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含解析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含解析

【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熟练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进步的相关史实。

2.让学生理解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的原因以及影响。

【教学重难点】1.交通、通讯工具进步的相关史实。

2.交通、通讯工具进步的原因以及影响。

【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本课首先要熟练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进步的相关史实,充分认识到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然后要深刻理解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变化的原因,高度认识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结构图三、中国近代以来交通运输工具更新的特征(1)从动力上看:人力、畜力―→机械动力。

(2)从技术上看:引进技术―→自制研发。

(3)从城区发展差别上看:城市发展显著,乡村发展缓慢。

(4)从发展对象上看:平民化、普及化的现状明显。

(5)从进程上看:先慢后快。

(6)从类型上看:陆海空工具均出现,从平面交通时代到立体交通时代。

四、通讯工具的变迁的阶段总结(1)清朝末期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普通百姓很少使用。

(2)近代西方交通通讯技术传入中国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也便利了列强进一步侵略中国。

(3)中国现代通讯事业的普及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结果。

近代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又便利了列强进一步侵略中国。

五、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1)列强侵华的需要。

列强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建设。

(2)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

(3)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了中国交通业的发展。

(4)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5)中国政府的政策转变及引导。

(6)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

六、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1)近代交通、通讯工具变化显著。

高中历史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2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课程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二、教学目标三、学情分析1、一般特征:本课的教学对象处于高一下学期的学习阶段,即将成年,思维活跃,对交通有一定的切身体会,掌握本课内容相对容易。

2、起点水平:学生已经了解了清末至今的大致历史,有相关的知识基础。

3、学习动机:学生对与生活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容易产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注意结合实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教材分析本课属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的第二课,讲了近代以来中国交通事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历程,与本单元其他两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变迁》一起描绘了近代社会变迁的图景,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近代社会变迁与外国资本主义之间、与封建保守势力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

从而加深对本单元的认识。

本课内容与洋务运动有密切联系,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内容,巩固之前学过的知识,同时加深对本课内容的认识。

五、教法学法 1、教法:讲授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脉络之后应该配合相关的图片讲解各个阶段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的具体表现,使学生结合图片和历史故事理解本课内容,特别是交通事业发展对近代化产生的影响。

问题探究法:通过讨论材料,认识近代交通事业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图示法:通过图示法引导学生串联本课相关内容 2、学法:(1)小组讨论,分析问题。

(2)结合实际,深入思考。

六、教学重难点重点:近代交通发展的概况和标志性事件 难点:近代交通事业发展对近代化产生的影响 七、板书设计八、教学过程导入师:同学们在放假之后是通过什么交通工具回到学校的?生:...师:对,大家知道,我们参赛选手来自全国的各个地方,可以说有远有近,但是我们还是一天之内就到了芜湖,大家知道我们是怎么到芜湖的吗?生:...师:可以说这些交通工具都非常方便,比走到学校要快得多,那么大家知道我们古代人一般使用什么方式出行吗?生:...【据杜老师建议修正后的对话,导入应该贴近实际,同时最好在结尾和导入有呼应】师:对,在北方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什么?生:...师:在南方呢?生:...师:对,课本上也说了,当时百姓出行多是靠什么?生:步行师:所以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比古代时候强多了,那么这些变化之间经过了哪些过程,近代交通和通讯是怎眼发展起来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优质课教案_2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优质课教案_2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学目标: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重点: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表现难点: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课前自主预习一、交通工具的进步1.铁路(1)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______到__________的铁路。

(2)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__________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上半叶,中国铁路建设____________。

(3)新中国成立后,建成________、______等铁路。

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______________、世界第四位。

(4)新中国在______________方面也有很大进展,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__________,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2.公路(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______等大城市。

随之,外国近代____________传入中国,民国时期____________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2)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在内的山区也通了汽车。

3.水运(1)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______________,打破了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

(2)新中国成立后,由__________________的轮船运输业,获得较快发展,90年代后开始萎缩。

4.航空(1)1909年,旅美华侨_____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____________的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____至____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3)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业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成为世界____________。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1.建国前(1)电报①19世纪70年代,______的电报公司私自把电报线架设到______,建起一个电报机房。

②福建巡抚在______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______________。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教案

课题: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教材简析本教材是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5课,是第14课内容的丰富和延伸,它与第14课、第16课一道构成完整的“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的内涵,是本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主要从近现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来说明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课文分引言和正文两大内容。

引言部分,引用西方史学著作和孙中山的话,强调了交通的发展,尤其是铁路的发展将会对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正文部分以鸦片战争为历史坐标,阐述了中国交通和通讯的变化,间接地介绍了这种变化的原因。

并从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通讯五个方面具体地分析了变化的历程.本课图文并茂,共插入了七幅图,展现了中国铁路和公路交通的发展。

课文中还插有一段“学思之窗"两段“历史纵横”,起着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启迪智慧的作用.本课的教学重点: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表现。

难点: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识记交通工具中火车、汽车、轮船、飞机和通讯工具电报、电话等在中国的出现。

理解近现代中国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原因,及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图片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教材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并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新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三、教学方法.根据本课内容中图片较多,要求学生掌握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发展的特点,针对我校学生的具体学情,本课总的设想是通过图片的展览,配合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当展览的讲解员,对图片的内容和特点进行简单的讲解,并对教材的基本知识进行归纳,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教师充当顾问的角色,进行适时的补充、提问和启发诱导。

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手段来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四、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布置课前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衡茶吉铁路的有关资料.2、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展览的名称,即课题: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5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优秀教学案例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5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优秀教学案例1
3.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五、案例亮点
1.亮点一:情境创设丰富多样
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情景剧等多种形式,创设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演变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直观感受。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
3.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提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演变脉络,明确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在制定教学案例时,我以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发明和创造为背景,结合课程内容,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实际意义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旨在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图片展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加深入地理解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3.教师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查漏补缺,确保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
4.强调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关注学生的知识运用和思维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标版必修2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课标版必修2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优秀教学案例
3.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同时,针对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五、案例亮点
1. 亮点一:情境创设丰富多样
本节课通过展示近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例如,在讲解火车的发展历程时,教师播放了蒸汽火车运行的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近代社会,增强了他们的历史代入感。这种情境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地促进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案例背景:在讲解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过程中,我引入了火车、轮船、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发明和普及,让学生了解这些交通工具如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缩短了距离,促进了地域间的交流。同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交通工具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在讲解通讯工具的进步时,我以电话、电报、无线电通讯等为例,让学生了解这些通讯工具如何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传递方式,提高了通讯效率。同时,我引导学生关注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他们关注时代发展的意识。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 通过展示近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历程相关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火车、轮船、汽车等交通工具的运行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近代社会,增强他们的历史代入感。
3. 创设问题情境,如近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5. 亮点五:作业小结提升能力
教师布置了一项关于近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发展对人类社会影响的短文作业,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分析。这种作业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论证能力。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教案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3)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1)课前同学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2)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3)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2)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难点: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必修1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课型:新课★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ppt与多媒体设备★教学方法:这一课初中已接触了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材分析: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节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第一目"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描述了我国近代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第二目"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则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教材中配有一些史料的图片,教学时要促使学生看图片,思考史料中提出的问题,并要求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梳理出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的23件花团锦簇的旗袍,完美展现出中国女性的典雅与性感,让人印象深刻。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优质课教案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优质课教案

第15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生介绍了近代以我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工具的发展,通讯工具的变迁。

这些内容一方面说明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同时证明了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

由于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建议教师在教中应该充分调动生参与教活动的积极性,激发生的习兴趣,提高生习的效果。

二、教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中国近代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情况;②解中国近代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引用相关历史资料,再现历史,给生以直观的印象,促进生掌握交通工具的发展过程;②设计问题,引导生自主习,探讨交通工具变发展的原因和影响;③从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生思考,提高生的习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习,使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从而得出“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的结论。

三、教重点难点重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四、教过程一、导入新课请生列举他们所知道从古至今的各种交通工具,指出:古代是“南方舟楫,北方马车”,而现在,人们出行方便,自行车、摩托车是最基本的代步工具。

飞机、火车都可以乘坐,私家车越越多。

从而得出结论:从古至今,交通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

由此导入新课。

二、主要问题1.近代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发生了哪些变?2.近代以中国的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了哪些影响?三、探究新课(一)交通工具的发展(1)生自主习:多媒体显示问题:快速阅读教材,归纳近代以中国交通的变情况。

在生自主回答的基础上,列出变情况简表:轮船运输: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萎缩铁路交通:19世纪80年代,唐山—胥各庄铁路;民国以后,进展缓慢;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宝成、兰新铁路;九五期末,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京九铁路)公路交通: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汽车;民国时期,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公路、公路大桥)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1920年,中国民航业拉开了序幕;1949年有52条民航线;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联盟]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案:必修2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相传杨玉环喜食岭南的荔枝,唐玄宗为了防止荔枝在长途运输中变味,于是命令每年飞骑传送,走数千里,马死无数而荔枝原味不变。

这个故事说明古代长途运送新鲜果品之难,不过,现在岭南的荔枝从采摘到西安超市,用不了6个小时。

古今对比,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8第一段和“历史纵横”,归纳我国古代交通的地域特点.
南方舟楫,北方马车;百姓步行!
一、交通的进步
(一)铁路和机车制造
1.晚清的铁路
(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
光绪二年(1876)淞沪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2)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3)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2.民国以后(20世纪上半叶),进展缓慢;
3.新中国建立后
(1)在“一五”期间建成了陕西宝鸡到四川成都的铁路。

“二五”期间又建成了甘肃兰州到新疆乌鲁木齐的铁路,我国人民可以乘坐火车由西北、西南到内地了。

(2)到“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

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3)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彻底竣工并通车。

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一千九百五十六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气候条件最恶劣的高原铁路。

中国铁路建设者破解并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

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新精神。

(4)铁路事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铁路的延伸,而且还表现在火车机车的制造方面。

见教材P69的图片。

火车机车演变:
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
火车机车的变化较大,普遍使用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和磁悬浮列车已经崭露头角。

2007年4月18日,中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正式付诸实施,主要干线开始“时速200公里”的高速运行,中国铁路开启“追风时代”。

阅读P69“学思之窗”,请谈谈,火车机车的不断改进,给国民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解题关键:机车改进对社会的影响
思路引领:从经济、社会生活角度考虑
有利于各地区的物资交流和劳动力流动,促进经济发展;交通便利快捷;机车内部环境舒适,给百姓出行带来方便。

(三)水运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2.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推动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3.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业的发展,逐渐萎缩,有的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四)航空
1.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联系:1903年,美国发明飞机)
2.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3.1949年有52条民航线。

4.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合作探究1】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