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废墟的召唤 课件 语文版九下 (5)

合集下载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件3 《废墟的召唤》 (共27张PPT)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件3 《废墟的召唤》 (共27张PPT)

中“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品味赏析语言。
2.通过了解历史,研读重点句段领悟文章的主旨;通过品读,体味课文 含蓄隽永、贴切生动的语言。 3.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增 强作为新时期青年学生的使命感,增强爱国意识,关心国家大事。
语文出版社 九年级 | 下册
字词积累
语文出版社 九年级 | 下册
•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 1—3段,是全文的第一部分,即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 • 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 史。 • 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向全社会的呼唤 ,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 21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语文出版社 九年级 | 下册
句段赏析
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一留一”的声音。我忽然醒 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不仅表现了作者内心时不我待的情怀,而 且是在召唤人们尽“每一个我”的责任,号召人们投身到改革 开放的大潮中,读来耐人思索。 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 浓处如酒,淡处如梦。 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晚霞映照下的景色,如醇香的美酒一般 使人沉醉,又如奇幻的梦境一样朦胧、美妙。
语文出版社 九年级 | 下册
字词积累
2、解释下列词语:
慷慨激昂: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情绪、语调激动昂扬。
嗫嚅: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瞬息万变:形容短时间内就发生许多变化。
迤逦:曲折连绵。
窸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
语文出版社 九年级 | 下册
走近作者
宗璞,现代女作家。1928年7月生于北京。1984年当选为中国 作家协会理事,现列入1986年国际名人录和国际著名作家名人录。 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三生石》、《丁香结》。其中《 三生石》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弦上的梦》获1978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得中国作家协会 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宗璞出身于书香门第,深受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素养 ,她的父亲是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她的文风素以典雅著称于文坛, 作者自言:“我自己在写作时遵循两个字,一曰‘诚’,二曰‘雅 ’。”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废墟的召唤教材课件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废墟的召唤教材课件语文版
优选课件
1.阅读第一段,画出景色描述部分, 指出其作用。
第一段描绘了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为 全文奠定了拟人句,说 明其作用。 (比喻句)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 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 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 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拟人句)依然寂寞地站着……这蒙受了 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 地停泊着。 作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一带建筑遗址 的荒凉景象,给人深刻的印象。
优选课件
第19段描写了太阳下山之后的 景色。此时的景色让作者想到了春 日的紫藤萝。春日的紫藤萝一朵朵 的小紫花汇成花的海洋,焕发出勃 勃生机。伟大的祖国富饶强大、兴 旺发达,同样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奉 献付出,尽到责任。这正是作者对 现实的思索。
优选课件
4.从文中找出作者与年轻人的辩论, 谈谈自己的理解?
再一次强调要留下这废墟, 最后篇末点题, 要记住废墟的召唤,因为它 表明全文的主旨。 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因为它 能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 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奋斗。
优选课件
1—3段中的哪些句子含蓄的表达出了 作者的写作意图?
1 2
3
含蓄地表达出圆明园废墟与 时代进程相去甚远。 表达了一种不满于历史的停 滞,强烈希望变革的情绪。 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 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 乎在这里停滞了,其中蕴涵着 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优选课件
这篇文章作者运用了怎样的 写作手法?
融情于景
废 墟 的 召 唤
优选课件
景 主旨

主旨
1—3 对圆明 含蓄的 园废墟的整 (背景与景——寂寥,荒凉) 表达出 体描绘 4—10作者直抒胸 臆,号召人们留 下来,改造凝固 景色的对比 的历史,“废墟 不愿,永久停滞”

语文版3、废墟的召唤课件

语文版3、废墟的召唤课件

表到达转向全社会的 呼唤,尤其是对青年
霞锦
人的呼唤。
号令全社 会的有志 之士,尤 其是青年 人。
再一次强调要留下这废墟,要记
最后篇末点题, 住废墟的召唤,因为它是一段历
表明全文的主 史的见证,因为它能激励一代又
旨。
一代人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 奋斗。
新课·讲授
1—3段中的哪些句子含蓄的 表达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整体·感知
题目入手
《废墟的召唤》
指的是哪? 召唤了什么? 写了什么 你从哪读到的 内容?
整体·感知
“废墟”——圆明园的景 “召唤”——改革,振兴
情融 于景
整体·感知
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 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 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 期望改革,期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整体·感知
融情于景
废 墟



主旨

整体·感知

主旨
1—3 对圆明园 (背景与
含蓄的
废墟的整体描 景——寂寥, 表达

荒凉)
4—10作者直抒胸
臆,号令人们留 下来,改造凝固
风景的对照
的历史,“废墟
不愿,永久停滞”
直抒
整体·感知

主旨
11—19 作者通过“我”
与的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第一 单元
废墟的召唤
课堂·导入
作者·简介
,女,散文家、小 说家。生于北京,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 学外文系,编辑主要作 品有:《弦上的梦》 (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 篇小奖),《三生石》 (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 篇小说奖,童话《总鳍 鱼的故事》(获首届全 国优秀儿童文学。《东 藏记》获茅盾文学奖。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废墟的召唤》课件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废墟的召唤》课件 语文版

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12)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 件 12
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 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 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 公顷),比颐和园大出近千亩。是清代 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 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雍正、乾隆、嘉 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 在此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外理 政事,它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 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 园于1860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劫 掠焚毁。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
拟人句: 依然寂寞地站 着……这蒙受了奇 耻大辱的废墟,只 管悠闲地、若无其 事地停泊着。
比喻句: 在莽苍苍的原野上, 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 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 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 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 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作用: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一 带建筑遗址的荒凉景象,给 人深刻的印象。表达了作者 对这一段历史的凝固的沉痛 和遗憾,其中也隐含了改造 这凝固历史的渴望。
11
废墟 :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 (3)________
方。 (4)凝固: 比喻固定不变;停滞
迤逦 :曲折连绵。 (5)________ 嗫嚅 :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6)________ (7)凭吊: 。
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8) 如泣如诉 :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悲苦。 若无其事 :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 (9) 关心。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10) 理直气壮 :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11)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 件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废墟的召唤课件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废墟的召唤课件语文版

五、据义填词
(1)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2)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3)理直气壮:理由充分 ,因而说话有气势。 (4)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5)暮色四合:形容天气已变黑暗,多指夜幕降临。 (6)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并充满正气。
六、初识文本
本文主要写作者在冬日漫游圆明园遗址时的所见所闻,将 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描写中,运用对比手法表 达了作者渴望改革现实的迫切心情,也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和 憧憬。
四、字音字形
干皱 (zhò u) 海藻 (zǎo) 空隙 ( xì ) . . . 迤 逦( yǐ) 绮 辉(qǐ) 远瀛 观( yí ng) . . . ní nɡ(凝)固 chà nɡ(怅)然 轮 kuò (廓) 热 ché n(忱) 嗫 rú(嚅) 窸 sū(窣) 多音字例 (1)悄 悄 立(qiǎo) . 静悄 悄(qiāo) . (2)观 远瀛观 ( guà n) . 观 赏( guān) . (3)塞 充塞 (sè ) . 边塞 (sà i) . 瓶塞 (sāi) .
3.废墟的召唤
一、作家访谈
宗璞,原名冯钟璞,现代女作家。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三 生石》《宗璞散文小说选》和《丁香结》。她的童话《总鳍鱼的故 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二、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 1979 年 12 月,时值改革开放的口号如春雷般响彻神州 大地。 作者借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 相融合,以鲜明的时代特色为改革开放摇旗呐喊。
三、知识卡片
抒情性散文,是指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 富有情感是所 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 富,语言更具有诗意。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中作者将 感情寓于圆明园的废墟之上,赋予景物以生命 ,明写景,暗写情,通过 画面蕴含的意象,传达出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课件:3.废墟的召唤

九年级语文(语文版)下册课件:3.废墟的召唤
示例:从殷墟博物馆的甲骨文展厅中,我们了解到了汉字的悠 久历史。从甲骨文到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汉字又经历了怎样的 发展演变过程呢?下面让我们继续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
第一单元 无韵之诗
3.废墟的召唤
B A
C B
B
荒野 荒草
废墟(建筑遗迹) 乱石
用拟人手法表现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 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见到了完整的太阳,意味着“我”走出了林海,视野更加开阔, “我”更容易辨明方向,找到归途;见到了橡树,“我”知道橡子可以 食用充饥,“我”就能恢复体力,保住性命,所以“我”心中就燃起了 生命的希望。
“我”饥肠辘辘,肠胃空空;“我”丧失希望(失去了精神支撑) 内心空空,所以觉得自己变成了一副空荡荡的躯壳。
极度喜悦,深深感激、十分急切。(几经失望后获得生机,“我” 极度喜悦;对大自然的恩惠和幸运之神的眷顾,“我”深深感激; “我”想尽快挖出橡子果腹的心情十分急切。)
“难解的谜”是为什么在枯死的橡树干上有许多小洞,而且每个 小洞里都镶嵌着一粒橡子。
“谜底”是啄木鸟为了贮存食物过冬,在枯死的橡树上啄洞,把 食物贮存其中。
示例一:人陷入困境(绝境) 时,不能轻易失去希望,放弃努力。示例二:丰富的人生经验 (知识)有时可以帮助你摆脱困境。
示例一:人类应该像啄木 鸟一样注重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示例二:凡事要事先做好 充分的准备,以防后患。
建筑造型都取材于一个汉字。 造型独特,彰显了两座博物馆的特点,富有文化内涵。

语文版九年级下《废墟的召唤》教学课件

语文版九年级下《废墟的召唤》教学课件

contents •课程介绍与背景•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拓展与延伸•语言表达技巧指导•思考与练习设计•课程总结与反思目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分析与选材依据教材分析选材依据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安排与时间规划课程安排时间规划导入环节5分钟,阅读环节10分钟,讨论环节15分钟,探究环节10分钟,小结环节5分钟。

总计50分钟。

《废墟的召唤》背景介绍时代背景本文写于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对历史的反思和未来的探索成为时代主题。

作者背景宗璞,当代女作家,以创作小说见长,同时也涉足散文、评论等领域。

她的作品多关注人性、历史等主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文本结构梳理与段落大意概括第一部分(1-3段)第二部分(4-7段)第三部分(8-10段)第四部分(11-13段)“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废墟的复杂情感。

一方面,废墟是破败、荒凉的象征,让人感到沉重和压抑;另一方面,废墟又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和思考。

这种复杂的情感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关切。

要点一要点二“我想,不管它修得如何精美,都不如任凭它在风雨中尽显破…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保护的态度。

作者认为,与其修建精美的仿古建筑来掩盖历史的真实面貌,不如让废墟自然破败,保留其历史原貌。

这样才能让历史得以真实呈现,让生命得以自然发展。

这种态度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与敬畏。

关键语句解读及情感表达分析作者观点态度及价值取向探讨历史观01文化观02人性观03相关历史事件回顾及影响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重建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废墟与重生类似主题作品比较阅读推荐《圆明园的毁灭》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废墟主题作品,加深对废墟与重生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引导学生关注新闻写作中的历史与现实交织,理解废墟与重生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第3课+废墟的召唤(共22张PPT)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第3课+废墟的召唤(共22张PPT)

朗读课文,探讨以下问题:
• 圆明园是废墟,是 历史的见证,凭吊 它,怎能不引发人 们深刻的思考?面 对废墟作者感慨万 千,她感悟到了 “废墟的召唤”, “废墟”召唤的是 什么?你从哪读到 的
浏览课文,探讨以下问题:
思路与文章的结构有着 密切关系,结构是思 路的外在表现形式。 本文是如何安排结构、 组织材料的呢?读完 全文,我们不难发现 本文以作者的行踪为 写作顺序,请理清文 章的脉络,划分层次, 归纳大意。
只要有自然,有生命, 就有对 自然的感悟,就有 生命和生命的对话,宗璞 有眼前的废墟想到了耻辱 的历史,那大水法、观水 法,那路旁的石龟,那方 外观的白石乃至整个废墟 都是中华民族屈辱史的见 证,听到废墟“留—留—” 的风声,作者深有感触,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的历史责任感油然而生!
教学目标: 1. 运用学过的阅读分析文 章的方法,分析本课。 2. 理解本课的主题,掌握 作者的写法。
第19段描写了太阳下山之后 的景色。此时的景色让作者想到 了春日的紫藤萝。春日的紫藤萝 一朵朵小的紫花汇成花的海洋, 焕发出勃勃生机。伟大的祖国富 饶强大、兴旺发达,同样需要每 一个中国人奉献付出,尽到责任。 这这正是作者对现实的思索。
4.从文中找出作者与年轻人的辩 论,谈谈自己的理解? 作者满怀爱国之心,也想为 祖国的振兴尽到自己的责任。他 与年轻人的辩论,反映了两代人 的不同看法。辩论的结果是意见 达成一致,这正是这蒙受着民族 耻辱的废墟给后人的启示。
题目入手
《废墟的召唤》
指的是哪? 写了什么 召唤了什么? 内容?
“废墟”——圆明园的景 “召唤”——改革,振兴
情融 于景
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 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 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 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 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 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璞
作者简介:
宗璞,现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原 籍河南省唐河县.1928年7月生于北京。 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三生石》、 《宗璞小说散文选》。
本文创作于1978年岁末,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召 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因而,本篇的主旨带有 鲜明的时代性。
远瀛(yí ng)观 甲胄 (zhòu) 充塞(sè)碣(jié)石 嗫(niè)嚅(rú) 迤逦(yǐ lǐ) 窸窣(xī sū)
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照在这一片田野上。
写出了圆明园的凄怆和寂寥。
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 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 依无靠。……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 本文通过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在凭吊 历史的同时,抒发了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 革的激情,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 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中去。
• 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 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 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 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 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 久停泊。” 第三部分(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 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全 社会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0、22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雨果笔下的圆明园是怎样的? 宗璞笔下的圆明园是怎样的?
神奇壮丽的奇迹 凝固停滞的废墟
描写这些废墟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分别举些例子分析分析。
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
生动形象地写出废墟的凝固 停滞,表达作者面对圆明园 废墟时的忧患和惆怅,隐含 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 新时代的开始。
• 莽苍苍:郊野苍茫广大的景色。 奇耻大辱:难以想象的极大的耻辱。 若无其事:就像没有那么一回事一样。形容遇事 镇定,不动声色;也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怅然:形容闷闷不乐或失望的样子。 如泣如诉: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 切哀怨。 慷慨激昂:形容说话时满怀正气、情绪、语调激 动昂扬。 嗫嚅:吞吞吐吐,想说又停止。 瞬息万变:形容短时间内就发生很多变化。 迤逦:曲折连绵。 窸窣:拟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 近日,从浙江横店集团传出消息,该集团 将筹资200亿元,耗时五年在横店再造这个 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初步规划占地 面积350公顷,与圆明园一般大小。于是, 断瓦残垣的圆明园是否需要复建、能否成 功复建等问题在业内引发热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