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合集下载

第三讲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高考复习教案

第三讲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高考复习教案

第三章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纲要求:1.理解和掌握本专题的一些重要概念:如“无为而治”、四书五经、百家争鸣、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经世致用等。

2.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史实。

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

◆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专题学习进度:2课时◆考点解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一)何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涌现及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意为数量多,有儒、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

所谓“争鸣”指各家各派从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出发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宇宙和社会的看法。

(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1.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2.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3.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三)主要学派及其主张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意义儒家孔子仁、礼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法家韩非子发展观、集权观、法治观道家老子世界的本原是“道”,朴素的辩证法、“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齐物”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约难点解析:1.关于孔子(结合选修4)(1)仁、礼:要求恢复周礼有保守的一面。

第三讲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10

第三讲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10

第三讲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2010教案封面教研室:教学管理部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课程负责人:任课教师:于宝航教学年度:2010 ——2011学年第1学期Page 1of 75 年7月12日2010 教案正文课次授课章节授课方式及学时演示法2学时第三讲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难点:宗法分封向专制官僚的转变学时安排2学时重点:废井田;争霸向兼并的转变;贵族社会向民间社会的转变;世袭向流动的转变。

3 教学难点、重点及学时分配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题: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思考题:春秋战国时代变迁的主要表现?授课方式:理论教学方法:演示法等教学后记备注Page 2of 75 教案正文第三讲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第一节叙说自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共550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亦即东周时期。

“春秋”的名称取自于当时鲁国的史书《春秋》。

于这部书记载了公元前8世纪至前5世纪的历史。

因此,后人把这段历史称为春秋时期。

继之而起的是战国时代。

“战国”一词在当时指的是战争中的强国,至西汉时《战国策》一书编定,“战国”便成为公元前5世纪至前3世纪的时代专用名词。

鲁史《春秋》的记载起自公元前722年,但为了便于记忆,史学界一般把春秋时代的上限,定在周平王迁都到洛邑那一年,即公元前770年,使之与东周时期的始点取齐。

又于人们通常把战国的上限定在《史记·六国年表》的起始年分,即公元前476年,因而春秋时代的下限,也就从鲁史《春秋》记载的终结年份,即公元前481年,延长到前477年。

同样,东周应到周赧王卒,即公元前256年终结,一般也延长到秦的统一即公元前221年,以便与战国的下限一致。

于是,春秋时期即指从公元前770至前477年的近300年,战国时期则指从公元前476年至前221年间约250年,而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相加就正与东周时代的550年相合。

Page 3of 75 历经5个半世纪的春秋、战国,从统一走向分裂,兼并再度统一,是当时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PPT课件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PPT课件
《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五善:一曰忠信敬上, 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 敬多让。五者企至,必有大赏。五失:夸以迣,贵以泰, 擅裚割,犯上弗知害,贱士而贵货贝。
政治制度:宗法分封→专制官僚
郡县制的建立
县出现于春秋初期,原是国君直接统治的领邑,它 和国君分赏给卿大夫的封邑不同。春秋末年,晋出 现了郡,设于地广人稀的边地,面积比县大,地位 比县低。《左传·哀公二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 下大夫受郡。”
齐国“相地而衰征”、晋国“作爰田”、鲁宣 公十五年(BC594)“初税亩”。 一般认为,“初税亩”标志着鲁国正式废除公 田、私田之分,向一切田亩征收实物税。
经济:废井田














战 国 铁 双 镰 范
经济:废井田
战国时代,各国都 已经有重要的冶铁 手工业地点。
到战国中期,北起 辽宁、南到广东、 东自山东、西到四 川陕西,都已广泛 使用铁器,铁农具 占据主导地位。长 江下游地区仍以青 铜农具为多。











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春秋时代战争特点: 规模小、时间短、讲究礼节、程序
《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宋〕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阵, 又曰:“可击。” 公曰:“待其已阵。”阵成,宋 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 “君子不困人于阸,不鼓不成列。”
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政治制度:宗法分封→专制官僚
世卿世禄——俸禄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ppt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ppt
生产力的提高
铁器、牛耕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得私田开始出现,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井田制的瓦解
各诸侯国为了争夺领土和资源,纷纷进行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诸侯争霸
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社会结构的变化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井田制的瓦解,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奴隶制度逐渐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开始崛起。
士人的作用
士人阶层在战国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仅在各国担任官职,还参与了诸侯国之间的合纵连横,推动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士人阶层的崛起
合纵的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争斗,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断进行联盟和反联盟的斗争。
连横的背景
为扩大自身的力量。
时代背景
深入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
通过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
探讨社会变革的原因和规律
通过对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进行研究,可以探讨社会变革的原因和规律,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研究方法和范围
2
3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分析,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情况。
连横的过程
秦国通过推行连横政策,逐渐瓦解了合纵联盟,最终实现了统一六国的目标。
合纵的过程
为了对抗强大的秦国,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组成了合纵联盟,共同抗秦。但是,由于各国之间的利益矛盾和战略失误,合纵联盟最终瓦解。
诸侯国之间的合纵连横
诸子百家的兴起
思想的多元性
思想的影响
思想意识形态的多元化
04
xx年xx月xx日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CATALOGUE
目录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课件.部编版1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课件.部编版1
宗棠的福州船政局);(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第一个民用工业)、开平矿务局, 张之洞创办的湖北织布局和汉阳铁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方举赞的上海发昌机器厂);(3)教育方面,创办新式学堂(京
背景 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 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4)筹划海防,创建海军;
第二单元 夏商西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新课讲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军事上的变化--战国七雄
1.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2.战国七雄的形成
背 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 景 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1)三家分晋: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 过 家大夫瓜分 程 (2)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七 齐、楚、燕、韩、赵、魏、秦 雄
想知道商鞅变法的经过吗?让我们走进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习目标
1.掌握战国七雄的概念和七国之间发生的主要战争如:桂 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2.识读《战国形势图》,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了解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以及都江堰水利工 程等情况。 4.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5.从中国封建社会确立的过程中理解生产技术是推动社会 前进的动力之一。
者,你将怎样去救赵国? 赵 展生产力;外部条件上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两大主题;政治保障上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战略步骤上提出分三步走的战
略。 时间:1929~1933年
发展原因: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统治者的重视;工具的改进;重视水利的兴修;人民的辛勤劳动;
魏 庞涓 五“离胡经内叛迁道:”的西李晋贽末,年自内称迁“异的端五”个,少挑数战民孔族子大匈及梁奴其、儒羯家、思氐想、的羌正和统鲜地卑位,。史他称的“思五想胡在”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PPT课件13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PPT课件13

3、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的作用? 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4、商鞅变法
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1)背景: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
(2)目的: 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
(3)时间: 公元前356年 (4)支持者: 秦孝公
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 “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领主不得买卖 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 庶民集体耕种。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6)作用:
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 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 了基础。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1、诸侯国的主要变化: 三家分晋: 韩、赵、魏三家 田氏代齐: 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2、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3、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
秦 秦 燕 燕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 几千年来,岷江在这里变害为利,造福农 桑,将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并进 而促进了整个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 化发展。
动 脑 筋:
课后活动:
2.支持商鞅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 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 明了什么?
说明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守旧贵族的反对,商 鞅被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 昏庸。但商鞅虽死,变法还是获得了成功。因 为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 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 国家。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PPT课件13 人教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PPT课件13 人教版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5)内容:
1.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政治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经济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 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土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
秦 秦 燕 燕
赵 晋 晋 魏 韩

楚 楚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3、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战国战车
战国武士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庞涓,快 回来! 桂陵
救命啊!
围魏救赵

大梁 魏
桂陵之战
动 脑 筋:
问题思考?
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 不断的战争有什么样的想法? 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带来了灾难,反对战争
渴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二、商鞅变法
1、铁农具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春秋时期,出现铁农具。 战国时期,范围扩大。
2、牛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赵 赵 赵括取 我坚守不出! 括 王 赵 代廉颇! 你能奈何? 廉 我天下 颇 我离间!
长 平 之
白 起 秦
赵 括
无敌!
纸上谈兵!
26
公 元 前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 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 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 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 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打败。 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 抵御秦军的进攻。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PPT课件23 人教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PPT课件23 人教版
智慧。
4.修建都江堰的主持人是谁?
李冰。
“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1、许多人企求着生活的完美结局,殊不知美根本不在结局,而在于追求的过程。

2、慢慢的才知道:坚持未必就是胜利,放弃未必就是认输,。给自己一个迂回的空间,学会思索,学会等待,学会调整。人生没有假设,当下即是全部。背不动的,放
下了;伤不起的,看淡了;想不通的,不想了;恨不过的,抚平了。
一场变革的成败标准,不在于实施者的生 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变法 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变法顺应了历史的发 展趋势,改革措施符合秦国国情,顺应了 民意,同事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改革不 是一帆风顺的,改革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 的挫折,有时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要 学习商鞅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和他不向旧 势力屈服、坚持变法的品质。
2、春秋原有的国家:楚、秦、燕、齐 (田氏代齐,续用齐国号)
1、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 赵、魏、韩


春秋原有的国家:齐、 楚、秦、燕

春秋列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





燕南秦赵 Nhomakorabea齐
西
燕 赵


北 到




韩 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 间
减灶计
战国时期三次经典战役

23、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

24、每天醒来,敲醒自己的不是钟声,而是梦想。

25、你不能拼爹的时候,你就只能去拼命!

26、如果人生的旅程上没有障碍,人还有什么可做的呢。

27、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可是我们的未来是自己去改变的。励志名言:比别人多一点执着,你就会创造奇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内政而寄军令” 作内政而寄军令”
管仲在十五个士农之乡当中,分设更细的居民组 织,同时也是军事组织。五家为轨,轨设轨长。 每家出一人为军,五人为伍,由轨长率领;十轨 为里,里设里有司。一里五十人为军,称小戎, 由里有司率领;四里为连,连设连长。一连二百 人,由连长率领;十连为乡,乡设乡良人。一乡 二千人,由乡良人率领;五乡一万人为一军,由 五乡之帅统领。全国十五乡共设三军,由国君和 国、高二卿大夫掌管,每年利用农闲时间进行军 事训练。这样就完全寓军队的编制于居民的编制 当中,因此称“作内政而寄军令” 当中,因此称“作内政而寄军令”。
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卒,因鲁史 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卒, 春秋》 《春秋》记录了这一阶段的历史而 得名。 得名。
战国(BC475—BC221),这一时 BC475—BC221), ),这一时
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 期各国混战不休, 战国”作为时代名称, 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 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 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 策》。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第三讲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一、历史进程 经济: 二、经济:废井田 政治和军事:争霸→ 三、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政治制度:宗法分封→ 四、政治制度:宗法分封→专制官僚 社会:世袭→ 五、社会:世袭→流动 学术:贵族→ 六、学术:贵族→民间 秋(BC770—BC476),自周平 BC770—BC476), ),自周平
春秋战国的历史进程
周王室的衰微与春秋的时代特征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王朝在宗周镐京的土地大片丧失,这时王室所拥有的领 周平王东迁以后,周王朝在宗周镐京的土地大片丧失, 东不过荥阳,西不过潼关,南不越汝水,北不过沁水,仅有600 600多平方 土,东不过荥阳,西不过潼关,南不越汝水,北不过沁水,仅有600多平方 土地丧失的同时,周天子也丧失了对诸侯的控制力, 里。土地丧失的同时,周天子也丧失了对诸侯的控制力,诸侯国不仅不向周 天子纳贡、朝觐、述职,相反,周天子无论在政治、 天子纳贡、朝觐、述职,相反,周天子无论在政治、经济上都要依赖强大的 诸侯国,强大的诸侯国——如齐、晋开始打着“尊王攘夷” ——如齐 诸侯国,强大的诸侯国——如齐、晋开始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对势力弱 小的诸侯国甚至周天子发号施令,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社会政 小的诸侯国甚至周天子发号施令,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治秩序被彻底打破,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春秋中后期, 治秩序被彻底打破,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中后期,一些大诸侯 国的卿大夫家族执掌了国家的政治主导权,情况又变为“ 国的卿大夫家族执掌了国家的政治主导权,情况又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 再后来,卿大夫家族的实际权力也往往操控在一些有权势的家臣手中, 出”。再后来,卿大夫家族的实际权力也往往操控在一些有权势的家臣手中, 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局面。整个春秋时期, 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局面。整个春秋时期,就是一个政治权力中心不断 下移的过程。 下移的过程。 春秋时期,虽然西周王朝所确立的各种典章制度已开始崩解,出现了种种变 春秋时期,虽然西周王朝所确立的各种典章制度已开始崩解, 但这个时期还不是新制度大规模创建的时代, 化,但这个时期还不是新制度大规模创建的时代,一切制度的变迁都发生在 旧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同时,旧制度在退出历史舞台以前, 旧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同时,旧制度在退出历史舞台以前,也在不至于使自 己发生质的变化的范围之内不断做着适应新现象的种种努力。 己发生质的变化的范围之内不断做着适应新现象的种种努力。这是春秋时代 历史变化与发展的主要特征。 历史变化与发展的主要特征。
秦霸西戎
秦本是附庸小国,其先祖非子在周孝王时因养马有功而受封于秦( 秦本是附庸小国,其先祖非子在周孝王时因养马有功而受封于秦(今 甘肃清水)。至秦襄公时,正值周末危机,秦襄公奋力救护周幽王, )。至秦襄公时 甘肃清水)。至秦襄公时,正值周末危机,秦襄公奋力救护周幽王, 后来又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因战功赫赫始被列为诸侯。 后来又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因战功赫赫始被列为诸侯。周平王封之 以歧西之地,该地当时已被犬戎占领,秦襄公、文公父子历时两代人, 以歧西之地,该地当时已被犬戎占领,秦襄公、文公父子历时两代人, 终于打败犬戎,占据了以歧、丰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成为西方的大国。 终于打败犬戎,占据了以歧、丰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成为西方的大国。 当晋文公在中原称霸的时候,秦也想向东扩展自己的实力,但与其隔 当晋文公在中原称霸的时候,秦也想向东扩展自己的实力, 河相望的晋国控制着秦通向中原地区的咽喉桃林塞, 河相望的晋国控制着秦通向中原地区的咽喉桃林塞,秦始终无法向东 方迈出一步。晋文公死,秦穆公想乘晋丧偷袭郑国,但因郑有备而回, 方迈出一步。晋文公死,秦穆公想乘晋丧偷袭郑国,但因郑有备而回, 途径殽地(河南渑池西) 遇到晋军的阻击,秦军大败, 途径殽地(河南渑池西)时,遇到晋军的阻击,秦军大败,三名主帅 被俘。殽之战以后,秦穆公与晋又有过几次交锋,双方互有胜负, 被俘。殽之战以后,秦穆公与晋又有过几次交锋,双方互有胜负,但 始终未能打通东进的通道。向东进攻不成功以后, 始终未能打通东进的通道。向东进攻不成功以后,秦穆公将进攻的矛 头指向了邻近的戎狄部落,短短五六年便“益国十二,开地千里” 头指向了邻近的戎狄部落,短短五六年便“益国十二,开地千里”, 取得了独霸西戎的地位。 取得了独霸西戎的地位。
郑庄公小霸
郑的始封君为郑桓公友(周宣王弟弟),初封时在王畿之 郑的始封君为郑桓公友(周宣王弟弟),初封时在王畿之 ), 内。至周幽王时,郑桓公为司徒,他目睹周王室日益衰败, 至周幽王时,郑桓公为司徒,他目睹周王室日益衰败, 危在旦夕,因此预先将家产转移到东方的东虢、 危在旦夕,因此预先将家产转移到东方的东虢、郐两个小 郑桓公后来死于犬戎之乱,其子郑武公随周平王东迁, 国。郑桓公后来死于犬戎之乱,其子郑武公随周平王东迁, 灭掉东虢、郐两国重新建立郑国,都新郑。 灭掉东虢、郐两国重新建立郑国,都新郑。郑武公传子郑 庄公,继续为周王室卿士。周平王不满意郑国长期把持王 庄公,继续为周王室卿士。 室大权,欲用西虢公分割郑庄公的权力, 室大权,欲用西虢公分割郑庄公的权力,郑庄公质问周平 王的用意,平王否认,于是周郑“交质” 王的用意,平王否认,于是周郑“交质”(互相派儿子到 对方国家作人质),以保诚信。周平王死后, ),以保诚信 对方国家作人质),以保诚信。周平王死后,继位的周桓 王最终起用了西虢公,郑庄公怒, 王最终起用了西虢公,郑庄公怒,派人将周王室的庄稼割 周郑“交恶” 公元前707 707年 周桓王亲率陈、 走,周郑“交恶”。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亲率陈、蔡、 卫等国的军队伐郑,与郑庄公战于繻葛,结果王师败绩, 卫等国的军队伐郑,与郑庄公战于繻葛,结果王师败绩, 周桓王亦被射中肩膀。繻葛之战的规模虽然不大, 周桓王亦被射中肩膀。繻葛之战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却有 非常大的影响,繻葛之战以后, 非常大的影响,繻葛之战以后,周王室不再有单独对诸侯 进行讨伐的能力, 进行讨伐的能力,而大国之间为建立霸业所进行的征战则 从此开始。郑庄公以枭雄的姿态称雄一时,史称“ 从此开始。郑庄公以枭雄的姿态称雄一时,史称“郑庄公 小霸” 小霸”。
齐桓公的霸业
齐是西周初年所分封的东方大国,至春秋初期,齐已颇有 齐是西周初年所分封的东方大国,至春秋初期, 称霸的迹象。公元前685 685年 齐襄公死, 称霸的迹象。公元前685年,齐襄公死,公子小白夺取君 是为齐桓公。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行“ 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实行“相地而衰 三其国而五其鄙” 作内政而寄军令” 征”、“三其国而五其鄙”、“作内政而寄军令”,整顿 内政,发展军力,齐的国力得到进一步充实。 内政,发展军力,齐的国力得到进一步充实。当时戎狄的 势力强盛,对一些华夏小国构成威胁,公元前661 661年 势力强盛,对一些华夏小国构成威胁,公元前661年,狄 伐邢,次年,狄破卫,齐桓公派兵救邢存卫, 伐邢,次年,狄破卫,齐桓公派兵救邢存卫,迁邢于夷仪 山东聊城),迁卫于楚丘(河南滑县),史称“ ),迁卫于楚丘 ),史称 (山东聊城),迁卫于楚丘(河南滑县),史称“邢迁如 卫国忘亡” 齐桓公因此在中原诸侯中树立了威信。 归,卫国忘亡”,齐桓公因此在中原诸侯中树立了威信。 此时南方楚国的势力已逼近中原,连年伐郑,公元前656 此时南方楚国的势力已逼近中原,连年伐郑,公元前656 齐桓公率鲁、 年,齐桓公率鲁、卫、宋、陈诸国军队讨伐追随于楚的蔡 乘胜伐楚, 楚两国最后于召陵(河南偃城)结盟。 国,乘胜伐楚,齐、楚两国最后于召陵(河南偃城)结盟。 齐这一次虽未能将楚压服,但楚北进的锋芒却受到了挫折。 齐这一次虽未能将楚压服,但楚北进的锋芒却受到了挫折。 公元前651 651年 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河南兰考), ),参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河南兰考),参 加会盟的有鲁卫宋郑等国的代表,周天子也派人前往, 加会盟的有鲁卫宋郑等国的代表,周天子也派人前往,齐 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其霸业也达到顶峰。齐桓公死, 桓公成为中原霸主,其霸业也达到顶峰。齐桓公死,诸子 争立,齐又陷入混乱,齐的霸业也衰落下去。 争立,齐又陷入混乱,齐的霸业也衰落下去。
“相地而衰征” 相地而衰征”
即根据田地土质的好坏以及产量的多寡, 将全国土地分为若干等级,然后按照等级 的高低,征收不同数量的田赋。
晋文公的霸业
晋在春秋初年规模还很小,并且内乱频仍,到公元前678年,晋武公 678年 晋在春秋初年规模还很小,并且内乱频仍,到公元前678 才结束了长期的分裂状态实现统一。到晋献公时, 才结束了长期的分裂状态实现统一。到晋献公时,其将原有的一军扩 大至二军,随后灭掉了耿、 虢等国, 大至二军,随后灭掉了耿、霍、魏、虞、虢等国,晋的疆土由黄河北 岸伸展至黄河南岸,并且占据了黄河以西的一部分地方,晋开始强大 岸伸展至黄河南岸,并且占据了黄河以西的一部分地方, 起来。晋献公死,诸子争位,公元前636 636年 起来。晋献公死,诸子争位,公元前636年,在外流亡十九年的公子 重耳继位,这就是晋文公。晋文公任用有才干的赵衰、狐偃等人“ 重耳继位,这就是晋文公。晋文公任用有才干的赵衰、狐偃等人“昭 旧族,爱亲戚,明贤良” 轻关易道,通商宽农” 旧族,爱亲戚,明贤良”,“轻关易道,通商宽农”,调动各阶层的 积极性,晋的国力很快得到提升。公元前635 635年 积极性,晋的国力很快得到提升。公元前635年,周王室发生王子带 之乱,周襄王出逃于郑。晋文公出兵勤王,杀王子带,护送周襄王回 之乱,周襄王出逃于郑。晋文公出兵勤王,杀王子带, 在中原诸侯中取得了很高的威望。 国,在中原诸侯中取得了很高的威望。 公元前633 公元前633年,楚围宋,宋告急于晋,晋在秦、齐等国的声援下,于 633年 楚围宋,宋告急于晋,晋在秦、齐等国的声援下, 次年与楚战于城濮(山东陻城),晋文公将积极主动的外交攻势与小 次年与楚战于城濮(山东陻城),晋文公将积极主动的外交攻势与小 ), 心谨慎的军事行动巧妙结合,在城濮之战中取得大胜。城濮战后, 心谨慎的军事行动巧妙结合,在城濮之战中取得大胜。城濮战后,晋 文公与齐、 卫等七国之君在践土(河南原阳)举行会盟, 文公与齐、鲁、宋、卫等七国之君在践土(河南原阳)举行会盟,周 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诸侯霸主。是年冬天,晋又会诸侯于温( 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诸侯霸主。是年冬天,晋又会诸侯于温(河南 温县),晋的霸业更为巩固。晋文公死,襄公立, ),晋的霸业更为巩固 温县),晋的霸业更为巩固。晋文公死,襄公立,襄公依靠晋文公的 老臣,使霸业得到了持续。 老臣,使霸业得到了持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