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本文档将对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 物质的呈现形式- 物质的呈现形式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
- 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相互紧密排列。
-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分子之间相互接触但不紧密排列。
- 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相互之间几乎没有相互作用力。
2. 物质的分类-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 纯物质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如金属、非金属等。
-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元素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如水、氧气等。
-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可以分为均质混合物和非均质混合物。
- 均质混合物是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物质以微观上看不见的方式混合在一起,如盐水。
- 非均质混合物是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物质可以在微观上看见,如砂和水的混合物。
3. 物质的转化- 物质可以经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转化方式。
- 物质的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改变条件下经历的形态、状态等可逆过程,如固体变成液体、液体变成气体等。
- 物质的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改变条件下经历的能量的吸收或释放、化学性质的改变等不可逆过程,如铁生锈、纸燃烧等。
4.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物理性质是物质自身所固有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大小、密度等。
-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反应时产生的新物质或改变物质本身性质的能力,如燃烧性、腐蚀性等。
以上是人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能帮到您!。
七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复习资料2.1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2、皮肤的感觉功能:冷觉, 热觉(——手背最敏感), 痛觉——(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有保护作用), 触觉(——指尖最敏感)3、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2.21、声音:物体(固、液、气)的振动。
正在发声的物体为声源。
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方式向外传播。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传播速度 固体>液体>气体),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3、在15℃的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每秒。
4、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2.3外耳道收集声波声波的通道鼓膜产生振动 鼓室使鼓膜能正常振动听小骨 传递振动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中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耳 内耳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维持身体平衡,晕车晕船 具听觉感受器,能产生神经冲动外界声波 外耳道 鼓膜 振动听小骨 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兴奋听神经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耳廓 放大、传递传递二、听觉的形成2.41、光源:自身会发光的物体2、在真空中,光速为30000km/s 或者300000000m/s3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证明光沿直线传播的证据有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 。
4、白光色散形成七种颜色,白色光反射所用色光,黑色光吸收所有色光。
紫外线和红外线是看不见的光。
白光是复色光。
5红,黄,蓝称为光的三原色。
6、小孔成像:倒立(上下左右都颠倒)的实像,可以成放大、等大、缩小的像。
2.5一、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这就是光的反射。
(水中的月亮)二、入射点:(O )入射光线与镜面上的接触点 入射光线:(AO ) 反射光线:(OB )法线:(ON )通过入射点与镜面垂直的直线(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1、频率:物体在1秒钟时间内振动的次数 频率的单位:赫兹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七年级下第二章知识点科学

七年级下第二章知识点科学七年级下的第二章主要讲解了科学方面的知识点,其中包括大量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概念等。
这些知识对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针对这一章的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帮助大家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知识点。
一、物质和物态变化物质是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要素,我们所接触的一切物质,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有各自特定的物态。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学习到物质的状态变化和状态的判断,并具体讨论了固体的特点和液体的特点,并且着重探讨了气体的物性和特点。
二、温度和热量热量是不同状态的物质之间能量转移的一种形式,而温度则是热量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学习了如何测量温度和热量,如何判断一个物质是否发热或者吸热。
另外,我们还具体探讨了气体的温度和热量变化。
三、热能传递热能传递是热力学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热能如何在不同物质之间传递和转移。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研究了热能的传递方式及其特点,如对流、传导和辐射等。
通过学习,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热能的本质,还能更加明确的认识到热能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合成和分解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学习了如何对某些物质进行合成和分解反应,分析产物和反应物的能量变化。
通过学习,我们能够深入了解物质变化的机制,探讨物质变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认识到物质变化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五、空气和净水空气和水是我们生存必须的条件,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它们的组成,以及如何制取和净化空气和水。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学习了氧气和氮气的特点和制取方法,同时也讲述了净水除臭和杀菌的方法,使我们能够更好的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综上所述,在七年级下科学的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关于物质和物态变化、温度和热量、热能传递、合成和分解以及空气和净水等重点知识点,这些知识将对我们在今后的科学学习和生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规律和环保理念等。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第3节耳和听觉

耳和听觉一、知识点梳理知识点一: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知识点二: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知识点三:噪声1.狭义上讲凡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所发出的声音,均属于噪声;从声波对人的干扰讲,凡是环境中不需要的声音都可判定为噪声。
2.预防噪声: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耳朵处减弱。
二、重难点突破考点1.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1.耳有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其中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内含听小骨)、咽鼓管;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耳蜗。
如图:注: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外界声波传入中耳通道;鼓膜:声波作用下,能产生振动;听小骨:振动并把声音放大;咽鼓管:连接鼓室和咽部,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保持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
耳蜗:有听觉感受器;半规管:旋转感觉;前庭:位置、速度感觉;(半规管、前庭:有感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2.声波通过外耳道,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内耳中的耳蜗上的听觉感受器产生兴奋,并由听神经传到脑部,形成听觉,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3.耳还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因内耳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感受器过于敏感的人,在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这就是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注:(1)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均会引起听力下降,产生传导性耳聋。
另一种耳聋是由于耳蜗、听觉中枢与、听觉有关的神经损伤引起听力下降或丧失,称为神经性耳聋。
(2)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嘴,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以免震破鼓膜。
例1.下列各组中,依次表示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的是()①声波;②听神经;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鼓膜;⑤听小骨;⑥大脑皮层听觉中枢.A. ①→④→⑤→③→②→⑥B. ①→②→④→⑤→③→⑥C. ①→④→⑤→②→③→⑥D. ①→③→④→⑤→②→⑥答案:A【解析】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变式训练一:细菌进入中耳会引起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其原因是()A. 听神经受到损伤B. 听觉感受器受到损伤C. 大脑受到损伤D. 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答案:D【解析】耳是人的听觉器官,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内耳包括前庭、半规管、耳蜗.听觉的形成过程为: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所以中耳出现异常,是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 变式训练二:乘车时闭眼也能准确地辨别汽车行驶速度的变化和上、下坡,接受刺激的感受器位于( )A. 耳蜗B. 前庭和半规管C. 听小骨D. 大脑答案:B【解析】鼓室内有空气维持鼓膜两侧的气压平衡;半规管、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课件 第二章 第5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

作用
对光有发散作用
对光有会聚作用
实例
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汽车的观后镜等
太阳灶、手电筒反射镜、医生观察耳道所用的镜子等
共同点
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且符合光路的可逆性
典例3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某兴趣小组用薄玻璃板、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白纸等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4)小组中有一位同学将玻璃板和蜡烛放在方格纸上进行该实验,发现实验效果更好。请你对这位同学的做法做出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其中一个优点即可)
可以直接在方格纸上判断物体和像之间的位置关系
典例1 [绍兴模拟] 如图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的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观察每次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位置,可说明它们分居法线两侧B.入射角为 时,看不到反射光线,说明此时不存在反射现象C.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进行实验是为了求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D.纸板B向后翻折后,反射光线消失,是因为此时没有反射光线
续表
进行实验及收集数据
(5)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分别测量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表面光滑
表面凹凸不平
平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入射时
反射光平行,且只能在一个方向上看到反射光
反射光射向四面八方,在任何方向上都可以看到反射光
生活实例
水面反光、玻璃反光等
看电影、从不同方向都能看到黑板上的字等
相同点
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典例2 在雨过天晴、明月当空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复习提纲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体的常见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热觉感受器。
2。
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3。
形成感觉的基本过程(必需条件):刺激→感受器(分布有感觉细胞、接收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神经(传递信息)→大脑(形成感觉)表述时注意区分:神经末梢(感受器)、神经(传递信息)、神经中枢(位于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4。
每种感受器只对特定会的刺激敏感,如热觉感受器只对温度刺激产生反应、而对疼痛刺激不兴奋.5。
皮肤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6.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1)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卖鱼的在鱼堆里呆久了就感觉不到鱼的腥味了)(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狗的嗅觉比羊要灵敏)(3)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小孩子的嗅觉通常比成年人更灵敏)(4)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猫对老鼠的气味灵敏程度比狗更高)7.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8。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9。
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
如:人感冒时,因为鼻腔分泌的黏液覆盖嗅觉细胞,使嗅觉感受器的灵敏度降低,导致吃东西时味觉的灵敏度降低、吃东西也没味道。
思考:小孩在嗅柠檬以后马上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柠檬混合味道)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课件 第二章 第4节 光和颜色

2.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能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1)教材第65页活动:透明体的颜色让太阳光透过纸板的圆孔,照到白纸上,先后将红、蓝、绿三种透明的塑料薄膜蒙在纸板的圆孔上,观察白纸。
现象
红色的塑料薄膜通过的光呈红色
D
[解析] 太阳、篝火、烧红的铁丝都是自身发光,属于光源,而放电影时观众看到的银幕反射了其他光源发出的光,银幕自身不能发光,不是光源。
知识点2 光的传播 重点
1.教材第62页活动上:探究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分析总结
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第2章 对环境的察觉
第4节 光和颜色
学习目标
1.知道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2.知道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 千米/秒。
3.知道光的色散现象及单色光和复色光;能分析物体所呈现的颜色。
4.知道红外线和紫外线。
知识点1 光源
光源的概念
(2)月食:当地球处于月球和太阳之间,并且在同一直线上时,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地球挡住了射向月球的太阳光,在阴影部分的月球不能反射太阳光。如图所示,当月球在Ⅰ区域时我们能看到月全食,当月球在Ⅰ区域和Ⅱ区域之间时,我们能看到月偏食。
辨析比较
影子和小孔成像的异同
相同点不同点Fra bibliotek影子形成的原因都是光的直线传播
知识点3 光速
1.光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
介质
速度
光
真空
千米/秒
空气
约为 千米/秒
水
约为真空中光速的
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更小
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包括生命的定义、细胞
的结构和功能、遗传等方面。
下面将分别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生命的定义
生命是指生物体具有的一些特征,如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
这些特征是生物体与非生物体的重要区别。
同时,生命的起源也
是一个科学界争论的话题。
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细
胞内含有许多细胞器,如质体、线粒体、内质网、细胞膜等,它
们各司其职,共同协作维持着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
三、遗传
遗传是指生物体的基因传递和变异,是生物体进化中的重要因素。
遗传的本质是基因的传递和表达,包括基因的复制、转录、翻译等过程。
同时,基因突变也是遗传发生的一种重要形式。
以上是本章节涵盖的三个核心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今后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正在发声 的物体叫做声源。如:发出声音的喇叭是声源,关掉声音的喇叭就不是。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
(音叉实验说明: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其中乒乓球起到放大振动效果的作用)
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土电话)、液体(鱼被吓跑)和气体(日常讲话)中传
播。
(玻璃罩抽空气,电铃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因为该实验中没有说明真空,因此不能直接 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3)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小孩子的嗅觉通常比成年人更灵敏)
(4)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猫对老鼠的气味灵敏程度比狗更高)
7.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
物质的刺激最敏感。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6.声音的三要素 (填空题中常见的几组词语搭配:物体
(1)音调:声音的高低,主要 与振动的快慢有关。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50Hz表示物体在1秒内振动50次。
人的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 超声波的应用: 雷达、B超、洗牙、粉碎结石、声纳等 ),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解题关键词:(不同声音、结构改变、结构检测、材质)
(4)课本相关实验
声音传播的形式:疏密相间的声波。
(说明:物体振动一定能发出声音,但我们要听到还需要有传播介质的条件)
3.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
1与温度有关。在15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同种介质中,气温越高,声音传播越快)
2与介质有关。固体传声较快,液体其次,气体最慢(例:一根足够长的铁管中装满水,敲击一端,听到 三次声音依次是铁管、水、空气传播的)
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4•传导性失聪:鼓膜、听小骨功能性障碍,可治愈(或戴助听器);
神经性失聪:耳蜗、听神经、听觉神经中枢功能性障碍,不可治愈。
5.耳的主要功能:听觉(感受器是耳蜗)和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
我们平时会晕车(船)的原因是:1.位觉感受器太灵敏(内因);2.过长或过强的外部刺激(外因)
6.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
(1)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卖鱼的在
鱼堆里呆久了就感觉不到鱼的腥味了)
(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狗的嗅觉比羊要灵敏)
2.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7外耳道t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7听小骨(放大振动并传导)
t耳蜗(接受振动的刺激、产生兴奋)t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3.咽鼓管:连接咽部和中耳的鼓室。急性中耳炎就是因为细菌从从咽部沿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的炎症。
飞机起飞时或遇到巨大的响声时可以迅速张开嘴(或者闭上嘴巴同时捂住耳朵),目的是张开咽鼓管,
第二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体的常见 感受器 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热觉感受器。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3.形成感觉的基本过程(必需条件):
刺激T感受器(分布有感觉细胞、接收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神经(传递信息)T大脑(形成感觉)
4.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障碍物反射回来,两次声音间隔在秒以上就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来回距离2S=v•t(所以声源物体到障碍物距离需要除以2)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收集声波)
(结构图)②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鼓室、咽鼓管(传递振动)
3 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注意:听神经和听觉神经中枢不属于耳的结构
表述时注意区分:神经末梢(感受器)、神经(传递信息)、神经中枢(位于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
4.每种感受器只对特定会的刺激敏感,如热觉感受器只对温度刺激产生反应、而对疼痛刺激不兴奋。
5.皮肤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
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解题关键词:(高音、低音、低沉、尖细、弦的长短、粗细、松紧)
物体越短、越紧、越细,音调越高。例:相同的瓶子装不同量的水,吹气时(或往瓶中灌水)是空气
柱振动,所以水越多空气柱反而越短,音调就越高;敲瓶子时是液柱振动,所以水多的液柱长,音调较低。
音乐中的“1、2、3、4、5、6、7”以及“C'、“D'调等指的是音调。女高音、男低音主要是由于声
解题关键词:(敲击力度大小、距离远近、振动幅度)
在声学上常用分贝(dB)来表示,0dB表示人能听到的最小的声音,不是指没有声音。超过50dB的嘈
杂声音就可认定为噪音。
(3) 音色: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与物体的结构、材质 有关,同一个人的音色还与年龄有关。 我们常说的声音不同、有无辨识度指的就是音色。利用声音的音色不同,可以辨别不同的人以及不同乐器。
8.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 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9.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如:人感冒时,因为鼻腔分 泌的黏液覆盖嗅觉细胞,使嗅觉感受器的灵敏度降低,导致吃东西时味觉的灵敏度降低、吃东西也没味道。 思考:小孩在嗅柠檬以后马上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柠檬混合味道)
带的粗细、长短差异引起的,一般儿童的音调比成人的高、女人的音调比男人的高。演奏弦乐时,手指按
压不同弦的部位就是在控制振动部分的长度,改变声音的音调。
(2)响度:声音的大小,主要与振动的幅度 和到声源物体的距离 有关,其次还与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高声喧哗”、“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是音量,所以不是指“音调”,而是指“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