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三章 基础教育的教师与学生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目录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目录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教育功能与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三节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四节教育目的及其功能第五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三章学校第一节学下概述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第三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第四节学校文化第五节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第二节学生第三节师生关系第五章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第一节班主任工作概述第二节班集体第三节班级管理概述第六章课外活动第一节课外活动概述第二节课外活动的设计、指导与组织开展第七章教育研究第一节教育研究概述第二节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第三节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第四节文献的搜集与整理第五节教育研究方案的设计第六节教育研究的方法第七节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第八节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第九节我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几大学派第一部分教学法第一章教学目标第一节教学目标概述第二节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四节教学目标的设计、陈述方法和评价第二章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概述第二节教学过程概述第三节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第四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三章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学内容概述第二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三节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背景下的综合性学习第四节课程资源第四章教学设计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第二节课程的类型和结构第三节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实际与实施第四节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第五章教学实施第一节课程实施第二节教学方法第三节教学原则第四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五节说课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第七节现代学习方式第八节教学行为第六章教学评价第一节教学评价的含义第二节教学评价基本理论第三节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第四节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师范生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及特征(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1. 教育面对的是人的个体,每个个体人都是共同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共同性体现在个体性上,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2. 人的发展,就个体而言,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A.身体的发展指向个体身体素质的发展和生理机能的完善B.心理的发展指向个体认识、情感、意志、个性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3. 教育学视域中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各自内部及其整体性结构所发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尤其指学校教育阶段,个体身心成长发育成熟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1. 顺序性:个体生命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2. 阶段性:个体在身心发展某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般的特征。
阶段性要求教育合适不同年龄阶段,不可“凌节而施”。
3. 差异性:每个个体因独特而不同,表现出差异性。
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4. 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平衡。
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敏感期,及时而教。
5. 互补性:身心发展的机能之间互补,协同发挥作用。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人的身心发展是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不确定的。
但不管有多少因素,这些因素都是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
所以,单一因素的决定论是错误的。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大致有三类:1. 个体自身的因素2. 外部的环境因素和实践活动。
3.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都是错误的。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1.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2.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3. 后天获得性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4. 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
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教育学第三、四节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及实施

15
讨论
请各举一个属于“三个取向”的事例
16
忠实取向
本本主义,以教科书为本
17
改编取向例证:历史教学之争论
张宏伟、蔡中坚老师说,鸦片战争也有英国维护其商 业的性质,揭示的是这场战争的经济属性。 马执斌所称的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揭示 的是这场战争的政治属性; “这是两个既不矛盾、也不排斥的具有互补关系的判 断,共同揭示了鸦片战争的不同属性”。 《给教师的建议——从“鸦片战争可否称为商业 战争”,看中学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 《历史教学》2005年第4期,聂幼犁
13
忠实取向
课程实施是按部就班地执行预定课 程方案的过程。依据这一取向,预定课 程方案的实现程度,就是衡量课程实施 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 (忠实——亦步亦趋、循规蹈矩)
14
改编取向
师生在具体情境中,联合缔造新的教育 经验的过程。 在创生过程中,预定的课程方案仅仅是师 生进行或实现“创生”的材料或背景,是一 种课程资源,借助于这种资源,师生不断地 得以变化和发展,课程本身也不断得以生成。
4
1、课程资源的类型
◆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分成:
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按课程资源的空间特点,可以分成: 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网络课程资源 ◆按课程资源的形态特点,可以分为:
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种:
◆其他分类方式…… 5
课程资源分类角 度 组成要素 空间范围 运动特征 在教育发展中所 起的作用 开发利用角度 产生过程 物理特性与呈现 方式 功能特点 存在形式
28
二、影响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
《教育学》知识要点

中学教育学知识要点一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P1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5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乐为中心(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 P7(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P9(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P10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P11 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11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学(所占比重较大,应重点复习)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五章课程第六章教学第七章德育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第九章课外、校外教育第十章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地培养人(严格说,动物界没有教育)的一种社会活动(相对于先天而言,必须是后天获得的),是传承文化、传承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例如:小孩生下来就会吸奶——不属于教育(先天的);小孩无意识间学会了用火——不属于教育。
基本属性: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易出单选题。
从两种角度对教育的定义(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名词解释)更狭义的教育:德育(思想品德课)个体角度:教育等同于个体学习与发展的过程综上,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个体社会化的对立面是个体自由化(学习很多的社会规范)社会个体化——共同的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个体化表现(二)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育人性(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单选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多选题)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目的性)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社会性)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记住:此处不能换成“学校教育”。
(2)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纵向的不同,即不同的历史时期)。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包括教育的基本规律、目的、制度、师生关系、课程、教学、德育、班级管理、课外校外教育、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等内容。
以下是教育学的主要章节。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教育是一种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
教育的属性是育人性,即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目的性、社会性和育人三个方面。
教育的定义可以从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两种角度来看。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更狭义的教育是德育,即思想品德课。
个体角度上,教育等同于个体研究与发展的过程。
教育的社会属性是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和生产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然现象,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包括教育的普及规律、发展规律、差异规律和相互作用规律。
教育的普及规律是指教育的普及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教育的发展规律是指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育的差异规律是指教育的发展不同于地区、不同于个体;教育的相互作用规律是指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有用的人才。
教育制度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教育的类型、层次、阶段和课程设置等。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学生是教育实践的客体。
教师应当具备专业知识、教育素养和创新能力,学生应当具备自主研究、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
第五章课程课程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
课程的设计应当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
第六章教学教学是教育实践的核心环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学生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学生发展观
• 1.终身发展成为主导价值。 •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 活到老,学到老
• 2.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的追求目标 • 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 我国的教育目的
• • • •
3.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丰富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培养, 高中阶段设置选修课。
(一)基督教的“原罪说”
• “原罪说”即基督教中 认为任何人天生即是有 罪的,他们的罪先天地 来自其祖先——亚当与 夏娃。 • 儿童生而有罪,教育的 目的就是帮助儿童尽快 地赎罪。
(二)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
• 他认为上帝造人是采用了金、银和铁三种不同的 材料。 • 金质者最为高贵,他们的发展目标是治学和管理 国家,因而他们需要接受最高等级的教育; • 而银质者,其发展目标是武士,只需接受初等教 育就足够了; • 铁质者的天资最差,没有什么发展前途,无需接 受什么教育。
• • • •
(4)把握儿童发展的几个问题 1.发展不等于简单的变化; 2.发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3.发展不等于学习或接受教育的过程。
• 儿童发展的定义
二、儿童发展的特点
• 1.顺序性 • 循序渐进; • 不陵节而施;不能“拔苗助长” △
• 2.不平衡性 • 把握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
• 3.阶段性 • 阶段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 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根据实 际情况区别对待。
补充内容: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提 2.社会环境——重要作用 3.教育—— 主导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动力作用
第二节 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 • • • • 一、儿童发展的内涵 (1)儿童的发展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前提 遗传:是指从父母先辈继承下来的生理特质。 一方面,遗传为发展提供可能性; 另一方面,遗传是产生人的个别差异性的原因之 一; •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活动之中 •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
2.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以及各自的发展规律。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4.认识人的可教育性和人对教育需要性的意义。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一、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识记)★★★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1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变化,是就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而言的。
2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相互联系。
一方面,由于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支配着心理的发展;另一方面,身体的发展也受到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其中,尤其是情感对人的身体发展影响最大。
人的身心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简要地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关系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制约着心理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也受到认识、情感、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性的影响。
(2)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关系知识技能的掌握有利于思想品德的提高。
这就是《中庸》讲的“尊德性而道问学”。
思想品德的提高也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
二者不一定成正比,但从概率统计优势来看,二者是一定成正相关的。
(3)知识技能、思想品德与认识能力、心理特性发展的关系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心理过程和认识能力基础上进行,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心理意向或特性。
人的认识能力,心理特性或意向也要在掌握知识技能和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二、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1.“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36—1934)早年曾专门研究过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维果茨基所谈到的人的发展,主要是就儿童的心理和智力而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反感的教师行为7大类:
最伤学生自尊的五句话 : 1、你给我从教室里滚出去”这 句话有1050名学生“用脚投票”
2、“神经病”、“二百五”、 “垃圾作业”等口头禅,反感 学生占征求意见总学生数的79.5 % 3、“你孩子没救了!” 75.4%
4、,“这么简单的题目,你都 不会做,你怎么会这么笨?” 5、“我从来没碰到过你这样的 学生!拜托你不要拖全班的后 腿。”
1、作业量太多,甚至布置后不批改。 2、上课提前、下课拖堂,过多地占用 学生独立作业的时间,擅自挪用音体 美、信息课、眼操及课外活动时间。 3、批评时爱翻旧账,动辄向家长告状 或把家长叫到学校,不仅骂学生本人, 就连家长也受牵连。 4、大面积、经常性、不分阶段地留晚 学,把留晚学、罚抄作为惩罚的手段。 5、处理事情太武断,还没调查就下定 论。 做事势利,对待学生因其家境、学习 成绩好坏而不同,因是否自己班级的 学生而态度不同。 6、上课时,动辄有对学生扔书、撕书、 撕作业本、扔粉笔头、扔黑板擦、用 教鞭敲讲台、掀桌子等粗暴行为。
(一)教师的社会地位
1.传统观念中的地位 “圣人”“社会一切人的表率” “尊师”:
天地师:《尚书》“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荀子,天地君亲师,礼之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 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国将兴,必尊师重傅……国将衰, 必轻师贱傅。” 弟子侍奉师父师母:“有事,弟子服劳;有酒食,先生馔” 师死服丧: “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
讨论: 谈谈你的一位印象深刻的老师,他 有哪些特点,并分析作为一个好教师应 具备的职业素养。
最受学生欢迎的十种老师
一是像父亲一样严而有度的老师。 二是像母亲一样慈爱的老师。 三是实习老师。 四是有宽容心的老师。 五是热爱学生的帅哥老师 六是温柔的美女老师。 七是风趣幽默的老师。 八是充满爱心的老师。 九是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的老师。 十是真才实学的老师。 /f?kz=620338606
精神失落
物质贫乏
清代 李喻 伤心夜雨,蕉窗点半盏寒灯,替诸生改之乎者也; 回首秋风,桂院剩一枝秃笔,为举家谋柴米油盐。
小结: 一、与官僚统治集团的依附关系,教师从未获 得主体地位 二、教师没能作为一个职业群体而获得应有的 政治经济地位。
3、当前教师的社会地位
“回流”原因:老师工 资和福利待遇越来越好, 其次是有寒暑假。排在 第三位的是稳定。此外, 还有受人尊敬、年龄越 大越有竞争力等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
法》第七条规定“教师 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 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 术团体、参加进修或其 他方式的培训”,并在 有关条款中规定“各级 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应 当制定教师培训规划, 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 思想政治、业务培训”,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 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应当 为教师的社会调查和社 会实践提供方便,给予 帮助。”
(4) 教师的职业声望
教师的职业声望是指"他人和社会对教师职业 的有利评价和承认,如公众的认可和称道,尊敬 和钦佩,荣誉和敬意等."
蜡烛 人梯 园丁
四、教师劳动的特点
1.劳动性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劳动过程的长期性和连续性 3.劳动者自身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4.劳动成果的个体和群体相结合性
(1) 教师的专业地位
职业与专业?
职业——社会分工 专业是指一群人经过专门教育或训练,具有较高深和 独特的专门知识与技术,按照一定专业标准进行专门 化的护理活动,从而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促进社会 进步并获得相应报酬、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专门职业。
完整的知识系统;长期的培养训练;严格的资格证书; 不断的组织进修;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社会地 位……
第三章 基础教育的教师与学生
提 纲
第一节 教师职业与专业发展
第二节 教育过程中的学生 第三节 师生关系
第一节 教师职业与专业发展
资料一:
引自:/edu/2010-1/04/content_12749585.htm
资料二:
可见,——教师职业 越来越具有吸引力
A.身份特征:从事专门职业的专业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学历;专业知识;其 他”
B.职责:教育教学。 C.使命:教书育人。
二、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教师作为一种专门性的职业是历史发 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教师职业产生的条件 三个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 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学校教育的出现
/jhwb/2009-09/09/content_705871.htm
五、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基本素质 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基础文化知识素质、仪表素质 (二)职业素质 学科知识、教学技能与能力、科研素质等 (三)、专业发展素质 1、职业道德素质
认为教师不属于“完全”专业人员的观点
美国的尹特齐尼等人认为,教师与护士,社会工作者 三种人员只能归为“半专业”人员; 日本的市川昭午则将教职视为“准专门职业 因为他们都认为教师的专业性不及医生,律师等,不 能称为"完全"的专业人员.
规定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1966年颁布)文件中明确肯定“教师的工作应被视为专业 性职业” 。 我国也将教师职业确认为专门的职业,在1993年10 月颁布的《教师法》中写道:"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 的专业人员"。
2、历史上教师的实际地位
原始社会:部落酋长或巫师 奴隶社会:“官守学业”“学在官府” 春秋战国:私学:以“名”取“位”
学吏
官俸、束修 地方教官与同级地方长官平礼 代:兼议政 代:“计资定品” 朝:不高于九品“未入流者”
官学:以“位”取“禄” ;教官、学官、
汉 唐 明
蒙学教师:是知识分子的最下层
五、教师专业素养
博文:要开学了 要开学了,好激动,会不会换老师呢,换成什么样 的老师呢?只要不要换英语老师和社会老师就可以了。 最好把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给换了。我就开心死了, 当然还会有很多人和我想法一样,我们班达成一致的是 讨厌语文老师,喜欢英语老师和社会老师。社会老师好 幽默,每次上课都好好玩,就算快期末要背题,我们就 背社会背得好,就连我前面的小糊涂都会背。喜欢英语 老师是因为她爱笑,不像某些老师天天绷着一张脸,跟 谁欠他似的。语文老师上课时老看电脑我们不知在干什 么,一次我们组做值日,发现老师电脑上面写着“小孩 生病怎么办”,结果第二天她家孩子就病了,哈哈哈, 这叫罪有应得。谁叫她上课不好好上呢~~~
1、思想者的理解
功能和作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师者,人之模范也。” “悟道”“行道” “安贫乐道”“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敬业: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三乐也”
德才兼备: “智如泉涌,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不愿转行做老师的白领看来, 排在第一位的原因是认为教 师这一职业环境相对封闭, 接触新鲜事物少;其次是认 为做老师职业发展会受限制, 此外还有收入普通、责任大、 操心等顾虑。
小结:教师职业的特点
1.职业形象的准公共性 2.职业环境的相对封闭性 3.工作绩效的模糊性 4.职业待遇的福利性 5.教师角色的多样性
据经验证实: 娶媳妇一定要娶老师。 高端大气上档次, 低调奢华有内涵, 贤良淑德气质佳, 能挣会花最顾家, 宝宝教育全靠她! 是居家教娃的好帮手, 上到疼人疼己疼对象, 下到衣物整洁有淡妆, 和朋友相处和睦, 对孩子疼爱有加。 好媳妇不一定是做老师的, 但做老师的一定是好媳妇!
离心力
2、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
教师职业的发展经历了“长者为师”、“以 吏为师”以及“职业教师”三个发展阶段。
历史时期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教师职责 职业形态
长者为师 能者为师 以吏为师 僧侣为师
专门的职业教师 制度 汉武帝设太学, 置“五经博士”
三、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表现在两方面:
谐社会,他们毅然放弃了教师主导地位。现在他们走过来了!他们
身穿皱巴巴的校服,面黄肌瘦,头戴八条禁令,脖子上围着五个严 禁,脚踏三条底线,肩扛各种考核指标,左手捧着党风廉政责任制,
右手捧着安全责任书,腋下挟着各种职称考试复习题,包里装着各
科案、教案材料。他们目光呆滞,声音沙哑地喊着口号:”打不还 手,骂不还口,学生毁我千万遍,我待学生为初恋!”
师术:
“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2、概念
广义:=教育者(教管、教辅、专兼职教师、家 长)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范围内的教育工作者,即 “具有一定资格的专职教师和相对固定的兼职教 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认为: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 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国民素质的使命。” 三层含义:
/html/99/99640.html
相当于城市教职工的68.8% 和69.2%。
(3) 教师的政治地位
我国80年代以来的教师政治 地位在逐步提高:
专门制定《教师法》,以 法律的形式规定教师应享有 的权利和待遇 教师享有包括 职业本身特点所赋予的专业 方面的自主权: ①教育的权利; ②专业发展权; ③参与管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