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 秦末农民起义教案1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 秦末农民起义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 秦末农民起义教案 新人教版
3.举手回答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然后组内推荐一位代表,全班交流。
独立完成当堂检测内容,学生展示。
完成本课的练习册
引导学生
多媒体出示,教师讲解
1 .提问、加分
2.补充、总结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并补充。
学生互评各小组表现,评出优秀,找出差距。
教师纠正补充
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
明确本课学 习目标,使学习更有目的性、针对性。
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
课题
第10课秦末农民起义






1.掌握秦的暴政的主要体现。
2.了解陈胜、吴广起义,建立的政权及结果。
3.总结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
4.掌握楚汉之争的经过和结果。
5.比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陈胜、吴广起义




秦的暴政
5.口号
6.评价
7.政权
8.结果及其原因
自主学习三:项羽、刘邦起义
背景
过程
特点
结果
自主学习四:楚汉之争
时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
结果
四、合作探究(5分钟)
课后活动
五、当堂检测(5分钟)
练习册
六、课堂小结(2分钟)
七、布置作业(1分钟)
八、板书设计
10秦末农民大起义
(1)秦的暴政
(2)陈胜、吴广起义
(三)楚汉之争
九.教学反思
齐读课本的红色文字并思考问题
齐读学习目标
1.阅读课本“秦的暴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1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的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以及陈胜、吴广等起义领导人的英勇事迹。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秦末农民起义的细节和背景可能还不够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材料来帮助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陈胜、吴广等历史人物的认知可能仅限于名字,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入了解他们的英勇事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陈胜、吴广等起义领导人的事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民起义领袖的敬仰之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陈胜、吴广等起义领导人的英勇事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文字等材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3.学习资料:相关的历史论文、书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秦朝末年的社会矛盾,引导学生思考农民起义的背景。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秦末农民起义的过程。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陈胜、吴广等起义领导人的英勇事迹。

各组派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起义领导人的贡献。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的理解。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新人教版1甄选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新人教版1甄选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新人教版1《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以及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秦末农民战争【教学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统一六国后的秦始皇可谓是威震四海,为此他变得更加不可一世。

他自称始皇帝,奢望秦朝的统治能够千秋万世。

事实上,秦始皇有没有得偿所原呢?是,没有。

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他费尽毕生精力,苦心经营的秦王朝竟然是一个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

那么,赫赫一时的秦王朝为什么会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二、新课学习(一)秦的暴政教师: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实行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并创立了郡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但他的统治也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

教师:思考:秦的暴政都有哪些表现?学生:赋税沉重学生:徭役繁重学生:刑法残酷学生: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教师:回答的非常好,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秦暴政的表现?1.繁重的徭役教师:他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的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如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了50万士卒,修筑长城征派40万人。

农民阶级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教师:大家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吗?话说,秦始皇时代,有一对新婚夫妇,男的叫范喜良,女的叫孟姜女。

范喜良在新婚之夜就被征发去修长城,由于承受不了沉重劳役的折磨,终于死在长城上。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历史事件。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秦朝的统治和农民起义具有重要价值。

教材通过介绍陈胜、吴广起义和刘邦、项羽等领导的反秦斗争,使学生了解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秦朝的建立和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

他们对秦朝的暴政和焚书坑儒等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然而,对于农民起义的具体过程和影响,学生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以及农民起义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了解陈胜、吴广等领导人的事迹,以及农民起义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农民起义是中国古代社会矛盾的产物,培养学生对农民起义的理解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陈胜、吴广等领导人的事迹。

2.教学难点: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秦朝末年的历史背景、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农民起义的相关内容。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

3.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秦朝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农民起义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陈胜、吴广起义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起义的经过。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农民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新人教版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一、教学目标1.简述秦朝暴政的表现;结合《秦末农民战争形式图》,概述陈胜、吴广起义的概况(包括原因,时间,地点,领导者,大致过程,结果)。

2.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与影响,认识秦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的因果关系,理解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

3.了解楚汉之争,通过前后对比,认识刘邦项羽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4.理解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与楚汉之争中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治者要实行仁政”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难点: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过程【讲授新课】师:秦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使秦始皇的愿望落了空。

如此强大的秦王朝,为什么招致百姓如此激烈的反抗呢?师:陈胜、吴广率先领导了秦末农民大起义,那么同学们,你对陈胜、吴广了解多少?生:小组交流讨论,展示小组的交流成果。

师:历史是真实的,秦末农民大起义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因为秦的暴政,秦末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苦秦久已”,只有推翻秦的统治才是唯一的希望与出路。

而“遇雨误期”只是一个“偶然”,为他们起义提供了一个“机会”而已。

所以说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是必然的。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有更多的“陈胜、吴广”站了起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项羽和刘邦率领的起义军。

他们把秦末农民大起义推向了高潮。

PPT展示:项羽、刘邦起义这一标题,并提出以下问题。

1.哪次战役消灭了秦军的主力?领导者是谁?这次战役有什么特点?2.谁最终灭掉了秦朝?3.秦朝什么时间灭亡?楚汉之争的目的是什么?楚汉之争的结果如何?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哪些?生:根据提示自主学习,并在课本上简单标注上面两个问题的答案。

最后由几个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归纳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课堂小结】师:以上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秦末农民大起义》名师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秦末农民大起义》名师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秦末农民大起义》名师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秦末农民大起义》是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的一课,主要讲述了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秦朝的统治和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秦朝的暴政和民众的生活困苦,以及陈胜、吴广等农民领袖的英勇斗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进行引导和讲解。

学生对于农民起义这一历史现象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农民起义的原因和意义需要通过课堂讲解来进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的暴政和民众的生活困苦,掌握陈胜、吴广等农民领袖的事迹,理解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农民起义的客观认识,认识到农民起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一环,同时也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尊重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的暴政、农民起义的背景和过程、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农民起义的原因和意义,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的背景、过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陈胜、吴广等农民领袖的事迹,使学生深入理解农民起义的原因和意义。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展示秦末农民起义的历史场景。

2.教学资料: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料,如历史文献、图片等,以便于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

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以便于进行课件展示和教学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秦末农民起义的短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秦朝的统治和农民起义的背景。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新人教版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秦的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原因的分析,增强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楚汉之争具体史实的讲述,分析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对材料和相关史实的研究学习,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成语,如“鸿门宴”“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秦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让学生了解这一点,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宰者;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为后来的农民反抗残暴的统治树立了榜样。

重点:陈胜、吴广起义。

难点: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导入新课】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嬴政自称秦始皇。

他妄想自己创建的帝国千秋万代,但是帝国仅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就迅速灭亡了。

秦王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呢?是谁推翻秦王朝的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内容探究】一、秦的暴政师:阅读第50页秦的暴政一目中第一段、第二段内容,请同学们说一说秦的暴政体现在哪些方面?生:(1)赋税重。

“赋”指按人口征收的税。

“税”是按田地征收的税。

秦始皇迫使农民将2/3的收获物上缴国家,人民只能“衣牛马衣,食犬之食。

”(2)徭役繁重。

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50万士卒,修长城征派40万人,数量庞大。

(3)刑罚残酷。

媒体出示“铁钳、铁镣”刑具,当时的刑罚极为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车裂、腰斩、活埋等10多种,还有连坐和族诛,人民随时随地都可能被抓起来,就是两个人一起偷偷地小声说话,也会被抓起来。

每年秦政府判刑的达到100万人。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教案

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去农民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

人们这样描述当时百姓的生活情况:“男子力耕不足食,女子纺织不足衣”。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百姓的生活是何等悲惨。

除了沉重的徭役、赋税,秦朝的刑法也是让人闻之色变的。

光是死刑就有十多种。

其中,车裂就是将人的双手、双脚和脑袋分别绑在五匹马上,然后让马向五个不同的方向拉,直到人的身体四分五裂,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五马分尸。

相比之下,一些腰斩、剖腹、戮尸等就算是比较仁慈的死刑了。

有些人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就被抓人大牢,甚至糊里糊涂就给砍去了脑袋。

这就是当时最不合理、最不人道的刑罚:连坐。

一个人犯了罪,往往会牵连到他的家族和邻里。

秦始皇死后,他的小儿子继位,后称秦二世。

他的统治更加残暴,连秦始皇都望尘莫及。

这样就使朝廷上人人自危,忠臣不敢说话,奸佞小人当道,民间则民怨沸腾,最后终于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陈胜、吴广起义。

(二)陈胜、吴广起义1.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

引导:萤同学们阅读第二个子目的内容,看看陈胜、吴广是怎样发动起义的。

公元前209年,900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

他们走到大泽乡,遇到连日大雨冲毁了道路,不能按期到达。

按照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他们之中的小队长陈胜和吴广设计杀死了押送的军官,号召大家起义。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了。

补充:由于起义首先发生在大泽乡,所以这次起义我们也称它为大泽乡起义。

课本上有一幅《大泽乡起义》图。

站在前面振臂高呼的人是陈胜,而跟在他后面紧握大刀的人则是吴广。

现在我想请两位同学来扮演陈胜、吴广,重现一下当时陈胜、吴广是如何商议发动起义,又如何发动群众的。

我和其他同学就来扮演穷苦百姓。

(1)起义过程。

讲解:起义发生后,起义军“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以“伐无道,诛暴秦”为口号接连攻下了几座县城,在陈建立了政权,国号称为“张楚”。

陈胜自立为王,并封吴广为假王,接着就派主力军向秦朝的都城咸阳方向进攻,一直打到咸阳附近的骊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课题
授课类型
新授
课标依据
知道秦的暴政,理解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暴政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了解陈胜、吴广起义过程以及秦朝灭亡、楚汉之争的基本历史知识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
2、后期:项羽、刘邦继续反秦,推翻秦朝。
(1)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请学生讲述“破釜沉舟”的故事,思考为什么项羽能以少胜多?
(2)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灭亡。
组织学生计算秦朝存在的时间,让学生 感知秦朝统治的短暂。
秦朝灭亡后,定被另一个朝代所取代。而刘邦、项羽都想登上皇帝的宝座,而“一山不容二虎”,怎么办呢?
采用历史图片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讨论楚汉战争项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重要历史事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的统治
教学
难点
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秦的暴政
请学生浏览书本,并出示阿房宫、秦始皇兵马俑、长城有关图片,组织学生思考归纳出秦始皇的暴政。
1、前期:陈胜、吴广起义。
(1)课件展示《 大泽乡起义》“ 揭竿而起”片段。让学生主动参与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同时也培养学生演绎历史 的能力,使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2)提问:这次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谁发动的?地点在哪里?他们的口号是什么?建立了什么政权 ?有什么历史意义?( 学生讨论)
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并利用地图培养学生掌握战争经过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精神。
3、楚汉之争及汉朝的建立
(1)展示鸿门宴的图片了解战争情形。
(2)比较刘邦与项羽的行为,思考:
刘邦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秦的灭亡和项羽的失败有什么共同之处?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
(3)了解汉朝的建立。
请学生从书中找出汉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合作探究】
1、贾谊在过秦论中提出秦朝崩灭的原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这是什么原因呢?
2、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雨,秦末农民起义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3、项羽在巨鹿中表现他聪明才智,但是楚汉之争项羽却兵败自杀,为什么?
作业设计
同步导练1—11必做,12小题必做,13题2--3选做。
师: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更加残暴 ,残杀兄长大臣,与赵高狼狈为奸。请学生讲述成语“指鹿为马”。
教师例出秦的暴政的四个方面: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秦二世更残暴。
师:如此残暴的统治,老百姓苦不堪言。秦朝的统治得不到农民的支持,所以必然导致农民起来反抗,掀起了历史上第一次大 规模的农民起义。
二、秦末农民起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