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与玛格丽特(最新)
世界上有名的画家

徐 悲 鸿 著 作 《 八 骏 图 》
毕加索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也
许是对人世无常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 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 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 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 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象《第 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 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 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 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在《嘉列特磨 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画作中, 总看到用罗特列克手法经营着浮动的声 光魅影,暧昧地流动着款款哀伤。毕加 索十四岁那年与父母移居巴塞罗那,见 识了当地的新艺术与思想。然而正当他 跃跃欲试之际,却碰上当时西班牙殖民 地战争失利。政治激烈的变动导致人民 一幕幕悲惨的景象,身为重镇的巴塞罗 那更是首当其冲。也许是这种兴奋与绝 望的双重刺激,使得毕加索潜意识里孕 育着蓝色时期的忧郁动力。
•世界上有名的画家
目录
1.达芬奇 2.达芬奇著作 3.梵高 4.梵高著作 5.徐悲鸿 6.徐悲鸿著作 7.毕加索 8.毕加索著作
达芬奇
列奥纳多· 迪· 皮耶罗· 达· 芬奇 (意大利文原名: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享年67岁),意 大利学者、艺术家。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科学家、发明家、画家。现代学者称 他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 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他的杰作《蒙娜丽莎》、《最 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等作品,体现了他精湛的艺术造诣。 他认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对象是人体,人体是大自然的奇妙之 作品,画家应以人为绘画对象的核心。 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天文学家、 发明家、建筑理、天文、地质等学科,既多才多艺,又勤 奋多产,保存下来的手稿大约有6000页。他全部的科研成果尽 数保存在他的手稿中,爱因斯坦认为,达· 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 在当时就发表的话,科技可以提前30-50年。 达· 芬奇少年时已显露艺术天赋,15岁左右到佛罗伦萨拜师学艺, 成长为具有科学素养的画家、雕刻家。并成为军事工程师和建 筑师1482年应聘到米兰后,在贵族宫廷中进行创作和研究活动, 1513年起漂泊于罗马和佛罗伦萨等地。1516年侨居法国,1519年 5月2日病逝。小行星3000被命名为“列奥纳多”。最著名的作 品是《蒙娜丽莎》现在是巴黎的卢浮宫的三件镇馆之宝之一。
论布尔加科夫的小说_大师和玛格丽特_中的讽刺性模拟

论布尔加科夫的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中的讽刺性模拟唐逸红 摘要布尔加科夫的封笔之作《大师和玛格丽特》集中体现了布尔加科夫创作的高超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审美创造力。
《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一部双重小说,即“小说中的小说”,仔细阅读后会发现它们是以一部小说对另一部小说的讽刺性模拟出现的。
本论文拟以小说中的讽刺性模拟为切入点,探讨布尔加科夫审视生活的新视点和再现生活的新方法,从而把握布尔加科夫创作的精髓。
关键词布尔加科夫 讽刺性模拟 双重小说 布尔加科夫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也是一位命运多舛的作家。
他的作品多以讽刺怪诞见长,尤其是他那部历经十二载、八易其稿的封笔之作《大师和玛格丽特》更是如此。
这部作品是作家一生创作的总结,它集作家对文学、美学、心理学、哲理、道德探索之大成。
它一问世,立即以它丰富的内容、新颖的形式、独特的讽刺与幽默、扣人心弦的情节和色彩纷呈的人物形象轰动文坛,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
苏联著名作家西蒙诺夫称之为“讽刺文学、幻想文学和严谨的现实主义散文的高峰”。
[1](6)叶夫多基莫夫称之为“一部天才的讽刺作品,一部具有先知式象征主义和强烈表现力的杰作,它使布尔加科夫进入伟大作家的前列”。
[2](68)的确,这是一部天才的讽刺作品,讽刺手法在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作者的高超之处在于,小说中的讽刺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表层上的怪诞讽刺,它以20—30年代莫斯科文化界、戏剧界为对象,讽刺并揭露了它的阴暗面,这是所有读者都能够发现的;另一个是潜在层面上的讽刺性模拟,这只有细心的读者在认真思考之后才能够发觉,两个层面上的讽刺艺术共同构成了这部小说结构上的独特风格,语言上的特殊魅力,宗教上的耐人寻味。
本文拟从讽刺性模拟这一角度阐述小说的艺术风格。
讽刺性模拟,又称滑稽模仿,主要是指以讽刺、讥笑和幽默为手段,故意模仿某种人物举止或某种风格、流派、文体的作品。
由于形式与内容的不协调而使人发笑。
讽刺性模拟的艺术手法源远流长,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们就用讽刺模拟、隐喻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对神话及流行哲学的戏拟。
世界著名理想藏书

27.《小丑之见》(小说,1963)[德国]海恩里希·伯尔(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
28.《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剧本,1937--1938)[德国]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29.《迷惘》(小说,1935)[英国]艾里亚斯?卡内蒂
30.《斯卢尼的瀑布》(小说,1963)[奥地利]海米托·冯·多德勒尔
理想藏书理想藏书55188理想藏书pdf55188不必读书目一生必读的60部名著清明上河图影响世界的100本书中国读者理想藏书亚洲文学十大理想藏书
法国《理想藏书》书目
1.德语文学
2.美国小说
3.美洲西班牙语文学
4.英国文学
5.亚洲文学
6.东地中海及马格里布文学
7.西班牙文学
8.中欧文学
9.法国小说
10.法国爱情小说
9.《麦田里的守望者》(1952)杰洛姆·大卫·塞林格
10.《哈克贝里·芬历险记》(1884)马克·吐温
……前25本
11.《羊童贾尔斯》(1966)约翰·巴思
12.《奥吉·玛琪历险记》(1954)索尔·贝娄
13.《冷血》(1966)杜鲁门·卡波特
14.《红色英勇勋章》(1895)斯蒂芬·克莱思
15.《美国的悲剧》(1925)西奥多·德莱塞
……前25本
11.《心烦意乱》(小说,1967)[奥地利]托马斯·伯恩哈德
12.《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小说,1929)[德国]阿尔弗雷德·德布林
13.《一个无用人的生涯》(小说,1826)[德国]约瑟夫·冯·艾兴多尔夫
14.《埃菲·布利斯特》(小说,1896)[德国]台奥多尔·冯塔纳
15.《铁皮鼓》(小说,1959)[德国]君特·格拉斯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布尔加科夫:《大师和玛格丽特》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布尔加科夫:《大师和玛格丽特》内容梗概《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一部魔幻怪诞长篇小说,全书由神话、现实生活和历史三个层次粘合而成。
第一个层次是神话,描写魔王沃兰德及其随从拜访莫斯科,他们施行妖术,制造事端,对莫斯科的市侩们进行百般戏弄。
沃兰德突然出现在莫斯科文协主席伯辽兹的面前,跟他争论有无耶酥的问题,随即让柏辽兹死于非命。
随后他和他的助手们又来到莫斯科杂耍剧院,在那里表演黑色魔术,让观众大出洋相。
他们还大闹柏辽兹的协会本部格利鲍耶夫之家,并付之一炬。
而作品的主人公大师及其情人玛格丽特在受到迫害后也得到了魔王的帮助,玛格丽特抹了魔王的助手阿扎泽勒给他的一种油膏,抹了后就飞起来。
她报复了曾围剿大师的批评家,参加了魔王的盛大舞会。
舞会上魔王满足了她回到大师身边和恢复大师手稿的要求。
最后应耶酥要求,沃兰德把大师和玛格丽特送到了永生的安息所。
第二个层次是现实的生活,讲述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莫斯科,重点表现了以柏辽兹为首的一群文化人的利欲薰心、蝇营狗苟的行径。
大师因为写了一部关于罗马总督本丢彼拉多审讯处死耶酥的小说而惹祸,遭到文化界的围攻,结果进了疯人院。
只有玛格丽特一如既往地爱着他。
这个层次与神话层次相交织。
第三个层次是历史,通过沃兰德的回忆和大师的小说展示了两千多年前的往事。
本丢彼拉多审讯耶酥,他试图使耶酥免于一死,同大祭司发生了争执,最后屈从于大祭司处死了耶酥。
耶酥服刑后,彼拉多派人暗杀了出卖耶酥的犹大。
以后是彼拉多两千年的忏悔,直到大师在沃兰德指引下见到了他,用一句话使他得到了救赎。
研究综述作为一名身后恢复名誉的作家,布尔科夫在中国受到的关注是迟到的,1987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由钱诚翻译的《大师和玛格丽特》。
1998年作家出版社推出的《布尔加科夫文集》是国内第一套系统地展现布尔加科夫作品全貌的译本,同年面世的还有寒青的将标题改为《撒旦起舞》的译本。
布尔加科夫不仅在20世纪苏联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他在严酷的政治体制中体现出的独特的思考方式,使之除文学成就之外更有人格上的范型意义。
大师和玛格丽特

他认为:“作家不论遇到多大困难都应该坚贞不屈……如果使文学去适应把个人生活安排得更舒适、更富有 的需要,这样的文学便是一种令人厌恶的勾当了。
目录分析
50号住宅的末 日
第二十八章最 2
后的风波
3 第二十九章命
运注定
4 第三十章时辰
到!时辰到!
5 第三十一章麻
雀山上
第三十二章 宽恕和永安
尾声
作者介绍
米·布尔加科夫,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一位俄罗斯小说家、剧作家,出生于乌克兰基辅市,主要作品有《大 师和玛格丽特》《狗心》《不祥的蛋》等。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非常诚实地说,其实没有很看懂这本书……肯定是还要二刷的但不妨碍我喜欢它!构思妙不可言……第二部 的诸多场景也非常喜欢!谁能想到我是因为“你从我的记忆中离去,我才能自由”这句话才来读这本书的呢 23333虽然读的过程很痛苦但真的很值得!结尾好浪漫(悄悄)。
与其说这是魔幻主义,荒诞无稽中融合了浪漫与批判。 看之前以为会很晦涩,实际很读着很有趣,三条线奇妙地交织在一起,亦真亦幻,魔幻又浪漫。 忍不住毒舌一下,可读性真的不太高。 前半部偶尔迷惑不解,食之乏味,后半部让人感慨:不愧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魔幻的外衣下是思想的深度大师应该就是作者的化身吧,“与所爱之人分担命运”在耶舒阿马太、大师玛格 丽特身上都有体现,通过死亡获得灵魂安宁的设计很巧妙,梦境与现实的交汇。 前面徐徐展开的画卷在最后几章的画龙点睛下熠熠生辉,每个人都各得其所(说实话前面部分看得挺困的)。
精神支柱对于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的极端重要性。精神支柱是须臾不可或缺的,缺了它,人不过是一具行尸走 肉,社会便失去其赖以维系的力量,变为互相撕咬的一群。
历届奥斯卡获奖电影名单(全)

历届奥斯卡获奖电影名单(全)第一届奥斯卡获奖名单(1928)最佳影片:《翼》Wings最佳导演:弗兰克•鲍才奇《七重天》最佳喜剧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两个阿拉伯骑士》最佳男主角:艾米尔•詹宁斯《最后的命令》最佳女主角:珍妮•盖诺《七重天》最佳改编剧本:本杰明•格莱泽《七重天》最佳原著剧本:本•赫克特《下层社会》最佳摄影:查尔斯•罗杰《日出》最佳艺术指导:“蒙西斯《鸽子》最佳字幕说明:约瑟夫•法姆纳《告诉全世界》最佳艺术质量优秀作品:《日出》特别奖:查里•卓别林第二届奥斯卡获奖名单(1929)最佳影片:《百老汇旋律》最佳导演:弗兰克•劳艾德《薄命花》最佳男主角:华纳•巴克斯特《在古老的亚里桑纳》最佳女主角:玛利•比克福《风骚女人》最佳原著剧本:汉斯•克莱里《爱国者》最佳摄影:达来德•迪•文纳《南海白影》艺术指导:塞德里克•吉本斯《圣路伊斯大桥》第三届奥斯卡获奖名单(1930)最佳影片:《西线无战事》最佳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西线无战事》最佳男主角:乔治•亚理斯《英宫秘史》最佳女主角:席拉《离婚者》The Divorcee最佳原著剧本:福郎西斯•马里恩《牢狱鸳鸯》最佳摄影:约瑟夫•拉克《南极探险记》最佳艺术指导:赫尔曼•罗斯《爵士歌王》最佳音响:米高梅声音工作室《牢狱鸳鸯》第四届奥斯卡获奖名单(1931)最佳影片:《壮志千秋》Cimarron最佳导演:诺曼•涛罗格《淘哥们》Skippy最佳男主角:里昂纳•巴里摩尔《自由花》最佳女主角:玛利•德雷斯勒《拯女记》最佳改编剧本:艾斯塔布鲁克《壮志千秋》最佳原著剧本:桑德斯《铁血主义》最佳摄影:福罗伊德•克劳斯贝《禁欲》最佳艺术指导:马克思•里《壮志千秋》最佳音响:派拉蒙公司录音部第五届奥斯卡获奖名单(1932)最佳影片:《大饭店》最佳喜剧片《音乐盒》The Music Box最佳导演:弗兰克•鲍沙奇《坏女孩》Bad Girl最佳男主角:华莱士•皮莱《舐犊之情》,弗雷德尔•马区《化身博士》最佳女主角:海伦•海斯《断肠花》最佳改编剧本:艾德文•伯克《坏女孩》最佳原著剧本:福郎西斯•马里恩《舐犊之情》最佳摄影:加姆斯《上海快车》Shanghai Express最佳艺术指导:格登•怀尔斯《海上一只花》最佳音响:派拉蒙(Paramount)公司录音部特别奖:沃尔特•迪斯尼第六届奥斯卡获奖名单(1933)最佳影片:《乱世春秋》最佳喜剧片《原来这里是哈里斯》So This Is Harris最佳导演:弗兰克•劳艾尔《乱世春秋》最佳男主角:却尔斯•劳顿《亨利八世的私生活》最佳女主角:凯瑟斯•赫本《惊才绝艳》最佳改编剧本:威克托•赫尔曼,莎拉•玛森《小妇人》最佳原著剧本:罗伯特•罗德《未了尘缘》最佳摄影:莱恩特《战地情天》AFarewelltoArms最佳艺术指导:威廉•达林《乱世春秋》最佳音响:派拉蒙(Paramount)《战地情天》第七届奥斯卡获奖名单(1934)最佳影片:《一夜风流》最佳喜剧片:《柯卡拉欠La Cucaracha最佳导演:弗兰克卡普拉《一夜风流》最佳副导演:约翰沃斯特《自由万岁》最佳男主角:克拉克盖伯《一夜风流》最佳女主角:克劳戴考尔白《一夜风流》最佳改编剧本:罗伯特里斯金《一夜风流》最佳原著剧本:亚瑟恺撒《侠友》最佳剪辑:内威格《爱斯基摩》Eskimo最佳摄影:米尔诺《克娄帕特拉》Cleopatra最佳艺术指导:塞德里克吉本斯《风流寡妇》最佳歌曲:康拉德《快乐的离婚的人》最佳配乐:哥伦比亚《一夜恩爱》最佳音响:哥伦比亚(Columbia)《一夜恩爱》特别奖:秀兰邓波儿ShirleyTemple第八届奥斯卡获奖名单(1935)最佳影片:《叛舰喋血记》最佳喜剧片:《睡眠妙法》How to Sleep最佳导演:约翰•福特《告密者》最佳副导演:克莱姆•比切姆,《战地英魂》最佳男主角:维克多•迈克拉格伦《告密者》最佳女主角:佩迪•苔维斯《危险的人》Dangerous 最佳改编剧本:达德里•尼克尔斯《告密者》最佳原著剧本:本•赫克特《秽新闻》最佳剪辑:拉尔弗•道森《仲夏夜之梦》最佳摄影:汉尔•摩尔《仲夏夜之梦》最佳艺术指导:里查德•戴《黑天使》最佳歌曲:哈里•沃伦《1935年掘金女郎》最佳配乐:雷电华(RKORadio)《告密者》最佳音响:米高梅(MGM)《鸾凤和鸣》最佳舞蹈指导:戴夫•古尔德特别奖:大卫•沃克•格里费斯第九届奥斯卡获奖名单(1936)最佳影片:《歌舞大王齐格飞》最佳导演:弗兰克•卡普拉《富贵浮云》最佳副导演:杰克•沙里文《英烈传》最佳男主角:保罗•茂尼《万古流芳》最佳女主角:路伊斯•莱纳《歌舞大王齐格飞》最佳男配角:沃尔特•布伦南《月缺难圆》最佳女配角:盖尔•桑德加《风流世家》最佳改编剧本:皮艾尔•克林斯《万古流芳》最佳原著剧本:皮艾尔•克林斯《万古流芳》最佳剪辑:拉尔弗•道森《风流世家》最佳摄影:汤尼•高迪奥《风流世家》(黑白)最佳艺术指导:里查德•戴《罗愁奇恨》最佳音响:米高梅(MGM)《旧金山》最佳歌曲:杰罗姆•克恩《摇摆音乐时代》最佳配乐:《风流世家》最佳舞蹈指导:西默•福利克斯《歌舞大王齐格飞》特别奖:霍华德•格林、哈罗德•罗森《时代进行曲》第十届奥斯卡获奖名单(1937)最佳影片:《左拉传》最佳导演:里奥•迈凯利《春闺风月》最佳副导演:罗伯特•维布《芝加哥大火记》最佳男主角:史本塞•曲塞《怒海余生》最佳女主角:路伊斯•莱纳《大地》最佳男配角:席尔德克劳德《左拉传》最佳女配角:艾里斯•布雷迪《芝加哥大火记》最佳改编剧本:StageDoor第十一届奥斯卡获奖名单(1938)最佳影片:《浮生若梦》最佳导演:弗兰克.卡普拉《浮生若梦》最佳男主角:史本塞.曲塞《孤儿乐园》BoysTown最佳女主角:佩迪.苔维斯《红杉泪痕》Jezebel最佳男配角:沃尔特.布伦南《香珠宝马》最佳女配角:非伊.贝恩特《红杉泪痕》最佳改编剧本:伊恩《卖花女》最佳原著剧本:艾里诺.格里芬《孤儿乐园》最佳剪辑:拉尔弗.道森《罗宾汉》最佳摄影:鲁顿伯纳《翠堤春晓》(黑白片)最佳艺术指导:卡尔.威尔《罗宾汉》(黑白片)最佳歌曲:《罗宾汉》“Thanks for the Memory,”最佳配乐:艾尔弗雷德《乐府沧桑》最佳原创音乐:The Adventures of Robin最佳音响:联美(UnitedArtists)《牛郎织女》第十二届奥斯卡获奖名单(1939)最佳影片:《乱世佳人》最佳导演:维克多.弗莱明《乱世佳人》最佳男主角:罗伯特.唐纳《万世师表》最佳女主角:费雯丽《乱世佳人》最佳男配角:托马斯米谢尔《关山飞渡》最佳女配角:迈克达尼尔《乱世佳人》最佳原著剧本:路伊斯.福斯明《民主万岁》最佳原著剧本:西德尼.霍华德《乱世佳人》最佳剪辑:哈尔.克恩《乱世佳人》最佳摄影(黑白):格雷格.托兰《魂归离恨天》最佳摄影(彩色):艾内斯特《乱世佳人》最佳艺术指导:莱尔.惠勒《乱世佳人》(黑白片)最佳歌曲:哈罗德.阿伦《绿野仙踪》Over the Rain bow, 最佳配乐:里查德.赫格曼《关山飞渡》最佳原创音乐:赫伯特《绿野仙踪》最佳音响:伯纳德.布郎《何日君再来》最佳特殊效果:The Rains Came欧文.撒尔伯格奖:大卫.奥.塞尔兹尼克第十三届奥斯卡获奖名单(1940)最佳影片:《蝴蝶梦》最佳导演:约翰福特《怒火之花》最佳男主角:詹姆斯史都华《费城故事》最佳女主角:琴裘.罗吉斯《女人万岁》最佳男配角:沃尔特.布伦南《草莽英雄》最佳女配角:简.达威尔《怒火之花》最佳原著剧本:本杰明.格莱则《起来吧!亲爱的》最佳原著剧本:普雷斯顿.斯特齐斯《伟大的迈克金迪》最佳改编剧本:斯图亚特《费城故事》最佳剪辑:安妮.宝齐斯《红骑血战记》最佳摄影(黑白):治.巴恩斯《蝴蝶梦》最佳摄影(彩色):乔治.佩里纳尔《月宫宝盒》最佳艺术指导(黑白):塞德里克.吉本斯《傲慢与偏见》(黑白片)最佳艺术指导(彩色):文森特.克达《月宫宝盒》最佳歌曲:《木偶奇遇记》“When You Wish Upona Star,”最佳配乐:艾尔弗雷德《仙乐街》最佳作曲:巴斯特《月宫宝盒》最佳音响:米高梅(MGM)《笙歌欢腾》特别奖:胞波.霍普、内森.莱文森第十四届奥斯卡获奖名单(1941)最佳影片:《青山翠谷》最佳导演:约翰.福特《青山翠谷》最佳男主角:加莱.古柏《约克军曹》最佳女主角:琼.芳登《深闺疑云》最佳男配角:唐纳德.克里斯普《青山翠谷》最佳女配角:玛利.阿斯特《情谎记》TheGreatLie最佳原著剧本:哈里.西格尔《太虚道人》最佳原著剧本:曼凯威齐《公民凯恩》最佳改编剧本:巴克曼《太虚道人》最佳剪辑:威廉.詹姆斯《约克军曹》最佳摄影(黑白):阿瑟.米勒《青山翠谷》最佳摄影(彩色):帕尔默《碧血黄沙》最佳艺术指导(黑白):里查德.戴《青山翠谷》最佳艺术指导(彩色):吉本斯《慈母心肠》最佳歌曲:《美人如玉》“The Last Time I saw Paris,”Lady Be Good 最佳配乐:伯纳特.赫尔曼《黄金魔》(剧情片)最佳配乐:弗兰克.邱吉尔《小飞象》(音乐片)最佳音响:杰克.惠特尼《汉米登夫人》最佳特殊效果:《金粉银翼》最佳记录片:Churchill's Island欧文.撒尔伯格奖:沃尔特.迪斯尼第十五届奥斯卡获奖名单(1942)最佳影片:《米尼弗夫人》最佳导演:威廉.惠特《米尼弗夫人》最佳男主角:詹姆史.加克奈《胜利之歌》最佳女主角:格里亚.加逊《米尼弗夫人》最佳男配角:范.赫弗林《双雄喋血》最佳女配角:特里萨.赖特《米尼弗夫人》最佳原著剧本:普雷斯伯格《侵入者》最佳原著剧本:迈克尔.卡宁《女强人》最佳改编剧本:弗罗谢尔《米尼弗夫人》最佳剪辑:丹尼尔.曼德尔《国族之光》最佳摄影(黑白):约瑟夫.鲁顿伯格《米尼弗夫人》最佳摄影(彩色):莎姆罗伊《黑天鹅》最佳艺术指导(黑白):里查德.戴《民族至上》最佳艺术指导(彩色):里查德.戴《妙女郎》最佳歌曲:欧文.柏林《假日旅店》“White Christmas,”最佳配乐:马克思.斯坦纳《扬帆》剧情片最佳配乐:雷?海因道弗《胜利之歌》歌舞片最佳音响:内森.莱文特《胜利之歌》最佳特殊效果:《野风》最佳记录片:《中途岛战役》特别奖:查尔斯.鲍育欧文.撒尔伯格奖:西德尼.富兰克林第十六届奥斯卡获奖名单(1942)最佳影片:《卡萨布兰卡》最佳导演:迈克尔.柯蒂斯《卡萨布兰卡》最佳男主角:保罗.卢卡斯《守望莱茵河》最佳女主角:詹妮弗.琼斯《圣女之歌》最佳男配角:查尔斯.克波恩《二车房小姐》最佳女配角:帕克斯诺《战地钟声》最佳原著剧本:威廉.撒洛扬《人类喜剧》最佳原著剧本:诺曼.克拉丝曼《金丝雀》最佳改编剧本:朱利叶斯《卡萨布兰卡》最佳剪辑:乔治.艾米《空间堡垒》AirForce最佳摄影(黑白):阿瑟.米勒《圣女之歌》(黑白片)最佳摄影(彩色):哈尔.摩尔《歌场魅影》最佳艺术指导(黑白):贝西威《圣女之歌》最佳艺术指导(彩色):格里金《歌场魅影》最佳歌曲:《你好,旧金山》“You'll Never Know,”最佳配乐:《圣女之歌》最佳配乐:《从军歌》ThisIstheArmy最佳音响:雷电华《吾土吾民》最佳特殊效果:《海底肉弹》Crash Dive最佳记录长片:《沙漠胜利》最佳记录短片:《12月7日》特别奖:乔治.帕尔欧文.撒尔伯格奖:哈尔.沃利斯第十七届奥斯卡获奖名单(1944)最佳影片:《与我同行》最佳导演:利奥.麦凯里《与我同行》最佳男主角:平.克劳斯贝《与我同行》最佳女主角:英格利.鲍曼《煤气灯下》最佳男配角:巴里.菲茨杰拉德《与我同行》最佳女配角:艾塞尔.巴里摩尔《寂寞芳心》最佳原著剧本:利奥.迈凯利《与我同行》最佳原著剧本:拉马尔.特罗迪《威尔逊传》最佳改编剧本:芭特勒《与我同行》最佳剪辑:《威尔逊传》最佳摄影(黑白):约瑟夫.拉谢利《罗兰秘记》最佳摄影(彩色):利昂.撒姆罗伊《威尔逊传》最佳艺术指导(黑白):吉本斯《煤气灯下》最佳艺术指导(彩色):瓦尔特.伊迩宁威尔逊传最佳歌曲:《与我同行》“SwingingonaStar,”最佳配乐:《自君别后》(剧情片)最佳配乐:《封面女郎》(音乐片)最佳音响:二十世纪福克斯《何日君再来》最佳特殊效果:阿.阿诺德《东京上空三十秒》特别奖:马格利特.奥博林、胞伯.霍普欧文.撒尔伯格奖:达里尔.柴纳克第十八届奥斯卡获奖名单(1945)最佳影片:《失去的周末》最佳导演:比利.怀尔德《失去的周末》最佳男主角:雷.米兰《失去的周末》最佳女主角:琼.克劳弗《欲海情流》最佳男配角:詹姆斯.邓《常青树》最佳女配角:安妮.里威尔《玉女神驹》最佳原著剧本:布思《原子谍报》最佳原著剧本:理查斯.史威策《马里?路伊斯》最佳改编剧本:布雷克特《失去的周末》最佳剪辑:《玉女神驹》NationalVelvet最佳摄影(黑白):斯特拉德林《孽惑镜》最佳摄影(彩色):利昂.杉木罗伊《狂恋》最佳艺术指导(黑白):威特.伊宁《血溅太阳旗》最佳艺术指导(彩色):汉斯.德莱尔《海盗艳史》最佳歌曲:《嘉会良缘》“It Might as Well Be Spring,”最佳配乐:米克罗斯《媚惑记》Spellbound最佳配乐:乔治.斯托尔《翠凤艳曲》最佳音响:史迪芬.邓《圣玛利亚钟声》最佳特殊效果:《畸人艳记》WonderMan第十九届奥斯卡获奖名单(1946)最佳影片:《黄金时代》最佳导演:威廉.惠勒《黄金时代》最佳男主角:弗雷德.马区《黄金时代》最佳女主角:奥里威亚.德哈威兰《风流种子》最佳男配角:哈罗德.拉塞尔《黄金时代》最佳女配角:安妮.巴克特斯《剃刀边缘》最佳原著剧本:克莱门特.戴恩《结婚假日》最佳原著剧本:莫里尔.伯克斯《七重心》最佳改编剧本:罗伯特.舍伍德《黄金时代》最佳剪辑:丹尼尔.曼德尔《黄金时代》最佳摄影(黑白):阿瑟.米勒《安娜和杰逻王》最佳摄影(彩色):查尔斯.罗许《鹿苑长春》最佳艺术指导(黑白):莱尔.惠特《圣衣》最佳艺术指导(彩色):塞德里斯《鹿苑长春》最佳歌曲:哈里.沃伦《百美嬉春》最佳配乐:雨果.弗雷德霍夫《黄金时代》(剧情片) 最佳配乐:莫里斯.斯托罗弗《一代歌王》(歌舞片) 最佳音响:哥伦比亚《一代歌王》最佳特殊效果:《冒失鬼》BlitheSpirit第二十届奥斯卡获奖名单(1947)最佳影片:《君子协定》最佳外语片:《擦鞋童》意大利最佳导演:埃利亚.卡善《君子协定》最佳男主角:罗纳德.考尔曼《双重生活》最佳女主角:罗里泰.扬《农家女》最佳男配角:艾德蒙.格文《三十四号街奇迹》最佳女配角:塞莱斯特.霍迩姆《君子协定》最佳原著剧本:戴威斯《三十四号街奇迹》最佳原著剧本:谢尔登《鲁男子》最佳改编剧本:乔治.西顿《三十四号街奇迹》最佳摄影(黑白):盖伊.格林《孤星血泪》最佳剪辑:《出卖灵肉的人》Body and Soul最佳摄影(彩色):杰克.卡迪夫《黑水仙》最佳艺术指导(黑白):《孤星血泪》(黑白片)最佳艺术指导(彩色):《黑水仙》最佳歌曲《南方的歌》“SongoftheSouth最佳配乐:A Double Life(剧情片)最佳配乐:《年轻的妈妈》(歌舞片)最佳音响:《主教之妻》TheBishop'sWife最佳特殊效果:《绿鲸街》GreenDolphinStreet特别奖:詹姆斯.巴斯克《相亲相爱》欧文.撒尔伯格奖:杰里.沃尔特第二十一届奥斯卡获奖名单(1948)最佳影片:《王子复仇记》最佳外语片:《文森特先生》法国最佳导演:约翰.休斯顿《宝石岭》最佳男主角:劳伦斯.奥里弗《王子复仇记》最佳女主角:简.惠曼《约翰尼?贝林达》最佳男配角:沃尔特.赫斯顿《宝石岭》最佳女配角:克莱尔.弗雷德《盖世枭雄》最佳原著剧本:《搜索者》最佳改编剧本:约翰.赫斯顿《宝石岭》最佳剪辑:《不夜城》最佳摄影(黑白):威廉.丹尼尔《不夜城》最佳摄影(彩色):瓦伦抖《圣女贞德》JoanofArc最佳艺术指导(黑白):罗杰.弗斯《王子复仇记》最佳艺术指导(彩色):瓦伦抖《红菱艳》最佳服装设计(一):罗杰.弗斯《王子复仇记》最佳服装设计(二):杰金斯《圣女贞德》最佳歌曲:《白面书生》“Buttonsand Bows,”ThePaleface 最佳配乐:布莱恩.伊斯登《红菱艳》(剧情片)最佳配乐:约翰尼.格林《复活节游行》(歌舞片)最佳音响:《蛇巢》The Snake Pit最佳特殊效果:《珍妮的画像》第二十二届奥斯卡获奖名单(1949)最佳影片:《当代奸雄》最佳外语片:《偷自行车的人》意大利最佳导演:约瑟夫.曼凯维茨《三妻艳史》最佳男主角:布罗德里克.克劳夫德《当代奸雄》最佳女主角:德哈威兰《女继承人》最佳男配角:迪安.加戈尔《十二点整》最佳女配角:迈堪布里齐《当代奸雄》最佳原著剧本:道格拉斯.莫罗《斯特拉登的故事》最佳原著剧本:罗伯特.皮罗许《战撤最佳改编剧本:约瑟弗.曼凯威兹《三妻艳史》最佳剪辑:哈里.格斯丹特《冠军》Champion最佳摄影(黑白):沃格尔《战撤(黑白片)最佳摄影(彩色):文顿.霍克《女警长》最佳艺术指导(黑白):约翰.米汉《女继承人》(黑白片)最佳艺术指导(彩色):塞德里克.吉本斯《小妇人》最佳服装设计(一):艾迪斯.赫德《女继承人》最佳服装设计(二):罗滋《剑侠唐黄》最佳歌曲:劳塞尔《海王星的女儿》“Baby,It'sColdOutside,”最佳配乐:艾伦.科普兰《女继承人》(剧情片)最佳配乐:罗吉.伊登斯《在镇上》(歌舞片)OntheTown最佳音响:《晴空血战》最佳特殊效果:《金刚》特别奖:《偷自行车的人》欧文.撒尔伯格奖:杰里.沃尔特第二十三届奥斯卡获奖名单(1950)最佳影片:《彗星美人》最佳外语片:《马拉帕加之墙》法国最佳导演:约瑟弗.曼凯维茨《彗星美人》最佳男主角:乔斯.费勒《风流剑侠》最佳女主角:朱迪.霍利斯《生于昨日》最佳男配角:乔治.桑德斯《彗星美人》最佳女配角:约瑟芬.赫尔《哈威》Harvey最佳原著剧本:霍安尔特《街头暴乱》最佳原著剧本:查尔斯.布雷克特《日落大道》最佳改编剧本:约瑟弗.曼凯维茨《彗星美人》最佳剪辑:温斯特《所罗门王宝藏》最佳摄影(黑白):克莱斯格尔《第三个人》最佳摄影(彩色):罗伯特.瑟迪斯《所罗门王宝藏》最佳艺术指导(黑白):汉斯.德莱尔《日落大道》最佳艺术指导(彩色):华尔特.泰勒《撒姆森和达里特》最佳服装设计(一):艾迪斯.赫特《彗星美人》最佳服装设计(二):伊迪斯.赫特《撒姆森和达里特》最佳歌曲:雷.艾文斯《古堡歼仇记》“MonaLisa,”最佳配乐:夫拉齐.威克斯曼《日落大道》(剧情片)最佳配乐:多伊齐《安妮夺了你的枪》(歌舞片)最佳音响:《彗星美人》最佳特殊效果:《奔向月球》荣誉奖:乔治.墨菲欧文.撒尔伯格奖:Darry .Zanuck第二十四届奥斯卡获奖名单(1951)最佳影片:《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最佳外语片:《罗生门》日本最佳导演:乔治.史蒂文斯《美国的悲剧》最佳男主角:亨弗莱.鲍佳《非洲皇后号》最佳女主角:费文.丽《欲望号街车》最佳男配角:卡尔.马尔登《欲望号街车》最佳女配角:金.亨特《欲望号街车》最佳原著剧本:保罗.德恩《七天登月》最佳原著剧本:艾伦.杰仪.勒纳《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最佳改编剧本:迈克尔.威尔逊《美国的悲剧》最佳剪辑:威廉.霍恩贝克《美国的悲剧》最佳摄影(黑白):威廉.梅勒《美国的悲剧》最佳摄影(彩色):约翰.奥尔顿《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最佳艺术指导(黑白):理查德.戴《欲望号街车》最佳艺术指导(彩色):塞德里斯.吉本斯《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最佳歌曲:卡迈克尔《喜临门》“In the Cool,Cool,Cool of the Evening,”最佳配乐:威克斯曼《美国的悲剧》(剧情片)最佳配乐:琼尼?格林《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歌舞片)最佳音响:《国王卡鲁斯》最佳特殊效果:《当行星相撞》DestinationMoon最佳服装设计(一):艾迪斯.赫特《彗星美人》最佳服装设计(二):伊迪斯.赫特《撒姆森和达里特》荣誉奖:金.凯利欧文?撒尔伯格奖:亚瑟.福利德第二十五届奥斯卡获奖名单(1952)最佳影片:《戏中之王》最佳外语片:《被禁止的游戏》法国最佳导演:约翰.福特《默默无语的人》最佳男主角:佳莱.古柏《正午》HighNoon最佳女主角:雪利.布恩《小谢巴,回来吧7最佳男配角:安东尼.奎因《柴巴达万岁》最佳女配角:格路里亚.格雷尔姆《坏蛋与美女》最佳原著剧本:弗雷德里克.弗兰克《戏中之王》最佳原著剧本:特.克拉克《拉文德高地暴动》最佳改编剧本:查卡斯《坏蛋与美女》最佳剪辑:威廉斯《正午》最佳摄影(黑白):罗伯特.瑟迪斯《坏蛋与美女》最佳摄影(彩色):文顿.霍克《默默无语的人》最佳艺术指导(黑白):塞德里斯.吉本斯《坏蛋与美女》最佳艺术指导(彩色):文顿.霍克《默默无语的人》最佳服装设计(一):海伦.罗斯《坏蛋与美女》最佳服装设计(二):弗迪斯《青楼情孽》最佳歌曲:乔姆金《正午》“HighNoon”最佳配乐:《正午》(剧情片)最佳配乐:《情泪心声》(歌舞片)最佳音响:《超音速飞行》最佳特殊效果:《普利茅斯号历险记》欧文?撒尔伯格奖:西席.迪密斯第二十六届奥斯卡获奖名单(1953)最佳影片:《乱世忠魂》最佳外语片:《被禁止的游戏》最佳男主角:威廉.霍尔登《十七号囚房》Stalag17最佳女主角:奥戴廉.赫本《罗马假日》最佳男配角:弗兰克.西纳曲拉《乱世忠魂》最佳女配角:堂纳.里德《乱世忠魂》最佳导演:菲雷德.齐纳曼《乱世忠魂》最佳原著剧本:亨特《罗马假日》最佳原著剧本:布雷克特《罗马假日》最佳改编剧本:塔拉达史《乱世忠魂》最佳剪辑:《乱世忠魂》最佳摄影(黑白):伯内特.格弗《乱世忠魂》最佳摄影(彩色):格里格斯《原野奇侠》最佳艺术指导(黑白):塞德里斯.吉斯本《恺撒大帝》最佳艺术指导(彩色):惠特《圣衣》最佳服装设计(一):伊迪斯.黑德《罗马假日》最佳服装设计(二):圣地亚哥《圣衣》最佳歌曲:《女侠简恩》“Secret Love,” Calamity Jane 最佳配乐:《利利》(剧情片)Lili最佳配乐:《请叫我太太》(歌舞片)最佳音响:《乱世忠魂》最佳特殊效果:《宇宙之战》荣誉奖:比德.史密斯、约瑟弗.布林欧文.撒尔伯格奖:乔治.史迪文思第二十七届奥斯卡获奖名单(1954)最佳影片:《码头风云》OntheWaterfront最佳外语片:《地狱门》日本最佳男主角:马龙.白兰度《码头风云》最佳女主角:格雷斯.凯利《乡下姑娘》最佳男配角:奥布赖恩《赤脚大仙》最佳女配角:伊瓦.马力.圣《码头风云》最佳导演:艾里亚.卡善《码头风云》最佳原著剧本:菲里普.约尔丹《折断的长矛》最佳原著剧本:伯特.舒尔贝格《码头风云》最佳改编剧本:乔治.西顿《乡下姑娘》最佳剪辑:吉恩.米尔福德《码头风云》最佳摄影(黑白):鲍里斯.考夫曼《码头风云》最佳摄影(彩色):米尔顿.卡拉斯纳《罗马之恋》最佳艺术指导(黑白):里查斯.戴《码头风云》最佳艺术指导(彩色):约翰.米汉《大西洋海底两万里》最佳服装设计(一):《撒比里纳》(黑白片)最佳服装设计(二):《地狱门》GateofHell最佳歌曲:朱文.斯帝尼《三文钱掉到泉水边》最佳配乐:《红翼》(剧情片)最佳配乐:《脂粉七雄》(歌舞片)最佳音响:斯里.凯利《格伦.米勒的故事》最佳特殊效果:《大西洋海底二万里》第二十八届奥斯卡获奖名单(1955)最佳影片:《马蒂》最佳外语片:《宫本武藏》最佳导演:德尔伯特.曼《马迪》最佳男主角:欧内斯特.伯格宁《马蒂》最佳女主角:安娜.马尼翔尼《玫瑰纹身》最佳男配角:杰克.莱蒙《罗伯茨先生》最佳女配角:福利特《伊甸园之乐》EastofEden最佳原著剧本:丹尼尔.福克斯《恩爱难舍》最佳原著剧本:威廉.鲁文德威格《西厢琴断》最佳改编剧本:帕迪.查耶夫斯吉《马迪》最佳剪辑:纳尔逊《野餐》Picnic最佳摄影(黑白):黄宗詹《玫瑰纹身》(黑白片)最佳摄影(彩色):罗伯特.伯克斯《捉贼记》最佳艺术指导(黑白):佩里拉《玫瑰纹身》最佳艺术指导(彩色):威廉.弗兰纳里《野餐》最佳服装设计(一):海伦.罗斯《明天我呼唤》最佳服装设计(二):勒美里亚《生死恋》最佳歌曲:威伯斯特《生死恋》最佳配乐:艾尔弗雷德《生死恋》(剧情片)最佳配乐:多伊齐《俄克拉荷马》(歌舞片)Oklahoma!最佳音响:福利德.海因斯《阿克拉河马》最佳特殊效果:《克里桥战役》The Bridges at Toko-Ri第二十九届奥斯卡获奖名单(1956)最佳影片:《环球旅行八十天》最佳外语片:《道路》意大利最佳导演:乔治.史蒂文斯《巨人》最佳男主角:尤尔.伯连纳《国王与我》最佳女主角:英格利.宝曼《真假公主》最佳男配角:安东尼.奎因《生活的欲望》最佳女配角:多罗西.马龙《风中情书》最佳原著剧本:达尔顿.特郎伯《勇敢的人》最佳原著剧本:艾伯特.拉莫里斯《红气球》最佳改编剧本:詹姆斯.伯《环球旅行八十天》最佳剪辑:鲁吉艾罗《环球旅行八十天》最佳摄影(黑白):约瑟夫.鲁顿伯格《回头是岸》最佳摄影(彩色):莱昂内尔.林登《环球旅行八十天》最佳艺术指导(黑白):吉本斯《回头是岸》最佳艺术指导(彩色):莱尔.惠德《国王与我》。
《大师与玛格丽特》:一个女人的人性、魔性、和神性

《大师与玛格丽特》:一个女人的人性、魔性、和神性文/黛帕如果不曾读过《大师与玛格丽特》,我就不曾知道女性的多样之美。
《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俄罗斯作家布尔加科夫的经典之作,这部属于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其问世之路与书中的情节一样曲折。
先是布尔加科夫因为现实的打击焚烧初稿,然后再经过12年的时间,在死前一个月才完成创作,这部呕心沥血的布氏绝唱,却在作者死后26年,才得以出版。
所幸的是,不论过程多么曲折,最终我们能够遇见它,读到它。
读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我脑海中只有一句话:“好的作品是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与读者会面的。
”所以,即使布尔加科夫与世长辞,作品出版后,依然引发了超越国界、种族、领域的“布尔加科夫热”。
《大师与玛格丽特》也被公认是20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同时被公认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
《大师与玛格丽特》图书这部作品想象奇诡、包罗万象,真实与虚幻交织、合理与荒诞并存、梦幻与现实融为一体。
它值得一读再读,因为每一次,你都能发现这部小说独到之处,震惊于作者的绝世才华。
书中布尔加科夫虚构了魔鬼对莫斯科的访问,把不可思议的魔法幻想、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平庸粗俗的日常生活衔接在一起,营造出一个华丽绚烂的世界。
而书中的人物,都具有多重的特征和属性,书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就是最好的例子。
玛格丽特是一个具有多重属性的复合体,性格丰富饱满。
她在不同的时空环境,面对不同的人和事,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性格。
所以,你无法单用一个“好”与“不好”这样单薄的词汇来描述她。
《大师与玛格丽特》中存在三个时空:莫斯科的现实时空,耶路撒冷的历史时空,沃兰德的魔幻时空。
玛格丽特虽然在小说的第二部才出现,但却是书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她是这三个时空的连接者,在她的身上结合了人性,魔性与神性。
也只有她才能在这三个时空中自由穿梭。
而与这三个时空相对的,分别体现着玛格丽特不同的特征,她是爱神和女巫,救赎和永恒的化身。
在现实时空中,玛格丽特和大师是至死不渝的爱人,她全心全意地爱恋着大师、支持着大师的事业。
《大师和玛格丽特》 飞跃时空迷城莫斯科的指南书

封面故事128 |国家人文历史■跟着名莕去旅行■《大晒n码格丽特》飞跃时空迷城莫斯科的指南书文I李思达斯科是怎样的一座城市?在不同人心中有着不同的答案。
德米特里耶夫夸 耀她是俄罗斯宠爱的女儿;格利鲍耶 陀夫认为没有什么比这座城更好的地 方;果戈理将这里当作自己的家;列 夫•托尔斯泰则认为莫斯科能让人感 到安静、温暖、习惯,“好像是穿着一 件宽大的旧衣服”;浪漫的诗人普希 金对这座城市高呼:“莫斯科啊,我 总想念着你!对俄国人心来说,多少 东西在这声呼唤里得到反响,并交融 成一体!”菜蒙托夫则认为,莫斯科 “不是一大堆悄无声息的、冷冰冰的石 头……不是的!它有自己的生命、有 自己的语言,有力的、响亮而动听的 声音……”是啊,谁能找出如莫斯科一般变 化多端的首都呢?她时而有着正教的 庄严与神圣,时而又显露出鞑靼的狂野 和豪爽•,她有时庸俗不堪,有时又深沉 文艺;她是现实的雄城,又是幻想中 的圣地。
或许,莫斯科就正如深爱着她 的布尔加科夫所言,是一座“时空变幻 的万花筒”般的千面迷城,唯有用他的 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作为指南,拥 有书中主角一样穿越现实、幻想与神 话的能力,才能真正看清这座城市。
牧首湖,通往魔幻的起点“暮春的莫斯科,这一天,太阳已 经平西了,却还热得出奇。
此时,牧首湖畔出现了两个男人……”即便是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杰作,幵篇的句子看上去也是平平无奇。
布尔加科夫就是这样平淡地展幵 了《大师和玛格丽特》。
书中提到的两 个男人一个是莫斯科文艺工作者联合 会“莫文联”理事会主席,同时兼任某 大型文学刊物的主编柏辽兹,而与他 对谈的年轻人则是常以“无家汉”的笔 名发表作品的诗人伊万•尼古拉耶维 奇•波内列夫(简称伊万)。
而两人的 对话围绕宗教题材展幵,因为柏辽兹 向无家汉约稿,要求他写一首否定耶 稣存在、认为其故事纯属虚构的反宗 教题材长诗。
在具有宗教含义的“牧首”湖旁边公/布尔加科夫,约摄于1928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实世界 大师 伯辽兹 拉通斯基
1 2 3
耶稣 本丢彼拉多 马克
4
狮子狗班戈
别格莫特公猫
警犬土兹不本
《大师》中的三条线:
莫斯科——魔王“沃兰德”与莫斯科人 地下室、精神病院——大师和玛格丽特
古代犹大国——本丢·彼拉多和耶舒阿
三条线的交汇:
1. 沃兰德见到大师,玛格丽特参加撒旦的晚会;
2. 无家汉在精神病院听大师讲手稿,而手稿恰是彼拉多和耶舒阿的故事; 3. 大师与玛格丽特飞向天堂,追随耶舒阿的脚步;
他是情节的施动者,像幽灵一样游离于他人的生
活之外。他的每一次漫游、出击和行骗都引发了一
场笑剧。
乞乞科夫是叙述的主角,他所见的一个接一个
的典型是每个故事中的演员,在情节的戏剧性变化 中将小说推向讽刺戏剧的狂欢。 如此,《死魂灵》融合了叙事与戏剧的双重要 素,在讽刺文学中是独一无二的创造。
二、《大师》中的互文
“作家不论遇到多大困难都应该坚贞不屈……
如果使文学去适应把个人生活安排得更为舒适、更富 有的需要,这样的文学便是一种令人厌恶的勾当了。
《大师与玛格丽特》
Мастер и Магарита
1、“梅尼普讽刺”(梅尼普体)
《大师和玛格丽特》是梅尼普讽刺的新变体,即
假定性的讽刺小说。
“梅尼普讽刺”得名于公元前3世纪加达拉的哲 学家梅尼普,公元前1世纪罗马学者发禄首先采用, 他将自己的讽刺作品称为“梅尼普讽刺”。后统称为 “梅尼普体”。
1940年2月13日,最后一次修改《大师与玛格丽特》原稿。
1940年3月10日去世。 1966年,首次发表了删节版部分内容;1973年《大师》正式足本出版。
“在苏联我成了俄罗斯文艺旷野上唯一一匹文
学恶狼。有人劝我将皮毛染一下,这是一个愚蠢的
建议。狼无论是染了颜色还是剪了毛,都绝对不会
成为一只卷毛狗”。
20世纪80年代,作者的日记以及手稿的打字稿,都在苏联《星火》杂
志上得以发表。掀起了“布尔加科夫热” 。
作品年表
1925 :《不祥的蛋》(《孽卵》) 1925 :《恶魔纪》( 《魔障》 ) 1925 :《狗心》 1925: 《白卫军》,长篇小说 1926:改编为剧本《土尔宾一家的命运》,上演获得成功 。 1928 :《红岛》 1930:将《死魂灵》改变为剧本; 1930:剧本《莫里哀》完成并上演。
1925年,他将小说《白卫军》改写为戏剧剧本《图尔宾 一家的生活》,初登戏剧舞台。在莫斯科艺术剧院上演的这 部戏剧为他带来了声誉和短暂的好运。
不到一年后,他的作品在一片谩骂声中被禁演。 声势浩大的文化革命式的运动使布尔加科夫的戏剧在苏 联境内永远不得上演,正式宣布了作者身处孤立无援的境地。
加科夫正是在充满宗教色彩的文化熏陶下长大的。
一、生平创作
1916年布尔加科夫从基辅大学医疗系毕业后被派往乡村 医院。
1920年,毅然放弃医学投身文学,1921年来到莫斯科, 之后的三年里,布尔加科夫先后创作了短篇小说:
《恶魔纪》、《红岛》、《狗心》、《不祥的蛋》等, 和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卫军》。
无论是乞乞科夫还是魔鬼沃兰德,个人与社会相
对立的那种关系,乃是作者思想的一个共同的表征:
倾心于突入社会的禁区,通过伪装的面具表达活力。
两位作家笔下的角色也因此获得了内涵上的相似:
乞乞科夫和沃兰德都是“不明身份”的人,都是 从一个外部的世界闯入俄国封闭的社会。他们的出现 就是讽刺作家在长篇小说中努力寻找的那个透视现实 的视角。
布尔加科夫
(1891~1940)
米哈伊尔· 阿法纳西耶维奇· 布尔加科夫
Михаил Афанасьевич Булгаков
1891年5月14日出生于乌克兰基辅市的知识分子家庭。
祖父、外祖父都是俄国东正教牧师;
其父是基辅神学院的一名讲师,主要从事古代历史和
西欧宗教的研究。自幼喜欢文学、艺术、音乐的布尔
4. 无家汉受到了沃兰德大闹莫斯科和大师命运的启示
布尔加科夫与果戈理的对话
一、沃兰德访问莫斯科市的那一部分,与乞乞科夫
造访NN城的历险故事属于同一个艺术样式。
在《死魂灵》开篇,乞乞科夫独自来到NN城, 引出了一个长篇喜剧的连锁结构。与以往的叙事文
学不同,这一人物的存在及其与故事中其他角色的
关系一律体现为主客的间离关系,构成一种戏剧性 的互动。
增加了“笑”的比重,其诙谐成分具有狂欢化的性质;
有极大的自由进行情节和哲理的虚构,主人公都是历史人物
或神话人物;
他们的幻想不是为了正面体现真理,而是为了寻找它、引发 它,尤其是考验它;
大胆的虚构和幻想同渊博的哲理、对世界极其敏锐的观察结 合在一起;
典型的闹剧场面。
“狂欢化”不受空间的限制,只受时间的限制, 基本舞台就是中心广场,广场是全民性的象征,作为 情节发展的场所,具有两重性、两面性,因为透过现 实的广场,可以看到一个随便进行亲昵的交际和全民 性加冕和脱冕的狂欢广场。
乞乞科夫和沃兰德作为乔装改扮的“外来者”
进入读者与文本的双重视野,而且始终保持陌生化
的身份。
充当视角的人物其实居于一个锐意进取的地位, 在叙述中与作者形影不离,参与作家那种本质上是 虚无的创造。并且与“人物群像”所处的现实世界 构成一种主客的关系,构成其突发性的好奇、惊疑、
紧张、动乱或行动上的诸种遭遇。
1930年,贫困潦倒的布尔加科夫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莫斯
科艺术剧院一个助理导演的职位,在斯大林的干预和安排下,布尔加科夫 做了剧院的助理导演。
第二年,他开始了《大师与玛格丽特》的创作。 1940年,年仅39岁的布尔加科夫因患肾硬化弃世。直到1966年,《大 师与玛格丽特》才在《莫斯科》杂志上连载发表。1969年俄文本全本在德 国出版。
——巴赫金《诗学与访谈》
2、“三位一体”
1)三个叙述层面:
圣经故事——魔幻世界——20世纪2、30年代的莫斯科
2)三大核心人物:
耶舒阿——大师——沃兰德来自3)三个乌托邦式的空间:
精神病院——大师的地下室——天堂
4)三个丑陋的现实空间:
莫文联——杂耍剧院——凶宅
“三位一体”的人物形象体系
神话世界
魔鬼世界 沃兰德 斯特拉文斯基 阿扎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