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教育学原理3-教育与人的发展

合集下载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3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3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3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教学目标1.了解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2.掌握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3.了解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重点1.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2.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

三、教学难点1.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引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然后提问:你们认为这张图片与教育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教育与人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讲解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2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介绍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育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教育可以促使人的智力、体力、道德、情感和社会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3.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30分钟)教师通过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让学生了解不同阶段的人的特点和需求。

例如幼儿期的人对感官刺激敏感,需要通过游戏和体验来发展各个方面的能力;学龄期的人开始进入学校教育,需要培养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等;青少年期的人需要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等。

4.讨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教育可以提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五、课堂练习(2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例如:1.教育对人的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2.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有哪些特点和需求?3.你认为教育在你的发展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六、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关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

七、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总结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2.调查并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人的特点和需求;3.写一篇文章,谈谈教育在你的发展中的作用。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讲解和讨论,使学生了解了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标题:教育与人的发展引言概述: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对于个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对人的认知发展的影响1.1 提高个体的思维能力教育能够提高个体的思维能力,培养个体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个体具备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拓展个体的知识面教育能够拓展个体的知识面,让个体接触更广泛的知识,从而拓展个体的认知范围,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

1.3 塑造个体的认知结构教育能够塑造个体的认知结构,使个体具备更好的认知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教育对人的情感发展的影响2.1 培养个体的情感情绪管理能力教育能够培养个体的情感情绪管理能力,使个体具备更好的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2.2 培养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教育能够培养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使个体具备更好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

2.3 培养个体的价值观念教育能够培养个体的价值观念,使个体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更好地引导个体的行为和选择。

三、教育对人的技能发展的影响3.1 培养个体的专业技能教育能够培养个体的专业技能,使个体具备更好的专业能力,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

3.2 培养个体的实践能力教育能够培养个体的实践能力,使个体具备更好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3.3 培养个体的创新能力教育能够培养个体的创新能力,使个体具备更好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4.1 促进个体的身体健康教育能够促进个体的身体健康,使个体具备更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

4.2 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使个体具备更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更好地保持心理健康。

4.3 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教育能够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使个体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全面发展个体的潜能,实现个体的自我实现。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听懂几句简单的话,仅仅学会了6个词;七年
过后,她学到45个词,并勉强学了几句话。
在她生命的最后三年中,卡玛那喜欢并开 始适应人类社会了。人类文化的习惯取代了 以前野兽生活习惯。她已经习惯于晚上睡觉 并开始害怕黑暗了;她吃东西用手拿着,喝 水也使用杯子;时钟报时也理解成作息的信 号了;她整天喜欢和辛格夫人在一起,还能 从晾好的衣服中拣出自己的去熨平……但是 在智力发展的水平上,卡玛那根本不能与同 年龄的正常孩子相比。在刚被发现(8岁)的 时候,她的智力只相当于6个月的婴儿;快到 15岁时,相当于2岁婴儿;她在17岁那年死去 了,当时的智力才相当于4岁小孩的水平。
• 国内外近半个世纪有关研究表明:
• 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关键期; • 8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 • 2至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第一个的关键期; • 2岁半至3岁是教孩子怎样做到有规矩的关键期; • 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指数数儿和按要求
取物品及说出个数等); • 3岁至5岁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拉提琴3岁
卡玛那对阿玛那怀着深厚的感情。 她俩象小狗一样互相偎依着睡在一块。 一年后,阿玛那死去了,卡玛那流了 眼泪,而且两天两夜不吃不喝。十天 过后,她还经常嗅阿玛那生前常到的 那些地方。但是卡玛那对其他人却怀 着敌意,要是有人在她吃食时靠近, 她就咆哮起来,显出凶狠的样子。其 他的孩子也引不起她的兴趣。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二、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 统一性
• (一)社会的发展制约和促进人的发展 • (二)人的发展推动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第二节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不同学龄阶段学生发展的一般特征 1.小学生智能和情感发展的一般特征 2.中学生智能和情感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3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3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Ⅰ、教学时间安排:5课时Ⅱ、概要和教学目标:概要:关于人的发展问题是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

哲学、心理学、社会学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的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经衰老至死亡身心两个方面的积极变化。

人的发展具有统一性、阶段性、稳定性、顺序性、不均衡性以及个别差异性。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以及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主要受教育自身状况,家庭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

教学目标:描述遗传、环境、教育、个体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阐述人的发展的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应用本章所学原理,结合本校实际,探讨如何发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Ⅲ、教学重点和难点: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Ⅳ、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Ⅴ、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一、人的发展的涵义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封闭到开放,由潜能到现实的过程。

因此,发展不等于位置的移动、数量的增减等,而是一种旧质不断消失,新质的不断增加的过程。

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有两种意义:第一即个体的发展,指一个人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身心各方面结构与功能的不断优化和增强。

第二即总体人的发展,指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和进化的过程。

前者主要出现于教学论述中,后者主要出现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论述中。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理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生理的发展。

在发展水平上,人的身心发展应当是全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标题:教育与人的发展引言概述: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它对个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情感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认知、情感、社会、职业和全面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认知发展1.1 教育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通过知识的传授和训练,激发个体的思维能力,提高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1.2 教育拓展认知边界教育开拓了个体的认知领域,让其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和信息,促进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发展。

1.3 教育培养创新能力教育通过激发个体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促进个体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二、情感发展2.1 教育塑造情感态度教育引导个体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品质,提高情感管理能力。

2.2 教育促进情感交流教育培养个体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促进情感交流和情感智慧的发展。

2.3 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教育通过价值观教育和道德规范的传授,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促进情感发展的全面提升。

三、社会发展3.1 教育促进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培养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技巧,帮助个体更好地融入社会。

3.2 教育促进社会互助教育倡导团队合作和社会互助的理念,培养个体的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3 教育促进社会进步教育通过培养社会创新能力和社会参与意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四、职业发展4.1 教育引导职业规划教育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引导职业规划,提高就业竞争力。

4.2 教育提升职业技能教育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升个体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4.3 教育促进职业成长教育不断激发个体的职业潜力,促进职业成长和事业成功,实现个体的职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五、全面发展5.1 教育促进全面素质提升教育注重个体全面发展,培养个体的多方面能力和素质,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5.2 教育引导全面发展观念教育倡导全面发展观念,引导个体树立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助力个体实现自我价值。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教育与人的发展 思维导图

《教育学》—教育学原理:教育与人的发展 思维导图
人的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生理(正常发育、体质增强)和心理(认知、意向)发展
顺序性
概念:是一个由低到高,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要求:不能拔苗助长,陵节而施
童年期一具体形象,抽象弱
阶段性
少年期一需要具体感性经验 少年期和儿童期整体特征为“心里断奶期”
要求:针对各年龄学生,不能搞“一刀切”


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作用




外钰
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有主观能动性


论(环

境决
墨子:素丝说
定论)
荀子性恶论
主要人物及观点
洛克白板说
华生任意培养
斯纳金行为矫正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
主观能动性:内在动力、决定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共性)
教 育
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孟子性善论

内发论(遗传决定

论)


卢梭出自造物主 弗洛伊德性本能 威尔逊基因复制
代表人物及观点
格塞尔成熟论
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复演说
高尔顿优生学,遗传决定论
董仲舒:性三品说



苏格拉底产婆术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




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身心发展在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平衡/身心发

不平衡性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三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

2.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以及各自的发展规律。

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4.认识人的可教育性和人对教育需要性的意义。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一、人的身心发展的涵义(识记)★★★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1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变化,是就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而言的。

2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相互联系。

一方面,由于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支配着心理的发展;另一方面,身体的发展也受到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特征的影响,其中,尤其是情感对人的身体发展影响最大。

人的身心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简要地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关系身体的发展,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展,制约着心理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也受到认识、情感、性格等心理过程和特性的影响。

(2)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关系知识技能的掌握有利于思想品德的提高。

这就是《中庸》讲的“尊德性而道问学”。

思想品德的提高也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

二者不一定成正比,但从概率统计优势来看,二者是一定成正相关的。

(3)知识技能、思想品德与认识能力、心理特性发展的关系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心理过程和认识能力基础上进行,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心理意向或特性。

人的认识能力,心理特性或意向也要在掌握知识技能和培养思想品德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二、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1.“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1836—1934)早年曾专门研究过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维果茨基所谈到的人的发展,主要是就儿童的心理和智力而言的。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奥秘的过程,而教育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一章,我们将深入探讨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教育如何促进个体的全面成长。

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逐渐成熟的成年人,每个人都经历着身心发展的不断变化。

身体的成长、心智的成熟、情感的丰富,这些都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方面。

而教育,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着个体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的前行道路。

首先,我们来谈谈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这意味着个体的成长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比如先学会抬头、翻身,然后才会坐、爬、走。

这种顺序是不可逆转的,教育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

身心发展还具有阶段性,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任务。

比如在儿童时期,主要是培养基本的认知和生活技能;在青少年时期,则更注重思维能力和价值观的形成。

教育要根据阶段性的特点,提供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一个重要规律。

在某个特定时期,个体的某些方面会发展得特别迅速,比如语言能力在幼儿期发展较快,而抽象思维能力在青少年期发展更为突出。

教育者需要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关键期,给予及时有效的教育。

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当个体在某个方面存在缺陷时,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优势来弥补。

比如一个视力不好的孩子,可以通过发展听觉和触觉来更好地适应环境。

这也提醒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不足。

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教育可以促进个体的身体发育。

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为健康的体魄打下基础。

在心智发展方面,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提升思维能力。

从简单的数学运算到复杂的逻辑推理,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到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教育引导着学生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育还对个体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人的发展,就个体而言,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 指向个体身体素质的发展和生理机能的完善;心理的发展指向个 体认识、情感、意志、个性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 教育学视域中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各自 内部及其整体性结构所发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尤其指学校教育 阶段,个体身心成长发育成熟的过程。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表现
• 1. 形成社会价值观 • 2.完善自我观念 • 3.掌握社会技能 • 4.塑造社会角色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 这里的个性不等于心理学意义上的个性心理特征。 • 个体个性化的内涵:就是在人的共同社会性的基础上,发挥人的自
主性和能动性,充分把人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彰显出来,实现个体我 和社会我的统一,生命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 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功能的表现: • 1. 唤醒人的生命自觉 • 2. 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 3. 促进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性。
2. 环境对人的影响方式有自发和自觉, 影响的性质有积极和消极。
3. 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 也与个体的发展水平有关。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 (三)实践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现实力量,是个体发 展从可能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
三、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 两个极端: • 个人本位论:出现于18世纪至19世纪
上半叶,以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 培尔(1782—1852)为代表。强调尊 重人的天性,发展人的自然本性。 • 社会本位论出现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 交,以迪尔凯姆、纳托尔普、凯兴斯 坦纳等为代表。强调根据社会的要求, 塑造一个“社会我”。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
1.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 后天获得性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 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 因素
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环境 和小环境之分。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 1.二者的不同: • 第一,基点不同。 • 第二,目的指向不同。 • 第三,对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不同。 • 2.二者的统一性 • 第一,二者共同构成人的发展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 • 第二,二者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统一。 • 第三,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二者统一。
第三节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
教育有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功能,但这并不是教育必然的结果。教育 促进社会化和个性化是有条件的,本节着重探索实现这一功能的条件。
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1. 以人为出发点。 2. 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职能。 3.“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第一,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第二,坚持全面发展,能力为重。 第三,教育要面向全体,关心每个学生发展,赋予每个学 生平等的发展机会。 第四,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 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
1.顺序性:个体生命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2.阶段性:个体在身心发展某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般 的特征。阶段性要求教育合适不同年龄阶段,不可“凌节而施”。 3.差异性:每个个体因独特而不同,表现出差异性。差异性要求 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4.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平衡。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 敏感期,及时而教。 5.互补性:身心发展的机能之间互补,协同发挥作用。
1.人通过实践活动得以发展
2.活动是人的潜在的、可能的因素转化为现 实性的力量
3.活动对人的发展的有效影响取决于活动的 组织程度和人的自觉性
皮亚杰
维果茨基
三、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 (一)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 学校是有目的设计的,是特殊的主体在特
殊的环境中进行的特殊教育活动。 1. 学校教育主体的特殊性:教师和学生 2. 学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人为性和教育性 3. 学校活动的特殊性:育人的目的性
第二节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本节关注的问题是:教育如何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发展,如何处理个 体社会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关系?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个体社会化的内涵: ·广义的社会化,指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知识、技能、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 习惯等,都包含在其中,既有属于社会性要求的内容,也有非社会性要求的内容, 诸如学术性知识和技能等。 ·狭义的社会化,仅指社会性所要求的内容,是个体学习特定社会思想意识、价 值规范、行为规则,养成社会所要求的主流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过程。本节主要 指狭义的社会化。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很多,学校是青少年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社会化是一个持续持续终身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社会化的重点有所不同。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编写组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本节关注的问题: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特征?哪些因 素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 教育面对的是人的个体,每个个体人都是共同性与个体性的统一。 共同性体现在个体性上,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的身心发展是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不确定的。但不管有多少因素,这 些因素都是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所以,单一因素的决定 论是错误的。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大致有三类:个体自身的因素、外部的环境因 素和实践活动。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都是错误的。
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 (二)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社会 要求的规范。
• 2. 学校教育加速个体的发展,促进个体又好又快地发展。 • 3.学校教育能够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 4.学校教育唤醒生命的自觉意识,为个体生命发展奠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