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绪论
1-第一章绪论

药用高分子材料学
(polymers in pharmaceutics)
概念: 主要介绍药剂学的剂型设计和制剂处方中 常用的合成和天然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制备、物理
化学特征以及其功能与应用。
常用辅料的主要作用:
1.构成药物制剂不可缺少的基本成分;
2.它可以赋予药物剂型以必要的物理、化学、药理 和生物学性质。
和血液透析用制剂
(二)按分散系统分类
1.
2. 3. 4. 5.
溶液型——低分子溶液,如芳香水剂、注射剂
胶体溶液型——高分子溶液,如胶浆剂、涂膜剂 乳剂型——以液滴分散,如口服乳剂 混悬型——以微粒状态分散,如混悬剂、洗剂 气体分散型——以气体分散,如气雾剂
6.
微粒分散型——微粒以液体或固体分散,
如微球/微囊制剂、纳米囊制剂 固体分散型——固体药物以聚集体状态存在的分 散体系,如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
经胃肠道给药剂型——口服给药剂型 经非胃肠道给药剂型 1. 口腔内给药剂型 口腔用片(华素片、草珊瑚含片等) 口腔喷雾剂(西瓜霜喷雾剂等) 含漱剂(甲硝唑含漱剂等) 2. 注射给药剂型 注射剂 输液 植入注射剂 缓释注射剂 3. 呼吸道给药:气雾剂、吸入粉雾剂、喷雾剂
经非胃肠道给药剂型
4. 皮肤给药剂型 5. 眼部给药剂型 6. 鼻粘膜给药剂型 7. 直肠给药剂型 8. 阴道给药剂型 9. 耳部给药剂型 10. 透析用剂型 主要有腹膜透析用制剂
主要内容:
1.
药物的治疗作用与血药浓度有关:
当药物达到病灶部位才能发挥疗效 时辰药理学研究指出节律性变化的疾病,可根据生物 节律的变化调整给药系统。 经皮吸收制剂——东莨菪碱透皮给药制剂1974年首次 上市,硝酸甘油透皮吸收制剂(1981年)
现代汉语第一章 绪论

章一绪论一、名词解释1、语言: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所构成的符号系统,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形式。
【附】线条性:由于人类发音器官的限制而导致语言符号只能一个个发出,无人可于同一时间位置说出两个声音。
即语言符号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接着一个符号出现。
任意性:指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结合无必然联系,是社会成员共同约定俗成的,是任意的、偶然的。
2、现代汉语:从狭义而言,现代汉语指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从广义而言,现代汉语兼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普通话和方言。
3、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狭义的现代汉语,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4、方言:即俗称的地方话,是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是现代汉语的地域变体。
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是局部地区人民的语言,并不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
主要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和客家方言。
5、现代汉语规范化:即确立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明确一致的标准,以此清除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分歧。
6、文学语言:指经加工、规范所得的书面语,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包括文艺作品语言、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著作语言,对民族语言的发展有极大推动作用。
7、现代汉语的社会变体:即社会方言,指由于性别、年龄、地位、文化程度等社会因素的不同,人分属不同的社会群体。
每个群体都有一些区别于其他群体的语言特点,从而形成语言的各种社会变体。
二、简答题;1、现代汉语特点?【可分述或将之与印欧语言对比,自行诠释】(1)语音方面:总体而言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语调变化,具有音乐性,具体如下:Ⅰ没有复辅音;即一个音节内不存在两个或以上辅音相连的情况,音节界限分明;Ⅱ元音占优势;音节必有元音,可仅由一个元音构成音节,乐音比例较大;Ⅲ有声调;音节均有声调,使得音节间界限分明而富于变化,有区别意义作用;Ⅳ声母与韵母内部系统性较强;即声母与韵母间配合规律规范严谨;(2)词汇方面:Ⅰ语音多为单音节,词形较短;有时一个语素即一个汉字,存在大量单音词;Ⅱ双音节占优势;汉语词汇有双音节化趋势,旧的单音节被双音节大量代替;Ⅲ新词构成广泛采用词根复合法;即“实语素+实语素”构词法,少有派生法构成;Ⅳ对于吸收的外来词多为音译兼意译,或以汉语语素对译,直接音译较少;Ⅴ成语多为四音节结构;Ⅵ存在大量表示同一事物/现象的同义词,且音节数量不定,可见汉语词汇形式的伸缩性;(3)语法方面:Ⅰ语序的变化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起重大影响;如我们理解(主谓结构)--理解我们(述宾结构)改变了语法结构关系;又如猫抓老鼠—老鼠捉猫,则改变了语法意义;真正语法上的语序变化应为词语的次序改变使语法结构关系及语义随之变化,如:二十岁才结婚—结婚才二十岁;Ⅱ主用语序和虚词表示语法意义,无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①有些结构有无虚词会导致结构和语义发生很大变化,如爸爸妈妈(联合结构)--爸爸的妈妈(偏正结构);②有些结构添加虚词后,虽语法结构关系未有改变,但语义变化,如北京大学—北京的大学,一指特定学校,一指北京所有大学;③有些结构添加虚词后会导致语用意义的变化,如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虽都为偏正结构、修饰关系,表意相同,但前者强调“属性”,后者强调“分类”,指中国而非其他国家的文化;Ⅲ词法句法结构基本一致,都存在主谓、述宾、述补、偏正、联合五种基本语法结构关系;(地震—地面震动—地面震动了)Ⅳ词类与句法成分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汉语词汇同一词可充当多种成分,好-a/v;Ⅴ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汉语中名词与数词结合需要加入量词,且随着对象不同而变化量词,如一头牛、一棵树;语气词的变法则起到区别意义的作用;2、与古代汉语对比,现代汉语的特点是什么?(1)语音方面:总体而言语音系统简化;①浊塞音、浊塞擦音、清鼻音声母消失;②复辅音声母消失;③辅音韵尾大大减少,入声不再独立成为调类;(2)词汇方面:①新词大量产生;②词的双音节化倾向明显;③词缀和类词缀有所增加,词缀附加法构成的合成词增多;④大批印欧词语和日语汉字进入汉语词汇系统;(3)语法方面:①增加大量量词;②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较多,现代汉语兼类词较多;③古汉中语言省略现象较常见,现代汉语则少见;④古汉的否定句和疑问句常有宾语前置现象,现汉几无;3、共同语与方言的关系?(1)共同语是通行于民族全体成员的语言,方言则是一个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是局部地区人们使用的语言,即规范的共同语是方言的高级形式;(2)共同汉与方言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吸收的关系;Ⅰ共同语以某种方言为基础而形成,形成后又渗透到各方言中,制约方言的传播与发展;Ⅱ方言的表达形式影响共同语的发展,共同语需吸收方言中有利成分以促进自身发展;4、如何理解语言是一个分层装置?答: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形象而言即一个装置,其最主要特点是分层。
生理学 第一章 绪论

坏的稳态重新得以恢复。
第 四 节
人体功能的调节
一、 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一)神经调节 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进行的调节。 1、基本方式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 性应答反应。 2、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
传入N(纤维) 感受器 中 枢 传出N(纤维)
发挥调节作用 全身性体液调节
是体液调节的主要方式 组织液 临近细胞
组织细胞产生的特殊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
调节其功能活动 局部性体液调节
2、体液调节的特点:
1)反应较缓慢
2)作用范围广 3)持续时间长 3、神经-体液调节:普遍存在
(三)自身调节 指体内的某些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作用, 自身对刺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特点: 调节范围局限,幅度较小,灵敏度较低
效应器
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中任何一个部分被破坏 或出现功能障碍,都将导致这一反射消失
非条件反射
3.反射的类型 条件反射
4、神经调节的特点: 1)反应迅速准确 2)作用部位局限 3)作用时间短
(二) 体液调节
1.概念:指体液中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 化学物质包括 组织细胞产生的特殊化学物质(如组胺) 局部代谢产物(CO2、乳酸等) 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 激素 血液循环 靶器官或靶细胞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三、生殖
一、新陈代谢
1、概念:是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交 换和能量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地过程。
2、包括:合成代谢(同化作用) 分解代谢(异化作用) 3、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特征
1-第一章绪论

魏斯曼 (Weismann A.,1834~1914)
①.种质连续论:种质是世代连续不绝的; ②.支持选择理论; ③.否定后天获得性遗传:老鼠22代割尾巴试验。
25
种质连续论
◆ 1892年,魏斯曼提出种质连续论(theory of continuity of germplasm),否定获得性状遗传。 ◆多细胞生物由种质和体质组成:种质指生殖细胞, 负责生殖和遗传;体质指体细胞,负责营养活动。 ●种质是“潜在的”,世代相传,不受体质和环境影 响,所以获得性状不能遗传;体质由种质产生,不能 遗传。 ●种质在世代间连续,遗传是由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 一定分子性质的物质(种质)在世代间传递实现的。 26
广泛研究遗传变异与生物进 化关系。 ①.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著作, 提出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进化 学说,认为生物是由简单复杂、 低级 高级逐渐进化而来的。 ②.承认获得性状遗传的一些
论点提出“泛生论”假说。
达尔文以博物学家的身份进 行了 5 年的环球考察工作。
“贝克尔“号巡洋
达尔文:泛生假说
不可遗传变异
某一品种(高株)
高株
矮株
相同的环境
高株
理论综合题:
在某一种植物中发现一株具有异常性状 的个体,请设计一个对该异常性状进行 遗传分析的实验方案(包括方法、过程 和可能取得的结果)。
4.遗传学研究的任务:
(1).阐明: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 表现规律; (2).探索:遗传和变异原因 物质基础; (3).指导:动植物和微生物育种 提高人民
3. 分子遗传学时期(1953~)
(1).1953年 Watson和 Crick 提出DNA分子双 螺旋(double helix)模型,是 分子遗传学及以 之为核心的分子 生物学建立的标 志。
第一章绪论

(1)农业的本质特征——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
农业具有生产对象具有其固有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规律;土地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生产资料农业生产与外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农业内部各生产门类之间相互依存;农业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农产品具有消费资料与生产资料的双重属性;农产品具有鲜活易腐烂且体积大等一般特征。
由于农业是人类直接利用生物、太阳能、土壤、气候等自然力的生产活动,农业生产一方面是人类劳动产品、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等经济现象的再生产过程,同时又是生物的生长和繁衍及其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相互转换的自然现象的再生产过程。因此,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是农业的根本特性。
自然再生产---指生物依靠自然环境和自身的生活机能而进行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自然再生产过程是生物通过自身的代谢活动而实现的,它是农业再生产的自然基础。亦可理解为:作为农业生产对象的动、植物(和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而自行增殖的过程。
社会功能包括为农民提供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提供生活和社交场所;有助于形成和维持农村生活模式及社区活动;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资本;在发展中国家,农业还可以消除贫困,替代社会福利保障。
粮食安全功能指所有人在人任何时候都在经济上有能力并且可以获得足够数量卫生安全和营养的食物。其构成要素为充足的供给、供给的稳定性、粮食的可获得性、食物的卫生安全、质量和偏好等。其实现途径为依靠自己生产(自给自足)、依靠进口及二者结合。开放贸易有助于稳定世界农产品市场,反之又有利于稳定粮食进口国的价格和保障其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除了确保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供给之外,还要发挥防止洪涝灾害、涵养水源、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处理有机废弃物、净化空气、提供绿色景观和自然景观,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等多方面的作用。目前,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国,已经将农业的多功能性作为保护其国内农业和农产品市场,维持其高度农业保护政策的口实。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 论一、学习导引1、 流体的压缩性和热胀性流体具有质量,单位体积里的质量称为密度,记作ρ,其单位是3/m kg 。
流体的密度与压强p 和温度T 有关,即),(T p ρρ=,以上称为流体的状态方程。
气体的状态方程为RT p ρ= (1-1)式中,p 是压强,单位是2/m N 或Pa;T 是绝对温度,单位是K (开);R 是气体常数,对于空气,)/(287K kg m N R ⋅⋅=。
密度的倒数称为比容,记作ρ/1=v ,单位是kg m /3,它表示单位质量流体所占据的体积。
温度和压强的变化都会引起密度的变化,根据全微分的概念,密度的变化率为dT dp dT Tdp p d T ακρρρρρρ-=∂∂+∂∂=11 (1-2) 式中,Tvv T T ∂∂=∂∂-=11ρρα,称为热膨胀系数,单位是1/K 。
它表示增加单位温度时,体积的变化率。
pvv p ∂∂-=∂∂=11ρρκ (1-3) 称为体积压缩稀疏,它表示在温度不变时,增加单位压强所引起的体积压缩率。
κ的倒数记作E ,称为体积弹性系数,即vpvp E ∂∂-=∂∂=ρρ(1-4) 单位是Pa ,它表示体积压缩率为1时所需的压强增量。
由RT p ρ=知气体的体积弹性系数ρ1=E (1-5)液体在20℃时的体积弹性系数)(0B p pnp E += (1-6) 2、流体的粘性粘性是流体抵抗变形运动的能力。
粘性产生的原因是流体的分子之间存在内聚力以及流体内部存在剧烈的动量交换。
粘性切应力是粘性的具体表现。
粘性切应力τ与流体微团的角变形速率有关。
对于一元流动,dyduμτ= (1-7)式中,μ称为流体的动力粘性稀疏,单位是2/m s N ⋅。
流体的运动粘性系数记作υ,其定义是ρμν= 单位是s m /2。
3、表面张力液体的表面有张力。
液体自由面上单位长度的流体线所受到的拉力称为表面张力稀疏,记作σ,单位是m N /。
液体与固体壁面接触时,在液体壁面与固壁面的交界处作液体表面的切面,此切面与固壁面在液体内部所夹的角度θ称作接触角。
化学反应工程 习题+1-1答案

解: c f L, D, , ,V , c0 , k
根据方程左右相等,则有:
L f g 3 a b 3c d e 3 f 3g 0 c d 0 d e g
假设 a,c,f 为已知数,则可求解其他参数如下:
a b a c f 1 c d c e c f 1 f g f 1
f 1
kc DL 0 VL
f 1
c kL 0 V
f 1
D L
f 1
代入原方程整理,得:
c c 0
L k D
a f 1
DV c0 kL V
mol a b M M L mol L L 3 3 3 L L LT T L
c d e f
L3 molT
g
mol La b3c d e3 f 3 g M c d mol f g T d e g 3 L
将上述系数代入原方程,则有:
c kLa D a c f 1 c cV c f 1c0f 1k f 1c0
L k D
a
DV kc0 D V
c
f 1
其中,最后一项变形如下:
kc0 D V
《供电技术(第5版)》习题及其参考答案

供电技术(第5版)习题及其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1-1试述电力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答:电力系统由发电、输电、配电和用电等四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通过不同电压等级的电力线路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发电是将一次能源转换成电能的过程。
根据一次能源的不同,分为使用煤油气的火力发电厂、使用水位势能的水力发电站和使用核能的核电站,此外,还有使用分布式能源的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地热发电和潮汐发电等。
输电是指电能的高压大功率输送,将电能从各个发电站输送到配电中心。
由于发电和配用电的电压等级较低,故输电环节还包括中间升压和降压用的变电站。
配电是指将电能从配电中心分配到各电力用户或下级变配电所。
变电所通过配电变压器为不同用户提供合适的供电电压等级。
用电是指电力用户接收和使用电能来做功或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
1-2用户供电系统中常用的额定电压等级有哪些?试述各种电气设备额定电压存在差别的原因。
答:电力用户供电系统中常用的额定电压等级有110kV、35kV、10kV、6kV、3kV、380/220V,电压等级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技术经济的合理性以及电气设备的制造水平等因素决定的。
电力系统的主要电气设备有发电机、变压器、电网(线路)和用电设备,考虑到电气设备本身和线路上的电压损失,同一电压等级下各类设备的额定电压稍有不同。
一般而言,用电设备的额定电压等同于电网的额定电压,发电机的额定电压高于电网额定电压5%,变压器一次侧额定电压等于电网额定电压或高于电网额定电压5%,而变压器二次侧额定电压则高于电网额定电压5%或10%。
1-3统一规定各种电气设备的额定电压有什么意义?答:电压等级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供电系统设计在技术和经济上的合理性。
合理地规范标准,有利于电网的规范化管理、电气设备的标准化设计制造以及设备互换使用。
1-4 如下图所示的电力系统,标出变压器一、二次侧和发电机的额定电压。
题1-4图答:额定电压选择如下:(1)发电机的额定电压高于电网额定电压5%,故为10.5kV。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学起源于育种实践:
人类 生产实践 遗传和变异 选择 育成优良品种。 这证实了恩格斯的断言:“科学的发生和发展 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近代遗传学的奠基
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上半叶期间,拉马克和 达尔文对生物界遗传和变异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1).拉马克(Lamarck J. B., 1744~1829):
大麦纯系
2 遗传学的发展 —全面发展时期(1910~1952)
◆ 细胞遗传学/经典遗传学(1910-1940) 1910,摩尔根(Morgan)创立基因理论,确定了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 同时,发现了遗传学中的第三个基本规律——性状连锁遗传规律。 ◆ 数量遗传学与群体遗传学基础 (1920-) 费希尔(Fisher)等发展了数理统计方法在遗传分析中的应用。
生物学的中心问题。
3. 分子遗传学时期(1953~) (1).1953年 Watson和 Crick 提出DNA分子双 螺旋(double helix)模型,是 分子遗传学及以 之为核心的分子 生物学建立的标 志。
⑵.克里克(Crick F. H. C.,
1961)等用实验证明他 1958年提出的关于遗传 三联密码的推测。 ⑶. 1957年,尼伦伯格(Nirenberg M. W.)等开始
①.环境条件改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原因;
②.用进废退学说和获得性状 遗传学说
如长颈鹿、家鸡翅膀。
拉马克: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
拉马克认为:遗传变异遵 循“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 遗传”规律,环境是引起 生物变异的根本原因。 器官用进废退:生物变异 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 改变 获得性状遗传:所有生物 变异(获得性状)都是可遗传 的,并在生物世代间积 累。
Ever-more-omics
SNPs
Proteomics
Transcriptomics
Genomics
2000年,完成HGP 1 % 项目
2000年5月中国完成了人类 基因组3p区域(3pterD3S3610)“工作框架图” 的任务,即 “1 % 项目”。 由中国承担的由我所人类基 因组中心完成的人类3号染 色体短臂上的一个约30 Mb 的区域的测序任务。由于该 区域约占人类整个基因组的 1 %,因此简称“1 % 项 目”。
解译 遗传密码,经多人努力,至1969年全部解译出 64种遗传密码。
60年代先后明确mRNA、tRNA和核糖体功能。
⑷.雅各布(Jacob F.)
和莫诺(Monod J.): 1961年提出了大 肠杆菌的 操纵子学说, 阐明微生物基因表达的
调节问题。
• 至60年代末已基本明白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过程,验证了 1958年克里克提出的 “中心法则”。而这一法则因1970 年逆转录酶的发现而作了修正。
80~90年代: 基因工程取得重大进展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 及模 式生物和重要生物基因组计划。 形成了 基因组学(Genomics)蛋白质组学(Protemics )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 )
Building Upon Genomics: Too Much, Too Soon, Too Unbalanced!
孟德尔 (Mendel G. J., 1822~1884)
系统地研究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豌豆杂交试验(1856~1864): 1866年发表《植物杂交试验》,提出 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 假定细胞中有 “遗传因子”,认为遗
传
是受细胞里的遗传因子所控制的。
2 遗传学的发展 ——初创时期(1900~1910)
遗传密码的破译解决遗 传信息本身的物质基础 及含义的问题。 “中心法则”解决遗传 信息的传递途径和流向 问题。
分子遗传学的许多成就是来自对原核生物的研
究,70年代开始在此基础上开展对真核生物的 研究。 *细菌质粒、噬菌体、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人 工分离和合成基因取得进展,1973年成功实
现DNA的体外重组 人类开始进入按照需要
设计并能动改造物种和创造新物种的新时代。
当代遗传学中已成功: ★ 人工分离或合成基因; ★ 人工有目的转移基因; ★ 动植物体细胞克隆技术。
目前:基因工程 定向改变遗传性状。
更自由和有效地改变生物性状; 打破物种界限,克服远缘杂交困难;
培育优良动、植物新品种;
治疗人类的一些遗传性疾病。
4、程金水编著.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5、曹家树,申书兴主编.园艺植物育种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 社,2001
第1章 绪 言
第1节 遗传学的研究内容和发展历史
第2节
第3节
育种学的简介
品种与育种目标
第一节 遗传学的研究内容和 发展历史
一、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二、遗传学的发展 三、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用进废退
获得性遗传
(2). 达尔文(Darwin C.,
1809~1882):
广泛研究遗传变异与生物进 化关系。
①.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著作, 提出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进化 学说,认为生物是由简单复杂、 低级 高级逐渐进化而来的。
②.承认获得性状遗传的一些 论点提出“泛生论”假说。
遗传与变异是一对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没有遗传就没有物种的相对 稳定,也就不存在变异的问题; 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没有变异生物就不会产生 新的性状,也就不能发展、进化。
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 大因素
生物进化就是环境条件(选择条件)对生物变异进行自然选 择,在自然选择中得以保存的变异传递给子代(遗传) ,变 异逐代积累导致物种演变、产生新物种。 变异 自然选择 遗传 生物进化
一、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生物和非生物 的本质区别之 一是生物能够 自我复制,从 而构成生命的 连续系统。 遗传和变异是 生物界最普遍 和最基本的两 个特征。
1.遗传学研究的对象:
以微生物(细菌、真菌、病 毒)、植物和动物以及人类 为对象,研究其遗传变异规
律。
2.遗传学的研究内容:
(1).遗传学(genetics)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二、遗传学的发展
1. 遗传学的产生
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遗传变异
现象早就有所认识。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希腊哲学 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遗传就是孩子从父母那里接受了 一部分血液,相似于父母,即亲缘关系。
到了十九世纪,有些国家进入了资本主义上升的 时代,当时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遗传学的发展,已 有了进行家禽、家畜的品种改良和植物的杂交育 种。
◆这一时期,形成了近代遗传学的主要内容与研究领域,也是本课程的重要内 容。
3. 分子遗传学时期(1953~现在)
40年代细胞遗传学、微生物遗传学和生化
遗传学取得了巨大成就,一些物理学家对研究
生物学问题产生浓厚兴趣。
在量子力学家薛定谔《生命是什么?》
(1944)一书影响下,一些物理学家和化学家
研究遗传的分子基础和基因的自我复制两个
◆ 1900年,三位植物科学家 狄· 弗里斯(De Vris H.) 柴马克(VonTschermak E.) 柯伦斯(Correns C. ) 在不同国家用多种植物进行杂交试验 获得与孟德尔 相似的解释 证实孟德尔遗传规律 确认重大意义。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 标志着遗传学的 建立和开始发展 孟德尔被公认为现代遗传学的创始人。
动、植物和微生物新品种选育(育种)实际上是 一个人工进化过程,只是以选择强度更大的人工选 择代替了自然选择,其选择的条件是育种者的要求。
创造变异 人工选择变异 遗传 新品种
生物与环境统一
生物所表现出的性状是遗传物质(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变异——可遗传(heritable)变异。 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一般不能遗传——不可遗传(non-heritable)变异。
遗传学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有关。 (2).是研究生物体遗传信息和表达规律的科学: 解决问题:物种 代代相传; 性状 遗传。
(3).是研究和了解基因本质的科学:
遗传物质是什么? 遗传物质 性状?
遗传学是一门涉及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 理论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密切联系生产实 际的基础科学,直接指导 医学研究和植物、 动物、微生物育种。
不可遗传变异
某一品种(高株)
高株
矮株
相同的环境
高株
理论综合题:
在某一种植物中发现一株具有异常性状 的个体,请设计一个对该异常性状进行 遗传分析的实验方案(包括方法、过程 和可能取得的结果)。
4.遗传学研究的任务:
(1).阐明: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 表现规律; (2).探索:遗传和变异原因 物质基础; (3).指导:动植物和微生物育种 提高人民 生活水平。
纪念孟德尔先生:在其修道院建立了纪念馆。
2 遗传学的发展 ——初创时期(1900~1910)
◆ 1903年,Sutton
和Boveri分别提出染 色体遗传理论,认为 :遗传因子位于细胞 核内染色体上,从而
将孟德尔遗传规律与
细胞学研究结合起来。
30 遗传学第一章
狄· 费里斯(de Vries H., 1848~1935):
魏斯曼 (Weismann A.,1834~1914)
①.种质连续论:种质是世代连续不绝的; ②.支持选择理论;
③.否定后天获得性遗传:老鼠22代割尾巴试验。
25
种质连续论
◆ 1892年,魏斯曼提出种质连续论(theory of continuity of germplasm),否定获得性状遗传。 ◆多细胞生物由种质和体质组成:种质指生殖细胞, 负责生殖和遗传;体质指体细胞,负责营养活动。 ●种质是“潜在的”,世代相传,不受体质和环境影 响,所以获得性状不能遗传;体质由种质产生,不能 遗传。 ●种质在世代间连续,遗传是由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 一定分子性质的物质(种质)在世代间传递实现的。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