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底地貌表示法确定主测深线间隔和测图比例尺

合集下载

如何进行海洋测绘与海底地形图制作

如何进行海洋测绘与海底地形图制作

如何进行海洋测绘与海底地形图制作在当今现代化社会中,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测绘与海底地形图制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海洋测绘和海底地形图制作可以为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运输等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海洋测绘与海底地形图制作的关键步骤和技术方法。

一、概述海洋测绘与海底地形图制作的重要性海洋测绘与海底地形图制作是现代海洋科学和技术的基石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它为海洋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空间数据,为海洋环境保护提供了基础信息,为海洋运输、海洋工程等提供了可靠的导航和设计依据。

通过准确、全面地测绘和绘制海底地形图,可以更好地了解海洋地形、地貌特征,揭示地壳变动规律,预测和预防海洋灾害,提高海上作业效率和安全性。

二、海洋测绘与海底地形图制作的关键步骤1. 海洋测绘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海洋测绘与海底地形图制作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根据测绘区域的特点和目标,确定测绘方法和测量设备。

同时,还需要评估相关的海况和天气条件,保证测绘工作的安全和可行性。

另外,进行测绘前还需要获取相关的航海图、卫星图像和现有的海洋数据,为后续的测绘工作提供参考。

2. 海洋测绘与数据采集海洋测绘的核心是数据采集,通常有多种数据采集方法可供选择。

常见的方法包括声学遥感、太阳光遥感、卫星遥感等。

利用声学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发送声波信号,在海底和水面之间测量距离和深度,得到海底地形的数据。

太阳光遥感和卫星遥感可以获取更广阔的海洋信息,比如海洋气候、水质条件等。

通过有效地采集和整合这些数据,可以获得准确、全面的海洋地理信息,为海底地形图制作提供关键数据支持。

3. 海洋测绘数据处理与分析海洋测绘数据处理与分析是制作海底地形图的关键环节。

它包括数据的清理、筛选、整合和处理等多个步骤。

清理和筛选数据旨在去除噪声和干扰,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整合和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和软件进行数据融合和分析,还可以进行数据插值、反演、模拟等处理方法,以获得更加完整和具有参考价值的海底地形图。

浅谈近海水下地形测量方法

浅谈近海水下地形测量方法

浅谈近海水下地形测量方法本文详细介绍近海域水下地形测量的具体应用及水下测量工作原理和方法,给出一种切实可靠、高效的水下测量方法,以供海洋测绘相关工作人员参考和借鉴。

标签:水下地形;测深仪;GPSRTK技术定位;深度基准面1、常规水下地形测量方法常规的水下地形测量方法有:(1)交会法:以前采用六分仪和经纬仪进行侧方和前方交会,目前利用全站仪可完成代替;(2)极坐标法:适合于水面不宽、静水面的水域;(3)断面索定位法:适用于水面窄、测深浅大比例尺测量;(4)无线电定位法:适合水域宽广区域,作业精度高,操作方便,不受通视和气候的影响。

2、GPSRTK测量定位方法随着测绘技术的进步和发展,GPS定位技术日趋完善,尤其是RTK实时动态定位系统以其高精度、高效率、易操作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测量和放样中。

使用GPS+RTK技术进行水下地形测量就更比较方便、快捷了。

下面以海鹰加科HY1601单频测深仪+中海达K3信标机为例,用GPSRTK测量详细介绍水下地形测量作业。

3、水下地形测量实施过程3.1仪器设备单频HY1601测深仪:该机具有数字输出功能,可实现与计-算机的实时通讯与数据传输;测量精度为+0.01m+0.1%D(D为所测深度),测量范围为0.3m-150m。

中海达K3信标机:经现场固定偏差改正后,近距离实时定位精度均≤±1.0m。

3.2水位站设立及水尺零点的引测水位站的设立要结合现场的条件设立水尺:(1)选在距控制点较近的位置设立水尺。

(2)选择在最低潮时设立水尺,水尺读数值设定范围高于最高水位低于最低水位。

(3)水尺设置垂直且稳固。

水位站的设立依据《水运工程测量规范》规定执行。

水尺零点引测:由于水尺设立在距控制点较近的位置,故水尺零点高程采用GPSRTK方法进行测量。

即在最近的控制点进行RTK校正并在最远控制点进行检核后,对水尺零点进行直接测量,取多回平均值为测量最终结果。

3.3测深线布设测深线按规范规定的比例尺进行布设,布设的主测线为总体上大致垂直于等深线的方向。

如何进行水下地形测量与地图制作

如何进行水下地形测量与地图制作

如何进行水下地形测量与地图制作水下地形测量和地图制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它不仅在海洋科学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在海洋资源勘探、海上交通规划以及海洋工程施工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水下地形测量与地图制作的相关技术和方法。

一、水下地形测量技术简介水下地形测量是指利用各种测量设备对水下地貌特征进行详细测量和记录的过程。

常用的水下地形测量技术包括声纳测深仪、多波束测深、浮标测高仪和激光扫描测深等。

1. 声纳测深仪:声纳测深仪通过发送声波信号并接收其回波,利用声速和时间差来计算出水下地形的深度。

它广泛应用于海洋科考、水下考古和海洋资源调查等领域。

2. 多波束测深:多波束测深是一种通过同时发射多个声波束进行测量的技术,可以提高测量精度和效率。

通过分析多个回波的特征,可以获取更为精确的水下地形信息。

3. 浮标测高仪:浮标测高仪是一种通过记录海面到测高仪浮标位置的距离来计算水下地形高度的方法。

它适用于近海和河流等较浅的水域,能够提供详细的地形高程信息。

4. 激光扫描测深:激光扫描测深利用激光束穿透水体并被水下对象反射回来进行测量,可以获取高精度的水下地形数据。

它在水下地形测量和海底地貌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二、水下地图制作方法探讨水下地图制作是基于水下地形测量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地图制作软件对水下地貌进行细致的描绘和展示的过程。

在水下地图制作中,需要考虑数据处理、地图样式设计和精度验证等环节。

1. 数据处理:水下地形测量数据通常为海底地形数据和水下物体数据。

在进行水下地图制作前,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清洗,包括数据校正、滤波处理和异常值剔除等。

这样可以提高地图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2. 地图样式设计:水下地图的样式设计需要考虑可视化效果和信息传递的需要。

可以通过不同颜色和线条的运用来表示不同的地貌特征,同时添加图例和比例尺等元素,使地图更具有可读性和美观性。

3. 精度验证:在完成水下地图制作后,需要进行精度验证以确保地图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海道测量(第二章海道测量基础)详解

2海道测量(第二章海道测量基础)详解

第二章 海道测量基础海道测量在技术方面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随着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特别是差分技术的使用,平面定位的精度有了较大的提高。

同常规的断面测量相比,多波束和机载激光系统几乎可以提供海底的全覆盖测量。

本章在分析了海道测量误差的基础上,讨论了测深密度、平面基准和垂直基准、海道测量分类等基本概念,最后对海道测量规范中海道测量误差标准进行了研究和比较。

2.1 测量误差分析2.1.1 测量误差指标测量误差包括偶然误差、系统误差和粗差,测量误差的大小决定了测量成果的质量。

衡量测量误差的指标通常采用精度(Precision )和准确度(Accuracy )。

精度表示观测值与其数学期望(平均值)的离散程度,是指内部符合精度或可重复精度。

精度表示观测值偶然误差的大小,是衡量偶然误差大小的指标。

若两组观测值的误差分布相同,则两组观测值的精度相同。

通常采用中误差Rσ作为衡量精度的指标,其方差2R σ可由下式计算:⎰+∞∞-∆∆∆=∆=∆=d f E D R )()()(222σ (2—1) 或: ∑=∞→∆=ni i n R n 122lim σ (2—2) 不同的R σ对应着不同形状的分布曲线,R σ越小,曲线越陡峭,R σ越大,则曲线越为平缓,如图2—1所示。

准确度表示观测值的真值或准确值与其数学期望(平均值)的离散程度。

准确度是衡量系统误差的指标,可由下式计算:)(X E X B -=~σ (2—3) 当不存在系统误差时,X X E ~=)(,则0=B σ由于在某一固定地点进行重复观测并不能消除系统偏差B σ,所以精度高并不能保证准确度高,误差分布非常密集的测量数据可能包含多项较大的没有测定的系统偏差,如图2—1(a )。

同样误差分布比较离散的测量数据可能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如图2—1(b )。

例如使用测深仪对某一深度进行重复测量,其测深精度为±0.1m ,若考虑其它误差因素其准确度可能只达到±0.2m 。

如何进行海底地形的测量与制图

如何进行海底地形的测量与制图

如何进行海底地形的测量与制图海底地形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占据了地球的大部分面积。

然而,由于其隐藏在水下,我们对海底地形的了解相对有限。

因此,进行海底地形的测量与制图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海底地形的测量与制图的一些方法和技术。

一、概述海底地形的测量与制图旨在揭示海底的地理特征,如海底山脉、海沟、海底平原等。

这些地形特征对于了解地球的构造和演化、进行海洋科学研究以及进行海洋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二、测量技术1. 卫星遥感卫星遥感技术是实现大范围海底地形测量的有效手段。

通过搭载在卫星上的多光谱、高分辨率摄像设备,可以获取卫星对地球表面的高分辨率图像。

通过后期处理和分析,可以获取海底地形的初步信息,如海底浮标的位置、海水深度等。

2. 激光测深激光测深技术是一种通过测量激光束在海洋中传播的时间来确定海水深度的方法。

该技术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的特点,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较精确的海底地形数据。

激光测深技术常用于测量近海和浅海区域的海底地形。

3. 声纳测深声纳测深技术利用声波在水中传播的特性,通过测量声波从发射到接收所需的时间,间接计算出海水深度。

声纳测深技术可以在深海区域进行海底地形的测量,在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资源勘探中具有重要作用。

4. 多波束测深多波束测深技术是利用多个声波发射器和接收器,以不同角度和方向发射声波,通过接收到的声波信号分析和计算,绘制出海底地形的立体图。

多波束测深技术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海底地形测量和制图领域。

三、制图技术1. 地形描测制图地形描测制图是利用现有测量数据和地表特征进行海底地形制图的方法。

通过将海底地形特征绘制在纸面或电子地图上,形成直观的图像,方便人们观察和分析海底地形。

2. 梯度插值制图梯度插值制图是利用测量数据点之间的梯度信息,通过数学插值方法生成海底地形的等高线图。

这种方法可以更加精确地表达海底地形的起伏和变化。

3. 三维地形制图三维地形制图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测量数据点转化为三维模型,可视化地表现出海底地形的立体特征。

水下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水下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水下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本次技术设计的任务是对XXX盐铁路水下地形进行测量,以获得水深观测数据,并将这些数据进行处理、转换和编绘成1:500水下地形图。

其目的是为了为铁路建设提供准确的地形数据支持。

2.项目执行要求2.1.任务安排为了保证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制定了详细的任务安排,包括外业数据采集和内业数据处理等环节。

同时,我们还对人员和设备进行了合理的调配,以确保任务能够按时完成。

2.2.工作量本次测量工作的工作量较大,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

因此,我们在任务安排和人员调配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规划和安排,以确保工作量得到合理的控制。

3.主要技术参数在本次水下地形测量中,我们使用了一系列的技术参数,包括平面、高程系统及基准等。

这些参数的选取和使用,对于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4.技术设计执行情况4.1.作业依据我们在进行水下地形测量时,严格按照相关的测量规范和标准进行操作,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2.平面及高程控制测量在进行水下地形测量时,我们采用了平面及高程控制测量技术,以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3.水下地形测量在进行水下地形测量时,我们按照预定的测线布设进行操作,确保测量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4.4.地形图编绘在进行地形图编绘时,我们按照规定的内容进行操作,确保编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提交的成果及资料我们提交了经过处理、转换和编绘后的1:500水下地形图,以及相关的测量数据和技术参数等资料。

这些资料对于铁路建设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保证测绘质量,本项目要求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外业调查和内业资料整理。

在外业工作中,要保证使用设备100%检验合格,工作正常,采集资料100%可信可靠,野外资料记录完整,真实客观解释外业资料,报告详实,图件完整清晰。

同时,针对工期与工作量以及测区实际情况,本队以工程质量优秀为测绘目标,加强项目管理职能,提高测绘效率,增加技术力量投入,保证工程进度,确保工程工期。

海底地形测量中的测绘技术要点和步骤

海底地形测量中的测绘技术要点和步骤

海底地形测量中的测绘技术要点和步骤海底地形测量一直是海洋地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海底环境复杂、测量难度大,使得海底地形测量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技术领域。

本文将探讨海底地形测量中的测绘技术要点和步骤。

一、海底地形测量技术要点1.选定适当的测量方法海底地形测量通常采用声纳测深仪、多普勒测流仪等仪器。

在选择测量方法时,应根据测区的深度、水流状况、地形复杂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合理布设测量网格在海底地形测量中,测量网格的布设非常重要。

合理的布设可以确保对整个测区的地形进行全面覆盖,并减少误差的积累。

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网格大小和布设密度是进行有效测量的关键。

3.充分利用辅助数据在海底地形测量中,辅助数据的使用可以提高测量效率和准确性。

可利用现有的卫星遥感数据、海底地质调查数据等,进行预处理和分析,为后续的测量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4.确保测量数据的质量海底地形测量的数据质量直接关系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因此,应严格按照测量规范进行测量操作,注意仪器的校准和调试,合理控制测量误差,并进行数据质量评估和验证。

二、海底地形测量步骤1.前期准备在进行海底地形测量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包括确定测区范围、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测区的预调查等。

通过对测区的了解和分析,为后续的测量工作制定合理的方案和策略。

2.测量仪器配置和校准根据测区的特点和测绘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并进行仪器的配置和校准。

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测量。

3.海底地形测量根据实际的测量要求和方法,进行海底地形测量工作。

通过船载仪器的工作,获取海底地形数据和相关参数。

在测量过程中,应注意船舶的行驶速度、测量仪器的工作状态等,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4.数据处理和分析对测得的海底地形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包括数据的修正和纠正、数据的滤波和插值等。

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得到更加精细和准确的海底地形图。

5.结果展示和应用将测得的海底地形数据和结果进行展示和应用。

测绘技术中的水下地形测量与水下地图制作

测绘技术中的水下地形测量与水下地图制作

测绘技术中的水下地形测量与水下地图制作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于地理信息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强烈。

测绘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旨在获取地球表面的准确、全面的地理信息。

而水下地形测量及水下地图制作则是测绘技术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海洋探测、海底资源开发、海上安全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水下地形测量是指通过测量手段来获取水下地形的高程、形状等信息的过程。

在过去,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人们对于水下地形的了解相对较少。

然而,随着水下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测绘技术实现了对水下地形的高精度测绘。

其中一项重要的技术就是声纳测深。

声纳测深是利用声波在水中传播的特性,通过发射声波信号并接收反射信号来测量水下地形的技术。

声纳测深仪通过测量声波信号的传播时间和反射强度来确定目标物体的距离和深度。

同时,还可以通过测量多个点的位置来绘制水下地形图。

除了声纳测深,水下激光雷达(SLR)也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的测量技术之一。

水下激光雷达是利用激光束在水下的传播特性来获取水下地形信息的一种技术。

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激光束的信息,可以精确测量水下地形的形状和高程。

水下激光雷达具有测量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海底地貌测绘、水下遗迹勘探等领域。

水下地图制作是根据水下地形测量所获得的数据,通过一系列的处理和分析,将水下地形信息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过程。

水下地图具有高精度、多层次、立体化等特点,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水下地形信息。

然而,水下地图制作过程中面临着数据量大、处理复杂等挑战。

在水下地图制作中,GIS(地理信息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

GIS可以将不同源的地理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与展示,从而实现对水下地形的多角度表达。

利用GIS技术,可以将测量得到的水下地形数据与卫星遥感影像、航海图、物质分布等数据进行叠加,从而建立起一幅立体化、多层次的水下地图。

此外,虚拟现实(VR)技术也为水下地图制作提供了新的视角。

利用VR技术,人们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身临其境地探索水下地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 因此海底地貌的表示主要以水深注记为主, 以
等深线为辅。如果我们参照陆地地貌分类方法, 为
了完善反映测区一定范围海底地貌复杂程度, 采用
以下几个相对分类指标对其进行衡量。假定海区的
面积为 S , 此范围内有 N 个水深点。

1. 平均水深 d 。水深平均值
N
d=
i
Ed
=1
i
2. 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 d 。水深最大值和最
表1
测量海区
测图比例尺
主测深线实地 间隔/ m
海港、锚地、狭窄巷道 1B2 000~ 及具有重要使用价值 1B25 000
的海区
开阔 的 海湾、地 貌较 1B25 000 复杂的沿岸及多岛屿
地区
地貌较平坦的沿岸开 1B50 000 阔海区
离岸 200 海里以内海 1B100 000 或

1B250 000
图 1 海图的统计分块
比较表 5 中范围大小相同的 48( d = 20. 3, $ d = 43. 2, R= 12. 48) 和 84( d = 23. 6, $ d = 13, R=
说主要是指主测深线的间隔问题。 主测深线的间隔主要是根据对所测海区的需求、
海区的水深、底质、地貌起伏的状况以及测深仪器的 覆盖范围而定的。总之, 以既能完善的反映海底地 貌, 达到测量需求, 又以经济为原则。根据主测深线 间隔的确定原则国内外提出的确定方法一般有两种: 一种是规定图上主测深线的间隔为 10 mm, 确定海区 的测图比例尺; 另一种是先确定实地主测深线的间 隔, 再取其图上相应的间隔, 最后确定测图比例尺。 我国采用前者, 详见5海道测量规范6, 摘要见表 1。
四、新方法实例
如我们将某海区一幅 1B250 000 民用海图, 按 照图 1 进行分块统计, 统计的数据见表 5 和表 6( 限 于篇幅, 仅给出部分数据) 。
编号
22 48 60 62 64 70 74 84
表 5 较小的矩形块统计的数据
d
d m ax
d min
$d
N
35. 2
47
25
22
13
20. 3 48
可采用不同的表 示方法, 且可几种方法配 合使用。
航海图上表示海底地貌以深度注记为主, 以等深线
为辅; 海底地形图以等深线为主, 以深度注记为辅,
还可配合使用分层设色法。等深线法是目前海底地
形图上表示海底地貌最基本、最精确的方法。以等
深线的形状及 其组合情况反映海底表 面形状的特
征。由于海道测量的主要目的是为编制航海图提供
类的前提, d 一定的情况下, 我们用统计方差( R) 和 际情况, 我们首 先仍采 用主 测深线 的图 上间 隔为
最大值与最小值差( $ d ) 来反映其海底地貌的复杂 程度。为了使分类标准趋于完善, 真实反映海底地
1 cm, 结合 S244 标准, 根据海区的水深和 重要性, 得到主测深线 的实地间隔和测图比例 尺的确定方
貌, 我们还用海区内水深分布密度和等深线密集程 法, 列于表 4。
表4
平坦
一般
复杂
d/ m
测图比例尺
主测深线 实地间隔/ m
测图比例尺
主测深线 实地间隔/ m
测图比例 尺
主测深线 实地间隔/ m
d [ 10
1: 2 000
20
1B1 000
10
1B1 000
10
10< d [ 20
1B2 000
20
1. 我国首先确定主测深线的图上间隔, 然后按 照测量海区的重要性及海区的复杂程度给出测图比 例尺, 从而确定了主测深线的实际间隔。
2. 国际海道测量组织 IHO 对海区按其重要性 和复杂程度分为 4 等, 直接按海区的等级给出了实 际的主测深线的间隔。
3. 国际海道测量组织 IHO 把海区的水深看作 为一个重要的因素, 对一等、二等、三等测量规定了 海区的水深范围。
1B500 000
5 00
1B100 000 或 1B250 000
1 000 2 500
1B50 000
50 0
需要指出的是, 以上测深间隔是针对单波束测 深仪测量而确定的, 对一些复杂海区和使用者有特 殊的要求, 为了详细显示海底地貌, 对个别地段可进 行放大比例尺测量, 布设更小测线 间隔的加密线。 必要时要利用多波束测深、侧扫声纳和激光测深系 统对重要海区进行全覆盖扫海测量。
1B2 000
20
1B1 000
10
20< d [ 50
1B5 000
50
1B5 000
50
1B2 000
20
50< d [ 100
1B10 000
1 00
1B10 000
10 0
1B5 000
50
100< d [ 200
1B25 000
2 50
1B20 000
20 0
1B10 000
10 0
200< d
4. 国际海道测量组织 IHO 对重要海区主测深
线的间隔确定的比我国的要小, 而且提出了必要时 要进行全床扫测, 并给出了必须探测出的海底地物 特征( 障碍物) 的最小体积。
三、确 定主 测深 线 实地 间 隔和 测图 比 例 尺的新的方法
我国海道测量规范和国际海道测量组织 IHO
都多次提到要根据海区的复杂程度及海底地形的变
XIA Wei, LIU Yan2chun, BIAN Gang, CUI Yang
摘要 : 通过对我国海道测量规范和国际海道测量组织 S244 标准中主测深线间隔 的确定方法进 行分析比较, 提出 一种基于海底 地 貌复杂程度的分类方法与海区水深的结合的情况下确定主测深线间隔和测图比例尺的方法。 关键词: 主测深线间隔; 测图比例尺; 海底地貌
编号
A B D G I J
表 6 较大的矩形块统计数据
d
d m ax
47
60
24. 3 47
30
43
38. 4 49 31. 6 47
32. 5 58
d min
$d
N
28
32
46
4. 6 42. 3 52
15
28
44
27
22
30
15. 8 31. 2 45
14. 6 43. 4 49
R
8. 3 10. 1 7. 7 6. 4 6. 6 10. 4
R
R> 5 R> 10 R> 10 R> 20 R> 100 R> 100
复杂
$h $ d > 20 $ d > 30 $ d > 30 $ d > 50 $ d > 100 $ d > 200
需要指出的是, 我们所给出的是相对的分类指 标, 平均水深 d, 是我们对海区地貌复杂程度进行分
度来完善分类。 在此海底地貌分类的基础上, 考虑到我国的实
4. 8 43. 2 21
11. 8 28
0. 9 27. 1 28
28. 9
38
15. 8 16. 2 17
31. 3
38
20. 1 17. 9 13
47. 9
58
40
18
10
19. 2
26
10. 8 15. 2 14
23. 6
31
18
13
19
R
6. 18 12. 48 7. 41 5. 35 4. 65 6. 43 4. 91 4. 64
24
测绘通报
文章编号: 049420911( 2004) 0320024204
中图分类号: P229
2004 年 第 3 期 文献标识码: B
基于海底地貌表示法确定主测深线间隔和测图比例尺
夏 伟, 刘雁春, 边 刚, 崔 杨
( 大连舰艇学院 海洋测绘系, 辽宁 大连 116018)
Confirmation of Main Surveying Line Span and Map Scale Based on the Expression of Submarine Relief
$d $ d< 10 $ d< 20 $ d< 20 $ d< 30 $ d< 50 $ d < 100
一般
R
$h
2< R[ 5
$ d < 20
5< R[ 10
$ d < 30
5< R[ 10
$ d < 30
10< R[ 20
$ d < 50
20< R[ 100
$ d < 100
R< 100
$ d < 200
二、目前 国内 外 主测 深线 间 隔和 测 图比 例尺的确定方法
海底地貌能否完善地显示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测深密度。所谓测深密度即单位面积内测得深读 点的数量。一般而言, 密度越大海底地貌显示得越 完善越准确。当然测深点的疏与密要与实际需要相 适应。测深密度是由测深线间隔与测深线上深度点 的采样间隔来确定的。应用不同的测深仪器测深, 因仪器的发射频率、测量的航速、水的深度不同、测 深密度也不同。对于一次测量作业, 测深线上深度 点的采样间隔一般是固定的, 那么测线布设考虑的 主要问题应是测深线的间隔问题。对于海道测量来
对过往船只或作业船只产生危险的障碍物的探测。 4. 三等。三等海道测量适用于除特等、一等及
二等之外的所有水深大于 200 m 的区域。 S244 最低标准中对不同测量等级规定了/ 最大
测线间距0, 其解释为 ¹ 单波束回声测深仪的测线 间距; º 条带式测深系统的扫描带外侧间的距离。 具体测线间隔应在 S244 标准基础上确定标准来评 价海底覆盖的充分程度并判断测线间距应该缩小还 是扩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