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纲的分类

合集下载

两栖纲

两栖纲

及感官)
五趾型附肢
鱼类:仅靠单支点的附肢摆动维
持平衡,尾和躯体的摆动是其主
要的运动方式。
两栖类:必须有强大的附肢将身 体支撑起来抵抗重力;同时还必
须能推动躯体在地面移动,鱼类
简单的附肢结构无法完成。

两栖动物的五趾型附肢具有强有力的附肢以及多支点的杠杆运 动的关节,这使得两栖动物可以利用四肢将身体支撑起来以抵 抗重力,并能推动动物躯体在地面上灵活移动。

2)体分区:分4部分 头部、躯干部、尾部、四肢
头与躯干以颅骨后缘分界,躯干与尾以泄殖腔孔分界。

头形扁平而略尖; 具有一对内、外鼻孔; 具眼睑和瞬膜; 具鼓膜; 鸣囊(内或外声囊)。
2)躯干部的重要结构
——部分两栖类的体表不光滑: 脊椎动物中,从两栖类开始出现声带。
声带是两片富有弹性的纤维带,长在杓状软骨内侧。当空 气自肺中冲出时,就会引起声带游离缘的振动而发声。
雄蛙声囊相当于共鸣箱,能使声带所发出的声音因共鸣而 扩大。雌蛙没有声囊。蟾蜍无论雌雄性皆无声囊。

瘰粒(luǒ)——蟾蜍
背褶——黑斑蛙 肤褶(肤嵴)——虎纹蛙


肋沟——大鲵
疣粒——棘胸蛙

3)四肢 ——蛙蟾的四肢发展不平衡:
前肢短小,具4指(第一指隐于皮下组织),且指间无蹼, 主要起支撑身体前部的作用; 后肢发达,5趾,且趾间具蹼,适于游泳和在陆地上跳跃。
二、由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及解决矛盾的具体措施
如何在陆地上支撑体重并完成运动?(五趾型附肢) 如何在空气中完成呼吸?(肺呼吸) 如何防止机体水分蒸发?(被有角质鳞片、羽毛或毛发) 如何在陆地上繁殖后代?(羊膜卵)

两栖纲分类——精选推荐

两栖纲分类——精选推荐

两栖纲分类两栖纲分类两栖纲的分类现存的两栖类在脊椎动物各纲中是种类较少的⼀纲现存的两栖类在脊椎动物各纲中是种类较少的⼀纲全世界约有2 800余种我国约有200 余种200种全世界约有2800余种我国约有200种。

分三个⽬:⽆⾜⽬、有尾⽬和⽆尾⽬。

分三个⽬:⽆⾜⽬、有尾⽬和⽆尾⽬。

⽆⾜⽬(Aoda)⽆⾜⽬(Aoda)/>鱼螈捕⾷为营钻⽳⽣活的特化类型。

为营钻⽳⽣活的特化类型。

体呈蠕⾍状尾极短。

体呈蠕⾍状尾极短。

多具长肋⾻但⽆胸⾻。

长肋⾻但⽆胸⾻。

体表富粘液⽪下具有真⽪鳞⽚粘液⽪下具有真⽪鳞⽚眼多埋于⽪下。

眼多埋于⽪下。

⽆⾜⽬或称蚓螈⽬、裸蛇⽬⽆⾜⽬或称蚓螈⽬、裸蛇⽬为原始的⼜是极端特化的⼀类。

与它原始的⼜是极端特化的⼀类。

们营地下⽳居的⽣活⽅式相联系的。

们营地下⽳居的⽣活⽅式相联系的。

1、外形似蚯蚓或蛇尾短或⽆尾。

外形似蚯蚓或蛇尾短或⽆尾。

2、⽪肤裸露有许多环状皱纹富⽪肤裸露有许多环状皱纹于粘液腺。

于粘液腺。

3、盲⽬但在眼睛和外⿐孔之间有盲⽬⼀能收缩的触⾓很敏感有助于钻⼀能收缩的触⾓很敏感⽳活动。

听神经退化。

嗅觉发达。

⽳活动。

听神经退化。

嗅觉发达。

本⽬只有⼀科本⽬只有⼀科即蚓螈科。

即蚓螈科。

鱼螈为本⽬代表。

体长约40 40厘⽬代表。

体长约40厘⽶⽳居⽣活⽶⽳居⽣活近年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捕获到鱼螈是我国仅获到鱼螈有的⼀种⽆⾜类。

有的⼀种⽆⾜类。

繁殖期间繁殖期间雌体在地下洞⽳中以⾝体盘绕着卵以保护卵免于⼲待卵孵出后幼体移到⽔中完成发育。

燥。

待卵孵出后幼体移到⽔中完成发育。

幼体具⼀对外鳃裂和尾不时的游⾄⽔表⾯吸空⽓⼊肺。

最后鳃裂关闭尾鳍消失鳍不时的游⾄⽔表⾯吸空⽓⼊肺。

最后鳃裂关闭尾鳍消失移到陆地上变为营地下⽳居的成体。

移到陆地上变为营地下⽳居的成体。

具有长尾。

体表裸露。

具有长尾。

体表裸露。

具有肋⾻和胸⾻。

具有肋⾻和胸⾻。

⽔栖游泳⽣活。

泳⽣活。

不具有眼睑或具有不活动的眼睑。

有不活动的眼睑。

有尾⽬共有8 230种共有8科约230种⼏遍布全球的温、热带地区。

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
历史
作为第一批登陆的脊椎动物,两栖动物有着最长的发展历史,但是关于两栖动物起源和演化的历史。
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祖先是肉鳍鱼类,但是到底是起源于哪类肉鳍鱼尚不明确。过去一般认为以泥盆纪的真 掌鳍鱼Eusthenopteron为代表的总鳍鱼中的扇骨鱼类是两栖动物比较理想的祖先,但是新近的研究否认了这种说 法,因此两栖动物的祖先到底是肉鳍鱼类中的扇骨鱼类、空棘鱼类或者肺鱼类尚待研究发现。
两栖动物
两栖纲动物的统称
01 基本特征
03 生活习性
目录
02 分类 04 种类分布
基本信息
两栖纲Amphibia是一类原始的、初登陆的、具五趾型的变温四足动物,皮肤裸露,分泌腺众多,混合型血液 循环。其个体发育周期有一个变态过程,即以鳃(新生器官)呼吸生活于水中的幼体,在短期内完成变态,成为 以肺呼吸能营陆地生活的成体。现生的有3目约40科400属4000种。除南极洲和海洋性岛屿外,遍布全球。我国现 有11科40属270余种,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南、华西和西南山区属种最多。两栖动物既有从鱼类继承下来适于水生 的性状,如卵和幼体的形态及产卵方式等;又有新生的适应于陆栖的性状,如感觉器、运动装置及呼吸循环系统 等。变态既是一种新生适应,又反映了由水到陆主要器官系统的改变过程。
感觉
两栖动物有五种主要的感觉:触觉、味觉、视觉、听觉和嗅觉,它们能感知紫外线和红外线,以及地球的磁 场。通过触觉,它们能感知温度和痛楚,能对刺激作出反应。它们可以通过一种叫侧线的感觉系统感觉外界水压 的变化,了解周围物体的动向。又如蝾螈,在头上有感觉触须,可以帮助它们嗅出和发现周围道路的情况。
分类
生活习性
生活习性
两栖动物两栖动物3个目的体形异,它们的防御、扩散、迁移的能力弱,对环境的依赖性大,虽然有各种生 态保护适应,但比其它纲的脊椎动物种类仍然较少,其分布除海洋和大沙漠外,平原、丘陵、高山和高原等各种 生境中都有它们的踪迹,最高分布海拔可达5000米左右。它们大多昼伏夜出,白天多隐蔽,黄昏至黎明时活动频 繁,酷热或严寒时以夏蛰或冬眠方式度过。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没有防御敌害的能力,鱼、蛇、鸟、兽都是它们 的天敌。

两栖纲

两栖纲

4
三、 两栖纲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
1.裸露但有轻微角质化的皮肤 (1)皮肤由表皮与真皮组成,具轻微角 质化,皮下有发达的淋巴间隙。 (2)皮肤裸露富于多细胞腺体和色素细 胞。某些种类的粘液腺特化为毒腺,以利 于防御。 (3)皮肤对化合物具有选择透性。
5
6
7
青蛙皮肤中色素细胞的分布:

黄色素细胞:过滤蓝光
2
一、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1.水中的湿度要较陆地大的多 2.空气中的含氧量比水充足,为水中的20多倍 3.水的密度比空气大,约为空气的1000倍
4.水中的温度较空气中恒定
5.陆地环境的多样性较水中高
3
二、由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1.如何在陆地上支持身体并完成运动 2.如何利用空气中氧气进行呼吸 3.如何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4.在陆地上繁殖 5.要求具备维持较高的体内理化活动所须 的温度条件 6.要求具备适应于陆地生活所必须的神经 系统和感官
虹膜细胞:对光有反射和散射的作用,含有 嘌呤结晶构成的反射小板,通过衍射 产生蓝色、绿色。

黑色素细胞:有指状突起可扩展到上面二层 色素细胞之间,当色素颗粒扩展到细 胞突起中时,皮肤呈暗色;当色素颗粒 聚拢到细胞核时,则变浅。
8
2.不完善的肺呼吸和不完善的双循环
(1)呼吸的多样化 •鳃呼吸:一些成体和所有的幼体用鳃呼吸 •肺呼吸和口咽腔呼吸:肺呈蜂窝状,咽式呼吸 。口咽腔膜上也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也能进行 气体交换。 •皮肤呼吸:皮下血管丰富,可辅助呼吸。
42
43
2 有尾目(Urodela),又称蝾螈目(Salamandriformes) • 体多呈圆柱形,终生有尾。 • 一般有两对细弱而均等发达的附肢,体裸露。 • 低等种类为双凹型椎体,高等种类为后凹椎体。 • 有肋骨和胸骨,水栖生活。

两栖纲的分类课件

两栖纲的分类课件

• 极北小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 (小鲵科)
• 极北小鲵是小鲵科分布最北部的种类,在国内主要 分布于东北,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蒙古、朝鲜。
新疆北鲵(小鲵科)
• 蝾螈科:东方蝾螈、疣螈 、肥螈等.
• 红瘰疣螈 (Tylototriton shanjing) (蝾螈科)
再生尾。 • 水栖游泳生活。
• 有尾目分类
• 共8~10科、60属、约358种,我国37种。几遍布全 球的温热带地区。
有尾目主要科
隐鳃鲵科 小鲵科 蝾螈科 鳗螈科 钝口螈科
两栖鲵科 陆巨螈科 无肺螈科 洞螈科 急流螈科
•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隐鳃鲵科)
• 【俗名】:娃娃鱼 •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二级
• 无足目特化特征:
• 无四肢,眼退化, • 眼和鼻之间有一可伸缩的触角帮助捕食。
• 脊椎骨达60~280多块,体长10cm~1.5m多。
• 体内受精。
• 分类:5科、160多种。 • 分布于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热带森林中。我国仅有
一种即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
• 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
• 俗称娃娃蛇,头顶和背部有棱嵴。我国云南、广西 有分布。
• 洞螈Proteus anguinus(洞螈科)
• 洞螈科是终生保持幼体形态的水生蝾螈,长有外鳃。 洞螈身长不到30cm,由于生活于洞穴中,身体呈粉 红色,受阳光照射会变色,眼睛隐藏在皮肤下。
• 美西螈Ambystoma mexicanum(钝口螈科)
• 无尾目分类
• 共18科,约2000种,广泛分布于全球。
无尾目

脊椎动物学第六章 两栖纲

脊椎动物学第六章 两栖纲

第六章两栖纲(Amphibia)第一节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生活在水中的现代硬骨鱼类在鱼类进化史上确实是已达到了高峰。

然而,当我们注意到脊椎动物进化的整个图案时,可以看到,现存的硬骨鱼类只是进化中的一个复杂的分支,它已离开了通向更高等的陆生脊椎动物进化的主干。

脊椎动物进一步的发展是从水生到陆生。

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到陆生是一个巨大的飞跃,陆上的生活条件远比水里要多样化,这使动物有了向更高级和更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

两栖类是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这一类群中包括大鲵、蝾螈等有尾两栖类和日常习见的青蛙、蟾蜍等无尾两栖类。

现存的两栖类,从机能结构上和个体发育上都可以反映出它们的过渡性质。

从机能结构上来看,两栖类既保留着水栖祖先的许多特征,同时它们又获得了一系列陆栖脊椎动物的特点,承前启后,居于中间地位;从个体发育上来看,蛙类的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经过变态发育为成体后,则能上陆生活,从两栖类的个体发育也可以反映它在系统发生中所处的中间过渡地位。

陆地上和水中的生活条件是极不相同的:水中的温度变动范围,一般不超过25—30℃,而陆地上的温度,则存在着剧烈的周期性变化。

陆地上的湿度变化很大,对于陆栖动物来说,存在着体内水分蒸发的问题,而对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来说,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

在陆地,空气中所含的氧气,至少是水中所合的氧气的20倍;每升空气中约含氧气210ml,而每升水中仅含氧气3—9ml。

水的密度是空气的密度的1000倍,动物漂浮在水面上,附肢不必承受体重,而陆生动物的附肢,则需承受体重,由它把身体支撑离开地面并完成运动。

陆上环境条件复杂,机械性刺激加多,另外,如声、光等在空气中的传播规律和在水中的也不同。

所以,由水中转移到陆地上来,环境条件的改变,深刻地影响了动物体制结构的改造。

第二节两栖类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对于最早登陆的两栖类来说,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矛盾,例如:呼吸介质改变的问题、重力因素、体内水分蒸发的问题、陆地环境条件复杂和传导声、光的介质改变等。

两栖纲

两栖纲

蝾螈科(Salamandridae)
皮肤光滑或有疣瘰,肋沟不明显,指4趾5, 椎体后凹型,具活动眼睑,犁骨齿呈“۸”。
盲螈
肥螈 细痣疣螈
鳗螈科(小科)
腰带:由耻骨、坐
骨、髂骨构成骨盆;三块 骨片相连成髋臼,与后肢 相关节;耻骨位于髋臼腹 面,髂骨与坐骨位于背面; 髂骨与荐椎两侧的横突关 连,这是所有陆生脊椎动 物的共性。
五趾型附肢:包括上臂 (股)、前臂(胫)、腕 (跗)、掌(跖)和指 (趾)。前肢骨:肱骨、桡 骨、尺骨、腕骨、掌骨、指 骨;后肢骨:股骨(1块)、 胫腓骨(合成1块)、跗骨、 跖骨、趾骨。
带骨与肢骨 头骨
3、带骨与肢骨
肩带不附着于 头骨、腰带借荐椎 与脊柱联结。
蛙蟾类的肩带:肩 胛骨,上乌喙骨,乌 喙骨和锁骨组成;具 胸骨。
固胸型:左右上 喙骨极小,左右上喙 骨在腹中线处紧密相 连而不重叠,肩带不 能通过上喙骨左右交 错活动。
弧胸型:上喙软 骨大,左右上喙软骨 彼此重叠,肩带可通 过上喙骨左右交错活 动。
头骨 脊柱
(三)肌肉系统
1. 背部躯干肌为背最长肌,使脊柱向背方弯曲; 2. 腹斜肌: 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 3. 腹直肌; 4. 五趾型附 肢的出现,附肢肌得到了发展; 5. 成体时鳃弓和鳃肌转化为 支持喉头、舌的软骨,调节咽喉部和舌活动的肌肉
(四)消化系统
消化管:口咽腔、食道、 胃、十二指肠、小肠、直 肠、泄殖腔。
两栖类分类
古总鳍鱼类 鱼头螈
二、相似于两栖类的特征 1)具五趾型的附肢。 2)具二个枕骨髁。 3)出现耳裂,借以支持陆生动物特 有的鼓膜。 4)前、后关节突、肩带与头骨失去 联系,适应陆栖。 5)鳃退化,肺发达 6)眼向背中移动。

动物学,两栖纲

动物学,两栖纲

53
二、两栖纲分类术语
眼睑:有与无,可活动与不可活动; 舌:形状、是否分叉、舌端是否游离、能否伸 出; 耳后腺:有与无; 鼓膜:明显与否;
趾:趾端是否膨大、趾间是否有蹼;
肩带:固胸型与弧胸型;
上颌齿:有与无。
54
55
56
三、 分类介绍
(一)两栖纲分类
无足目Apoda (蚓螈目)Caeciliformes
1)不同发育时期具有不同的呼吸器官;蝌蚪
初期用外鳃,后期用内鳃,成体则用肺和
皮肤呼吸;
2)肺囊状,结构简单,呼吸面积小,无分枝
的气管;
3)皮肤辅助呼吸,其呼吸量占总呼吸的30%。
4)无肋骨和胸廓,为咽式呼吸;有声带。
31
• 鳃呼吸 • 肺呼吸 • 口咽腔呼吸 • 皮肤呼吸
32
• 2、肺呼吸:又称口咽式呼吸。 肺是一对结构简单的薄壁囊,内 壁仅有少量的皱褶,呼吸表面不 大,呼吸道极短,肺呼吸不完善。 • 外鼻孔瓣膜张开,喉门紧闭,口 底下降,吸入空气,经内鼻孔到 达口内。接着口底抬升,喉门张 开,空气进入肺内,由于体壁肌 肉周期性地收缩及肺的弹性回收 力,当口咽腔底部下降,肺内空 气重新被压回口咽腔,如此可反 复多次。 • 3、口咽腔呼吸:气体只进出于 咽腔,在口咽腔粘膜上进行气体 交换,不进入肺。
二、主要特征
1. 变温动物; 2. 幼体鳃呼吸、成体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3. 皮肤裸露、轻微角质化; 4. 具典型的五指(趾)型附肢,出现颈椎荐椎; 5. 心房出现分隔,不完全的双循环; 6. 具中耳及耳柱骨、出现犁鼻器, 原脑皮; 7. 体外受精、体外发育,有变态。
5
三、五趾型附肢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2.出现了适应于陆生的四肢肌; 3.鳃部的肌肉退化,少部形成司咀嚼、舌喉 运动的肌肉; 4.运动是由作用相反的肌肉群协调作用的, 这 种作用相反的肌肉,叫颉抗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极北小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 (小鲵科)
• 极北小鲵是小鲵科分布最北部的种类,在国内主要 分布于东北,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蒙古、朝鲜。
新疆北鲵(小鲵科)
• 蝾螈科:东方蝾螈、疣螈 、肥螈等.
• 红瘰疣螈 (Tylototriton shanjing) (蝾螈科)
• 俗称娃娃蛇,头顶和背部有棱嵴。我国云南、广西 有分布。
• 洞螈Proteus anguinus(洞螈科)
• 洞螈科是终生保持幼体形态的水生蝾螈,长有外鳃。 洞螈身长不到30cm,由于生活于洞穴中,身体呈粉 红色,受阳光照射会变色,眼睛隐藏在皮肤下。
• 美西螈Ambystoma mexicanum(钝口螈科)
二、有尾目(Caudata,或蝾螈目Salamandriformes)
• 有尾目主要特征:
• 具有长尾。体表裸露。 • 椎体在低等种类为双凹型。 • 具分离的尾椎骨。具有肋骨和胸骨。 • 一般不具有鼓室和鼓膜。 • 不具眼睑或具不活动的眼睑。 • 再生力强,肢、尾损残后可重新长出再生肢或
再生尾。 • 水栖游泳生活。
两栖纲的分类
• 现存3目,约4 200种。我国有280种。
形似蚯蚓;耳无鼓膜 无足目 四肢及带骨退化;无尾或极短
♂泄殖腔能翻出体外做交配器
形似蜥蜴,四肢细弱 两栖纲 体型短宽,四肢强健 无尾目 成体无尾;皮肤裸露
多具鼓室和鼓膜;有活动性眼睑
一、无足目(Apoda, 蚓螈目Caeciliformes)
• 脊椎骨达60~280多块,体长10cm~1.5m多。
• 体内受精。
• 分类:5科、160多种。 • 分布于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热带森林中。我国仅有
一种即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
• 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
• 云南省的省级保护动物,营穴居,以头在泥里钻洞, 形成互相沟通的隧道。
• 无尾目分类
• 共18科,约2000种,广泛分布于全球。
无尾目
盘舌蟾科 锄足蟾科 蟾蜍科** 角蟾科 沼蟾科 树蛙科** 雨蛙科** 疣蛙科 多指节蟾科 非洲树蛙科
滑蹠蟾科 负子蟾科 异舌蟾科 细趾蟾科 蛙科** 塞舌蛙科 姬蛙科** 达尔文蛙科 箭毒蛙科 节蛙科
• 又称裸蛇目(Gynmophiona)。因营地下穴居生活而 鲜为人知,并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蚯蚓。早期无足类 具四肢但在穴居适应中失去,在两栖类中处于最原 始的地位。
• 无足目原始特征:
• 真皮内仍存在退化的骨质鳞 • 无荐椎,无胸骨 • 房间隔不完全
• 无足目特化特征:
• 无四肢,眼退化, • 眼和鼻之间有一可伸缩的触角帮助捕食。
• 又称为墨西哥钝口螈,仅分布于墨西哥的一个湖泊 中,基本上终生保持幼态(能进行幼体生殖)。只 有极少数完成变态,成体叫虎螈。
三、无尾目(Anura,或蛙形目Raniformes)
• 无尾目主要特征
• 成体不具尾;体表裸露。 • 头骨骨化不佳但边缘完整。 • 椎体前凹或后凹型;具尾杆骨;胸骨发达。 • 营两栖,跳跃生活。 • 耳具鼓室及鼓膜。 • 眼具活动性眼睑。 • 发育有变态。
• 有尾目分类
• 共8~10科、60属、约358种,我国37种。几遍布全 球的温热带地区。
有尾目主要科
隐鳃鲵科 小鲵科 蝾螈科 鳗螈科 钝口螈科
两栖鲵科 陆巨螈科 无肺螈科 洞螈科 急流螈科
•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隐鳃鲵科)
• 【俗名】:娃娃鱼 •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二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