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

意义
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五日至十七日, 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 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 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 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把党 的路线转变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正确轨道上来,因而在危急的关头, 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 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伟大 转折点。
个人看法
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在 于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的实 际情况出发。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独立 自主、自力更生地解决中国革 命的问题。 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加强 党的团结,正确的开展党内斗 争。
很多人对革命当前的局势产生了 担忧,对博古和李德的军事指挥 产生了质疑
过程
1935年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 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 议的主要议题是总结第五次反 “围 剿”的经验教训。
结果——四项决定
(1)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 (2)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 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 (3)常委中再进行分工; (4)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 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 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 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遵义会议
简介
背景
过程&结果
意义
影响 个人看法
简介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 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 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 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 的扩大会议。
背景
第五次反“围剿”作战->长征-> 湘江的战役,中央红军损失惨重-> 到达遵义 当时毛泽东被撤职
蒋介石还调整部署阻碍中央红军 北上湘西
影响
遵义会议:红军长征路上的最大转折点

遵义会议:红军长征路上的最大转折点遵义会议是发生在1935年1月至2月期间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地点在贵州省遵义市,因此得名遵义会议。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也是红军长征路上的最大转折点之一。
背景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长征,带领着几万名士兵越过了草地、山川和江河,一路向西,最后在云南省西部的峨山彝族自治县落脚。
在这段历经坎坷的路途中,中央红军死伤惨重,疲惫不堪,人心涣散,战斗力严重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红军需要进行调整和重组,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形势。
会议策划人与出席人员刘伯承、周恩来、朱德、张国焘、陈毅等人,是策划此次会议的重要人物。
与会人员包括了所有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中的指挥员和政治人物。
在会议开始之前,许多领导人已经意识到了红军内部存在的问题,他们决定通过会议来解决这些问题。
会议内容在遵义会议上,主要讨论了红军内部的政治、组织和军事问题。
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内部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是由张国焘掌握的“左倾冒险主义”观点,认为可以通过暴力和武装夺取政权;另一种是由周恩来、朱德等人掌握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观点,认为应当依靠人民群众和其他政治力量来反抗日本侵略者。
这场会议的最终结果是,以周恩来为代表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观点得到了最终认可,而“左倾冒险主义”观点被否定了。
同时,会议还讨论了军事组织和指挥方式的改革,决定调整军事战略,采取以游击战争为主的新战略,从而改变了中央红军的命运。
在会议之后,中央红军积极推进战略调整和组织改革,重新统一了军队,提高了红军的战斗力和士气。
影响和意义遵义会议可以说是红军长征路上的最大转折点之一。
通过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首次公开讨论了解决内部分歧的问题,确立了正确的革命路线。
同时,通过重新调整军事战略和组织结构,中央红军得以继续前行,最终到达了陕北并发起了抗日战争。
此外,遵义会议也奠定了周恩来在中共中央的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人物之一。
遵义会议基本过程

遵义会议基本过程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以下是遵义会议的基本过程:
1. 会议背景:
时间:1935年1月15日至17日。
地点:贵州省遵义市。
背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被迫开始长征;长征初期,红军遭受严重挫折。
2. 会议目的:
纠正博古、王明、李德等人“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
重新确定党的领导和军事战略。
3. 会议参与者:
会议的主要参与者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博古、李德等。
4. 会议主要内容:
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决议》,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
对中共中央和红军领导进行改组,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
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周恩来任团长,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5. 会议结果: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 会议后的影响: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在党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得到确立。
红军在毛泽东的正确军事指导下,开始了新的战略部署和行动,逐步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它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对党和军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议,于1935年1月在贵州省遵义市召开。
这次会议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以下是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主要内容:●评估错误:遵义会议的核心任务是评估中国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及其原因。
会议对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层进行了严肃的批评,特别是毛泽东受到了严厉的指责。
●确定战略方向:在评估失败的基础上,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并决定红军主力改编为红军第一方面军,实施战略转移,开展长征。
●纠正军事错误:会议上对红军的军事战略进行了重新评估和调整,制定了新的战略和战术方针,包括重视游击战、突围和转移,避免正面战斗,以及建立军事民主制度等。
●整顿组织体系:遵义会议对中共中央的组织体系进行了整顿和调整,以确保党的领导机构的统一和健康发展。
会议决定了党的中央政治局的组成和领导班子的调整。
意义:●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这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使毛泽东得以在长征和抗日战争中发挥重要的领导作用。
●纠正了错误的军事战略:遵义会议纠正了中国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犯下的一系列军事战略错误,重新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和战术方针。
这对于红军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并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巩固了党的组织体系:遵义会议对中共中央的组织体系进行了整顿和调整,加强了党的组织纪律,使党能够更加统一和有力地领导革命斗争。
这对于党的长远发展和巩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时期: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通过评估错误和进行调整,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和任务,为后来的长征和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
同时,会议也标志着党内的思想斗争和整风运动的开展,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内部团结提供了契机。
总体而言,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会议。
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一、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1. 国内国际形势的分析:遵义会议在国内国际形势的分析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会议就国共内战、抗日战争形势进行了详尽分析,确立了以抗日战争为主要任务的战略方针。
2. 党内路线斗争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路线斗争转折点。
会议批判了张国焘“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正确领导。
3. 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遵义会议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会议期间,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问题”一文,进一步深化了他的理论思考,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4. 组织改革与军事战略部署:在遵义会议上,针对军事问题和组织体系进行了重要讨论和决策。
会议决定解散红四方面军,并成立了中共中央军委,重新部署红军战略。
二、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1. 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会议扭转了党内错误路线的影响,确立了正确的领导核心,挽救了中国共产党的生死存亡,并为后来的长征奠定了基础。
2.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遵义会议明确了抗日战争是当前的主要任务,提出了武装抗日、政治抗日、外交抗日的方针。
这为后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促进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遵义会议是毛泽东思想逐步形成的重要里程碑。
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军事、农村革命等重要理论,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思想理论的指导。
4. 奠定了中共中央军委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军委,重新部署红军战略,确立了中央军委的领导地位。
这对于统一指挥和组织红军、保证红军战略行动的协调具有重要意义。
5. 启示了党内民主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性:遵义会议的经验教训启示了党内民主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性。
会议期间,党内错误路线被纠正,这一经验为以后党内政治生活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总结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会议。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势态下,为了纠正王明等的“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会议。
这次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会议主要成员:博古/朱德/毛泽东/周恩来/陈云/张闻天博古(1907年—1946年)/朱德(1886年—1976年)/毛泽东(1893年—1976年)/周恩来(1898年—1976年)/陈云(1905年—1995年)/张闻天(1900年—1976年)会议背景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以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根据地的各项工作中,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更加变本加厉的推行。
在这种错误思想领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迫使红军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左”倾教条主义者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变成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使部队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致使敌人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
为了摆脱尾追和堵击的敌军,毛泽东同志建议中央红军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
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
会议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
陈云手稿记载的遵义会议作出的四条决定:(1)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2)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3)常委中再进行分工;(4)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会议意义(历史评价)遵义会议颠覆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领导地位,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
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精神

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精神
《遵义会议精神》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议,为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会议期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和总结,认识到了党内存在的严重问题,并提出了正确的路线和方针。
《遵义会议精神》传达了党的宝贵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溃散
主义”、“最左倾”等错误观点的批评,强调了党的领导和统一性。
与会领导人在会上积极争取和群策群力,团结一致地推进革命事业,最终为党的发展和国家的独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会议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一次重大历程,党在遵义会议后开始了新的思想解放和政治路线的转变。
党员们在会上深刻检讨了自己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形成了服从统一、言行一致的坚定意志,增强了党内团结和战斗力。
这种思想和作风的转变对党的建设和国家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遵义会议精神》激发了全党全军全民族的斗志,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伟大成就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精神继承和发扬了党的优良传统,为党的事业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遵义会议精神仍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和重要的历史价值。
遵义会议ppt课件

11
五.遵义会议的内容及意义
• 请看短片
12
五.遵义会议遗址
13
14
4
一.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1.遵义会议前,中国共产党处在幼年时期,许多方面不成熟,尤 其是中共中央领导的不成熟。 2.1930年开始受到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领导。 3.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以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得 到更加变本加厉的推行。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迫使红军 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4.长征初期,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依靠与共产国际有关系的顾 问,德国人李德,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
6
三.遵义会议主要内容
1、首先,由博古作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他在报告中极 力为“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辩护。 2、周恩来来作了副报告,主要分析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中战略 战术及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并作了自我批评,主动承担了责任。 3、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着重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 以来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以及博古在总结报告中为第五次 反“围剿”失败辩护的错误观点。 4、张闻天、王稼祥、朱德、刘少奇等多数同志在会上发言,支持毛泽 东的正确意见。
3
一.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又称红一 方面军)8.6万人撤离根据地,向西突围转移,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依靠与共产国际有关系的 顾问,德国人李德,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在强渡 湘江之后,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锐减到3万多人。严酷的 事实教育了广大的共产党员和红军指战员,他们开始产生 对错误领导的不满,怀疑。一些支持过“左”倾错误的中 央领导人如张闻天,王稼祥等,也改变态度,转而支持毛 泽东的正确主张。这样,当中央红军根据毛泽东的提议, 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并在占领黔北重镇遵义之 后,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这里召开了 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首先应该肯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已经有了把党的工作中心放到农村的思想。
文章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必须这样,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如苏联之于全世界然。
必须这样,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瓦解。
也必须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
总而言之,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
提起毛泽东思想的确立,在座的很多人可能都会想到遵义会议,正是在这场会议上肯定的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这也是党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点,使中国革命从此打开了新局面。
可是这场会议的前后经过,却不一定很清楚。
在说这场会议之前,有一些背景我们要交代下。
1934年10月,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迫使红军放弃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长征初期,“左”倾教条主义者从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变成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使部队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致使敌人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
国民党军采取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发起“围剿”,红军仓促应战。
1933年初,日军大举入侵华北,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然而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却置民族危亡于不顾,仍然坚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决心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
战前准备5月,由蒋介石亲自组织和指挥对各苏区进行更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开始了。
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同时对苏区实行经济、交通封锁,企图逐步压缩并摧毁苏区。
这年夏秋,蒋介石一面向美、英、德、意等国大量借款,购置军火,聘请军事顾问和专家;一面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开办“剿匪”军官训练团,并着手制定“围剿”计划,加紧进行“围剿”准备。
这次“围剿”,蒋介石调集100万兵力。
其中,直接用于进攻中央苏区的兵力达50万人。
任命总何键为此次围剿的总司令,制定了五路围剿计划。
这五路是哪五路呢?而此时的红军又是作何应对的呢?此时的红军是以李德、博古、周恩来为领导层的“三人团”。
李德和博古分别负责军事、政治。
周则负责具体计划的组织实行。
这里有一份珍贵的录音资料,是当时红三军团第五师特派员陈复生对反围剿战役中的回忆。
陈老口中的制票子的机子,其实就是制币机。
有几百斤重,需要八个人抬。
从这上面看,这种搬家式的行动,使部队的行军速度非常缓慢,致使敌人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
怎样个惨烈法呢?由最开始的八万六千人,骤减至三万人。
12月5日突破湘江封锁线后,检点人员,约3.7万人,这是遵义会议前的一个统计。
作为主力的红一、三军团都折损近半,红五军只剩一个师,而主要由长征前刚动员入伍的新兵组成的八军团仅剩1000余人。
红九军团剩3000余人。
湘江之战战斗之烈,牺牲之惨,是红军史上从未有过的。
但是,红军没有失败,蒋介石消灭红军的目标并没有达到,红军还是突破了他最重要的一条封锁线,折向湘桂边界的越城岭(老山界)山区。
对此,蒋介石叹道:“无异纵虎归山,数年努力,功败垂成!”血的教训使红军对“左”的错误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
为人谦和如周恩来者,也坚决反对洋顾问李德再来指挥红军。
这就为随后遵义会议的召开创造了条件。
湘江之战后,博古时任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多次想要自杀,在行军路上经常拿手枪对着自己脑袋比划,被同行的聂荣臻看到,赶忙劝下,说:“这可不是瞎闹玩的。
”李德,时任中共中央革命军委员会顾问,却是蛮横不认错。
他将湘江失败归咎于领导层意见分歧,导致贻误战机。
周恩来,当时负责督促军事计划的执行,他认为此次战役的重大失败,自己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但除了痛心,更多的是反思,如何挽救红军。
随后,遵义会议,此时红军面临三条路:向北进湖南,向西进贵州,向南退广西群山。
李德主张按原计划与贺龙、萧克汇合,依靠二军团创造的根据地建立一个更大的根据地。
毛泽东主张去贵州。
在这里要介绍两个人物,王稼祥,张闻天。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博古将毛、张、王三人分开。
因为那时他已经觉得这三个人在思想上有共鸣。
张闻天这个人在党内影响颇大,他敢说真话,也喜欢听别人说真话。
遵义会议上博古分析失败原因是国民党军队多,兵力强,武器好,有帝国主义的帮助。
张闻天听后,起来发言,称博的报告不正确,红军的失败是战略战术上的错误,而非一味的客观原因。
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委托张闻天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并由常委审查通过。
决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否定了博古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提出了党的中心任务是战胜川、滇、黔的敌军,在那里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会议决定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
会后,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
在行军途中,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工作。
至此,遵义会议以后的中央组织整顿工作大体完成。
分析毛泽东在其中的作用,反围剿初期,要求适合我军的游击战被王明拒绝,导致红军被迫转移。
对内,王稼祥做帮手,争取到张闻天,一个好汉三个帮。
在博古、李德、周恩来中选择了周,慧眼识人。
团结党内意见,争取大多数人意见,解决了党内分歧和矛盾。
Balabalabala……对外准确分析,善出奇兵,让敌人摸不到头脑,高超的指挥艺术,在其后的四渡赤水长征路上. Balabalabala……指挥艺术的最高境界,莫过于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毛泽东正是这样一位杰出的统帅。
在长征途中,他不仅善于指挥弱小的红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强敌作战,而且善于指挥和调动敌人,从而在战争舞台上导演了一幕幕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创造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
一是以高度的机动作战调动敌人。
遵义会议前,“左”倾错误领导者把战略转移变成大搬家,中央机关携带的大批辎重,成了红军的沉重负担,队伍拥挤,行动缓慢,削弱了部队的机动能力,以致在湘江战役中遭到严重损失。
遵义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在作战形式上必须由阵地战向运动战转变。
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纵横驰骋于四川、贵州、云南、西康广大地区,以高度的机动作战调动敌人,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创造战机,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
他善于处理“走”与“打”的关系,既反对消极避战的逃跑主义,又反对同强敌进行决战的冒险主义;既做到避实就虚,又敢于在必要时打好硬仗,击中敌人要害,以打破强敌堵截,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该走就走,该打则打,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
二是以超人的谋略调动敌人。
红军一渡赤水之后,蒋介石调集各路敌军拼命追击,妄图南北夹击,聚歼红军于扎西地区。
正当川滇两军从南北两面迫近扎西时,毛泽东利用敌人以为红军要北渡长江的错觉和黔北兵力空虚的弱点,指挥红军出敌不意地回师东进,二渡赤水重入贵州,把敌人主力甩在赤水河以西,并取得了连克桐梓、娄山关,重新占领遵义的重大胜利。
此举使蒋介石坐立不安,急忙飞到重庆亲自“督剿”,重新调兵遣将,妄图围歼红军于遵义、鸭溪狭窄地区。
毛泽东洞察其奸,将计就计,故意在遵义地区徘徊寻敌,诱使更多的敌人前来。
当敌军逼近时,红军三渡赤水,重入川南;与此同时,以红九军团向叙永、古蔺方向继续前进,虚张声势,伪装主力,造成北渡长江假象。
蒋介石再次上当,以为红军又要渡江北上,急调各路大军包围,妄图聚歼红军于长江南岸。
而就在敌军包围红军将成之际,毛泽东却指挥红军主力由镇龙山地区秘密北上,然后突然向东,四渡赤水,继而又南渡乌江,巧妙地跳出了敌人的合击圈,把敌军重兵远远地甩在后面,乌江天险反而成为敌军的行动障碍。
为了进一步调动敌人,造成敌人的错觉,实现巧渡金沙江的战略目的,毛泽东妙计频出,示形于东而击于西,佯攻贵阳而西出云南,威逼昆明而直袭金沙,硬是借蒋介石之手调出滇军为红军让路,结果从容地渡过了金沙江。
三是以灵活多样的战法调动敌人。
说毛泽东用兵如神,神就神在战法灵活性上。
红军长征中的战役战斗,是在极为特殊的条件下和环境中进行的,因而有着不同于一般战役战斗的鲜明特点,既有堂堂之阵,也有随遇交战;既需要大智大勇,又充满千奇百险。
红军经常处于敌人的围追堵截之中,战场情况千变万化,战机稍纵即逝,红军行动稍一迟缓,敌人即蜂拥而来,随时都有被合围的危险。
毛泽东就是在这样险恶的形势下,把战法的灵活性发挥到了应付自如、出神入化的程度。
他经常变换作战方向,适时迅速地转用兵力,声东击西,虚实相间,于劣势中造优势,于平势中造险势,于常势中造奇势,忽而穿插迂回于敌人重兵集团之间,忽而出其不意地集中兵力打击孤立、薄弱的敌人,一招出手,常使敌人措手不及,防不胜防。
四渡赤水的各次渡法都不一样,三渡赤水是公开的,以全军佯动的方式专门做给敌人看;而四渡赤水则是保密的,做到“秘密、迅速、坚决、出敌不备”,结果红军东渡赤水已经三四天了,敌人还蒙在鼓里,甚至与红军相对而行却毫无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