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绪论参考答案
第1章 绪论(教研版)

第一章绪论重难点解析1. 在了解正常人体解剖学研究对象、内容、目的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人体的组成、常用术语;细胞、器官、系统的概念。
2. 细胞膜:光镜下两暗夹一明的三层结构,也叫单位膜。
3. 主要细胞器的功能:见教材P9表1-1。
4.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5. 上皮组织由密集排列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构成,分布于身体表面、各种管、腔、囊的内表面,具有保护、吸收、分泌和排泄等功能。
6. 各种被覆上皮的分部。
7. 疏松结缔组织中的主要细胞结构特点和功能,三种纤维的特性。
8. 肌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分部,骨骼肌的光镜电镜特点、分类和分布。
9. 神经元的形态构造和分类,突触的概念及化学性突触的结构,神经纤维的构造及分类,神经末梢的概念和分类。
第一节概述一. 单项选择题知识点:解剖学姿势(1)1. 解剖学姿势中,不正确的描述是()A. 上肢下垂B. 下肢并拢C. 手掌相前D. 足尖向前E.低头答案:E相同知识点:人体的轴和面(2-7)2. 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纵切面是()A. 水平面B. 矢状面C. 冠状面D. 横切面E.纵切面答案:B3. 前后方向经人体的水平线称()A. 垂直轴B. 水平轴C. 冠状轴D. 矢状轴E.前后轴答案:D4. 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面为()A. 正中矢状面B. 矢状面C. 水平面D. 冠状面E.额状面答案:D5. 冠状切面将人体分为()A. 上下两部B. 左右两部C. 前后两部D. 内外两部E.浅深两部答案: C6. 矢状切面将人体分为()A. 上下两部B. 左右两部C. 前后两部D. 内外两部E.浅深两部答案: B7. 横切面将人体分为()A. 上下两部B. 左右两部C. 前后两部D. 内外两部E.浅深两部答案: A相同知识点:方位术语(8-14)8. 判断内、外侧方位,以何为准()A. 体表B. 四肢的附着部C. 正中矢状切面D. 腹、背E.头答案:C9. 以四肢附着为准的方位术语是()A. 内、外B. 内侧、外侧C. 近侧、远侧D. 深、浅E.上、下答案:C10. 以体表为准的方位术语是()A. 前后B. 内外C. 上下D. 浅深E.左右答案: D11. 上和下的方位术语也可分别称()A. 近侧和远侧B. 头侧和尾侧C. 内侧和外侧D. 内和外E.头和脚答案:B12. 在解剖学的方位中,近正中矢壮面者为()A. 内B. 外C. 浅D. 内侧E. 外侧答案: D13. 在解剖学的方位中,近躯干者为()A. 内侧B. 外侧C. 近侧D. 远侧E. 内答案: C14. 以解剖学姿势为准,近头者为()A. 上B. 下C. 近侧D. 远侧E. 内侧答案: A二 .填空题1. 常用的面有三种即()、()、()。
继电保护复习题(附参考答案)

继电保护复习题(附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1. 问:什么是继电保护?答: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检测电力系统中的电气量(如电流、电压、频率等),在发生故障时迅速切除故障元件,保护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2. 问:继电保护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答:继电保护的主要作用包括:- 及时切除故障元件,防止故障扩大;- 减少故障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 便于电力系统运行维护。
3. 问: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答: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是: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电气量(如电流、电压、频率等)会发生变化,继电保护装置通过检测这些变化,判断是否发生故障,并发出切除故障元件的指令。
第二章电流保护4. 问:什么是电流保护?答:电流保护是继电保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保护,它根据电流的大小来判断是否发生故障。
5. 问:电流保护的类型有哪些?答:电流保护的类型包括:- 零序电流保护;- 正序电流保护;- 负序电流保护;- 差动电流保护;- 电流速断保护;- 过电流保护;- 零序过电流保护。
6. 问:电流保护的整定原则是什么?答:电流保护的整定原则包括:- 根据被保护元件的额定电流和短路电流进行整定;- 确保在故障发生时,保护装置能够可靠动作;- 避免误动作。
7. 问:什么是电流互感器?答:电流互感器是一种将高电流变换为低电流的装置,它用于电流保护的电流检测。
第三章电压保护8. 问:什么是电压保护?答:电压保护是继电保护中的一种,它根据电压的大小来判断是否发生故障。
9. 问:电压保护的类型有哪些?答:电压保护的类型包括:- 低电压保护;- 高电压保护;- 零序电压保护;- 正序电压保护;- 负序电压保护。
10. 问:电压保护的整定原则是什么?答:电压保护的整定原则包括:- 根据被保护元件的额定电压和短路电压进行整定;- 确保在故障发生时,保护装置能够可靠动作;- 避免误动作。
第四章阻抗保护11. 问:什么是阻抗保护?答:阻抗保护是继电保护中的一种,它根据阻抗的大小来判断是否发生故障。
现代汉语1[上]课后答案解析
![现代汉语1[上]课后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f0ff2ce7c1cfad6185fa71a.png)
第一章绪论”习题答案“绪论”思考和练习一1、什么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它是怎样形成的?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2、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是怎样的?方言是一种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或变体,是局部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语言。
一民族语言的共同语,则是通用于这个民族全体成员的语言。
对于各地方言来说,规范化的共同语是民族语言的高级形式,它比任何方言都富有表现力。
共同语形成后,对于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都有一定的影响。
它的词语经常传播到各方言中去。
规范化的共同语,往往促使地域方言向它靠拢,对方言的发展起一种制约的作用。
与此同时,共同语也要从方言中吸收种种语言成分,以丰富和发展自己。
但是,地域方言间差异的缩小,以至于消失,则须经过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3. 简述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
口语和书面语是现代汉语的两种不同形式。
书面语是写(印)出来的语言,口语是说出来的语言;书面语的物质载体是文字,口语的物质载体是语音。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别主要在风格方面。
口语的特点是亲切自然,句子简短,常有省略。
书面语的特点是用词精审,结构谨严,逻辑性强。
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先有口语,后有书面语;至今还有许多民族只有口语而没有书面语。
因此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书面语比口语规范、连贯,因为写出来的话可以有时间斟酌、加工,乃至反复修改。
对书面语进一步加工规范,就形成标准语(又称“文学语言”)。
书面语与口语相互影响。
书面语的成分不断进入口语,从而使口语向着规范的方向发展;口语成分也不断被吸收进书面语,从而使书面语不断丰富生动。
书面语往往受到口语的制约,它虽然有自己的特点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同口语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能距离太远。
如果书面语同口语脱节太严重,人们就会对书面语进行改革。
“五四”前后废除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运动,就是因为文言文这种书面语同口语脱节太严重。
(完整版)第1章的绪论习题参考答案

习题一参考答案一、概念题1. 试述下列各组概念:⑴数据、数据元素、数据项⑵数据结构、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的存储结构⑶数据类型、数据操作⑷算法、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算法的空间复杂度参考答案: 略2.试述数据结构研究的3个方面的内容。
参考答案:数据结构研究的3个方面分别是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的存储结构和数据的运算(操作)。
3.试述集合、线性结构、树型结构和图型结构四种常用数据结构的特性。
参考答案:集合结构:集合中数据元素之间除了“同属于一个集合”的特性外,数据元素之间无其它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松散性的。
线性结构:线性结构中数据元素之间存在“一对一”的关系。
即若结构非空,则它有且仅有一个开始结点和终端结点,开始结点没有前趋但有一个后继,终端结点没有后继但有一个前趋,其余结点有且仅有一个前驱和一个后继。
树形结构:树形结构中数据元素之间存在“一对多”的关系。
即若结构非空,则它有一个称为根的结点,此结点无前驱结点,其余结点有且仅有一个前驱,所有结点都可以有多个后继。
图形结构:图形结构中数据元素之间存在“多对多”的关系。
即若结构非空,则在这种数据结构中任何结点都可能有多个前驱和后继。
4.设有数据的逻辑结构的二元组定义形式为B=(D,R),其中D={a1,a2,…,a n},R={<a i,a i+1>| i=1,2,…,n-1},请画出此逻辑结构对应的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的示意图。
参考答案:顺序存储结构示意图如下:0 1 2 … n-2 n-1链式存储结构示意图如下:…5.设一个数据结构的逻辑结构如图1.9所示,请写出它的二元组定义形式。
图1.9 第5题的逻辑结构图参考答案:它的二元组定义形式为B=(D,R),其中D={k1,k2,k3,k4,k5,k6,k7,k8,k9},R=<k1,k3>,<k1,k8>,<k2,k3><k2,k4>,<k2,k5>,<k3,k9>,<k4,k6>,<k4,k7>,<k5,k6>,<k8,k9>,<k9,k7> }。
第一章《绪论》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7.试述数据模型的概念、数据模型的作用和数据模型的三个要素。
答:数据模型是数据库中用来对现实世界进行抽象的工具,是数据库中用于提供信息表示和操作手段的形式构架。
一般地讲,数据模型是严格定义的概念的集合。
这些概念精确描述了系统的静态特性、动态特性和完整性约束条件。
因此数据模型通常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
(l)数据结构:是所研究的对象类型的集合,是对系统静态特性的描述。
(2)数据操作:是指对数据库中各种对象(型)的实例(值)允许进行的操作的集合,包括操作及有关的操作规则,是对系统动态特性的描述。
(3)数据的约束条件:是一组完整性规则的集合。
完整性规则是给定的数据模型中数据及其联系所具有的制约和依存规则,用以限定符合数据模型的数据库状态以及状态的变化,以保证数据的正确、有效、相容。
解析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必须通过课程的学习真正掌握数据模型的概念和作用。
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基础。
任何一个 DBMS 都以某一个数据模型为基础,或者说支持某一个数据模型。
数据库系统中,模型有不同的层次。
根据模型应用的不同目的,可以将模型分成两类或者说两个层次:一类是概念模型,是按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和信息建模,用于信息世界的建模,强调语义表达能力,概念简单清晰;另一类是数据模型,是按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用于机器世界,人们可以用它定义、操纵数据库中的数据,一般需要有严格的形式化定义和一组严格定义了语法和语义的语言,并有一些规定和限制,便于在机器上实现。
10.试给出 3 个实际部门的E—R 图,要求实体型之间具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各种不同的联系。
答:一对一联系一对多联系多对多联系11.试给出一个实际部门的E—R图,要求有三个实体型,而且3个实体型之间有多对多联系。
3个实体型之间的多对多联系和三个实体型两两之间的三个多对多联系等价吗?为什么?答:3个实体型之间的多对多联系和3个实体型两两之间的三个多对多联系是不等价的,因为他们的语义不相同。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绪论》习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绪论》习题及答案第一章《绪论》1.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即()。
A.组织B.群体C.团队D.集体E.文化2.组织的成员根据各自的权利、责任制度形成正式的层级指挥体系,这就是组织的层级制内部结构。
相应的,能够使组织活动形成互相联系的层次网络结构的是()。
A.权力B.分工C.协作D.分工或协作E.分工和协作3.美国学者安德鲁·J杜布林写道:“组织行为学是系统研究组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行为,以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及其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作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是在他的著作()。
A.《组织行为学基础》B.《组织行为学原理》C.《个性与组织》D.《企业的人的方面》E.《创造卓越》4.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是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B.方法C.对象D.内容E.规律5.人的行为与心理密不可分,行为是心理活动的()。
A.内在依据B.外在依据C.外在表现D.内在表现E.运行基础6.在“霍桑试验”中总结的“人群关系理论”揭示了人群关系是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重大因素,凸显出群体规范对个体工作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开辟了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导致了管理中对人的因素的重视的研究者是()。
A.罗伯特・欧文B.泰勒C.西蒙D.梅奥E.麦格雷戈7.1960年,在《企业的人的方面》一书中总结了人性假设对立的两种观点,即X 理论与Y理论的是()。
A.阿吉雷斯B.威廉大内C.西蒙D.麦格雷戈8.观察者以自己的感觉器官为工具,直接观察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来推测人们内在的心理状态,这种方法称()。
A.案例研究法B.观察法C.调查法D.心理测验法E.问卷调查法9.研究人员通过查阅各种原始记录,或通过访问、发调查表和实地观察所收集到的有关某一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各种情境,用文字如实记载,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模拟的具体管理情境的研究方法是()。
A.案例分析B.实验室实验C.现场研究D.描述性研究E.问卷调查10.现场研究就是在现实的环境中对实际情境的研究,与实验室实验相比,它具有更强的()。
第一章绪论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复习题答案
1. 绪论中提到的学科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案:学科研究对象是探讨该领域内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应用。
2. 绪论部分如何定义学科的研究范围?
答案:学科的研究范围被定义为包括理论框架、实证研究以及该领域内的实际应用和技术发展。
3. 绪论中提到的学科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答案:学科发展历程从早期的理论探索,到中期的实证研究,再到现代的应用拓展,呈现了不断深化和扩展的趋势。
4. 绪论中强调了哪些学科研究的重要性?
答案:绪论中强调了学科研究对于理论发展、技术创新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5. 绪论部分如何论述学科的研究方法?
答案:绪论部分论述了学科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分析、定性研究以及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6. 绪论中提到的学科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答案:学科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理论的深化、技术的创新以及实践应用中的复杂性问题。
7. 绪论中对未来学科发展趋势有何展望?
答案:对未来学科发展趋势的展望包括跨学科研究的加强、技术融合的加速以及国际合作的拓展。
8. 绪论中提到的学科研究对于社会发展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学科研究对于社会发展的贡献体现在理论创新、技术进步和政策制定等多个方面。
9. 绪论中如何解释学科的核心概念?
答案:绪论中通过历史背景、理论框架和实际案例来解释学科的核心概念,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
10. 绪论中提到的学科研究的伦理问题有哪些?
答案:学科研究的伦理问题包括数据隐私保护、研究对象的权益保护以及研究成果的公正性等。
有机化学章节习题参考答案(1-5)

第一章 绪论 习题答案1-1、 指出下列分子中官能团类型答案:(1)羟基;(2)羰基;(3)氨基、羧基;(4)酰胺;(5)羰基、双键;(6)羟基、羰基;(7)羧基;(8)羟基1-2、 下列化合物中标出的两根键哪个更短,为什么?答案:(1)a 小于b ,双键原因;(2)b 小于a ,sp 电负性大;(3)a 小于b ,共轭 1-4 答案:(1)C HHH 3COH(2)Na +O -CH 3(3)H 2C CH 2O(4)CH 3NH 2CH 2ClF3HHC CH H 2CCH2sp 23CH 333(5)CH 2SHCH 3OH 2CP(CH 3)3(6)Lewis 酸Lewis 碱(CH 3)2S BF 3Me 3N AlCl 3HCHOBF 31-4、第2章 烷烃和环烷烃习题及答案2-1 用中文系统命名法命名或写出结构式。
答案: (1)2,6,6-三甲基-3-乙基辛烷 (2)2,6,7-三甲基壬烷(3)1-甲基-1-氯环己烷 (4) 顺-1,2-二溴环己烷 (5(6)(7)CCCC CH 3CH 3CH 3CH 3H 3H 3(8) (CH 3)2CHCH 2CH 2CH 32-2 用不同符号标出下列化合物中伯、仲、叔、季碳原子,并给以命名。
答案: (1) CH 3CH CH 2C C CH 3CH 3CH 2CH 3CH 3CH 3CH 2CH 31o 1o 1o1o1o1oo 2o2o 21o o 3o4o 43,3,4,4,6-五甲基辛烷 (2) CH3CH(CH 3)CH 2C(CH 3)2CH(CH 3)CH 2CH31o1o1o1o1oo2o2o 3o 3o 42,4,4,5-四甲基庚烷2-3 指出下列四个化合物的命名中不正确的地方并给以重新命名。
答案: (1)主链选错。
应为:2,4,6-三甲基-6-乙基辛烷 (2)主链、碳原子编号错。
应为:2-甲基-3乙基己烷 (3)碳原子编号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16.17.1.19.20.
第一章绪论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不经挑选,调整与修配就能相互替换,装配的零件,装配后能满足使用性能要求,就就是具 有完全互换性的零件。(V)
互换性原则中适用于大批量生产。(X)
0~25mm千分尺的示值范围与测量范围就是一样的。(V用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表示测量结果,可以减少示值误差数值。 某仪器单项测量的标准偏差为b
(x1-6等,0-k级
)(x)
=0.006mm,若以9次重复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0.006mm)。
其测量误差不应超过0.002mm。(xx误差=X—X。测量过程中产生随机误差的原因可以一一找出,而系统误差就是测量过程中所不能避免 的。(x)选择较大的测量力,有利于提高测量的精确度与灵敏度。(x)对一被测值进行大量重复测量时其产生的随机误差完全服从正态分布规律。(V)
10、 在实际使用中,量块按级使用时,量块的尺寸为标称尺寸,忽略其_制造误差_;按等使用时,量块的尺寸为实际尺寸,仅忽略了检定时的测量误差。
四问答题
1什么叫互换性?为什么说互换性已成为现代机械制造业中一个普遍遵守原则?列举互换 性应用实例。(至少三个)。
答:(1)互换性就是指机器零件(或部件)相互之间可以代换且能保证使用要求的一种特性。
A、直接测量
E、间接测量
C、绝对测量
D、相对测量
E、非接触测量。
3、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有__BCD
A、指示表的度盘与指针转轴间不同轴所产生的误差属于随机误差。
B测量力大小不一致引起的误差,属随机误差。
C测量被测工件的长度时,环境温度按一定规律变化而产生的测量误差属于系统误差。D测量器具零位不对准时,其测量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E、量块按等使用时,工作尺寸为量块经检定后给出的实际尺寸。
C、量块按级使用比按等使用方便,且测量精度高。
D、量块需送交有关部门定期检定各项精度指标。
6、下列测量值中精度最高的就是__E
A、真值为40mm测得值为40.05mm
E、真值为40mm测得值为40.02mm
C、真值为40mm测得值为39.95mm
(2)因为互换性对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率与增加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互换性已成
为现代机械制造业中一个普遍遵守的原则。
(3)列举应用实例如下:
a自行车的螺钉掉了,买一个相同规格的螺钉装上后就能照常使用。
b、手机的显示屏坏了,买一个相同型号的显示屏装上后就能正常使用。
c、缝纫机的传动带失效了,买一个相同型号的传动带换上后就能照常使用。
d、灯泡坏了,买一个相同的灯泡换上即可。
2按互换程度来分,互换性可分为哪两类?它们有何区别?各适用于什么场合?
答:(1)按互换的程来分,互换性可以完全互换与不完全互换。
(2)其区别就是:a、完全互换就是一批零件或部件在装配时不需分组、挑选、调整与修配,
装配后即能满足预定要求。而不完全互换就是零件加工好后,通过测量将零件按实际尺寸的
D、真值为100mm测得值为99.5mm
E、真值为100m m测得值为100.03mm
7、下列有关标准偏差b的论述中,正确的有_AC
A、c的大小表征了测量值的离散程度。
E、b越大,随机误差分布越集中。
C、b越小,测量精度越高。
D、一定条件下,某台仪器的b值通常为常数。
,1/2
E、多次等精度测量后,其平均值的标准偏bx=b/n。bx=b/n
二、选择题(将下面题目中所有正确的论述选择出来)
1、下列论述正确的有ABD
A、测量误差3往往未知,残余误差丫可知。E、常用残余误差分析法发现变值系统误差。
C、残余误差的代数与应趋于零。
D、当|丫|>3b时,该项误差即为粗大误差。
E、随机误差影响测量正确度,系统误差影响测量精密度。准确度(精确度)
(E应该就是随机误差影响测量精密度,系统误差影响测量正确度。) 2、从高测量精度的目的出发,应选用的测量方法有__ADE
6、 一个完整的测过程应包括—被测对象计量单位测量方法测量精度_四要素。
7、测量器具的分度值就是指相邻两刻线所代表的量值之差。
8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就是指—在允许的误差限内计量器具的被测量值的范围—
9、量块的研合性就是指—量块的一个测量面与另一量块的测量面或另一经精密加工的类似的
平面,通过分子吸力作用而粘合的性能。_
三、填空题。
1、 测量误差按其特性可分为随机、系统、粗大三类。
2、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可归纳为器具、方法、环境,与_人员、
3、 随机误差通常服从正态分布规律。具有以下基本特性:—单峰性对称性 有界性
抵偿性_。
4、 系统误差可用修正法 抵偿法等方法消除。
5、 被测量的真值一般就是不知道的,在实际测量中,常用算术平均值—代替。
(X)
)
)
) (绝对、相对测量:就是否与标准器具比较)
产品的经济性就是由生产成本唯一决定的。(X
保证互换的基本原则就是经济地满足使用要求。(V
直接测量必为绝对测量。(x为减少测量误差,一般不采用间接测量。(V)
为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应尽量选用高等级量块作为基准进行测量。 使用的量块数越多,组合出的尺寸越准确。(x)
大小分为若干组,仅同一组内零件有互换性,组与组之间不能互换。b、当装配精度要求较高时,采用完全互换将使零件制造精度要求提高,加工困难,成本增高;而采用不完全互换,可适当降
为了实现互换性,零件的公差应规定得越小越好。(X)
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标准就是一定要执行的,而推荐性标准执行与否无所谓。
(X)企业标准比国家标准层次低,在标准要求上可稍低于国家标准。 厂外协作件要求不完全互换。(X)
装配时需要调整的零、部件属于不完全互换。(V
优先数系包含基本系列与补充系列,而派生系列一定就是倍数系列。
E、由于测量人员一时疏忽而出现绝对值特大的异常值,属于随机误差。
4、 下列因素中可能引起系统误差的有ABCD
A、游标卡尺测轴径时所产生的阿贝误差。
B光学比较仪的示值误差。
C测量过程中环境温度的随时波动。
D千分尺测微螺杆的螺距误差。
E、测量人员的视差。
5、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有___ABD
A、量块按级使用时,工作尺寸为其标称尺寸,不计量块的制造误差与磨损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