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蟹类病害识别及防治概要

合集下载

虾蟹类病害综合防控技术

虾蟹类病害综合防控技术

专题虾蟹类病害综合防控技术一要重点做好养殖水体状况监测、水质调控,每天至少检测一次溶解氧、氨氮、亚硝氮、pH等池塘底部水体理化指标,减少非传染性疾病。

二要修复养殖生态,通过底层增氧、消毒、使用生石灰等措施。

三要加强养殖水体条件致病微生物的监测,及时定期检测,发现指标超标需要及时进行处理。

四要推广生态健康的混养模式。

根据不同品种生态习性,在池塘中适当投放罗非鱼、鲫鱼、大头鱼、草鱼调控水体。

五要增强免疫、抗应激能力,投喂维生素C等。

六要保持水质稳定,通过增加养殖池水深,提高溶解氧浓度、调控水质等措施避免水质出现剧烈变化。

春季虾蟹养殖病害防控与管理技术开春季节,天气变化频繁,昼夜温差大,水温变化较大。

目前的虾蟹养殖特别要注意疾病的防控。

虾蟹病害目前暂无特效药,因此贯彻执行“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以达到有效防控虾蟹类养殖的发生和传播。

应重点关注对虾病毒病(白斑综合症、虹彩病毒病、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细菌性病害(偷死病或称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寄生虫病害(肝肠胞虫病)、拟穴青蟹呼肠孤病毒病/双顺反子病毒等。

由于新冠肺炎影响,导致目前成品虾蟹大量存塘,广东海南尤为突出。

而另一方面,广东省部分养殖塘已准备育苗放苗工作。

*F传造血组织坏无蒲桃拉综令征对虾白斑综合症急性肝胰腺坏死综合症存塘虾蟹管理水温:低于18度可以无需投食;水温在20度少投喂,5-7天投喂一次;水温达23度后可正常投喂。

水质管理:将水位调至1~1.2米,以保水温;池塘适当换水以维持水质稳定。

加强养殖水体状况监测,每天至少检测一次溶解氧、氨氮、亚硝氮、pH等池塘底部水体理化指标,减少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在阴雨天气开启增氧机,保证水体溶氧;使用微生态制剂促进水体菌藻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加快有机物氧化分解。

病害管理:定期使用漂白粉、生石灰等进行消毒,防止病原滋生与积累。

为预防虾蟹病毒性疾病,可投喂维生素C、中草药复方等抗氧化制剂提高其抗应激能力。

虾蟹类病害识别及防治

虾蟹类病害识别及防治
2018/11/27 16
流行情况

广泛分布与我国沿海和虾池 流行季节长 对宿主没有选择性,可附生与对虾的不 同阶段
2018/11/27
17
诊断方法


行动缓慢或者有棉絮状污染物的虾体可 初步诊断为藻类附生病。 镜检确定藻的所属种类
2018/11/27
18
防治方法

彻底清池 加强日常管理,调节水质 发生病害时,可减少光照、泼洒茶粕、 泼洒硫酸铜
2018/11/27
19
四、水螅病

1、病原 水螅类
2018/11/27
20
2、症状和病理变化


附生与甲壳外表面或头胸甲鳃区的内表 面、腹部侧甲的内表面 附生处甲壳肿胀 患处的甲壳和组
3、流行情况

仅在大虾上偶尔发现 感染率低、危害性小 对于对虾的幼体危害极大
2018/11/27
10
诊断方法

掀开蟹的腹部,肉眼可见蟹奴
2018/11/27
11
防治方法

在蟹池中混养一定量的鲤鱼吞食蟹奴幼 虫,控制其数量 有发病预兆的池塘,立即更换池水,加 注新水,水源盐度要低于0.1% 把已感染蟹奴的病蟹移到淡水中。发病 时可用200ml/L的硫酸锌浸洗病蟹10~20 分钟每立方米水体用0.7g硫酸铜与硫酸 亚铁(5∶2)化水全池泼洒,杀灭寄生 的蟹奴。
2018/11/27
29
虾蟹类的病害识别及防治
第五节 其他生物性疾病
第六组 王亚坤 朱宗良 王昌松
2018/11/27 1
一、虾疣虫病
1、病原:虾疣虫或 鳃虱
2018/11/27
2
虾疣虫

虾蟹疾病防治

虾蟹疾病防治

虾蟹疾病综合防治问答1、常见虾(青虾、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养殖有哪些主要疾病?2、养虾防病最关键应注意什么?3、淡水虾对水质有什么具体要求?4、★什么是桃拉病毒病(TSV)?应如何防治?5、★什么是桃拉病毒病(TSV)?应如何防治?6、什么是黄头病?应如何防治?7、什么是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应如何防治?8、什么是肝胰腺细小病毒样病毒病(HPV)?应如何防治?9、什么是对虾杆状病毒病(BP)?应如何防治?10、什么是呼肠弧病毒病(REO)?应如何防治?11、什么是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MBV)?应如何防治?12、★什么是中肠腺白浊病(又称中肠腺混浊病)?应如何防治?13、★什么是弧菌病(亦称红腿病、败血病)?应如何防治?14、★什么是烂眼病?应如何防治?15、★什么是烂鳃病?应如何防治?16、★什么是烂尾病?应如何防治?17、★什么是肠炎病?应如何防治?18、什么是发光细菌病?应如何防治?19、什么是丝状细菌病?应如何防治?20、★什么是褐斑病?应如何防治?21、★什么是红体病?应如何防治?22、★什么是纤毛虫病?应如何防治?23、什么是柱轮虫病?应如何防治?24、★什么是虾微孢子虫病?应如何防治?25、什么是虾簇虫病?应如何防治?26、什么是虾波豆虫病?应如何防治?27、★什么是肌肉白浊病?应如何防治?28、★什么是痉挛病?应如何防治?29、★什么是黑斑病?应如何防治?30、什么是浮头?应如何防治?31、★什么是软壳病(又称钙缺乏症)?应如何防治?32、★什么是维生素C缺乏症(又称黑死病)?应如何防治?33、什么是黄曲霉素中毒病?应如何防治?34、什么是虾气泡病?应如何防治?35、★什么是生态法养蟹?36、★蟹池伊乐藻如何养护?37、伊乐藻生虱子是怎么回事?如何处理?38、蟹池水质变红是怎么回事?如何处理?39、★蟹池中的伊乐藻为什么会烂?40、★河蟹养殖中主要有哪些疾病?41、★河蟹对水质有什么具体要求?42、河蟹疾病防治的日常工作有哪些?43、★河蟹烂鳃病有什么特点?应如何防治?44、★河蟹弧菌病有什么特点?应如何防治?45、★河蟹肠炎病有什么特点?应如何防治?46、河蟹丝状细菌病有什么特点?应如何防治?47、★甲壳溃疡病(腐壳病、褐斑病)有什么特点?应如何防治?48、★河蟹水肿病有什么特点?应如何防治?49、★河蟹纤毛虫病有什么特点?应如何防治?50、蟹奴病(臭虫蟹)有什么特点?应如何防治?51、★河蟹软壳病有什么特点?应如何防治?52、★河蟹颤抖病有什么特点?应如何防治?53、河蟹呼肠弧病毒病有什么特点?应如何防治?(注:★表示为常见病或应特别重视。

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防治措施水产养殖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养殖方式,而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病害成为常见问题之一。

本文将就水产养殖中几种常见病害,以及防治措施进行详细阐述。

病害类型鱼类疫病鱼类疫病是水产养殖中较为常见的病害,它会导致鱼类生长迟缓、死亡等问题。

常见病害有鱼型瘟疫、白点病、红斑病等。

虾蟹病虾蟹病是指对虾、蟹等贝类生物的病害,常见的病害有非特异性细菌病害、白壳病、黄体病等。

虾蟹病害严重时会导致虾蟹集体死亡,影响产量。

藻类病害藻类病害是指水体中的藻类受到疾病侵染而受损的现象,常见的病害有苗藻病、赤潮等。

藻类病害会导致水质恶化,影响养殖效果。

防治措施疫苗接种部分鱼类疫病可以通过接种有效的疫苗进行防治。

接种疫苗可以提高鱼类的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但需要注意,不同鱼类疫苗的接种程序和时机都会有所不同。

流水养殖采用流水养殖方式可以减少水体的病原物以及鱼类病原体的传播,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在流水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水的消毒和净化,以保证水质的良好。

采用生态养殖方式采用生态养殖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善水体环境,减少水质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同时,生态养殖方式也可以促进水生态环境中生物链的形成,减少水体中的有害微生物的生长,达到预防病害的效果。

提高生物免疫力在水产养殖中,鱼类等水生生物免疫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生。

通过改善养殖环境、增加营养成分的摄入、增强水生生物抵抗能力等方式来提高生物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病害的效果。

病害防控药物对于病害发生后,可以采用防控药物进行处理。

但需要注意,防控药物的使用需要根据病害种类进行选择,并根据药物使用说明书中的指导方法进行使用。

结束语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防治措施包括疫苗接种、流水养殖、生态养殖方式、提高生物免疫力、病害防控药物等。

了解各种病害的防治措施,可以在水产养殖中保障养殖效益和生产安全。

夏季虾蟹常见病的防控措施

夏季虾蟹常见病的防控措施

562018-13夏季来临,逐步进入高温气候,水温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尤其到大暑伏天水温高,天气变化无常,水体表层温度可能达到35℃以上,达到了大多数养殖品种的水温上限。

此时也是鱼、虾、蟹等疾病高发期,各种细菌性、病毒性和寄生虫性病害都可发生,预防措施不力,还可能大面积流行。

在养殖过程中要加强水质监测管理,保持蟹池水深1.2m左右,水体pH8.5左右,溶解氧4mg/L以上;加强蟹池水草养护,水草过密应及时稀疏,谨防水草因高温或缺氧漂浮腐烂,适时补充葡萄糖等为水草光合作用提供必要的碳源;投喂新鲜、营养均衡的优质饲料,禁投霉变、腐烂的饵料,定期在饵料中添加适量大蒜素、维生素C、免疫多糖及保肝产品,提高河蟹免疫力;密切关注蟹池水体pH、溶解氧、氨氮等主要理化指标的变化,每7-10天使用一次生物制剂调控水质、改良底质,特别8月下旬后早晚温差大,无机械增氧设备的应储备化学增氧剂,以防因缺氧或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超标造成泛池;定期用碘制剂等对水体进行药物消毒,使用消毒剂7-10天后,可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

下面就虾蟹常见疾病的防控要点做一个简要介绍。

1.河蟹黑鳃病:(1)加强水质监测和调控,保持蟹池水质环境良好,水体pH值7.5-8.5;(2)避开蜕壳期,全池泼洒一元二氧化氯0.4-0.5mg/L或聚维酮碘等碘制剂,连用两次。

(3)定期使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盐等改底产品。

2.河蟹肠炎病:(1)预防:外用碘制剂或氯制剂,一月1-2次,投喂营养均衡的优质配合饲料,定期在饲料中拌入维生素或以乳酸菌为主的生物制剂,提高河蟹免疫力,改善肠道环境,一个疗程5-7天,可连续内服两个疗程,两疗程间隔7-10天。

(2)治疗:外用碘制剂或氯制剂,连用2天,同时内服抗生素(根据药敏试验选择病原菌敏感药物)5-7天或大蒜素100g拌入20kg饲料,连用4-5天。

3.河蟹蜕壳不遂:(1)加强水质监测和调控,保持水体pH值8.5左右,水中含钙离子浓度应不低于40mg/L,最好能在100mg/L左右。

淡水虾蟹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

淡水虾蟹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

农技推广·渔政渔业淡水虾蟹常见疾病的防治方法湖南地区淡水虾蟹养殖品种主要有克氏原螯虾、南美白对虾、青虾、罗氏沼虾、中华绒螯蟹等,据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湖南省克氏原螯虾产量为35.95万吨、南美白对虾产量为0.73万吨、青虾产量为0.29万吨、罗氏沼虾产量为0.09万吨、中华绒螯蟹产量为0.67万吨,其中克氏原螯虾产量居全国第三,占全国养殖总产量的15.02%。

一、养殖病害发生原因在养殖过程中,池塘底淤出现粪便及残饵等有机质沉积、水体氮碳失衡,随着水温升高,底泥病原微生物代谢繁殖增加,加剧池塘水质变坏。

养殖户缺乏对养殖苗种质量监管和检测的有效手段,苗种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养殖企业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储备和标准化基础设施建设,养殖凭经验,常出现投喂不当、水质调控不到位、预防措施不及时等问题。

以上因素均可导致病害的发生。

二、淡水虾蟹常见疾病1.病毒性疾病 ①白斑综合征。

白斑综合征病毒是水生甲壳类动物感染最严重的病毒性病原体之一,感染该病后致死率高、传染性强、宿主范围广。

感染后病虾蟹行动迟缓,不摄食,肠胃空,体弱、弹跳无力,头胸甲易剥离,鳃水肿,肝胰腺肿大糜烂,颜色变浅,体色微红,甲壳上有白色斑点。

②偷死病。

由野田村病毒引起,病虾肝胰腺颜色变浅、萎缩,肠胃空,生长缓慢,游泳性能下降,沉底陆续死亡,不易被养殖者观察到,故被称为偷死病。

③传染性组织坏死病。

由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引起,病虾身体畸形,生长缓慢,死亡率不高,但会导致个体大小参差不效杀死虾蟹体内病毒而不伤及虾蟹的药物,因此在养殖生产上,病毒性疾病的防治主要通过调动、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提高机体抵抗病毒的能力,从而有效预防疾病的流行和暴发,降低养殖风险。

防治措施:对养殖池塘进行彻底清塘消毒,消灭病原微生物;在苗种选择上要选择苗种大小规格一致、体表干净、附肢完整、反应快速、肠道饱满、游动时活力强且有明显方向性的健康苗种;日常监测养殖水体水质情况,定期泼撒益生菌类及藻类维护水质稳定;做好投喂管理,定期在饲料中拌入益生菌、黄芪多糖、三黄粉等提高虾蟹机体的免疫力。

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与防治方法

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与防治方法

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与防治方法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养殖方式,在保障水产品供应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水产养殖中常常出现各种疾病,给养殖户带来很大困扰。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法,帮助养殖户更好地管理养殖业务。

一、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是水产养殖常见的病害之一,它对鱼类和虾类等养殖生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其中,细菌性溶藻菌病和细菌性败血病是最为常见的两种细菌性疾病。

1. 细菌性溶藻菌病细菌性溶藻菌病是由溶藻菌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通过水体传播。

溶藻菌会侵入水产养殖生物的体内,并破坏其免疫系统,导致生物出现腹胀、黑色素沉着、肝脏发炎等症状。

防治方法:- 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避免细菌滋生;- 积极利用生物学防治方法,投放具有抗菌作用的益生菌,增强养殖生物的免疫力;- 定期清理养殖设施,防止细菌滋生繁殖。

2. 细菌性败血病细菌性败血病是一种常见的水产养殖病害,主要由厌氧菌引起。

受感染的养殖生物会出现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皮肤溃烂等症状。

防治方法:- 保持养殖水体的清洁,定期检验水质,避免细菌滋生;- 注重养殖生物的营养平衡,增强其免疫力;- 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和治疗,但需注意按照规定剂量使用,以免造成抗药性。

二、寄生虫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常见的寄生虫包括钩虫、珍珠虫等。

寄生虫侵入养殖生物体内,吸取其营养,导致生物体弱化,生长迟缓。

防治方法:- 定期对水产养殖生物进行检查,发现寄生虫及时进行处理;- 使用寄生虫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但需注意剂量使用;- 将养殖设施进行消毒,避免寄生虫的滋生。

三、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对水产养殖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它会引发养殖生物的免疫系统异常,导致其生长发育异常,甚至死亡。

目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毒性疾病有水生动物病毒性水泡病、鱼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等。

防治方法:- 严格实施水产养殖管理制度,避免疾病交叉感染;- 结合养殖生物的疫苗接种等方法,增强其抵抗力,预防病毒传播;- 防止污染水源,避免病毒寄生。

第11章 虾蟹类疾病

第11章 虾蟹类疾病
动减缓,对外交刺激不敏感,并伴有蜕壳不遂的特征, 但四肢尚能伸直。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河蟹的指 节前端开始出现微红色,并逐渐向上延伸。此时观察 病蟹,常出现步足将身体支撑的现象,而且支撑的时 间逐渐变长,进而可发现支撑的步足出现“颤抖” 间逐渐变长,进而可发现支撑的步足出现“颤抖”现 象。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河蟹步足中的长节和腕 节肌肉出现病变、萎缩,解剖发现部分肌肉呈现水样 状,步足不能回伸,站立不稳,附肢抖动不停,全身 抽搐痉挛,无力翻身。病蟹不脱壳,体内积水,3~4 抽搐痉挛,无力翻身。病蟹不脱壳,体内积水,3~4 天后即会死亡。解剖病蟹,可见鳃丝呈灰黄色或黑褐 色,肝脏病变十分明显,肝胰脏囊肿呈灰白色,肝组 织糜烂并发出臭味,肠道无食,而且有明显的炎症反 应,三角膜出现水肿,打开腹甲有明显的炎症。
第三节 真菌性虾蟹病
虾蟹的真菌性病以卵和幼体的真菌病危害
最大,其次为越冬期亲虾、亲蟹,在养成 期间很少发现真菌性病。真菌的菌丝都比 较粗大,在显微镜下一般都容易看到。
一、水霉病
【病原体】 病原为水霉,其种尚未鉴定。 病原体】
发病原因主要是运输时使虾蟹受伤,真菌 孢子侵入而至,此外,因水流与温度原因 也会使卵受感染。
流行情况
红腿病在全国各养虾地区都有流行,发病率和 死亡率可达90%以上,是对虾养成期间危害最 死亡率可达90%以上,是对虾养成期间危害最 大的一种病。流行季节为9月中旬至10月上旬 大的一种病。流行季节为9月中旬至10月上旬 收虾之前。有的池塘在发病后几天内几乎全池 对虾死亡。红腿病也是越冬对虾的常见病。该 病的流行季节与池底污染和水质不良有密切关 系。 但对虾在环境条件变化或不良时,附肢也 会暂时变红,但鳃区不变黄,切在条件改善后 很快就可恢复原状,因此,确诊必须在显微镜 下检查到血淋巴中有细菌存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11/14
29
2018/11/14
10
诊断方法

掀开蟹的腹部,肉眼可见蟹奴
2018/11/14
11
防治方法

在蟹池中混养一定量的鲤鱼吞食蟹奴幼 虫,控制其数量 有发病预兆的池塘,立即更换池水,加 注新水,水源盐度要低于0.1% 把已感染蟹奴的病蟹移到淡水中。发病 时可用200ml/L的硫酸锌浸洗病蟹10~20 分钟每立方米水体用0.7g硫酸铜与硫酸 亚铁(5∶2)化水全池泼洒,杀灭寄生 的蟹奴。
虾蟹类的病害识别及防治
第五节 其他生物性疾病
第六组 王亚坤 朱宗良 王昌松
2018/11/14 1
一、虾疣虫病
1、病原:虾疣虫或 鳃虱
2018/11/14
2
虾疣虫

甲壳动物,雌雄异体,雌虫略呈扁椭圆 形,雄虫比雌虫小数倍,附着雌虫腹部。 虾、蟹都易感染,寄生鳃腔中,使鳃部 隆起如疣状,揭开鳃盖可见虫体。
2018/11/14 16
流行情况

广泛分布与我国沿海和虾池 流行季节长 对宿主没有选择性,可附生与对虾的不 同阶段
2018/11/14
17
诊断方法


行动缓慢或者有棉絮状污染物的虾体可 初步诊断为藻类附生病。 镜检确定藻的所属种类
2018/11/14
18
防治方法

彻底清池 加强日常管理,调节水质 发生病害时,可减少光照、泼洒茶粕、 泼洒硫酸铜
12
2018/11/14
三、海藻附生病
1、病原: a. 硅藻类:楔形藻、菱形藻、双眉藻和曲壳藻 等 b. 蓝藻类:颤藻、螺旋藻和钙化裂须藻等 c. 绿藻类:浒苔、刚毛藻等 d. 褐藻类:水云
2018/11/14
13
2、症状




楔形藻:大量寄生使幼体表呈黄色绒毛 状,导致发育缓慢、停止变态。 菱形硅藻、月牙藻:镜检发现淡褐色或 黄色的花朵状,鳃和体表受到污损。 颤藻、螺旋藻:缠附对虾附肢和刚毛, 粘附污物。 浒苔。刚毛藻、水云:附生在对虾上, 妨碍摄食;影响越冬亲虾性腺发育
2018/11/14
22
4.诊断方法

从患处镊取附生物 ,制片、镜检
2018/11/14
23
5.防治方法



把鱼和水草移到其他的水缸,把水温增 高至50度以上,用甲基兰消毒 仔细检查生饵 曼龙类鱼类清除水螅效果不错
2018/11/14
24
五、藤壶病


1、病原 藤壶足类,为无柄的固着生物。体表有 坚硬的石灰质板,有6对蔓枝状的胸肢, 无腹肢,无腹肢,常固着在河蟹的背面。 寄生虫引起的疾病,由藤壶寄生在河蟹 的背面引起。
2018/11/14
8Leabharlann 症状和病理变化

病蟹生长缓慢,性腺不发育,雌雄难辨。 蟹奴严重寄生时,河蟹肉变臭,不能食 用,俗称“臭虫蟹”。 该病极易在含盐量较高的咸淡水池塘中 (盐度在0.1%以上)发生。 破坏结缔组织和神经系统
2018/11/14
9
流行情况


由于蟹奴种类多、分布广泛,能侵害许 多种类的蟹 感染率高 危害天然种群
2018/11/14
25
2、症状和病理变化


对虾外骨骼圆锥状突起 虾体活动缓慢,生长不良,蜕皮困难, 甲壳受到破坏 青蟹的鳃部附着鹅颈藤壶引起的,青蟹 个体越大,附着越多,影响其正常呼吸, 严重时可使青蟹因窒息而死亡。
2018/11/14
26
3、流行情况

幼蟹至成蟹的各个阶段都可能染有此疾 病
2018/11/14
27
4、诊断方法

初诊:根据症状和流行情况初诊 确诊:镜检进行确诊。进行形态解剖和 观察以确定藤壶的种类
2018/11/14
28
5、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直接的防治方法 主要是加强管理措施,主要是通过加强水
质管理,投喂优质饵料


进苗时剔除掉带有寄生虫的病蟹,并在 养殖过程中经常检查及时捞除病蟹 如少量河蟹患病,也可将其放在1‰的福 尔马林溶液中浸浴20分钟杀灭。
2018/11/14
3
2、症状和病理变化



鳃区鼓起 形成膨大的“疣肿” 使鳃受到挤压和损伤,影响呼吸 导致生殖腺发育不良
2018/11/14
4
流行情况
广西广东沿海产的短沟对虾和新对虾发 现过该类寄生虫,感染率2%左右。 墨西哥湾的长臂虾科和太平洋区域的经 济虾类常被感染。 死亡率高。该病无明显的流行季节。
2018/11/14
19
四、水螅病

1、病原 水螅类
2018/11/14
20
2、症状和病理变化


附生与甲壳外表面或头胸甲鳃区的内表 面、腹部侧甲的内表面 附生处甲壳肿胀 患处的甲壳和组织受到破坏
2018/11/14
21
3、流行情况

仅在大虾上偶尔发现 感染率低、危害性小 对于对虾的幼体危害极大



2018/11/14
5
诊断方法

鳃区隆起,掀起甲壳发现虾疣虫即可诊 断
2018/11/14
6
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
2018/11/14
7
二、蟹奴病

1.病原----蟹奴 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蔓足亚纲 根头目、蟹奴科动物,雌雄同体,体柔 软而椭圆的囊状,褐色,既无口器,也 没有附肢,只有发达的生殖腺及外被的 外套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