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

合集下载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杜甫的《登高》。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首七言律诗。

本单元所选的诗歌均为唐代诗歌,旨在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点。

《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古典诗歌,对诗歌的基本常识和常见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律诗的格律要求和深层的情感内涵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引导。

此外,高一学生的生活阅历相对较浅,对于诗人的身世遭遇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可能难以产生深刻的共鸣,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掌握律诗的格律特点和对仗手法。

品味诗歌的语言,赏析诗歌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

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的画面和情感。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领悟诗人面对困境时的豁达胸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2、赏析诗歌的对仗和写景手法,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这种情感在诗歌中的体现。

2、引导学生将诗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情境教学法:创设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登高》赏析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登高》赏析

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登高》赏析导读:高一语文必修三杜甫诗《登高》赏析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对百姓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当初“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忆昔》)的所谓理想世界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万方多难”的时代,是“乾坤含创痍”“人烟眇萧瑟”(《北征》)的国土,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的伤感,复杂的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冲突,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使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面对苍天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岁暮》)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登高》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

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生活的艰辛,直到唐肃宗广德元年(763年)。

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是一片混乱。

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

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杜甫诗三首—登高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杜甫诗三首—登高

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涉世不深〕〔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杜甫《登高》美点赏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杜甫《登高》美点赏析

人教版必修三备课文本解读:杜甫《登高》美点赏析【诗歌原文】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美点赏析】《登高》一诗是“诗圣”杜甫的晚年诗作,曾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现在仍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教读课文。

此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我们无论是从章法、意象,还是从表达技巧等角度来赏析,都能感受到“旷代之作”的绝美。

一、章法布局之美从整体来看,《登高》一诗紧扣诗眼“悲”字来写。

诗的四联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面写登高之所见,后面抒登高之所感,层次清晰。

诗歌四联的起承转合非常明显,首联从细处、微观的角度起笔,写眼前所见的具体景物;颔联从大处、宏观的角度承接,所见之景为秋季的整体氛围;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抒发内心的悲苦;尾联则为“合”,对悲苦的内容做了具体的补充。

起承转合平均分布在四联,让诗歌产生和谐的美感。

再品析诗歌的局部,前两联的写景句,不光是从微观到宏观,写出了层次,而且这两联四句,前后相互承接,其中一三句都是写山景,二四句都是写江景,真是绝妙之至。

在首联一二句中,诗人的视角也有变换,诗人在第一句中把视角放在“风急天高”的高远处,可算是仰视,第二句中把视角放在“渚清沙白”的低近处,可归为俯视,两句视角不同,俯仰之间,更加凸显层次之美。

接着看后两联的抒情句,同样很有章法。

颈联中的第五句从“万里”空间的角度立意,第六句是从“百年”时间的角度着笔,时空变幻,悲情四溢。

而尾联七八句,则是把个人生活多艰、国家民族多难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艰难苦恨白发添,贫病潦倒人生难,两句极尽悲苦。

和写景句一样,在抒情句中也讲究了交互承接,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

因“悲”而“苦恨”,因“病”而“停杯”,前后承接的两句诗不光是角度一致,内容上也是紧密相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登高》主旨及写作特色简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登高》主旨及写作特色简析

《登高》主旨及写作特色简析
一、中心主旨
这首诗通过登高所见的秋日长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伤时叹己的情怀。

诗人面对苍凉恢廓的秋景,想到自己流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情,诗人备尝穷困潦倒之苦,忧国忧民,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二、写作特色
1.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

本诗在写法上注意前后的变化。

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虽也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但却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抱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之情,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

2.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像这首诗将诗人万里漂泊、身体多病、客居异乡、孤独无靠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

“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

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更显得节奏铿锵,富有音乐美感。

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杜甫《登高》

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杜甫《登高》

飞鸟
•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 王维《入若耶溪》
•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 杜甫:《旅夜书怀》
飞鸟:用“回鸟”自比,表达自己因为战乱而到 处漂泊,有家难回的艰难处境。
品意境 析情感
风急
天高
意境
猿 啸哀 孤独无依 深沉
找诗眼
悲 秋
析意象 品意境 抓主旨
★ 诗 人 眼 中 的 秋 天
急风
•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操《观沧海》
•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刘彻《秋风辞》
急风: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凉。
高天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悲 多病缠身的苦痛之悲
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战争的国难之悲
白发徒增壮志未酬之悲
登高
首联 写景
颔联
颈联 抒情
尾联
仰观 云天秋风
俯察 仰观
江水洲渚 无边的落木
俯察 不尽的江水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哀婉孤独 沉郁高昂 愁苦沉痛 忧愤无奈
方法总结
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 移情入境法: 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
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意象分析法:
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 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
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 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简介《杜甫诗三首》是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3课本中的一篇课文。

该课文选取了杜甫三首代表作《登高》、《月夜忆舍弟》和《将进酒》,展示了杜甫诗歌中的豪放与激情,以及哀怨与乐观并存的特点。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的诗歌艺术和他对社会现实的探讨。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诗歌的创作背景、特点和主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诗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杜甫的诗歌,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杜甫《登高》、《月夜忆舍弟》和《将进酒》三首诗歌的艺术特点和主题。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解读杜甫诗歌中的比喻、意象和修辞手法。

•如何理解并分析杜甫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态度。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杜甫诗三首》中的三首诗歌:《登高》、《月夜忆舍弟》和《将进酒》。

2. 教学方法•导入法: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或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对杜甫的兴趣和好奇心。

•分析法:逐行或逐句分析诗歌,解读其中的比喻、意象和修辞手法,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并互相交流,拓宽思路。

•归纳法: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杜甫的诗歌特点,梳理学习内容,加深印象。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杜甫的肖像或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杜甫的认知和兴趣,以及对古代诗人的好奇心。

2. 分析《登高》(30分钟)(1)朗读和感受首先,请学生自行阅读《登高》,然后按照节奏逐句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豪放和壮丽。

(2)诗歌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比喻、意象和修辞手法。

然后,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并与学生一起分析杜甫对社会现象的态度。

3. 分析《月夜忆舍弟》(30分钟)(1)朗读和感受让学生自行阅读《月夜忆舍弟》,然后请一位学生朗读诗歌,让全班感受诗歌中的哀怨和离别之情。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创新教案(四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创新教案(四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创新教案(四篇)《登高》教案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课下注释:渚:水中小洲。

回:回旋。

落木:落叶。

萧萧:风吹落叶声。

万里:指诗人离家万里。

百年:这里指到了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繁霜鬓:两鬓白发不断增多。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全句是说,穷困潦倒本可借浊酒以浇愁怀,偏偏最近又因病戒酒停杯。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及写作背景。

技能与方法: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诗人丰富的感情。

教学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杜甫字子美,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时写的。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55岁了,漂泊了第八个年头,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国运的艰难,身世的悲苦,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这些都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排遣郁闷抱病登台。

三、朗读诗歌1. 同学个别朗读2. 教师范读3. 集体朗读4. 听朗读录音四、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1.听过录音,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诗中流露出杜甫怎样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悲2.同学融入感情朗读3.仔细品味感情:人们称杜甫这首诗歌是“古今七律第一”。

律诗书写规律先写景后抒情,品味颈联所蕴含的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其人
⑴读书游历时期 (35岁以前)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⑵困守长安时期 (35-44岁)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代表作: 《兵车行》、《丽人行》、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无边的落叶萧萧飘下,不尽长江流水滚滚奔来。
颈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常年到处漂泊,作客他乡,于秋天更添悲凉,晚年
尾多联灾多病,艰今难天苦又恨独繁自霜登鬓临,高潦台倒。新停浊酒杯。
真恨命运多艰难,两鬓白发又增添;穷途潦倒心意冷, 因病戒酒不举杯。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
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使诗人引起韶光 易逝的感觉;或许又会加重诗人的乡愁,长 年漂泊的生涯何时了?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
意象分析
风急

猿 渚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

高 啸哀 清 白 飞回
“猿啸哀、鸟飞回”就是 包含作者在内的千千万 万个流离失所者的真实 写照
意境肃杀凄凉
寓情于景,萧索惨淡 的画面照出诗人内心 的凄惨,哀猿的啼叫 暗示着作者的悲苦。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
意象分析
落木 无边 萧萧 下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
潦艰百万不无渚风 登
倒难年里尽边清急 高
新苦多悲长落沙天
停恨病秋江木白高
浊繁独常滚萧鸟猿 酒霜登作滚萧飞啸
杜 甫
杯鬓台客来下回哀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
首联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秋风急切天空高远猿鸣悲凉,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盘旋 颔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共35张PPT)
“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清)杨伦
登高
杜甫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共35张PPT)
闻一多的评价:
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 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杜 甫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曾居 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 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 义诗人。其作品显示了唐 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 沉郁顿挫,被称为“诗 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 五百字》、组诗“三吏”、 “三别”。
▪ 由于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杜甫对 黑暗的现实认识一天天加深,他的 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诗风 也跟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的视 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他看到最 高统治集团的“开边”政策给人民 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写下了《兵车 行》和《前出塞》;他看到了唐玄 宗和杨氏姐妹的荒淫无度的生活, 写下了《丽人行》。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16个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
知人论世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 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势而起,相互 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在这种 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 间”,在“何日是归年”的叹息声中苦 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 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 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 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是为 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台的。
研讨思想内容
▪ 一、前两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 连出现哪六个意象?渲染了秋江景物 的什么特点 ?
答:(1)作者描写了迅疾的秋风、 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 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 盘旋的水鸟。无边的落叶,滚滚而 来的江水等景物。(2)渲染了一种
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氛围。
人教版必修3 《登高》杜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其作品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春夜喜雨》、 《蜀相》、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 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
杜甫草堂
人称“诗圣”,文为“诗 史”。
成都杜甫草堂里挂着郭沫若 写的一副对联:
▪ 而在天宝十四载(755)岁末(安史之乱 前夕)写成的传世名篇《自京赴奉先县 咏怀五百字》,更表现了他深广的忧 愤:他以“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控诉了统 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掠夺;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揭露了 贫富的悬殊。这些光芒四射的诗篇标 志着诗人创作上一个全新时期的到 来——他已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广阔道
杜甫长安十年生活概况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 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 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 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 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
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 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 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 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 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京兆 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 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
⑶陷贼和为官时期 (45至48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 《垂老别》。
⑷漂泊西南时期 (49岁以后)
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 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 杜甫于唐玄宗天宝五载(746) 来到京城长安。他满以为从 此可以“立登要路津”(《奉 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实 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 淳”(出处同上)的政治抱负, 但他的希望落空了。
▪ 在政治上屡屡受挫的同时,他的经 济条件也日益恶化。由于在奉天县令 任上的父亲病故,断绝了经济来源, 他只好在一些贵族府邸中充当“宾 客”,陪他们饮酒赋诗,靠他们的一 点施舍来维持生计。他满含辛酸地写 下了这种生活的情状:“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 辛。” 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他甚至上 山采药,换取“药价”,这就是他后 来说的“卖药都市,寄食友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