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 录取生的经验之谈
【PIVOT海外学子行】学长告诉你,身在MIT,智商再高也会有压力

【PIVOT海外学子行】学长告诉你,身在MIT,智商再高也会有压力关键词Pivot中枢教育海外名校MI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学院性质:私立位置:美国东北部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建校时间:1861年排名:7(U.S.News, 2017)本科:总人数:4,524女生比例:46%录取率:8%研究生:人数:6,852女生比例:34%国际生:2,876录取率:13%开设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商学院、理学院网址:/1. 学习篇1.1 课程设置在MIT,每一个项目都会有自己的课程设置,也都会有自己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每个项目不太一样,多的可能有四、五门,少的也会有两、三门;选修课不同项目也不太一样,有的项目十四、五门,有的项目九、十门就够了。
这些就是博士生期间需要修够的。
需要注意的是,博士生有的需要做RA或者TA,这样的话每学期只能选两大门课,比如说你要上十门课的话,那就需要在5个学期修完。
一周的课程安排的话,如果每学期选了两大门课,那么每门课每周将会上3个小时的课,对应的课下的要求大概是按照9个小时的要求来的,差不多一周选一大门课是需要花12个小时的时间在课程以及课后的巩固和拓展上面。
1.2 教学模式关于教学模式,有老师上的课,比如Lecture;也有助教上的课,比如习题课。
有的课可能会有习题课,习题课也可能会有很多节,每个学生只要选择其中的一节来上就可以。
关于评分标准,正常情况下,一个班大概有一半的学生可以拿到A,绝大多数人都能得到B。
一般对于博士生课程的要求是,总评在B+以上,所以一般A和B都是博士生可以接受的评分。
平心而论,MIT的课还是比较有挑战性的,它需要一定的课下阅读量,或者动手参与一些课程任务,这些工作量还是比较大的。
所以会比较适合那些对自己所学的东西真正热爱、感到很有兴趣、愿意在上面花时间的学生来读。
(学校某建筑物的内部)1.3 师资评价和国内外很多大学一样,老师都是tenure制的,有正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
MIT录取

我把你的留言看了又看,總覺得你跟我以前好像,瘋狂想進MIT的樣子。
所以我打算打一篇文章,看看可不可以提供你一些幫助。
我記得我去年也像你一樣一直在問人這些問題,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強,卻一心一意想進MIT。
我的ACT跟SAT成績普普,托福有到標準以上,然後修了IB的課程。
跟其他申請的人比起來,我覺得並沒有什麼突出的地方,因為大家的成績都是那個水準的程度。
可是,我覺得自己很喜歡科學,而且,很想進MIT。
我高一時來美國,一開始吃了很多苦,因為全年級只有我一個東方人,互動模式上有時候會受到欺負。
為了讓英文變的好一點,我參加足球隊,增加自己跟人說英文的機會,暑假去大學修英文課,哲學課,然後到醫院做志工順練自己口說能力。
以前國中的時候,我最想加入的就是物理社,可是學校唯一的數理相關社團只有數學社,因此我便在十年級下學期開始在數學社活動。
當時的數學社剛成立,數學社唯一的活動就是募款,毫無學術相關的課程。
因此十年級後那個暑假我就邀一個朋友一起設計數學社的活動,課程,及募款的行程。
暑假結束後被選上了社長,然後就帶學生參加學校史上第一個國際36小時的數學競賽,國內AMC,AMIE競賽,設立數學家教的單位,然後經由募款設立了一個給數學傑出學生的獎學金。
當時,我最喜歡瀏覽的網站就是MIT的Admission Blog。
其中有一篇文章是關於MIT建議學生參加的Summer Program。
我當時申請了MIT Minority Enrichment Program,Stanford Mathematics Program,跟Summer Science Program。
其中,SSP,為期時間最長,成立時間有五十年之久,還有許多物理相關的課程,所以我就選擇把我的暑假花在那個Program上。
SSP對我來說是一種震撼,三十五個學生裡面,大家幾乎都是全校第一名,很多人都到實驗室做研究,有些人是全國西洋棋手,有人拿了在十年級就拿IMO銅牌+IChO金牌+世界文學競賽金牌,有些人是LHS(全世界最大的粒子加速器)的研究員…..等。
收到MIT的录取信,留学这条路,我才刚刚启程

收到MIT的录取信,留学这条路,我才刚刚启程(世毕盟学员)院校:清华化工本科GPA:82经历:无实习,无可研,无paper录取:MIT offer回首去年底申请的那三个月,感觉如同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一般。
2015年9月,刚从清华毕业的我正在某国企研究院内读着研究生,过着朝九晚五打卡签到的生活,拿着对研究生而言高额的补助,面前是一条并不繁华但安稳的路。
对于彼时彼刻的我而言,出国读书是一个活了22年从未认真考虑过的事情。
然而,五个月之后,我对着邮箱里MIT的硕士录取信发呆。
1)做出退学出国的决定,考虑有很多。
工作内容、氛围、待遇、发展等等,在此不做详述。
做决定花了一周,其过程漫长而痛苦。
询问过父母,求助过本科班主任和毕设导师,还有几个越洋电话,来自已经出国的本科同学。
其中必须要提的是国曦老湿。
当我从微信上告诉他想退学的时候,老湿直接从遥远的加州打来国际长途,长谈一小时,把出国的各种信息系数告知,知无不言,巨细靡遗。
在之后的申请过程中,老湿对我的帮助更是慷慨无比,无微不至,感人至深,这是后话。
一周的时间是不够把这个决定想明白的,其实到现在再回顾这个决定,也很难讲清楚对错。
然而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完决定之后不要纠结,赶紧心无旁骛地投身到下一阶段的准备中去。
我想要出国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的是学成归国开启事业升职加薪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的脑补画面,然而真正着手准备出国的时候我面对的是GRE 和托福两座大山,红宝书、三千、TPO,还有完全不知为何物的申请文书工作。
递交退学申请时的潇洒和雄心瞬间只剩不到一半。
此时是2015年9月28日,距离我注册的GRE考试时间还有32天,距考托福还有46天,而我连GRE和托福要考什么、满分是多少都不知道,申请工作更是连账号都没注册。
2)绝境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
以前我觉得这是一句不痛不痒的鸡汤,直到我自己亲身经历了一次这样的绝境。
我GRE和托福各考了一次,成绩分别是327(V157+Q170+AW3)和109(L28+R29+W29+S23),与大神们的V160+和托福110+还是有一定差距,不过对于零基础准备一个月的我而言,已经很满意了。
如何才能被MIT录取?看看Quora上点赞数50K+的回答

如何才能被MIT录取?看看Quora上点赞数50K+的回答作为工程科技界的学术领袖,麻省理工学院(MIT)以其世界超一流的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享誉世界。
作为每个学工科的学子心中的梦想殿堂,进入MIT的难度堪比攀登珠穆朗玛峰。
那么,想要成功申请到MIT,一个申请者到底需要做哪些准备呢?来看看一位过来人的肺腑之言吧。
这位MIT的校友并没有讲如何具体的准备MIT的申请,但是他从一所顶尖名校所需要的申请者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出发,告诉大家想要成功申请到MIT:你必须偏执而疯狂的去做一件事,并且要取得成功。
同时,在学习的时候要抵制住一切诱惑,并且积极了寻找他们有益的建议。
“我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两届校友,15年前毕业于MIT的计算机科学专业。
成功申请到MIT仅仅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但并不是终点。
你有可能不会被录取,因为同你竞争的可能会有100个和你条件相似的申请者。
但现在,我要说的,就是如何让你的申请机会最大化。
1. 在一些方面做到世界一流,几乎是所有方面你选择到底做什么其实并不重要,但是要去尝试几件事。
如果你喜欢成为一名业余的摔跤手,那么放手去做吧。
比任何人练习得更多非常明智。
让自己去参与当地,地区性,国家性以及国际性的比赛竞争当中。
成功在于疯狂的去做一件事,这件事是你愿意花费很多时间去做的一件事。
所有顶尖的大学寻找的学生都具备这样一项品质:有动力和毅力成功完成一件疯狂的事。
他们推测的,我认为很正确,就是一个拥有疯狂追求某件事成功的人在接下来的人生中还会如此。
这也作为你写入学申请文书时的素材。
2. 迷恋学校。
我是说,去拥有它。
关掉互联网,除非你学习需要用到的时候再打开。
要远远的达到并超过录取的要求。
学习,深入的学习。
取得非常好的成绩。
在学校里学术上的某些方面做到最好,并且让所有人都知道你擅长的方面。
同时也要帮助他人学习。
和你的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
一直保持注意力,也让自己一直充满活力。
记得一定要关掉电视。
不要忘记努力准备标准化考试!3. 培养良好的写作和人际交往能力。
从上交到MIT PhD,我的2018申请总结(世毕盟教育)

从上交到MIT PhD,我的2018申请总结(世毕盟教育)申·请·总·结↓↓↓突然之间,申请季就这样结束了。
拿到梦校offer之后,仿佛这四年来的努力,申请道路上的焦虑失眠,都已经成为深埋心底的记忆,已经淡然。
感谢一路以来所有人的帮助,尤其是在我迷茫时及时点醒我,让我振作的老师和朋友。
回顾拿到offer的历程,我就分“申请前和“申请时”两部分,挑重点地谈谈。
(由于我是全Ph.D申请,所以只能详细谈谈Ph.D啦)事实上,自己刚进入大学就隐隐有了出国的想法,但还不明确,所以在大一自己只是把成绩稳定住了。
等到大一暑假正式确定想出国后,一直到申请之前,我逐步有了下面的规划和行动:1、尽早考完GT考虑到G和T不同的有效期,我采取先G后T的模式,在不太忙的大二上学期11月份考出了G,在刚刚符合有效期的大三上学期11月份考出了T,很幸运地都是一次拿下。
G和T我分别用了4个月和2个月准备,但都是零碎时间。
我觉得英语考试战线不宜过长,提高准备的效率最关键,背单词要及时滚动复习否则很容易忘,考试前1个月每天都要做题找感觉。
但事实上,英语考试在申请中只是配角,只要过线即可,所以尽量在还不太忙的时候解决掉,会给申请中更主要的环节留下更充裕的时间。
2、科研要尽早在考出G之后,我立刻加入了实验室。
从有利于出国申请的角度,我认为选择实验室主要依据(从高到低):兴趣、导师是否愿意帮助学生、导师声誉。
“兴趣”是研究能做长久的关键(尤其是Ph.D阶段),“导师是否愿意帮助学生”反映其是否会辅导学生思考、积极帮助学生修改论文、愿意帮学生写强推荐信等等,“导师声誉”决定机会的多寡以及推荐信的级别。
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和学长学姐交流获取。
在确定实验室后,我在大二下和学长合作完成了一个课题,在大三上和大三下平均各自完成一项自己独立开展的工作,三项工作均有论文产出,后两项均是一作。
可以说,越早确定实验室,积累的科研经历会越多,但前提是选择到合适的实验室和导师。
MIT申请经验谈:你也能进MIT

MIT申请经验谈:你也能进MIT我是一个高中从台湾来美国念书的学生,平常比较多在深蓝学生论坛的海外版活动(www.student.tw)星期一收到MIT EA入取通知,成了class 2013的一员。
因此在论坛发了一篇感谢朋友们陪伴我的文章,而后被never19问了这个问题:我可以请问一下你觉得你为什么会进吗?例如:SAT高or..奥林匹亚冠军之类的??MIT is my dream school too!---我发现不管是在台湾的学生或在中国的学生都有进MIT一定要Olympiad金牌的观念,有时候更因为自己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而放弃自己MIT的梦想。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单纯的喜爱科学,然后一心一意的想进MIT。
因此我把给never19的回覆贴到CUUS来,希望大家不要退却进MIT的梦,相信自己,勇敢的追求。
------哈啰never19,我把你的留言看了又看,总觉得你跟我以前好像,疯狂想进MIT的样子。
所以我打算打一篇文章,看看可不可以提供你一些帮助。
我记得我去年也像你一样一直在问人这些问题,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强,却一心一意想进MIT。
我的ACT跟SAT成绩普普,托福有到标准以上,然后修了IB的课程。
跟其他申请的人比起来,我觉得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因为大家的成绩都是那个水准的程度。
可是,我觉得自己很喜欢科学,而且,很想进MIT。
我高一时来美国,一开始吃了很多苦,因为全年级只有我一个东方人,互动模式上有时候会受到欺负。
为了让英文变的好一点,我参加足球队,增加自己跟人说英文的机会,暑假去大学修英文课,哲学课,然后到医院做志工顺练自己口说能力。
以前国中的时候,我最想加入的就是物理社,可是学校唯一的数理相关社团只有数学社,因此我便在十年级下学期开始在数学社活动。
当时的数学社刚成立,数学社唯一的活动就是募款,毫无学术相关的课程。
因此十年级后那个暑假我就邀一个朋友一起设计数学社的活动,课程,及募款的行程。
从上海交大到MIT金融学-记我的申请之路(世毕盟学员)

从上海交大到MIT金融学——记我的申请之路从去年此时开始准备语言考试,到如今申请接近尾声,过去一年生活中的重点就是申请。
一路走来,经历过踌躇满志,也曾经怀疑自己。
经历过让人濒临崩溃的等待,也体验过一朝得志的欣喜若狂。
如今,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申请落幕,我得到的是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一次让自己变的更加坚韧的蜕变。
首先,我的申请背景如下:我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学试点班,成绩排名学年前10%,托福109,GRE327+3.5,做过两份银行的实习和一份私募基金的实习。
最后的申请结果是MIT AD,BU AD以及Cornell WL。
相比保研、工作等选择,申请无疑是一项最艰难,最持久的挑战。
在我看来,申请就像一场比拼心力的马拉松。
所以,在漫长的申请季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平稳和乐观的心态。
从准备材料到网申,再到面试,这期间的工作繁复而且每一件都需要时间和精力上的付出。
当周围的同学保研也好,找工作也好,都陆续有了着落后,就更会感到一份心理压力。
所以,保持良好的心态至关重要。
每当我感到苦闷甚至想要放弃的时候,我都会想想自己的理想和未来想要的生活,在心里为自己加油,然后重新调整好心态。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同时,申请不应是闭门造车,而是应该多和其他人交流,收集更多的信息。
不论是在选择学校时还是文书写作时,亦或是准备面试时,获得越多的信息就可以获得越多的思路,得到越多的参考,作出越准确的判断。
比如,多和一起申请的同学交流不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也可以互相给予力量,一起坚持下去。
事实上,一起经历过申请的心路历程,往往可以建立起非常亲密的友谊。
另外,询问学长学姐、和机构老师沟通、浏览留学申请论坛等等,也都可以有很多收获。
做好以上两点之后,剩下的就是按步就班的努力和准备了。
我曾经想过自己DIY申请,但在了解了世毕盟后,我觉得这里的项目很适合我,所以还是选择了咨询机构。
回顾整个申请过程,世毕盟带给我很多帮助和温暖,我很庆幸自己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MIT把我放在了waitlist,最终拿到MIT offer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感觉是一场艰难的持久战终于打赢了

MIT把我放在了waitlist,最终拿到MIT offer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感觉是一场艰难的持久战终于打赢了!(世毕盟学员)一、背景吴心柳北京大学工学院GPA3.6+ 排名2/20国发院经济学双学位GPA3.7+T:110 G:158+170+3.5实习经验:香港安盛保险公司;易观长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二、方向确定从上大学起我就一直在纠结之后到底要干什么。
我很喜欢数学和物理,工学院这个志愿也是自己主动填报的(虽然是最后一个志愿)。
但作为北大的工科生,总感觉不论是外界的了解和评价,还是课程设置,北大工院似乎都敌不过隔壁,毕竟那一整所大学就是个工学院。
况且进入大学之后我也逐渐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做科研,反而更喜欢更多地接触这个社会、和人打交道。
在大二上学期,父亲跟我说了一个叫做“金融工程”的概念,似乎是一个结合了金融和理工科知识的交叉学科。
一番纠结后我终于下定决心要转金融。
虽然直到现在我仍然不能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喜欢金工,但至少并不厌烦。
三、成绩我的成绩一直都算不错,我也觉得这是一个决定申请结果好坏的重要因素。
大一大二的时候,我都会提前在假期先看一看下学期要学的重要课程,主要是数学课,比如微积分、概率统计。
课后我也会把教科书后的习题都过一遍,虽然不是每一题都会做,但是至少会做到思路清晰。
我觉得这个学习方式很适合低年级的学生们,因为都是基础课,毕竟需要一些练习来熟悉概念和套路。
到了大三下之后,由于课程更加专业化,我又有了实习,再加上自己也没有原来那么大的动力,所以我并没有继续像原先一样的认真态度。
成绩虽然有一点下滑,但是由于低年级打下的坚实基础,最后还是稳定在系里第二。
这也告诉我一个重要的事实:低年级的时候要把成绩基础打好,因为谁也不知道大学的四年会发生什么,有一个好的基础才能在后面事情多的时候能够给自己的成绩更大的“下滑空间”,让心态也更放松。
当然,如果能保证不下滑是更好的啦。
四、英语考试关于英语考试的准备我也开始得比较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段经历,一纸offer,一个开始——必须记录的一段旅程一直想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段也许很多人看起来不太平凡的经历,只是一直都找不到合适的词,或许是这段经历带给我的感触实在太多,以至于当我真真实实地交完了学校的deposit之后,仍然有种不太真实的感觉。
于是写下这篇文章,回头看看,自己曾经走过的路。
我想我真的只是一个平凡的人,经历过考GT失败,经历过参加比赛失败,经历过GPA一个学期掉0.3……事实上,我和所有大学生一样,曾经因为失败和打击,妄自菲薄,失去信心和动力。
但是,也许和许多人不一样的是,我从来不放弃尝试。
GMAT 3次,托福3次(其中一次是ETS的原因导致成绩不完整),比赛和实习无数次……所有的这些尝试,最终形成了那一纸resume,看起来似乎很轻,却是这几年里最为有分量的东西之一。
是的,当你决定了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以后,无论怎样跌倒,也要记得咬咬牙继续前行,因为,再伟大的梦想也挡不住最愚蠢的坚持!很多人总是很困惑,什么时候开始准备呢?我的答案是:永远不要以为你开始的够早,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总有人比你准备得早准备的充分。
比如,在茫茫的考研大军里,为什么总有一些二流甚至三流学校的学生考得比一流学校的学生好?没错,他们就是那些从大一刚进校,就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坚持不懈地努力的那一帮人。
他们或许没有一流学校学生的出身,没有有影响力的教授推荐,但是他们懂得笨鸟先飞的道理。
所以,不要等到他们已经飞得比你高的时候才追悔当初为什么没有更早准备。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样东西,你花多少钱都买不到,那就是时间。
那么,低年级的同学们,应该准备些什么呢?可不要以为只能考试。
GT, GPA,只是申请中的一小部分,请你从现在开始,就把你的眼界放开,做一切能够锻炼你能力提升你背景的事情!不要说什么没有机会,机会是自己创造的。
比如,我大一的时候,在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参加了某公司举办的营销大赛,然后去了北京参加全国总决赛。
这就是我说的,任何机会都要去尝试,即便也许看起来你没有机会,但事实是,你不尝试才是完全没有机会,你一旦尝试了,就有成功的几率。
当然,在做之前,你最好给自己一个规划,这个学期,你要完成什么目标,考什么考试,参加什么比赛,去什么公司实习……不过,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你确定了以后想读的专业方向并且明白什么东西最能提高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的。
这就是我下面要谈的两个问题了。
如何确定自己适合读什么专业?好吧,这个真的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我可以谈谈几个我相对熟悉的专业。
金融硕士,这个是我自己申请的专业(注意:不是金融工程)。
如果你想读金融,你必须保证以下两点:一是你对金融有一定热情,你认为复杂的数据处理和充满热情的与客户交谈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这里仅仅是我所理解的从事金融工作的一小部分特征);二是你不畏惧挑战,能承受高强度的工作压力,积极乐观地面对各种人生中的跌宕起伏。
我不能说这是从事金融工作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全部条件,但是至少我可以说,缺乏了任何一个,你都可能会在这个行业里感觉到加倍的辛苦和负担。
相反的,如果你具备了这两点,至少你是拿到了这个行业的敲门砖,我想金融会是一个能让你人生变得丰富精彩的行业!会计硕士,这个是我原本也考虑申请的专业,它吸引我的地方是它本身在美国比金融专业更有就业竞争力的一个专业。
我想一方面是,会计行业的需求量很大,另一方面也许是这种需要细心耐心和技巧的行业,美国人不如中国人做的好。
不管什么原因,好就业我想还是能吸引很大一部分人吧,毕竟大多数人都希望出去“镀金”之后能在当地尽快将投资赚回来的。
BTW,最终有了金融的offer之后我就没有申会计了,不知道为啥,对会计无爱。
营销硕士,这是另一个我有些感兴趣的专业,我其实觉得自己还是挺 persuasive和convincing的,而且特别喜欢和人打交道。
我想这些都是营销行业的人才所需要具备的品质。
但,人总是要做一些取舍的。
营销和金融里,我果断舍营销取金融了。
不要问我为什么,因为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其他专业,没有做过很多了解,所以就不在这里班门弄斧了。
总之一句话,你喜欢什么,你适合什么,就选择什么。
如果对专业不甚了解,就找一个专业人士聊聊,对你会很有帮助的。
下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经历最能够提高专业能力?曾经我也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菜鸟,只知道参加各种business related的比赛和实习,以为商科经历=金融经历。
事实证明完全不是这样。
也因此做了很多可做可不做的事情。
最后在去年7月和我的顾问签了合同之后,还不得不去补了两个实习。
这也是为什么我没有什么牛实习的原因。
当我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申请那些大牛公司的暑期实习了。
于是,就形成了没有牛实习只好用很多实习来弥补的状况。
我认为在金融硕士申请过程中,工作经验>实习经验>文书/面试/实践经验。
当然这个作用大小的对比不是绝对的,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工作和实习经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你有大牛工作和实习经历,那么文书、实践甚至面试的不足,都可以相对抵消。
所谓的大牛,在金融领域很明显就是某些国际知名的投行了。
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那么你不得不承认,你还没有牛到可以不好好参加实践活动、不好好准备文书和面试。
反过来,如果有好好将实践活动、文书和面试准备好,形成一个很有竞争力很unique的申请package,那么尽管没有大牛工作和实习经历一样能够进大牛学校。
我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只是所谓的unique,事实上是建立在符合你个性和特质的申请策略上的。
必须承认的是,我的顾问给我确定的申请策略是非常正确的。
最后我想谈下中介的问题。
这个问题事实上在CD上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经常来CD的人恐怕很有感触,那就是中介都是坑爹,因为CD事实上本身就是一个更多给DIY的孩子们讨论和信息分享的地方。
就像我曾经回帖时候说的那样,CD 上的很多东西是带有偏向性和主观性的,不仅仅是中介一个问题,还有许多对学校的认识,包括对专业和项目的评价等等。
我认为,大家需要一个冷静的脑袋去辨别和判断。
比如,对于选校和选专业的问题,我一般不在CD上让大家投票,而是去仔细调查每个学校的课程设置,联系各个项目的毕业或在读学生,再结合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最适合的自己最喜欢的学校和专业。
对于中介的问题,我也是这么做的。
尽管CD上对中介的吐槽屡见不鲜,我一直抱有的态度是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也是为什么我要走访多家中介的原因(用FDG的话说,这是调戏)。
我很清楚自己缺乏的是什么,作为一个非金融专业且缺乏金融专业深入工作经验的应届生来讲,我最大的三个缺陷是:一,信息渠道不通畅,不了解学校和专业的偏好,对各个学校的招生情况没有准确的信息来源;二,缺乏很专业的技能,尽管学过很多金融专业课,也做过相关实习,但金融领域我只是一个入门者,很难让学校相信我在这个领域已经有深刻的认识以及长远的发展;三,思维固化,特别是中国式的思维,和美国文化差距较大,直接导致对方可能认为我不适合在美国发展。
这三点是我必须要弥补的。
但是在我走访多家中介的过程中,没有人分析过我这些问题并给出可能的解决方法,而是仅仅盯住我的GT, GPA和排名,然后给出一个粗略的判断,认为我应该冲TOP30或者TOP30-60(确实不同中介给的定位相差甚远)。
而我跟我的顾问联系的时候,她恰恰就是这么给我分析的(说实话,她看人好准啊)。
她不会夸夸其谈地说TOP30没问题,也不会疯狂打击我说TOP30不可能,她只是很实诚地说我存在这些问题,而作为一个咨询公司,他们就是利用自己在美国Top School同类专业的教育背景, 同领域的工作经验,以及对留学申请的深入了解来帮助申请者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冲刺dream school的。
我很清楚,这就是我想要的,也就是说,给我规划申请策略,从金融专业角度帮助写文书,甚至面试指导的人,应该就是这样一个能够挖掘你的优劣势,然后能有针对性地适当放大你的优点,弥补你的缺点的人。
而针对学校的特点来tailor的文书和根据interview来tailor的面试答案也让我真正感觉到专业与非专业的差距。
我不想评价大家吐槽的那些中介,因为我自己基本都去了解过,也知道现实情况是多么坑爹,但我想现在正在考虑这些事情的同学们,首先应该做的,不是直接去问该不该找中介,而是应该好好分析一下自己的优劣势,明白自己需要补足的是什么,自己哪方面是最需要帮助的。
想清楚了,再去找适合自己的机构或者中介。
盲目地听从其他人不一定正确的想法,对自己不会有任何好处。
客观地说,DIY或者找机构找中介,都不能保证你能申请到名校,像很多人说的那样,申请其实还看缘分的。
但是,你可以做的是把自己的申请package包装到最好,无论利用什么方法和资源,这样如果机会到了,你也就能够抓住。
总的来说,我认为自己录取到MIT,真的是一种意料之外的惊喜,但回头看看,也许已经在情理之中了。
我对申请的每一步每个准备,都不曾有过任何的侥幸心理,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
就像我曾经在日志里提到的,即便我最后结果没有想象的好,我想也一定不会差,并且上帝能够看到我做的任何付出和努力,他一定会指引我,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Follow excellence, and success will chase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