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目的

合集下载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三章 教育目的

• •

• •
教育方针是指国家确定的一定时期内教育发展的总方向、总目标、总的指 导思想和原则。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育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要求或共同标准。培养目标是不同类 型、层次的学校或专业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时 代、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总要求,体现了教育的最高理想,具有一定的终极 性。培养目标则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向,因学校和专业性质的不同而 不同,因教育阶段、教育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也因课程不同而不同。
第三节 小学教育
• •
一、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要提高整个教育事业的质量,必须从小学教
育做起。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具体表现如下:
• • (一)小学教育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二)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
• • • •
二、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全民性 (二)义务性 (三)全面性

4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了解素质教育起源和历史发展,探究推进素
质教育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教育是一种有意识地依照自觉设定的目的进行的对象性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 意识、有计划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目的贯穿着教育活动的始终,没有目的的教 育是不存在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 • •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般认为,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 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即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它既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二)教育目的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四)美育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

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

教育学 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 第三章    教育目的

(三)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1.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规定教育“为 谁培养人”、“为谁服务”,明确教育的 社会性质和根本方向。
2.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 首先规定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性; 其次,规定教育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
二 、 教 育 目 的 的 基 本 类 型
作用特点:价值性教育目的 操作性教育目的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主要依据两个标准:一是对价值变异情 况的判断与评价;二是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教育目的的选择: 对人培养 目的或目标所进行的选择或抉择。
教育目的的确立: 以一定组织形式对教育目的进行确定, 是对教育目的或目标选择结果的肯定。
一 、 教 育(一)社会依据 目 的 的 选 择 确 立 的(二)人的依据 基 本 依 据
复习思考题
1.说明教育目的的内涵及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 定性。 2.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 功能的基本体现是怎样的,分析影响教育目的功能发挥 的原因。 3.阐述社会本位论和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主张,并予以 分析评价。 4.分别阐述当代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人价值取向 中应注意的问题。 5.分析说明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并结合马克思主 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分析如何认识和 处理好各育的关系。
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人的身心的的价 二 、 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 教 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 育 目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的 在不同历史时期,各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背景和针对 的 性有所不同;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本位的价值取 选 向虽都视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但在其态度上,具有对 择 立与非对立之分,具有激进和非激进之别。 确 立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每个人身上存在着双重人格,一种人格为个体我,一 的 基 种人格为社会我,塑造社会我,这就是教育目的。 本 价 (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值 以动态的、层次对等的方式来认识来看待教育目的选 取 择中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向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

1.卢梭自然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主要观点
教育应尊重、顺应儿童的天性,使儿童的本性 不受恶劣社会现实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教育应把儿童培养成“自然人”,而不是社会 的“公民”
儿童生来具有健全的本能和善良的天性,儿童的 心灵生来就具有自由、理性与良心的成分
卢梭所讲的个人实为脱离具体社会现实的抽象 个人。
相对而言,培养目标较为具体,且具有一定 的针对性和现实的可行性 课程与教学目标则最为具体,最能在实践层 面上加以操作与实施
1.教育目的 古希腊学者将“理性的培养”作为教育目的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将“明人伦”作为教育目的 2.培养目标 P67 3.课程与教学目标 文学 P67 科学 P68 艺术 P68
社会的存在 社会价值
优先于
决定
高于
个人的存在 个人价值
个人本位论最根本的错误是秉持一种抽象的个 人观念,看不到人的社会制约性,抽象地谈论人 的先天本性。 社会本位论的缺陷在于把社会看成一个非历史 的、静止的、固定不变的独立实体。 个人既是社会历史的产品,也是社会历史的创 造者,个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社会提 供的环境与条件的支持。
认为社会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首要要素
认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使整个 个体掌握社会的知识与规范,成为符合社会准则 的公民 认为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不具有独 立存在的价值,个性的存在没有价值与重要性 强调个人对社会规范或社会权威的服从
个人本位论的基本假设
个人是原始自足的独立实体 个体是真实存在的,而社会是抽象的
是否把提升个体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看作教育 的目的,是现代教育区别于古代教育的一个根 本标志
(1)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各项基本的自由权利, 把学生看作是享有人格尊严的、具有独立个 性的人(教育增进受教育者作为人的价值与 尊严的基本前提)。 教育制度要体现出对受教育者基本人权的尊 重 教育应面向学生开展基本人权教育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目的

和创新能力等。
(三)确定教育目的还受到一定社会的教育思想和文化传统 的影响 一定社会起支配地位的教育思想必然制约着一定社会教育 目的的制定。如我国古代儒家教育思想重视道德教育,而墨家 的教育思想重视科技教育。封建社会“独尊儒术”后,其教育 目的就一直强调德育,而忽视科技知识的传授。再如传统派教 育思想比较强调培养人的“服从”意识,而现代派教育思想比 较强调培养人的“反叛”精神,它们都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 的教育目的产生着影响。同时,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也影响着 教育目的的确定。如西方传统文化较强调培养人的个性,鼓励 人冒险和创新;东方传统文化较强调培养人的共性,强调遵循
如美国一中学校长的信——
(三)“科教兴国”的思想(现实依据:社会主义物 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㈣ 国际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 1972年国际教育研讨会在法国召开,主题是发展学生智力, 教会学生方法,掌握立足于社会的技能。 1989年底,“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会后发表的报告是《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为应付未来 的挑战,不能只考虑智力开发,同时要注意提高人的道德与理
想水平。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年轻一代树立更高境界
的理想、信念与社会责任感,要帮助他们学会共处、学会合作、 学会同情。
中庸之道,如儒家文化。
(四)确定教育目的还要受到教育对象的制约 不同时代的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特征存在差 异性,所以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也必然要考虑,比如所强 调的素质重点就可能不一样。特别是规定各级各类学校 的培养目标时,更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
返回
第二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建国后不同时期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如我国山东高密一中: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目的教育学原理第三章主要讨论的是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在教育中所追求的最终结果或目标。

教育的目的对于实施教育活动具有指导作用,能够明确教育的方向和重点,为教育者提供指导原则和标准。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介绍的教育目的有劳动教育目的、智育教育目的、体育教育目的、美育教育目的、道德教育目的以及综合目的等。

首先,劳动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勤劳刻苦、自强不息的劳动精神和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

劳动教育目的要求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来增强自信心和掌握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从而为将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其次,智育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理智能力。

智育教育目的强调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智育教育目的要求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意识,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再次,体育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体育教育目的要求学生通过体育运动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机能和培养协作精神。

体育教育目的还要求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意志力、执行力和坚韧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此外,美育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美育教育目的要求学生通过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来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美育教育目的强调学生对美的感知、理解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

还有,道德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

道德教育目的要求学生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力。

道德教育目的还要求学生明辨是非,审视和思考道德问题,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最后,综合目的是指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

综合目的强调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多元能力的培养。

综合目的要求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包括智力发展、体能发展、情感发展、审美发展等。

总结起来,教育学原理第三章介绍的教育目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具有指导意义和行动准则。

教育学_第三章 教育目的

教育学_第三章  教育目的
“这里是地球上最令人伤感的地方, 人们抱着种种期望, 甚至是深深的忏悔,来到此地。”
——奥斯维辛博物馆副馆长
亲爱的老师: 我是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所不应当见 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由学 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 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人们枪杀。 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 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 绝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 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 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片面性: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和过激的观念意识。激进的对立的人
本位离开社会来思考人的发展,在提出教育目的的时候,无视人发展的 社会要求和社会需要,甚至把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对立,极易导致个 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


(2)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取向
代表:法国涂尔干 基本观点:教育塑造“社会我”,实现人的社会价 值 “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3.历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 (1)“人本位”的教育目的取向 ①自然主义 代表人物:卢梭 观点:培养自然人(自爱、自主、自立、自 制)、在自然的环境中成长

凡是在创造主手里的东西都是好的,一转移到 人手里就会变坏了。 ——《爱弥儿》

②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欧洲在漫长的中世纪,教育目的取向和实际结果,是压抑人的自然本
人的和 谐发展
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个人自 身内在各方面的关系的协调与优化

3.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价值
为我们科学的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新的方 法论指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指出的人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教育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教育学原理重点(五)——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学原理重点(五)——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一)教育目的概论1.含义:指整个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才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1)联系:在于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2)区别:在于教育方针除包括“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之外,还包括“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显得突出;(二)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1.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1)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为卢梭、裴斯泰洛齐以及一些持自然主义和存在主义立场的思想和教育学者,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从个人出发,满足个人需要;(2)社会本位论亦称“国家本位论”,代表人物为柏拉图、迪尔凯姆、凯兴斯坦纳、纳托普、涂尔干、法西斯和军国主义者等等,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需要;2.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杜威提出:前者是教育本身的目的,后者是从外面强加给教育的目的;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前者代表人物是斯宾塞,后者则是杜威: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包括:(1)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2)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3)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三)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依据1.社会依据:(1)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及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2)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人的依据:即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四)我国的教育目的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1.1949年: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2.1957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衣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4.1982年《宪法》: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1983年景山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6.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各级各类学校要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为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7.1995年《教育法》其中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学第三章第一节教育的目的知识点

教育学第三章第一节教育的目的知识点

教育学第三章第一节教育的目的知识点一、知识概述《教育的目的》①基本定义:教育的目的呢,简单说就是教育者想要通过教育达到的结果,就好比你种一棵树,你心里想着让它长成什么样,是直溜的大树用来做木材呢,还是枝繁叶茂的观赏树,这个心里的想法就像是教育的目的。

它规定着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是给教育指明一个方向。

②重要程度:在教育学里超级重要,就像灯塔在航海中的意义。

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得围着这个目的转。

要是没有目的,就好比开车没有目的地,胡乱开,教育就乱套了。

③前置知识:得先对教育有个初步认识,比如知道教育包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啊这些,还得知道人是可以通过教育不断发展的这个常理。

④应用价值:实际中用处很大。

比如学校设置课程的时候得根据教育目的来,像要是想培养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就得多设置科学实验类课程。

社会上办培训班也得根据教育目的来定方向,不能瞎搞。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教育学整个学科里,教育的目的可是很核心的一章。

它和教育制度、课程、教学方法这些都紧密相关,为这些内容提供指导方向。

②关联知识:和教育功能关系可密切了,教育功能要服务于教育目的。

还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关联,教育目的的设定得符合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

③重难点分析:重难点在于准确理解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像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就不太好把握。

关键是要搞清楚它们各自强调的侧重点。

难点还在于怎么把教育目的落实到具体教学活动中。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里经常出的点就是各种教育目的观,像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区别,教育目的的基本概念等。

考查方式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甚至论述题让你分析某种教育目的观的合理性。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就是对教育活动有个总的方向指引,包括家里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期望,社会上对大家文化水平提高的期望等都算。

狭义的教育目的就是国家或者学校给学生规定的培养目标,比如说咱们国家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狭义教育目的一个典型例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教育目的的功能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 定向功能: 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 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 通过确立价值的方向进行调控 调控功能: 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 通过目标的方式进行调控
评价功能:
教育目的+系列目标
评价价值变异情况 评价教育效果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对教育目的的 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念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教育目的观概览 第四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 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需 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 要求。 3、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 域(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 实现的目标系列。
确立教育目的:
社会依据:
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个人依据:
符合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满足人的需要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钟摆”现 象
第三节 教育目的观概览
教育目的观——对教育目的的看法 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一、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全盛时期:
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 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 主张: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 育目的是使儿童真善美的本能得到 自然发展。
现当代发展
马斯洛、康德、萨特…… 自然主义:具有反社会倾向,倡扬 “天赋人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 进人的自然发展…… 人本主义:教育目的在于全面和谐发 展人的天赋才能…… 新人本主义(存在主义):个人价值 高于社会价值,社会的完善通过个人 完善来实现。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个人一切能力的全面自由发展 基本主张:
人的发展与人的活动相一致 旧分工是造成片面发展的根源 社会化大生产为全面发展提供可能 自由时间是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德育: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 智育: 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 道德教育 法制教育 健康心理品质教育 ……
二、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
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 实用主义教育—教育即生活 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
学校的社会理想是通过“个人” 改造社 会
重视科学教育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的基础 人文精神是教育目的价值方向
“防止生存逐渐失去人性”《学会生存》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
第四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核心: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 根本价值。 特点:教育目的以社会需要为本, 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育按照国家的需要来造就个人。 战国时期的荀子: 人性恶,应以“礼义”加以教化。
鼎盛时期:19世纪下半叶
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 主张:个人发展依赖于社会, “个人”并不真正存在,人类才是 真正的存在,个人是教育的原料, 社会是教育的目的。
1、追求永恒化的教育目的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制造基督徒、 共产党员、工人、农民、商人,而 在于培养人类的理智,发扬人性, 完善人”。 教育内容:古典名著
2、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 哲学观基础:精神高于物质 功利性的谋生教育只能在人文教育 基础上进行。
3、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 存在主义——“自我生成论” 反对机械文明中的非人化教育 教育目的的核心是提高人存在的价 值
社会学派(涂尔干): 个人与社会并不完全对立,社会是目 的,个人是手段。 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凯兴斯泰纳): 国家利益无条件高于一切,一切教育 的目的是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
3、确认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
你对个性自由发展有何看法?自主 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关系? 如何评价“自我设计”、“自我奋 斗”?个人的教育目的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核心:主张教育目的应该以个人需要为 本,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 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特点: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 要;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 本能得到自然发展。
起源:
古希腊的“智者派”(人是万物的 尺度) 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弘扬人性、发 展个性、使人成为人……
二、教育目的领域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三、教育目的对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规定教育活动:教育“为谁培养人才”? 教育为谁服务? 规定教育对象:规定培养的社会倾向 规定应有的基本素质 确保对人的培养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
四、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问题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 问题4,民族性和世界性
[人的价值取向]
问题1,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 问题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
问题3,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的问题
一、我国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 1995年《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 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 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2、精神实质
社会主义是根本性质 全面发展 提高全民族素质 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全面发展学说 古希腊:追求“和谐发展” 文艺复兴:“塑造完善全面的人” 近代资产阶级:“和谐、全面地发展 人的一切天赋和能力” ……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体育: 美育:
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Ps: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中的问题
[社会价值取向]
问题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可持续: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 代的满足构成危害。
问题2,适应与超越的问题
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需要的符合性和超 出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