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物态变化
初中物理总复习:第2课时:物态变化

(2)从实验中可以看到,水沸腾时形成的大量气泡不断上升 变大 ,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到
空气中。水蒸气引起的烫伤往往比开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水蒸气和开水的温度虽然差不多,但是水蒸
气 液化时放出大量的热
,所以实验时要注意安全。
(3)分析图乙中的图线可知,第一次实验和第二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之比是
雾状“小水珠”进一步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发生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形成
水蒸气什么也看不见。
【看小不试见身---看手得】见2-、----荆看不州见中考题
下图是两名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①由图像可知,实验室当时的大气压_小_于_1标准大气压。
﹤ ②若小明和小红所选水的质量分别为m1、m2,根据图像丙分析可知m1_ m2
。
【分析】(1)考查温度计的使用。 【解题通法】(1)温度计的使用 方法,三条要会教材49页
(2)考沸腾实验,气泡沸腾时变大 (2)沸腾实验提醒要记住。应用
,这里指水蒸气碰到皮肤后,多了一 规律解释现象,要把题中现象和
个液化放热过程。水蒸气先液化,多 物理规律联系起来,抓住本质水
了一个放热过程
蒸气先液化放热。
甲
【解题通法】 题型1: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例题1】2019武汉中考题4分
(3)分析图乙中的图线可知,第一次实验和第二次实验所用水的质量之比是
。
【分析】(3)要看懂图像表示的物理意义,横坐标时间,表示吸 收的热量,时间越长,吸收的热量越多,纵坐标表示水温度,联系 题目,在相同时间6min内,同一酒精灯水吸收的热量相同。
初中物理总复习
第2课时:物态变化
【考点梳理】--看教材, 5分钟完成填空
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与习题解析一.教学内容:物态变化及物态变化中的吸热与放热二.知识框架与知识串线(一)知识框架(1)六个物态变化过程。
固态=液态液态=气态固态=气态(2)六个物态变化现象。
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3)箭头向上的线表示:①物体放出热量;②物体温度降低;③物质密度逐渐增大。
箭头向下的线表示:①物体吸收热量;②物体温度升高;③物质密度逐渐减小。
(强调:汽化的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4)六个三:三种状态:①固态,②液态,③气态三个吸热过程:①熔化,②汽化,③升华三个放热过程:①凝固,②液化,③凝华三个互逆过程:①溶解与凝固,②汽化与液化,③升华与凝华三个特殊(温度)点:①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②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③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三个不变温度:①晶体溶解时温度;②晶体凝固时温度;③液体沸腾时温度。
(5)两个条件①晶体熔化时的充分必要条件:A、达到熔点;B、继续吸热。
②液体沸腾时的充分必要条件:A、达到沸点;B、继续吸热。
(一)物质的三态1、物质的状态:物质通常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冰、雪、霜、雹是固态;水、露、雾是液态,烧水做饭时见到的“白汽”也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
(二)温度的测量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通常情况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作为100度,0 度到100度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份叫1摄氏度或(1℃)。
正常人的体温为37℃,读作37摄氏度;-4.7℃读作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3、温度的测量(1)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它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a、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量程合适的温度计。
b、使用前认清温度计最小刻度值。
c、使用时要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壁。
初中物理总复习物态变化(共54张PPT)

A. 凝固
B. 升华
甲
用久的灯泡灯丝会变细,是因为钨丝发生了下列哪种现象? ( )
硬纸板上有小水滴,它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
温度是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
冰变成水属于哪种物态变化?
给B加盖,同时抽气,降低气压,降低沸点。
常用温度计是根据
的性质制成的。
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叶子表面积小,减少蒸发,保持水份。
液化气是如何装入罐中?
给B加盖,同时抽气,降低气压,降低沸点。
常用温度计的刻度是把
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
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分别用
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 。
(3)据此可以判断,实验时,水面上方的气压_______标准大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AB段处于
状态,BC段处于
状态, CD段处于
甲为_____________
(3)据此可以判断,实验时,水面上方的气压_______标准大气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给A中水加盐,提高水的沸点。
当A中水沸腾时,B中的水_______沸腾.
给B加盖,同时抽气,降低气压,降低沸点。
小明用图中的小试管B装有水,悬放在烧杯A的水中。
(1)根据表格中所给数,作出A、B中水的沸腾图像。
T/℃ 100
98
tA
96
tB
94
92
90
0 1 2 3 456 7
t/min
(2)由图象可以判断出:在当时条件下,A的沸点是_______℃,
B的9沸8 点是_______℃;在沸腾96过程中A的温度_______,B的温度 __不__变___(选“升高”,“降不变低”或“不变”)
初中必备物理物态变化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必备物理物态变化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初中物理物态变化1.下列关于图象的表述,正确的是()A. 如图,表示在晶体熔化成液体过程中,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B. 如图,表示在液体凝固成晶体过程中,温度与放热时间的关系C. 如图,表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D. 如图,表示匀速直线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答案】 A【解析】【解答】解:A、在晶体熔化的过程中,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图象中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且有一段时间内温度保持不变,符合晶体熔化的特点,是晶体熔化的图象,A符合题意;B、在液体凝固成晶体的过程中,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图象中温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应有一段时间内温度保持不变,但图象中一直呈下降趋势,这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B不符合题意;C、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图象应为倾斜的直线,C不符合题意;D、由图象知,随着时间的增加,路程不变,说明物体保持静止状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分析】分析图象问题时,首先要明确横轴和纵轴代表的物理量,然后分析图象变化规律,从图象中正确、迅速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然后根据对有关物理规律的掌握,判断图象能否正确反映物理规律.2.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A. 中学生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B.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50gC. 人感觉舒适的气温约为45℃D. 初中物理教科书的长度约26cm【答案】D【解析】【解答】解:A、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m/s,故A错误;B、一个鸡蛋的质量约50g,故B错误;C、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故C错误;D、初中物理教科书的长度约25﹣28cm,故D正确.故选:D.【分析】做这种题目,要对一些常见的物理量要有一定的估测能力,根据生活常识去判断题目的对错.3.干旱的沙漠中,甲壳虫掌握了一种独特的获取水的方法.日落以后的几个小时, 甲壳虫的体温降低到周围的气温以下,它们将头插进沙里,然后背朝着晚风吹来的方向,水珠就会在甲壳虫背上形成(如图所示),当水珠越聚越多时,这些水珠就会沿着弓形背滚落入甲壳虫的嘴中.水珠的形成属于下列物态变化中的哪一种?()A. 熔化B. 液化C. 汽化D. 凝华【答案】B【解析】【解答】由题知甲壳虫的体温降低到周围的气温以下,它们将头插进沙里,然后背朝着晚风吹来的方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液滴,水珠就会在甲壳虫背上形成.水珠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液化是指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水珠就会在甲壳虫背上形成.水珠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4.小闵取过一支示数为39.5℃的体温计,直接用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他体温正常,则测量出来的温度为()A.37.0℃B.39.5℃C.42℃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答案】B【解析】【解答】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9.5℃,直接用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自己的体温高于39.5℃,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自己的体温不高于39.5℃,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9.5℃,人的正常体温是37.0℃,所以测量的结果是39.5℃,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体温计中水银柱不会自己回流,使用时必须甩几下.5.在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 你考试正在使用的新2B铅笔的长度约为30cmB. 你正在考试的考场内气温约为36.5℃C. 你走进考场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约为100PaD. 你所在考场的日光灯正常工作时通过的电流约为200mA【答案】D【解析】【解答】解:A、新2B铅笔的长度约20cm,不会达到30cm,故A不符合实际;B、考试的考场内气温约为30℃,故B不符合实际;C、中学生的重力为G=500N,单脚的受力面积为0.02m2,故走进考场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约为p= = = =2.5×104Pa,故C不符合实际;D、考场的日光灯的额定电压为40W,正常工作时通过的电流约为:I= =≈0.2A=200mA,故D符合实际.故选D.【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6.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下列与水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漂浮在水面的木块受浮力,而在水中下沉的石块不受浮力B. 夏天向教室地面洒水降温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C. “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D. 水的沸点随气压增大而降低【答案】 C【解析】【解答】解:A、在水中下沉的石块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其浮力小于重力,故A错误;B、在夏天,人们在地面上洒水时,水蒸发吸热,利用水的蒸发可以降温,故B错误;C、“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故C正确;D、水的沸点随气压增大而升高,故D错误.故选C.【分析】(1)浸在液体(或空气)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空气)的浮力;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或空气)受到的重力;(2)蒸发是一种汽化现象,汽化要吸热;蒸发有致冷作用;(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彩虹等;(4)水的沸点随气压增大而升高.7.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中,操作正确的是()A. 刻度尺的使用B.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C. 量筒的读数D. 温度计的读数【答案】D【解析】【解答】解:A、图中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没有靠近被测物体.故A错误.B、图中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没有沿竖直方向.故B错误.C、量筒的读数时,视线与量筒液柱的上表面相平,量筒的故C错误.D、温度计的玻放置以及读数时的视线都是正确的.故D正确.故选D.【分析】(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在放置刻度尺时,要用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贴近被测物体.(2)测量时,拉弹簧测力计挂钩的力要和测力计的外壳平行.(3)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要把量筒放在水平台上,读数时视线与液面相平.(4)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要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并且不能与容器底或容器壁接触.8.下列数据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A. 人的手掌所受大气压力大约70NB. 中学生100m赛跑的成绩约8秒C. 健康人的体温是25 ℃D. 一杯水对水平桌面的压强大约1000pa【答案】 D【解析】【解答】一个标准大气压P=1.01×105Pa,而人的手掌面积估测在0.07m2,故人的手掌所受大气压力F=PS=1.01×105Pa×0.07m2≈700N,A不符合题意;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中学生100m赛跑的成绩约14秒,B不符合题意;健康人的体温是37℃,C不符合题意;一杯水对水平桌面的压强大约1000pa,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根据大气压的值和手的面积计算压力,中学生百米约14秒,人体温度约37℃,通过液体高度计算液体压强.9.下列有关物理量的估算,符合实际的是()A. 人正常心跳一次的时间约2sB. 挂壁式空调的额定功率约1.2kWC. 泰州地区冬季最低气温可达-25℃D. 人的拇指宽度约为10cm【答案】 B【解析】【解答】A、人的正常心跳每分钟约70次,A不符合题意;B、挂壁式空调的额定功率约为1.2kW,B符合题意;C、泰州地区冬季最低气温远高于-25℃,C不符合题意;D、人的拇指宽度约为1cm,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和对长度单、时间、温度、功率单位的认识分析解答 .10.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A. 两个鸡蛋的重约为1NB. 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35℃C. 初中生跑50m所需时间约为4sD. 一支新的中华牌2B铅笔的长度约为30cm【答案】A【解析】【解答】A、两个鸡蛋的质量m=100g=0.1kg,重约为G=mg=0.1kg×10N/kg=1N,A 符合题意;B、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27℃,B不符合题意;C、初中生跑50m所需时间约为7s,C不符合题意;D、一支新的中华牌2B铅笔的长度约为20cm,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两个鸡蛋的重力约1N,根据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参数的了解解答.11.下列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对外放热的是()①雾的形成②冰化成水③水结成冰④熔化的蜡烛凝固⑤樟脑丸变小⑥霜的形成⑦地面的水在蒸发⑧冬天屋内玻璃上水层的形成⑨水沸腾的过程。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6篇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6篇第1篇示例:初中物理中,物态变化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涉及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掌握物态变化知识对学生理解物质的特性和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下面就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学生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固体、液体和气体1. 固体:固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其特点是分子之间的间距较小、排列有序,并且几乎不具有自由流动的性质。
常见的固体有冰、铁、石头等。
2. 液体:液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其特点是分子间的间距较大,可以流动但不会散开。
常见的液体有水、酒精等。
3. 气体:气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其特点是分子之间的间距非常大,可以流动并且会扩散。
常见的气体有空气、氧气等。
二、物态变化的基本过程1. 凝固:物质由液体状态转变为固体状态的过程称为凝固。
在凝固过程中,物质的分子会由无序排列转变为有序排列,并且释放出一定的热量。
2. 溶解:溶解是指固体溶解于液体中的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固体分子会和液体分子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稳定的溶液。
3. 沸腾: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称为沸腾。
在沸腾过程中,液体分子会受热膨胀,并且逐渐变成气体分子释放到空气中。
4. 气化:固体或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称为气化。
气化包括升华和蒸发两种方式,它们都是物质从固体或液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的过程。
三、物态变化的影响因素1. 温度:温度是影响物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常来说,温度升高会促使物质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冰变成水,水变成蒸汽等。
2. 压力:压力对物态变化也有明显的影响。
在一定温度下,增加物质的压力会促使液体变成固体或气体变成液体。
3. 物质本身的性质:不同的物质由于其特有的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力,其物态变化的条件和规律也会有所不同。
四、物态变化的应用1. 冰冻食品:利用凝固的特性,将食品冷冻保存,可以延长其保鲜期。
2. 天然气提取:通过气化过程,可以从天然气中提取出液态气体,便于储存和运输。
3. 溶液制备:通过溶解过程,可以将一些化学品溶解于水中,制备出各种溶液用于实验或工业生产等。
初中物理中考总复习课件:第三章 物态变化

2. 汽化的两种方式:
表面 缓慢 液体的温度表面积 空气流速
汽化
内部 表面 剧烈
不变 吸
【点拨】
(1)蒸发能使它周围环境的温度下降,所以它具 有 制冷 作用.
(2)液体沸腾的条件:① 温度达到沸点 ;② .
继续吸热 两者缺一不可.
(3)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同种液体的沸点 与 气压 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海波的熔点是 48 ℃;海 波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5)如图4所示 BC 段表示熔化 过程,海波熔化共用了 3 分钟; 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内能增大;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 40℃时海波处 固 态,50℃时海 波处于 液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 并存”).
3.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 降低温度 和压缩体积. (1)家里的煤气罐中的石油气是通过 压缩体积 的
方式液化的. (2)雾和露的形成是通过 降温 的方式液化的. (3)气体液化,使其体积变 小 ,便于储存和运输.
四、 升华和凝华(10年1考,2010年考)
固体 气体
气体
吸
固体
放
【点拨】升华吸热有制冷作用,如用于干冰人 工降雨.
变式拓展2:(2019·衡阳)下列现象产生的过程中 要吸热的是( D )
三、 晶体熔化、液体沸腾的条件
例3 如图10所示,一个烧杯中盛有碎冰,把装有 碎冰的试管插入烧杯中的碎冰中(试管底部不接 触烧杯底),对烧杯缓缓加热,当烧杯中有一半 冰熔化时,试管中的冰将( A ) A. 不会熔化 B. 熔化一半 C. 全部熔化 D. 有可能熔化一小半或更少一些
续吸热,但她发现撤掉酒精灯时,烧杯内的水没有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实验必考知识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实验必考知识1.如图甲是小明同学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如图甲所示,组装器材时,应该按照的顺序。
(2)图乙中温度计显示的是固体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
(3)每隔1min记录一次物质的温度及状态,作出图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该物质熔化过程用了分钟。
(4)请利用图丙中得出的结论解释说明夏天我们喝冷饮时,往往在饮料中加少量冰块,而不直加冷水的原因。
2.如图甲所示,小明同学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图甲中水浴法加热的好处是,图乙是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它表示固体此时温度是℃;(2)每隔1min记录一次物质的温度及状态,作出图丙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3)图丙中BC段物体是(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此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4)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选填“A”或“B”)。
A.寻找普遍规律B.减小实验误差3.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小于将适量的固体碎末装在试管中,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实验时各器材的安装顺序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4.如图甲所示是用海波和石蜡“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填“A”“B”或“C”)(2)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海波,而且海波的温度上升速度较(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3)开始实验后,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温度为℃;(4)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石蜡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海波熔化持续了min;(5)由实验可知,晶体的温度是熔点时,可能处于(选填下面的字母序号)态。
A.固B.液C.固液共存(6)停止加热,海波逐渐冷却,它的温度与时间的变化图像是下面四个图像中的5.小巴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归纳1、温度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
2我国的温度单位:℃摄氏度3℃温度调节:在标准大气压下,冰和水的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沸水温度规定为100℃。
在0℃和100℃之间有100个相等的部分,每个部分为1℃2、温度计1.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膨胀和冷收缩特性工作。
注意根据不同的温度测量需要选择液体。
2种类:常见的有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家庭用的寒暑表温度计。
它们的量程即测量范围不同,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也不同。
3.使用方法:使用前,应先识别除法值的每个小网格所代表的范围和值;测量时,首先要注意放置:温度计的玻璃气泡应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接触容器的底部和壁。
其原因是:一是容易断裂;第二,容器底部和壁的温度与液体中间的温度不同;第二,注意等待:放入后等待一段时间,待温度计指示稳定后再读取,因为传热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第三,注意正确读数:视线应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平齐。
1、熔化1定义:固态变成液态。
春天来了,雪山上的冰雪融化了。
② 雪在离开太阳的路上融化了。
2熔化吸热。
例如①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化雪是熔化过程,要吸热造成气温降低。
②吃冰棍感到凉爽,是冰棍熔化时从人体吸热。
2.熔化定律: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熔化过程中的恒定温度称为熔点;非晶熔体也吸收热量,但温度不断升高。
没有固定的熔点,也就是说,没有熔点。
1晶体熔化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能继续吸到热。
2熔化图像:在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这反映出图像中有一部分平坦且平行于时间轴。
画一张图来解释图片中每一段的意思。
3、凝固:1定义:从液体变为固体的过程。
例如,水形成冰,铁水在工厂用来铸造零件。
2凝固放热。
例如:北方在冬天时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结冰凝固时放出的热量来使窖内温度不至于降太低,以免菜被冻坏。
4.凝固规律:晶体在凝固过程中释放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这个温度叫做冰点。
同一种材料的冰点与其熔点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态变化
该专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是温度和6种物态变化现象,这两部分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在中考中常以选择、填空、实验的形式考查。
主要的考查要求是:(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
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
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3)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会测量温度。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
具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考查的难度不高,但是对于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液体的沸腾现象的发生条件,以及发生过程的温度变化特点,请同学们多加理解。
【知识总揽】
【重点精讲】
重点1:温度和温度计
考点评述:作为测量工具──温度计的使用,是同学们的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在考试中频频出现,是考查的重点。
一般是以选择题的形式或纠错的形式出现。
知识回顾:
1.温度计的构造
温度计原理: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义为0摄氏度,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义为100摄氏度,表示为:0℃和100℃。
(2)0℃和100℃之间为100个等分,每一个等份代表1摄氏度。
2.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2)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考题赏析:
例1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_____性质制成的。
使用时,它______(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图1中体温计的示数为_______℃。
解析:所有液体温度计的制造原理都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体温计也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由于体温计的结构特殊,它的液泡上面有一个缩口,体温计离开人体后,液柱从缩口处断开,升上去的液柱不会下降,不影响读数的准确性。
图中水银柱上端对应着37℃,所以此时温度计示数是37℃。
答案:热胀冷缩?可以?37
点评:温度计是一种基本的测量工具,正确使用是同学们的必须掌握一种技能。
在中考试题中经常给以实物图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读数能力。
例2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如图2所示,是小明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图。
A是操作过程,B是读数过程,C是读取的温度。
①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
②B图中读数的错误是?????????????????;
③若操作正确无误,根据C图可知此时烧杯中水的实际温度是?????????℃。
解析: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但A图所示的温度计出现的错误:温度计玻璃泡接触容器底。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但B图中的温度计在读数时出现的错误: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离开水。
答案:①温度计玻璃泡接触容器底;②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离开水;③48。
点评:通过辨别使用时出现的对错,进一步强化正确使用温度计的能力,把操作性、实践性的能力,变成了考查性的,降低了难度,得分容易。
重点2:物态变化
考点评述:在中考试题中一般从这三个方面考查:物质状态的转化及其状态转化时吸热或放热;分析图像;利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象。
本知识点单一,试题命制都是围绕六种状态的变化进行,因而学生出错率不高。
知识回顾:
一、熔化和凝固:
1.熔化:
(1)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上升。
(2)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温馨提示: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考查是一重点,因而读懂图像的所提供的信息,掌握每一段的图像的含义,遇到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2.凝固:
(1)凝固规律:
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下降。
(2)晶体凝固必要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3)凝固放热。
二、汽化和液化
1.汽化:
(1)汽化现象分为:沸腾、蒸发两种形式,都要吸热。
(2)沸腾和蒸发的区别:
2.沸腾:
(1)液体沸腾必要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2)沸腾规律:液体在沸腾时,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
(3)沸腾图像各段的涵义(以水为例,如图3)
0AD段:不断吸热,水的温度升高
AB段:水沸腾时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
3.蒸发:
(1)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2)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①液体自身的温度;②液体蒸发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速度。
2.液化:
(1)液化的方法分为:①降温(遇冷、放热)液化;②压缩体积液化。
温馨提示:在平时的生活中,同学们一般都把“白气”误认为了是气体。
水蒸气是看不见的气体。
我们看的“白气”,它不是气体,而是小“液滴”,是液体。
三、升华和凝华
1.升华:
升华吸热:干冰可用来冷藏物品。
(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成气态时,吸收大量热)2.凝华:
凝华现象:凝华放热。
考题赏析:
例3根据下表所提供的数据,在标准大气压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物质
熔点/℃
沸点/℃
酒精
-117
78
水银
-39
357
铅
328
1740
?
A.80℃的酒精是液态
B.气温接近-50℃时,应选用水银做温度计的测温液体
C.-39℃的水银吸热,温度可能不变
D.铅的凝固点是-328℃
解析:表中列出了三种晶体物质的熔点和沸点。
80℃高于酒精的沸点,所以80℃的酒精应是气态。
气温接近-50℃时,低于酒精的凝固点,温度计里水银已经凝固,因而不能用水银做的温度计的测量接近-50℃气温。
达到熔点的晶体,吸热温度不变,所以-39℃的水银吸热,温度可能不变。
铅的熔点328℃,它的凝固点也是328℃,不是-328℃。
答案:C
点评:晶体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因而当物体的温度处在凝固点或熔点时,物质存在的状态是液态、固态或者固液混合都有可能,比熔点(凝固点)高但低于沸点,存在的状态是液态,比熔点(凝固点)低,存在的状态是固态。
例4青藏铁路路基两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细、高约2米的铁棒(如图4所示),我们叫它热棒。
热棒在路基下还埋有5米深,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封装有适量液氨。
热棒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态氨受热发生?①?,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将热传导给空气,气态氨由此冷却?②?变成了液态氨,又沉入了棒底。
这样,热棒就
相当于一个天然“制冷机”。
这是我国科技工作者为解决“千年冻土”的许多创新和发明之一。
请问文中空格处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A.①汽化②液化
B.①液化②汽化?
C.①升华②液化???
D.①升华②凝华
解析:热棒相当于一个天然“制冷机”,说明它和冰箱的制冷机的工作原理一样。
物质先汽化后液化,不断重复工作,达到了降温的目的。
所以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态氨受热发生汽化,把热量带走;升到热棒的上端氨气,通过散热片将热传导给空气,放出了热量,温度降低,气态氨由此冷却液化变成了液态氨。
所以空格处的物态变化名称是汽化和液化。
答案:A
点评:以新背景材料为载体的信息题,一般篇幅比较长,内容较多。
在分析问题时要抓住的主干,去伪存真,不要被大篇幅的文字扰乱。
例5寒假的某一天,小洁随爸爸一起外出,突然发现汽车的前窗玻璃蒙上一层雾气,前方道路看不太清楚。
小洁正担心行车安全时,只见爸爸打开空调开关,对着玻璃吹暖风,不一会儿玻璃上的雾气就消失了。
请你应用物理知识解释雾气的产生及消除过程。
解析:寒假期间,汽车玻璃的温度比较低,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液化成小水珠,使玻璃上蒙上一层雾气;打开空调对着玻璃吹暖风,加快了水珠的蒸发,从而玻璃上的雾气就消失了。
答案:前窗玻璃的雾气是由于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液化成小水珠,使玻璃上蒙上一层雾气;打开空调对着玻璃吹风,加快了水珠的蒸发,从而玻璃上的雾气就消失了。
点评:物态变化的现象在我们身边经常遇到,遇到问题要多问一个为什么,利用所学知识进一步找出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