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年级历史下册:宋代经济的发展(同步导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宋代经济的发展(同步导学案)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学习目标】1.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发展的具体表现。

2.知道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况,理解我国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3.认识宋代的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合作探究导学】知识点一农业的发展【基础梳理】1.背景: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

从____________至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________。

2.概况(1)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

(2)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拓展,同时,________、福建和________地区得到很大开发。

(3)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3.表现(1)粮食作物:________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粮仓,出现了“____________”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2)经济作物①茶树: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产茶的州县增加。

②棉花: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于广东和福建;到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________和川蜀一带。

【合作探究】“苏湖熟,天下足”是自宋朝开始流传的一句谚语,意思是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粮食收成好,天下粮食就充足了。

(1)“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宋朝时期农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宋朝时农业发展的表现?(2)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及结果。

知识点二手工业的兴盛【基础梳理】1.纺织业(1)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

四川、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南宋后期,兴起,海南岛棉纺织工具先进,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2.制瓷业: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1)河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

(2)北宋兴起的江西,后来发展成为瓷都。

水稻种植面积的增长;北宋时________的传入和推广;优良品种的培育;宋朝朝廷的大力提倡,水稻由南方推广到北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下历史导学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第四单元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第1课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四大发明的发明、应用、传播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影响。

2、知道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四大发明。

3、通过学习了解四大发明,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贡献,培养民族自豪感。

【重难点】学习蔡伦改进造纸术;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四大发明的应用、传播和影响。

难点:理解我国四大发明对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勾划重点一、造纸术1、发明:时期出现的麻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2、改进:东汉改进造纸术,被称为“”。

3、意义:二、印刷术1、唐初发明印刷术:代表为《》,这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北宋活字印刷术:省时、省力、省料、可重复使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

3、意义:比欧洲发明活字印刷早约400年,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三、指南针1、战国时期,我国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时期,发明指南针。

2、应用:指南针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时广泛用于航海事业,后传入欧洲。

3、意义:为宋元明时期我国航海业的发达,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重要条件。

四、火药1、发明:唐代发明;2、应用:开始用于军事上;3、传播: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

4、意义:使整个作战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对欧洲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合作互动】(1)动手制表:制作四大发明概况综合表,列举其的时代,应用、传播和影响。

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2)分组讨论:手工抄写、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哪种好?为什么?【随堂练习】:1、四大发明中在汉朝出现的是():A、造纸术B、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2、发明了“蔡候纸”,影响了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的是():A、祖冲之B、蔡伦C、贾思勰D顾恺之3、指南针最早叫“司南”,它出现历史():A、汉朝B、宋朝C、唐朝D、战国(4、四大发明中,为发现南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的是():A、造纸术B、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5、毕升发明的活字是():A、木活字B、泥活字C、铅活字D、锡活字6、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2008年8月8日晚,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美丽的奥林匹克》在鸟巢精彩呈现,表演以中国特有的“绘画长卷”为线索,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以及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一一展现。

其中《文字》章节的表演展现的正是印刷术这一古老的文明。

(1)想一想,雕版印刷术是哪朝发明的?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什么?(2)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有什么意义?是怎样传播到国外的?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自我检评】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我还有那些地方有疑问?【教学反思】第2课辉煌的古代工程建筑【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三大古典建筑长城、赵州桥和北京故宫的建筑,风格特点以及重大影响。

2、知道三大古典建筑的起源的历史背景,学会欣赏它们的风格,特点。

3、通过学习了解,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聪明,培养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了解我国古代三大古典建筑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历史影响。

难点:通过三大古典建筑的学习,如何感知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勾划重点一、万里长城1、最早修筑于时期2、秦长城:秦始皇为防御的进攻,修筑了西起,东至的万里长城。

3、明长城:明朝为防范骑兵南下侵扰,修建了东起西至的万里长城。

4.意义: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之一,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赵州桥赵州桥:原名安济桥,由朝着名工匠设计修建,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石拱桥。

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奇迹”。

三、北京故宫是两代的皇宫,旧称,是明清皇帝居住的地方。

分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前三殿): 、、;内廷(后三宫:、、。

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87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合作互动】(1)看图识长城:如果是导游的话,你如何根据地图来介绍长城?让几位同学起来模拟介绍。

(2)分组讨论:P110智能开发:长城是怎样建成的,为什么说它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随堂训练】:1、小明立志要把长城从头到尾游启遍,它的起止点是():A、山海关、雁门关B、临洮、嘉峪关C、阳关、嘉峪在D、鸭绿江、嘉峪关2、赵州桥修建于哪个朝代():A、汉朝B、隋朝C、唐朝D、明朝3、明代皇帝居住的地方,被誉为“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的是():A、京城B、皇城C、宫城D、外城4、“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

”诗中形容这座桥是隋朝的():A、赵州桥B、玉带桥C、宝带桥D、泸定桥5、现在看到的长城是哪个朝代修建的():A、汉朝B、隋朝C、唐朝D、明朝6、这是秦朝长城,把它和教材上的明朝长城对比一下,再结合所学知识,看二者有何异同。

(1)我们现在见到的长城是哪个朝代修建的?其东西起止点在什么地方?(2)秦朝所修长城与明朝修的长城有哪些不同?★★.说一说,明长城与秦长城的异同: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鸭绿江;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秦修长城为了抵御匈奴南下;明修长城是为了防范蒙古骑兵的侵扰。

秦长城是在战国时期各国长城基础上修建的;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了全长为六千多公里的长城,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

【自我检评】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我还有那些地方有疑问?【教学反思】第3课四部古典科技巨着【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概括四位科学家及其四部科技着作的历史贡献,培养获取并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了解我国杰出科学家及其科学着作对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发展的重大贡献,激发热爱科学的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学习科学家求真务实、注重实践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

【自主学习】(阅读全文,勾划重点,批注疑惑、独立完成下列表格,并努力活动一:明朝科技成就具有什么时代特点?活动二:李时珍有哪些优秀品德值得你学习?【达标测评】1、有“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之称的着作是()A《梦溪笔谈》B《本草纲目》C《农政全书》D《天工开物》2、下列关联中属于明朝卓越医学家及其药物学着作的是()A华佗----《本草纲目》B张仲景----《伤寒杂病论》C李时珍----《千金方》D李时珍----《本草纲目》3、如果想了解我国明朝时期手工工场的情况,最应查阅下列哪一本书?()A、《本草纲目》B、《农政全书》C、《天工开物》D、《梦溪笔谈》4、《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的不同点是()A、作者生活的朝代B、图文并茂C、被译成多种文字D、吸引外国的科学知识5、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最早在哪一部着作上有记载?()A、《本草纲目》B、《农政全书》C、《天工开物》D、《梦溪笔谈》6、为中西科技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的明朝科学家是()A、沈括B、李时珍C、徐光启D、宋应星7、在目前预防和治疗甲型HIN1流感等疾病过程中,下列着作有可能提供医治方法的是()A、《本草纲目》B、《梦溪笔谈》C、《天工开物》D、《齐民要术》8、指南针、《本草纲目》和《天工开物》等科技成果都()A、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B、属于医学研究领域C、反映了明朝的科技水平D、促进北宋商业发展【教学反思】第四课光彩夺目的时代文学【学习目标】1、以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自主学习】(阅读全文,勾划重点,批注疑惑、独立完成下列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我国古代有辉煌灿烂的文学,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是其中的三朵奇葩。

一、唐诗:是诗歌的黄金时代,代表人物有:、、。

二、宋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兴起于唐朝,到了色的文学形式。

活动一:一个时期的文化总是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你认为《西游记》、《红楼梦》这两部小说是怎样反映了明朝的时代特征的?活动二: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请回答:(1)《红楼梦》的作者是谁?创作于何时?(2)上述材料是19世纪初的流行语,这一流行语说明了什么?(3)《红楼梦》在文学史上有何价值?【达标测评】1、我国古代文化绚丽多彩,源远流长,成就辉煌。

下列文学形式形成主流的先后顺序是()①诗②词③小说④曲A、③①②④B、①②④③C、①④③②D、③②④①2、宋朝最具特色的文学形式是()A、诗歌B、词C、曲D、小说3、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A、《三国演义》B、《西游记》C、《红楼梦》D、《水浒传》4、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A、《水浒传》B、《红楼梦》C、《三国演义》D、《西游记》5、我们探究豪放派词,必须了解下列哪些人物的作品?()①苏轼②李清照③辛弃疾④柳永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教学反思】第5课两部史学名着【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和《资治通鉴》的作者、朝代、记载的内容和体例以及它们的历史地位。

2、学习司马迁、司马光治学的精神和态度。

【自主学习】(阅读全文,勾划重点,批注疑惑、独立完成下列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一、司马迁和《史记》1、司马迁是________人,生活于________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

2、《史记》:《史记》由________、________书等部分组成,记载了从传说中________到汉武帝时________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体通史。

(二)司马光和《资治通鉴》1、司马光生活在________,他是我国古代着名的______家。

他编写的《_____________》,是一部__________的通史巨着。

这部书按________顺序,叙述了从__________到_________的历史。

2、价值:全书取材_________,叙事清晰,文笔________,对研究____________有重要参考价值。

【合作探究】活动一:《史记》在历史上有何地位?活动二: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人固有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请回答:(1)这句话是谁说的?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这个人的代表作是什么?(2)鲁迅在评价这本书时,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为何对这部书评价这么高?(3)我们应学习作者的哪些优秀品质?▲我国古代史学着作的体例。

探究:我国古代史学着作的体例主要有编年体、纪传体。

编年体:(1)特点: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往往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2)优点: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3)缺点:对人物生平、事件原委难以详尽、完善。

(4)代表作品:用编年体写通史,首推北宋史学家司马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