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词类活用复习专题资料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2023高考文言文阅读“词类活用”专项复习(词类活用+方法指导+专项练习)

高中语文2023高考文言文阅读“词类活用”专项复习(词类活用+方法指导+专项练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复习(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这在文言文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

(驻军)(《烛之武退秦师》)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口技》)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云青青兮欲雨。

(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④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衣冠而见之。

(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⑤文言文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攻下;向东进军)(《前赤壁赋》)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某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中山狼传》)例: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使……下)(《李愬雪夜入蔡州》)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做宾客)(《伤仲永》)例: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把……当做仇人)(《大铁锥传》)4.名词活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的很少见。

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我们注意。

(1)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

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例: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

(在路上)(《宋定伯捉鬼》)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在朝廷上)(《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高考复习之词类活用

高考复习之词类活用

四、名词作状语 4.表动作行为的方位和地点 ①上食埃土(向上) ②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 5.表动作行为的态度 ①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五、使动用法 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 思,动作由宾语发出。 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②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③拔剑撞而破之
六、意动用法 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谓语 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 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 ②群臣怪之
词类活用是在具体语言环 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 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 的语法功能的语言现象。
一、名词作动词 1.名词+名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 ②晋军函陵(驻扎) ③籍吏民,封府库(登记) 2.名词+补语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 ②刑于寡妻(做榜样)
一、名词作动词 3.副词/能愿动词+名词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 ②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③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4.名词+代词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命名)
七、为动用法 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 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②等死,死国可乎? 八、数词的活用 1.数词作动词 ①六王毕,四海一 (统一) 2.意动用法 ①一死生为虚诞(把……当作一样)
三、动词、形容词作名词 1.动词、形容词处在主语、宾语位置 ①此亡秦之续耳(后续者) ②群贤毕至(贤士) 2.其/之+动词、形容词 ①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 ②燕赵之收藏(收藏的珍宝) ③共其乏困 (缺少的东西) ④秦孝公据肴函之固(坚固状态 ①常以身翼蔽之(像翅膀一样) 2.表动作行为涉及的工具和方式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 3.表动作行为的时间 ①则刘病日笃(一天天地)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
(2)名词活用为状语 (3)名词的使动/意动用法
类 活 用
动词
(1)动词活用为名词 (2)使动用法/为动用法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
(1)数词活用为动词 数词
(2)数词活用为形容词
(3) 数词活用为名词
名词的活用
例: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活用为
B.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 表示动作、行为特征、状态。
• 1.席卷天下。(《过秦论》) (席子——像卷席子那样) • 2.包举宇内。(《过秦论》) (包裹——像包包裹那样) 3.囊括四海。(《过秦论》) (口袋——像装口袋那样) • 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像云一样)(回声——像回声一样) (影子——像影子一样)
名词带宾语,就是“觉得宾语是什么”,是 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 示的人或事物。翻译成“以……为……”或 “认为……是……”或“把……当作……”。 那么这个名词就是意动用法。
动词的活用
三(1)动词活用为名词(比较)
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
主语
(名词、代词)
主语
(动词、代词)
+ 谓语 + 宾语
当作
名词
吾从而师


把他当作老师
形容词 吾妻之美
认为
我者
认为我美
意动用法
动词谓语对于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 的意思的叫做意动用法。 结构方式: 【动+宾】=【以】+宾+【为】+动 译为:“以……为……”、“认 为……是……”、“把……当作……”
滕公认为其言出众不 意动用法(形容词) 凡,其貌壮美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汇总(共八类)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词类活用汇总(共八类)

高考语文文言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宾语籍吏民,封府库。

(登记)(《鸿门宴》)(2)副词做状语+名词江水又东。

(向东流)(《水经注江水》)(3)能愿动词+名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渡水)(《劝学》)(4)名词+补语沛公军霸上。

(驻扎)(《鸿门宴》)(5)名词充当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恭敬对待)(《赤壁之战》)(6)叙述句的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做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开花)(《采草药》)(7)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来之所敢知。

(做)(《答司马谏议书》)(8)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权,然后知轻重。

(权衡)(《孟子·梁惠王上》)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一般不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①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说……短处)(《屈原列传》)②亲贤臣,远小人。

(亲近。

疏远)(《出师表》)③素善留侯张良。

(与……友善)(《鸿门宴》)④峨大冠、拖长绅者。

(高戴)(《卖柑者言》)⑤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看重。

轻视)(《论贵粟疏》)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尊敬)(《廉颇蔺相如列传》)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1)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它一般位于句子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

①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达的人)(《游褒禅山记》)②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产的东西。

收入的东西)(《捕蛇者说》③惧有伏焉。

(埋伏的军队)(《曹刿论战》④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拥有的东西)(《捕蛇者说》)(2)和动词活用为名词一样,活用为名词的形容问般位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子,“之”字或数词。

新高考高三文言文复习——词类活用

新高考高三文言文复习——词类活用

新高考高三文言文复习——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作状语(1)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日:每天)(《劝学》)(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夜:在夜里)(《鸿门宴》)(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一天天月:一月月)(《六国论》)(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下:向下)(《劝学》)(5)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南:向南,西:向西)(《过秦论》)(6)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西:向西东:向东)(《赤壁赋》)规律①: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

(1)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亲手)(《项脊轩志》(2)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船:用船)(《黔之驴》)(3)相如廷叱之。

(廷:在朝堂上)(《廉颇蔺相如列传》)(4)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鸿门宴》)(5)吾得兄事之。

(兄:像对待兄长一样)(《鸿门宴》)(6)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狗一样)(《狼》)(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当面)(《邹忌讽齐王纳谏》)(8)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用箕畚)《愚公移山》规律②: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是用作动词的主语的,就应该是用作状语。

2.名词用作动词小练: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名词,并解释之。

最后总结规律。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游泳)(《劝学》)(2)左右欲刃相如。

(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3)沛公欲王关中。

(王:为王、称王)(《鸿门宴》)(4)范增数目项王。

(目:使眼色)(《鸿门宴》)(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齐桓晋文之事》)(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保佑)(《曹刿论战》)(7)江水又东(东:向东流)(《水经注》规律①:助动词(能、欲、敢、肯等)或副词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种植)(《寡人之于国也》)(2)以故其后名之曰:(名:取名)(《游褒禅山记》)(3)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攻占;东:向东进军)(《赤壁赋》)(4)今王鼓乐于此(鼓乐:击鼓奏乐)(《孟子》)(5)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樵:砍柴)(《赤壁赋》)规律②: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课件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课件

• 3.项伯杀人,臣活之/沛公旦日从百余 骑来见项王
( 活,使……存活;从,使……跟从)
4.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击退)
•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高考题
• 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 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译文: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 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 要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 批评并且赶走了他。“道”:在路上(名词 作状语);“退”:让……退下(使动用 法)。
君子不齿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齿,谈论,提及 王,称王
4.名+补语(介词结构)
•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风”是名词,后面带介词结构“乎 舞雩”,活用为动词,是“吹风”的意思。 名词“舍”带介词结构“于其址”,活用 为动词,是“筑房子”的意思。
5.能愿动词+名词 (“能”“可”“足”“欲”等)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①孟尝君客我。 • 答案: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 答案:况且我和你在江岸沙洲上捕鱼、打柴,把 鱼虾当成伴侣,把鹿看作朋友。
• ③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 肉之。
• 答案: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 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
衣”“封”“树” :名词活用为动词。
(三).名词活用为使动
• 名词+宾语(名词/代词),主语使宾语 怎样,由宾语发出动作。
• 例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王之”就是“使他为王”) • 例2: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

高考词类活用复习

高考词类活用复习

找出下列活用了的词,并加以解释 1.左右欲刃相如 2.一狼洞其中 3.天雨墙坏 4.君将哀而生之乎 5.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6.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7.破,必北还 8.惧有伏焉 9.项伯杀人,臣活之 10.采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11.素善留候张良 1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13. 则耻师焉。 14. 填然鼓之 15.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规律四:名词前后用“而”与动词连接, 这个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11、渔樵于江渚之上。 12、而此独以钟名。(《石钟山 记》)
规律五:名词前后用介宾结构,这个名词 活用作动词。
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
1、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2、驴不胜怒,蹄之。 3、五十者可以衣帛。 4、道海安、如皋。 5、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规律二: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 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的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1、天下云集响应 2、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6、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 灭

6、尉果笞广 将尉果然用竹板打吴广。 7、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转过身去看看柴堆后面,只见另一只狼正 在柴堆里打洞。 8、用讫再火令药熔 用完再用火烤一下,让松脂、蜡等熔化。 9、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云层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动荡啊, 升起迷蒙的烟雾。
名词的活用
1、素善留侯张良 2、。 1、谨拜表以闻 。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3、义不赂秦。 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5、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6、火尚足以明也 7、函梁君臣之首。
8、不能容于远近 。 9、仓皇东出。 负而前驱。 10、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1、成以其小,劣之 。 12、一夫夜呼 13、微风鼓浪。 14、事不目见耳闻。

高考复习专题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词类活用

高考复习专题文言文阅读之文言词类活用

七、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指的是用作谓语中心语的 动词(或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等) 表示主语使宾语产生这个动作行为(或 具有这个性质、状态),即表示“主语 使宾语怎么样”或“主语使宾语成为什 么”。
例如: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生:使(之)生。
可用图示为:
具备
谓 语中心 语 使 宾语
7.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例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 廉颇 蔺相如列传》) [ 译文 : 终于在朝廷上召见相如 , 完成礼节后把他送 回赵国。]
三、动词活用作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表示某 种动作行为的人和事物 。
例如: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孟子》) 入:国内。 出:国外。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 死而无遗憾矣。(《孟子· 梁惠王上》) 生:活着的人。 死:死去的人。 (3)战不善。(《六国论》)
战:打仗的事情,仗。
四、形容词用作名词:
形容词用作名词,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 人或物,一般处于主语、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 有“其”“之”等字或数词。
风: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
“吹风”。
衣: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
“穿”。
1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憾也(同上)
17、其曲中规(《劝 学》) 18、且夫我尝闻少仲尼 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秋 水》)
生、死:动词活用作名词,
意为“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曲: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
为“弯曲的弧度”。
少、轻:形容词的意动用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中,形容词后带宾语,并表示使宾语 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 态。
例如: (1)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老子》) [译文:古代善于行道的人,不是用道去使老百姓聪明,而 是用道使他们愚蠢。] (2)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 《船泊瓜州》) [译文:春风又使江南的大地变绿了。] (3)市中游侠儿得佳者龙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蒲松 龄《促织》) [译文:集市上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笼子养 起来,使它的价值昂贵,囤积起来当作珍贵的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其规律是:(1)后跟作宾语的名词(名词+名词<非并列或偏正关系>//名词+代词——之、尔、汝等)。

如“范增数目.项王”,可译为“用眼睛示意”;“驴不胜怒,蹄.之”可译为“用蹄子踢”。

(2)后带补语的名词(名词+名词<非并列或偏正关系>//名词+介宾结构)。

如“沛公军.<霸上>”,可译为“驻札”;“秦伐韩,军.于阏与”,可解释为“驻扎”。

(3)前有状语的名词(副词或介宾结构或助词+名词——副词“不”、“弗”、“已”、“遂”等)。

如“秦师[遂]东.”,意“向东进发”;“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释为“赐福”;“而此独以钟名.,何哉?”释为“命名”。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释为“称王”。

(4)前有能愿动词(能、可、愿、应、宜、当、欲……)的名词。

如“非能水.也”,可译为“游泳”。

(5)前有结构助词“所”的名词。

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应译为“捕捞”。

(6)后跟(解释为“的人”的)“者”字的名词。

如“门.者故不入”,解释为“看门”。

(7)同一个名词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词既非叠词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

那么其中一个作动词用。

如“春风风.人”,应译为“吹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要译作“从事”或“干”。

(8)名词与动词之间用连词“而”、“以”、“且”连接,表示动作的。

如“进城梯.而下之”,即“架梯”;“儿涕.而去”,释为“流泪”。

(9)句中无其它任何可以充当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

如“诸越则桃李冬实.”,应解释为“结果实”。

【解释作动词的名词的方法】(1)替代式,以相应的动词替代。

如:①朝服.衣冠。

(穿戴)②赵王鼓.瑟。

(弹奏)(2)“动+名”式,在这个名词前加上相应的动词。

如:①遂命酒.。

(摆酒)②歌.以赠之。

(写歌)(3)“名+动”式,在这个名词后加上相应的动词。

如:怀.其璧,从径道亡。

(怀藏)(4)“介+名+动”式,在这个名词前加上相应的介词,在这个名词后加上有关的动词。

如: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以瓮作,用绳系)②范增数目.项王。

(用眼示意)【注意点】(1)两个名词连用,究竟哪一个作动词,要看上下文的具体情况。

如:①令赵王为秦王鼓.瑟。

(《廉颇蔺相如列传》)此句上文有“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的内容,故此句必是“瑟”前的“鼓”作动词“弹奏”解,前后形成动宾结构。

②噌吰如钟鼓.不绝。

(《石钟山记》)此句是苏轼实地考察,发现水波进入石穴罅,发出“如钟”的声音,以此来否定“敲击说”的,故是后面的“鼓”作动词“敲”解。

(2)是用“替代式”还是用“名+动”式,也要看上下文的文意来确定。

如:①怀.其璧,从径道亡。

(怀揣)(《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藏”还是“怀藏”?上文写到“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于是设计,要求再“斋戒五日”后“乃敢上璧”,蔺相如是“使其从者衣褐”,单身独人偷偷走的,当然不可能带用以藏璧的行李,故只能是“怀藏”。

②左右欲刃.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刃”是“杀”还是“用刀杀”?上文是秦王不肯按相如要求击缻,相如决定“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在这危急之时,秦王的左右急的是立即制服相如,当然是想立即上去杀死相如以保护秦王,怎么可能在心里盘算是用什么武器,故尽管“刃”是与刀相关的,但这里不必译成“用刀杀”。

(3)“名作动”中第四种“把……当作”(“介+名+动”式)与意动用法的区别:“名作动”中“把……当作/看作”是“把自己(这名词)当作/看作”,如: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把瓮当作);意动用法是“把宾语看成/当作什么”。

如:“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即为“把(之)当作老师”。

2.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除表示时间、地点的名词可直接作状语外,一般名词只有与介词组合成介宾短语,才能一起用在谓语之前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各种名词直接作状语的现象十分普遍。

如果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这种现象,其实这个作状语的名词,此时已活用为以这个名词为宾语的介宾短语,只是介词不出现而已。

因此,当用现代汉语去对译这种”名词”时,应把它当作介宾短语处理。

这种活用类型、作用及译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表示比况,表示动作行动的特征和状态,可译为“像……似的”。

如“其一[犬]坐于前”,应译为“像狗似的”;“[斗]折[蛇]行”,应译为“像北斗一样”、“像蛇一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译为“像灰一样”,“像烟一样”;“常以身[翼]蔽沛公”,译为“像鸟翅膀似的”。

(2)表示对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可译为“像对待……一样”或“把……当作……”或“按照……”。

如“吾得[兄]事之”,译为“像对待哥哥一样”或“把他当作哥哥”。

(3)表示动作行动的工具,可译为“用(按照)……”。

如“[箕畚]运于勃海之尾”,应译作“用畚箕”;“失期,[法]当斩”,应译为“按照法令”;“好事者[船]载以入”,应译为“用船”。

(4)表示动作行动的处所,可译为“在……(上)”或“向……”或“从……”等。

如“童子[隅]坐而执烛”,应译为“在墙角”;“卒[廷]见相如”,应译为“在朝廷(上)”。

(5)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时间。

在动词谓语前,通常译为“每……”,如“[日]积[月]累”,应译为“每天”、“每月”。

在形容词谓语前,一般译为“一……比……”或“一……地”。

如“[日]新[月]异”,应译作“一天比一天”或“一月月地”等。

(6)方位名词作状语,表趋向,可译为“向(朝/往)……”或“在……”,如“孔雀[东南]飞”,应译为“向东南”;“[外]结孙权,[内]修政理”(《隆中对》),译为“在外”、“在内”。

【解释作状语的名词的方法】(1)“介+名”式,在这名词前加上有关的介词。

如:顺水东流而行。

(《秋水》)向东。

(2)“动+名”式,在这名词前加上有关的动词。

如:余自齐安舟行至临汝。

乘船。

(3)“名+名”式,重复此名词。

如:小鸟时来啄食。

(《项脊轩志》)时时。

【注意点】(1)有时粗看是名词用在动词前,但实际后面的那个动词是作名词用的,前面的名词就不应视为“名作状”。

如:悉埋于地,解其棕缚.。

(《病梅馆记》)“缚”是“解”的宾语,是名词,故“棕”就是“缚”的定语,译为“解开那棕绳捆绑的束缚”。

(2)有时名词用在名词前,实际上后面的名词作动词了,那前面的名词就是名作状了。

如: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指南录>后序》)“歌”是“唱歌”,“楚”应是名作状“用楚语”。

(3)可以两个名词甚至三个名词作同一动词的状语。

如:道中手自....钞录。

(《<指南录>后序》)“道中”“手”“自”都作“钞录”的状语,译为“在路途中亲自动手抄录”。

(4)不要将主谓结构作为“名作状”。

如:身.死国.灭。

(《屈原列传》)此句写楚怀王“人死了国灭了”,不要误将“身”“国”当作状语。

(5)不要把动词前的用作动词的名词当作用如状语。

如《促织》中“笼.归,举家庆贺”的“笼”是名词,“归”是动词,与名词作状语的结构相同。

但在这里“笼”、“归”都是作为谓语,是表示主语的两个连续的动态。

“笼”活用如动词,而不是修饰动词“归”作状语成分。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参见后面“动词的特殊用法”。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参见后面“动词的特殊用法”。

)1.形容词作名词。

用该形容词去代替与此词性质、状态、特征有关的人物或事物。

(1)处于句中主语位置的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名词。

如“圣.益圣,愚.益愚”,解释为“圣人”和“愚人”。

(2)处在句中宾语位置的形容词,一般也活用为名词。

如“瑜等率轻锐..继其后”,解释为“轻锐的部队”;“避实.击虚.”,解释为“有实力的地方”、“虚弱的地方”。

(3)“其(之)+形容词”。

如“不知其浅深..”,应译为“深度”(“浅”不表意);)“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作“贤能的品德”解。

(4)用在数词后用作名词。

例如:“四美.俱,二难并。

”(《滕王阁序》)指美时、美景、美情、美事。

【解释作名词的形容词的方法】(1)“形+名”式,形容词后加一个有关事物的名词。

如“贤”解释为“贤能的品德”;(2)替代式,用一相关的词来替换活用的形容词。

如“旧”以“老交情”替代。

2.形容词作动词。

(1)后面带有宾语而本身又非使动用法的形容词。

如“天下苦.秦久矣”,解释为“痛恨”;“尔安敢轻.吴射”,解释为“轻视”;“京中有善.口技者”,解释为“擅长”。

(2)放在“所”字后面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如:①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论贵粟疏》) “贵”、“尊”都是“看重”的意思;“贱”、“卑”的意思都是“轻视”。

②“将略平生非所长.”,应译为“擅长”。

(3)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或副词后面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如:“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是“逼迫”的意思。

(4)放在“之”、“我”“其”等代词前面的形容词,也活用为动词。

如:“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冯婉贞》),是“远离”的意思;“稍出近.之”,解释为“靠近”。

(5)形容词用“而”与动词并列,充当连动谓语,用作动词。

如:“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嘻”原是表示惊怒声的象声形容词,这里用“而”与动词“视”连接,作连动谓语,“发出惊怒的声音”。

【解释作动词的形容词的方法】(1)“动+形”式,在形容词前加动词,如“轻身”的“轻”作“看轻”解;(2)替代式,根据文意换一个相应的动词。

如“私臣”的“私”,译为“偏爱”。

【注意点】“令五人者得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五人墓碑记》)。

“老”带补语“于户牖之下”,用作动词,“老”解释为“老死”。

因为形容词作谓语时同样可带补语,所以不能肯定所有带补语的形容词都用作动词。

遇到这种情况,只有认真推敲文意,才能正确地解答。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参见后面“动词的特殊用法”。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参见后面“动词的特殊用法”。

)1.动词作名词指用某个动词去代替与该动作行为有关的人物或事物的活用现象。

(1)处于句中主语位置的动词。

如“吾射.不亦精乎”,应释为“射术”,即“射箭的技术”。

(2)处于句中宾语位置的动词(动词+动词//介词+动词)。

如“设酒杀鸡作食.”,解释为“食品”;“惧有伏.焉”,解释为“伏兵”;“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解释为“奔马”。

(3)“其(之)+动词”。

“其(之)”起限定作用。

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解释为“到达那里的人”;“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解释为“收藏、经营的财宝”。

【注意点】从动词出现的环境来判断。

动词用作名词常出现在并列结构之中。

例如:(1)两个同义的词联合组成并列结构。

如《屈原列传》:“谗谄之蔽明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