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
汉语双音化

语音简化
• 现代汉语而言,声母和韵母二者加起来约六十多个 ,声韵拼合后可达到四百多个,再加上四个声调,大 约可以构成一千四百多个音节。这么一点点音节 所能表达的词义当然远远不能满足汉语词汇发展 的需要
• 。而单音词双音化后则在语音形式上为词汇的发 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也使词义的表达更趋于单一 和明确
语音简化
• 谐声时代的早期上古音有复辅音和浊塞声,但没有声调。 周秦后期上古音复辅音尾开始脱落,声调开始建立。韵尾 及复声母的失落导致了汉语音节结构的简化,缩短了原来 音节的长度。据此可推测汉语的双音化当直接导源于上古 汉语的音节“短化”。上古汉语音节“短化”的结果致使 尾辅音不断减少,单韵素音节不断增多。由于单韵素不足 以满足音步必须分枝的要求,双音节音步应运而生。
语音简化
• 古汉语不仅有复杂的声母系统,而且有复杂的韵尾系统。 上古汉语语音系统的简化(主要是复声母和复韵尾的单化 ),得到了两个补偿:声调产生和构词双音节化。
语音简化
• 表现在语音上即为单音词的双音化。据研究上古 至今音节结构的演变为:(C=声母;M=介音;V=元音 ;E=入声) • 早期上古音(谐声时代):(C)C(C)(M)(M)(V)VC(C) • 中期上古音(周秦):C(C)(M)(M)(V)V(C) • 魏晋音及中古音:C(M)(M)V(E) • 近代音及现代音:(C)(M)V(n,ng) • 当代北京话:(C)(M)V
参考论文
• 徐时仪 探 》
《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在原因考
• 《浅析汉语词汇复音化的演变与成因》
Thanks
汉语双音化的原因
中教1302 徐慧云目录Fra bibliotek外部因素
社会发展、外来词、审美
内部因素
汉语双音化分析

目录1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发展历史 (4)1.1复音词的萌芽 (4)1.2复音词的第一个高潮 (5)1.3复音词的高产和成熟期 (6)2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衍生方式 (6)2.1从语音角度考查复音词的造词方式 (7)2.1.1重叠复音词 (7)2.1.2部分重叠复音词 (7)2.2从词义角度考查复音词的造词方式 (8)2.3从语法角度考查复音词的造词方式 (9)2.3.1虚词方式造词 (9)2.3.2语序方式造词 (9)3汉语词汇复音化的成因初探 (11)3.1外部影响因素 (11)3.1.1社会发展变化 (11)3.1.2外来词、借词对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影响 (12)3.1.3对称审美观念对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影响 (12)3.2内部影响因素—语言内部各要素的互相制约 (13)3.2.1语音简化说 (14)3.2.2精确表义说 (14)3.2.3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说 (15)3.3哲学辩证法说 (16)4结论 (17)参考文献 (19)致谢 (20)浅析汉语词汇复音化的演变与成因摘要: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发展演变与成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汉语词汇复音化(双音化为主要形式)是汉语词汇在形式发展上的主要倾向,本文通过考查词汇复音化的发展历史、衍生方式、成因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了汉语词汇复音化演变规律与成因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汉语词汇;复音化;音节造词;语法造词;语音简化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vocabulary and causes of polysyllabic Abstract:Polysyllabic words in Chinese and Causes of evolution is a very complex issue, Chinese polysyllabic words (two-tone as the major form) i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vocabulary in the form of the main trend, the paper examines the history of polysyllabic words, derivativemanner, causes, etc.,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law and polysyllabic words cause factor.Key words: Chinese vocabulary; polysyllabic; syllable coinage; grammar coinage; voice simplified引言汉语的词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通过学者们的考察与分析,上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节词为主,到魏晋六朝的时期,复音词数量大量增加,近古及现代汉语词汇复音词占主要优势。
以来汉语虚词研究综述.doc

2000年以来汉语虚词研究综述-摘要: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虚词是表示语法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国的虚词研究有着优秀的传统,著述丰富。
现代虚词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创新和深入,主要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侧重于两个方面:多角度研究虚词的用法和虚词语用意义的研究。
关键词:汉语虚词用法语用意义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变化的孤立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虚词。
虚词的数量虽不多却是汉语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虚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这些词语能够附着或连接词或短语表达各种语义关系,意义抽象,使用频率较高,是语言的黏合剂。
一、虚词研究回顾我国的虚词研究自古就有着优秀的传统。
先秦时期《公羊传》《谷梁传》中就有大量辨析虚词用法的例子。
历代的训诂学家都给予虚词很大的关注,元朝卢以纬的《语助》,是我国最早的研究虚词的专书,另外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等,这些著作主要是为训释古籍和指导文章服务的。
19世纪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创新了虚字学说,提出了实字和虚字的划分标准,划分出了“助词”,并提出了“介词”概念。
“五四”以后,语言学家黎锦熙、王力、吕叔湘、高名凯等人的语法著作中都对虚词的义项和用法进行了表述。
80年代以后汉语虚词研究进入又一个高峰。
《现代汉语八百词》和《现代汉语虚词例释》两本现代汉语的虚词词典相继出版,同时虚词研究更加科学和深入,关于虚词研究的著述逐渐丰富。
2000年以来,在前面丰硕的成果基础上,虚词研究的视野开阔了,研究的面拓宽了,分析方法更加多样化。
二、2000年以来的虚词研究(一)多角度研究虚词的用法“虚词用法复杂多样,对于虚词用法必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考察”。
[1]1.句类不少虚词对句类是有选择性的,学者也注意到虚词与句类的关系,陈淑梅(2001)选取32种具有代表性的方言进行考察,分析汉语方言里“主语+动词+宾1十虚词十宾2”的一种带虚词的特殊双宾句式。
潘玉坤(2011)分析了《国语》《左传》中经常出现的“吾谁与归”“其与几何”“何……之与有”“安与知……”这几种句子中“与”的用法。
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在原因考探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在原因考探徐时仪提要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因在于处于词的核心地位的词义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单音词的词形和词音在某种程度上已限制了词义的发展,词形和词音是为表达词义服务的,因而也必须适应词义的发展。
就形而言,汉字以已有单音词作为组词的语素,用不同的搭配方式组合成大量双音词,适应了表达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大量新生事物、新概念的需要,继形声字之后又一次适应了汉语词汇不断增长的要求,从词形上奠定了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基础。
就音而言,音节的简化、声调的产生、单双音步的演变等语音现象也是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在原因之一,由声韵相拼组词到由两个音节相合组词的双音步特点为词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语音形式,体现了汉语词音适应汉语词汇发展的巨大潜力。
就义而言,主要体现在词义的表达由综合渐趋于分析。
形态变化衰落的汉语,主要是立足于词义,顺应人的思维,由已知昭示未知,以单音词为基础,以文组字而生字熟旁;又适应词义发展的需要,由单音词充当语素发展为双音词,以字组词而生词熟字。
关键词词汇双音化;内在原因引言双音词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大规律。
汉语词汇为什么会从以单音词为主过渡到以双音词为主?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一种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是由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的原因促成的,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发生和发展也不例外。
就外部原因而言,汉语词汇双音化主要是由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所决定,双音词的两个语素相互作用而使词义趋于单一化、鲜明化和丰富化。
关于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部原因,学术界对此也多有探讨。
骆晓平(1990)指出,/通常认为,汉语词汇的双音化是由于外来词的吸收和语音的简化。
其实,这两点在魏晋六朝时期的作用并不突出0,/外来词的吸收和语音的简化不能很好地解释魏晋六朝汉语词汇的双音化0。
我们认为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部原因得从汉语自身的特点来探索,是由汉语表词达意的特点决定的。
一般而言,词汇学的研究可分为两大部类,一是有关词义的研究,一是有关词义载体的研究。
《许衡直讲体文献双音词研究》范文

《许衡直讲体文献双音词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汉语语言研究中,双音词作为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
许衡直讲体文献作为古代文献的重要一环,其词汇中包含了丰富的双音词,对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其语言的特色,也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汉语词汇的发展和演变。
二、许衡直讲体文献概述许衡,元代著名学者,其直讲体文献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刻的内涵,被后世广为传颂。
许衡的直讲体文献以口语化、通俗易懂为特点,双音词在其中的运用广泛,既有口语性,又有高度的文学性。
这些双音词以其丰富的语义和表达力,成为其语言的一大特色。
三、双音词的研究方法对于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进行研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首先需要收集许衡直讲体文献的全部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和分类,以便于后续的研究。
2. 语料库的建立:建立许衡直讲体文献的语料库,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词频统计、词性标注等处理。
3. 语义分析:对双音词进行语义分析,探究其在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具体含义和用法。
4. 历时与共时比较:通过历时与共时的比较,分析双音词在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及其在汉语词汇发展中的地位。
四、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研究在许衡直讲体文献中,双音词的使用非常广泛。
这些双音词既有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也有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词汇。
通过对这些双音词的语义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表达力丰富,既能够表达抽象的概念,也能够表达具体的事物。
此外,这些双音词在许衡的直讲体文献中往往具有独特的修辞效果,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五、结论通过对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具有以下特点:1. 丰富的语义: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具有丰富的语义,能够表达各种复杂的概念和事物。
2. 独特的修辞效果:这些双音词在许衡的直讲体文献中往往具有独特的修辞效果,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3. 反映了古代汉语词汇的发展和演变:通过对许衡直讲体文献中的双音词进行研究,我们可以窥见古代汉语词汇的发展和演变,了解其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代汉语双音节象声词的语义构成及其特征

115摘要:双音节象声词是近代汉语象声词最重要的结构形式,主要有AA式和AB式两种。
其中AA 式既可以由单音象声词同音重叠而成,也可由单音拟声语素同音重叠而成。
其语义特征主要表现为所拟声音时量的延长。
AB式多由两个单音象声词或单音语素结合而成,摹拟的是一个声响事件发生过程中紧密联系的两种声音,其主要表现的是声音的连续性。
此外,双音附加式象声词也时有出现,附加后缀起凑足音节、谐调节拍的作用,其主要表现的是声音色彩的语义强化。
关键词:双音节象声词语义构成语义特征近代汉语时期,虽然多音节象声词不断产生,但双音象声词继续得到发展。
从我们对近代汉语不同时期文献的统计结果来看,“AB”式双音象声词在唐宋时期排第二位,占象声词总量的32%;明清时期则上升到第一位,占象声词总量的23.8%。
而“AA”式象声词在唐宋时期占据象声词板块的绝对优势,达到196个,是象声词总量的50%;金元时期有所下降,但到明清小说中又有所回升,所占比例为21.2%,仅次于“AB”式象声词。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双音节象声词,主要是AA式和AB式仍然是近代汉语象声词最重要的结构形式。
另外双音附加式象声词也时有出现。
下面我们对双音节象声词的语义构成及其特征作简要分析。
(一)双音重叠象声词的语义构成及其特征1.单音象声词同音重叠为双音象声词。
(1)呱→呱呱“呱”象声词,指小儿哭声。
《诗・大雅・生民》:“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毛传:“后稷呱呱然而泣。
”“呱”同音重叠为“呱呱”,仍是一个象声词。
摹拟小儿哭声。
例如:“启呱呱而泣。
”(《书・益稷》)蔡沈集传:“呱呱,泣声。
”两者中心语义相同。
重叠后表示声音的时量持续,程度加强。
近代汉语中常用,语义有所扩展,可摹拟哀哭声、哀叫声等。
①他那里呱呱叫吼,我这里急急抽头。
(《西游记》第一本)②只听得两个女子,心窝内啯的一声,须臾,满腹呱呱的响。
(《野叟曝言》第二十二回)(2)嗷→嗷嗷“嗷”,哀号声。
《说文・口部》:“嗸,众口愁也。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综述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综述近年来,汉语常用词的演变成为汉语研究的热点,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理论不断创新。
在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相对薄弱的环节,研究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语料范围有待扩宽,研究方法上还要与现代语言技术和现代汉语方言相结合。
本文拟从常用词概念、研究历史、研究内容及范围和研究方法等角度对汉语常用词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梳理总结。
标签:常用词演变研究综述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也有了长足发展,大量学术成果的涌现使汉语常用词的研究呈现出一种良好的态势。
为了进一步系统地了解汉语常用词研究的历史及发展问题,下文对常用词演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归纳总结。
一、关于常用词的概念研究常用词首先要明确常用词的概念问题,即“什么是常用词?常用词包括哪些内容?”从表面来看,“常用词”的含义一目了然,即经常被人们使用的词,但从训诂学研究角度,常用词缺乏一个明确的定义,常与“基本词汇”相提并论,关于“常用词”的概念,学界有很多分歧争论。
李宗江在《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1999:2-7)中,对常用词的概念作了详细论述:”实际上这里所指的常用词,既不同于一般以词频统计为依据确定的常用词,也不同于词汇学中的基本词汇概念。
”李宗江认为,常用词“是作为训诂学研究对象的疑难词语的对立面提出来的;这个概念的第二方面的含义是指对研究词汇演变有重要价值,具体说是指那些代表词汇的核心而其发展变化可以决定词汇发展面貌的词。
”汪维辉的《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2000:11)和徐时仪《古白话词汇研究论稿》(2000:315)中也提出了相同观点。
王云璐、方一新在《汉语史研究领域的新拓展—评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中国语文》,2002,2)一文中对上述普遍认同的常用词概念提出过质疑,认为作者提出的常用词概念仍然模糊,“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和随意性”,对常用词与普通词、疑难词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深入探讨。
现代汉语词范畴认知视角下的现代汉语虚词变化

现代汉语词范畴认知视角下的现代汉语虚词变化王文娜;张德岁【摘要】由于西方人对印欧语系的研究历史较为悠久,并且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长期以来,我国对语言学的研究依赖于印欧语系,对很多学术理论只是稍加修改,便直接应用于汉语研究中.但汉语作为汉藏语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印欧语系存在着诸多不同.尤其是在虚词方面,汉语虚词与印欧语系的虚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要想全面了解汉语虚词,需要对各类汉语虚词进行准确的研究.从现代汉语虚词的研究现状出发,阐述现代汉语虚词的基本特征,进而在现代汉语词范畴认知视角下分析现代汉语虚词的变化.【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08)005【总页数】2页(P161-162)【关键词】现代汉语;词范畴;虚词变化【作者】王文娜;张德岁【作者单位】皖北卫生职业学院,安徽宿州 234000;宿州学院,安徽宿州 2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5现代汉语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现代汉语作为一门严格意义的语法学至今还不足150年的时间。
而且,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对现代汉语语法学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成系统的、专业性的语法学研究,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进行。
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汉语对虚词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笔者结合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现代汉语虚词的一些研究成果,对目前现代汉语的现状及虚词的变化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现代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变化,以分析性为主的语言。
在印欧语言中,由实词和屈折语来承担的语法任务,在现代汉语中则由语气词、副词、助词等一系列虚词来完成。
从现代汉语虚词的特点来看,现代汉语虚词的数量不多,但语法功能却十分全面。
不仅使用的频率高,使用的范围广,而且在其内部的各个小类中,虚词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很强,功能不一,用法复杂。
不能通过类推对其进行研究,这一点与印欧语系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所以,要全面揭示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准确揭示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关系,对各类虚词进行透彻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常用词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但是过去多
集中在实词的研究,虚词研究也多囿于单音节词。
本文将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一些常用却被研究者所忽略的双音虚词的成词及演变规律,并力图对这些词的演变作深层的认知分析,以期对汉语史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先对研究对象——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进行了界定;并对以往学界对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的研究进行了回顾,指出了其成就和不足;接着阐明了研究课题的意义以及所用的材料和方法。
第二章:根据认知的特点,对“打头”、“反正”等二十多个常用双音副词的演变进行了研究。
主要有六个方面:其一、“打头”类“始”义时间副词,主要揭示“泛义动词+头”的演变路径和机制;其二、“看”类时间副词,在探讨它们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揭示“看”类动词向时间副词演变的认知心理动因;其三、“看/想+来”类语气副词,主要解释它们
形成的词汇化和主观化过程;其四、“反正”类反义并列语气副词,
主要探讨此类词的演变语境以及矛盾对立的认知规律在此类语法化
和同类词汇兴替中的作用;其五、解释“好个”、“好一个”和“好你个”的形成、性质以及功能;其六、“分外”类程度副词,揭示含有“超出限额、规定”语义的词的演变规律和认知动因。
第三章:对“X着”、“X了”等五十多个双音介词进行研究。
主要揭示它们是
由“动词+体标记”语法化而成,而不是“介词+体标记”演变的结果。
“着”和“了”是两个不断虚化的成分,现有的介词中“着”、“了”
具有不同的虚化层级。
本章还揭示了“经过”、“经”、“通过”三个凭借介词都是由“经由”义的动词遵循同一演变路径虚化而来,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三者共同的意象图式“起点——路径——目的地”不断抽象、跨空间映射的结果。
第四章:采取功能相似连词对举的方式对“便是/就是”等十几个双音连词的形成与功能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并着重揭示造成它们之间差异的认知元素。
第五章:对“便是”、“来着”等六个双音助词进行了研究。
在对它们的语法化过程和路径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分析它们的助词功能。
并努力理清这些词汇发展的历史。
第六章:对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的三个问题进行集中研究。
其一、总结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的四条路径;其二、揭示“隐喻”、“转喻”在近代汉语双音虚词语法化中的运作机制。
其三、讨论了语法化研究中材料的拓展问题。
强调了方言研究对虚词演变研究的作用,指出语法化的研究不能忽视方言中的语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