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七单元 第16讲 开
【步步高】(广东专用)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考纲要求] 1.1840~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辛亥革命。
3.五四运动。
4.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考点一 太平天国运动1.兴起⎩⎪⎨⎪⎧原因⎩⎪⎨⎪⎧①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 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②直接原因:连年自然灾害。
标志: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 义,建号太平天国。
2.发展⎩⎪⎪⎨⎪⎪⎧初期⎩⎪⎨⎪⎧ ①永安建制:1851年9月,在永安整顿建制,分 封诸王,初步建立了政权。
②定都天京:1853年,攻克南京,改为天京,定 为国都,同清廷对峙。
全盛⎩⎪⎨⎪⎧①北伐:北伐军打到天津郊区,孤军深入,最后 失败。
②西征:西征军与曾国藩的湘军激战,石达开进军江西,夺取许多州县。
3.纲领4.失败⎩⎪⎪⎨⎪⎪⎧转折:1856年天京变乱事件。
从此,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重建领导核心:为重振国威,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和 李秀成,让洪仁玕总理朝政。
防御战:1858年,在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部队,局势暂时稳定。
1860年,安庆陷落,天京失去屏障。
天京陷落: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运 动失败。
轻巧识记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 一个阶级:农民阶级。
两个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五个阶段:开始:金田起义;发展:定都天京;全盛:北伐和西征;由盛转衰:天京变乱;失败:天京陷落。
史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天朝田亩制度》史料二 兴车马之利……兴银行……兴器皿技艺……兴邮亭……——洪仁玕《资政新篇》 解读 史料一反映了《天朝田亩制度》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史料二反映了《资政新篇》效仿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二者在发展经济的主张上是相互矛盾的。
史料三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大兴土木)城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碧辉煌……初至江宁,杨逆日朝洪逆,近则洪杨诸贼深居不出,妄拟垂拱而治。
【步步高】(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近代史时段大总结课件

时段特征 1.政治领域: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 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 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物质领域: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 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3.思想文化领域:清朝统治者 “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 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4.社会生活方面: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 变化,传统礼仪受到冲击。
二、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年) 重大史实 (1)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反 割台斗争;瓜分狂潮、维新变法 政治 (2)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义和团运动 (3)同盟会、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临时约法》 (4)五四运动
(1)资本输出
经济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近代交通运输业兴起;实业救国兴起
实例2: 2014年重庆卷第 38题第(1) 问:“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 的主要特点。”
审题对策 找出答案。
凡设问中只要求“根据材料”回答的问
题,思考答案时主要关注材料中的信息,从材料中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实例3:2014年福建卷第38题第(2)问:“据材料二、三
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第1招 把握非选择题最常用的设问句式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说明)……
非选择题的设问句式对答题思路有重要引导作用。常见的设问句
式有如下几种:
1.根据材料……指出(说明、分析、归纳)……
实例1: 2014年天津卷第 12题第(3) 问:“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
《步步高》2013届高考历史人教版大一轮课件第一单元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特点
(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
本 讲
中央集体对皇帝无条件负责。
栏 目
(2)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之间
开
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两对基本矛盾。
关
2.影响
(1)积极
①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形成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中国成为
栏 目
(2)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
开
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关
(3)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
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4)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1讲
史料一 在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大规模
为分裂割据提供了条件。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1讲
二 宗法制问题 主题 1 大宗与小宗
图解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说明 划分大宗、小宗的依据是血缘关系的亲疏、嫡庶 之别,大宗、小宗是相对的,并不是一层不变,每一宗都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1讲
主题 2 宗法制的影响
确立了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第1讲
知识整合·有序识记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本 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讲 栏
(1)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王位传承的方式有父子相传 和
目 开
兄终弟及。
关 (2)夏商的政治特点:王权具有 神秘 色彩。
①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3) 夏商的行政制度 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
全书-2023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新高考方案】高三总复习(老教材 新高考)

全书-2023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新高考方案】高三总复习(老教材新高考)1. 重要更新2023年高考历史科目将采用新的高考方案,与以往不同,历史考试的重要性将被提升。
在新的高考方案中,历史科目分值占比将提高至30%,并将出现单独的历史综合试卷。
针对这一变化,考生们应该加倍努力,充分备战历史科目。
本文档是新高考方案下历史科目的一轮复习建议,适用于全国各省。
2. 总体框架全书-2023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采用老教材,结合了新高考的特点,分为五部分进行复习。
复习顺序依次是:人类史、中国古代史、中国中世纪史、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当代史。
建议考生在每个部分中,先通过历年真题对重点知识点进行梳理,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基础能力的同时,通过历年真题还可以熟悉题型,提高解题能力。
考生在复习的同时也要注重阅读,完整阅读教材或者相关资料,对于学习知识点的理解是非常有帮助的。
3. 建议的复习计划在本文档中,我们建议考生在高三上学期的前8个月中完成一轮的历史科目复习。
建议以下计划可供参考:第一阶段(1-2月)•通过历年真题及练习题,对人类史知识点进行回顾。
学生可以配合老教材中的章节进行复习;•阅读相关资料,对人类史的基础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
第二阶段(3-4月)•回顾古代中国历史,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等历史时期。
建议配合历年真题进行练习;•阅读相关资料,扩充对古代中国历史的认识。
第三阶段(5-6月)•回顾中国中世纪史,包括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
同样建议配合历年真题进行练习;•阅读相关资料,扩充对中国中世纪史的认识。
第四阶段(7月)•回顾中国近现代史,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两个时期。
同样建议配合历年真题进行练习;•阅读相关资料,扩充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
第五阶段(8月)•结合历年真题进行强化练习;•完成对复习内容的全面梳理和总结,把握历史聚焦与纵横拓展。
4. 高效学习方法在历史学科中,考生除了需要掌握知识点外,还需要养成阅读和分析的能力。
2020版《步步高》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试题:选考1 第2讲 高考探究课 Word版含解析

选考一第2讲高考探究课1.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中山, 古国名今河北定县一带)之地, 至房子(今河北临城), 遂至代(今山西大同), 北至无穷, 西至河, 登黄华(山名, 位于黄河岸边)之上。
……与肥义(赵国国相)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曰:“愚者所笑, 贤者察焉。
虽驱世(注:世上所有的人)以笑我, 胡地、中山, 吾必有之!”遂胡服。
国人皆不欲, 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叔父)称疾不朝。
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 国听于君。
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 吾恐天下议之也。
制国有常, 利民为本;从政有经, 令行为上。
明德先论于贱(底层百姓), 而从政先信于贵(贵族), 故愿慕公叔之义(仰仗叔父的声望)以成胡服之功也。
”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中原地区)者, 圣贤之所教也。
礼乐之所用也, 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
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 变古之道, 逆人之心, 臣愿王孰图之也!”使者以报。
王自往请之, 曰:“吾国东有齐、中山, 北有燕、东胡, 西有楼烦、秦、韩之边。
今无骑射之备, 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依仗)齐之强兵, 侵暴吾地。
系累(用绳索捆绑)吾民, 引水围鄗(古县名;在今河北省柏乡);微社稷之神灵, 则几于不守也, 先君丑之。
故寡人变服骑射, 欲以备四境之难, 报中山之怨。
而叔顺中国之俗, 恶变服之名, 以忘鄗事之丑, 非寡人之所望也。
”公子成听命, 乃赐胡服, 明日服而朝。
于是始出胡服令, 而招骑射焉。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三(注:“胡服骑射”指学习胡人的短打扮服饰, 同时也学习他们的骑马、射箭等武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和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 概括赵武灵王推进改革的显著特点并说明你对“胡服骑射”改革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时代背景、策略实施及其历史评价, 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分析历史问题和比较、概括、阐释历史认识的能力。
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中国历史第7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民族政权并立,国家陷入分裂。门阀士族由东汉豪强地主发展而来,
影响深远。
三国两晋南 (2)民族关系上,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出
北朝时期
现了民族交融局面,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多民族交 融成为魏晋时期的重要历史特征。
(3) 经济上,江南经济获得开发。这一时期,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
317年, 司马睿 在 建康 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目录
2. 士族崛起 (1)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特权, 士族 阶层形成。 (2)_北方高门士族 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目录
3. 政治制度
(1) 中央:三省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 尚书省_,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
的人。就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②”的局面。……这种制度,于两晋 南北朝的门阀阶级,是很有关系的。
——吕思勉《中国通史》
目录
解读: 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①中正由中央任职的官员担任。 ②地方世族的势力庞大,影响着朝廷对官员的选拔。
思考 根据史料,说明九品中正制创立的主观目的及客观效果。 提示 主观目的:把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客观效果:中正官由本州郡世家大族担任,造成重门第轻才干的局面。世家大族 执掌官吏选拔权,不利于中央集权。
民族矛盾
影响 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 隋唐盛世 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目录
北朝
目录
问题导学 辨正误 1.从全局来看,三国到西晋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生产力是在不断发展的。
(√ ) 2.北魏孝文帝迁都,实质上是一场是否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斗争。( √) 3.由于汉族文化处于领先地位,从文化风俗讲,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交融的总体
【步步高】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九单元 第24讲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课件 大纲人教

2.诞生 (1)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①正式决定建立中国共产党; (内2容)②③通确级过定,了了领党党导的成工纲立人领以运和后动的奋中;斗心目任标务是;组织工人阶
④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
(3)意义①②宣中告国了革中命国的共面产貌党焕的然诞一生新;。
细节点拨 (1)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是 7 月 23 日,而党的生 日是 7 月 1 日。
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2)制②①最最低高纲纲领领,:即实民现主社革会命主纲义领和:共打产倒主军义阀;,推翻
定纲领
国际帝国主义 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
民主共和国 。
(3)意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反帝反封建 的民主革 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细节点拨 中国共产党“一大”对当时的中 国革命性质和任务缺乏认识,没有制定出切合 实际的革命纲领。“二大”所制定的民主革命 纲领具有对中国革命任务和性质的正确认识。
这些思想通过五四运动在中国传播,表明五四运动
弘扬了民主科学精神。
视角四 紧扣主干知识
1.新文化运动
尝试命题 4 有一副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
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该对联作
者最有可能是
( C)
A.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 B.清朝末年维新人士
C.民国初年北大学生
D.“文革”期间红卫兵
2.经过 阶段 时间 第一 1919 年 5 月 4 阶段 日~6 月 3 日 第二 1919 年 6 月 3 阶段 日以后 3.结果:初步胜利。
中心 北京 上海
主力 学生
斗争形式 示威游行、罢课
工人阶级 三罢、游行示威
4.意义
(1)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的革命运动。
【步步高】(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改革课件

(3)建立县制,实际上废除了分封制,打破了原来的封疆界
限,剥夺了奴隶主贵族对地方的控制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考点一
讲史料
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
史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 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 虽富无所芬华。 导读 的改革措施。
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导读 史料表明商鞅变法使秦国民富国强,社会安定,民风 淳朴。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考点一
练史料
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
(2013· 江苏高考,节选)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
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面史料: 史料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 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 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微观上从对秦国历史发展作用的角度分析。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考点一
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
2.商鞅变法的特点 (1)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有效、变法措施最 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加快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2)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
(3)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考点一
主干梳理 深化探究
——《史记》
史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废除贵族特权
考点一
史料二 导读
措施。
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
…… 全国划为 41 县,所有的县级官吏通由国君 史料体现的是实行县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
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讲 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考点清单] 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一、开辟新航路1.原因⎩⎪⎨⎪⎧ 1 经济根源: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 出现。
2 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纪》的诱导,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寻金”。
3 商业危机: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
4 政治原因:葡萄牙和西班牙希望获得海外财富,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
5 精神动力:教会鼓励人们去东方传播天主教。
易混易错 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由此引起社会对黄金、白银需求量的日益增加,而“寻金热”是开辟新航路的主要动力,而非根源。
2.条件: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
3.过程整体把握新航路的开辟轻巧识记巧用数字“四”识记新航路开辟4.结果⎩⎪⎨⎪⎧ 1 葡萄牙和西班牙从海外获得大量财富,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
2 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也纷纷加入海外探险的行列。
5.影响错误! 史论共识世界古代文明区域相互隔绝,不利于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与持续发展。
究其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文明间的交往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的。
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
二、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1.荷兰的殖民扩张错误! 知识图解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活动的关系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是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的经济基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英国的殖民扩张①英西战争:1588年,英国击溃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②英荷战争:17世纪中期,经过三次英荷战争,取代了荷兰海上殖民殖民战争强国地位,夺取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
③英法战争: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经过多年战争,英国打败法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结果: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市场的扩大引发第一次,工业革命。
归纳总结英国能够确立世界殖民霸权的六大因素1 制度优势: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2 经济优势:英国手工工场发展程度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快,工业基础雄厚。
3 军事优势:英国注重发展海军。
4 思想优势:英国经过宗教改革,思想意识解放。
5 地理优势:英国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英国民众有浓厚的海洋意识。
6 政府支持:英国政府一贯积极支持本国的海外殖民活动。
3.世界市场的拓展⎩⎪⎪⎨⎪⎪⎧ 途径⎩⎪⎨⎪⎧ ①海外贸易:抢掠和欺诈是惯用手法。
②殖民掠夺:奴役殖民地人民,抢夺殖民地财富。
③种族灭绝:屠杀印第安人。
④贩卖黑奴:将大批黑人贩运到美洲卖为奴隶。
影响⎩⎪⎨⎪⎧ ①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带来灾难。
②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③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史论共识1.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前通过暴力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的过程。
2.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是资本主义贪婪性的早期表现之一。
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建立在西方列强野蛮扩张与殖民掠夺的基础之上的。
归纳总结早期的殖民掠夺较多地表现为野蛮的暴力掠夺。
表现在:(1)奴役和屠杀殖民地居民。
(2)掠夺殖民地金银财富。
(3)奴隶贸易等。
基准考点一 新航路的开辟主题一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史料一 “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需求量日益增大。
”“新兴的资产阶级要用黄金来扩充资本”“社会上层用于奢华的生活享受”…… ——恩格斯[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史料二 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他所要的一切。
有了黄金,要灵魂送到天堂,也是可以做到的。
——哥伦布[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和奢侈品的需求。
史料三 迪亚士说:(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宗教原因(精神动力):传播天主教。
史料四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占领地中海东部的广大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甚至劫掠过境商旅。
因此,很多西欧人都希望开辟一条绕过地中海前往东方的新航路。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控制商路造成的商业危机。
史料五达·芬奇指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自然界现象服从客观的必然规律,而不是服从神的意志,他谴责经院哲学家凭神的启示就能通晓一切秘密的信条是邪说。
人文主义者提倡理性和冒险精神,主张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追求深广渊博的知识,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思想根源: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提倡开拓冒险精神。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1)技术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和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进步。
(2)物质条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主观)。
主题二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史料图一图二[信息解读] 从图一的四大文明古国各自发展到图二的新航路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反映了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发展过程。
也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主题三从多角度和不同史观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对世界:(1)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和经济体系开始形成。
(2)人类开始从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
2.对欧洲:(1)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开始崛起。
(2)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3)英、法、荷等国走上殖民扩张道路。
3.对美洲: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4.对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给非洲的传统社会带来沉重灾难。
5.对亚洲:大量白银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史料十五六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
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信息解读] “发现美洲”体现了以欧洲为世界中心去看待世界其它文明,具有狭隘性、片面性,而“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的提法则是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去看待全球文明,也就是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
材料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遇难的地方,有一座纪念亭,亭中立有一块石座铜碑。
碑的正面有这样的文字:“费尔南多·麦哲伦。
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
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
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行就这样完成了。
”这块碑的背面,则刻着另一段文字:“拉普拉普。
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
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探究思考:(1)纪念碑正面和背面镌刻的文字都包含着对逝者的价值评价,其依据有何不同?(2)这种评价差异反映了价值判断的什么特点?答案(1)纪念碑正面的文字是对麦哲伦的评价,评价依据是他领导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纪念碑背面的文字是对拉普拉普的评价,评价依据是他领导反侵略斗争,对祖国作出了贡献。
(2)价值判断具有相对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也就不同,会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作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判断;价值判断的相对性并不否定价值判断的客观性,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基准考点二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主题一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史料15世纪末各种大发现所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场的贸易需求……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信息解读] 史料详尽分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包括掠夺金银财富、奴役被征服地区的人民、进行奴隶贸易等,可以说西欧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充满了暴力和血腥味。
主题二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的实质史料一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的手段……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领土……如违反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
——英国《航海条例》(1651年10月) 史料二航海条例颁布之后,对专营海上转运贸易的荷兰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导致三次英荷战争。
荷兰屡遭战败,被迫承认英国的航海条例,不得不把维持长迭60余年之久的海上霸权地位让给英国。
——摘自《帝国风云录》[信息解读] 史料反映了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舶载运,反映了英国争夺海上霸权。
划线部分为关键信息,反映了《航海条例》的颁布实质上是谋求海上霸权。
主题三早期殖民扩张的双重性殖民扩张和掠夺是世界市场拓展的重要途径,积累了原始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但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长期落后。
史料马克思曾经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进行了科学的评价,他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信息解读] 马克思分析殖民扩张具有双重性——破坏性与建设性。
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国家早期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欧洲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它是建立在对亚、非、拉美国家的侵略和掠夺基础上的,给亚、非、拉美国家造成沉重灾难,造成这些国家的长期落后。
客观上,它推动了这些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形成与发展。
例1 (2012·上海高考)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偶然巧合之一。
由于一系列计算错误,他把西班牙到印度的距离大大缩短了,以致认为到达的地方是 ( )A.美洲B.非洲C.亚洲D.大洋洲审题突破在葡萄牙人沿着非洲海岸探索航行的同时,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坚信地圆说,认为只要一直向西航行,就一定能到达中国和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