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树图

合集下载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教育的概念 思维导图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教育的概念 思维导图

成 要
教 育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关系的总和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素

教育者再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 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含义
含 义
个体发展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
正向功能 负向功能
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 教 育 的
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 功 能
预期
显性功能 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
中 国 封
1时期:汉代(官学、私学);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最高学府为太学);特点:察举制、征辟制

2时期: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社 会
汉 3时期:宋朝(书院)程朱理学成国学;内容:四书(《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孔子《论语》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
地位: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教育的作用: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学与学生的关系:教学相长
启发诱导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原则:时教必有正业,

退息必有居学;藏息相辅


长善救失原则: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失者也 则
循序渐进原则原则:学不躁、不陵节而施
育 学
实验教育学: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

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
科 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育学》)、马卡连 柯(《论共产主义》平行教育)、中国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化 教育学流派 阶

批判教育学,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布尔迪厄
文化教育学:德国教育家狄尔泰、特普朗格、利特

教育学原理结构图

教育学原理结构图
科目


小节
知识点
教 育 学 原 理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3.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定义的类型
2.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5.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目标
1.培养目标的概念
培养目标的定义
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2.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
六、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二)学校教育制度
1.学制的概念与要素
2.学制确立的依据
3.各级学校系统
4.各类学校系统
3、“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二)维新派教育思想
1、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
《大同书》的教育理想
2、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开民智”、“伸民权”与教育作用
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
论学制
论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
3、严复的教育思想
“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
“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4、墨家的教育思想
“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
“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兼士”为培养目标
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
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
5、道家的教育思想
“法自然”与教育作用
“逍遥”的人格理想
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

教育心理学树图

教育心理学树图
第一阶段为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到约 2 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只能依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 应付外界事物。这一阶段又再分为 6 个小阶段: ①从出生到 1 个月。此时,婴儿尚不能觉察周围 的东西,甚至不能觉察自己的存在,分不清物及 我,缺乏自我意识。②1~4 个月。这时,婴儿的 动作变得较协调了,但还不能摆弄外物。③4~10 个月。此时,婴儿视觉及抓握动作协调起来。开 始会摆弄身旁的东西。9~10 个月的婴儿知道东西 离开了自己的视野仍然存在。④10~12 个月。此 时,行为已有目的,开始能预料行为的效果。⑤ 12~18 个月。婴儿对不同的物体,会作略为不同 的动作,看会出现什么结果。⑥18~24 个月。婴 儿在行动之前,能在头脑中思考动作,寻找解决 问题的新方法。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
学习的建 及理论取向
构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 知识观
基本观点
学生观
5 / 10
学习观(主动建构性;活动情境性;社会互助性)
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
论及应用
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
论及应用
罗杰斯的人格及治疗

学习的人 罗杰斯的学习及教学
本理论 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
应用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含义
知识及其类型 知识建构的基本 机制
知识理解的类型
知识的理 知识理解的过程

影响知识理解的

因素

错误概念的性质

概念转变及其过


错误概念

影响概念转变的
的转变

因素
为概念转变而教
的策略
知识的整合及深
知识的整 化
合及应用 知识的应用及迁

教育学考研(教育史+教育学原理+心理学+研究法)树状结构图完整 2

教育学考研(教育史+教育学原理+心理学+研究法)树状结构图完整 2

教育学树图(1—10章)1 2 3一教育学概述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历史与未来起源与演化西方;中国发展阶段萌芽、产生、20c多元化发展未来发展趋势①问题领域②研究学科基础③研究范式④进一步分化与综合⑤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⑥学术交流与合作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理论性与实践性关系问题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二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定义词源C: E:定义C: E:教育的构成要素诸种观点基本构成要素教育的本质本质问题本质的论争论理论与实践价值教育的发展历程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现代社会…三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人口状况教育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政治文化人口教育与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内涵、内容现建设的战略地位1982战略重点之一1987突出战略位置1992优先发展战略地位1995科教兴国1997优先发展战略2002实施优先发展战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提出、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与edu创新四教育与人的身心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身心发展的含义…的理论认识发展理论智力…道德…需求层次……的一般规律人的身心发展的影遗传素质定义、作用环境定义、作用发展响因素学校教育定义、作用、主导作用有效发挥的条件个体因素定义、作用五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概述概念定义、与教育方针的关系作用类型社会本位论、个人…、教育无目的论确立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思想渊源科学含义须具备的社会条件与当代教育实践我国的教育目的建国以来各时期的精神实质基本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各组成部分的关系六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概述教育制度与学制教育制度、学制学制确立的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制及改革1951学制1958学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体制改革198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C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七课程课程与课程理论定义与不同观点课程理论流派经验主义课程论学科中心主义社会改造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课程类型概念主要类型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课程目标概念、特征、确定方法内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及其他课程资源实施取向、影响因素评价评价及其意义、功能、主要类型、主要模式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主要影响因素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革新、学生发展因素与课程变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理念目标内容八教学教学概述概念定义、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意义主要任务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教学理论概述概念、与学习理论.课程理论的区别、形成发展脉络理论流派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情感…教学过程概述概念、本质、基本要素与基本矛盾应处理好的关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教学模式概述概念、特点、结构国外程序、发现、暗示、掌握、非指导国内传递-接受教学原则概念及确立依据C中小学常用直、启、系、巩、理、思科、因、量教学组织形式概述概念、历史发展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由来与发展主要特征评价改革教学方法概念及意义C中小学常用讲、谈、论、观、验、练、实习作业教育工作的基本环节九德育德育概述概念和意义任务和内容德育过程概述概念、要素规律德育原则、方法、途径原则概念、原则方法概念、原则途径C学校德育改革背景存在问题主要趋势十教师与学生教师地位和作用概念、地位、作用职责和角色专业素质专业化内涵、资格制度学生基本属性社会地位权利、义务师生关系概念、特点、新型关系的建立中国教育史树图(1—3章)一中国古代教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教育起源与学校萌芽的传说西周的教育制度学在官府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家庭教育“六艺”教育私人讲学的兴起育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诸子百家私学发展齐国稷下学宫孔丘的教育思想①创办私学编订六经②庶富教③性相近习相远④有教无类⑤学而优则仕⑥论教学内容⑦论教学方法⑧论道德教育⑨论教师孟轲…①思孟学派②性善论与教育作用③明人伦与教育目的④大丈夫人格理想⑤深造自得教学思想荀况…①六经传人②性恶论与教育作用③大儒教育目的④儒经教学内容⑤闻见知行教学方法⑥论教师墨家…①农与工肆之人②素丝说③兼士④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教育内容⑤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道家…①对社会文明的批判②人法自然③逍遥人格理想④提倡怀疑的学习方法法家①耕战②人性利己说④禁私学与以吏为师③禁诗书与以法为教战国后期教育论著大学中庸学记乐记儒学独尊与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建立察举制度董仲舒的教育思想①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②论人性与教育作用③论道德教育王充的教育思想①批判谶纬神学②教育作用与培养目标③论学习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的确立中央官学体系完备地方官学与私学发展科举制度建立萌芽与确立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影响中外教育交流开展韩愈的教育思想①振兴儒学的卫道者②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③人才培养和选拔思想④论尊师重道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学校教育的改革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兴文教政策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苏湖教法书院的发展书院的产生与发展《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精神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沽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书院教育的特点私塾与蒙学教材私塾的发展与种类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①《四书章句集注》②明天理灭人欲③大学和小学教育④朱子读书法王守仁的心学…①阳明学派②致良知③随人分限所及教育原则④六经皆史教学内容⑤儿童教育早期启蒙教育思想的产生早期启蒙教育思想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①批判传统教育②实德实才教育目的③习行教学方法④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二中国近代教育洋务教育的兴起与近代教育的起步封建教育的衰败与改革派的教育主张教会学校的举办洋务学堂的兴办洋务学堂的类别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留学教育的起步幼童留美、派遣留欧“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与张之洞的《劝学篇》形成和发展张之洞与《劝学篇》历史作用和局限普及教育思想的提出与近代学制的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维新派的教育实践①办学堂②办学会、发行报刊③京师大学堂④改革科举制度康有为的教育思想①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②《大同书》①开民智、伸民权建立梁启超…②新民③论学制④论师范教育⑤女子教育⑥儿童教育严复…①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三育论”②体用一致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学制的初步建立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废科举、兴学堂建立行政体制制定教育宗旨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建立资革命派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民国初年教育改革教育方针学制课程标准蔡元培与资阶教育①五育并举②改革北大③教育独立新文化运动与教育改革与教育观念变革与教育改革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s的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运动平民教育运动工读主义…职业教育思潮实用主义…勤工俭学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收回教育权运动1922新学制三中国现代教育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党化主义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战时须作平时看方针教育制度改革大学院与大学区制戊辰学制学校教育发展初等、中等、高等教育抗战时期学校西迁加强学校教育控制中小学校童子军训练高中以下学生军训新民主主杨贤江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①早期马义者的教育思想②论教育本质③全人生指导④青年教育新民主注意教育方针苏维埃文教总方针义教育实践的形成抗战时期中共的教育方针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教方针干部教育在职培训学校教育抗大群众教育普通教育根据地小学教育解放区中小学教育正规化解放区高教的整顿与建设根据地教育经验民主教育家的教育探索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实践职业教育探索…思想体系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实验①四大教育②三大方式③化农民、农民化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①乡村建设与乡村教育理论②乡村教育实验陈鹤琴的活教育①儿童教育②活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①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②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外国教育史树图(古代部分)外国古代教育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古巴比伦古代埃及古代埃及的学校学校教育内容与方法古代印度婆罗门时期佛教教育…特点古希腊教育古风时代斯巴达雅典古典时代智者活动智者派贡献希腊化时期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教育目的论德育论智育论苏格拉底方法柏拉图…学习即回忆《理想国》教育观亚里士多德…灵魂论与教育教育作用论古罗马教育共和时期帝国时期古罗马的教育西塞罗的教育思想思想昆体良…奥古斯丁…西欧中世纪教育基督教教育形式机构内容教育思想封建贵族世俗教育宫廷学校骑士教育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形成发展新市民阶层形成和城市学校发展新兴市民阶层形成城市学校的发展拜占廷和阿的教育拜占廷的教育特点影响阿拉伯…特点影响外国近代教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意大利北欧基本特征新教教育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派耶酥会与天主教教育耶酥会天主教外国近现代教育史国别分录(英法德俄日美)英国近代教育概况教育思想培根洛克斯宾塞赫胥黎现代教育的发展巴尔福教育法内容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变化费舍教育法哈多报告斯宾斯报告1944年教育法罗宾斯原则开放大学雷沃休姆报告1988年教育改革法备注法国近代教概况教育思爱尔维修狄德罗拉夏洛泰育制度想涂尔干大革教育改革方案教育主张现代教育的发展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统一学校运动与学制改革中学课程的改革《阿斯蒂埃法》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内容职业教育发展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教育改革法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富尔法案)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哈比改革)课程宪章备注德国近代概况E 康德费希特第斯多惠现代教育的发展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帝国共和国纳粹德国时期教育方针倒退教育倒退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高等学校总纲法备注俄国近概况E 乌申斯基苏联现代教育的发展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内容成效统一劳动学校规程20c20s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综合教学大纲劳动教学法20c30s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二战后的教育改革1958 年的教育改革1966 年的教育改革俄罗斯的教育改革教马卡连柯育思想凯洛夫赞科夫苏霍姆林司基备注美国近概况E 贺拉斯·曼现代教育的发展中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八年研究”计划初级学院运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全国职业教育促进会《史密斯-休斯法》国防教育法20c60s教育改革70s教育改革生计教育返回基础80s~90s教育改革《国家在危机中:教改势在必行》备注日本近概况E 福泽俞祥现代教育的发展20c初~20s末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敕语》《大学令》军国主义教育教育基本法与学校教育法《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70s~80s教育改革70s80s备注西欧近代教育思想与欧美现代教育思潮近代教育思想夸美纽斯①教育目的与作用④学年制与班级授课制②教育适应自然原则⑤教学原则③普及教育与统一学制⑥道德教育⑦教育管理体系卢梭①人的天性③公民教育理论②自然教育理论裴斯泰洛奇①教育目的④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②教育心理学化③要素教育赫尔巴特①道德教育④伦理学⑤心理学②课程理论③教学…福禄培尔①教育基本原理②幼儿园教育理论马恩的教育思想批判继承空想社义批判继承环境与教育对人的影响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恩教育思想①E与社会②E与社会生产③人的本质与个性形成④E与全面发展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现代教育思潮杜威①教育本质④思维与教学方法②教育目的⑤道德教育③课程与教材改造主义教育要素…永恒…新托马斯…存在…新行为…结构…分析教育哲学终身教育思潮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树图(1—9章)1 2 3 4一概述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历史发展①起源②发展过程③研究趋势二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人格发展…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人格发展论的教育含义心理发展的差异与教育智能差异与教育人格…认知方式…性别…三学习及其理论学习的一般概述学习的基本含义学习的分类体系①主体②水平③性质④结果联结理论经典性条件作用说①巴甫洛夫②主要规律③华生贡献④教育应用操作性条件作用说①桑代克②斯金纳③主要规律④程序教学与行为矫正观察学习理论①早期探索②班都拉③基本过程与条件④教育应用学习的认知理论早期①格式塔学派②托尔曼③启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①认知学习观②结构教学观③发现学习解释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①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②认知同化理论和先行组织策略③接受学习的界定和评价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①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②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学习的建构理论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①知识观②学习观③教学观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应用社会…四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实质及其作用含义分类作用主要理论强化理论人本…①需求层次②自由学习认知…①期望-价值②成败归因③自我效能感④自我价值培养与激发五知识的建构知识及知识建构知识及其类型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知识的理解知识理解的类型知识理解的过程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错误概念的转变错误概念性质概念转变及其过程影响概念转变的因素为概念转变而教的策略知识的整合与应用整合与深化应用与迁移六技能的形成技能及其作用技能及其特点类型作用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原型模拟形成过程培养方法操作技能的形成与训练主要类型形成过程训练要求七学习策略及其教学学习策略的性质与类型概念结构认知策略及其教学注意策略精细加工…复述…编码与组织…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元认知及其作用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时间管理策略努力…学业求助…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当代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传统智力理论多元智力…成功智力…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问题及其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①有关的知识经验②个体的智能与动机③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④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⑤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①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②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③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④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⑤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创造性及其培养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培养措施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品德发展的实质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与条件社会规范的遵从社会规范的认同社会规范的内化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品德不良的矫正含义与类型成因分析纠正与教育教育研究方法树图(1—7章)1 2 3 4 5 一教育研究方法概述教育研究方法的界说方法与科学方法方法科学方法教育研究方法及其特性E研究方法特性教育研究的意义及价值意义价值…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E研究科学化历程我国教育研究现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演进的主要趋势类型研究过程的阶段为标准设计阶段的方法确定课题、查阅文献、研究设计的方法实施阶段…形成事实、形成理论的方法总结评价阶段…撰写报告、成果评定的方法问题性质为标准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等实验研究方法真实验、准实验等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内容分析法等其他分类E价值与E事实研究基础和应用研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创新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④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⑤伦理原则过程选题与设计阶段①选择课题②查阅文献③提出假设④制定方案实施阶段①搜集资料,形成科学事实②分析事实或原有理论,形成新理论总结与评价阶段①撰写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②鉴定和评价研究成果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选题的主要来源①社会变革与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②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③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中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基本要求①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②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③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④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课题研究的设计①选择研究对象②确定研究方法③制定研究计划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①课题选题的价值②对同类研究和相关研究状况把握的准确性与全面性③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内容框架的科学性④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的合理性⑤课题研究基本条件上的可行性三教育文献检索教育文献概述含义在研究中的作用①选定课题、确定方向②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③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研究效益种类及主要分布种类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分布书籍、报刊、教育档案、电子信息检索系统检索过程及方法基本过程①分析和准备阶段②搜索阶段③加工阶段主要方法①顺查法②逆查法③引文查找法④综合查找法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要求①进行内部评论与外部评论②全面、准确地检索教育文献③以分析概括为基础,撰写教育文献综述报告四教育观察研究概述含义基本特点①有明确的观察目的②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控制③有翔实的观察记录原则①目的性②客观性③自觉性类型自然情境中与实验室观察直接与间接观察参与性与非参与性观察结构式与非结构式观察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实施程序①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②编制观察提纲,进入研究情境③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④分析资料,得出研究结论程序记录方法描述记录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连续记录法取样记录时间取样、事件取样行为核对表五教育调查研究概述含义类型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预测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调查表法步骤①确定课题②选择对象③确定方法、手段和工具④制定计划⑤实施⑥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问卷调查特点①过程标准②形式匿名③调查范围广、效率高问卷的结构指导语、问题、结束语问题的设计基本要求问题的形式答案的格式访谈调查特点①灵活性强②可使用较复杂的访谈提纲③所获信息直接可靠④不受书面语言文字的限制⑤易于深入调查类型结构性和非结构性访谈调查一次性和重复性…个别和集体…过程①选择对象②准备访谈提纲和计划③正式访谈六教育实验研究概述含义特点①因果关系的探讨②自变量的操作(进行实验处理)③合理控制无关变量历史发展的两条基本线索模仿自然科学实验从教育活动中分化主要功能①完善教育理论②指导教育实践③为新的科学理论假说应用于教育实践寻求操作程序基本程序①准备阶段(教育实验研究的设计)②实施阶段③总结推广阶段类型实验室与自然实验确认性、探索性与验证性实验单因索与多因素实验前实验、准实验与真实验设计的效度与变量控制教育实验研究效度含义内在效度外在效度变量控制内涵主要方法提高效度措施①设计组平衡②随机、匹配或实验组兼作控制组③设计控制④统计控制教育实验的设计与实施设计内容研究假设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实验处理实验设计的方案教育实验研究的评价内容目标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

外国教育史树图

外国教育史树图
《国防教育法》和20世纪60年代的教育政策
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改革
生计教育
返回基础
20世纪80~90年代的教育改革
《国家在危机中:教改势在必行》
备 注
日本近代教育
教育概 况
教 育思 想
福泽谕吉论教育
生平、代表作
现代教育的发展
20世纪初期~20年代末教育改革与发展
《教育敕语》
《大学令》
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③论人的本质和个性形成
现代教育思潮
杜威
生平、代表作
①教育实践活动
⑤论思维与教学方法
②论教育的本质
⑥论道德教育
③论教育的目的
⑦杜威教育思想与影响
④论课程与教材
改造主义教育
代表人物、观点:
要素主义教育
代表人物、观点:
永恒主义教育
代表人物、观点: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
代表人物、观点:
存在主义教育
代表人物、观点:
教育基本法与学校教育法
《教育基本法》
《学校教育法》
20世纪70~80年代的教育改革
备 注
西欧近代教育思想与欧美现代教育思潮
近代教育思想
夸 美纽 斯
生平、代表作
①论教育目的和作用
④论学年制与班级授课制
②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
⑤论教学原则
③论普及教育与统一学制
⑥论道德教育
⑦教育管理思想
意 义
卢 梭
生平、代表作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学习即回忆”
生平、代表作
《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灵魂论与教育
生平、代表作
教育作用论
古罗马教育

教育心理学树图(1—9章)

教育心理学树图(1—9章)

1.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知识建构观的比较在世纪之末,建构主义对教学、学习以及学校课程的影响与日俱增。

然而,正如不存在唯一的认知学习理论一样,建构主义者对知识的本质以及知识建构过程中各种要表演的重要性等问题的看法也不是一致的。

不过,尽管存在着分岐,大多数建构主义者对学习有四点共识:1)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理解;2)新的学习依靠现有的理解;3)社会性的互动可促进学习;4)意义学习发生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之中。

这四点共识表明,建构主义的核心是知识的建构。

但是,建构主义的不同范型有关知识建构的观点则各有不同的侧重点。

现以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与深受维果茨基理论影响的社会建构主义为例作一个比较(见表)。

据表可见,皮亚杰更多强调每一个人对新知识的创建,而维果茨基则侧重文化和语言等知识工具的传播,为此有人十分生动形象作了这样一个比喻:皮亚杰而对的是PC机,百维果茨基面对的是方面军维网(PC is to Piaget as WWW is to Vygotsky)(Robert Edgar)。

表:皮来杰与维果茨基知识建构现的比较(资料来源:Eggen, P. & Kauehak, D. ,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7,p. 59)2.社会建构主义1.社会建构主义的主要依据作为当仿建构主义思潮中一个重要范型的社会建构主义主要是以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基础的。

社会建构主义将知识视作社会的建构,其主要依据是:知识的基础是语言知识、约定和规则,而语言则是一种社会的建构;人类知识、规则和约定对某一领域知识真理的确定和判定起着关键作用;个人的主观知识经发表而转化为使他人有可能接受的客观知识。

这一转化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过程,因此,客观性本身应被理解为社会性;。

(完整版)教育研究方法树图

(完整版)教育研究方法树图
Biblioteka 教育研究方法树图一教育研究概述
教育研究的界说
教育研究的含义
教育研究是以发现货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的过程。
教育研究的意义
1,教育研究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2,教育研究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理论的基础。3,教育研究能够增强研究者的能力,是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主要途径。
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C-20C初)经验论的代表培根,唯理论的代表笛卡尔,康德对两者的结合,夸美纽斯。具体表现1,从经验的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不仅描述现象的特点,而且着重揭露现象间的联系和发展历程2,教育研究方法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认识论糅合在一起的,形成了以分析为主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并表现为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和研究风格,即归纳法和演绎法3,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使教育研究方法论在科学化进程上前进了一步4,反对权威专断,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
伦理原则
教育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必须符合当前的道德伦理,不能够违反法律法规,损坏他人身心健康等,这是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因为教育对象是人1,评估研究的伦理可接受性2,充分认识并尊重研究对象的权利3,研究者应承担对研究者应负的责任
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选题阶段问题的提出与背景,研究假设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
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实际问题)
课题研究的设计
教育研究假设
假设的含义与作用
假设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信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是在进行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时的理论。

311、740教育学框架图上

311、740教育学框架图上

311、740教育学框架图上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在萌芽阶段,教育学的研究散落在政治或哲学著作中,缺乏理论体系,以经验描述和论文形式为主。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学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形态的产生。

现在,教育学已经多元化,包括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和制度教育学等学派。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它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教育学使用专门的教育概念和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有了专门的教育学著作。

此外,教育学也拥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如XXX等。

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包括德国的XXX、XXX、XXX,以及中国和苏联的教育专家等。

这些人物提出了不同的教育观点,如实验研究量化、精神或文化科学方法、思辨陶冶唤醒等。

教育学的内涵包括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是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主要专门组织的教育。

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等要素。

教育系统的结构是指有一定的教育目标,有一定的要素构成的组织形式,实现一定的教育功能的整体。

最后,教育学被认为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教育可以被视为上层建筑,也可以被视为生产力。

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能力。

教育的起源可以归结于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

古代教育具有阶级性、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无系统性和无理论性,而近代教育则呈现出世俗化、国家化、义务化、法制化、丰富化和教育与生产开始有机结合的特点。

在现代,教育的功能包括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提高社会素质和培养劳动者,其精神实质包括社会主义方向和性质。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才要达到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则是各级各类学校依据国家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教育的性质任务,对受教育者身心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科技功能
教育的人口功能
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现代化与教育变革
全球化与教育变革
知识经济与教育变革
信息社会与教育变革
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
发展的顺序性
发展的阶段性
发展的差异性
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
内发论与外铄论
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遗传因素及其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及其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个体个性化与个人社会化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有效发挥的条件
五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
备课
上课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课外辅导
学业考评
教学评价及其改革
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功能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学业成就评价
教学评价的改革

德育
德育概述
德育概念
德育任务
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
《小学德育纲要》与《中学德育纲要》
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要素
德育过程的规律
德育原则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
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概述
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的特点
教学模式的结构
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程序教学模式
发现教学模式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暗示教学模式
范例教学模式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价值澄清模式
社会学习模式
集体教育模式

教师与学生
教师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职业的特点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与途径
学生
学生的权利
学生的义务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特点与类型
学生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勤思教育学王老师企鹅:1508477034,关注考研,勤思与你一起努力!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知行统一
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人特点相结合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教育影响的连续性
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
情感陶冶
实践锻炼
自我教育
榜样示范
品德评价
德育途径
直接的道德教学
间接的道德教育
德育模式
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体谅模式
教育学原理树图
教育学原理树图

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研究任务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
“教育”定义的类型
教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教育的结构与功能
教育的结构
教育活动的结构
教育系统的结构
教育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
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
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班级授课制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
谈话法
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 Nhomakorabea法演示法
练习法
参观法
自学辅导法
教育工作的基本环节
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我国关于教育的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
教育是上层建筑
教育是生产力
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
生物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征
近代教育的特征
现代教育的特征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课程
课程与课程理论
课程的概念
课程的定义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课程类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课程编制
泰勒原理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概念

教学
教学概述
教学的概念
教育的定义
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
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教学理论概述
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课程理论的关系
教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脉络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教学过程
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育与社会发展
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教育独立论
教育万能论
人力资本论
筛选假设理论
劳动力市场理论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定义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内在目的论,外在目的论
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适应生活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我国的教育目的
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课程目标的来源
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课程的范围与结构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取向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含义
课程评价的功能
课程评价的主要范围
课程改革
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科技革新
学生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概念
培养目标的定义
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
学制的概念与要素
学制确立的依据
各级学校系统
各类学校系统
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
1951年的学制
1958年的学制
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
现代教育制度改革
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