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三章学生

合集下载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育人的发展第一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一、人的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指的是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方面所产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青少年儿童的发展,指的是这一年龄阶段的个体在其发育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07空)二、关于人的发展的动力观(记基本观点代表人物)(一)内发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

(二)外铄论(08多选)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荀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三)在个体活动中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集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论述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巨大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起动力作用。

缺少其中的一项或几项都会影响人的正常发展。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简述 e.g..①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②为什么说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物质前提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空)。

在这方面,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能很好的说明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及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听懂几句简单的话,仅仅学会了6个词;七年
过后,她学到45个词,并勉强学了几句话。
在她生命的最后三年中,卡玛那喜欢并开 始适应人类社会了。人类文化的习惯取代了 以前野兽生活习惯。她已经习惯于晚上睡觉 并开始害怕黑暗了;她吃东西用手拿着,喝 水也使用杯子;时钟报时也理解成作息的信 号了;她整天喜欢和辛格夫人在一起,还能 从晾好的衣服中拣出自己的去熨平……但是 在智力发展的水平上,卡玛那根本不能与同 年龄的正常孩子相比。在刚被发现(8岁)的 时候,她的智力只相当于6个月的婴儿;快到 15岁时,相当于2岁婴儿;她在17岁那年死去 了,当时的智力才相当于4岁小孩的水平。
• 国内外近半个世纪有关研究表明:
• 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关键期; • 8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 • 2至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第一个的关键期; • 2岁半至3岁是教孩子怎样做到有规矩的关键期; • 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指数数儿和按要求
取物品及说出个数等); • 3岁至5岁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拉提琴3岁
卡玛那对阿玛那怀着深厚的感情。 她俩象小狗一样互相偎依着睡在一块。 一年后,阿玛那死去了,卡玛那流了 眼泪,而且两天两夜不吃不喝。十天 过后,她还经常嗅阿玛那生前常到的 那些地方。但是卡玛那对其他人却怀 着敌意,要是有人在她吃食时靠近, 她就咆哮起来,显出凶狠的样子。其 他的孩子也引不起她的兴趣。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 统一性
• (一)社会的发展制约和促进人的发展 • (二)人的发展推动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不同学龄阶段学生发展的一般特征 1.小学生智能和情感发展的一般特征 2.中学生智能和情感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

教育学知识框架第三章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概述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尤指个体身心两方面的积极变化过程。

身体发展指个体有机体各个组织系统的健康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因论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2)外铄论柏拉图是西方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1)内因论1、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2、柏拉图——认为“理念”先天存在于人的灵魂内,人只有通过追忆才能获得知识;3、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费洛伊德——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4、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认为“所有其他的能力,包括道德都是受成长规律支配。

”(2)外铄论1、荀子——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只有通过学,才能发展善。

2、英国哲学家洛克——“白板说”,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本身没有任何内容,可以在上面任意涂抹,即外部力量决定人的发展状况。

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强调外部力量的决定作用。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通过个体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个体积极的实践活动是架通内因和外印的桥梁,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直接、现实的力量。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1、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

青少年身高、体重两个生长高峰期—— 0—1岁/青春期2、不同方面发展有早有晚。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判断题分章节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判断题分章节汇总

教育学判断题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一个6岁的孩子偶然地碰到了电线,被电伤,但他也因此获得电的有关知识,这种过程是一种“教育”。

2.严格的说,“抚养”、“养育”行为也能称其为“教育”。

()3.从本质上讲,机械的灌输也是一种“教育”。

()4.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与今天的“学习”的含义等同。

()5.社会主义的教育也是具有阶级性的。

()6.教育不仅成为改变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力量,而且也可以成为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这是教育的生产性的重要表现。

()第二章学校1.现代学制产生于美国。

()2.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3.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公益性并不体现在私立学校中。

()4.沟通在管理活动中应占有中心地位。

管理系统中的层级越高,管理工作中沟通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5.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等课程标准文件,从本质上说应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因此全国课程标准必须统一。

()6.精神文化是指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学校规范是针对学校成员的,不同的规范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和态度,因而构成不同的文化。

()7.马克斯-韦伯是古典组织理论的代表人之一。

()8.正式沟通是指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

()9.学校绩效的评价模式有多种,其中的目标评价模式认为绩效应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的人才为标志,这种模式注重效率。

()10.学校绩效的评估方式按照性质分类可以分为绝对标准评估和相对标准评估。

()11.中小学的学籍管理包括成绩评定、升级和毕业等项内容。

()12.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和总务工作管理。

()13.定量评估,是对工作绩效所进行的质的鉴定,从总体上给予评价。

一般常用于职称评审、职务任命、宣传表彰等管理领域。

()14.系统权变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60年代。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学生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学生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学生发展观
• 1.终身发展成为主导价值。 •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 • 活到老,学到老
• 2.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的追求目标 • 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 我国的教育目的
• • • •
3.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丰富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培养, 高中阶段设置选修课。
(一)基督教的“原罪说”
• “原罪说”即基督教中 认为任何人天生即是有 罪的,他们的罪先天地 来自其祖先——亚当与 夏娃。 • 儿童生而有罪,教育的 目的就是帮助儿童尽快 地赎罪。
(二)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
• 他认为上帝造人是采用了金、银和铁三种不同的 材料。 • 金质者最为高贵,他们的发展目标是治学和管理 国家,因而他们需要接受最高等级的教育; • 而银质者,其发展目标是武士,只需接受初等教 育就足够了; • 铁质者的天资最差,没有什么发展前途,无需接 受什么教育。
• • • •
(4)把握儿童发展的几个问题 1.发展不等于简单的变化; 2.发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3.发展不等于学习或接受教育的过程。
• 儿童发展的定义
二、儿童发展的特点
• 1.顺序性 • 循序渐进; • 不陵节而施;不能“拔苗助长” △
• 2.不平衡性 • 把握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
• 3.阶段性 • 阶段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 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根据实 际情况区别对待。
补充内容: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提 2.社会环境——重要作用 3.教育—— 主导作用 4.个体主观能动性——动力作用
第二节 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 • • • • 一、儿童发展的内涵 (1)儿童的发展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前提 遗传:是指从父母先辈继承下来的生理特质。 一方面,遗传为发展提供可能性; 另一方面,遗传是产生人的个别差异性的原因之 一; •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活动之中 •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教育学的决定论

教育学的决定论

教育学7第三章学生——第一节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及其教育影响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除了儿童发展的概念以外,还包括关于儿童人性特点、儿童发展的性质、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和儿童发展的价值目的等重要内容。

关于儿童人性和儿童在个体人性展现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性原因的问题,历史上有三派不同的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辐合论。

一、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者认为,人性的个体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所决定的。

在这一类思想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基督教的“原罪说”和中国古代的性善性恶论等等。

在柏拉图的儿童发展观中,儿童发展的目标及个性的差别,早已由人生来的自然素质所决定了。

他认为上帝造人是采用了金、银和铁三种不同的材料。

柏拉图关于儿童天生素质不等的观点,为教育实践中的阶级差别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中世纪的西方教育中,基督教的“原罪说”成为一种典型的儿童观。

在这种理论中,儿童被视为生而“有罪”的人,赎罪成了人生的目的,教育成了帮助他们尽快赎罪的手段。

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儿童观,是围绕对人性的认识展开的。

主要形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和董仲舒、韩愈提出的性分上中下三等的观点。

遗传决定论使人们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这种观点不仅为统治阶级放弃民众教育、实行等级教育制度找到了理论依据,也为个别教育者推卸自己的责任找到了借口。

二、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

在环境决定论的儿童发展观中,洛克的“教育万能论”和华生的“环境决定论”有着很大的影响。

洛克在其所著的《教育漫话》中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由于教育之故。

”行为语义心理学家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目的教育学原理第三章主要讨论的是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在教育中所追求的最终结果或目标。

教育的目的对于实施教育活动具有指导作用,能够明确教育的方向和重点,为教育者提供指导原则和标准。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介绍的教育目的有劳动教育目的、智育教育目的、体育教育目的、美育教育目的、道德教育目的以及综合目的等。

首先,劳动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勤劳刻苦、自强不息的劳动精神和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

劳动教育目的要求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来增强自信心和掌握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从而为将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其次,智育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理智能力。

智育教育目的强调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智育教育目的要求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意识,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再次,体育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体育教育目的要求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机能和培养协作精神。

体育教育目的还要求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意志力、执行力和坚韧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此外,美育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美育教育目的要求学生通过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来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美育教育目的强调学生对美的感知、理解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

还有,道德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

道德教育目的要求学生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力。

道德教育目的还要求学生明辨是非,审视和思考道德问题,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最后,综合目的是指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

综合目的强调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多元能力的培养。

综合目的要求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包括智力发展、体能发展、情感发展、审美发展等。

总结起来,教育学原理第三章介绍的教育目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具有指导意义和行动准则。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三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

2.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以及各自的发展规律。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4.认识人的可教育性和人对教育需要性的意义。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一、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识记)★★★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1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变化,是就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而言的。

2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相互联系。

一方面,由于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支配着心理的发展;另一方面,身体的发展也受到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其中,尤其是情感对人的身体发展影响最大。

人的身心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简要地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关系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制约着心理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也受到认识、情感、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性的影响。

(2)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关系知识技能的掌握有利于思想品德的提高。

这就是《中庸》讲的“尊德性而道问学”。

思想品德的提高也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

二者不一定成正比,但从概率统计优势来看,二者是一定成正相关的。

(3)知识技能、思想品德与认识能力、心理特性发展的关系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心理过程和认识能力基础上进行,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心理意向或特性。

人的认识能力,心理特性或意向也要在掌握知识技能和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二、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1.“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36—1934)早年曾专门研究过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维果茨基所谈到的人的发展,主要是就儿童的心理和智力而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第三章学生
识记:
三种主要的儿童发展观: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辐和论
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节制的自我演变过程。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

他的贡献,在于明确地提示了儿童主体协调机制在连接刺激与反应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突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儿童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杜威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的主体,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他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尽量去除教育过程中各种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儿童兴趣的内容与形式,使学生的发展更适合儿童的个性需求,更贴近社会的现实生活。

从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出发,他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论断。

教育的根本点在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教育就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围绕儿童的兴趣、需要等进行组织,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处于教育活动的中心地位。

他则在肯定儿童主体重要性的同时,指出了环境条件的特点对于儿童主体发展的意义,提出对环境,尤其是对教育这一特殊的儿童生活环境的改造与控制,使其能适应儿童发展的倾向,满足儿童发展的需求。

儿童个体发展的定义
儿童的个体发展是指儿童有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生理和心理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领会:
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对教育的影响
一、遗传决定论
在这一类思想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和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一)基督教的“原罪说”
这是西方中世纪教育史上一种典型的儿童观,它视儿童为生而“有罪”的人,赎罪就是人生的目的,教育就是帮助儿童尽快赎罪的手段。

“原罪说”扼杀了儿童活泼的天性、灿烂的童年。

在中世纪基督教学校中,儿童与成人的差别被忽视了,学生被要求严格地按学校内刻板的作息方法进行学习,完全没有游戏和自由活动的时间。

学生们被迫重复着枯燥的读书、劳动、唱赞美诗等活动,若有违规行为,还要受到体罚。

(二)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
这种儿童观认为,儿童发展的目标及个性的差别,早已由人性的自然素质所决定了。

他认为上帝造人是采用了金、银和铁三种不同的材料。

金质者最为高贵,他们的发展目标是治学和管理国家,因而他们需要接受最高等级的教育;而银质者,其发展目标是武士,只需接受初等教育就足够了;铁质者的天资最差,没有什么发展前途,无需接受什么教育。

铁质者需要的不是才能的开发,因为他们没有才能的天赋条件,他们只需掌握某种劳动的技能,养成服从的品性就足够了。

(三)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我国古代儿童观是围绕对人性的认识展开的,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认为;孟子主张注重教育内容对儿童的影响;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

由于上述观点对善恶的肯定与否定过于绝对化,难以解释现实中人的发展差异复杂多样的事实,韩愈等又提出了性三等论。

韩愈认为,“学而愈明”为上等,“可导而上下”的为中等,而下等品性的人,只有用刑罚来控制他们的行为。

遗传决定论使人们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这种观点不仅为统治阶级放弃民众教育、实行等级教育制度找到了理论依据,也为个别教育者推卸自己的责任找到了借口。

二、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

环境决定论虽然否定遗传生物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但仍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受某种外在于儿童主观控制的某种因果关系的制约。

环境决定论的盛行直接导致了传统教育实践具有重视教师权威、书本知识和学校纪律等特点。

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控制儿童学习活动的环境、内容和方式来达到控制儿童发展的目的。

“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谚语在我国广为流传,就是环境决定论对人们的教育方式选择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

环境决定论在肯定了儿童发展的可塑性的同时,也将儿童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牢牢地固定在失去自主性的被塑造地位上。

三、辐合论
辐合论,也称之为二因素论。

这种儿童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

辐合论认为,心理的发展不是单纯地靠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不是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而是其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

但并非所有肯定这两个因素的学者,都简单地同意“发展等于遗传与环境之和”的判断。

辐合论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是明显的,儿童心理学理论被确定为教育者必备的知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被视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原则依据;同时,在教育实践中也加强了对教育内容、方法选择方面的控制,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环境的设计与控制。

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一)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二)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三)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儿童个体发展概念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
•发展不是单纯的生理成熟
•教育不等于发展
儿童个体发展表现出的几个普遍的特点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实现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需要把握的几项要求
•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
•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
从主体性的结构上看,一般认为,主体性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结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的几个基本原则
•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