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季版)《邓稼先》教学设计2

合集下载

《邓稼先》课文教学设计(通用10篇)

《邓稼先》课文教学设计(通用10篇)

《邓稼先》课文教学设计〔通用10篇〕《邓稼先》课文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探究文章在构造思路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分钟〕今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孕育了许许多多卓越的科学家和无数的仁人志士。

他们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和活力,甚至是生命和热血,才使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起来,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自豪和骄傲。

下面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这篇回忆性散文,去认识、理解这位为中国的强大做出宏大奉献却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二、课前抽测〔9分钟〕1、介绍邓稼先,朗读生字词。

2、进展抽测。

抽测生字词。

3、学生交换修改。

三、朗读课文〔10分钟〕小组接力朗读,其他组纠正读音。

四、合作探究〔20分钟〕1、老师出示题目。

问题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局部的大意。

问题二:从这六局部内容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邓稼先?问题三:课文有没有详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宏大奉献?请谈谈你的理解。

2、不同组的6位学生进展黑板展示。

3、老师总结归纳,出示板书。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10分钟〕1、老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整体理解了课文内容,深深地被邓稼先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决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所震撼。

2、老师进展抽测。

⑴作者杨振宁是诺贝尔奖哪一个奖项获得者?⑵3个生字词。

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局部的大意。

3、学生交换修改。

二、合作探究〔20分钟〕1、老师出示问题。

问题一:第一局部写邓稼先,为什么先从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史写起?问题二: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比照着写?问题三:第四局部为什么要写“我”?问题四:第五局部引用的《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期的“中国男儿歌”有什么作用?问题五:“假如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试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问题六:这六个局部之间有什么联络?2、不同组6位学生黑板展示问题答案。

《邓稼先》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邓稼先》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邓稼先》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邓稼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邓稼先的生平和贡献,认识他在中国航天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查阅资料、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等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和崇拜之情,激发他们对科学事业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讲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他在中国航天科技中的突出贡献。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帮助他们理解邓稼先在科学事业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和讲义:包括邓稼先的生平介绍、航天科技发展历程等相关材料。

2. 图片和视频:展示邓稼先的照片和他的航天科技研究成果。

3. PPT和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件和视频。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约5分钟)通过展示邓稼先的照片和标题,引起学生对邓稼先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可以简短地介绍邓稼先的名字和他在中国航天事业中的地位。

Step 2:学习邓稼先的生平(约15分钟)让学生通过阅读课件和相关资料,了解邓稼先的基本信息,包括他的出生地、成长经历、求学经历等。

引导学生分析邓稼先选择从事航天科技研究的原因,并谈谈他在这个领域中取得的成就。

Step 3:探索邓稼先对中国航天科技的贡献(约20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邓稼先在中国航天科技发展中的重要贡献。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例如邓稼先参与的项目、他的研究成果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影响等。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等方式,进行探索和总结。

Step 4:展示和分享(约10分钟)让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分享邓稼先对中国航天科技的贡献。

可以要求学生用图片、视频、PPT等形式来展示,以增加互动和趣味性。

Step 5:讨论和总结(约15分钟)引导学生就邓稼先的贡献进行讨论,提出一些关键问题,例如邓稼先是如何解决困难和挑战的?他的贡献对中国航天科技有何影响?通过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邓稼先的科学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1《邓稼先》(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

1《邓稼先》(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

1《邓稼先》(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案邓稼先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中的四字词语(以课后生字表中的四字词语为主。

)2.指名口头解释“鞠躬尽瘁"“家喻户晓”“可歌可泣"“层出不穷”等成语的意思,并选择其中两个成语口头造句。

3.指名简要说说本课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4.指名试读课文重点段落后,教师简要评价并导入新课。

师述:同学们对本课中的词语掌握得比较好,并能充分地运用词语练习说话。

从朗读的效果看,对文章的内容也比较熟悉,明确了作者抒发的真情实感。

那么,课文具体从哪些方面来表达样情感的呢?下面请大家翻开课本,让我们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理解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熟悉该部分内容。

2.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同学思考问题。

教师提问:课文标题是《邓稼先》,而这部分主要内容是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这与课文标题有联系吗?3.学生举手回答,教师评价。

明确:简单地说,文章开头列举中国一百年前的历史,是展示的历史背景,对表现人物有积极的作用。

文章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今天"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成就,从而把邓稼先的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中国之所以不再任人宰割是因为我们有了强大的国力,而由邓稼先领导的核武器研究的成功,无疑是这之中最闪亮的一笔,突出了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第一部分从百年屈辱入手来写,似乎与邓稼先关系不大。

其实,这一段的用意是在创设一种广阔的社会背景。

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中去衡量他,才更能显出其伟大之处来的。

正是他领导中国知识分子追赶世界科技势头,提高国家科技水平,保证中国坚强地站立起来。

所以第一部分是为歌颂邓稼先所进行的必要准备。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二部分,熟悉该部分内容。

2.学生齐读第二部分,读完后思考问题。

教师提问: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3.学生分组(2—4人一组)讨论后举手抢答,教师评价。

《邓稼先》优秀教案 (2)

《邓稼先》优秀教案 (2)

《邓稼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邓稼先》出自华裔作家杨振宁之手。

这篇文章不同凡响,比一般传记高出一筹。

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地介绍邓稼先的事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等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学习《邓稼先》,首先应搜集、整理、了解有关资料,这样有助于把握课文内容;其次弄清邓稼先对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然后再去体会本文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领略作者纵横捭阖的大手笔。

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教学重点: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同学们,在解放前,由于我国科技落后,一直保守帝国主义的欺凌,新中国成立后,大批的有学之士怀着一颗报国心,在各行各业为祖国早日富强而努力奋斗,今天我们向大家介绍一位为我国的国防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2、人物简介: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杨振宁(1922—),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叫做“自传”,如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称为“他传”。

这两种传记的写法都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内容必须真实,不能有过多的想象或者虚构的成分,不能捏造。

《邓稼先》教学设计

《邓稼先》教学设计

《邓稼先》教学设计(2课时)主备人:教学目标:1.学习精读的方法,注意把握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或段落,品味其含义和妙处。

2.通过圈点勾画关键语句或段落,分析邓稼先之“奇”,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

3.感受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分析邓稼先之“奇”,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

教学难点:感受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单元导入1.导语:(PPT显示邓稼先与杨振宁合影)图中是我国两位卓越的科学家,他们是同乡,亦是好友。

一个蜚声海内外可谓家喻户晓,另一个同样功勋卓著却在健在时鲜为人知,他们是谁?(1)由学生介绍杨振宁和邓稼先事迹。

(PPT出示邓稼先和杨振宁画像)(2)教师适当补充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及时代背景离学生生活较远,因此,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必须让学生做好预习准备。

在学生已了解到的信息基础上,教师再从其他角度为学生补充,如此一来,学生不仅了解写作背景,而且对邓稼先的品格及贡献也会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和理解,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二、整体感知1.本文篇幅较长,但是文中六个小标题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阅读难度,通过小标题我们可以很快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

2.请同学们结合六个小标语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做一个梳理,力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明确:预设:①在历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

(历史背景、推出人物)②写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一生。

(生平经历、人物贡献)③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人物对比、凸显品质)④通过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与对话,表达对邓稼先的情感。

(澄清谣言、贡献巨大)⑤描写邓稼先在罗布泊的工作情形,突出他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

(工作环境、置身历史)⑥总结评价邓稼先。

(总结评价、高度赞赏)追问:你是关注了那些内容概括出来的?提示:1.文中的小标题;2.抓住文中关键性的语句;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4.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现代文教学设计《邓稼先》-2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现代文教学设计《邓稼先》-2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现代文导学案1邓稼先学习目标:1、学会精读的方法,勾画课文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其含义。

2、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

3、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习重难点:重点:1、学会精读的方法,勾画课文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其含义。

2、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

难点:把握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学会精读,找到那些能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析其含义;2、指导学生阅读时结合人物生平及所处时代,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的崇高品格;3、本文分段较多,有时一两句就是一段,显得简洁精炼、铿锵有力,学习本文长短句相结合及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语言特色。

第1课时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自主解决文章生字生词。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

导语: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民饱受欺凌,经过奋起抗争,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这是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的伟大胜利!他们傲骨铮铮,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孙中山、毛泽东、钱学森……这些划时代的“巨星”光耀中外。

有一颗“巨星”,也许是被“两弹”的蘑菇云遮没了光辉,也许是“一星”的光亮过于璀璨,他反而鲜为人知,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杨振宁走近邓稼先,认识邓稼先……二、自主学习目标导学一:速读课文,自主解决文章生字生词。

1、作者、作品简介。

2、初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多媒体展示PPT)A、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选聘(pìn)元勋(xūn)邓稼先(jià)至死不懈(xiè)鞠躬尽瘁(cuaì)无垠(yín) 奠基(diàn) 彷徨(huáng) 鲜为人知(xiǎn) 锋芒毕露(lù)B、理解下面的词语,注意加点字的含义。

《邓稼先》(第二课时)教案

《邓稼先》(第二课时)教案

《邓稼先》(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用小标题的方式进行写作的手法。

2、品味语言,结合语境,赏析精彩句段,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能力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深入理解奇丈夫邓稼先和《邓稼先》的“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寻“两弹元勋”的足迹,感悟他为科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平凡小事的叙写中感悟邓稼先高尚的人格。

三、教学难点:1、第一部分写百年屈辱史的用意;2、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比较的好处。

四、教学方法探究法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说说你所了解的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他忠厚朴实,诚真坦白,他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性格。

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

为了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上节课,我们整体了解了课文内容,深深的被邓稼先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所震撼,下面我们来潜心精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深入文本1、默读第一部分。

说说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2、文中第一部分和第六部分看似与内容无关,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六部分有什么联系?3、默读第三部分。

说说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并说说邓稼先的性格特点。

4、文章是写邓稼先,还要写奥本海默的原因三、合作探究,品味语言1、如何理解“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2、如何理解“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这两句话的含义?四、写法探究本文不仅在内容上较之一般的传记高出一筹,写法上也毫不逊色,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同学们试试看,能否有所发现。

学生合作研讨,教师点拨:1、修辞手法的运用①对比第三部分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邓稼先 教案教学设计 _2

邓稼先 教案教学设计 _2

邓稼先教案教学设计邓稼先一、教学目标:1、查字典,看注释,读准每个字的音,掌握重点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3、能概括六个大部分的大意,并理清作者的思路。

4、找出文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探究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抒情的特点。

5、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默默奉献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点:探究本文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抒情。

三、导入:新的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深刻而伟大的变迁。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制。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板书课题)四、诊断测试:(屏幕显示)1、读准加点字的音:彷徨宰割仰慕曛铤平沙无垠2、解释词语: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的流泪。

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知道。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军人战死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五、介绍作者:杨振宁1966年至今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

与李政道教授一起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籍华人。

六、邓稼先:(屏幕显示)“两弹元勋”,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长期甘当无名英雄,把自己的青春之光融进了我国核防御力量的“铁脊梁”之中。

19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他带着当时最先进的物理学知识归来报效祖国。

50年代末,邓稼先从物理学讲坛上“消失”了,他的身影闪现在核武器研制的基层第一线。

他为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奋斗了28 年,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在临终前他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

留给后人是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他生前知道他的人不多,甚至他的岳父在原子弹爆炸成功后还问“是谁为中国制造了原子弹?”可以说邓稼先的名字鲜为,功绩举世瞩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邓稼先及杨振宁的有关文学常识。

2、识记:宰割元勋鞠躬尽瘁奠选聘悴曛凛铤摄。

3、找出文中重点句、段特别是抒情议论部分并体会其作用。

4、理解邓稼先的人格魅力和为祖国“两弹”事业贡献自己毕生精力的精神。

为实现强国之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把握全文的重点及各段的重点。

2、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朗读诗歌
天府杨柳塞上烟,问君此去几时还?
实验场上惊雷动,江河源头捷报传。

不知邓老今何在?忠魂长眠长江畔。

这首诗歌的标题是《怀念邓稼先院长》,是邓稼先的朋友们怀着无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献给他的一支挽歌。

他的朋友们为何如此深沉地怀念、崇敬他呢?是因为被他的精神与人格魅力所吸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邓稼先》这篇文章。

二、了解邓稼先及杨振宁的有关知识
三、速读全文,了解各部分主要内容
正音:宰割元勋鞠躬尽瘁奠选聘悴曛凛铤摄
记住六个部分各自的小标题
四、讨论研究
1、阅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⑴《邓稼先》的开头与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的传记性文章的开头有何不同?
⑵这些内容与邓稼先有关吗?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⑶文章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⑷“贡献巨大”却“鲜为人知”说明了什么?
2、阅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⑴用“两弹元勋”作这一部分的小标题好不好?为什么?
⑵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⑶①段写邓稼先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表明了什么?
⑷⑤段属于什么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⑸邓稼先在重病期间仍然坚持工作,他做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
⑹“两弹元勋”称号“他是当之无愧的”,为什么?
3、阅读第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⑴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⑵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⑶⑥段主要强调了什么?想说明什么问题?
⑷⑦⑧段举例的目的是什么?
⑸末段补充说明作者对两人的看法,是否多余?为什么?
4、阅读第四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⑴第四部分的小标题有什么特点?其含义是什么?
⑵这一部分写到“寒春是不是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是何用意?体现了什么?
⑶这一部分不是直接写邓稼先的光辉事迹的,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5、阅读第五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⑴引用《吊古战场文》的作用是什么?
⑵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是怎样的呢?
⑶“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⑷“我不能走”这句话表现了邓稼先的什么精神?
⑸引用五四时期的歌曲有什么作用?
⑹最后为什么补充说明“我”父亲喜欢那首歌?
6、阅读第六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⑴怎样理解标题“永恒的骄傲”的含义?
⑵这一部分中四个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
⑶这一部分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⑷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⑸这部分是全文的最后一部分,请指出它在全文中的作用。

五、小结
1、找出文中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画出其中关键的词语。

2、全文六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学习本文后,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结合文中的句子,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或阅读过的材料谈一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