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王静:伍雅清-- 汉语动结式生成研究述评--《现代外语》--2008-02.203-211+220
动结式论元实现的构式语法观

动结式论元实现的构式语法观动结式作为一种特殊的句法结构,论元实现过程非常复杂,底层述语动词的及物性并不是动结结构是否能带宾语的决定性因素。
本文借助构式语法探讨了底层述语动词如何利用角色熔合和构式单独提供这两种论元实现手段与动结构式互动从而生成合乎语法的论元结构,并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了违反语义一致原则的特殊汉语动结论元结构的生成原因。
标签:动结式构式语法论元结构动结式是汉语中使用频率极高的语法现象,体现了汉语言简意赅的语言优势。
动结式述补结构存在及物和不及物之分,但是整个述补结构的及物性和述语动词的及物性没有必然联系(朱德熙,1982:145)。
也就是说,述语动词不是动结式能否带宾语的决定因素。
本文以此为切入点,立足于构式语法分析动结式的论元实现。
一、Goldberg构式语法的论元实现途径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是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并且动词以何种方式与构式进行互动也是由构式决定的(Goldberg,2007:4)。
互动的方式直接反应于结构中体词性成分的实现过程。
如果动词属于与构式规约相联的某类动词中的子集,那么底层语义中动词的体词性成分(又称为参与者角色)能够与高层动结构式义的论元角色熔合(fusion)。
此外,两者的熔合受到以下两个原则的制约:a.语义一致原则(The Semantic Coherence Principle):只有符合普遍的范畴化原则的角色可以熔合。
b.对应原则(The Correspondence Principle):动词中被侧重的参与者角色必须与构式中被侧重的论元角色熔合。
下面通过双及物结构中构式与动词的互动来解释这两个原则。
该结构的构式义为“CAUSE-RECEIVE”,该构式包含三个被侧重的论元角色:施事(AGENT)、接受者(RECEIVER)和受事(PATIENT)(Goldberg,2007:48)。
例如,动词hand的认知框架内包含三个被侧重的参与者角色:传递者(hander)、接收者(handee)和被传递物(handed),并且这三个角色都符合普遍的范畴化原则,与双及物构式的论元角色一一对应。
汉语动结式研究综述

统论思想为主要 内容 , 强调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 号系统 , 具有分层次的形式结构 ; 在分析语言各个
层次时, 特别强调分析各种对立成分 。 因此结构主 义语言学汉语动结式研究主要从语言的层次结构
出发 , 研究汉语动结式的结构特征。 国内有许多学 者和专家从该视角研究了汉语动结式 。 朱德熙【 】 称
Ke y wo r d s : mo d e m C h i n e s e v e r b r e s u h a t i v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s t u d y p e r s p e c t i v e ; s u r v e y
三 十多年 来 ,现代 汉语 动结 式一 直是 学 术界
考。
一
关注 的焦点之一 ,不同学者或专家运用不同的语
言学 理论 对其 进行 了广 泛而 深入 的研 究 ,而且取
、
结 构 主义语 言学研 究 视角
结 构 主义语 言 学产 生于 2 0世 纪初 , 而且成 为 该 时期 主要 的语 言学 流派 ,它 以索绪 尔 的语 言系
语言学概论参考文献

《语言学概论》参考文献1. 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商务印刷馆,1985年。
2.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袁家骅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
3.岑麟祥:《语言学史概要》,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年。
4. 岑运强:《语言学基础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陈保亚:《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语文出版社,1996年。
6.陈昌来,《二十世纪的汉语语法学》,书海出版社,2002年。
7.陈原:《社会语言学》学林出版社,1983年。
8.程工:《语言共性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
9. 戴维·克里斯特尔编:《现代语言学词典》(沈家煊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0. 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80年。
11. 范晓:《语法理论纲要》,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
12.房德里耶斯:《语言》(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2年。
13.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
14. 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冯志伟:《数理语言学》,知识出版社,1985年。
15. 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中华书局,1963年。
16.高明凯:《语言论》,中华书局,1963年。
17.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语文出版社,1997年。
18. 桂诗春:《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
19. 桂诗春、宁春岩:《语言学方法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
20.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21. 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
22. 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得影响》(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
23. 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24.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中文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历年来汉语方言学研究著作以及学术论文的文献整理,从研究方向、研究历史、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新视角等几个方面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归纳分类。
不仅只局限传统的汉语方言学,还结合了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以及描写语音学等方面。
同时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对比,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
关键词汉语方言学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地域方言“方言”的概念最早大约出现在我国周代,就是所谓的殊方异语。
在这里我们引用袁家骅提出的“方言”定义,“方言是共同语的继承或支裔,一个方言有异于其他亲属方言的某些语言特征,在历史时期往往从属与民族的统一标准”。
1.研究方向:关于方言研究的方向,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在《汉语方言概要》中表示方言研究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方言本身的调查,系统地描写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第二,方言和标准语比较。
第三,把以上研究的结果,跟该语言的较古阶段比较,揭示这个语言分化和发展的过程。
李如龙则认为,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可分为横纵两个方面:横向比较是指,就现代普通话和汉语方言做横向比较,也就是做结构系统的比较,自然包含着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比较。
这些比较,就其同的方面可以概括出现代汉语的特征,就其异的方面可以区别开各方言的特征,从而更好地展现现代汉语的共性及其方言的个性。
纵向比较则是指,将方言与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做比较。
此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描写研究的一个对象,一个方言就是一个语言单位,是全民性的,有它的语音系统、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袁家骅,1988)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语方言的比较往往立足于自身情况的描写,通过与共时描写和历时演变的比较来探索出方言系统中的共性以及自身的个性。
2.研究历史:我国有关汉语方言研究的第一人,应当是两千多年前汉代的扬雄,他编纂了我国第一本汉语方言词汇比较词典--《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但可惜的是,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有关于汉语方言的研究往往是依附于文字学、音韵学等学科,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
语言学(100项)

语言学(100项)序号项目名称负责人所在省市工作单位项目类别预期成果计划完成时间1言语节律的三维模式及其认知功能研究吴洁敏浙江浙江大学重点项目专着2009-12-32晋方言语音百年来的演变研究乔全生山西山西大学重点项目专着2009-8-303影响中学基础英语教学质量的多因素系统研究刘永兵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点项目专着研究报告2010-7-14面向内容计算的汉语语义角色知识库的研究和建设袁毓林高校北京大学重点项研究报告电脑软2010-6-30目件5外语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王铭玉黑龙江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重点项目专着电脑软件2009-6-306语词构块式音义象征关系理论研究牛保义河南河南大学一般项目专着研究报告2010-6-307语言非范畴化研究刘正光湖南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一般项目专着研究报告2009-12-318多模态即席话语的语料库分析张佐成高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般项目论文(集)2009-12-319基于平行语料库的英汉对应意义单位研究卫乃兴上海上海交通大学一般项目专着电脑软件2010-12-3110英汉社会用语的语用实陈江南京大学一专着200证研究新仁苏般项目论文(集)9-12-3111英汉事件结构的对比研究吴平高校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一般项目专着2010-12-3112英汉语构式的认知研究邓云华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一般项目专着研究报告2010-10-113英汉语篇间接回指对比研究王军江苏苏州大学一般项目专着2010-7-114翻译接受理论研究朱健平湖南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一般项目专着2009-12-3115译者主体论屠国元湖南中南大学一般项论文(集)2009-6-30目16英汉翻译语言特征量化研究肖忠华浙江浙江大学一般项目专着研究报告2010-2-2817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研究郭尚兴河南河南大学一般项目专着2009-12-3118从巴色会文献看19世纪香港新界的客家方言庄初升广东中山大学一般项目专着2009-12-3119桂北平话语音历史层次及语言接触研究覃远雄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一般项目论文(集)2010-10-3120斯氏200词与闽粤客赣方言年代亲缘关系的计算研究刘镇发福建厦门大学一般项目专着研究报告2010-6-3021清初山东官话语音研究张山山东社会科一专着201鸿魁东学院般项目0-3-3122术语标准化研究与多语种术语对照词典编撰修刚天津天津外国语学院一般项目专着工具书2009-12-3123东干语调查研究林涛宁夏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一般项目专着2009-12-324中国北方(部分)人口较少民族语言保持模式个案研究丁石庆高校中央民族大学一般项目专着2010-12-325汉语网络词语理据研究许光烈广东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一般项目专着工具书2009-12-3126英语本土化研究及应用李文中河南河南师范大学一般项专着研究报告2009-12-3目027医患交际的会话分析研究于国栋山西山西大学一般项目专着2010-6-3028来华留学生语言社会化进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史兴松高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般项目专着论文(集)2009-12-329言者意义推断的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唐德根湖南湘潭大学一般项目论文(集)专着2010-7-3030中介语语言学的多维研究与学科建构杨连瑞山东中国海洋大学一般项目专着论文(集)2010-7-1031汉、维失语患者语言韵律损伤的对比研究梁洁新疆新疆师范大学一般项目专着2010-6-3032认知文体学与新时代外刘高清华大学一专着201语教育学综合研究世生校般项目1-12-333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依托式课程改革研究常俊跃辽宁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一般项目专着研究报告2009-9-134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反拨效应历时研究辜向东重庆重庆大学一般项目专着2009-12-335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下的外语学习方式与绩效研究阳志清湖南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一般项目专着研究报告2009-12-3136外语课堂话语研究与教师发展张莲高校北京外国语大学一般项目论文(集)研究报告2009-12-3137对外汉语远程可视化教学模式研究郑世珏湖北华中师范大学一般项论文(集)电脑软2009-5-20目件38外国人习得汉语相似词语的认知研究方绪军上海上海师范大学一般项目专着2009-12-339汉藏双语语料库处理技术及其标准规范研究才让加青海青海师范大学一般项目研究报告电脑软件2009-7-3040面向自然语言理解的会话行为研究杨平广东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一般项目论文(集)2010-5-2941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多语种语料库建设与研究戴炜栋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一般项目专着电脑软件2010-12-342基于平行语料库的《汉英词典》的研编李德俊军队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军事外交系一般项目工具书2011-12-843应用语言学名词审定潘上华东师范大一工具200文国海学对外汉语学院般项目书8-12-3144魏晋河洛音注研究蔡鸿贵州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一般项目专着2010-6-3045朱熹古韵研究陈鸿儒福建华侨大学科研处一般项目专着2009-8-3146俄地、白地东巴文调查研究喻遂生重庆西南大学一般项目专着电脑软件2009-12-3147古陶文研究徐在国安徽安徽大学一般项目专着2009-12-3148敦煌愿文词汇研究敏春芳甘肃西北民族大学一般项专着2009-12-3目049类型学视野中的汉语副词研究唐贤清湖南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一般项目专着2010-10-350清代琉球官话系列课本语法研究李炜广东中山大学一般项目专着2010-6-3051清人之唐诗注释研究郭芹纳陕西陕西师范大学一般项目专着2010-12-3152近30年来汉语虚词的发展趋势及其演化规律研究张谊生上海上海师范大学一般项目专着2009-12-3153现代汉语被动标记普-方表现的比较研究屈哨兵广东广州大学一般项目专着2010-5-3054汉语词语搭配获取与语陈江南京师范大一论文201义特征分析的相互关系研究小荷苏学般项目(集)电脑软件0-6-3055基于语料库及树型结构模式匹配的汉语句法自动分析陈家骏江苏南京大学一般项目论文(集)电脑软件2008-12-3156蒙古语喀喇沁方言语言接触个案研究包玉柱高校中央民族大学一般项目专着研究报告2009-12-357蒙古语朗读话语韵律特征研究呼和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一般项目专着论文(集)2010-12-3158维吾尔语框架语义分析系统的研究阿里甫·库尔班新疆新疆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一般项目电脑软件2010-12-359阿昌语方言研究袁焱云南云南师范大学一般项目专着2009-12-3160藏语比较语法周毛草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一般项目专着2012-12-3161海南临高语比较研究辛世彪海南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一般项目专着2010-5-3162汉彝对照标注词库的建设孙国英四川西南民族大学一般项目研究报告2009-12-163壮傣语支语法类型研究覃小航高校中央民族大学一般项目专着2010-9-964英语时态功能与生成系统研究何伟高校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一般专着论文2009-6院项目(集) -3065评价理论在文体学上的应用及评价语料库的研制彭宣维高校北京师范大学一般项目专着电脑软件2010-8-3166中国学生英语口头话语叙述能力发展规律研究俞洪亮江苏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一般项目专着研究报告2010-7-167中国学生英语听力能力发展的规律与思维方式朱放成湖南邵阳学院外语系一般项目专着2009-12-368日语网络教学系统的立体构建与开发范崇寅辽宁大连民族学院一般项目研究报告电脑软件2009-12-3169俄汉英句法语义对比研究李勤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一般项目专着2009-12-3170俄语言语行为理论与功能意向类型孙淑芳黑龙江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一般项目专着2010-6-3071东南亚华人社区汉语方言比较研究陈晓锦广东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一般项目专着论文(集)2010-6-3072朝鲜李朝《类解》类文献的汉朝词汇研究金哲俊吉林延边大学朝鲜-韩国学学院一般项目专着2009-10-373朝鲜时期官话教科书中的非汉语用法研究岳辉吉林吉林大学文学院一般项目专着2009-12-374汉韩动词配价对比金奉民吉林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一般项目专着2009-10-375普通话语调短语音高走势模式研究陈虎军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青年研究报告2009-1系项目2-3 076优选论框架下的韵律句法映射的英汉对比研究杨军江苏东南大学外语系青年项目论文(集)2009-5-3077翻译批评研究刘云虹江苏南京大学青年项目专着2010-8-3078英文小说隐喻翻译模式的研究及相关应用软件的开发张蓊荟江苏江苏省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青年项目专着电脑软件2010-6-3079我国翻译专业口笔译教材建设理论之重构及对策研究陶友兰上海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青年项目专着2008-12-380苏皖区域方言语法比较研究王健江苏常熟理工学院青年项目专着论文(集)2010-6-3081吴语、粤语与湘语语序类型比较研究林素娥广东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青年项目论文(集)研究报告2009-5-3082移民与城市语言发展研究——以上海为例蒋冰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青年项目专着2008-12-183新型语言教育评价和发展研究唐雄英江西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青年项目研究报告2009-6-3084初级阶段留学生字词识别能力的发展研究郝美玲高校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青年项目专着2010-1-1585基于留学生语料库的语篇偏误分析高玮高校中国传媒大学青年项目专着电脑软件2009-12-3186楚系古文字资料音韵汇编及音系研究赵彤高校中国人民大学青年专着2010-9项目-3087宋代音韵学史研究李子君吉林吉林大学文学院青年项目专着2009-12-388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近、现代北方方言的演变桑宇红河北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青年项目专着研究报告2009-7-3189佛经音义文字整理与楷书汉字形体流变研究邓福禄湖北武汉大学青年项目专着2010-6-3090汉文佛典疑难俗字汇释与研究郑贤章湖南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青年项目专着工具书2010-12-391南北朝时期南北词语差异研究王东河南郑州大学青年项目专着2009-12-3192两汉动结式研究宋亚云湖北湖北大学青年项目研究报告2009-12-393汉语"主句现象"与从句环境的类型学研究唐正大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青年项目论文(集)2010-9-3094现代汉语事件名词研究韩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青年项目专着2009-12-3195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的语义角色标注规则研究由丽萍山西山西大学青年项目论文(集)研究报告2009-12-3196汉语诗律演变研究--隋、初唐部分李斐上海上海师范大学青年项目专着2009-12-3197面向信息处理的蒙古语短语结构研究达胡内蒙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青年专着电脑软2009-1白乙拉项目件1-198白彝关系语素研究汪锋高校北京大学青年项目研究报告专着2009-7-199英汉语关系结构的生成句法分析陈宗利山东鲁东大学外语学院青年项目专着2010-6-3010 0汉语障碍的心理学矫治研究韩在柱高校北京师范大学青年项目论文(集)电脑软件2010-12-3。
从事件结构看汉语动结复合词

从事件结构看汉语动结复合词
王静
【期刊名称】《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年(卷),期】2008(000)009
【摘要】动结式描述的是有终点的事件.在汉语中,动结式主要表现为得字句和动结复合词.本文主要侧重后者的研究,从动结复合词的构成,解读两个角度评述了基于语义,句法角度所作的探讨,提出引入事件结构分析方法的可行性及优势.
【总页数】1页(P143-143)
【作者】王静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4.1
【相关文献】
1.现代汉语偏正式"动·动"复合词研究
2.现代汉语偏正式“动·动”复合词研究
3.从汉语反义复合词构词看汉语教学本位观
4.从分布式形态学看汉语VV型复合词的生成机制
5.从类型学视角看汉语中并列式复合词的特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优质文档]_生成语法实际与汉语语法研究_序
![[优质文档]_生成语法实际与汉语语法研究_序](https://img.taocdn.com/s3/m/126f0def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08.png)
《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序陆俭明(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1003-7365(2002)02-0075-03 今年年初,沈阳就跟我谈到将应“语言研究新思维丛书”编委会之约,要与何元健、顾阳二位合作撰写一本尝试运用乔姆斯基(N.Chomsky)生成语法的理论原则来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书。
我对乔氏的理论不能说一点都不了解,但确实只是一知半解;但就从这一知半解中,我确实觉得乔氏理论中有不少合理的成分,值得我们吸取、消化,并值得试着运用到汉语语法研究中来。
过去境内外已有一些学者试着这样做了。
且不说汤廷池、黄正德、徐烈炯这样一些知名学者,就是沈阳本人也曾运用乔氏管约论(G B理论)里的空范畴(empty category)理论对现代汉语里40余类由动词形成的句法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解释了不少过去汉语语法学界众说纷纭难以解释的问题,其中有些分析,如在动补结构的分析上,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而何元健、顾阳二位这几年来也一直致力于运用乔氏理论原则来分析、解释现代汉语里的一些语法现象,他们的研究成果引起了汉语语法学界的注目。
因此,沈阳把他们三人合作写书的想法跟我一谈,我立即表示支持。
本书共分四编:“结构理论与汉语结构分析”、“移位理论与汉语移位分析”、“论元理论与汉语论元分析”、“指称理论与汉语所指分析”。
这“结构理论”、“移位理论”、“论元理论”、“指称理论”四部分虽不能说涵盖了乔氏的生成语法理论,但可以说这是乔氏理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没有能力对本书上述四个部分作全面具体的评论,我只想说这么一点,从全书内容看,他们运用乔氏生成语法理论原则来处理汉语事实是有收获的,特别是在打通句法形式与语义解释之间对应联系的瓶颈方面获得了一些进展。
即使只是“一些进展”,意义也是重大的。
我们知道,即将来临的21世纪是一个以信息科学为龙头的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而中国信息科学与信息产业的发展有赖于语言学,特别是汉语研究成果的支撑。
二语学习者汉语动结式习得研究综述

yuwenjianshe001@89二语学习者汉语动结式习得研究综述新乡医学院外语系 卢艳梅摘要:汉语动结式是语法研究的热点,也是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的难点之一。
本文从句法、语义和语用的层面分析了汉语动结式本体研究,并回顾了汉语动结式二语习得研究成果,为将来相关课题研究提供了参考和方向。
关键词:动结式 本体语言引言动结式也称述结式,指由动词带表示结果的补语所组成的句法结构,如“打破、喝醉、洗干净”等。
这一术语最早见于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句》一书中。
还有学者把它称为“主从式的动词短语”(吕叔湘,1979)、“使成式”(王力,1980)、“补充式”(丁声树,1961)、“黏合式述补结构”(朱德熙,1982)等。
为了简化术语,本文凡称引其他学者著述,统一采用“动结式”这一说法。
动结式是汉语特有的一种句法结构,在汉语中广泛运用。
它不仅独有特色而且使用频率高,所以一直以来都是汉语语法界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特别是80年代以来,成为语法研究的热点。
此外,动结式内部结构较复杂,因此也是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的难点之一。
一、汉语动结式本体研究(一)句法层面的研究关于动结式的结构中心问题,语法学家们进行了很多研究。
早期常见的观点认为动结式是一种主从的向心结构,前项动词是结构中心,后项补语是从属成分。
张志公(1952)认为,前面被补充的词是主体,后面补充的词是从属的。
吕叔湘、朱德熙(1952)、丁声树(1961)等的看法大致相同。
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对动结式中心这一问题不断提出新的观点。
李临定(1984)运用布龙菲尔德关于向心结构的理论,提出了一种验证汉语偏正结构的方法:“句子里边的一个双成分结构,如果省去其中一个成分,保留另一个成分,保留的这个成分的句法功能未变,整个句子结构的性质也未变,同时整个句子的语义关系是一致的,这样的成分是“正”(中心语),否则是“偏”。
他举了例子“我已经吃饱了——我已经饱了?——我已经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引言
朱德熙( 2001: 7) 认为, “动补结构是现代汉语里非常重要的一种句法结构, 印欧语里没有跟 它相对应的 格 式; 简单的动补结构是由两个动词或者一个动词一个形容词构成的( 听 懂 / 切碎 /染红 /洗干净) 。”本文关 注 的 就是这种“简单的动补结构”— ——“动结式”1。作为动补结构 的一个小类, 比较典型的动结式描述的是述语动词 所表示动作的发生而导致补语动词表示状态的出现或变化。由于动结式涉及到词汇语义的特征并且对句法语 义接口的研究很有启发 , 它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 国内外出现了不少专门的论著和文章, 基于动结式历时和共时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学者们有的从历时语法角度探讨动结式的形成及演变; 有的从 共时语法角度解释动结式的生成、解读、论元实现等问题; 研究 角度各异, 讨论颇为激烈, 说法不一。要想详尽 评述各家之言, 绝非易事。出于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意见的目的, 本文简要回顾近年来生成语法框架下的研究 成果及争议 , 并对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提出我们的一点看法。由于篇幅所限, 我们将讨论 对象定位 于 “V-R 动 结 式”的研究, 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动结式的形成与界定、论元实现、语义指向及核心动词等几个方面。
3. 汉语动结式的研究
3.1 从语义角度进行的研究 3.1.1 Li Yafei 的动结式研究 基 于 动 结 式 是 复 合 词 的 想 法 , Li Yafei ( 1990) 运 用 格 理 论 和 有 关 题 元 角 色 的 三 个 假 设 , 如 ( 2) ( Cheng 1997) , 提出了动结式的构成及解读所面临的一些制约条件。他先讨论了有歧义的动结式“宝玉骑累了马”。如 果“骑”和“累”是在词汇层面形成的动结式 , 那么“骑累”就应有三个题元角色, 而实际上它只能赋予两个题元角 色。这样的话, 就要解释两个动词的题元栅是如何整合成动结式的题元栅的。为此, 他采用题元重合原则( 重合 的动因是格位理论) 来解释两种意思的生成 3。在对比了不同动词组合形成题元栅的逻 辑与现实可能性之后, 他提出了一系列重合过程中要遵循的限制条件: V1 是动结式的核心; 域外论元比域内论元更具显著性等。 ( 2) a. 与结构相关的题元栅 ( a structured theta-grid) : 动词题元角色根据各自的突显性呈层级排列。
2 “动 结 复 合 词 ”也 称 作 : 结 果 复 合 词 ( Cheng & Huang 1994) ; 动 结 复 合 词 ( Li & Thompson 1981; Ross 1990) ; v-v 复 合 词 ( Chao 1961; Li Yafei 1990; Chang 1990, 1998) ; 动补复合词 ( 赵元任 1968 等) ; 致使复合词 ( Li & Thompson 1976) 等。
( 1) a. 师还, 馆于虞, 遂袭虞, 灭之。( 《左传·僖公五年》) b. 还, 袭灭虞。( 《史记·晋世家》)
对动结式形成过程的回顾对我们至少有两点启示: 第一, 动结式是由最初的[ V1 宾语 V2] 逐 渐 转 化 为 如 今 的[ V1V2 宾语] 的线性排列; 第二, 研究者对于这种变化是发生在语义层面还是句法层面意见不一。在历时研究 领域, 有的学者将动结式看作词( 太田辰夫 1958: 192, 志村良智 1984: 16) ; 有的将其视为词组, 放在句法部分来 研究( 王力 1980: 401, 梅祖麟 1991 等) 。这种争议一直延续到共时研究的领域。动结式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现 代汉语, 使得“动 + 动”、“动 + 形”结构极为普遍, 如“吓傻, 哭累, 吃饱”。但到底这些结构是词汇化形成的复合词 还是句法临时形成的词组一直颇有争议。按照词汇学理论, 只有动词性成分和结果补语凝固得比较紧密, 中间 不可能嵌入其它成分, 如“得 /不”, 并且可以自由地带上宾语时, 这样的动结式才是词, 否则 为词组。这种标准 有一定的可行性, 但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董秀芳( 2007) 就从词法规则等角 度证明, 不能把能否嵌入“得 /不 ” 作为词汇化过程是否终结的依据。Huang Yueyuan( 1991: 147) 也有过相关论述。黄晓琴( 2005) 则指出, 能否加 “得 /不”转化为补语可能式还要受一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2008 年 5 月 第 31 卷 第 2 期
现代外语( 季刊)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 Quarterly)
May 2008 Vol.31 No.2
汉语动结式生成研究述评*
湖南大学 王 静 伍雅清
提要: 本文简要回顾了近二三十年来生成语法学界对汉语“动结式”的研究 , 重点介 绍针对动结 式的形成、论元实现、语义指向、核心动词等问题的讨论。文章首先回顾动结 式的来源 , 然后分别对 基于语义、句法、词汇关系结构、事件结构等角度的研究作了简要 介绍和评论。最后 , 文章总结了不 同视角研究在热点问题上达成的共识与面临的问题。
由此可见, 对于动结式是词还是词组的界定, 不论是共时还是历时角度的研究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通过 阅读文献 , 我们发现, 很多相关研究都没有 事 先 区 分 语 料 中 句 法 临 时 生 成 的 V-R 动 结 式 和 已 经 作 为 独 立 词 项 的复合词, 而是将它们进行统一研究, 一般称之为“动结复合词”2。这也很自然: 一方面, 关于动结式到底是词还 是 词 组 的 讨 论 仍 在 继 续 ; 另 一 方 面 , 今 天 的 复 合 词 最 初 也 是 由 词 组 演 变 而 来 的 。 正 如 董 秀 芳 ( 2002: 56) 援 引 Giv!n 的著名观点说: “今天的词法曾是昨天的句法”, 这也是许多从事汉语研究学者的共识。再者, 与其投身于 词和词组之争不可自拔, 不如多加关注动结式的论元整合、语义指向等特征。为讨论方 便, 本文暂用动结式这 一术语, 来涵盖业已被列入词典的独立词项和尚停留在句法层面临时形成的 V-R 动结式。
3.1.2 动结式的配价研究 从论元结构理论出发的动结式配价能力( 即动结式的价质) 、价数及其句法配置的讨论 也是热点话题。我 们知道, 动结式的论元结构不是底层动词的简单叠加, 还需要某些整合原则来约束底层论元转化为动结式论元 的提升过程。在整合过程中 , 底层论元的性质、位置等都要进行调整, 从事配价研究的学 者就致力于找出这些 提升原则与限制条件。黄锦章( 1993) 在研究“行为可能式”动结式时提出了相关的配价计算方法和不同题元角 色进入透视域 ( perspective) 的优先顺序。郭瑞( 1995) 提出了论元提升原则和动结式入价的计算方法。 袁 毓 林 ( 2001) 则利用论元优先等级来说明论元的准入规则。针对当前动结式配价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施春宏( 2006) 已经作了详尽的阐述, 本文不予赘述。 3.2 从句法角度进行的研究 3.2.1 小句分析法 Li Yafei ( 1990: 205-206) 认为, 动结式不可能是在句法层面形成的, 因为 V1 与 V2 之间不存在明显的选择 关系。对此, 有些语言学者提出质疑( Zou 1994; Sybesma 1999 等) 。Zou 认为, 在动结式中, V2 表示的结果是由 表动作行为的 V1 直接导致的, 这就是 V1 与 V2 之间的语义联系, 即 V1 隐含 V2, 也可以说, V1 选择表结果的 VP 为补语, 而这个 VP 是以 V2 为核心的。因此“句法生成说”是可能的。继 Zou 之后, 还有一些学者如 Sybesma 采 用小句分析法从句法角度解释汉语动结式。他采用了 Hoekstra 的观点, 认为, V1 以 VP /SC 为补语, V2 的语义 指向为小句内的名词短语。在拼读之前, V2 进行核心移动并右向嫁接到 V1, 如下例所示。 ( 3) a. 洗干净衣服。
3 根据题元重合原则, “宝玉骑累了马”中“骑”的域外论元与域内论元分别为[ V1 1] , [ V1 2] , “累”的唯一论元为[ V2 1] 。[ V1 1] 的题元角色可以和[ V2 1] 重合, 然后再赋予复合词的论元“宝玉”, 形成“宝玉骑马, 宝玉累 ”的解读; 或者[ V1 2] 的题元角色 与[ V2 1] 重合, 形成“宝玉骑马, 马累”的解读。
b. 题 元 重 合 ( theta-identification) : 两 个 动 词 的 题 元 角 色 可 以 发 生 重 合 并 重 新 指 派 给 动 结 式 中 的 一 个 论元。
c. 核心特征渗透 ( head feature percolation) : 核心动词的题元角色突显性在动结式题元栅中要得以保留。
* 本文得到了《现代外语》编辑部以及匿名审稿人的赐教, 特此致谢。作者衷心感谢 黄正德、郑礼珊、顾阳、Levin 等提供的相 关参考文献。文中谬误之处皆由作者自己负责。
1 本文采用“动结式”这一术语, 涵盖“动结复合词”与“V-R 动结词组”, 以避免“词”与“词组”之争。
204
汉语动结式生成研究述评
2. 动结式的形成与界定
在汉语发展史上, 动结式产生于何时? 这一问题在学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王力提出了 “使成式”( 也有研究者称为“动结式”或“动趋式”) , 并于八十年代提出使成式的特征: “从形式上说, 是外动词带 着形容词( 修好, 弄坏) , 或者是外动词带着自动词( 打死, 救活) ; 从意义上说, 是把行为及其结果在一个动词性仂 语( 即现代汉语中的词组) 中表现出来( 1980: 403) ”。经过全面考察, 王力认为, 使成式产生于汉代, 逐渐扩展于南 北朝, 普遍应用于唐代。杜纯梓( 2003) 认同这一说法, 但指出, 由于古汉语本身的复杂性, 即一个动词往往兼有 “自动、他动”之用, 要想准确判定动结式出现的时间, 首先必须确定古代汉语的他动词以及兼有他动、自动之用 的动词是何时转变成或固定为自动词的。为此, 众多学者做过很多努力, 试图找出没有争议的形态标记来判定动 词的并列连用与动词补充式。太田辰夫( 1958) 主张, “选择不论在古代汉语中还是现代汉语中都不是自动、他动 两用的动词来检验一个词的复合方式”。为此, 他找到了动词“杀”和“死”。二者虽然语义相近, 但“杀”自古至今都 是他动词, “死”则一直是自动词。以此作为形态标记, 太田先生认为“使成复合词”产生于唐代。与王力先生不同 的是, 他是着眼于词, 而不是词组的层面进行研究的。志村良智( 1984) 运用这种方法对六朝到唐代的大量复合动 词, 尤其是“V 杀”、“V 死”的典型例子作了进一步研究。他采用“怒杀”作为形态标记, 得出“使成复合词”产生于 六朝的结论。他的分析丰富发展了太田先生的观点, 他还提出了诸如 “动结式 的形成机制”等观点。梅祖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