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二历史选修1教案(人教版):9.3《百日维新》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教案

第3课百日维新教案★课标要求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识记康有为两次上书,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组织保国会,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掌握百日维新的开始的标志和基本内容。

2、理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分析百日维新的进步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探究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列表归纳和问题探究维新变法的内容,进行材料收集和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要求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巨大进步。

2、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

难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走到历史前台,在中国资产阶级远未成熟的时候,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

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进入政治实践阶段。

【讲述内容】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维新派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是思想舆论准备,目的是为了把其政治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改良。

19世纪末,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在哪里?1、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加深【合作探究】1: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背景有哪些?(1)外因: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增大资本输出,加剧了殖民掠夺。

(根本原因)(2)内因: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助长了列强的侵华野心。

(直接原因)①1897年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③法国租借广州湾;④英国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第3课《百日维新》优秀教学案例
2.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所选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其历史分析能力。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其历史表达和交流能力。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讨论,分享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理解百日维新。
2.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和总结,强调百日维新的重要性和影响,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崇敬之情,使其学会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
3.培养学生对改革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勇敢担当,使其学会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4.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问题,提高其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策略
针对这一内容,本教学案例将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要求,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百日维新的历史背景、时间、过程及结果,掌握其主要内容和影响。
2.了解百日维新中的主要历史人物,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并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和贡献。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探讨百日维新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利用小组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其历史表达和交流能力。
4.教师对小组合作的过程进行观察和指导,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帮助,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百日维新的历史事件进行反思,思考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培养其历史批判性思维。
2.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提高其自主学习和改进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3《百日维新》参考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9.3《百日维新》参考教案

第3课百日维新A课程目标: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B教学目标C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保国会及百日维新的基本内容。

难点:保国会及戊戌变法的性质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走到历史前台,在中国资产阶级远未成熟的时候,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

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进入政治实践阶段。

【讲述内容】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维新派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是思想舆论准备,目的是为了把其政治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改良。

19世纪末,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在哪里?1、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加深①1897年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②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③法国租借广州湾;④英国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2)维新派极力宣传变法,并得到光绪帝的支持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全国人民反对,康有为从广东赶到北京后,再次给皇帝上书(第五书)再次强调变法的紧迫感,重要性。

上书仍未直接到光绪皇帝手中,但其内容痛切,在大小官员中辗转传抄,引起强烈反响。

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发表——光绪看到了。

准备召见,囿于非四品以上的官员不得召见的祖制,遂改令递送条陈,并下令:对康有为的条陈要随到随送,不得阻拦扣压。

——维新派得到了皇帝的直接支持。

2、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表现(1)康有为上清帝第五、第六书痛陈变法。

高二历史学案 第3课 百日维新 (人教版选修1)

高二历史学案 第3课 百日维新 (人教版选修1)

第3课百日维新学案(人教版选修1)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识记:光绪帝变法的内容。

理解:分析维新运动发展的原因和政治实践。

运用:结合维新变法的内容评价光绪帝变法。

二、预习内容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德国借口两名传教士被杀,突然出兵占领胶州湾,并无理要求租借胶州湾。

“胶州湾事件”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

光绪皇帝立志变法图强,遂采纳康有为建议,下诏“明定国是”,进行变法。

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面对这一局势,光绪帝加紧推行新政。

(1)“百日维新”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2)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如何评价百日维新?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学习《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了解西方列强侵略方式的变化及影响。

⑵、学习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理解经济、政治危机之间的关系。

⑶、理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戊戌变法出现之间的关系。

⑷、比较分析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戊戌变法运动出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比较分析、情境再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艰难的探索,来挽救民族危亡,从而激发学生高尚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重难点: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其基本内容。

难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二、学习过程活动探究(一)、戊戌变法背景:第一步,课标知识巩固:戊戌变法的必要性有哪些?第二步:知识灵活运用材料一:材料二: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活动探究(二)戊戌变法的内容:第一步,课标知识巩固:从不同角度整理戊戌变法的内容第二步:知识灵活运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导学案 第9单元 第3课 百日维新(教师版)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导学案 第9单元 第3课 百日维新(教师版)

第3课百日维新【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二、学习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

三、学习难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自主学习】一、救亡与变法呼声再起(一)1897年德、俄强占_胶州湾_ 、_旅顺和大连_.1898年,法、英强占_广州湾、新界_和_威海卫_.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转入_政治实践_阶段。

(二)2.1898年,康有为等人在北京成立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政治团体_保国会_。

二、百日维新(一)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_定国是诏》(二)主要内容:1.在政治方面,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等2.在经济方面,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等3.在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等(三)评价:进步: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一定成都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不足:没有涉及设_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_ 等政治主张,只字不提建立_君主立宪。

_这个核心问题的问题,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动比他们的宣言落后了。

【合作探究】1.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动的百日维新有什么特点?(1)从方式上看:变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军事制度模式,对中国传统的旧制度进行改革。

(2)从宗旨上看:是要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在渐进的变革中.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从根本上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

(3)从内容上看:变法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有差距,维新派与康有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的诏令中没有此内容,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4)变法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旧制的巨大社会力量。

2.“读史的人往往很同情光绪帝,以为他是维新派的一个皇帝,并代表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企图实行一种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百日维新》教案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百日维新》教案

教案【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目標:1、識記康有為兩次上書,進呈《日本變政考》《俄彼得變政記》,組織保國會,維新變法浪潮激蕩全國。

掌握百日維新的開始的標誌和基本內容。

2、理解資產階級維新運動從理論宣傳轉入政治實踐的原因,分析百日維新的進步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1、探究百日維新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列表歸納和問題探究維新變法的內容,進行材料收集和討論。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以康、梁為代表的維新派以國家、民族的命運為己任,要求變法,順應歷史潮流,是中國歷史進程中的巨大進步。

2、維新變法運動是挽救中華民族危亡的產物,是中國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的產物與要求,是先進的中國人從學習西方器物遞進到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的發展與深化。

教學重難點重點:百日維新的背景及基本內容。

難點:對百日維新的評價。

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採用談話導入法:拿破崙關於中國有一句名言,“中國是頭睡獅,就讓它永遠睡下去吧!”鴉片戰爭之前,中國確實像一頭睡獅,但鴉片戰爭的炮火使這頭睡獅逐步醒來。

鴉片戰爭導致新思想的萌發,甲午中日戰爭導致更多的中國人醒來。

隨著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人民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水準有了質的飛躍,維新運動由理論宣傳進入政治實踐階段。

一批先進的知識份子異想天開地想要依靠光緒皇帝的支持來進行一場旨在改變中國危局的維新變法運動。

由此導入新課學習。

一、救亡與變法的呼聲再起:1、中國面臨被列強瓜分的危險:戊戌年間,帝國主義瓜分中國又達到一個狂潮。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德國藉口兩名傳教士被殺,突然出兵佔領膠州灣,並無理要求租借膠州灣。

愚蠢的清廷竟然邀請*艦隊來到膠州灣,希望以此遏制德國,結果引狼入室,俄軍趁機強佔了大連、旅順兩港。

1898年農曆二月十一日,*向清廷要求租借兩港二十五年,清廷*答應。

接著,法國要求租借廣州灣九十九年,並把魔爪伸向粵桂;英國要求繼續九龍半島的九十九年借約,更無理強行租借日本撤離後的威海衛;日本則向清廷聲明:不得割讓與臺灣相近的福建省(伺機窺視福建);*更貪婪地禍及滿、蒙、新疆。

人教版选修1《百日维新》word学案

人教版选修1《百日维新》word学案
C.为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政可能D.彻底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5、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破坏维新变法的手段有(C)
①刺杀维新志士②慈禧太后牢牢掌握用人大权③与洋人勾结镇压维新变法运动④发动政变废除新法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
拓拓展提升
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结合必修三专题三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用史实说明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A.①②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③④⑤
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反映的内容是(B)
A.命各省保荐,引进人才B.提倡官民上书言事
C.裁汰冗员,澄清吏治D.设邮政局’
4、下列说法不能正确反映百日维新所取得的初步成果的是(D)
A.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近代化;妥协性。
环节
教师
学生
迁移阶段
达达标检测

学生独立完成检测题,每小题4分。
1、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发布诏令(A)
A.裁撤部分中央机构B.设立议院C.制定宪法D.设立制度局主持新政
2、下列各项属戊戌变法内容的是①筹划海防,成立海军衙门②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③开办京师大学堂④废除八股取士⑤学校不读四书五经(C)
张先生支持变法,工商业者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刘秀才和那大人反对变法,他们代表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
2、他们分别最关注的维新措施是哪一条?为什么?(10分)
张先生关注的可以有多种,如鼓励发展工商业、鼓励士民上书言事、提倡私人开办工厂等,原因是这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参政提供了可能;刘秀才最关注的是改革科举,因为这关系到他的前途与命运;那大人最关注的是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官以及废除旗人的特权,因这直接损害了他的利益。

高二历史学案:9.3《 百日维新》新人教选修1

高二历史学案:9.3《 百日维新》新人教选修1

第3课百日维新学习方法点拨1.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的变法法令,维新变法运动进入高潮。

2.在“百日维新”的过程中,变法法令的内容没有涉及资产阶级的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设立制度局等主张,这充分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教材自学导引与解读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1.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⑴德国强占①。

⑵俄国强占②和③。

⑶法国强租④。

⑷英国租借“⑤”和“⑥”。

2.表现:维新运动转入⑦阶段。

⑴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五书》,产生重大影响。

⑵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六书》,主张学习⑧进行全面改革。

⑶康有为进呈《⑨》和《⑩》等书籍。

⑷1898年春,康有为发起组织⑪,保浙会等成立,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⑸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拓展点拨】强学会和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为变法提供了组织准备,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定变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总之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加速了这场政治运动的到来。

【自我校对】①胶州湾;②旅顺;③大连;④广州湾;⑤新界;⑥威海卫;⑦政治实践;⑧日本明治维新;⑨日本变政考;⑩俄彼得变政记;⑪保国会;二、百日维新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①》,宣布变法。

2.内容⑴政治方面A.力行新政。

B.鼓励②上书言事。

C.各省督抚举荐③。

D.④,裁减冗员等。

⑵经济方面A.设立⑤,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B.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⑥。

C.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

D.改革财政,创办⑦,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

E.兴办⑧,裁撤驿站。

⑶文化教育方面A.改革⑨,废除八股。

B.各地成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⑩等。

C.鼓励私人办学,选派学生到⑪。

D.准许民间创办⑫、学会。

E.设立⑬,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⑷军事方面A.建立⑭,装备新式武器。

B.按⑮练兵。

C.添造兵船,增强⑯实力。

3.局限:未实行“⑰、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百日维新
A课程目标: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B教学目标
C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保国会及百日维新的基本内容。

难点:保国会及戊戌变法的性质
D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走到历史前台,在中国资产阶级远未成熟的时候,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

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进入政治实践阶段。

【讲述内容】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维新派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是思想舆论准备,目的是为了把其政治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改良。

19世纪末,推动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是什么?
表现在哪里?
1、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
(1)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加深
①1897年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
③法国租借广州湾;
④英国租借后来称之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

(2)维新派极力宣传变法,并得到光绪帝的支持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全国人民反对,康有为从广东赶到北京后,再次给皇帝上书(第五书)再次强调变法的紧迫感,重要性。

上书仍未直接到光绪皇帝手中,但其内容痛切,在大小官员中辗转传抄,引起强烈反响。

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发表——光绪看到了。

准备召见,囿于非四品以上的官员不得召见的祖制,遂改令递送条陈,并下令:对康有为的条陈要随到随送,不得阻拦扣压。

——维新派得到了皇帝的直接支持。

2、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表现
(1)康有为上清帝第五、第六书痛陈变法
1897年12月,康有为第五次上书光绪帝,陈述变法的紧迫性,强调内忧外患,形势严峻,变法刻不容缓,否则,皇上与诸臣求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虽未到达皇上,但广为流传,影响颇大。

光绪帝为了摆脱慈禧太后束缚,开始准备接纳维新主张。

守旧派阻挠皇帝召见维新派,改令五大臣“问话”康有为,1898年1月24日,李鸿章、翁同和、荣禄、廖寿恒、张荫桓在总理衙门召见康有为,荣禄问:“祖宗之法不可变”,康答:“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也,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乎?即如此地为外交之署,亦非祖宗之法所有也,因时制宜,诚非
得已。

”事后,翁同和入奏,光绪帝命令,今后康有为若有条陈,即日呈送,不许阻止,并要康有为呈送所辑日俄变政之书。

这样就有了1898年1月29日的《应诏统筹全局折》(上清帝第六书),指出: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建议皇帝效法日俄推行新政,当务之急是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开制度局,许天下人上书,它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康有为主张引起了皇帝的共鸣,他当即下令相关部门详细研究康有为建议。

(2)康有为递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协助光绪帝坚定变法决心
帝党官僚翁同和大力举荐康有为,皇帝命令总理衙门将康有为撰写的宣传变法的《日本明治变政考》、《俄大彼得变法考》等书进呈上来,皇帝对此十分欣赏,将书“置御案,日加披览”。

(3)1898年康有为成立保国会,宣传变法
保国会是御侮救亡的团体,规模比强学会大,它的成立使维新变法运动正式拉开帷幕。

(4)1898年,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当时,各地的维新报刊和学会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到1897年底,全国出现了讲求维新变法的政治性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了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达300所以上,维新变法风气在全国各地蓬勃。

一些有见识,有爱国心的官员也急切希望
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亡的命运。

1998年在各种政治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二、百日维新
1、变法的开始的标志
1898年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开始~9月21日戊戌政变结束,这次变法历时共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2、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3、进步意义
光绪皇帝的变法上谕,基本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与要求。

4、局限性:
(1)没有采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2)没有涉及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3)没有深入广大民众与广大民众运动相结合
【本课小结】
19世纪末列强逐步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

以康、梁
为代表的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极力宣扬变法,他们的主张引起了光绪帝的共鸣,变法形势持续高涨,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1898年,光绪帝任用维新派实行变法,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实行改革,基本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愿望与要求,这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在一定水准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E布置作业:
F板书设计:略
G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