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全面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梭伦改革课标内容要求:(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一、梭伦改革的背景:1、政治: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2、经济发展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3、阶级变化: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二、梭伦改革:1、内容:“颁布解负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三、梭伦改革的评价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第二单元商鞅变法课标内容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二、商鞅变法内容: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政治改革: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强集权、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制定连坐法3、文化风俗改革:“燔诗书、明法令”;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三、评价:秦国强盛、意义深远1、作用: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促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2、表现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最新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梳理

濒于破产, 是对农民 的掠夺, 农民抵制 改革,不
(加组强织对)农民建的立管“理村。社”过的政去农权受民的个又控别被制地纳之主入下支地。配 方
断斗争。
俄国改革的其他方面
措施
评价
影响
政 设立地方 治 和城市自
治机构
规定了严格的财产限 制,有利于贵族和资 产阶级,促进了资本 主义的发展
维护贵族、 地主利益, 为资本主义 发展开辟了
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梳理
梭伦改革的背景
贵族与平民的对立是改革的根本原因 基伦暴动和德拉古法是贵族和平民矛 盾激化的表现 萨拉米危机是改革的导火线和直接原因
特点:削弱氏族贵族权力, 维护富裕工商业奴隶主利益, 是一种中庸政策
2、局限性:——商鞅变法处在一个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
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 属性使变法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资产阶级:既不满政治上无权,又要依附地主阶级 农民阶级:受双重压迫,生活仍贫困,反抗不断 平民知识分子:形成民粹派,主张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沙皇遇刺:新沙皇中止改革措施,进一步加强专制, 促进革命形势走向成熟
一.日本幕府统治的表现
1、森严的等级制度 (幕藩体制) 2、重农抑商的经济 3、闭关锁国的外交
流民编入军队 集中行政权,
原因
②为集中军权, 一职多官 扩大禁军数量 ②扩大科举取
②大兴土木 ③每年向辽、西
③为对付辽、 士人数
夏交纳“岁币”
西夏在边境大
量屯兵
根源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挽救危机的尝试——庆历新政(1043年)
直接原因:宋夏战争的失败激化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 目的:革除弊政、维护封建统治 人物: 范仲淹 宋仁宗 措施: 以整顿吏治为核心 结果: 失败 失败原因 改革触犯保守派官僚利益,遭到他们反对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历史是一面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镜子,通过学习历史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规律。
在高中历史选修一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历史知识,下面我将对其中的几个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发展在夏商周时期,我国社会逐渐进入了农耕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夏商周三代相继兴起和衰落,这些朝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点。
例如,夏代是我国的第一个封建国家,商代是我国最早的青铜文化时代,周代则建立了分封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框架。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变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革和变局。
各国争霸,政治紊乱,思想多元,百家争鸣。
孔子、老子、孟子等重要思想家相继出现,他们的思想影响了后世。
在军事方面,孙武的《孙子兵法》被誉为古代兵家必读的军事典籍,为后世军事战略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秦汉时代的统一大一统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统一币制、度量衡和文字,开创了统一封建王朝的先河。
汉朝则进一步巩固了统一大一统的基础,推行“皇帝制度”,建立了完善的中央官僚体系,推动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其中,汉武帝开创了“文景之治”,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奠定了中国统一大一统的基础。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的政治、文化变迁中国历史上的唐宋元明清时期是政治、文化变迁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王朝之一,其文化艺术达到了巅峰。
宋朝推行科举制度,开创了宋代经济的繁荣。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虽然元朝只存在了不到100年,但对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清两代是封建王朝的最后两代,尤其是明朝的洪武、永乐年间,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的进步,是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
通过对以上几个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本文将结合历史选修一的教学内容,对历史知识点进行总结。
历史选修一是高中历史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学习历史选修一,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从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经济和文化以及中国古代的外交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远古时期的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至近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十分丰富多彩。
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1. 原始社会时期原始社会时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人们以狩猎、采集为生,生活方式比较简单。
社会关系比较简单,没有私有制和阶级分化。
2. 奴隶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是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矛盾的私有制。
奴隶社会时期,也是社会阶级分化开始出现的时期。
3. 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封建社会时期,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社会阶级分化更加明显,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
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大量的封建王朝,如夏朝、商朝、周朝、秦朝、汉朝等。
4.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时期受到外国侵略的影响较大,国家逐渐走向衰落。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的战争,国家遭受了严重的创伤。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制度的发展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1. 夏朝的政治制度夏朝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个王朝,它建立了世袭制的政治制度,实行了世袭制的王室统治,形成了最早的奴隶社会的封建国家。
2. 商朝的政治制度商朝是中国古代的第二个王朝,也是中国最早的封建王朝。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复习全册知识点总结汇编(全面!)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复习全册知识点总结汇编专题一梭伦改革(一)背景1、内忧(1)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动荡(贵族与平民矛盾;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矛盾)(2)解决危机的尝试的失败。
基伦暴动;德拉古立法。
2、外患:萨拉米危机暴露了雅典城邦积弊。
(直接原因)3、个人因素: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领导改革。
(二)目的1、直接目的:缓和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2、根本目的:缓和矛盾,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三)措施1、经济领域:(1)颁布“解负令”,取消债务奴隶——为平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基础(2)鼓励发展工商业——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增强工商业奴隶主,促进政治多元化。
2、政治领域:(1)按财产多少划分四个等级分享政治权利——保护贵族的利益,但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资格瓦解了贵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基础,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贵族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
(2)建立“四百人会议”——提高了公民大会的地位,打破了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3)组建民众法庭——打破贵族对法律及司法审判权的垄断,使平民获得参加国家政权的权利。
(四)性质:奴隶主阶级性质的改革(五)特点:革命性;中庸性(六)影响1.打击了氏族贵族的势力,完善了雅典政治体制,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形成。
2.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1)物质基础:改革消灭了债务奴隶制,稳定了小农经济,确保了雅典公民经济上的独立。
(2)社会基础:改革巩固了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
(3)制度保障:改革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4)法律精神:梭伦依靠法律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梭伦的价值观及其在改革中创立的有利于公民行使职权的各种制度,对雅典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3、对人类的影响:梭伦改革是人类历史上一份宝贵的遗产,它奠定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
(影响了西方的三权分立原则,议会制度,陪审员制等)(七)评价:1、评价:积极性:(见上)局限性:采用中庸的原则,没有消除贵族与平民的根本矛盾:2.结果:梭伦出走,雅典建立“僭主政治”。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梭伦改革课标内容要求:(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一、梭伦改革的背景:1、政治: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2、经济发展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3、阶级变化: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二、梭伦改革:1、内容:“颁布解负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三、梭伦改革的评价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第二单元商鞅变法课标内容要求:(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二、商鞅变法内容: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2、政治改革: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加强集权、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制定连坐法3、文化风俗改革:“燔诗书、明法令”;改革社会风尚习俗、父子分居、一夫一妻三、评价:秦国强盛、意义深远1、作用:废除旧制度,创建新制度;促使秦国成为当时先进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2、表现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主干知识梳理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主干知识梳理一、雅典梭伦改革(公元前6世纪初)1、背景原因:(1)国家政治体制:君主制→贵族共和制。
(2)主要矛盾: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阶级矛盾激化,政局动荡——根本原因。
(3)挽救危机的尝试——基伦暴动、德拉古立法失败。
(4)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米危机。
(5)梭伦执政。
总之,贵族政治已成雅典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
西方民主政治基础。
经济:推动农工商业发展。
(2)局限:中庸(中立、折中、调和)原则不能彻底解决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二、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开始,共2次)1、背景原因:(1)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大发展、大动荡。
(2)新兴地主阶级实力增强,要求改革,废除奴隶主特权,获取权利,维护自身利益。
(3)一些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纷纷改革。
(4)秦国落后,诸侯卑秦。
(5)法家思想形成发展。
(6)秦孝公为富国强兵而求贤,支持变法。
(7)商鞅舌战群臣、徙木立信、严惩反对势力,扫除变法思想、政治障碍。
立。
推动秦国封建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政治威望日高,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最大。
法家思想成为秦国统治思想。
(3)消极:严刑峻法、加强思想控制,对后来秦朝暴政埋下祸根。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5世纪末)1、背景原因:(1)北魏建立与统一黄河流域。
(2)北方民族融合加强。
(3)社会矛盾激化(民族(拓跋部与其他民族)矛盾、阶级(统治者与人民)矛盾、统治阶级(拓跋贵族之间及其与汉族官僚)内部矛盾)和统治危机——根本原因。
(4)冯太后、孝文帝的推动。
化恢复发展、洛阳繁盛。
(3)政治:缓和社会矛盾;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巩固统治。
(4)民族关系: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5)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
★四、王安石变法(北宋中期,1069年开始)1、背景原因:(1)北宋初期加强集权措施,导致中期出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内忧(农民起义、财匮)外患(辽夏威胁、兵虚)的统治危机。
(2)庆历新政失败,统治危机依存并加剧。
(完整word版)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笔记(良心出品必属精品)

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一、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1.公元前9—前8世纪雅典城邦的阶级构成:贵族平民农民手工业者2.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原因:①政治上:贵族掌握大权;公民大会的权力有名无实②经济上:贵族通过放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许多平民沦为“六一汉”或债务奴隶贵族专横和压榨,激起平民反抗。
社会矛盾尖锐,必须进行改革来缓和社会矛盾二、工商业的发展1.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社会发生的变化:①农业生产力大为提高(铁制农具),工商业发展②形成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2.各派别的势力关系,利益要求:平原派:即贵族,主张维护贵族政治,巩固自身既得利益山地派:即下层平民,主张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海岸派:即工商业者,主张打破贵族专权,分享权力;反对激进要求,主张温和改革“海岸派”和“山地派”共同反对贵族专权,强烈要求改革三、首席执政官梭伦梭伦成为执政官的条件:改革前雅典城邦的社会状况(梭伦改革的背景)1、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1政治上:贵族把持权力机关○2经济上:贵族盘剥平民,平民沦为“六一汉”及债务奴隶○3平民暴动○4贵族内部局部调整未能缓和社会矛盾2、随着雅典工商业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级和平民对贵族专权日益不满,改革呼声日益强烈。
3、梭伦的个人因素①出身贵族,同情平民②收复萨拉米斯岛,获得威望③“疯诗人事件”表达了爱国热情○4公元前594年,当选为首席执政官(有权力)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一、梭伦改革主要内容:1、“解负令”的内容○1废除所有债务,禁止以人身为抵押借贷○2解放债务奴隶○3废除“六一汉”制度。
2、其他的改革举措○1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兼并;制定“遗嘱法”○2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保持贵族优越的经济地位3、以上改革的作用:○1贵族兼并土地受到制约,失去扩展势力的物质基础○2许多平民重新获得土地和自由,扩大了公民的基础○3使雅典城邦走上对外掠夺外邦奴隶的道路二、实行财产等级制度1、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的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原则: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特点:财产越多,等级越高,权利和义务就越多2、内容:①政治权力分配:第一等级——一切官职第二等级——除司库以外的高级官职第三等级——低级官职第四等级——无权担任官职②军事义务:第一等级、第二等级——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第三等级——提供重装步兵,自备军械和军装第四等级——充当轻装步兵和一般水手,不用自备军备,只带棍棒③公共开支:所有公共开支随等级的高低增减3、财产等级制度的评价:并未实现真正的平等,但打破了贵族的垄断特权,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与政治的途径三、重组国家权力机构四、鼓励工商业发展1、目的:扩大下层平民就业机会,壮大城邦实力2、措施:○1农业,提倡种植经济作物,禁止粮食出口,抑制粮食涨价,保障平民生活稳定○2手工业,对内让孩子学门手艺,否则儿子可以拒绝赡养父母,对外对移民手工业者给予公民权○3商业,改革币制与度量衡制;确立私有制,成人财产继承自由原则;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惩罚游手好闲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