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不陪孩子写作业?
孩子入读小学一年级的家长千万别陪读

孩子入读小学一年级的家长千万别陪读很多家长在孩子升入小学之后,都沦为“陪读”、“侍读”,而且对这种状况感到无可奈何,“孩子小,记不住作业”;“不看着她,她就不写作业!”孩子初上学在家做功课时,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是必要的。
但有的家长在孩子做作业时总是陪在旁边,一切准备工作由家长给做,有了困难家长马上予以解决,做作业时家长盯着,做完作业由家长检查、改错。
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一种依赖心理,不陪就不读。
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
怎样从“陪读”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让孩子获得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呢?首先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孩子上学后,家庭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家庭学习环境的准备是一项重要内容。
您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给孩子准备独立的学习小空间,可以是房间的一个角落或单独一个房间,有一张小书桌,一个小书柜即可,重在安静、整洁。
为孩子选择好台灯:一般用光线柔和的白炽灯;15—25瓦,左侧取光,灯臂可调整,灯罩将灯泡全部遮蔽以免眩目,开关安全、方便。
学具的准备:书包、文具盒、直尺、三角尺、削好的HB铅笔几支、圆头小剪刀一把、橡皮数块(没有图案的)。
所有的文具只要实用就行,切忌玩具化、高档化。
当然,以上几点只是物质上的准备,仅有这些还不够。
孩子做作业时家长忌在家中看电视、打麻将或频繁地问这问那,而应该让孩子独立地完成作业。
家长也应有意在一旁看书、看报,给孩子以潜移默化地影响。
不要“陪读”并不是说不要去关心、帮助孩子,家长的帮应首先体现在帮助孩子学会学习。
例如,低年级的孩子学习粗心,往往不会检查作业。
为了培养孩子学会检查,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学习内容出些题目自己做,让孩子当老师来改爸爸妈妈的错。
这种做法不仅会引起孩子的兴趣,而且在批改卷子的过程中就自然培养起仔细检查作业的能力。
教资面试:家长认为陪孩子写作业能提高孩子学习效率,你怎么看?

教资面试:家长认为陪孩子写作业能提高孩子学习效率,你怎么看?一提到陪娃写作业,相信很多家长会产生共鸣,9月14日,一位爸爸因为辅导孩子学习被气到下巴脱臼,大晚上郁闷就医的一幕,引发网友关注。
拍下视频的妈妈说,当晚爸爸辅导女儿学习,闺女不开窍导致他情绪太过激动,直接被“气掉了下巴”。
对此,网友们纷纷表示理解。
家庭教育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在教师资格面试回答规定问题环节中,也出现过很多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题目。
结合当下热点,中公教育研发团队以“如今大部分家长认为陪孩子写作业能提高孩子学习效率,对此,你怎么看?”为例,与广大考生共同分析,本题的答题方向不唯一,考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解答,小编在这里以“可以提高孩子学习效率”为观点,为大家梳理思路,以助考生全面备考。
一、提出观点家长陪孩子写作业的目的是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但是如果家长帮助过多,反而容易造成孩子对家长的依赖,影响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但是若是家长陪孩子写作业的方法得当,我认为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的。
二、具体分析家长陪孩子写作业,与孩子在一起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而且可以及时解决孩子做作业时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在陪伴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到孩子的知识漏洞,及时查缺补漏。
但是,如果家长仅仅在一旁督促,催促,则容易使孩子产生紧张情绪,进而严重影响孩子集中注意力。
尤其是,有些父母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对孩子大喊大叫。
孩子们会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中不知所措,一些他们本可以解决的问题可能无法解决。
因此,如果家长过度干预孩子学习,不仅不利于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而且严重影响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三、解决措施那么,如何陪孩子写作业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呢?我认为家长可以从心理和行动两方面实施:心理方面。
作为家长一定要端正态度,明确陪伴的目的。
陪写作业的目的,是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自我检查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辅助孩子学习。
家长要不要陪孩子写作业观后感

家长要不要陪孩子写作业观后感看了关于家长要不要陪孩子写作业这个话题后啊,我可真是感触颇多。
以前啊,我就觉得家长陪孩子写作业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儿。
你想啊,孩子小,自制力差,要是没有家长在旁边盯着,那还不得玩疯了,作业啥时候能写完啊。
就像我邻居家的小孩,他爸妈忙得顾不上他写作业,那孩子写一会儿就去抠橡皮,再写一会儿又去翻漫画书,作业能磨蹭到晚上十点多。
所以我就觉得,家长陪着写作业,最起码能保证孩子按时把作业做完,这多好啊。
可是看了不少观点后,我发现这事儿还真没那么简单。
有家长说啊,陪孩子写作业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我一朋友就跟我倒苦水,说每次陪孩子写作业,她都得被气得血压飙升。
孩子一有不会的题,就眼巴巴地看着她,她要是给孩子讲一遍没听懂,那心里的小火苗就“噌”地起来了。
而且孩子还会变得特别依赖家长,自己根本不愿意动脑子,反正有爸妈在旁边呢。
这就像是给孩子养成了一个“拐杖”,离开家长就走不稳路了。
我还看到有专家说呢,孩子写作业是他们自己的事儿,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这就好比小鹰得自己学会飞翔,你不能老在旁边扶着它。
如果家长一直陪着写作业,孩子就没有机会学会自我管理。
等孩子长大了,上了中学、大学,家长总不能还跟着去陪读吧。
这么一想,还真有点道理。
现在我就觉得啊,这陪孩子写作业就像走钢丝,得掌握个度。
如果孩子还小,刚上小学一年级,家长可以在旁边稍微引导一下,比如说帮孩子建立写作业的习惯,告诉他们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完作业要怎么收拾书包。
但可不能孩子一遇到问题就立刻告诉答案,得让孩子自己先思考。
等孩子大一点了,比如说三四年级,家长就可以慢慢放手了。
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完成作业。
要是不放心,可以等孩子写完后再检查一下,有问题再给孩子指出来。
总的来说呢,家长陪孩子写作业不是简单的“要”或者“不要”,得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和学习情况来决定。
这就像做菜,每个孩子都是一道独特的菜,你得用不同的烹饪方法才能做出美味佳肴。
家长帮孩子写作业对吗?

家长帮孩子写作业对吗?不建议家长帮孩子写作业,一般情况下,如果孩子的假期作业不多,孩子完成的并不吃力,而且需要的时间不是太长的情况下,家长没有必要帮助孩子,毕竟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如果孩子假期只顾着玩,导致假期快结束时候还没有完成作业,家长也不应该帮忙,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自己做的事情后果自负。
吃一堑长一智,在下一个假期,孩子肯定会记得完成作业了。
家长帮孩子写作业的危害:1、养成“不劳而获”的心态一旦家长帮孩子写作业,会让他们养成不劳而获的意识,企图通过眼泪和祈求的方式,赢得父母的体谅,从而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这种不劳而获的心态,不仅会体现在写作业这件事情上,甚至会对他们人格三观的形成,都产生不良的影响。
2、老师无法掌握孩子学习情况家长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对是比较强的,如果帮孩子写作业,当老师看到孩子全部对的答案之后,完全没有办法掌握孩子的真实学习情况,尽管家长帮孩子写作业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并不了解孩子真实情况的老师,则会一头雾水。
3、最终成绩受影响家长帮助孩子写作业,这种长期纵容孩子的行为,只会让他们最终的成绩受到影响,先不说学业是否能追上,单单是面对不断落后的成绩,都会让他们失去积极向上的心。
4、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帮孩子写作业的父母,在学业上对孩子相对是比较纵容的,完全处于散养的状态,只要是符合孩子的意愿,他们都会无条件地满足,这种连作业都帮孩子代写的家长,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只会培养出不良的学习习惯,从而让他们无法提高效率,更不会养成自律的学习习惯。
面对孩子的作业,家长应采取何种态度?1、首先帮孩子端正对待作业的态度家长必须帮助孩子提高对家庭作业的责任感,要让孩子明白,每天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作业是他必须要做到的,是他作为一个学生应尽的职责,就像爸爸妈妈每天上班时都要尽心尽职地完成本职工作一样,没有任何可以讨价还价的余地;家长还必须帮助孩子提高对家庭作业重要性的认识,要让孩子明白做作业是掌握好知识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学习的延续和拓展,是巩固知识和提高学习成绩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看孩子乖乖写作业文案

看孩子乖乖写作业文案
1、陪孩子乖乖写作业,精神极度紧张。
2、陪孩子乖乖写作业,我去,此处省略一万字。
3、每天陪娃乖乖写作业有种随时阵亡的危机感
4、有一百种痛到期末才懂,那叫陪孩子乖乖做作业!
5、年纪轻轻的非要陪孩子乖乖写作业,看,气死了吧!
6、有人问什么可以锻炼自己的意志-----陪孩子乖乖写作业。
7、孩子写作业太马虎,根本就是为了敷衍老师和家长。
8、肾上腺飙升中,老母亲陪孩子乖乖写作业呕心沥血漫漫路。
9、陪孩子乖乖写作业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耽误时间的事情没有之一。
10、孩子乖乖做作业总是家长催一答催,孩子动一动,为此家长很着急。
孩子不想写作业怎么开导

孩子不想写作业怎么开导?1、陪着孩子一起写在家写作业是十分孤独的事,就算家长勉强孩子写作业,孩子也只会应付。
如果做家长的在这个时候可以陪伴着孩子一起写作业,就算家长只是在孩子旁边简单的坐着也能够帮助孩子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需要陪伴,包括写作业的时候也是如此。
家长陪伴孩子写作业,不仅可以监督孩子还可以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孩子。
除此之外,对培养亲子感情也有很大的帮助。
2、用“望梅止渴”的方法让孩子充满动力有很多家长表示,孩子刀枪不入,也愿意给他时间,愿意给他帮助,可是他就是不想去写可怎么办。
还有一个终极方法,就是让孩子“望梅止渴”。
家长要学会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喜好,抓住他的弱点,让他认识到:只有写作业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
当孩子觉悟了,上道了,写作业就变得很轻松了。
3、不要打扰孩子很多家长习惯在孩子写作业时,悄咪咪的偷看孩子是否在认真学习,或是一晚上以送牛奶,拿东西的借口进出孩子房间好几次,这样都是很打扰孩子的,好不容易孩子静下心来,集中注意力认真学习,突然被打扰,然后又要花一段时间静下来,这样孩子做作业的效率也很低。
4、父母应该对孩子多进行表扬、鼓励当孩子完成作业的时候,不要吝啬自己的赞扬,无论作业书写的对错,家中首先就应该表扬孩子按时完成。
然后在针对作业的对错程度,对孩子进行适当的鼓励。
只要家长足够用心,对孩子给予肯定,想让孩子静下心来好好写作业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儿。
孩子不想写作业的原因:1、感觉写作业多此一举,上课已经全部掌握了。
2、作业有难度,自己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3、作业太多,感觉完不成,非常焦虑,想破罐子破摔。
4、写作业没意思,想多玩一会儿,写作业耽误了玩的时间。
孩子不想写作业的不良后果:1、作为一个学生,不及时完成作业,老师不能知晓你的学习情况,不能及时辅导你,使你掌握更多文化知识。
2、作为学生,写作业是必须的,而且要按时完成,如果不及时完成作业,一个是老师肯定会批评的,偶尔一次没什么但是时间长了,就会养成一个坏习惯,学习成绩肯定好不了,一个学生连最基本的要求都做不到,那是不允许的。
你怎么看待家长帮孩子写作文一事

你怎么看待家长帮孩子写作文一事正确的做法是:尽快培养小孩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
小孩一旦养成了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能力,那么,他的学习成绩不仅可以较快地提高,而且家长也会感到轻松因此,把陪读变为培养是做家长的必须要做的事情。
但是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家长适当“陪”点儿是有必要的。
这个“陪”不仅仅是陪着写作业,包括陪着孩子一起读书、一起写字,一起感受因学习带来的喜悦,随时指导一下孩子的读书、写字姿势;还包括教孩子如何削铅笔,如何收拾书包,如何准备学习用品,等等。
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再如,有些作业,如小实验、小制作、写观察日记、查资料等等,要是孩子需要你,做家长的就应该好好配合。
和孩子一起观察,指导孩子记好观察日记;一起做个小实验,一起做做手工制作……,边做边讨论,边做边交流。
在这段陪的过程中,家长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上,经过一段时间后,孩子逐步形成了好的习惯,家长就可以渐渐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作业,但是家长一定要坚持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最近,浙江金华一所小学叫停家长签字的新闻上了微博热搜。
在大家都感染了教育焦虑症的今天,“检查作业不是妈妈的事”似乎刺痛了教育分工这根敏感的神经,不少人直接在社交网络上吵开了。
“作业完不成家长还不管,到底是你自己家孩子还是老师家孩子?”“签字是小事,但布置的好多任务是孩子无法完成的,都要家长完成,家长也需要减负。
”“继医患问题之后,老师和家长也要打一架?”其实,靠老师管束和家长帮忙急于完成眼前任务、拿高分,都无异于对孩子“拔苗助长”,我们应该把落脚点放在孩子的自我提升和自我管理上。
家庭作业往往可以反映出孩子的能力水平,如果家长每次都“负责任地”帮孩子修改作业,甚至代孩子完成难度较大的任务,就等同于剥夺了孩子的成长空间。
我们不能嘴上喊着素质教育、喊着培养能力高于记住知识点,而实际上却把素质、能力固化成培训班的技能。
孩子每天在学校被管束得不能跑跳,放学后仍不能自主,要在监视下学习生活。
写作业该不该让家长陪

写作业该不该让家长陪现在社会上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写作业应该让家长陪伴。
但是这种观念到底是对还是错,真的适合所有的家庭吗?本文将讨论这个话题,并给出我的看法。
对于家长帮助孩子做作业的理由:首先,一些家庭认为,孩子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并不足以帮助他们完成家庭作业,而家长通常比孩子拥有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在陪伴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解决难题。
其次,有些家长认为,写作业是一项严肃的任务,孩子们还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重要性和意义,因此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培养他们的自律和条理性。
此外,写作业需要孩子们有一定的耐心和毅力,而孩子们的精力和专注度有限,家长的陪伴可以使他们更专注和不易分心,从而提高效率。
最后,一些家庭认为,陪伴孩子写作业可以增进亲子关系。
写作业是孩子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家长的陪伴可以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增加家庭的温馨和和谐程度。
以上几点都是支持家长陪伴孩子写作业的理由,这种观念也得到了很多家长的认同。
但是,这种做法真的适用于每一个家庭吗?对于给孩子写作业陪伴的负面影响:首先,家长的陪伴可能会对孩子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能力造成影响。
如果家长一直在身边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孩子们可能会失去面对挑战和问题的能力,失去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家长给孩子过多的帮助可能会打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孩子们会变得依赖家长的帮助,因此,孩子们可能会失去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而且,如果家长的帮助方式不当,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和负担。
一些家长可能会因为孩子的成绩和表现而过度关注和压力,从而给孩子带来精神上的负担和忧虑。
最后,家长的陪伴可能会给家庭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时间和经济压力。
孩子们的家庭作业通常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家长要陪伴孩子完成作业,可能会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从而影响家庭生活的平衡。
因此,陪伴写作业是否适用于每个家庭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为了正确处理好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家长不应该过多的介入孩子的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陪不陪孩子写作业?
A 成长案例
在“亲子关系”课堂做的调查显示,约四成家长反映对孩子写作业的习惯不满意。
有位二年级孩子妈妈说:“每次做作业都非常拖拉,好不容易开始做,五分钟不到又去玩玩具。
磨磨蹭蹭,本该四十分钟做完的作业他用两个小时也做不完,好几次,到了睡觉时间,他的作业还没做完。
孩子急了就会哭,他一哭闹,我就开始抓狂,导致情绪失控。
有一段时间,为避免他做作业磨蹭,他做作业时我在旁边拿本书陪着,他走神时我及时地提醒他,在我的监督下,他做作业效率会高些。
但我发现他慢慢地自己不肯动脑筋了,碰到不会做的题就停下看着我。
不陪吧,我又怕他不能认真做作业。
我到底陪不陪孩子写作业呢?”
B 心理解析
需要家长陪着才能写作业,这绝不是孩子的天性需求,也不是一个正常要求,这只说明他已养成一个坏习惯。
家长时时陪伴左右,事事关注,看似付出,实则是一种亲子之间相互依赖的行为模式,表明孩子内心不相信能管理自己,只能依靠于外部力量约束自己。
家长对孩子也有心理和感情上的需求,其实,有些时候家长的内心也在依赖孩子。
妈妈们说陪在孩子身边是担心孩子拖延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这只是借口。
人的天性都是追求自由的,任何事情,当它变成一项被监督完成的事情,其中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
儿童身上一些顽固性的坏习惯,几乎都是小问题没得到合理的疏导解决,长期和家长或教师摩擦冲突中固化的。
“陪”与“不陪”不仅仅是采取一个行为的思考,而是如何培养孩子在写作业或在其它的一些事情上的自觉、独立意识和习惯的思考。
C 指导建议
第一招:限时鼓励法
先了解一下孩子的作业量,心里估计一个完成的时间,然后征询孩子,如“语文40分钟能做完吗?数学30分钟能做完吗?如果在规定时间做完,给你贴上一个小星星,当达到5颗小星星的时候,妈妈会奖励一个你喜欢的东西或带你去玩。
”孩子同意接受后,若发现孩子写作业时有不专心做的表现,只要不是太过分,就让他动一动好了,毕竟家里是一个歇息的地方,比学校要自由得多。
注意的是,这种方法是为了首先纠正孩子作业施拉的习惯,他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作业写完就算达到了目的,要给予有形的物质奖励,至于作业质量是否满意,是后一步的事。
行为养成后,要进行巩固,此时,有形的物质奖励要逐渐减少,增加精神层面的奖赏,比如:拥抱、微笑、口头夸奖等。
并从定期检查改为不定期抽查,根据检查结果进行奖励。
第二招:中途安抚法
如果中途发现孩子做作业时在玩,父母可在旁边提醒一下,如“己经做了15分钟了,加油!小星星在等着你呢!”提醒无效,可以用安抚的方式制止,走到孩子身边,用手边抚摸他边说:“是不是遇到了难题,做不下去了,要不要妈妈帮你一下?”可以把孩子的注意力拉回到学习上。
这时家长要表现出一种平静的神情:“你很聪明,马上会做完的,妈妈等着你好吗?”使孩子明白:大人在关注他,希望他快一点完成作业。
对待做作业拖拉、爱玩的孩子,越是责骂、数落孩子,越会加重他的坏习惯。
第三招:自由支配法
余下的时间就必须由孩子自由支配,让孩子做喜欢的事情,家长千万不要干涉。
养成这样的习惯以后,孩子会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因为早写完就有很多时间玩了。
千万不要在学校布置的作业之外再增加额外的作业。
第四招:直接要求法
给孩子确定一个作业完成的最后时间,保证孩子十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如果在规定时间没完成,到了时间,家长说到就要做到,当然,在执行这一规定时,情绪要平静,不能发火。
要让孩子明白:大人说话是算数的,不是闹着玩的。
这种方法是不得己而为之,带有强迫性,最好与老师取得联系,请老师作好配合,以免老师认为家长不检查作业,把教育孩子的责任都推给了老师。
D 专家观点
孩子的弱点如果总是通过大人的操纵去克服,那只能叫做屈服。
屈服是不会成为孩子自我认可的一部分的,只要有机会,他就不再想屈服,就要从约束中挣脱出来。
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如果总是制造孩子的主动性和成就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好的习惯;如果经常让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内疚感,他就会在这方面形成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