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饺子的研究

合集下载

水饺研究报告

水饺研究报告

水饺研究报告水饺研究报告引言:水饺是中国传统的食品之一,也是中国人餐桌上常见的食物之一。

水饺的制作工艺复杂,但却广受人们喜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本次研究旨在分析水饺的制作过程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为进一步探究水饺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水饺的起源和历史水饺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公元二世纪的汉代。

当时,人们将食材包裹在糯米团中下锅煮熟,这就是最早的水饺。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使用面粉替代糯米。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在陕西宜川的蜀山遗址中发现了使用面粉制作的饺子。

二、水饺的制作工艺1. 面皮的制作:将面粉和水拌和成面团,加入适量盐巴,并静置一段时间使其发酵。

2. 饺子馅的制作:将猪肉、鸡蛋、大葱、韭菜等食材剁碎,然后放入容器中拌匀,加入盐巴、酱油、姜蒜水等调料搅拌均匀。

3. 包饺子:将面团擀成一个薄皮,然后用勺子将饺子馅包入其中,并将饺子两边合拢。

4. 煮饺子:将包好的饺子放入沸水中煮熟,煮熟后捞起。

三、水饺的文化内涵1. 喜庆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饺被视为一种象征吉祥、幸福和团圆的食物。

尤其是在春节期间,包饺子成为人们家庭团聚的重要环节。

2. 地域文化的体现:中国各地的水饺有着不同的制作方法和独特的口味,体现了各地的地域文化。

如鲁菜的饺子以肉馅为主,川菜的饺子味道较为麻辣。

3. 传统节庆活动的一部分:水饺在中国的传统节庆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元宵节时吃汤圆,端午节时吃粽子。

四、水饺的营养价值水饺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食材而闻名。

水饺内含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能为人体提供多种营养。

五、水饺的发展前景水饺作为中国传统食品之一,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安全食品的需求增加,未来水饺行业应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和营养价值,开发出更多创新口味,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结论:水饺作为中国传统食品之一,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还有着丰富的营养价值。

水饺的制作过程繁琐,但其美味和文化价值令人难以抗拒。

饺子的科普知识

饺子的科普知识

饺子的科普知识
饺子,是中国传统食物,源于古代的角子。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南阳邓州人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作为药用,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饺子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又称水饺,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

有一句民谣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

”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

中国各地饺子的名品甚多,如广东用澄粉做的虾饺、西安的酸汤水饺、衡水的猪肉白菜饺,上海的锅贴煎饺、扬州的蟹黄蒸饺、山东的高汤小饺、沈阳的老边饺子、四川的钟水饺等,都是受人欢迎的品种。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红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

吃到如意、吃到红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饺子由馄饨演变而来。

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名称。

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元代、明代称为“扁食”;清代则称为“饺子”。

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东汉河南邓州人张仲景首创。

当时
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

随着时代的变迁,饺子逐渐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了传统的水煮饺子,现代社会还出现了各种口味和制作方法的饺子,如煎饺、蒸饺、锅贴等。

同时,饺子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经常出现在各种节日和庆祝活动中。

饺子主题研究报告小学

饺子主题研究报告小学

饺子主题研究报告小学1. 引言饺子作为中国传统美食之一,是广受欢迎的小吃之一。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中,饺子是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

本次研究报告旨在探讨饺子的起源、种类、制作方法以及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希望能够增加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2. 饺子的起源饺子起源于中国,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的饺子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通过对古代遗址中出土的压印刻画和工具的分析发现,人们在古代就已经开始制作饺子。

饺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中国。

3. 饺子的种类饺子因其制作工艺和馅料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种类。

常见的饺子有以下几种:3.1. 水饺水饺是最常见的一种饺子,也是最原始的饺子制作方式。

其制作方法是将面粉和水充分混合搅拌后,做成面皮,再将馅料包入面皮中,最后水煮食用。

水饺的口感柔软,馅料丰富多样,是中国传统饺子的代表。

3.2. 锅贴锅贴是一种煎饺,制作方法与水饺类似,但在煮熟之后会继续在锅中煎炸,使饺子底部变得金黄酥脆。

锅贴的馅料通常包括猪肉、韭菜等,是一种有着独特口感的饺子。

3.3. 红油抄手红油抄手是四川地区特色饺子,它的特点是味道麻辣。

将馅料包入面皮后,煮熟并拌入红油辣椒调料,再撒上蒜末、花椒粉等调料,使其味道更加浓郁。

红油抄手是四川菜系的代表之一。

4. 饺子的制作方法制作饺子的过程可以分为制皮、包馅、煮熟三个步骤。

4.1. 制皮制皮是指将面粉与水充分混合后,擀成薄片的过程。

制皮的时候需要掌握好面粉与水的比例,使面团达到柔软而有弹性的程度。

制皮时还需注意擀成的面片要薄而均匀。

4.2. 包馅包馅是将事先准备好的馅料包入面皮中并按照特定的方式封口的过程。

在包馅的过程中,需要细心包扎,以保证饺子的形状和馅料不外漏。

4.3. 煮熟将包好馅的饺子放入开水中煮熟,煮熟的饺子会浮在水面上,此时可以捞出食用。

5. 饺子与中国文化饺子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它不仅是中国人餐桌上的美食,还代表着团圆、吉祥和幸福。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庆典中,饺子是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

饺子研究作文

饺子研究作文

饺子研究作文饺子研究作文(精选23篇)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饺子研究作文(精选2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饺子研究作文篇1没事的时候,我喜欢帮妈妈做饭,但我最喜欢的是包饺子。

因为我最爱吃饺子,不过包饺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难忘的还是第一次包饺子。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中午,妈妈从菜市场买回来白萝卜和大肉。

一进家门,妈妈就说:“中午咱们吃饺子吧!”我高兴的拍手叫好。

等妈妈把馅和好后,做了分工她擀皮、我包馅。

我二话没说,系好围裙,挽起袖子,洗净小手,投入了战斗。

我左手拾起一张面皮,右手拿起筷子去夹肉馅。

可是肉馅滑不溜秋,我用了很大劲才加了一点儿,我把面皮的口子捏住,第一个饺子就包好啦!等我把饺子放到案板上一看,傻眼啦!扁扁的像一个“旺旺雪饼”。

我想:“下次我多放一点馅不就行了吗?”于是,我又拾起一张皮儿,用筷子夹了馅,这回加的真不少,可是皮儿好像跟我抗—议似的,我一捏肉馅全露出来了。

我不服输,又拾起第三张皮儿,夹了像弹珠那么大的肉馅,小心翼翼的捏好皮儿,这次饺子不胖不瘦,端端正正坐在案板上,好像在说:“祝贺你大功告成,继续加油吆!”那天中午,我吃着自己的“战利品”,心里有说不出的自豪。

通过这件事,使我懂得了只要用心,再难的事也能做好。

没事的时候,我喜欢帮妈妈做饭,但我最喜欢的是包饺子。

因为我最爱吃饺子,不过包饺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难忘的还是第一次包饺子。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中午,妈妈从菜市场买回来白萝卜和大肉。

一进家门,妈妈就说:“中午咱们吃饺子吧!”我高兴的拍手叫好。

等妈妈把馅和好后,做了分工她擀皮、我包馅。

我二话没说,系好围裙,挽起袖子,洗净小手,投入了战斗。

我左手拾起一张面皮,右手拿起筷子去夹肉馅。

可是肉馅滑不溜秋,我用了很大劲才加了一点儿,我把面皮的口子捏住,第一个饺子就包好啦!等我把饺子放到案板上一看,傻眼啦!扁扁的像一个“旺旺雪饼”。

水饺研究报告

水饺研究报告

水饺研究报告
水饺作为中国传统的食物之一,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喜爱。

本篇报告将对水饺的历史、制作工艺和营养价值进行研究。

水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的水饺是一种用羊肉、大葱和大蒜制作的食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饺逐渐发展成用面粉和水制作的包子,填充材料也多样化,包括猪肉、牛肉、鸡肉、鱼肉、虾仁等。

如今,水饺已成为中国传统的过年食物,寓意着团圆和吉祥。

水饺的制作工艺需要一定的技巧。

首先,面粉需与适量的水和成柔软的面团,然后按需求分割成小圆片。

接下来,将材料填充至面皮中间,并采取适当的方式合拢。

最后,将水饺放入热水中煮熟即可。

在制作过程中,需注意保持面团的柔软和水饺的形状完整。

水饺的营养价值丰富。

首先,水饺中的面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

其次,水饺中的馅料中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够提供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此外,煮水饺时,由于需要水煮,因此相对于油炸或者煎煮的食物,水饺的脂肪含量相对较低。

总结来说,水饺作为中国传统的食物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其制作工艺需要技巧,但不难掌握。

水饺不仅口感美味,而且营养价值丰富,是一种健康的食物选择。

饺子调研报告

饺子调研报告

饺子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和目的饺子是中国传统食品之一,在中国各地有着不同的制作方法和口味。

为了了解饺子市场的现状和趋势,本报告对相关信息进行了调研。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

问卷面向500名消费者,包括男女老少不同年龄段和职业的人群。

实地走访主要针对饺子店、超市和食品市场。

三、调研结果1. 消费行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每月都会购买饺子,并且有近一半的人每周都会吃饺子。

超市是购买饺子最主要的渠道,其次是饺子店和食品市场。

2. 饺子口味受访者对于饺子的口味偏好不尽相同,但是鲜肉、韭菜和虾仁是最受欢迎的填充物。

此外,辣味和酸味的饺子也有一定的市场需求。

3. 饺子价格调研发现,饺子的价格因地区、品牌和口味而异。

其中,在超市购买的饺子价格相对低廉,但是品质也参差不齐。

饺子店和食品市场的价格稍高,但是质量更有保证。

4. 品牌和包装在问卷调查中,超市自有品牌的饺子获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

这些品牌以其精致的包装和合理的价格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5. 市场趋势调研结果表明,随着消费者对于健康和营养的要求越来越高,饺子市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比如,一些厂家推出了低脂、低糖和无添加剂的饺子,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

四、建议结合调研结果,我们建议:1. 饺子店和食品市场可以提升饺子的品牌价值,打造自己的品牌口碑,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购买。

2. 饺子的包装需要更加精细,增强视觉冲击力,让消费者更愿意购买。

3. 厂家可以加强对于饺子健康营养成分的研究,生产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饺子品种,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五、结论本次调研发现,饺子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

希望通过本报告的发布,能够给相关从业者提供一些市场参考和发展建议,推动饺子市场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吃饺子不沾酱油真实案例

吃饺子不沾酱油真实案例

吃饺子不沾酱油真实案例引言饺子是中国传统的美食之一,在中国的家庭聚餐和节假日里经常会看到餐桌上摆满了香喷喷的饺子。

而吃饺子时,搭配上酱油是让很多人觉得更加美味的选择。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一些人却喜欢吃饺子时不沾酱油。

这个现象引发了我对于其背后原因的好奇,于是我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以寻找真实的案例,并深入探讨吃饺子不沾酱油的原因。

个案一:卫生习惯饺子中掺杂的调料在研究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位名叫王女士的受访者。

王女士热爱美食,但从小吃饺子时从未尝试过沾酱油。

她告诉我,她认为饺子中的馅料已经搭配得非常完美,不需要酱油来强调味道。

此外,她也对酱油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和过多添加剂有一定的担忧,因此选择不沾酱油吃饺子是她个人的卫生习惯。

卫生观念的影响另一位名叫李先生的受访者也表示,他平时非常注重饮食的卫生与健康。

他表示,一些酱油可能含有大量的盐分和添加剂,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外界的污染。

他担心吃饺子时沾酱油会增加自己摄入过多盐分和不健康的调味料的风险,因此选择不沾酱油来维护自己的健康。

个案二:口味偏好饺子本身的味道除了卫生习惯外,还有一些人选择不沾酱油吃饺子是因为他们认为饺子本身的味道已经足够美味。

例如,受访者张先生告诉我,他认为一些高质量的饺子在馅料的选择和调味上已经非常出色,吃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各种材料的细腻口感和独特的风味,不需要酱油来掩盖或增强味道。

对口味的追求此外,一些吃货也会选择不沾酱油来追求饺子原汁原味的口感。

他们认为酱油的添加会改变饺子本身的味道,他们更希望品味到原汁原味的饺子馅料和皮的味道,而不愿被酱油的味道所掩盖。

个案三:文化与传统饺子的地域差异在中国各个地区,对于饺子的吃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北方的传统饺子吃法是沾着酱油吃,而南方的一些地方则习惯清淡的口味,更偏向于不沾酱油。

这是因为中国的南北地域差异造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各地的人们对于味道的偏好有所不同。

背后的外在因素除了地域差异外,一些整体的文化和传统因素也会影响饺子不沾酱油的选择。

饺子文明发展历程

饺子文明发展历程

饺子文明发展历程
饺子作为中国传统食物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饺子是一种汤饺或水饺,由面粉和馅料制成。

以下是饺子文明发展的历程:
1. 原始时期至商代: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类似饺子的食物在中国早期的原始社会中已经存在。

商代时期,饺子的制作方法逐渐成熟,并开始在宫廷和贵族阶层中流行。

2. 隋唐时期:这一时期,饺子的制作工艺得到进一步改良。

面粉经过擀制成薄片,包裹各种食材后收口,使得饺子的形状更加美观。

同时,饺子的馅料也开始多样化,包括肉类、蔬菜和豆类等。

3. 宋元明时期:在这一时期,饺子的制作工艺进一步发展。

如宋代时期,饺子开始注重煮熟后的口感和色彩,增加了煮熟饺子的炖煮时间,使得饺子更加鲜嫩可口。

元代时期,饺子的馅料种类进一步扩展,融入了更多的调味料和香料。

4. 清代至现代:在清代,饺子作为传统的饮食文化之一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随着现代交通和物流的发展,饺子逐渐传播至全国各地,并加入了各种地方特色的口味和馅料。

同时,饺子也成为了春节等重要节日的传统食物,被视为团圆和幸福的象征。

总的来说,饺子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食物,经过多个时期的改良和创新,其制作工艺和口味不断发展完善。

如今的
饺子已经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名点》课程论文题目: 关于饺子的研究院系名称:旅游学院专业班级: 11专升本旅游管理学生姓名:伍卉红学号: 311040410862012年6月10日关于饺子的研究指导老师:李毅(黄山学院旅游学院,黄山,安徽 245041)摘要:本文通过对饺子的起源,饺子的制作和与饺子有关的饮食文化的分析研究,认为饺子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文化,是一处亟待开发利用的民族资源,经过一千多年的不断传承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饺子文化。

本文认为在这个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饺子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社会各界、舆论媒体以及广大爱饺者得共同努力,方能将这一民族的食品推上国际的舞台。

关键字:饺子起源;制作;饮食文化;传承创新引言最近在各大卫视上映的《舌尖上的中国》引爆了国人对美食的狂热追求。

全国各地,大江南北各色美食纷纷登台亮相,引来观众无限遐想。

而在这众多的美食中,饺子,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当仁不让的占据了重要一席。

本文对饺子的起源、制作以及与之有关的饮食文化做出了简单的分析研究,以便对饺子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一些思路。

一、饺子的起源饺子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传统主食和地方小吃,有着悠久的历史。

那么饺子究竟起源于何时,由谁发明的呢,对此人们有很多的说法。

三国时期,据说饺子煮熟以后,并不捞出来单独吃,要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和着吃,以至于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

当然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现在还很流行,像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三国时期的魏人张揖就在他写的《广雅》一书中,提到过这种食品,说它形状像月牙,想必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很相像了。

饺子发展到了唐代,就变得和现在的一模一样了,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唐代有个叫段文昌的宰相编的《食经》就有关于“馄饨、飰食(饺子)……”的记载。

还有种说法是唐太宗李世民喜欢吃丸子又害怕油腻,就吩咐厨师在肉中混合菜,结果啊,炸、氽不能固定成型,有个厨师很聪明,改用面皮包住馅心然后用水煮,唐太宗边吃边问吃的是什么,厨师回答说是用面皮包的丸子,这样做牢固,叫“牢丸”,没想到唐太宗非常的高兴,连称“这好!这好!”,从那以后,“牢丸”开始成为重大节庆的标志性食品。

到了宋代的时候我们把“饺子”称作“角子”、“角儿”这种称法,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燥肉双下角子”,这种说法持续到元、明、清乃至民国。

清朝时,饺子又有了新的称谓,出现了像“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各种叫法。

清朝就有史料记载,大抵意思是这样的:“每年的元旦子时的时候,盛襈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意。

”又说:“每年年初一,不管贫富贵贱,都用白面包饺子吃,叫做煮饽饽,全国都这样,没有什么不同的。

家里条件稍微好点的,就偷偷地在饺子中藏一些金银小锞,用来占卜算命,家里有人吃到的,就表示一生都会平平安安。

这些举动充分的说明了人们在新春佳节吃饺子,是为了辞旧迎新,讨个吉利。

近代徐珂编的《青稞类钞》中也说道:“有一种食物中间有馅,有人把它叫做粉角,蒸着吃煎着吃都可以,用水煮有汤的叫做水饺。

”饺子在各个时期,不同年代的称谓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地改良与发展,内容得到丰富,样式得以成型,地位日益提升,饺子已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喜爱的食品。

二、饺子的制作饺子的制作方法并不难,简单的来说,就是饺子皮和馅的混搭。

但这并不是信手一捏就能办成的事,要想制作美味可口的饺子,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在这个机械化的时代,各式各样的机制饺子皮为饺子的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人们省去了很多的工序。

现在大街小巷都有现成的饺子皮售卖,用现成的皮包饺子,总感觉少了那一点乐趣。

包饺子是唯一一处显示出北方人灵巧,南方人笨拙的地方。

小小的饺子,在北方人手里,都会被捏的天衣无缝,惟妙惟肖。

饺子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北方人喜欢用冷水和面,自己擀制饺子皮。

我想,这不仅更加的美味,干净,卫生,更是一个享受劳动成果的过程。

制作饺子皮,首先在面粉中放入适量的冷水,然后不停的用手和面,将面粉和水充分的融合,直至揉成一个大的面团,再盖上干净的纱布或毛巾,放置一个小时左右,之后用刀切成若干个小面团,先后用手搓成圆长条,再摘成一个个小面剂子,最后用擀面杖将这些小面剂子擀成一张张中间稍厚周边较薄的饺子皮。

接下来就是馅心的制作,饺子的馅料很多,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素菜馅,肉馅以及菜肉混合馅。

各地民间制作的饺子馅大多就地取材,随着季节的变化,馅心也随之发生变化。

通常会选一些时令蔬菜,再搭配猪肉,或者牛、羊肉一起混合搅拌做成饺子馅。

不同的馅心代表着人们相同的期望,即家庭和和美美,家人身体健康,日子越过越红火。

小小的一张饺子皮包罗万象,海纳百川,朴素的外表下暗藏着丰富的内涵。

这像极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中国人,淳朴的性情里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美食的追求。

三、饺子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普遍相信饺子能带来财气,带来好运。

虽然有点迷信,却折射出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说饺子的饮食文化,很自然地大家会想到一些与饺子有关的俗语。

比如“冬至饺子夏至面”,“三十晚上吃饺子——没有外人”“迎客的饺子送客的面”等等。

在中国,饺子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的主食,更大程度上被渐渐的礼仪化了。

1、饺子是一种节令食品:“冬至饺子夏至面”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普遍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冬至饺子夏至面”,饺子,早已经像年糕,元宵,汤圆,粽子,月饼一样,作为一种节令食品流传开来。

冬至吃饺子,历来有很多的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与东汉的医圣张仲景有关。

据说张仲景在长沙当太守的时候,经常为当地的百姓治病,有一年,因为长沙当地闹瘟疫,他就在衙门口垒了一个大锅,免费为百姓治病,这一举动对长沙百姓来说很受用。

当张仲景的任期已满,从长沙告老还乡的时候,正好赶上了冬至这一天,在回乡的途中,忍饥受寒的穷苦百姓随处可见,有很多人耳朵都被冻坏了。

看到这一幕幕,张仲景心里非常的难过,暗下决心要救治他们。

回到家后,很多人都来找他看病,整天忙得焦头烂额,可是他心里一直惦记着那些冻坏耳朵的穷苦百姓。

于是,他效仿在长沙时候的做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架起大锅,搭起医棚,向穷苦的百姓舍药治病。

张仲景的这一款药取名叫祛寒娇耳汤,是在总结了汉代300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而成的。

据说要先将羊肉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中一起煮,煮好后将它们捞出来切碎,再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需要救治的病人。

张仲景的这一款祛寒娇耳汤,现在我们可能无法考证,但可以想见,人们吃过娇耳汤后浑身变暖,血脉畅通,两耳发热,冻耳也得到了治愈。

我们今天早已经不再需要用娇耳汤来治冻耳了,可冬至吃饺子这种习俗却流传开来。

严寒的冬日里,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想必谁都拒绝不了这种诱惑。

2、饺子是一种象征食品:“三十晚上吃饺子——没有外人”饺子作为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春节里的节庆传统食品,由人们过节的必备食品,慢慢的演变为一种象征意味很浓郁的符号化食品。

首先,饺子寓意着新旧交替和辞旧迎新,“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意,意思就是新年与旧年在午夜十二点相交替。

“更岁饺子”通常要在除夕夜里就准备好,全家人一起“守岁”包饺子,等到子时“辞岁”时才吃。

其次,饺子象征着合家团圆。

在中国,除夕夜要吃团圆饭,而饺子成为北方地区除夕夜或初一的首选。

在外拼生活的年轻人无论离的多远,都希望过年能够回家吃一碗团圆饺。

最后,饺子象征着财气和福气。

如果大家细心地观察的话,会发现饺子的外形跟古代的金银元宝十分相像,人们热衷于吃饺子,一定程度上为的就是招财进宝。

另外,有些地区喜欢在个别饺子馅心中放入钱币或是红枣之类的东西,据说吃到者会交好运,吃饺子的过程也变得多彩起来,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乐趣。

3、饺子是一种礼节食品:“迎客的饺子送客的面”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礼仪之邦,礼尚往来的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中国人在款待亲朋好友时,总会拿出他们认为最美味可口的食物,而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足以表达主人的真诚,所以饺子当仁不让的成为迎接客人的首选。

四、饺子文化的传承创新饺子早已不单单是一种主食和地方小吃,而是作为一种文化受到世人的推崇。

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传统文化逐渐消亡的时代,如何充分利用民族资源,更好的发扬传统文化,将中国的饺子文化推上国际舞台,成为摆在国人面前的一个难题。

饺子发展到今天,出现了很多著名品牌,如广东的澄粉虾饺,上海的锅贴饺,扬州的蟹黄蒸饺,山东的高汤水饺,东北的老边饺子等等都受到了世人的欢迎;而德发长饺子馆推出的“中华二十四节气饺子”不仅增添了饺子的品种和内容,使人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不同节气中最清香、最鲜嫩、最有营养的饺子还因其把吃的食物同天、地、人密切结合在一起,更加符合人们绿色,天然,健康的饮食,堪称中国传统饺子发展史上的一次新突破;与之相呼应的西安创制的饺子宴,不仅形状各异,而且口味丰富,也让中外游客在游览千年古城之余饱享口腹之福。

此外,中华美食文化饺子节的举办,孔子学院中华美食文化课的学习,以及关于饺子的影视作品的拍摄,使得饺子这个小小的食品得以发出耀眼的光芒。

有人把饺子比作一面镜子,因为它能折射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生活百态,也让我们从中受到启迪,得以熏陶,更能够让我们从辉煌的民族文化中窥探过去,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1]学术期刊《优秀童话世界》2010年12期作者:未知篇名:《冬至吃饺子的传说》[2]学术期刊《烹调知识》2011年1期作者:缪士毅篇名:《饺子文化寓吉祥》[3]学术期刊《河南科技:乡村版》2007年2期作者:韦继兰篇名:《国外儿童新年风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