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两栖纲分类
合集下载
第十八章+两栖纲

第十八章 两栖纲
进化地位
——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 两栖动物由硬骨鱼中的古总鳍鱼类在泥盆纪晚期
演化而来,是四足类中的低等类群,为脊椎动物 中首次登陆的类群。 • 两栖类初步完成由水栖向陆生的转变,基本具备 了陆生脊椎动物的结构模式,但仍不能完全脱离 水环境。 • 两栖类包括无足、有尾和无尾3大类。
(2)肩带:肩带加固,不再附着于头骨。由乌喙 骨、肩胛骨、上乌喙骨、锁骨组成。 肩带脱离了与头骨的连接后,不但可以增 进头部的活动性,并且也极大地扩展了前肢的活 动范围。 (3)腰带:由髂骨、坐骨、耻骨组成,形成髋臼, 与股骨形成髋关节;与荐椎具关节相连以支撑体 重。 (4)胸骨:具固胸型及弧胸型。
口咽式呼吸: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 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由口腔黏膜进行气体 交换,故称口咽式呼吸。 • A. 口底下降,鼻瓣开放,空气入口腔;
• B. 鼻瓣关闭,口底上举,喉门开,空气入肺;
• C. 腹部肌肉收缩,肺囊收缩,气体排出。
The ventilation of a frog’s lungs
毕德氏器
• 雄蟾蜍在睾丸与脂肪体之间具有的黄色乃至淡红色的 小器官,为萎缩的卵巢。雌性大蟾蜍也有此器官。
• 两栖类的生殖腺原基并不完全分化成生殖腺,在蟾蜍 中前端形成脂肪体,在雌雄性中部都有卵细胞发育, 在雄性形成毕德氏器,其后端分化成真正的生殖腺, 雌雄各自形成卵巢和睾丸。雄性的毕德氏器不只在形 态上像卵巢,在自然状态下也有变成有机能的卵巢的。 用实验方法去掉睾丸,剩下毕德氏器,则它形成卵巢 的频率很高,这种情况称为副雌雄同体。
三、两栖动物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1. 发展肺呼吸,用肺呼吸空气中的氧气;随呼吸 系统的改变,循环由单循环进化为不完善双循环。 2. 皮肤初步角质化,一定程度上防止水分蒸发。
进化地位
——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 两栖动物由硬骨鱼中的古总鳍鱼类在泥盆纪晚期
演化而来,是四足类中的低等类群,为脊椎动物 中首次登陆的类群。 • 两栖类初步完成由水栖向陆生的转变,基本具备 了陆生脊椎动物的结构模式,但仍不能完全脱离 水环境。 • 两栖类包括无足、有尾和无尾3大类。
(2)肩带:肩带加固,不再附着于头骨。由乌喙 骨、肩胛骨、上乌喙骨、锁骨组成。 肩带脱离了与头骨的连接后,不但可以增 进头部的活动性,并且也极大地扩展了前肢的活 动范围。 (3)腰带:由髂骨、坐骨、耻骨组成,形成髋臼, 与股骨形成髋关节;与荐椎具关节相连以支撑体 重。 (4)胸骨:具固胸型及弧胸型。
口咽式呼吸: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 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由口腔黏膜进行气体 交换,故称口咽式呼吸。 • A. 口底下降,鼻瓣开放,空气入口腔;
• B. 鼻瓣关闭,口底上举,喉门开,空气入肺;
• C. 腹部肌肉收缩,肺囊收缩,气体排出。
The ventilation of a frog’s lungs
毕德氏器
• 雄蟾蜍在睾丸与脂肪体之间具有的黄色乃至淡红色的 小器官,为萎缩的卵巢。雌性大蟾蜍也有此器官。
• 两栖类的生殖腺原基并不完全分化成生殖腺,在蟾蜍 中前端形成脂肪体,在雌雄性中部都有卵细胞发育, 在雄性形成毕德氏器,其后端分化成真正的生殖腺, 雌雄各自形成卵巢和睾丸。雄性的毕德氏器不只在形 态上像卵巢,在自然状态下也有变成有机能的卵巢的。 用实验方法去掉睾丸,剩下毕德氏器,则它形成卵巢 的频率很高,这种情况称为副雌雄同体。
三、两栖动物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1. 发展肺呼吸,用肺呼吸空气中的氧气;随呼吸 系统的改变,循环由单循环进化为不完善双循环。 2. 皮肤初步角质化,一定程度上防止水分蒸发。
普通动物学 精品课件 18章.两栖纲分类

特征:终生具外鳃和肺,雌螈具受精器, 体内受精。
代表动物:泥螈。
泥螈Necturus maculosus
5.鳗螈科Sirenidae
特征:具外鳃而无肺,不具受精器。 代表动物:鳗螈。
鳗螈Siren lacertina
三、蛙形目Raniformes
体形宽短,具发达的四肢,后支强大,适于跳跃。 成体无尾。皮肤裸露富有粘液腺,一些种类形成 毒腺疣粒。有活动的眼睑和瞬膜,鼓膜明显。椎 体前凹或后凹,荐椎后边的椎骨愈合成尾杆骨。 一般不具肋骨,肩带有弧胸型和固胸型,桡尺骨 愈合,胫腓骨愈合。成体肺呼吸,不具外鳃和鳃 裂,营水陆两栖生活,生殖回到水中,变态明显。 为现存两栖类中结构最高级、种类最多、分布最 广的一类。
二、变态
蛙形目的幼体被称为“蝌蚪”,水中生活。 变态过程中,鳃呼吸变成肺呼吸;
单循环变成不完全双循环; 脊柱骨代替了脊索; 四肢代替了尾和游泳膜。 表明:1. 个体发育反映了系统发育的全过程。
2. 有机结构与环境变化的适应。
第五节 休眠
1.概念:当寒冷、炎热、干旱、食物不足时,生物 体便进入一种不食、不动的麻痹状态,叫休眠。
第三节 两栖纲分类
现存两栖纲动物约4200种,我国有280种。分 为三个目,即蚓螈目Caeciliformes 、蝾螈目 Salamandriformes 、蛙形目Raniformes 。
一.蚓螈目Caeciliformes
蠕虫状,无附肢,肛门位于体末端。 原始特征:真皮内有退化的骨质麟。头骨膜性硬
代表动物:南方的黑眶蟾蜍,北方的中华大蟾 蜍其区别是:前者头部具黑色骨质嵴。
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
3.锄足蟾科Pelobatidae
代表动物:泥螈。
泥螈Necturus maculosus
5.鳗螈科Sirenidae
特征:具外鳃而无肺,不具受精器。 代表动物:鳗螈。
鳗螈Siren lacertina
三、蛙形目Raniformes
体形宽短,具发达的四肢,后支强大,适于跳跃。 成体无尾。皮肤裸露富有粘液腺,一些种类形成 毒腺疣粒。有活动的眼睑和瞬膜,鼓膜明显。椎 体前凹或后凹,荐椎后边的椎骨愈合成尾杆骨。 一般不具肋骨,肩带有弧胸型和固胸型,桡尺骨 愈合,胫腓骨愈合。成体肺呼吸,不具外鳃和鳃 裂,营水陆两栖生活,生殖回到水中,变态明显。 为现存两栖类中结构最高级、种类最多、分布最 广的一类。
二、变态
蛙形目的幼体被称为“蝌蚪”,水中生活。 变态过程中,鳃呼吸变成肺呼吸;
单循环变成不完全双循环; 脊柱骨代替了脊索; 四肢代替了尾和游泳膜。 表明:1. 个体发育反映了系统发育的全过程。
2. 有机结构与环境变化的适应。
第五节 休眠
1.概念:当寒冷、炎热、干旱、食物不足时,生物 体便进入一种不食、不动的麻痹状态,叫休眠。
第三节 两栖纲分类
现存两栖纲动物约4200种,我国有280种。分 为三个目,即蚓螈目Caeciliformes 、蝾螈目 Salamandriformes 、蛙形目Raniformes 。
一.蚓螈目Caeciliformes
蠕虫状,无附肢,肛门位于体末端。 原始特征:真皮内有退化的骨质麟。头骨膜性硬
代表动物:南方的黑眶蟾蜍,北方的中华大蟾 蜍其区别是:前者头部具黑色骨质嵴。
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
3.锄足蟾科Pelobatidae
两栖纲

及感官)
五趾型附肢
鱼类:仅靠单支点的附肢摆动维
持平衡,尾和躯体的摆动是其主
要的运动方式。
两栖类:必须有强大的附肢将身 体支撑起来抵抗重力;同时还必
须能推动躯体在地面移动,鱼类
简单的附肢结构无法完成。
两栖动物的五趾型附肢具有强有力的附肢以及多支点的杠杆运 动的关节,这使得两栖动物可以利用四肢将身体支撑起来以抵 抗重力,并能推动动物躯体在地面上灵活移动。
2)体分区:分4部分 头部、躯干部、尾部、四肢
头与躯干以颅骨后缘分界,躯干与尾以泄殖腔孔分界。
头形扁平而略尖; 具有一对内、外鼻孔; 具眼睑和瞬膜; 具鼓膜; 鸣囊(内或外声囊)。
2)躯干部的重要结构
——部分两栖类的体表不光滑: 脊椎动物中,从两栖类开始出现声带。
声带是两片富有弹性的纤维带,长在杓状软骨内侧。当空 气自肺中冲出时,就会引起声带游离缘的振动而发声。
雄蛙声囊相当于共鸣箱,能使声带所发出的声音因共鸣而 扩大。雌蛙没有声囊。蟾蜍无论雌雄性皆无声囊。
瘰粒(luǒ)——蟾蜍
背褶——黑斑蛙 肤褶(肤嵴)——虎纹蛙
肋沟——大鲵
疣粒——棘胸蛙
3)四肢 ——蛙蟾的四肢发展不平衡:
前肢短小,具4指(第一指隐于皮下组织),且指间无蹼, 主要起支撑身体前部的作用; 后肢发达,5趾,且趾间具蹼,适于游泳和在陆地上跳跃。
二、由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及解决矛盾的具体措施
如何在陆地上支撑体重并完成运动?(五趾型附肢) 如何在空气中完成呼吸?(肺呼吸) 如何防止机体水分蒸发?(被有角质鳞片、羽毛或毛发) 如何在陆地上繁殖后代?(羊膜卵)
两栖纲分类

小鲵科——极北小鲵 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
• 小鲵科有9属35种,我国就有7属 15种。小鲵科成员体型很小,身 长不超过25厘米。 • 陆栖的包括:极北小鲵、爪鲵等, 生活于林间潮湿的地面,仅在繁 殖栖回到溪流中; • 水栖的包括山溪鲵、北鲵等,多 生活在寒冷山溪中,不远离水源。 • 小鲵科分布基本限于东亚一带, 但是极北鲵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 北至北极圈,西到俄罗斯的欧洲 部分,极北鲵也十分布最北的两 栖动物,另有一种分布限于伊朗。
蝾螈亚目Salamandroidea (显鳃亚目)
• 有尾目的大多数成员属 于蝾螈亚目,均为体内 受精,其中有些成员为 胎生或卵胎生,有部分 成员终生保持幼体形态。 • 蝾螈亚目分布广泛,但 主要集中分布于北美洲。 如大鳗螈Siren lacertina
蝾螈科Salamandridae
• 蝾螈科是蝾螈亚目的进步成员, 有14属60余种。 • 4个属为陆生,它们分布于欧洲、 北非和中东,其余的10个属主 要为水生,广泛分布于北半球 的温带地区,其中在亚洲有少 数种类进入热带、亚热带地区, 是有尾目中分布最广的一类。 蝾螈科多数成员在水中产卵, 但是也有少数为胎生或卵胎生。 • 在我国多分布于南方,其中有 不少种类为我国所特有。该科 有不少种具有毒素,如分布于 我国西南以及邻近的东南亚地 区的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verrucosus。有一些种类的疣螈 则为我国特有。
隐鳃鲵亚目Cryptobranchoidea
• 隐鳃鲵科和小鲵科在外表上和习性上相 差很大,但共同拥有一些原始的性状, 如体外受精并有不少幼态性状,因此被 同归入隐鳃鲵亚目,作为有尾目中最原 始的代表。隐鳃鲵亚目的成员分布基本 限于亚洲特别是东亚,但是隐鳃鲵科的 隐鳃鲵分布于北美而极北鲵除了分布于 亚洲北部外,也分布于欧洲北部。
第十八章 两栖纲(Amphibia)

2、运动方式改变(如游泳——跳跃),背、腹 部有新的肌肉产生。 如:轴上肌——背最长肌
轴下肌分化为 : 腹直肌(由腹白线分为左右对称两部分) 腹内斜肌﹨﹨﹨ (由前上——后下) 腹斜肌 腹外斜肌///(由后上——前下) 腹横肌:背腹走向,由耻骨伸向胸骨
——→ 支持腹壁,压缩肺囊、参与呼吸 。
3、附肢肌变得复杂、强大,尤其后肢;
2、食道:短而粗,利于快速吞咽食物——防逃 。 3、胃:贲门、幽门——研磨食物,初步消化食物、吸 收“无、水、酒精”
4、肠: 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大肠(直肠):粗、短、直吸 收水分(保水),聚合食物 残渣——排遗 。
5、泄殖腔:以泄殖孔通外。
(二)消化腺: 肝脏:三叶,左右大,中间小; 胆囊居中,绿色。 胰脏:十二指肠内侧,不规则, 淡红色。
躯干:短而宽,背面光滑,有的具瘰粒; 有的具背侧褶、肤褶。泄殖孔位于躯干末端。 四肢:前肢:4指,短小,指间无蹼。作用——支撑 身体前部。繁殖季节,♂有婚瘤(垫)。 后肢:5趾,趾间有蹼。适于游泳、跳跃。 特化:树栖类蛙趾、指末端膨大成吸盘
二、皮肤(表皮、真皮):
1、皮肤裸露,表皮有轻微角质化——蜕皮现象;
两栖动物在水中的运动
蛙类的幼体(蝌蚪)在水中的运动象长着大脑袋的鱼;而成体则靠长有蹼的后 肢推水前进(蛙泳)。蝾螈类的幼体和成体都善于在水中运动,它们的身体长 而粗壮,躯干和尾部肌肉发达,在水中的前进动力乃至于身体和尾的摆动。
两栖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
会“飞”的蛙——黑蹼树 蛙
蝾螈在陆地上的运动仍然象在水 中一样,一边前进一边左右扭动身体
2、富含粘液腺(与陆生的相比)——保持体表湿润、
粘滑,保证空气中水的可透性,辅助呼吸。
两栖纲

10
4.两栖类对陆生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
两栖类对陆生适应的不完善性:
①肺呼吸尚不足以承担陆上生活所需的气体代谢的需要,必 须以皮肤呼吸和鳃呼吸加以辅助;
②未能解决在陆地生活防止体内水分蒸发问题(皮肤防止蒸 发的抗透水性与两栖类的皮肤呼吸完全对立);
③未能解决在陆地繁殖问题(卵必须在水内受精、幼体在水 中发育、完成变态以后上陆),因而未能彻底地摆脱“水” 的束缚,只能局限在近水的潮湿地区分布或再次入水水栖。
前方 后方
硬骨质的肩胸骨 软骨质的上胸骨
硬骨质的中胸骨 软骨质的剑胸骨
蟾蜍类缺少前方的肩胸骨和上胸骨。
30
肩胸骨 剑胸骨
上胸骨 锁骨 乌喙骨 中胸骨
蛙类胸骨图
31
附肢骨骼
自两栖类开始形成在陆地上支撑动物体重与运动的 器官,即五趾型附肢。
肩带 肩胛骨+乌喙骨+锁骨 带骨
腰带 髂骨+坐骨+耻骨
附肢骨骼
皮肤的透性使两栖类在盐度高的地区(例如海水)生活困难 因而它是脊椎动物中种类和数量最少的、分布狭窄的一个 类群。
11
• 与陆生生活相适应的 特征
• 1、皮肤裸露,表皮 出现轻度角质化;防 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
• 对陆生生活适应不完善性
• 1、表皮仅有1~2层细胞轻微 角质化,皮肤通透性仍强; 怕盐怕干旱
脑:大脑具原脑皮;间脑背面正中具松果体,背侧部具丘 脑(视丘),前下方为下丘脑(视交叉、脑漏斗及脑垂体 等);中脑背部具一对视叶,腹面为大脑脚 ;小脑具菱 形窝 。 脊髓:具有脊椎动物首次出现的腹正中裂 ,具颈膨大和 腰膨大 脑神经:10对; 脊神经:第一对脊神经由寰椎和第二椎骨间的椎间孔穿出, 其分支往前分布到舌肌及部分肩肌,支配舌的运动;前三 对神经形成臂N丛,支配前肢,后四对(7,8,9,10)形 成腰荐N丛(后肢) 植物性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4.两栖类对陆生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
两栖类对陆生适应的不完善性:
①肺呼吸尚不足以承担陆上生活所需的气体代谢的需要,必 须以皮肤呼吸和鳃呼吸加以辅助;
②未能解决在陆地生活防止体内水分蒸发问题(皮肤防止蒸 发的抗透水性与两栖类的皮肤呼吸完全对立);
③未能解决在陆地繁殖问题(卵必须在水内受精、幼体在水 中发育、完成变态以后上陆),因而未能彻底地摆脱“水” 的束缚,只能局限在近水的潮湿地区分布或再次入水水栖。
前方 后方
硬骨质的肩胸骨 软骨质的上胸骨
硬骨质的中胸骨 软骨质的剑胸骨
蟾蜍类缺少前方的肩胸骨和上胸骨。
30
肩胸骨 剑胸骨
上胸骨 锁骨 乌喙骨 中胸骨
蛙类胸骨图
31
附肢骨骼
自两栖类开始形成在陆地上支撑动物体重与运动的 器官,即五趾型附肢。
肩带 肩胛骨+乌喙骨+锁骨 带骨
腰带 髂骨+坐骨+耻骨
附肢骨骼
皮肤的透性使两栖类在盐度高的地区(例如海水)生活困难 因而它是脊椎动物中种类和数量最少的、分布狭窄的一个 类群。
11
• 与陆生生活相适应的 特征
• 1、皮肤裸露,表皮 出现轻度角质化;防 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
• 对陆生生活适应不完善性
• 1、表皮仅有1~2层细胞轻微 角质化,皮肤通透性仍强; 怕盐怕干旱
脑:大脑具原脑皮;间脑背面正中具松果体,背侧部具丘 脑(视丘),前下方为下丘脑(视交叉、脑漏斗及脑垂体 等);中脑背部具一对视叶,腹面为大脑脚 ;小脑具菱 形窝 。 脊髓:具有脊椎动物首次出现的腹正中裂 ,具颈膨大和 腰膨大 脑神经:10对; 脊神经:第一对脊神经由寰椎和第二椎骨间的椎间孔穿出, 其分支往前分布到舌肌及部分肩肌,支配舌的运动;前三 对神经形成臂N丛,支配前肢,后四对(7,8,9,10)形 成腰荐N丛(后肢) 植物性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两栖纲的分类课件

• 极北小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 (小鲵科)
• 极北小鲵是小鲵科分布最北部的种类,在国内主要 分布于东北,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蒙古、朝鲜。
新疆北鲵(小鲵科)
• 蝾螈科:东方蝾螈、疣螈 、肥螈等.
• 红瘰疣螈 (Tylototriton shanjing) (蝾螈科)
再生尾。 • 水栖游泳生活。
• 有尾目分类
• 共8~10科、60属、约358种,我国37种。几遍布全 球的温热带地区。
有尾目主要科
隐鳃鲵科 小鲵科 蝾螈科 鳗螈科 钝口螈科
两栖鲵科 陆巨螈科 无肺螈科 洞螈科 急流螈科
•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隐鳃鲵科)
• 【俗名】:娃娃鱼 •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二级
• 无足目特化特征:
• 无四肢,眼退化, • 眼和鼻之间有一可伸缩的触角帮助捕食。
• 脊椎骨达60~280多块,体长10cm~1.5m多。
• 体内受精。
• 分类:5科、160多种。 • 分布于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热带森林中。我国仅有
一种即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
• 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
• 俗称娃娃蛇,头顶和背部有棱嵴。我国云南、广西 有分布。
• 洞螈Proteus anguinus(洞螈科)
• 洞螈科是终生保持幼体形态的水生蝾螈,长有外鳃。 洞螈身长不到30cm,由于生活于洞穴中,身体呈粉 红色,受阳光照射会变色,眼睛隐藏在皮肤下。
• 美西螈Ambystoma mexicanum(钝口螈科)
• 无尾目分类
• 共18科,约2000种,广泛分布于全球。
无尾目
两栖纲的分类

• 极北小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 (小鲵科)
• 极北小鲵是小鲵科分布最北部的种类,在国内主要 分布于东北,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蒙古、朝鲜。
新疆北鲵(小鲵科)
• 蝾螈科:东方蝾螈、疣螈 、肥螈等.
• 红瘰疣螈 (Tylototriton shanjing) (蝾螈科)
• 俗称娃娃蛇,头顶和背部有棱嵴。我国云南、广西 有分布。
• 洞螈Proteus anguinus(洞螈科)
• 洞螈科是终生保持幼体形态的水生蝾螈,长有外鳃。 洞螈身长不到30cm,由于生活于洞穴中,身体呈粉 红色,受阳光照射会变色,眼睛隐藏在皮肤下。
• 美西螈Ambystoma mexicanum(钝口螈科)
二、有尾目(Caudata,或蝾螈目Salamandriformes)
• 有尾目主要特征:
• 具有长尾。体表裸露。 • 椎体在低等种类为双凹型。 • 具分离的尾椎骨。具有肋骨和胸骨。 • 一般不具有鼓室和鼓膜。 • 不具眼睑或具不活动的眼睑。 • 再生力强,肢、尾损残后可重新长出再生肢或
再生尾。 • 水栖游泳生活。
两栖纲的分类
• 现存3目,约4 200种。我国有280种。
形似蚯蚓;耳无鼓膜 无足目 四肢及带骨退化;无尾或极短
♂泄殖腔能翻出体外做交配器
形似蜥蜴,四肢细弱 两栖纲 体型短宽,四肢强健 无尾目 成体无尾;皮肤裸露
多具鼓室和鼓膜;有活动性眼睑
一、无足目(Apoda, 蚓螈目Caeciliformes)
• 脊椎骨达60~280多块,体长10cm~1.5m多。
• 体内受精。
• 分类:5科、160多种。 • 分布于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热带森林中。我国仅有
一种即版纳鱼螈(Ichthyophis bannanicu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本目共5科34属,约有160余种,分布于南美、非洲 和亚洲南部的热带地区。
鱼螈(Ichthyophys glutinosus) 为本目代表。体长 约40cm,体形似蛇。体色暗褐,两侧各有一条黄色带。 泄殖腔孔开于身体末端,这样就无尾部。繁殖期间,雌 体在地下洞穴中以其湿润的身体盘绕着卵,以保护卵免 于干燥。卵在孵出以前经历一个带有三对长的羽状外鳃 阶段,该外鳃并不执行呼吸功能,而是作为吸收营养之 用。待卵孵出后,外鳃已消失,幼体移到水中完成发育。 幼体具一对开口的外鳃裂和尾鳍,不时的游泳至水表面, 吸空气人肺。最后,鳃裂关闭,尾鳍消失,移到陆地上 变为营地下穴居的成体。近年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捕获 到鱼螈,这是我国仅有的一种无足类。在广东、广西也 有分布。 6
钝 口 螈 科
分布于北美洲。体型中等。头部宽大,眼小。有明显的肋间沟。 多为穴居,不好动,仅繁殖期返回溪水中产卵。大多全变态, 有些种类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可出现童体型状态。墨西哥钝口 螈(美西螈)Ambystoma mexicanum原仅产于墨西哥城附近湖 泊,体黑色,除少数可全变态外,大多情况下终生具外鳃,现 已作为观赏宠物而饲养,并培育出白化型等色型,俗称“六角 恐龙”。 30
山溪鲵
20
极北小鲵
极北小鲵(Hynobius keyserlingii),体长 10-13 cm。犁骨齿 呈“V”字形。昼伏夜出,以昆虫、软体动物、蚯蚓为食。约在 四月中旬产卵于水池内,产卵后的雌雄个体迁到陆地上,营陆 栖生活。卵块呈带状,约30一35天孵出成蝌蚪状幼体,幼体具 3对外鳃,在外鳃前方有一对棒状平衡器。长到4cm时,外鳃渐 消失。极北小鲵的分布甚广,为亚洲东北部寒温带的代表种, 在我国东北地区均有分布,国外见于朝鲜、蒙古和西伯利亚。
左图示指无角质垫
西藏山溪鲵
27
蝾螈亚目
鳗螈科: 仅2属3种。分布于美国 东南部和墨西哥东北部。 体细长似鳗,前肢细弱, 无后肢和骨盆,尾短。 眼极小,无眼睑;无上 下颌齿而是角质鞘。终 生有外鳃,犁骨齿保持 幼体期状态。常于沼泽 或溪流底部泥中挖穴而 居或隐藏在水草乱石之 中,偶尔上陆地活动, 离水后能发出轻微叫声。
21
挂榜山小鲵
22
挂榜山小鲵(2004年,沈猷慧教授 发现的新种 )
23
台湾小鲵,學名:Hynobiusformosanus(Maki)全长85~ 115 mm,尾长短于头体长。背面棕褐或红褐色,密布浅 褐色细圆点,圆点在体侧排列呈环纹;有的背面散有不规 24 则的小白点。
中国小鲵 分布于湖北、浙江、福建。栖息于丘陵或低山。非繁殖季 节营陆栖生活,平时多隐藏于潮湿疏松泥土、腐叶层或石 25 块下方,常可从耕地下或腐枝烂叶中挖出。
16
新疆北鲵,俗名水四脚蛇,是目前新疆惟一存 活下来的有尾两栖动物,栖息于新疆温泉县境 内,仅生活在海拔2100-3200米的高山泉水小 溪、湖泊浅水处,是天山和阿拉套山由地面抬 升时幸存下来的孓遗动物,是距今3-4亿年前 最原始的两栖动物物种,在脊椎动物系统演化 的研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是极为珍贵 的“活化石”;
---之分类
1
分类概述
现代两栖动物和古代两栖类的亲缘关系,由于缺 乏足够的化石证据,至今还不是十分确定的。过去较 多的学者认为无尾目起源于迷齿类的块椎类,而无足 目和有尾目起源于壳椎类。 目前也有一些学者持另一种看法,认为现存的3 目5500种两栖动物有着共同的起源,它们虽然彼此之 间区别很大,但这三类有不少共同的地方:如皮肤都 是裸露的,都丧失了头甲和腹甲,头骨的大部分膜原 骨消失,它们的中耳中有耳柱骨;它们的牙齿也有共 同之处。因此,把现存的3目合为一亚纲,称无甲亚 纲(Lissamphibia)。这样,将化石两栖类和现代两 栖类分为以下3个亚纲: 2
蝾螈亚目 :椎体后凹型。较进步的类 群,有8科(两栖鲵科 、钝口螈科 、 无肺螈科 、双曲齿螈科 、急流螈科 、 洞螈科 、蝾螈科 和鳗螈科 ),分布广 泛,以北美洲为多。
大鳗螈
28
两 栖 鲵 科
三趾两栖鲵 Amphiuma tridactylum
分布于美国东南部。体细长似鳗,全长30~100厘米。眼小,无眼睑,四肢极 细弱而短小,尾短。水栖,终生保持幼体形态。多生活在低凹沼泽地、池塘 或浅水沟内,全水栖。白天隐匿,黄昏后较为活跃。常将头部和前驱从隐蔽 处伸出,伺机猎取蠕虫、软体动物、甲壳类、昆虫、小鱼、蛙和蛇等为食。 体内受精,卵大,水外发育,雌鲵有护卵习性。幼鲵长60~75毫米,尾长约 10毫米,具外鳃和四肢,借雨水的冲刷或雨后水位的升高而进入水中,第四 29 年性成熟。人工饲养可存活25年。
★蝾螈亚目:椎体多后凹型。有8科,分布广泛。主要分布 于北美洲的进步的有尾两栖动物。 蝾螈科Salamandridae:分布最广泛的有尾两栖动物, 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也见于北非和北美。
国外产代表动物: 洞螈科 Proteidae
鳗螈科 Sirenidae 10
湖南省有尾目:
▲小鲵科:
1.黄斑拟小鲵
大鲵
15
2)
小鲵科
小鲵科(Hynobiidae)体形较小(小于30 cm), 具眼睑,具颌齿,犁骨齿两长列,呈“U”或排列成左 右两短行 。椎体呈双凹型。成体不具外鳃,肺或有或 无。体外受精,雌体不具受精器。有8属30余种。
除副趾鲵属Paradactylodon仅见于伊朗外,我国 其它7属均有,共18种,多为特有种,包括小鲵属 Hynobius、拟小鲵属Pseudohynobius、极北鲵属 Salamandrella、爪鲵属Onychodactylus、肥鲵属 Pachyhynobius、北鲵属Ranodon、山溪鲵属 Batrachuperus等。
体呈扁圆形,尾部侧扁,头大而扁阔,口甚宽大, 上下颌均具细齿,眼甚小,无能动的眼睑。 头顶部与腹部有许多成对的疣状物。
躯干部两侧有较厚的皮肤皱襞,体表光滑无鳞, 富有皮肤腺,经常保持身体粘滑,受刺激后能分泌出 白色浆状的粘液。
14
体多呈灰褐色,但 随着环境不同体色 也有变化,皮肤有 各种斑纹。前后肢 短小,前肢四指, 后肢五趾,趾间有 浅蹼,便于游泳。
3)蝾螈科(Salamandridae):
本科为有尾目中主要的一科,种类多,有14 属60余种;在我国已知有19种(亚种)。体躯 较丰满,体形似爬行类的蜥蜴,尾长且多侧扁。 具能动的眼睑。上下颌具牙齿,犁骨上有齿2 纵列。椎体为后凹型。前后肢均发达,前肢为 4指,后肢为4或5趾,均无蹼。成体无鳃,以 肺和皮肤进行呼吸。行体内受精,雌体具受精 器,为泄殖腔外翻的囊,可以将精包纳入体内。 本科在我国仅分布于东洋界。
12
大鲵
大鲵的食物
喜栖息在水质清凉、水流急湍及岩石孔洞多的山间溪流中,白天隐 匿暗处,夜晚出来活动觅食。食性为肉食性,其食物主要为蛙类、 13 蟹类、鱼、虾、蛇、水生昆虫等。每年7-9月产卵繁殖。
大鲵 (俗称娃娃鱼)是我国珍贵的保护动物之 一,也是全世界所关注的动物。身体最大者可达 180 Cm,体重可达50余kg(在湖南曾捕到过65 kg的), 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
双带鱼螈 主要捕食昆虫、 蠕虫、蚯蚓等。
版纳鱼螈(Ichthyophys glutinosus)
7 (玉林师院化生系李桂芬教授对该物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பைடு நூலகம்
18.3.2 有尾目
水栖或生活于湿地,具有长度大约相等与 躯干成直角的四肢,终生具长尾,有侧线,一 般有上下眼睑,不具鼓膜、鼓室,心房间隔有 穿孔而不完全隔开,皮肤呼吸为主,少数无肺, 椎体在低等种类为双凹型,高等种类为后凹型, 具肋骨和胸骨,少数体外水中受精(小鲵科、 隐鳃鲵科),大多体内受精。本目约 500 种, 主要分布于北半球。 常见种类有:极北小鲵、大鲵、东方蝾螈、 洞螈和泥螈等。
8
有尾目代表动物
9
分类
★隐鳃鲵亚目:椎体双凹型。有2科。主要分布于东
亚的原始的有尾两栖动物。 隐鳃鲵科Cryptobrachidae:2属3种,即北美的 隐鳃鲵(美洲大鲵)和中国和日本各一种大鲵。 小鲵科Hynobiidae:9属35余种,包括小鲵、北 鲵、山溪鲵等,主要分布于东亚,北可到北极圈, 西到伊朗,我国种类特别丰富。
东北小鲵,全长87~145 mm,尾短于头体长。背面黑褐色,散 有灰褐色斑,尾背灰褐色具少数黑点。头长略大于头宽,略扁 平,吻短而圆;犁骨齿列呈""形;有喉褶。躯干近圆柱形,体 侧有肋沟11~13条。四肢适中,前后肢贴体相向时指趾不相遇; 掌跖指趾无角质鞘。尾基部较圆,向后渐侧扁。分布:我国分布 26 于辽宁、吉林、黑龙江。
3
18.3.1 无足目概述
无足目(Apoda)或称蚓螈目(Gymnophiona),为原始 的,同时又是极端特化的一类。特化的构造是和它们 营地下穴居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 外形似蚯蚓或蛇,尾短或无尾,无四肢及带骨。皮肤 裸露,有许多环状皱纹,富于粘液腺。眼睛退化,隐 于皮下,实际上是盲目的,但在眼睛和外鼻孔之间有 一能收缩的触角,可以收缩进一特殊的凹陷内,很敏 感,有助于钻穴活动。听觉器官中没有鼓膜,听神经 退化。嗅觉发达。体内受精,雄性的泄殖腔能向外突 出,起着交配器的作用,能将精液输入雌体内。脊椎 骨的数目很多,蚓螈多达250块。
31
Luǒ yuán
我国华南所产的中国瘰螈 (Paramesotriton chinensis)、东方蝾螈 (Cyonps orientalis)和 细痣疣螈 (Tylototriton aspererrimus)的分布 较广。 此外,尚有一些分布狭窄的种,如产于云南滇 池的滇螈 (Hypselotriton wolterstorffi)(又 名瘤蝾螈),体色暗黑,背上有一条红色纵行条纹, 腹部有红色斑块;四川凉山产的大凉疣螈 (Tylototriton taliangensis),全身棕黑色,仅 耳后腺、指、趾、肛部及尾下缘橘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