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名诗名句之有美堂暴雨【宋】苏轼
有美堂暴雨原文赏析

有美堂暴雨原文赏析有美堂暴雨原文赏析有美堂暴雨原文赏析1有美堂暴雨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古诗简介《有美堂暴雨》,宋代苏轼诗作,诗云:“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尊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此诗极为生动地展现暴雨由远而近、横跨大江、呼啸奔来的壮观景象。
注释①有美堂:嘉祐二年(1057),梅挚出知杭州,仁宗皇帝亲自赋诗送行,中有“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之句。
梅到杭州后,就在吴山顶上建有美堂以见荣宠。
欧阳修曾为他作《有美堂记》。
②顽云:犹浓云。
③潋滟(音敛艳):水波相连貌。
凸:高出。
④敲铿:啄木鸟啄木声,这里借指打鼓声。
羯(音竭)鼓:羯族传入的一种鼓。
⑤谪仙:被贬谪下凡的仙人,指李白。
贺知章曾赞美他为谪仙人。
唐玄宗曾谱新曲,召李白作词。
白已醉,以水洒面,使之清醒后,即时写了多篇。
⑥鲛室:神话中海中鲛人所居之处,这里指海。
琼瑰:玉石。
赏析/鉴赏这首《有美堂暴雨》是苏轼即景诗中的力作之一。
有美堂,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杭州太守梅挚所建,在杭州吴山最高处,左眺钱江,右瞰西湖。
堂名“有美”,是因宋仁宗赐梅挚诗句“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而取的。
欧阳修曾作《有美堂记》,时人也纷纷吟诗作文题吟此堂。
《有美堂暴雨》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初秋作。
诗以雄奇的笔调、新妙的语言有声有色地摹写了诗人于有美堂所见骤然而至的急雨之景。
此诗通首描写暴雨,而前半篇与后半篇用的是两种手法。
用传统的术语来说,是前赋后比。
它首联非常特征地写出了雨前一刹那的气氛。
在拨不开的浓云堆积低空的时候,一声炸雷从云中钻出来了,预示暴雨即将来临。
次联,三句是想象,四句是亲见。
杜甫《朝献太清宫赋》有云:“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
”苏轼在此时不能不想到他敬爱的前辈所创造的这联惊人奇句,而随风而至的雨却已从东飞来,自然凑泊。
《有美堂暴雨·苏轼》原文与赏析

《有美堂暴雨·苏轼》原文与赏析苏轼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有美堂,原在杭州吴山之巅,是北宋嘉祐二年(1057)杭州太守梅挚所建。
嘉祐初年,宋仁宗为梅挚出守杭州,特制诗以宠赐之。
有美堂之名,就得之于该诗的首章:“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
”梅挚并特请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写了一篇《有美堂记》,刻石以志。
自此之后,吴山有美堂之名声更著,四围风景山色点缀尤多,文人墨客留诗不绝。
苏轼倅杭以后,成了吴山有美堂的常客。
他既在这里与同僚挚友聚会酣饮,畅叙友情,也常在这里观赏题诗。
《有美堂暴雨》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有美堂暴雨》,写诗人于熙宁六年(1073)七月在吴山有美堂上看到的暴雨景观。
如果说,苏轼前一年在望湖楼上看到的西湖暴雨,已是声势逼人、动人心弦的话,那么,苏轼这次目睹的钱江上的暴雨,更称得上是气势磅礴、惊心动魄了。
这是一首七律,是诗人一气呵成的、吐属不凡之作。
前四句,诗人以豪迈的手笔,极写云雷交加,风暴雨骤,勾勒出这场暴雨的奔荡磅礴之势。
后四句,诗人思绪奔腾、奇想蹁跹,以各种奇妙的比喻来描摹暴雨的情势。
诗的前半部分写的是这样一种景观:刚刚从遥远的地平线处传来隆隆的轰响,猛然间便石破天惊,在游人的脚底下打响了一个炸雷。
霎时,天空布满浓密的乌云,遮天蔽日。
雷声轰訇未绝,江面上的狂风已经呼啸而至,仿佛是从天外刮来的一阵飓风,卷起海水,大有汹汹然矗立半空之势。
转眼间,瓢泼大雨随着风势从江对岸奔涌而来。
好一番瞬息万变的雄伟壮丽情景!这就是诗的前四句摹写的江上雨景。
俗话说高雷不雨,雷起脚底便是骤雨,故首句“游人脚底一声雷”,便以响雷预示这场暴雨的骤烈。
雷声轰隆,本来是天空中带电的雷雨云的放电现象,诗人却说来自“脚底”,看似背理,实质形容雷声震撼大地的威力之猛。
“一声”二字更有突兀之势。
次句“满座顽云拨不开”,“顽云”二字,揭示出四面八方的乌云汇集凝聚而愈聚愈浓的态势。
诗词鉴赏之有美堂暴雨【宋】苏轼

• 苏轼《有美堂暴雨》: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 评:此诗写有美堂遇雨,既运用了扩大夸张手法,也 运用了缩小夸张手法,两相结合,把暴雨生动描绘出 来。“吹海立”则以扩大夸张手法,极写出风猛浪高, 西湖水似乎被暴风吹得矗立起来,真是波浪涛天,惊 心动魄。 • 诗出以“十分潋滟金樽凸”的缩小夸张,笔调突然轻 松了。“潋滟”是水满波闪的样子,暴风雨灌注,波 满“十分”的西湖, 有如一只酒满欲溢的“金樽”, 诗人似乎想举起豪饮一大杯。从“黑风吹海立”的扩 大夸张写出风雨之猛,到“潋滟金樽凸”的缩小夸张 不见风雨狂,似乎太突然,不太合情理,却正是诗人 在有美堂观雨的独特感受。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P14
苏轼的诗词《有美堂暴雨》原文及注释

苏轼的诗词《有美堂暴雨》原文及注释《有美堂暴雨》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尊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①有美堂:嘉祐二年(1057),梅挚出知杭州,仁宗皇帝亲自赋诗送行,中有“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之句。
梅到杭州后,就在吴山顶上建有美堂以见荣宠。
欧阳修曾为他作《有美堂记》。
②顽云:犹浓云。
③潋滟(音敛艳):水波相连貌。
凸:高出。
④敲铿:啄木鸟啄木声,这里借指打鼓声。
羯(音竭)鼓:羯族传入的一种鼓。
⑤谪仙:被贬谪下凡的仙人,指。
贺知章曾赞美他为谪仙人。
唐玄宗曾谱新曲,召李白作词。
白已醉,以水洒面,使之清醒后,即时写了多篇。
⑥鲛室:神话中海中鲛人所居之处,这里指海。
琼瑰:玉石。
扩展阅读:的主要作品古文《荀卿论》、《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东坡志林》、《随记集》、《刑赏忠厚之至论》、《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重巽以申命论》、《进策》、《天石砚铭(并序)》、《策别课百官》六篇、《策别安万民》六篇、《策别厚货财》二篇、《策别训兵旅》三篇、《策断》四篇、《黠鼠赋》、《记游定惠院》(一作《记游定慧院》诗歌《赤壁赋》《后赤壁赋》《东栏梨花》《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春宵》《海棠》《和子由渑池怀旧》《和子由踏青》《花影》《惠崇春江晚景》《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月二十九日二首》《上元侍宴》《石苍舒醉墨堂》《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游金山寺》《题西林壁》《望海楼晚景》《雪后北台书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有美堂暴雨》《赠刘景文》《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词作《少年游·去年相送》《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南乡子·送述古》《永遇乐·长忆别时》《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蝶恋花·密州上元》《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望江南·春未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洞仙歌·江南腊尽》《阳关曲·中秋作》《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永遇乐·明月如霜》《南歌子·雨暗初疑夜》《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浣溪沙·醉梦昏昏晓未苏》《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哨遍·为米折腰》《洞仙歌·冰肌玉骨》《念奴娇·赤壁怀古》《南乡子·霜降水痕收》《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满庭芳·三十三年》《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木兰花令·次欧公韵》《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浣溪沙·门外东风雪洒裾》《行香子·过七里滩》《点绛唇·不用悲秋》《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念奴娇·中秋》《水龙吟·雁》《醉翁操·琅然》扩展阅读:苏轼的成就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
【古诗文阅读】苏轼《有美堂暴雨》阅读答案附赏析

【古诗文阅读】苏轼《有美堂暴雨》阅读答案附赏析有美堂暴雨①苏轼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颃云挥不行。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圆锥,千杖敲打伟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②。
〔备注〕①存有美堂:在杭州吴山上。
②鲛室:传说中人鱼的宫室。
琼瑰:本所指玉,在这里形容海水。
1.诗人不说雷声从空中来,却说从“脚底”出,这是为了____。
(2分)2.颔联中“吹起海立”从杜甫诗句“四海之水皆公”进化而去,这种手法叫做“_____”。
其中“公”字改得不好,不好在________(3分后)3.本诗颈联和尾联对暴雨的描写很传神,请任选一联加以赏析。
(3分)4.品酒诗中就是运用何种抒发技巧去整体表现“雨之阿贝力”这一主题的。
参考答案:1.整体表现雷声离人之近,塑造出存有美堂边线之低。
(2分后,写道1点即可)2.化用(或用典)(1分)“立”有直立的感觉,形象地写出了暴雨引起的水急浪高,波涛汹涌。
(2分)3.(3分后)答案要点:颈联及:运用比喻的手法写下雨势的大、墨(视觉)和雨声的急、响(感官),由此注重了题目中的“暴”字。
尾联:进行多样的想象和M18x(用典),把因暴雨导致的波涛跳跃、浪花溅的雄浑雄伟景象描绘得传神动人。
4.作者通过侧面烘托,比喻修辞,联想想象等多种多样的手法表达了“雨之暴”这一主题。
前三句为侧面烘托,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描绘了暴雨欲来的景象。
第四句真写雨大,“飞”过大江,极状其声势之大。
五、六句运用比喻,把雨后西湖水比喻成一只盛满美酒的杯,将要溢也,又把雨后比喻成敲鼓之声,极状其“暴”。
后二句发挥充分的联想想象,以天庭里李白“泉洒面”以致人间有如此大雨,丰富奇特。
二:[注]①此诗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
有美堂位于西湖东南的吴山之上。
②潋滟:形容水满或满而溢出。
③鲛室:神话中海中鲛人所居之处,这里指海。
琼瑰:玉石。
(1)首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就是哪一个字?为什么?(2)尾联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有美堂暴雨苏轼颈联

有美堂暴雨苏轼颈联苏轼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在他的一生中,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的颈联,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颈联。
而与此相伴的,还有一场美堂暴雨的故事。
美堂是苏轼当时居住的宅院,位于杭州西湖边。
这处宅院环境幽雅,庭院深深,建筑精美。
苏轼常在此处潜心创作,品茶吟诗,享受生活的安静和惬意。
然而,有一天,一场暴雨突袭了美堂,让人措手不及。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
苏轼端坐在美堂书房中,灯火可亲,书声琅琅。
突然间,一声巨响,一道闪电划破了天空,接着是瓢泼大雨如注倾盆而下。
美堂庭院瞬间成了一片汪洋,水声哗哗。
苏轼心头一惊,连忙起身查看,却见庭院已被淹没,水位一路上涨,要淹没整座庭院。
苏轼急忙召集家人和仆人,大家合力搬运贵重物品,将书画文玩一一转移到楼上,以免被水淹毁。
庭院之中,花木树木被暴雨摧毁,花瓣被雨水冲落一地,狼藉不堪。
美堂的墙壁也开始透水,滴滴水珠从墙缝中渗出,似乎要随时倒塌。
苏轼心中焦虑不已,但他却毫不动摇,命人将庭院中的家畜家禽转移到安全地方,以免被淹死。
暴雨如此猛烈,整个美堂都在水中摇摇欲坠。
苏轼走出书房,望着外面的场景,心中不由感叹:人生如此,须尽欢。
明日隔山岳,世事是何物。
他深知人生无常,如同这暴雨一般突如其来,需要随时做好准备,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与困难。
在暴雨持续了数个小时后,终于停歇下来。
苏轼的家人和仆人们累得气喘吁吁,但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美堂虽然受损严重,但依然屹立不倒。
苏轼感慨万千,他知道自己在这场暴雨中也有所领悟,对生命的珍惜,对困境的坚强,对未来的期许。
美堂暴雨之后,苏轼重新布置庭院,修葺房屋,以恢复宅院的往日风貌。
他在这次暴雨中收获了不少启示,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回忆。
美堂暴雨后的苏轼,更加珍惜生活,更加珍惜与亲友相处的时光,更加珍惜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美堂暴雨苏轼颈联,是苏轼一生中不可磨灭的一幕。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苏轼《有美堂暴雨》原文翻译与赏析

精心整理“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苏轼《有美堂暴雨》原文翻译与赏析【译文】雷电仿佛从地面震响,浓云低压厚重。
黑风卷起海浪,大雨由东面的钱塘江飞此诗极为生动地展现暴雨由远而近、横跨大江、呼啸奔来的壮观景象。
【赏析二】首联先写暴雨将至。
一声霹雳,忽如其来,犹如在脚下响起,转眼间,乌云密布,挥洒不去,大有黑云压座堂欲摧之势。
此联起笔雄壮,突兀而来,渲染出初秋时节,暴雨忽至的惊人气势。
颔联写暴雨倏忽倾泻。
天外,犹言极远;黑风,承上联写云黑风狂,霎时间天昏地暗,写出暴雨倾盆时天地失色的骇人情景;吹海立,以想象夸张的手法描述怒水狂涛如山壁耸立的景象。
水何得而立?《五杂俎》作者尾联进一步写雨。
前三联大手笔铺排,正面写雨已势所不能,而苏轼意犹未尽,于是另辟蹊径。
此联出句用典,说李白醉中赋诗事。
《国史补》载:白在翰林,多沉饮,玄宗令撰乐词,醉不可待,以水沃之,白稍能动,索笔一挥十数章,文不加点。
唤起谪仙泉洒面,意谓这场暴雨就是洒向李白令其醒酒的泉水,这只是字面义。
对句述异,引用《述异记》载:南海中有鲛人室,水居如鱼,不废机织。
其眼能泣,泣则出珠。
倒倾鲛室泻琼瑰,意谓这倾注不息的大雨就是倾倒鲛室而滚出的粒粒珍珠。
此联应为整体比喻,苏轼以李白自喻,李白经泉水浇洒而赋乐词,苏轼则因暴雨倾盆而激发灵感,像李白一样泼墨挥豪,即兴写下了珠玉般壮美的诗篇。
此联语含双关,正面写雨,暗里却表现了苏轼遇雨而触发诗情的兴奋自得的情怀。
景象:风吹海立,飞雨过江。
吹海立,化用了杜甫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语意。
诗人另有《和陶停公》诗云屯九河,雪立三江用以写雪,其表现手法与此相仿。
这两句诗状难写之景、动态之物宛然在目,气势非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前句写狂飙吹来,掀起滔天海浪,就像把大海吹得直立起来似的,用语奇妙,夸张而不失其真。
黑写写足了暴风雨来临时天昏地暗的现象;立字,极言风势之猛,活现了海浪汹涌之貌。
后句写暴雨过江而至,着一飞字,便使急雨之态跃然纸上。
诗声钟吕气势逼人--苏轼诗《有美堂暴雨》赏介(教师中心稿)

诗声钟吕气势逼人--苏轼诗《有美堂暴雨》赏介(教师中心稿)诗声钟吕气势逼人--苏轼诗《有美堂暴雨》赏介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东坡词“自是一家”,以豪放为其特征。
苏轼诗其实也直追李白,不乏豪放雄奇之作,《有美堂暴雨》即为一例。
《瓯北诗话》载:“坡诗有云:‘清诗要锻炼,方得铅中银’。
然坡诗实不以锻炼为工,其妙处在乎心地空明,自然流出,一似全不着力而自然沁人心脾,此其独绝也。
”读《有美堂暴雨》,直觉诗声如钟吕,天风海雨逼人,景象超迈,诗句如涌泉汩汩流淌,称心而出,无丝毫雕琢痕迹。
此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苏轼通判杭州时。
杭州乃山水胜地,尤以西湖闻名天下。
西湖东南角有吴山,地势高敞,濒临湖水,山不高而秀。
山上之“有美堂”,为杭州太守梅挚于嘉佑二年所建。
熙宁六年初秋,苏轼饮于有美堂,忽遇暴雨,即兴写下这首七言律诗。
首联先写暴雨将至。
一声霹雳,忽如其来,犹如在脚下响起,转眼间,乌云密布,挥洒不去,大有黑云压座堂欲摧之势。
此联起笔雄壮,突兀而来,渲染出初秋时节,暴雨忽至的惊人气势。
颔联写暴雨倏忽倾泻。
“天外”,犹言极远;“黑风”,承上联写云黑风狂,霎时间天昏地暗,写出暴雨倾盆时天地失色的骇人情景;“吹海立”,以想象夸张的手法描述怒水狂涛如山壁耸立的景象。
水何得而立?《五杂俎》作者谢肇氵制以其亲身经历解说此句谓:“余……奉使过海,中流有龙焉,倒垂云际,离水尚百许丈,而水涌起如炊烟,真与相接,人见之历历可辨也。
始信‘水立’之语非妄。
”吴山距海较远,苏轼其实是不能望见大海的,然而,吴山东南却是钱塘江出海口,虽为想象,也在情理之中。
对句“浙东飞雨过江来”,与出句情景相合,形神俱工。
狂风挟着暴雨越江而来,与出句所绘景象构成一幅风云际会、骤雨狂涛的天地奇观。
苏轼此联极尽夸张想象之能事,景象阔大,前人评其“壮哉”!前两联写雨,由远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