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综合测试(7)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测试 浙教版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一、选择题(本题有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肓人读肓文时,依靠皮肤中的感受器()A.冷觉 B.热觉 C.痛觉 D.触觉2﹒眼球中下列哪个结构含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A.视网膜 B.角膜 C.巩膜 D.脉络膜3﹒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听清楚。
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4﹒下列对光现象描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手影”形成的原因是光的直线传播 B.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C.人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D.在医院的手术室里常用紫外线来杀菌5﹒“火树银花不夜天”,在喜庆的盛大节日里,人们常常要燃放礼花爆竹,此时旁观者最好张口,或闭嘴、堵耳。
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A.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B.防止听觉中枢受损伤C.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D.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6﹒关于同学们听到的考试铃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铃声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B.铃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铃声不能在教室墙壁上反射 D.铃声不能传递能量7﹒光的色散说明白光是一种复色光,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其中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
图中能正确表示白光通过三棱镜发生色散的是()A B C D8﹒某同学探究“视力的矫正”原理,如图所示.他实验观察到如下现象:小明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当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时,测得这个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
设该凸透镜的焦距为f,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f一定大于l B.f一定小于l C.f一定等于l D.f可能小于l9﹒我们生活中常常都提到像: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银幕上的像,⑤哈哈镜中的像,其中()A.属于实像的是①④ B.属于虚像的是①②③C.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像是①③④ D.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像是③④⑤10﹒关爱眼睛,远离近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检测及答案

最新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测试及答案一、选择题(共15题;共30分)1.对外界的冷、热、触、痛的刺激产生感觉的是( )A. 皮肤B. 舌C. 脊髓D. 大脑2. 如图所示,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B. 放大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C. 人在阳光下的影子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D. 看见勺子在水面处“折断”是光的反射现象3.电磁波家庭成员很多,有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y射线等,电磁波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关于电磁波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验钞机利用红外线来辨别钞票真伪 B. 手机利用无线电波传递信号C. 遥控器利用红外线实现对电视机遥控D. 微波炉利用电磁波来加热食品4.对于人失去听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人只要失去听觉,就不能感知声音B. 如果因为传导障碍而失去听觉,可以通过骨传导来感知声音C. 对于因传导障碍而失去听觉的人,只要设法将外界产生的振动传给听觉神经,就可以感知声音D. 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5.不论是较近还是较远的物体,正常人都能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这是因为( )A. 视网膜可前后调节移动B. 眼球前后径可随时调节C. 瞳孔可缩小或扩大D. 睫状肌可调节晶状体的曲度6.用手捂住右眼,用左眼看光亮的地方,过几分钟后,捂住右眼的手放下,此时两眼的瞳孔是()A. 两眼的瞳孔都放大B. 左眼的瞳孔大,右眼的瞳孔小C. 两眼的瞳孔都缩小D. 左眼的瞳孔小,右眼的瞳孔大7.“呼麦”是蒙古族的一种高超演唱形式,演唱者运用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形成低音,在此基础上调节口腔共鸣,形成高音,实现罕见的一人同时唱出高音和低音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呼麦”中高音、低音指声音的响度 B. “呼麦”中的声音是振动产生的C. “呼麦”中高音是超声波,低音是次声波D. “呼麦”中高音和低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8.如图所示,演员对着镜子画脸谱,镜中的像()A. 是等大实像B. 是放大虚像C. 与演员关于镜面对称D. 由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9.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B. 当u=15cm时,光屏上不能成像C. 当u=25cm时成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D. 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1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第8题图第9题图10.下列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正确的是()A. B. C. D.11.下列选项是入射光线在空气与水的界面处发生折射和反射的四幅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12.下列几个现象中,要用光的反射来解释的是()A. 水中的鱼,看起来变浅了B. 在太阳光下,物体的后面有影子C. 能看到本身并不发光的物体D. 用放大镜能看清书上的小字13.如果一个人的食物中长期缺锌,将会出现哪些不良症状()A. 骨质疏松症B. 贫血、肌无力C. 地方性甲状腺肿D. 生长发育不良,味觉发生障碍14.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当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20 °时,反射角也是20°B. 如果反射光线向法线靠近,则入射光线也向法线靠近C. 当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5°D. 镜面反射遵从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从光的反射定律15.3D电影具有三维立体视觉效果,拍摄时,将两个摄像头按照人两眼间的距离放置,同时拍摄,制成胶片;放映时,两个放映机在银幕上呈现两个略有差异的画面,观看者带上特殊眼镜后,就和直接用双眼看到物体的效果一样。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水平测试-浙教版

第2章水平测试班级姓名学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手拨动琴弦,便能听到悦耳的声音,这声音是下列哪个物体振动产生的( )A.手指 B.琴弦C.空气 D.弦柱2.如图所示,敲鼓时用力越大,听到的鼓声越响。
此现象表明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是声源( )A.振动的幅度B.组成的材料C.振动的快慢D.自身的结构3.(2010湛江)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日食 B.铅笔好像折断了 C.鸟巢水中倒影 D.放大的像4.在光的反射现象中,若入射角逐渐减小,则反射光线将( )A.逐渐偏离法线B.逐渐靠近法线C.不发生变化D.无法判断5.站在水池边往水中看,可以看到:水面上漂浮的树叶,水下的游鱼,池边房屋和天空中白云的倒影。
其中,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是( )A.树叶 B.游鱼C.房屋的倒影 D.白云的倒影6.在茶杯里放一枚硬币,慢慢地向杯中注水,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眼睛看到的硬币的位置是( ) A.逐渐降低 B.逐渐升高C.先升后降 D.不升不降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B.公路旁安装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路径上减弱噪声C.课堂上能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由于空气能够传声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8.(2010成都)关于下图所示四幅图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片A所示的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B.图片B所示的实验表明,频率越高,音调越低C.图片C所示的实验表明,噪声可以在人耳处减弱D.图片D中的蝙蝠利用发出的电磁波导航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走向穿衣镜时,人在镜中的像逐渐变大B.用激光来校准直线,是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道理C.黑板反光,是因为光在反光处发生了漫反射D.小孔成像,是因为光的反射形成的10.保护好眼、耳有利于青少年准确地获取信息。
下列有关眼或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的视觉是在视网膜形成的B.近视眼可配戴凸透镜加以矫正C.人的外耳道上有听觉感受器D.对进入眼球的光线起折射作用的是晶状体11. (2011上海)下列光学器具中,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制成的是( )①放大镜②穿衣镜③潜望镜④近视眼镜A.①与② B.②与③C.①与③ D.②与④12.(2011选州)潜入水中工作的潜水员看见岸上树梢位置变高了。
七年级科学下册 基础知识篇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同步练测(含解析) 浙教版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检测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 下列感受器中,对环境温度变化刺激最敏感的是()A.眼睛 B.皮肤 C.耳朵 D.鼻子2. 下列哪项不属于皮肤感受器()A.热觉感受器 B.冷觉感受器 C.痛觉感受器 D.味觉感受器3. 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包含着声学知识。
下列对其中声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A.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B.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C.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D.船上的人根据音调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4.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到玻璃罩中,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减小直到消失;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声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说明()A.空气不能传声B.液体不能传声C.真空不能传声D.固体不能传声5. 下列关于光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A.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B.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C.光的色散就是将白光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的现象D.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见电影银幕上的画面,是因为光在银幕上发生了镜面反射6. 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1所示);②在A点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
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A 图1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7. 许多照相机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是可调的。
某次拍摄前摄影师已经“调好焦”,使被摄者在胶片上形成了清晰的像。
如果在拍摄前被摄者和摄影者的距离变远了,为了使他在胶片上仍然成清晰的像,镜头与胶片间的距离应()A.变小B.变大C.先变小后变大D.先变大后变小8. 在清澈的湖面上空,小燕子正在向下俯冲捕食。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综合训练(原卷版)——2020-2021学年科学七年级下册讲练测(浙教版)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综合训练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A.放大镜把花放大B.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向上弯折C.桥在水中的倒影D.墙上的手影2.魔术师表演“会跳舞的火焰”节目时,先在平台上点燃一支蜡烛,然后手持一面小鼓置于蜡烛附近,鼓面面对烛火。
当他敲响小鼓,烛火就随着鼓声舞动。
这一现象说明()A.人的一种错觉B.烛火肯定被风吹动C.魔术师有一种神奇的力量D.鼓面振动发声,带动空气振动3.如图所示,筷子斜插入盛有水的碗中,我们看到筷子在水中的部分发生向上弯折的情况。
筷子产生偏折的主要原理是()A.光的反射B.光的折射C.平面镜成像D.光的漫反射4.一束激光在某透明界面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如图所示。
其中∠AOB=∠AOC,则OA、OB、OC三束光中能量()A.OA最大B.OB最大C.OC最大D.一样大5.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B.当u=20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C.当u=1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6.如图是小科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相关实验的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中应选用光滑的硬纸板B.图甲中∠EOM是入射角C.图乙中反射光不存在D.图丙、甲中现象说明光路是可逆的7.“停课不停学”,张同学拍照上传的作业图片总是一头大一头小,一侧亮一侧暗。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成像性质角度:大的一头是虚像,小的一头是实像B.成像大小角度:大的一头是放大的,小的一头是缩小的C.物距大小角度:大的一头离镜头近,小的一头离得远D.拍摄技术角度:把拍照手机水平放到作业本的上方,拍出来就会一样亮8.科学老师把海波溶于水,倒在长方形玻璃缸内。
XX七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觉察测试题及细目表(有答案)

XX七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觉察测试题及细目表(有答案)七年级科学第二章检测试题班级姓名得分一.选择题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5/sc.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D.人们根据音调来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
在医院、和学校附近,有如图所示禁止鸣喇叭的标志,,在下列方法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A.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B.在道路旁边设置隔音墙c.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D.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如图所示,主要体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旷野中要“大声”叫喊才能让较远处的人听见。
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A.音色B.音调c.响度D.频率太阳光垂直照射到离地面一定高度的很小的正方形孔上,则在地面上产生光斑的形状是A.圆形的B.正方形的c.不规则的D.成条形的电视机的遥控器用不可见光红外线来传递信息,实现对电视机的控制,如图所示,不把遥控器对准电视机的控制窗口,按一下按纽,有时也可以控制电视机,这是利用了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反射c.光的折射D.光的色散所示的几种光现象,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下列关于耳的各个部分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A、耳廓的功能是收集空气中的声波B、鼓膜的振动是为了产生声波,使声波撞击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c、听小骨的振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D、声波传入内耳,使耳蜗内的液体也产生振动,感觉细胞把这种信息沿听神经传到大脑,形成听觉0.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应微微张开口,其目的是A、进行深呼吸以适应气压变化c、减缓紧张的情绪B、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以防鼓膜受损D、避免出现呕吐1.下列事例属于平面镜成像应用的是光污染已成为21世纪人们关注的问题。
据测定,室内洁白、平滑的墙壁能将照射在墙壁上的太阳光的80%反射,长时间在这样刺眼的环境中看书学习会感到很不舒服。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单元评估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单元评估
一、选择题 1.甲、乙、丙三个脸盆中依次装有热水、冷水、温水,你把左手浸入甲盆, 右手浸入乙盆,过一会儿同时放进丙盆,这时双手的感觉是( C ) A.两手都感觉温 B.左手感觉热,右手感觉冷 C.左手感觉冷,右手感觉热 D.两手都感觉冷
2.下列事例中,不能表明声音具有能量的是( C ) A.声音能把人的耳朵震聋 B.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 C.美妙的歌声能使人心情愉快 D.说话时,声带的振动能够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
B.甲和丁 D.乙和丁
12.声波传入人耳的顺序是( A ) A.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B.外耳道—耳蜗—听小骨—鼓膜—听神经 C.外耳道—鼓膜—耳蜗—听小骨—听神经 D.外耳道—耳蜗—鼓膜—听小骨—听神经
13.教室黑板用久后有一部分变得光滑容易发生镜面反射,如图所示。当太阳 光从右侧窗户射入时,最有可能因反光看不清光滑处字的位置是( A )
A.反射角减小,折射角增大 B.反射角增大,折射角减小 C.反射角减小,折射角减小 D.反射角增大,折射角增大
5.某市天空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日偏食景象(如图所示)。此时,小明同学将太阳
光垂直照射在纸板一个很小的“△”形孔上,那么在地面形成的光斑是 ( A )
A.“ ”形
B.“▽”形
C.“○”形
D.“△”形
18.光年是指__光__在__一__年__里__传__播__的__距__离___,因此它是一个____长__度___单位。1光
年约等于___9_._4_6_×__1_0_1_2 ____km。
19.下列有关声现象的实例中:①公共场所不要大声说话;②听其声而知其人; ③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琴弦时,琴声会消失;④吹笛子时,手按住不同的孔便 会发出不同的声音;⑤有人站在河岸上大声说话,会吓跑正在河边游动的鱼; ⑥宇航员在飞船外面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 你认为上述实例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____③_____,能说明声音传播条 件的是___⑤__⑥____(均填序号)。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综合训练 试题

七下第2章?对环境的发觉?综合训练制卷人:歐陽文化、歐陽理複;制卷時間:二O二二年二月七日根底强化一、选择题〔每一小题2分,一共30分。
〕1.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随处可见“低头族〞,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可能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长期玩手机可能会损伤对光敏感的细胞,使视力下降,上述两类细胞分别位于〔〕A. 外耳道、虹膜B. 鼓膜、瞳孔C. 耳蜗、视网膜D. 咽鼓管、脉络膜2.2016年5月9日19时12分左右,“水星凌日〞的天象于本世纪第三次出现.如下图,水星如一颗小黑痣从太阳“脸上〞缓慢爬过。
它的形成与以下光现象原理一样的是〔〕A. 小孔成像B. 河水看起来变浅C. 海蜃楼D. 水中荷花的倒影3.构建思维导图是整理知识的重要方法,如图是小金复习光学知识时构建的思维导图,图中Ⅰ处可补充的现象〔〕A. 镜子中的“自己〞B. 湖水有青山的倒影C. 阳光下绿树的影子D. 岸上的人看到水中的“鱼〞4.如下图,一束光线斜射到平面镜上,其中反射角是〔〕A.∠1 B.∠2 C.∠3 D.∠45.以下对各光学现象的相应解释或者描绘,正确的选项是〔〕A.影子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B.蜡烛远离平面镜时,蜡烛的像变小C.插在水中的铅笔“折断〞了,是因为光的折射D.只将F板绕ON向后转动,还能在F板上看到反射光线6.以下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7.如图是某人观察物体时,物体在眼球内成像示意图,那么该人所患眼病和纠正时应配制的眼镜片分别是〔〕A. 远视凹透镜B. 远视凸透镜C. 近视凹透镜D.近视凸透镜8.在组织的文艺汇演中,小希用二胡演奏了?二泉映月?,如下图。
演奏过程中,她不断变换手指在琴弦上的位置,其目的是为了改变〔〕A. 声音的响度B. 声音的音色C. 声音的音调D. 琴弦的振幅9.如图,小明将一端系有乒乓球的细绳栓在横杆上,当鼓槌敲击鼓面时的力度越大时,乒乓球跳动高度越高,该实验中使用的乒乓球目的是〔〕A. 研究乒乓球的发声是由于乒乓球的跳动产生的B. 研究乒乓球发声的响度与其与其跳动高度的关系C. 研究乒乓球的跳动高度与敲击鼓面力度大小关系D. 显示鼓面振动幅度10.如下图的鹦鹉在太阳光下可以看到,嘴是红色的,腹部是白色的,而尾部是绿色的.在漆黑的房间内,小华在红光下观察该鹦鹉〔〕A. 嘴和腹部是红色的,尾部是黄色的B. 嘴和尾部是红色的,腹部是黑色的C. 嘴和尾部是黑色的,腹部是红色的D. 嘴和腹部是红色的,尾部是黑色的11.如下图,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小明同学没有把薄玻璃杯板竖直放置.在程度桌面上,无论如何挪动蜡烛B,发现〔〕A. 蜡烛A的像总是与蜡烛B完全重合B. 蜡烛A的像总偏向蜡烛B的上方C. 蜡烛A的像总偏向蜡烛B的下方D. 蜡烛A的像与蜡烛B的像总在同一程度面上12.小明和小伟研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时,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图象如下图,那么以下判断正确的选项是〔〕A. 只有a正确B. 只有b正确C. a、b都正确D. a、b都不正确13.如下图,甲、乙、丙、丁是不同的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那么下面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 甲和乙声音的音调一样B. 甲和丙声音的响度一样C. 丙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D. 甲和丁声音的音色一样14.如下图,一口井装满水,在井底正HY趴着一只青蛙;假设青蛙的眼睛用P点表示,青蛙此时观察井外事物范围的光路图如下图,其中正确的选项是〔〕1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将蜡烛沿主光轴由距透镜90cm移至120cm的过程中,发现烛焰在图示位置光屏上的像一直比拟明晰.假设他再将蜡烛移至距透镜7cm处,挪动光屏,那么屏上得到的像一定是〔〕A. 放大的像B. 等大的像C. 缩小的像D. 正立的像二、填空题〔每空2分,一共30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综合测试班级学号姓名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家住三楼的王琴早上醒来,听到同学李娟在楼下喊她一起上学,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A.王琴能听到楼下的叫喊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B.李娟的叫喊声很大,说明她的音调高C.王琴从叫喊声中听出是李娟,她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D.王琴的妈妈提醒她下楼时脚步要轻些,这是为了减弱噪声2、关于光纤通信,小明同学曾思考这样的问题:在漫长的线路上,光纤免不了要拐弯、缠绕,而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激光通信信号怎能从一端传到另一端呢?后来在“研究光纤怎样传输光信号”的活动中,终于明白了:激光信号在光纤中()A.就像水流沿弯曲水管流动那样B.就像电流沿弯曲导线传播那样C.不断地经光纤壁反射而向前传播D.不断地在光纤中折射而向前传播3、梦想中学七年级某班的小飞同学通过本章的学习,总结出如下知识:①早上起床后一打开窗帘,房间立刻就亮了,可见光的传播不需要时间;②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比在水中传播速度大,但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比在水中传播速度要小;③水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沸点为100℃;④河岸上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直线传播的结果。
其中正确的是()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如图所示,将一把刻度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轻拨与重拨刻度尺,则刻度尺发出声音不同;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两次均轻拨刻度尺伸出桌面的一端则发出声音也不同。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前者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后者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B.前者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后者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C.前者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后者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D.前者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后者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5、关于光学器材或设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照相机、幻灯机的镜头都相当于凸透镜B.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C.近视眼是将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面D.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射出红外线6、如图所示,兰兰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贴近面颊,目的是为了()A.感受发声音叉的振动B.体验发声音叉的温度C.估算发声音叉的质量D.判断声音的传播速度7、对于下列四幅图,说法正确的是()A.小明敲鼓时用力越大,鼓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B.广口瓶中的空气越稀薄,人听到手机的响声越大C.纸板划得越慢,梳齿振动得越慢,发出的音调越低D.安装"噪声监测仪"可以根治噪声污染8、眼睛能看见物体,是因为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像,这种成像与下列成像在原理上相似的是()A.平面镜B.照相机C.幻灯机D.放大镜9、魔术师表演“会跳舞的火焰”节目时,先在平台上点燃一支蜡烛,然后手持一面小鼓置于蜡烛附近,鼓面面对烛火。
当他敲响小鼓,烛火就随着鼓声舞动。
这一现象说明()A.魔术师有一种神奇的力量B.鼓面振动发声,声波能传递能量C.听到的鼓声是鼓面振动产生的超声波D.鼓面振动产生了电磁波10、生活中,有人用眼睛看,更有人用耳朵“看”,因为声音向我们传递着很多信息,一位有经验的锅炉工发现,向瓶里灌开水,开始时,水的落差大,瓶里空气多,发出大声的并且低沉的“咚咚”声,水将满时情况相反,发出微弱的并且尖细的“吱吱”声,则该工人判断灌水多少的依据是()A.音色B.音色和音调C.响度D.响度和音调11、像的成因有三个:直线传播成像、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成像,所成的像,有实像和虚像两种,下面列出了部分成像实例:①小孔成像所成的像:②在潜望镜中看到的景物的像;③放大镜中看到物体的像;④幻灯机屏幕上的像;⑤人照镜子时镜中的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属于实像的是①④B.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C.属于折射形成的是①④D.属于反射形成的是①②⑤12、关于日食和月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日食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光B.都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日食是月球档住了太阳光C.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日食是由于地球挡住了太阳光D.都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月食是由于月球档住了太阳光13、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它的独特魅力给课堂教学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多媒体教室的投影银幕是用粗糙的白布制成的,投影仪的折光系统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凸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B.全班同学都能看到画面是因为光射到投影银幕上发生了镜面反射C.全班同学都能看到画面是因为光射到投影银幕上发生了漫反射D.镜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14、有一不透明的圆铜,如图所示,人眼在P点向筒中望去,可看到左壁M点以上部分,若在筒中注满水后,人眼仍从P点望去,则()A.可能看到的Q以上部分B.可能看到的N以上部分C.可能看到的M以上部分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15、如图所示为光在水的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的示意图,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MO是入射光线,ON是反射光线,OP是折射光线B、NO是入射光线,OM是反射光线,OP是折射光线C、PO是入射光线,OM是反射光线,ON是折射光线D、PO是入射光线,ON是反射光线,OM是折射光线16、将易拉罐的上部剪去,蒙上半透明纸,在罐底部开一个小孔,用它做小孔成像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像与物上下颠倒,左右相反B.它的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规律C.物体离得越远,像就越小D.物体与小孔距离不变,纸与小孔距离越大,像也越大17、某人用一块四周有点缺损的凸透镜做成像实验,则他在光屏上得到的像与未缺损的凸透镜做成像实验相比()A、所成像毫无变化B、所成像四周也有缺损C、像的大小、正倒、位置均无变化,但略显暗些D、看缺损程度,如四周缺损较多时,不能成完整像18、白纸上印有黑字,每个人都能看得特别清楚,我们能看清这些字的主要原因是()A、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光了不同的颜色的光进入眼睛B、白光照在试卷上,白纸和黑字分别反射出白光和黑字进入人眼C、白光照在试卷上,白纸反射出白光进入人眼,而黑字不反光D、黑字比白纸反射光的本领强19、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像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A、视网膜、视网膜B、大脑皮层、大脑皮层C、视网膜、大脑皮层D、大脑皮层、视网膜20、同学们用盛水的矿泉水瓶模拟眼球中的晶状体,来比较正常眼睛、近视眼睛和远视眼睛的焦距大小。
如图甲所示,他们将盛水的矿泉水瓶正对太阳,上下移动白纸,直到白纸上出现最细的亮线,估测亮线到瓶子侧壁的距离d。
正常水瓶做实验时,d约为8厘米;把水瓶挤压成如图乙所示后测得d为13厘米;把水瓶挤压成如图丙所示后测得d为5厘米。
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乙模拟的是远视眼,实验可得远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B.乙模拟的是近视眼,实验可得近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C.丙模拟的是远视眼,实验可得远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小D.丙模拟的是近视眼,实验可得近视眼的焦距比正常时大二、简答题(每空2分,共30分。
)21、某同学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2m处,镜中的像与他相距m。
当该同学走近平面镜时,镜中像的大小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2、小娟因淋雨感觉不适去医院检查,一位老医生用手背触摸了一会她的额头后便告诉她患了感冒,开出处方。
挂盐水时一阵疼痛令小娟差点哭了出来。
晚饭时,面对母亲辛辛苦苦准备的一桌好菜,小娟没有闻到阵阵香味,也没有胃口。
请问:⑴老医生用手背去触摸额头,这主要是因为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__________比较敏感。
⑵小娟想:“如果没有痛觉,那该多好啊!”你认为好不好?说明理由。
⑶小娟面对好菜却没有闻到香味,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如图是两个人眼的简图,其中图(a)中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焦距比正常眼的长,图(b)中眼的晶状体焦距比正常的短。
⑴(a)眼应用镜进行矫正;⑵(b)所用的透镜对光线有作用。
24、如图所示,冬冬在探究光的色散现象时,看到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冬冬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思考,受此启发,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冬冬想:如果分别用红光、紫光平行于同一凸透镜主光轴射入,红光、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是否不同呢?请你写出你的判断:色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小,你推断的理由是。
25、一束光线与水平放置平面镜成40°角,这束光线的反射角为________,入射光线不变,转动平面镜,使入射角增大10°,这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____。
26、用焦距是10cm的凸透镜使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应该大于cm;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10cm时,透过凸透镜能看到像。
27、一位猎人晚上打猎时用探照灯照射时,看到一个野兔(野兔的毛是白色的,眼睛是红色的),则猎人看到的眼睛是色的,毛是。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0分。
)28、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明同学进行实验研究.⑴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l0cm处,能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传播的。
⑵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cm处安放一块平面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看到表,如图(乙)所示,则∠AOB是该光路的(入射角/反射角)。
此时耳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________(能/不能)像光一样反射。
⑶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强/弱)于玻璃板。
29、在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方法”时,冰蓉同学选择了如下器材:蜡烛(模拟所视物)、水凸透镜(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光屏(模拟人眼视网膜)、光具座等。
(注:水凸透镜的凸起程度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或吸取水的多少来调节。
)⑴她安装并调整好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置于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当向水凸透镜内注入水,使透镜更凸后,发现光屏上已无烛焰清晰的像,若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应在水凸透镜前放置一块__________透镜;若撤去放置的透镜,应将光屏__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水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⑵根据上述实验,可知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0、小东与几位同学做手影游戏时发现,手影大小经常在改变,影子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猜想:影子的大小可能与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他们借助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研究影子高度与光源到物体距离的关系。
实验中,把由近及远先后放在距离黑板擦不同位置,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分别测量影子在墙面上的高度,记录数据如下表:203040506070手电筒到黑板擦距离L/cm黑板擦影子高度H/cm201714.513.51312.6⑴分析数据他们发现:若保持其它因素不变,当手电筒由近处逐渐远离黑板擦,影子的高度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