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大师和玛格丽特_与俄国宗教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的伊凡“圣愚”色彩探析

《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的伊凡“圣愚”色彩探析

《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的伊凡“圣愚”色彩探析内容摘要:作为布尔加科夫的代表作,《大师与玛格丽特》历来备受关注。

从宗教角度对此作品进行的研究虽然为数众多,但很少聚焦到作品中的一个次要人物——伊凡之上。

已有论者将伊凡这个人物形象与俄罗斯传统的“圣愚”文化精神相联系起来,但一来论述并不清楚细致,二来某些论点还值得探讨。

本文试就这一论题结合作品中的相关描写进行详细分析,表明这个人物形象中渗透的宗教内涵,并通过与俄罗斯经典作品中的相关形象的对比,说明这是布尔加科夫塑造的一个具有特殊时代色彩的“圣愚”形象。

希望本文能为俄罗斯文学的圣愚形象的演变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大师与玛格丽特》“圣愚” 宗教在汉语中,通行的“圣愚”译法是从英语“holy fool”中来的。

在俄语中,这个词原为юродивый是юродивыйрадиХриста(为基督而疯癫的人)的简称。

在现代俄语中,这个词有两个含义:其一是“白痴”、“傻子”、“疯子”;其二是“疯修士(往往被当成先知)”[1]。

俄罗斯于988年从拜占庭引入东正教,“圣愚”现象由是出现。

从10世纪到十月革命之前,俄罗斯较大的城镇、集市和广场都有愚人的存在。

从15世纪开始,“圣愚”对俄国社会各方面产生了连续的影响,逐渐深入到俄罗斯民族的文化精神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民间文学中的《傻子伊万》、普希金的《鲍利斯·戈都诺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以及索尔仁尼琴的《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等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塑造了“圣愚”的形象。

布尔加科夫于1928年开始创作这部传世之作。

目前来看,从宗教角度对这部作品中的研究较为集中于彼拉多、耶舒阿、沃兰德以及大师等主要人物形象,对其中的一个次要人物诗人伊凡则着墨不多[2],而布尔加科夫的中文译者钱诚指出,伊凡“是个贯穿全书的人物,而且是唯一有所发现,有所觉悟,有所前进,有所改变的人”[3],这个人物形象中渗透的宗教意味,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4]。

探讨《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怪诞

探讨《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怪诞

探讨《大师和玛格丽特》的怪诞《大师和玛格丽特》这部作品之所以伟大,其主要因素突出表现在布尔加科夫是通过作品这一媒介物来表达其对所身处的现实世界的清醒认识。

而这种清醒的认识不是用直白的文字和对话展现给读者的,而是通过他大胆雄奇的想象,怪诞至极的描写,用历史影射现实的良苦用心的戏仿,以及那些欢笑中透露出酸涩和无奈的讽刺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与之一起扼腕或悲歌。

1《大师和玛格丽特》对圣经故事的戏仿戏仿,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对其他作品进行借用,以达到调侃、嘲讽、游戏甚至致敬的目的。

布尔加科夫借用了历史事件和圣经故事,进而又对这些事件和故事进行了重新的改造和怪诞性的发挥。

翻译家钱诚评论《大师和玛格丽特》时曾说,至于书中现实世界中的主要人物,则大多有其原型,因而他们的姓氏,仿佛我国的“六书”,或形声,或会意,或假借,均有其各自相应的含义。

布尔加科夫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对历史进行了怪诞的演绎,以实现其影射现实的目的。

所以说,当我们完全融入到布尔加科夫怪诞的圈子里时,我们会觉得这种怪诞真的是怪诞的很真实。

布尔加科夫的创作正是受到《圣经》和《浮士德》的启示。

正如杜纳耶夫所说:“布尔加科夫不仅根据伪经创作,而且自己是在创作新的伪经,以此吸引对他的注意力”[1]作品与圣经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他借用《圣经·新约·福音书》中的人物和故事,对人物进行重新的塑造,对故事进行重新的编撰,创作了布尔加科夫式的圣经传说。

这里的魔王沃兰德所施的魔法其实是神的一部分,通过以恶制恶使人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

他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上帝的特质和性情,行使着上帝的权柄。

布尔加科夫还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被良心唤醒的悲剧性的人物形象——本丢·彼拉多。

彼拉多在《圣经》中只是一个寥寥数笔的人物,而在作品中,被描绘成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具有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形象,在忍受千年的头痛和对自我良心的无休止的扣问中,让本丢·彼拉多从肉体到精神上都承受着对加害约书亚的往事的无限追悔和自我谴责。

论《大师与玛格丽特》

论《大师与玛格丽特》

论《大师与玛格丽特》申千里《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俄罗斯作家布尔加科夫的代表作,是一本满含着对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现实恶意嘲讽的魔幻现实主义巨作。

布尔加科夫恢复名誉成为苏联文艺界一桩重要事件,他的作品在八十年代仍如此畅销,这里必定有其内在原因。

我们应该努力通过作者的思想、生活及创作道路探索他的创作意图,在作品本身中寻找其艺术魅力的源泉及上述问题的答案。

1928年,《紫红色岛屿》首次在莫斯科剧场上演。

同年,布尔加科夫开始了《大师与玛格丽特》的创作。

这本巨作曾数易其稿,将历史传说、魔幻现实同当时的社会背景巧妙地糅合起来,让人与人、人与魔鬼进行善恶之间的斗争,展现赤裸裸的人性。

整部作品由两条线索牵引完成,一条明线是,魔鬼化身沃兰德携属下来到莫斯科,在“牧首湖”、“50号公寓”、“戏剧院”等地点上演了一系列荒诞离奇的故事。

另外一条暗线是约书亚被行刑的整个过程,两条线索交相呼应,互相映衬,通过沃兰德从传说穿越到现实的奇妙设计,将两条主线串联到一起。

他巧妙地将《圣经》故事融入本书中,从而使其与现实形成一种对照和隐喻。

1 沃兰德“他突然停止了打嗝,觉得心脏怦地一跳,猛然下沉,刹那间不知去向,随后他的心又回到了原处,但仿佛带回一根扎得很深的钝针。

这还不算,别尔利奥兹忽然感到一阵巨后果可想而知。

总之,不是恶的化身,而是检测人性的一面明镜,他的形象非但不使人产生厌恶、憎恶之心,反而,让人希望有一个沃兰德这样的人真实的出现在大家的生活中,这样人们的才能明辨是非曲直,获得难能可贵的真善美。

同样,也可以这样理解他的属下,虽然个个面目狰狞,但是他们时刻在检验人性,并且引导人们向善。

其中,一个猫模仿人做公交车买票,但是仍然被赶下车,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因为一只猫都是会遵守规则上车买票,但是人却往往逃票。

反映了当时社会之中,其实人与人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不论是小卖部经理、房管所主任还是坐公交上班的普通人,都一样擅长伪装,精于在人群面前保持另外一副样子。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

大师与玛格丽特读后感《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俄国作家布尔加科夫的一部伟大的作品,这本书以其奇幻的情节、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邃的思想震撼了我。

这部小说拥有如此多的层次,不仅仅是一个精细构建的故事,更是对人性、信仰、权力和艺术的深刻思考。

通过描述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奇遇和情节,布尔加科夫勾勒出了人类和恶魔之间的复杂关系。

书中的大师陷入了恶魔沃伊德卡的控制,而玛格丽特则成为了大师和他的创作的灵感之源。

大师是一个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备受打击的作家。

他对权力的批判、对艺术的狂热追求以及对人性的洞察力使他成为一个独特而令人钦佩的角色。

然而,他也面临着内心的挣扎和信仰的危机。

恶魔沃伊德卡将他引诱至深渊,并将他带入一个荒诞而奇幻的境地。

这种对权力和欲望的诱惑成为该小说的一大主题,也让我不禁思考人性的脆弱与复杂性。

与此同时,玛格丽特的角色也非常引人注目。

她是一个强大而独立的女性,她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追求自由。

她承担了成为大师创作灵感之源的重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她的形象象征着艺术的力量和对自由的追求,而她与恶魔的交易则揭示了权力对人性的摧毁和剥夺。

《大师与玛格丽特》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引人入胜的情节和令人难以理解的奇幻场景,探索了生命的意义、人性的脆弱和信仰的力量。

我被小说中的争论、思考和启示所吸引,它给予了我对现实世界的新的认识和思考。

这部小说令人着迷不仅是因为其深刻和复杂的思想,也因为它的文学风格和独特的叙述方式。

布尔加科夫运用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多重叙事结构,创造了一个神秘而迷人的世界。

他把现实与幻想交织在一起,使得读者难以分辨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幻的。

这种文学手法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同时也打开了异想天开的思维空间。

总的来说,《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小说。

它融合了奇幻、恐怖、爱情和哲学等元素,使得读者对生活、艺术和人性的认识产生了深刻的冲击。

通过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边界,它提醒我们思考现实世界中的各种问题,并面对自己的恶魔。

《大师和玛格丽特》阅读感想

《大师和玛格丽特》阅读感想

《大师和玛格丽特》阅读感想《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一部深具思想内涵的作品,其中的主人公伊万·无家汉虽然在情节上的作用相对较弱,但他却是理解整部小说主题的关键。

他身上集中体现了贯穿全书、困扰俄罗斯多代知识分子的命题,即信仰、上帝存在和人类精神家园的问题。

伊万在小说中首次出现时,是作为一个否定上帝和撒旦存在的虚无主义知识分子。

他与官方无神论意识形态的代表柏辽兹相得益彰。

然而,在亲眼目睹柏辽兹之死后,又被魔王的仆从和黑猫捉弄,他原本并不坚定的无神论观点瞬间崩塌。

他带着圣像前往“莫文联”,这是他在原有世界观受到巨大冲击后,下意识地向上帝求助的表现。

需要指出的是,以伊万为代表的现代莫斯科人对上帝的否定,并非简单的神学观点,而是代表着信仰和精神家园的缺失。

这也是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代表的近代俄罗斯知识分子孜孜不倦思考的“上帝存在问题”的真正内涵。

正如伊万的姓氏“别兹多姆内”所暗示的,他是一个缺乏精神支柱、对真理王国的信仰与追求缺失的人。

然而,与那些已经彻底堕落的莫斯科大众不同,伊万·无家汉的身上存在着两种人格的斗争:一个是主动抛弃上帝、怀疑上帝的无信仰者,另一个是在精神世界遭受冲击后重新向信仰求助的觉醒者。

这种斗争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世界中屡见不鲜,也是“伊万人格二重化”这一标题的真正内涵。

通过魔王之口和梦境,伊万得知了关于犹太总督本丢·彼拉多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的彼拉多与伊万有着很强的对应关系,他们都是在对真理王国的信仰和否定之间挣扎的人物,都饱受亲手抛弃和否定对真理王国的信仰所带来的痛苦。

小说中有一个重要的暗示,即每逢月圆之夜,伊万也会像当年的彼拉多一样经历失眠的痛苦,直到大师的宽恕和解脱才最终获得内心的宁静。

如果将现实时空中的人物与大师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对应,那么大师对应着耶舒亚,苏联官方和莫斯科的大众对应着大祭司该亚法和耶路撒冷的民众,而诗人伊万·无家汉则对应着本丢·彼拉多。

论《大师与玛格丽特》

论《大师与玛格丽特》

论《大师与玛格丽特》作者:申千里来源:《知识文库》2019年第23期《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俄罗斯作家布尔加科夫的代表作,是一本满含着对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现实恶意嘲讽的魔幻现实主义巨作。

布尔加科夫恢复名誉成为苏联文艺界一桩重要事件,他的作品在八十年代仍如此畅销,这里必定有其内在原因。

我们应该努力通过作者的思想、生活及创作道路探索他的创作意图,在作品本身中寻找其艺术魅力的源泉及上述问题的答案。

1928年,《紫红色岛屿》首次在莫斯科剧场上演。

同年,布尔加科夫开始了《大师与玛格丽特》的创作。

这本巨作曾数易其稿,将历史传说、魔幻现实同当时的社会背景巧妙地糅合起来,让人与人、人与魔鬼进行善恶之间的斗争,展现赤裸裸的人性。

整部作品由两条线索牵引完成,一条明线是,魔鬼化身沃兰德携属下来到莫斯科,在“牧首湖”、“50号公寓”、“戏剧院”等地点上演了一系列荒诞离奇的故事。

另外一条暗线是约书亚被行刑的整个过程,两条线索交相呼应,互相映衬,通过沃兰德从传说穿越到现实的奇妙设计,将两条主线串联到一起。

他巧妙地将《圣经》故事融入本书中,从而使其与现实形成一种对照和隐喻。

“他突然停止了打嗝,觉得心脏怦地一跳,猛然下沉,刹那间不知去向,随后他的心又回到了原处,但仿佛带回一根扎得很深的钝针。

这还不算,别尔利奥兹忽然感到一阵巨大莫名的恐惧,他想拔腿就跑,头也不回地逃离牧首塘。

”这是魔鬼的出场描写,让人联想《圣经》所言:“撒旦入了他的心”。

而后,别尔利奥兹同诗人流浪者进行了讨论,柏辽兹认为,上帝根本不存在。

这个时候,魔鬼化身而来,加入讨论。

博学的别尔利奥兹,不屑于关于上帝存在的五项论证,以及康德的第六项论证。

魔鬼追问:“如果没有上帝,那么,请问,人生由谁来主宰,大地上万物的章法由谁来掌管呢?”流浪者抢答:“人自己管理呗!”对此,魔鬼反驳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管理。

沃兰德,他似乎不是恶的象征,虽然他和他的属下做出了很多荒唐事,让很多人进了疯人院,也夺去了很多人的性命。

《大师与玛格丽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探析

《大师与玛格丽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探析

《大师与玛格丽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探析《大师与玛格丽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探析《大师与玛格丽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探析摘要: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大师与玛格丽特》作品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更加深入地了解该作者的创作手法及作品的文学价值,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关键词:大师与玛格丽特;人物形象;象征意义;主题思想布尔加科夫是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中最为耀眼的经典作家之一,其作品曾被湮没于世,但是,在他谢世26年之后,他的著作《大师与玛格丽特》首次面世,就引起了文学界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随之而来的是文学、哲学、宗教学等各个领域的学者展开了对其本人及作品的研究,布尔加科夫及其作品一度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话题。

当然,除了其著作《大师与玛格丽特》,他的其他作品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比如《图尔宾一家的日子》、《狗心》等等。

不可否认的是,《大师与玛格丽特》这部作品能够充分地反映出作者的创作手法和文学造诣,所以,本文着重分析的是《大师与玛格丽特》这部小说。

一、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的分析1、撒旦的化身——沃兰德从小说的引文和对沃兰德形象的有关描写可以看出他与《浮士德》中的魔鬼梅菲斯特的相似性。

但是,在这部小说中,他又不仅仅是魔鬼的化身,因为他并没有给人间带来祸患,,他并没有主宰人类,他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人的本性。

由于他的出现,的确在莫斯科掀起了轩然大波,但他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破坏现实社会的发展规律,只是起到了一个推力的作用。

同时,沃兰德又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惩恶扬善的形象,他让罪有应得的人受到惩罚,让大师与玛格丽特获得了爱情,实现了愿望。

在布尔加科夫的笔下,沃兰德不是单纯的魔鬼的化身,他是善与恶的综合体,他像法庭一样,审判着人间的善恶。

2、耶稣的化身——约书亚布尔加科夫通过小说中“大师”之手创造了约书亚的故事,并通过沃兰德之口讲述出。

但是与耶稣不同的是,耶稣是上帝的儿子,他认为世人皆有罪,而他是来拯救世人的。

从狂欢化理论的视角分析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

从狂欢化理论的视角分析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

从狂欢化理论的视角分析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布尔加科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伟大的俄罗斯作家,《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他历经十多年创作的作品。

小说中现实时空、历史时空、魔幻时空交叉出现,作者用超现实的手法和极其细腻的心理描写方法刻画了一幕幕怪诞的、富于哲学韵味的故事情节。

狂欢化理论是俄罗斯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最著名的理论之一。

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在很多方面与巴赫金的狂欢化精神十分契合,因此,本文就以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为支撑,深入分析《大师与玛格丽特》这部作品中通过狂欢化的人物形象以及情节所体现出的狂欢化特征,同时,还会从狂欢化的叙事时空、叙事结构和叙事语言这三个方面来分析作品的狂欢化叙事风格。

最后,对作者关于人性及精神信仰等问题的哲理思考加以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78) 上开宗明义宣告 “ “神人类讲座” : 我要谈的是

说中 “对话” 的形式呈多样化 : 作为犹太总督的彼拉 多和囚犯耶舒阿面对面对话 ( 第 2 章 ) , 在梦中彼拉 多和耶舒阿肩并肩争论 ( 第 26 章 ) , 最后 , 对话在彼 拉多独自一人的清醒的内心中进行 ,变成一种 “自言
《大师和玛格丽特》 与俄国宗教哲学思想
夏晓方
内容提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 《大师和玛格丽特》 , 是一部宗教小说 , 至少是一部为宗教真理辩 护的小说 。它表现在对基督耶稣的思考和信仰上 ,对生与死 、 善与恶等古老问题的揭示和对于善 战胜恶 、 生战胜死的信念上 ,蕴含着强烈的道德关注 。这正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及白银时代俄国宗 教哲学家们的共同倾向 。本文以为 ,揭示布尔加科夫与俄罗斯宗教哲学思想传统的关系 ,是读解 《大师和玛格丽特》 的一条途径 。 关键词 宗教哲学 耶稣形象 生死 善恶 用的高度认识 ,无疑是作为理论家的巴赫金和作为 实践者的布尔加科夫相一致的地方 。哲学指的又是
⑦ 的困难” ? 照索洛维约夫的看法 , 这个问题应得到 ⑥
于人的命题是一个真理 , 它的前提是 “通过恶达到 善” 。 布尔加科夫关于基督 ( 耶稣 ) 本质的看法 , 与巴 赫金相同 ,继承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 “将真理化为基
( 巴赫金语) 的思想 。他也 督其人” “把基督看作这样
一种人物 ,关于他 ,你可以问 ‘ : 他会怎么做 ?’ 获得的

会丧失意志 ,缺乏信念 。
( 耶稣 ) , 一个具 与 “大师” 成对比的是 “耶舒阿”
有无限的善和爱的人物 , 一个具有 “某种形象” 的基 督形象 。对这个 “理想形象” , 布尔加科夫也像陀思 妥耶夫斯基那样 ,采取的是一种 “内心对话的态度” ,
⑨ ( 巴赫金语 ) 。 “不是与其融合 ,而是追随其榜样” 小
53
都是反动的 , 连陀思妥耶夫斯基也不例外 , 被称为 “反动作家” 。谢尔盖・ 布尔加科夫在总结这一时期 俄国思想史时说 “ : 在思想领域 , 俄罗斯甚至比西方 更坚决更直接地反映着时代的思想和情绪 , 在自己 身上表现出那种构成近代历史脉络的反抗上帝和背
( 双城记》 叛上帝的世界性悲剧 。 ” 《 ,1911) 但是 , 作
道义信奉的人一起走进明天 、 走向未来 。这种被人 忽视的东西恰恰是现在和未来的根本 。米・ 巴赫金 把人 、 人的道义 、 生活的道德因素置于关注的中心 , 开始真正地走自己的道路 。自然 , 在自己的这些追 求中 ,他能够依赖的主要还是俄国哲学思想的传统 , 这一传统正是面向这些问题并对它们进行详细研究
( 第 32 章) 。对话的内容是耶舒阿提出的关于 自语”
人的一个命题 : 所有的人都是善人 。结果是彼拉多 不但承认耶舒阿留下的话 “在人所具有的各种缺陷 中” “怯懦” , 是最主要的一种 , 鉴于自身怯懦行为所 造成的可怕后果 ,他甚至对那个 “形象” 说“ : 不 ,哲学 家 ,我还是要反驳你 , 应该说 : 怯懦才是人类缺陷中 最最可怕的缺陷 。 ” 他又问道 : “我这个现任犹太总 督 ,罗马军团的前保民官当年在女儿谷战役中 ,在疯 狂的日耳曼人即将咬死捕鼠太保马克的形势下 , 并 没有表现丝毫的怯懦嘛 ! 那么今天 ,我的哲学家 ,请 您自己想想 ! 您这样智慧超群的人难道能认为我会 愿意为了一个对恺撒皇帝犯下罪行的人而断送自己 这犹太总督的前程吗 ?” 那个 “形象和他的声音” 向彼 拉多提供了一种自问自答的答案 “ : 当然 , 会愿意断 送的 。按早晨的想法他还不愿意断送 ,可是现在 ,到 了深夜 ,在他权衡一切之后 ,他却宁愿断送 。 ” 只要能 使那位 “流 浪 哲 人” 免遭死刑 , “他 一 切 都 在 所 不
λ 评价是举世以来对托尔斯泰的最精到的批评 。 如 λ 果说 “微粒整合说” 的历史哲学 “陈腐且做作” ,持 } |
“一直到最近 , 托尔斯泰都从来不是我们的精神领 袖 ,十足意义上的 ‘导师’ 。 ” 作者以为托尔斯泰似 是而非的基督教正在变成佛教的虚无主义 。在他作 品中表现出来的 “对死亡的恐惧” , 正是出于对灵魂 不灭的不相信 。

二、 作为真理化身的耶稣形象
巴赫金认为 , 写出一个 “理想人物的形象 , 或者 是基督的形象” 和 “他的声音” ,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遵 循的最高的思想准则 ,但 “这个形象只是他许多艺术 构思中的一个企求的顶点 , 在他的作品中却一直未 能实现” 。 为什么 “一切小说家在想要描写一种实 际可见的善的人的典型时 , 都感到了一种无法克服

的 “上帝” ,与在陀思妥耶夫斯基那里一样 ,也被看成 是 “善” 和 “真理” 的化身 。在 《大师和玛格丽特》 中,
54
耶稣形象所占篇幅不多 , 却是全书的核心人物 。他 高高居上 ,执掌的正是一个道德和真理的世界 。
认为 : 一个人的脑袋一旦被切下 ,他的生命便就此终 结 ,他将化为一堆灰烬 ,化为虚无 ,不复存在 。 ” 又说 : “在各种理论中还存在这样一种 , 它主张 : 一个人信
ψ λ ξ λ
此论者是 18 世纪西欧反神学反形而上思想的经验 主义哲学的天然传人 ,那么在看待生与死 、 灵魂灭与 不灭问题上 ,托尔斯泰同样缺乏积极信念 。不同的 是 ,在这个问题上 , 他缺乏的是一种超越 19 世纪西 欧实证主义思想的 “信仰” 。这种不是基于理性 、 而 是建立在宗教和道德之上的 “信仰” , 恰恰是俄罗斯 民族特性之一 。任何否定灵魂不灭的思想都是俄国 宗教哲学家们所不能接受的 。 在写作 《大师和玛格丽特》 的整个 30 年代 ,陀思 妥耶夫斯基在苏联 “已变成默默无闻的作家” , 但布 尔加科夫通过魔鬼之口断言 “ : 那是一位真正作家的 作品”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永生不死的” , 。作者虽然 没有明指 ,我们仍然可以推断出 “永生不死” , 的正是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思想 。除了前文已指出的 “基督・ 真理” 思想外 , 还有一条重要思想 , 即相信灵 魂不灭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死前不久写道 : 人只有 一个 “思想” — — — 灵魂不灭的思想 。他坚持认为 “ : 在 这世界上 ,唯有这一理念是至高无上的 ,这就是人的 灵魂不灭的理念 ,因为 ,人赖以存活的生命的所有其
( 双城记》 ) λ 这里 之 ,这也就是问 ‘有没有上帝 ?’ ” 《
ω
这样解释 “ : 神性 ( 即善 ) 在上帝那里是永恒的现实 , 而人只能达到它 、 获得它 , 在此 , 神性之于人只是可 能性 ,只是渴望 。 ”而 “可能性” 和 “渴望” 均非 “实际 可见” 。从这种思想出发 , 布尔加科夫在 《大师和玛 格丽特》 中 ,在 “陈列” 莫斯科人身上种种 “恶” 的同 时 ,并没有把他的主人公塑造成一个 “善人” 典型 。 “大师” 身上也有人的弱点 , 遭受迫害后 , 会患恐惧 症 ,会恨那部给他带来厄运的彼拉多小说并烧毁它 ,
② 的” 。 孔金论述巴赫金的这段话 , 完全适用于布尔
加科夫的思想和创作历程 。20 年代初 ,布尔加科夫 的文学生涯刚开始 , 批评界已给他冠上 “昔日作家” 的称号 。他所以能像巴赫金那样 “走自己的道路” , 依赖的也是俄国宗教哲学思想的传统 。 我们知道 ,俄国宗教哲学不同于西方意义上的 神学 ,著述者也不是专门的神学家 , 而是作家 , 是一 群自由人 。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这样一位 “大哲学 家” ,他的宗教思想成为后来白银时代宗教复兴运动 的思想源头 。但俄国知识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在 别林斯基等人开创的 60 年代传统下 ,认为所有宗教

学指的是 “神学” 。这 “神学” 又特指俄罗斯宗教哲 学 ,它是布尔加科夫晚期创作的思想背景 。 因此 ,本文以为 ,揭示布尔加科夫与陀思妥耶夫 斯基及白银时代俄国宗教哲学思想的关系 , 是读解 《大师和玛格丽特》 的一条途径 。 米・ 巴赫金在开始其学术和文学活动的 20 世纪
10 年代末 “ , 就明白了自己不可能和那些忽视一切
妥耶夫斯基 ,一生未放弃过对上帝寻求 ,但两人的宗 教思想却大相径庭 。白银时代俄国思想家不认同托 尔斯泰 ,梅列日科夫斯基在产生过广泛影响的 《托尔
( 1900 - 1902) 一书中声称 : 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虚无 ,变成一只颅骨杯 。托尔斯泰身后变成了 “托尔 斯泰短衫” ,似乎暗示了这位大作家也未能例外 。 伯林在那篇评述托尔斯泰历史观的文章中指 出 ,艾亨鲍姆关于托尔斯泰思想 “缺乏积极信念”舒阿关
关于肯定宗教 ( 指基督教 ) 的真理 , 这些东西与现代 意识 ,与现代文明的需求相去甚远 、 格格不入 。 ” 但 是 “应该允许人们选择对一切时代都重要的东西作 , 为自己的思考对象” 。 “对一切时代都重要的东西” 即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东西 , 这同样是布尔加科夫晚 年所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 《大师和玛格丽特》 在思想上 , 无疑是俄罗斯宗 教哲学传统的产物 。从这一意义上讲 , 它是一部宗 教小说 ,至少是一部为宗教真理辩护的小说 。作品 中的宗教意识和宗教精神 , 表现在对基督形象的思 考和信仰上 ,表现在对生与死 、 善与恶这些古老问题 的揭示和对于善战胜恶 、 生战胜死的信念上 ,其中无 一不蕴含着强烈的道德关注 。
为一个在基督教历史的 “中途” 才皈依上帝的民族 , 俄罗斯人却对基督信仰表现出特别的执着和痴迷 , 否定上帝对他们意味着巨大的痛苦 。这种痛苦的总 代言人便是陀思妥耶夫斯基 , 上帝问题折磨了他一 生 。事实上俄国思想家关注宗教 ,思考上帝 ,目的正 如涅 夫 斯 基 所 言 ,“不 是 由 于 上 帝 , 而 是 由 于 真 理” 。 以建立宗教真理为己任的弗・ 索洛维约夫在
( 作者自称 什么 ? 从 “编后记” “对神学的了解仅限于 ) 看 , 这里的哲 大学科学无神论课课堂知识的水平”
一、 布尔加科夫和俄罗斯宗教哲学
1966 年末 、 67 年初 《大师和玛格丽特》 , 刊登在
《莫斯科》 杂志上 , 当即引起轰动 。人们发现这部作 品与以往 40 年的苏联文学全然不同 , 初看去 , 似乎 与俄国 19 世纪文学也不相同 。 小说情节并不复杂 , 但足以令当时的苏联读者 目瞪口呆 : 魔鬼沃兰德及一班随从突然光临莫斯科 , 惊讶地发现这里的人已不信上帝 。事业有成的 “莫 文联” 主席柏辽兹是无神论者 ,却主宰不了自己的生 命 ,撞上电车身首分离 。在魔鬼们一场场令人捧腹 的恶作剧中 ,形形色色的莫斯科人丑态百出 。所有 丑态都源自人性的恶 : 怯懦 、 告密 、 贪婪 、 迷恋物质等 等 。经过考察 ,沃兰德选中了不重物质重精神的女 子玛格丽特为魔鬼的盛大宴会上的王后 , 检阅自古 至今的各种行恶者 。玛格丽特有一位她称之为 “大 师” 的秘密情人 , 他是历史系毕业大学生 , 潜心研究 历史后 ,写了一部关于耶稣和彼拉多的小说 。送到 编辑部后 , 作者遭到了一场严酷的迫害 , 患上恐惧 症 ,烧毁了原稿 , 被捕入狱 , 后在精神病院里离开人 间 。但他得到基督耶稣的拯救而复活 , 与玛格丽特 一同走向另一个非尘世的宁静世界 。 为了寻找启开它的钥匙 “ , 编后记” 撰写者维利 斯找到了米・ 布尔加科夫同时代人巴赫金 ,发现两人 在思想上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于是他从巴赫金 在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中提出的 “梅尼普讽 刺” 这一概念出发 , 来评价这部小说 : 强烈的笑的成 分与狂欢 、 哲学及文学虚构相结合 。 对笑及笑的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