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纲

合集下载

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
历史
作为第一批登陆的脊椎动物,两栖动物有着最长的发展历史,但是关于两栖动物起源和演化的历史。
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祖先是肉鳍鱼类,但是到底是起源于哪类肉鳍鱼尚不明确。过去一般认为以泥盆纪的真 掌鳍鱼Eusthenopteron为代表的总鳍鱼中的扇骨鱼类是两栖动物比较理想的祖先,但是新近的研究否认了这种说 法,因此两栖动物的祖先到底是肉鳍鱼类中的扇骨鱼类、空棘鱼类或者肺鱼类尚待研究发现。
两栖动物
两栖纲动物的统称
01 基本特征
03 生活习性
目录
02 分类 04 种类分布
基本信息
两栖纲Amphibia是一类原始的、初登陆的、具五趾型的变温四足动物,皮肤裸露,分泌腺众多,混合型血液 循环。其个体发育周期有一个变态过程,即以鳃(新生器官)呼吸生活于水中的幼体,在短期内完成变态,成为 以肺呼吸能营陆地生活的成体。现生的有3目约40科400属4000种。除南极洲和海洋性岛屿外,遍布全球。我国现 有11科40属270余种,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南、华西和西南山区属种最多。两栖动物既有从鱼类继承下来适于水生 的性状,如卵和幼体的形态及产卵方式等;又有新生的适应于陆栖的性状,如感觉器、运动装置及呼吸循环系统 等。变态既是一种新生适应,又反映了由水到陆主要器官系统的改变过程。
感觉
两栖动物有五种主要的感觉:触觉、味觉、视觉、听觉和嗅觉,它们能感知紫外线和红外线,以及地球的磁 场。通过触觉,它们能感知温度和痛楚,能对刺激作出反应。它们可以通过一种叫侧线的感觉系统感觉外界水压 的变化,了解周围物体的动向。又如蝾螈,在头上有感觉触须,可以帮助它们嗅出和发现周围道路的情况。
分类
生活习性
生活习性
两栖动物两栖动物3个目的体形异,它们的防御、扩散、迁移的能力弱,对环境的依赖性大,虽然有各种生 态保护适应,但比其它纲的脊椎动物种类仍然较少,其分布除海洋和大沙漠外,平原、丘陵、高山和高原等各种 生境中都有它们的踪迹,最高分布海拔可达5000米左右。它们大多昼伏夜出,白天多隐蔽,黄昏至黎明时活动频 繁,酷热或严寒时以夏蛰或冬眠方式度过。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没有防御敌害的能力,鱼、蛇、鸟、兽都是它们 的天敌。

动物学 12两栖纲(Amphibia)

动物学 12两栖纲(Amphibia)

生物学特征
•幼体以鳃呼吸,成体以肺呼吸,并辅以皮肤呼吸; 皮肤裸露,出现轻微角质化;
•具典型陆生脊椎动物的五指(趾)型四肢,脊柱 出现了颈椎和荐椎的分化;
•心脏的心房出现分隔,血液循环为不完全双循环;
•出现中耳和在空气中传导声波的耳柱骨,具有犁 鼻器;
•原脑皮;
•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幼体经变态转为成体。 两栖类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 1.裸露但有轻微角质化的皮肤 •皮肤较薄,由多层细胞组成的表皮和真皮组成。 •皮肤表面处于裸露状态,并已出现蜕皮现象; •真皮较厚而致密,表现出陆生动物真皮的特征; •表皮衍生大量多细胞腺体(粘液腺、毒腺)和色 素细胞(黑色素细胞、虹膜细胞和黄色素细胞);
•脊椎骨的椎体除少数水生种类为双凹型外,多为 前凹型或后凹型。椎弓的前后方具有前、后关节突, 这是四足类动物的特征。
•头骨已脱离了肩带的束缚,数块骨片丢失或愈合, 骨化程度较低(无尾类尤为明显)。颌弓与脑颅为 自接式连接(腭方软骨直接与脑颅连接)。
•典型五指(趾)型四肢的出现。四肢位于躯干侧 面,其骨骼中多有愈合现象。由乌喙骨、肩胛骨、 上乌喙骨、锁骨组成的肩带不在与头骨
愈合,从而使前肢的多样性活动有了可能;由髂骨、 坐骨、耻骨组成的腰带与股骨形成髋关节,并与脊 柱的荐椎相关节以支撑体重。
肌肉
•部分肌肉保留原始分节现象。无足目和有尾目躯 干肌肉分节现象明显,无尾类仅轴下肌的腹直肌保 留分节。
•轴肌的比例发生变化。轴上肌比例减小,轴下肌 比例加大,且分化无3层,即腹外斜肌、腹内斜肌、 腹横肌,以保护和支持内脏。
皮肤呼吸 皮肤湿润,皮下血管丰富。尤其在冬季 蛰眠期,皮肤呼吸对生命继续起着重要作用。
•鳃呼吸 一些成体和所有幼体的呼吸器官。

动物学--两栖纲

动物学--两栖纲
目前最早发现的两栖类化石为鱼头螈,其与古总鳍鱼在头骨、肢骨 等方面均有惊人的相似。

一、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介质密度:水的密度约为空气的1000倍。 温 度:陆地温度的变化较剧烈。 含 氧 量:空气中的含氧量至少比水中大20倍。 环境多样性:陆地地形更为复杂,为动物的栖息、
2.皮肤特点
皮肤裸露,富于腺体,是现代两栖类的显著特征; 表皮轻微角质化(但不同于高度角质化形成的死细胞); 表皮含有丰富的粘液腺; 真皮内具有色素细胞——保护色。
两栖类的粘液腺为多细胞腺体,下陷于皮肤深层,可分泌粘液。 粘液功能:A、减少体内水分散失;
B、有助于皮肤呼吸; C、调节体温。 特化 → 耳旁腺(鳃腺)和毒腺
耳柱骨——两栖类的鼓膜与内耳卵圆窗之间存在的一种骨质棒状构
造,是由胚胎期的舌颌软骨演化形成的,它能将鼓膜所感受的声波 传导至内耳并在内耳中产生听觉,故又名“听骨”。
颌弓和脑颅为自接型联结
▪ 双接型:颌弓自身和脑颅 联结,并通过舌颌骨和脑 颅联结(原始的软骨鱼类)
▪ 舌接型:颌弓通过舌颌骨 和脑颅联结(多数鱼类)
花箭毒蛙
中华大蟾蜍 Bufo bufo
黑眶蟾蜍 Bufo melanostictus
箭毒蛙 Dendrobates sp. -- ABT-594镇痛剂
三、骨骼系统
1.头骨
无眶间隔、脑颅属于平底型。 骨化程度不高。 枕髁2个,由外枕骨形成。 颌弓与脑颅连接为自接型。 初生颌退化,次生颌执行上、下颌的功能。 舌颌骨转化为耳柱骨。 鳃弓大部分退化并消失。
肩带不直接附着于头骨或脊柱(活动范围扩大,动作的复杂性和灵活性增 加),而腰带直接与脊柱联结(牢固性增加),这是四足动物肢骨联接的共 同特点,也是与硬骨鱼类的根本区别。

脊椎动物学第六章 两栖纲

脊椎动物学第六章 两栖纲

第六章两栖纲(Amphibia)第一节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生活在水中的现代硬骨鱼类在鱼类进化史上确实是已达到了高峰。

然而,当我们注意到脊椎动物进化的整个图案时,可以看到,现存的硬骨鱼类只是进化中的一个复杂的分支,它已离开了通向更高等的陆生脊椎动物进化的主干。

脊椎动物进一步的发展是从水生到陆生。

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到陆生是一个巨大的飞跃,陆上的生活条件远比水里要多样化,这使动物有了向更高级和更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

两栖类是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这一类群中包括大鲵、蝾螈等有尾两栖类和日常习见的青蛙、蟾蜍等无尾两栖类。

现存的两栖类,从机能结构上和个体发育上都可以反映出它们的过渡性质。

从机能结构上来看,两栖类既保留着水栖祖先的许多特征,同时它们又获得了一系列陆栖脊椎动物的特点,承前启后,居于中间地位;从个体发育上来看,蛙类的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经过变态发育为成体后,则能上陆生活,从两栖类的个体发育也可以反映它在系统发生中所处的中间过渡地位。

陆地上和水中的生活条件是极不相同的:水中的温度变动范围,一般不超过25—30℃,而陆地上的温度,则存在着剧烈的周期性变化。

陆地上的湿度变化很大,对于陆栖动物来说,存在着体内水分蒸发的问题,而对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来说,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

在陆地,空气中所含的氧气,至少是水中所合的氧气的20倍;每升空气中约含氧气210ml,而每升水中仅含氧气3—9ml。

水的密度是空气的密度的1000倍,动物漂浮在水面上,附肢不必承受体重,而陆生动物的附肢,则需承受体重,由它把身体支撑离开地面并完成运动。

陆上环境条件复杂,机械性刺激加多,另外,如声、光等在空气中的传播规律和在水中的也不同。

所以,由水中转移到陆地上来,环境条件的改变,深刻地影响了动物体制结构的改造。

第二节两栖类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对于最早登陆的两栖类来说,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矛盾,例如:呼吸介质改变的问题、重力因素、体内水分蒸发的问题、陆地环境条件复杂和传导声、光的介质改变等。

第十八章 两栖纲(Amphibia)

第十八章  两栖纲(Amphibia)

躯干:短而宽,背面光滑,有的具瘰粒; 有的具背侧褶、肤褶。泄殖孔位于躯干末端。 四肢:前肢:4指,短小,指间无蹼。作用——支撑 身体前部。繁殖季节,♂有婚瘤(垫)。 后肢:5趾,趾间有蹼。适于游泳、跳跃。 特化:树栖类蛙趾、指末端膨大成吸盘
二、皮肤(表皮、真皮):
1、皮肤裸露,表皮有轻微角质化——蜕皮现象;
(四)在陆地上进行繁殖。(生殖系统)
对策:再说吧!
(五)维持一定的体温。
水温较恒定,变化幅度小,一般不超 过30%,而空气中温差大(-30℃—40℃)。 动物登陆必须解决维持体内生理生化活动 所必需的温度条件(产热——消化系统、 循环系统;体温调节机制)。 对策: 消极的——休眠,只争朝夕!
(六)适应于陆上的感官和完善的神经系统。
2、富含粘液腺(与陆生的相比)——保持体表湿润、
粘滑,保证空气中
通过水分蒸发带走体内热量,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部分蛙胸部有大片腺区,分泌粘液——繁殖抱对; 蟾蜍:耳后有一耳后腺(分泌毒浆)——蟾酥。
3、真皮:富有腺体及血管。 真皮
二、两栖类对陆地生活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
对于以上水陆的显著差异,两栖类产生的一些适应方式:
1、五趾型附肢的出现:
它具有多支点的杠杆运动关节,是陆生动物附肢的基 本模式。化石证据表明:古代总鳍全类所具有的鳍,骨骼 结构与古代两栖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五趾型四肢的出现,使动物登陆成为可能。
2、成体出现了肺,可呼吸空气中的氧。 神经系统及感官亦较鱼类发达,捕食、 消化能力也有很大增强,出现了不完全的双 循环,基本适应了陆地生活。 但也有一些矛盾,诸如防止水分蒸发问 题,繁殖问题等均未得到很好解决,两栖类 还不能远离水源,只能生活在水边或潮湿地 带,幼体生活在水中——影响了其分布范 围。总而言之:保水、陆上繁殖、恒温均不 完善。

两栖纲

两栖纲
第十三章
两栖纲
什么是两栖动物?
繁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在陆地生活, 用肺呼吸的变温脊椎动物。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2.14.3
两栖纲
1.皮肤裸露,表皮轻度角质化,有利于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有丰富的皮 肤腺和血管,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2.两栖类的成体有典型陆栖脊椎动物的骨骼。
3.成体出现内鼻孔和囊状肺,可以直接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 4.由于肺呼吸的出现,成体的心脏由二心房,一心室组成,为不完全的双 循环。幼体仍为单循环,一心房、一心室。 5.大脑两半球已完全分开,大脑顶壁出现了分散的神经细胞,形成了原脑
蟾蜍的肩带(弧胸型)
(2)胸骨 从两栖类开始出现胸骨,但无肋骨,未 形成胸廓。 (3)腰带 直接与脊柱相关节。成份包括髂骨、坐 骨和耻骨。髂骨与荐椎的横突相连,使后肢成 为身体重量的主要支撑。 (4)四肢骨 从两栖类开始出现五趾型附肢,由总鳍 鱼的鳍演化而来,解决了陆生动物失去水中浮 力而出现的支撑身体重力的困难。
两栖类的神经系统
(二)感官 1. 鼻:鼻腔借外鼻孔通外界,内鼻孔通口咽腔。 2. 眼:具眼睑及瞬膜,但仅下眼睑可活动。内眼角具哈氏 腺,眼睑、瞬膜及哈氏腺分泌物使眼球湿润,避免伤害和干燥, 以适应陆生生活。晶体较鱼类扁平,焦距较长,但晶体的形状 (凸度)仍不可改变。 3. 耳 耳首次出现了听觉功能。 (1)中耳:为脊椎动物中首次出现。中耳腔一端接鼓膜; 另一端借耳咽管通口腔,空气可进入中耳腔,以保证鼓膜内外的 气压平衡,防止鼓膜破裂。声波引起鼓膜振动,经耳柱骨(由舌 颌骨演化而来)传至内耳,产生听觉。 (2)内耳:与鱼类基本相似。但球状囊分出雏形的瓶状囊, 有感受声波的作用。
典型五趾型附肢各部分及其骨骼名称如下:

两栖纲

两栖纲

蝾螈科(Salamandridae)
皮肤光滑或有疣瘰,肋沟不明显,指4趾5, 椎体后凹型,具活动眼睑,犁骨齿呈“۸”。
盲螈
肥螈 细痣疣螈
鳗螈科(小科)
腰带:由耻骨、坐
骨、髂骨构成骨盆;三块 骨片相连成髋臼,与后肢 相关节;耻骨位于髋臼腹 面,髂骨与坐骨位于背面; 髂骨与荐椎两侧的横突关 连,这是所有陆生脊椎动 物的共性。
五趾型附肢:包括上臂 (股)、前臂(胫)、腕 (跗)、掌(跖)和指 (趾)。前肢骨:肱骨、桡 骨、尺骨、腕骨、掌骨、指 骨;后肢骨:股骨(1块)、 胫腓骨(合成1块)、跗骨、 跖骨、趾骨。
带骨与肢骨 头骨
3、带骨与肢骨
肩带不附着于 头骨、腰带借荐椎 与脊柱联结。
蛙蟾类的肩带:肩 胛骨,上乌喙骨,乌 喙骨和锁骨组成;具 胸骨。
固胸型:左右上 喙骨极小,左右上喙 骨在腹中线处紧密相 连而不重叠,肩带不 能通过上喙骨左右交 错活动。
弧胸型:上喙软 骨大,左右上喙软骨 彼此重叠,肩带可通 过上喙骨左右交错活 动。
头骨 脊柱
(三)肌肉系统
1. 背部躯干肌为背最长肌,使脊柱向背方弯曲; 2. 腹斜肌: 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 3. 腹直肌; 4. 五趾型附 肢的出现,附肢肌得到了发展; 5. 成体时鳃弓和鳃肌转化为 支持喉头、舌的软骨,调节咽喉部和舌活动的肌肉
(四)消化系统
消化管:口咽腔、食道、 胃、十二指肠、小肠、直 肠、泄殖腔。
两栖类分类
古总鳍鱼类 鱼头螈
二、相似于两栖类的特征 1)具五趾型的附肢。 2)具二个枕骨髁。 3)出现耳裂,借以支持陆生动物特 有的鼓膜。 4)前、后关节突、肩带与头骨失去 联系,适应陆栖。 5)鳃退化,肺发达 6)眼向背中移动。

4第十八章两栖纲

4第十八章两栖纲

二、骨骼系统
趾骨
头骨、脊柱、 头骨、脊柱、附肢骨
骨骼系统特点: 骨骼系统特点:
1、头骨特点: 、头骨特点: 头骨扁宽 脑颅狭小 眼眶大 1 块耳柱骨 2个枕骨髁 个枕骨髁
2、脊柱: 脊柱:
A.前凹型椎体 A.前凹型椎体
A
B.头骨后面观 B.头骨后面观
C.颈椎 C.颈椎
B
C
脊柱的特点: 脊柱的特点: 9枚椎骨(1颈、7躯、1荐)+1枚尾椎骨 枚椎骨 颈 躯 荐 枚尾椎骨 颈椎:称寰椎。 颈椎:称寰椎。以两个关节窝与头骨的两个 枕骨髁相关节,头部可上下稍能活动。 枕骨髁相关节,头部可上下稍能活动。 荐椎: 较大的支持。 荐椎:与腰带相连使后肢获得 较大的支持。 椎骨类型:青蛙: 前凹型、 双凹型 双凹型) 椎骨类型:青蛙:参差型(7前凹型、1双凹型) 前凹型 蟾蜍: 蟾蜍:前凹型
六、循环系统
1、心脏:由5部分组成。 、心脏: 部分组成。 部分组成
左心房
蛙的心脏(腹剖面) 蛙的心脏(腹剖面)
两栖类与鱼类心脏比较
鱼 类 位置 位于鳃的腹面 两栖类 位于胸腔内
内具V血 左心房(内具A血 心房 1 (内具 血) 左心房(内具 血) 右心房(内具V血 右心房(内具 血) 心室 1(内具 血) 1个,内具多肌肉柱 (内具V血 个 内具混合血) (内具混合血)
双凹型与前凹型和后凹型
3、带骨及肢骨
肩带结构 腰带结构
髂骨
上肩胛骨
肩臼

髋臼
陆生脊椎动物附肢结构模式图
耻骨
前肢: 肱骨—桡骨 尺骨—腕骨 掌骨—指骨 桡骨、 腕骨—掌骨 前肢: 肱骨 桡骨、尺骨 腕骨 掌骨 指骨 后肢: 股骨—胫骨 腓骨—跗骨 跖骨—趾骨 胫骨、 跗骨—跖骨 后肢: 股骨 胫骨、腓骨 跗骨 跖骨 趾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水中的温度较空气中恒定
5.陆地环境的多样性较水中高
3
二、由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1.如何在陆地上支持身体并完成运动 2.如何利用空气中氧气进行呼吸 3.如何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4.在陆地上繁殖 5.要求具备维持较高的体内理化活动所须的 温度条件 6.要求具备适应于陆地生活所必须的神经系 统和感官
27
蛙 耳 构 造 示 意 图
28
29
9. 排泄系统
• 肾一对(中肾),输尿管通泄殖 腔,其腹面具膀胱
• 肾小球滤过率高,调节水分平衡。
• 膀胱的重吸收可减少水分散失。
30
10. 生殖和发育
• 雄性:精巢一对。精子肾脏输精管(输 尿管) 泄殖腔体外 • 雌性:卵巢一对。卵子输卵管泄殖腔 体外 • 雌雄都有脂肪体(贮备营养) • 雄性蟾蜍仍具有输卵管,精巢之上有一特殊 的器官毕氏器,如摘除精巢,毕氏器可 发育为卵巢。
19
20
五趾型的附肢图解
21
5.肌肉系统
(1) 部分肌肉保留原始的分节现象; (2)轴肌比例的变化; (3) 出现了适应于陆生的四肢肌
22
6.消化系统
(1)口腔结构复杂,具粘液腺、肌质舌及 颌齿、内鼻孔、耳咽管孔、喉门等,蛙 还具声囊孔。
(2)胃肠分化明显,肝脏与胰脏分开。
(3)具泄殖腔。肛门开口于泄殖腔。
23
7.神经系统
(1)大脑出现原脑皮;中脑发达,构 成中枢。 (2)小脑不发达,与运动简单有关。
(3)脑神经10对。
(4)植物性神经系统较鱼类进步,仍 以交感神经为主。
24
25
26
8.感觉器官
(1)眼:具可动的下眼睑及半透明的瞬膜与 泪腺。开始具有睫状肌。水生种类与鱼相似 (2)耳:出现了中耳,外有鼓膜,内有耳柱 骨;耳咽管与口腔相通。 (3)鼻:仅一对嗅囊,内有嗅粘膜。开始有 犁鼻器(味觉感受器),但尚不发达,它到蛇 类趋于完善。 (4)侧线:水生类群、蝌蚪和少数无尾类有, 构造与鱼类相似。
两栖纲
1
进化地位

是脊椎动物中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中间类 群,由硬骨鱼类中的古总鳍鱼进化而成,初 步完成了由水栖向陆栖的转变,基本具备了 陆生的结构,但仍不能摆脱水环境的束缚, 属四足动物中的低等类群。
2
一、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1.水中的湿度要较陆地大的多 2.空气中的含氧量比水充足,为水中的20多 倍 3.水的密度比空气大,约为空气的1000倍
虹膜细胞:对光有反射和散射的作用,含有
嘌呤结晶构成的反射小板,通过衍射 产生蓝色、绿色。

黑色素细胞:有指状突起可扩展到上面二层 色素细胞之间,当色素颗粒扩展到细 胞突起中时,皮肤呈暗色;当色素颗粒 聚拢到细胞核时,则变浅。
8
2、呼吸系统
(1)、幼体用鳃呼吸 (2)、变态后用肺呼吸 呼吸系统组成:鼻、口腔、喉气管 室、肺 (3)、皮肤、口咽腔黏膜亦可呼吸
31
32
33
34
蛙 的 生 活 史 图
35
两栖纲主要特征
1.变温、幼体鳃呼吸、成体肺呼吸,辅以 皮肤呼吸。 2.皮肤裸露、轻微角质化。 3.具典型的五指(趾)型附肢,出现颈椎 和荐椎。 4.心房具分隔,不完全的双循环。 5.原脑皮。具中耳及耳柱骨利于声波的传 导,出现犁鼻器。眼有眼睑和瞬膜。 6.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变态发育。
37
38
1 、无足目,又称蚓螈目。本目只有蚓螈科
广西的双带鱼螈和云南的版纳螈是我国的代表种。
39
40
2 有尾目,又称蝾螈目
• 体多呈圆柱形,终生有尾。 • 一般有两对细弱而均等发达的附肢,体 裸露。 • 低等种类为双凹型椎体,高等种类为后 凹椎体。 • 有肋骨和胸骨,水栖生活。
41
3、无尾目又称蛙形目
4
三、 两栖纲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
1.裸露但有轻微角质化的皮肤
(1)皮肤由表皮与真皮组成,具轻微角质 化,皮下有发达的淋巴间隙。 (2)皮肤裸露富于多细胞腺体和色素细胞。 某些种类的粘液腺特化为毒腺,以利于防 御。 (3)皮肤对化合物具有选择透性。
5
6
7
青蛙皮肤中色素细胞的分布:

黄色素细胞:过滤蓝光
极北鲵 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
44
两栖类的生态及经济意义
1.生态
休眠:动物通过降低新陈代谢、进入麻痹状态的现象。 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 恒温动物:体温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异温动物:体温较恒定,但在休眠时稍有变化 休眠的分类:冬眠、夏眠及日眠三种。
36
两栖类对陆生生活的初步 适应和不完善性
1.初步解决了:
(1)在陆地上支持身体并完成运动 (2)用肺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3)出现了初步适应陆生的神经系统和感官
2.不完善性表现在:
(1)肺呼吸不完善,必须要有皮肤辅助 (2)皮肤的防水性和防蒸发性不完善 (3)必须在水中受精,幼体必须在水中发育 (4)仍为变温动物,过冬时必须冬眠 (5)皮肤的透性使两栖类在盐度高的地区(例如海水) 生活困难。
• 成体短而宽,无尾,后肢强大; • 皮肤裸露多腺体,具活动眼睑; • 前凹型或后凹型椎体,胸骨发达, 不具肋骨。肩带固胸型(蛙)或弧 胸型(蟾蜍)。 • 营两栖生活。具有眼睑、瞬膜和中 耳。
42
43
东北林蛙 Rana dybowskii
花背蟾蜍 Bufo raddei
东方铃蟾 Bombina orientalis
(4)、呼吸动作:吞咽式呼吸
10
图17-9
蛙蟾类的呼吸动作
3、循环系统
(一)心脏及血液循环方式
1、幼体似鱼,心室、心房各1个。
2、成体具1个静脉窦、2个心房、1个心室、1个 动脉圆锥。
肺 鳃 心脏 身体各部分 心脏 体循环 肺循环
身体各部分
单循环双循环1314154.骨骼系统
(1)头骨
• 头骨脱离与肩带的联系 • 宽扁、颅腔小,具两个枕骨髁 • 舌弓的舌颌骨转化为耳柱骨
(2)脊柱
• 分化为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 • 首次出了颈椎和荐椎陆生特征 • 椎体:少数种类双凹型,多数前凹或后凹
16
青蛙的骨骼
17
( 3)胸骨和肋骨:无尾类胸骨发达,但无 肋骨;有尾类胸、肋骨均有;无足类无胸骨、 但肋骨发达 (4)带骨和肢骨 • 五趾(指)型四肢出现 • 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上乌喙骨和锁骨 组成。 • 腰带: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 • 肢骨:前臂和腕骨、小腿和跗骨有愈合现象
2.经济意义
(1)消灭害虫 (2)食用。如牛蛙 (3)药用:如蟾酥、哈士蟆油(林蛙干输卵管)。 (4)科研教学:黑斑蛙和花背蟾蜍是动物学教学、 45 科研及医学研究的重要实验动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