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第2课)

合集下载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②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②学会搜集资料,提高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渴望热情,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好奇心,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建立化学可以使人类生活更美好的信心,树立学好化学为全人类作贡献的决心。

②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学情分析:学生才学习了绪言《化学使世界便得更加绚丽多彩》之后,明白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的自然科学,对怎样学习化学有着强烈的兴趣。

本课题刚好讲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并且是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学生对化学实验是具有最大好奇感的。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实验习惯及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物质变化以及物质性质的概念及区别。

教学难点:物质变化以及物质性质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讲解:我们通过学习明白化学研究内容,以及发展史。

大千世界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他们的元素仅仅只有100多种,那么,物质是怎样构成?物质又有一些什么变化呢?魔术:雨落红花开提问:白花变成了红花,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二、实验探究观看视频:水的沸腾、胆矾研碎1、水的沸腾把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在试管底部小心的加热到水沸腾。

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移近试管口,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交流: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2、胆矾的研碎取少量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或蓝矾)放在研钵内,研碎。

观察并记录胆矾发生的变化。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性质和 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 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性质是物质的 固有属性,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 的具体表现。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 途。
1.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主要由化学
变化产生的是( D )
闻气体的方法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物质的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而物质的 变化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是一个运动过程。 物质的性质决定变化,而变化又表现出性 质,二者是不同的概念。在进行判断时要 注意语句中的一些关键词,在叙述物质的 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 易、难等。例如;铁生锈—化学变化;铁 (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5、阅读并回答问题:
在做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先用小刀切下 一小块,放入水中,可看到钠在水面上急速游动, 剧烈反应,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钠立刻熔成银 白色的小球,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
指出金属钠有哪些性质?
物理性质:色态 无色固体 密度 比水小
硬度 软 熔点 低
化学性质: 与水反应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
A.闻气味
B.看颜色
C.澄清石灰水 D.燃着的木条
4、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 E ) 哪些是化学变化( C )哪些是物理性质(BD) 哪些是化学性质( A )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变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 E、木棒受力折断。
【拓展】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
原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1.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 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设计说明本课采用“实物演示法”,使学生了解物理性质,“对比法”,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含义,再由变化引出性质,进而区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课堂练习”,以加深学生对相似概念的理解与把握。

不同的性质决定不同的变化,不同的变化反映不同的性质;不同的性质,决定不同的用途,不同的用途,反映不同的性质,让学生初步形成性质决定变化、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基本观念。

二、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在学生认识了两种变化后,进而介绍什么是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以及两者这间的关系,层次分明,方便学生们更好的理解有关概念,课后练习让学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变化,进行分类,贴近生活,学生易于接受。

(二)学情分析物质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知道物质的两种变化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有初步的学习化学概念的体验,相对来说,在学习上难度有所下降。

但是,学生对化学还是比较陌生的,对化学知识了解甚少,所以教师一定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含义。

(2)初步形成“性质决定变化,变化表现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表现性质”的化学基本观念。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初步进行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学会搜集资料,提高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2)培养观察实验的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变化和性质的区别,性质和变化、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五、教学策略通过物质的变化引出物质性质的概念,联系实例帮助学生学会区分变化和性质,并得出性质决定变化、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观。

六、教学过程复习:(1)下列四种生活现象中,与其他三种有本质不同的是()A.B.C.D.(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变化时是否生成新物质)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点评。

九年级化学上册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1.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重点与难点】重点:化学变化的概念.难点:化学变化的判断.【教学过程】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一).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例如: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 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煤和木材中的碳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等.提问:(1)同学们回忆一下,点燃蜡烛时有哪些现象?(点燃时,首先看到蜡烛变软,然后变成液态,再燃烧.)(2)蜡烛在熔化时生成新物质吗?我们把液态的蜡烛冷却后会怎样呢?(液态蜡烛遇冷又会变为固态,没有新物质生成.)(二).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例如: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等.下面我们重点介绍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1.熔点当固体物质受热时,达到一定温度就会变为液态,这种过程叫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一般来说固体变成液体和液体变成固体的温度是相同的.2.沸点液体沸腾的温度叫做沸点.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3.密度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密度.教师总结: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在使用中我们如何区别呢?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易、难、会、可以等.例如:(1)汽油燃烧 --- 化学变化汽油能燃烧 --- 化学性质(2)汽油挥发 --- 物理变化汽油易挥发 --- 物理性质[实验1-5]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仔细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和气味等.取一根小木条(或火柴)在空气中点燃,先后慢慢地分别放入盛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的变化.提问:根据以上实验现象,你能归纳出氧气和二氧化碳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氧气: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化学性质:能使木条燃烧得更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 课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 课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教后反思:
导学流程及标导学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2.分别列举3个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例子。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温故知新。
联系日常生活的经验,集思广益。
大胆假设和质疑,用科学的方法验证。
二、新知探究
(一)自学自研
阅读教材P8-P9,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怎样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举出常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哪些是化学变化( )哪些是物理性质( )
哪些是化学性质( )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变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
E、木棒受力折断。
四、学后反思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达标
从第一组中选择适当的词语的序号填入第二组的空格中。
九年级化学科目新课型第一章第2课时,总第3课时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2、在关于物质性质的描述中,能够初步区分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3、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重点:
1、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区别
2.闻气体的正确操作是怎样的?现在有两瓶气体:一瓶是二氧化碳,一瓶是氧气。你用什么方法区别它们?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有何关系?
(二)合作共研
专题一:
常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各有哪些?举例并归纳描述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语言具有哪些特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有什么关系?
三、巩固提升
1.下列方法可以用来鉴别O2和CO2的是(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讲解定义: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解释新物质生成的概念。
-演示实验:进行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实验,如撕纸片与燃烧纸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变化过程。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实例,如烹饪、电池使用等,让学生了解这些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物质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
1.回顾所学: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等概念。
2.重点梳理:强调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以及物质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提问解答: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对课堂上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解答,消除学生的困惑。
4.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教学也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将这些性质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重点:使学生能够区分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并举例说明。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设想
1.对于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分,我设想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树立绿色化学观念。
1.导入: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引导学生回顾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内容:
(1)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介绍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物质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讲解定义:介绍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概念,如颜色、硬度、燃烧性等。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2课)课件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2课)课件

B、煤的燃烧
C、矿石粉碎
D、钢铁生锈
3、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B )
A、冰融化成水
B、钢铁生锈
C、钢锭轧成钢条
D、蜡烛熔化
学以致用
4.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观察到以下现象:①菜刀表面常产生 棕黄色的斑点 ②新鲜萝卜放入泡菜坛中,几天后萝卜变 酸了 ③水果腐烂后发出难闻的气味 ④把鸡蛋放入白醋 中,蛋壳表面产生气泡 ⑤农田里烧麦沤肥,浓烟冲天 ⑥点燃烟花可看到美丽的焰火、闻到刺激性气味,现有四
实验二:胆矾的研碎
(1)取少量胆矾放在研钵中。 (2)用研杵把胆矾研碎,观察现象。
实验探究
实验三:胆矾与氢氧化钠反应
(1)取少量研碎的胆矾分别放入两只试管中。 (2)向其中加入少量的水,振荡直到变成澄清溶液。 (3)向其中一只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试管中发生的
变化。
实验探究 记录实验数据
序号
变化前的物 质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 疑惑吗?
(1)水变成水蒸气。 (2)酒精挥发。 (3)酒精能挥发。 (4)铁杵磨成针。 (5)铁器易生锈。 (6)纸张能燃烧。
学以致用
1、判断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C )
A、产生红光
B、放出大量的热
C、生成无色气体二氧化碳 D、木炭消失
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C )
A、火药爆炸
位同学就以上现象发表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B )
A.甲同学认为上述现象不能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B.乙同学认为上述现象表明变化后都产生了新物质,所 以都发生了化学反应 C.丙同学认为除了②以外,其余都是化学变化 D.丁同学认为上述现象确实表明变化后都产生了新物质 ,但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上册教案: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案 (第2课)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人教版上册教案: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案 (第2课)

备课时间:201 年月日授课时间:201 年月日总课时:第课时课题(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共需 2 课时此为第 2 课时教学目标1.在关于物质性质的描述中,能够初步区分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2.了解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多媒体合作讨论主备人梅明春课型新授课教学重难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教学过程师生互动二次备课【课前检测】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菜刀生锈 B。

牛奶变酸C.煤气泄漏遇火爆炸 D。

蒸汽锅炉爆炸2.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3.判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火星四射 B.放出大量的热C.生成四氧化三铁 D.固体质量增加4.古代人类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中,使物质发生的变化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的是()A.建筑房屋 B.烧制陶器 C.用麻织布 D.磨制石器【情境引入】两块金属片,一为铜片,一为铝片,你能区分开来吗? 说出具体的方法。

【问题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比较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概念实例【问题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较辩一辩: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密度大;E、木棒受力折断。

比较:“铜绿受热分解”是什么变化?【小结】描述性质时有一些重要的字:【问题三】物质用途和性质的关系讨论演示【实验1-2】课本第9页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氧气二氧化碳【小结】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性质用途()重点:1.注意闻气体的方法----扇问2.根据性质推测他们的用途3.思考: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区别方法?反馈练习1.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A.石灰石和稀盐酸混合会放出气体;B.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变成铜绿;C.铜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变成铜绿;D.常压下,水在100℃时能沸腾;E.水受热后沸腾变成水蒸气;F.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可以燃烧;G.镁条在空气中点燃后燃烧,生成白色粉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教学,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变现出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对化学知识的好奇心,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建立化学可以使人类生活更美好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课前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胶头滴管、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情景创设】下面是几种物质的自述:
这些物质的性质哪些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哪些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归纳】“蜡烛能燃烧、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是化学性质;物质的颜色、密度等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

【提问】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常表现在哪些方面?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简介】熔点:当固体物质受热时,达到一定温度就会变为液态,这种过程叫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一般来说固体变成液体和液体变成固体的温度是相同的;
沸点:液体沸腾的温度叫做沸点,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密度: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密度。

【归纳】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挥发性等都是物理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都是化学性质。

两种性质的区分关键看是否通过化学变化来体现:是——化学性质,否——物理性质。

【活动探究】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一集气瓶二氧化碳气体,
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闻一闻气味。

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
慢慢地放入两个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的变化。

【提问】你能描述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哪些吗?其中哪
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区分它们?
【归纳】
【想一想】在下图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归纳】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

根据物质的用途,可以推测其性质,并区别这些用途应用的是物质的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练一练】独立完成下列习题(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填空):
(1)木柴燃烧:____________,木柴能燃烧:____________。

(2)铁生锈:______________,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____________。

(3)硫是一种淡黄色固体:____________,把块状的硫研碎:____________。

【归纳】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变化,但二者又有不同之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是一个静态概念,常用“易、会、能、可以”等词汇描述;变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动态概念,表示正在或已经发生,多用“变成了”、“生成了”等词语。

本节小结:
【课堂练习】
1.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化学物质的应用非常广泛。

下列物质的应用是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石墨非常软可用于制铅笔芯 B.金属铜能导电可作导线
C.氦气不容易和其他物质反应,用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
D.金刚石非常硬可以作钻探机的钻头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
A.用海水蒸发晒盐 B.用木炭燃烧来取暖
C.用铝制成易拉罐 D.用钨丝作灯泡灯丝
3、判断下列描述分别属于物理变化、物理性质、化学变化还是化学性质。

(1)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2)蜡烛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3)镁带能在空气中燃烧;()
(4)氧气不易溶于水,比空气密度略大()
(5)木棒受力折断;()
(6)自行车车圈生锈;()
(7)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

()
4、将A.物理变化 B.物理性质 C.化学性质 D.化学变化 E.用途填入下列空格内。

(1)硫是淡黄色固体_____
(2)将少量硫粉放入燃烧匙中,将燃烧匙放在酒精灯上火焰加热,硫粉熔化____
(3)继续加热,硫在空气中燃烧____
(4)硫能燃烧___
(5)制造硫酸、亚硫酸盐、杀虫剂、塑料、搪瓷、合成染料等____
板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1、可燃性
2、稳定性
3、毒性
4、腐蚀性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1、熔点
2、沸点
3、密度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减弱了对概念的记忆要求,加强了理解层次的要求。

重视化学概念的形成,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以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和现象为素材,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这一基本概念。

教学设计符合课标要求,达到了教学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