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

合集下载

主体和客体最基本的关系式

主体和客体最基本的关系式

主体和客体最基本的关系式
主体和客体
1、主体指的是拥有巨大潜力和主动权力的具体实体,如个人、组织或集团,它们
是主动发起行动者,拥有行动的权利。

2、客体指的是接受主体指令和服从主体的对象,客体只负责接受主体的指令并服
从命令,它们没有独立行动的权力。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主客义务:一方负责指挥,一方负责服从。

主体将会指挥客体,希望客体按照
它的要求去做事,而客体只能按照主体的要求去完成任务,由此产生一种主客义务关系。

2、主客依存:客体依靠主体拥有安全感以及能够持续生存,而主体也依赖客体做
到自己期望的一切。

由此产生主客依存的相互关系。

3、主客协作:客体以某种形式与主体协作,以实现某种目标,是一种双赢的关系,客体获得东西的同时,主体也会获得所需要的。

4、主客调节:主体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如直接影响、引导、启发等,对客体进
行调节,以达到自己所需要的结果。

总之,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依存、相互连接的一种关系,包含着以上四种关系:主客义务、主客依存、主客协作以及主客调节。

每一种关系都要求双方的尊重、责任以及合作,以实现双赢的局面。

只有这样,主体和客体之间才能够有效的沟通交流,并实现最终的目的和意图。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理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它是精神分析在现代最重要的发展。

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学中最具有活力的一个理论分支,被誉为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在临床实践中有很强指导性和适用性。

用于探讨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是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的成长。

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1 基本理论观点客体(object)最早是弗洛伊德开始使用的,用于讨论本能驱力和早期母婴关系,认为客体(人或物)是本能得以满足的对象。

客体理论家认为客体指的不是物,而是某个个体的意愿、情感和行为所指向的人。

客体理论家认为的客体承载了某一种情感(爱或恨),Object 作为本身意义而言是对象,由主观意识所染指后为客体。

客体关系则指人际关系以及关系中的互动在其内心世界留下的痕迹。

客体关系理论则是重视关系,并以客体和客体关系为基础的精神分析观点。

客体关系理论家不像古典精神分析强调先天生物学因素,转而关注早期母婴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客体理论家认为婴幼儿期对外在关系体验的内化形成了内部客体,婴幼儿早期形成的内部客体就像内在的“模板”,影响个体对以后生活中其他人的感知和反应。

主要的客体关系理论家有克莱因(Melanie.Klein)、温尼科特(D.W.Winnicott)等。

他们提出了不太统一、各自独立的理论。

2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2.1 克莱因(Melanie.Klein)克莱因是德裔英国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学家,是客体关系理论的创始人,被誉为“客体关系理论之母”,并被认为是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具贡献的领导人物之一。

克莱因保留了弗洛伊德对本能的强调,但认为本能与客体有内在的联系,认为驱力是表示关系的,天生就是朝向客体的,她的工作为弗洛伊德理论和客体关系理论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克莱因对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贡献,分为理论和技术两个层面。

客体关系——精选推荐

客体关系——精选推荐

客体关系江洪涛推荐⼀、客体关系发展四阶段的特征1、第⼀阶段:母性分裂阶段。

特征:婴⼉将世界分成令⼈满意的和令⼈不满意的。

满意的感觉是:充⾜的,温暖的,被抱着的;不满意的感觉是:空乏的,冷淡的,不被碰触的2、第⼆阶段:想象分裂阶段。

特征:⼉童使⽤想象在内⼼中创造⼀个母亲的映像,并使⽤内在映像替代失去的客体,以⼀个想象中的母亲来补偿母亲缺席带来的威胁⽣命的影响。

有些⼉童会使⽤过渡性客体来铺平母亲从外在客体到内在存在的转变之路。

由于母亲从本性上分裂的,母亲映像也是分裂的。

⼉童会在内⼼中分出好母亲映像和坏母亲映像。

3、第三阶段:⾃体分裂阶段。

特征:语⾔开始发展,母亲在的时候⼉童⾯对⾯的与母亲对话,母亲不在的时候,⼉童就在内⼼与母亲表象对话。

由于⼉童⾃⼰活动的时候越来越多,⼉童与母亲的对话越来越多的采⽤内部对话。

母亲对⼉童的管理转变为⼉童对⾃⼰的管理。

⼉童将内在母亲表象这部分付诸了⾏动。

⼉童的语⾔中出现了“我”,标志⼉童⾃体出现。

伴随早年分裂的体验,⼉童界定⾃⼰是相对好的还是相对不好的。

4、第四阶段:认同分裂阶段。

⼉童在⼼理上与他⼈的互动增加,建构于个体与他⼈关系之上的⾃体包含了社会规范和习俗的内化。

认同是⼀系列⾃体—他体系统的简化,他们构建于关系,其⾃体分化将持续⼀⽣。

发展与母⼦关系中好与坏的体验,发展为关于⾃体好坏的感受。

⼆、为什么分别⽤母性分离、想象分裂、⾃体分裂、认同分裂1、母性分裂阶段:婴⼉⼤部分时间⽤于吃,个体最早的分裂体验是通过与乳房的互动产⽣的,乳汁通畅时,乳房就是好的,乳汁不畅是,乳房就是不好的,由此体验的世界的分裂。

随着⼉童的成长,逐渐意识到,⽆论外界存在的是什么,都不仅仅是⼿或乳房,⽽是⼈,⼉童把相关的映像、声⾳、味道融合进早起抚养者的形象中,这个早期抚养者通常是母亲。

由于母亲并不是完美的,不能满⾜⼉童所有的要求,⼉童出现分裂,这就是母性分裂。

2、想象分裂阶段:母亲经常性的消失令⼉童感到伤⼼,为了保存失去的客体,⼉童通过在内⼼想象⼀个母亲的映像,来弥补母亲暂时离去对⼉童带来的伤害。

主体与客体之间四种关系

主体与客体之间四种关系

主体与客体之间四种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之一,它反映了个体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联系。

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四种关系是面对面的交流、信息的传递、资源的分享和权力的运用。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四种关系。

首先是面对面的交流。

面对面的交流是最直接、最直观的交流方式,它能够促进个体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主体和客体直接面对面地交流,通过语言、表情、肢体语言等方式传递信息、交换意见。

这种交流方式有助于建立信任和共鸣,促进双方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是人际关系和组织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其次是信息的传递。

信息的传递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重要联系方式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的传递已经成为了一种无处不在的现象。

主体通过不同的渠道和媒介,将信息传递给客体,以达到特定的目的。

这种关系可以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

信息的传递可以是单向的指令和指示,也可以是双向的信息交流和反馈。

信息的传递有助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和知识传递,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是资源的分享。

资源的分享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资源的稀缺性使得资源的分享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主体作为资源的提供者,把资源分享给客体,以实现互惠互利的关系。

资源的分享可以是物质资源的分配,也可以是非物质资源(比如时间、知识、经验等)的分享。

通过资源的分享,主体和客体之间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是权力的运用。

权力的运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

权力是指主体对客体施加影响、强制或控制的能力。

在社会中,权力的运用往往与组织和机构相关。

主体通过运用权力,对客体进行管理、指导和激励,以实现特定的目标。

权力的运用既可以是正当合法的,也可以是非法的或滥用的。

合理和适度地运用权力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组织效益,而滥用权力则可能引发不公平和不正义的问题。

综上所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四种关系是面对面的交流、信息的传递、资源的分享和权力的运用。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

以上的分析中,认同主要是一些次自体。他们建 构关系并依赖关系而存在,这就是为什么关系对
于心理生存这么重要的原因。 自体发展的第四个发展阶段是持续一生的自
体化阶段。
成人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建立一些将会
增强这些认同的关系。到了每一个认同成了
自体的一部分时,这个过程便有助于个体整 体的“自体价值感”的形成。
客体关系(object-relations)
基本界定:
客体关系是指存在一个人内在精神中的人际关系形态
的模式。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 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 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 客体关系起源于克莱因,在把精神分 析运用于儿童的治疗中,通过游戏她发 现儿童并不是把能量用来控制情欲冲动, 而是使用更多的能量构建他们的人际关 系世界。在儿童的内心当中存在着一个 内在关系世界。且这种关系是以母子关 系为原型,它是所有客体关系的基础。 较之弗洛伊德的理论,客体关系理论所 看重的是儿童前恋母期的发展。
在寻求试图了解此一新领域的同时,克莱茵摘 取弗氏理论作为其研究发现的脉络背景并保留 本能驱力的概念。她以本能的脉络背景探讨其 创新的理论与临床研究工作。
克莱茵认为: 婴儿在子宫内处于一种完美状态, 当他出生那一刻起就经历着第一次创伤。 基本观点: 生与死相互斗争,生命是被“创造与毁灭之 间强大而神秘的内在斗争”所控制着。
投射性认同 是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行动 或作出反应的人际行为模式。 “接收者被迫以一种与投射者释放出来的感 受一致,与投射性幻想中的感受一致,且与投射 性幻想中的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一致的方式来思 考、感受和行为”。
自体,从它最基本的形式来说,是丰富的且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有三点:1、在实践关系中,主体和客体有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相互影响;2、主体和客体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两者表现在,两者互相规定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3、主体和客体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实践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与哲学基本问题紧密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体是不依赖主体而独立存在的;主体不是消极地适应客观世界,而是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和改造世界。

唯心主义颠倒主客体关系,认为客体依赖主体而存在,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具有不同的侧面,主要是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

实践关系是主体改造客体以及客体被改造的关系。

在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中,同时发生着认识关系。

这是主体在观念上掌握和反映客体以及客体在观念上被掌握、被反映的关系。

客体关系心理学的六个重要原则解读

客体关系心理学的六个重要原则解读

客体关系心理学的六个重要原则解读客体关系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关注人际关系和社会情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以下是客体关系心理学的六个重要原则及其解读:1. 客体关系是人类经验的核心: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人类经验的核心是与他人的关系。

个体在与他人互动中形成了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

这些客体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情感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早期关系对个体发展至关重要:客体关系心理学强调早期关系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个体在婴儿期和儿童期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对其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早期关系的质量会影响个体的自尊、情感稳定性和人际关系能力。

3. 无意识的影响: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无意识对个体的情感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无意识包含了个体无法意识到的心理过程和情感体验。

这些无意识的体验和冲突会影响个体的情感反应、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

4. 心理防御机制:客体关系心理学提出了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

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无意识地应对情感冲突和焦虑的方式。

这些防御机制可能包括压抑、否认、投射、反向作用等。

心理防御机制在保护个体情感稳定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过度使用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5. 人际互动中的情感传递: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人际互动中的情感传递是相互的。

个体不仅会受到他人情感的影响,也会传递自己的情感给他人。

这种情感传递在亲密关系中尤为明显,对个体的情感健康和关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6. 治疗关系的重要性:客体关系心理学对心理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治疗关系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客体关系,治疗师与患者之间的互动和情感连接对治疗效果起着关键作用。

客体关系心理学强调治疗师要关注患者的客体关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和处理情感问题。

以上是客体关系心理学的六个重要原则及其解读。

这些原则强调了人际关系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无意识、心理防御机制和情感传递在人际互动中的作用。

客体关系心理学为理解和处理情感问题提供了理论框架,对心理治疗和人际关系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企业价值评估客体之间的关系

企业价值评估客体之间的关系

企业价值评估客体之间的关系
企业的价值评估对象通常是整个企业,或是其中某一项重要业务、资产或部门等,评估的目的是为了确定该客体的合理市场价值,以便企业决策者、投资者等做出科学的决策。

在企业价值评估中,不同客体之间通常存在以下关系:
1. 客体内部关系:一个企业内部不同客体之间的关系有着紧密的联系。

例如,一个企业的客户、员工、管理层、业务、资产、债务等在评估其价值时都是必须考虑的关键要素。

因此,在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通常需要分别评估这些客体的价值,然后综合考虑调整,得到整个企业的总价值。

2. 客体间的协同关系:企业不同客体之间通常具有协同效应,即客体之间相互协作、互相促进,形成互补的优势和附加值。

例如,一个实验室的专业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与一个制药公司的产品销售产生的收益具有协同关系。

在企业价值评估时,需要将这种协同效应考虑进去,确定合理的协同效应系数。

3. 客体间的替代关系:企业不同客体之间还可能存在替代关系。

例如,两个公司分别生产同一种产品,当其中一个公司的产品价格过高时,消费者可能会转向另一个低价公司的产品。

在企业价值评估中,需要评估不同客体的替代潜力和替代成本,确定合理的替代系数。

4. 客体间的风险关系:不同客体之间的风险可以相互传递。

例如,一个企业的业务部门可能会存在风险,进一步影响到整个企业的风险水平。

在企业价值评估中,需要评估不同客体的风险,确定合理的风险溢价系数,更准确地反映客体的风险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1、意识与潜意识; 2、性驱力是人格发展的最核心因素; 3、临床实践:人格的心理动力学角度。 客体:否认本能驱力,尤其是性本能在人格 发展中占有如此关键的重要地位。他们 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 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 尤其与母亲的关系。
你能用理论进行回答吗?
奶奶带着1岁左右的孩子玩。孩子不小 心摔了一跤,哭泣不停止。 奶奶屡试不爽的话语: 都是地不好,宝贝起来,我打地。 都是桌子不好,宝贵不要哭,我打那个 坏桌子。
1、客体关系理论有关背景 、 2、客体关系理论概述 、 3、客体关系理论的精神病理学 、 及治疗学 4、理论对比 、 5、理论应用 、
精神分析理论自弗洛伊德至今的发展历史大约 可归纳为四个阶段。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 理论是在20 世纪40 年代发展起来的, 属于精 神分析发展史的第四阶段。 其代表人物有Melan ie Klein Ronald Melan Klein, Fair2bairn, Donald W inn ico t t, Edith J acob son,Margaret Mahler,Otto Kernberg 等。
(三)治疗方法 1、关系治疗 问题产生于早期的亲子关系,治疗目标是 自我的重建。 2、家庭治疗 把问题放到家庭成员互动的过程中去解决。 重点从个人心理动力学转移到作为社会系 统的家庭动力学。
四、理论对比
• 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不把成熟自体视为实现“分离-个体化” 之理想状态,这是某些客体关系理论所提出的,自 体心理学主张:即使成熟自体也继续需要镜映、理 想化、及双生自体客体体验。 自体心理学与客体关系理论两者同为佛洛伊德的古 典精神分析以来,擅长且详细描述了关于前语言期 现象的问题与处理的两大精神分析理论。 • 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关系理论: 指在人际交往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它反映个体或团体寻求满(object-relations
theory)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 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 客体。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 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 境的影响。
客体关系理论探讨的是婴儿与
母亲的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 结构以及个体如何成长起来,将 人格发展的重心从俄底普斯情结 转移到从出生到3岁的俄底普斯前 期的冲突之上。
对人格发展的理解与划分: 对人格发展的理解与划分:
Klein 将人格的发展过程分为二个层面: 偏执—分裂层面和抑郁层面; Fairbairn 则根据婴儿对内在客体的依赖程度 将人格的发展过程分成三个阶段; 婴儿期依赖阶段、过渡阶段和成熟的依赖阶段 Winnicott将人格的发展分为完全依赖、相对 依赖、独立三种状态;
(二)心理异常的原因 • 1、主客体界限不清 • 2、双极整合缺乏 • 3、早期家庭亲情的缺乏 • 克哈特(1977)认为家庭由“过去体验着过分亲密的 环境”转变为“现在体验着过多疏离的环境” • 亲子关系的疏离与情感剥夺使孩子沉浸在自恋的需要中, 孩子不能从“重要他人”那里感觉到亲情的作用,他们 就会担心自我毁灭。——“心理氧气”的缺乏。 • 克哈特:“导致人类自我毁灭的原因是,生活在冰冷、 毫无人性的冷漠、没有亲情的世界里,人最惧怕的不是 生理死亡,而是生活在人性无存的世界中。”
Jacobson 将发展过程分为自我表象 与客体表象融合阶段和自我表象与客 体表象分化阶段; Mahler将人格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正常的自闭期、正常的共生期、分离 与个体化期;
Kernberg 将人格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出生到一个月, 婴儿的自我表象与客体表象完 全处于未分化的熔合状态。 第二阶段, 从二个月到八个月, 其特征是婴儿形成了一个较 稳固的自我—客体表象复合体。 第三阶段, 从出生后六至八个月开始到十八至三十六个月结束, 其特征是自我表象与客体表象分化, 自我与非我分化。 第四阶段, 从二岁到六岁, 其特征是与愉快情绪相关联的 “好”的自我或客体表象和与攻击性相关联的“坏”的自我或 客体表象被整合成一个整体。同时, 形成稳定的本我、自我、 超我人格结构和自我身份。 第五阶段, 整合好的超我进一步促进了自我身份的整合与巩固, 而自我身份又随著内在客体关系的再调整而得到更进一步的完 善。
三、客体关系理论的精神病理学及治 疗学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正常的人格发展是在 与客体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所以, 与客体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所以,精 神或人格的病理性也必然是早年客体关 系的结果。因而, 系的结果。因而,客体关系的治疗师总 是人际关系的层面来理解人的精神病理 现象并进行治疗。 现象并进行治疗。
客体: 客体:是一个与主体( subject) 相对应的概念, 指某个体的意愿、情感、行为所指向的人。 客体关系: 客体关系:指人际关系以及塑造某个体当前人 际互动特征的既往人际关系在其内心世界的残 迹。 部分客体(Part object) : 初生的婴儿只能根据他 部分客体 所体验到的客体的“好”或“坏”来代表这个 客体, 此时, 他所体验到的只是客体的部分特 征, 故称之为部分客体。
客体
• 源自弗洛伊德:仅指: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对象。
• 弗洛伊德第一次使用这一术语时,是针对于亲子关系中、本 能冲动的对象。人的内驱力有客体,饥饿的内驱力客体是食 物,性驱力的客体是有性吸引力的人。对于婴儿而言,第一 个存在的客体是母亲的乳房,然后是母亲,最后是使婴儿满 足的其他人和事情。
• 广义上讲,客体,指的是一个被爱着或被恨着的人 物、地方、东西,或者幻想。 • 在客体关系理论中,客体很少用于非人化的事物, 比较多的指向一些所渴望的人或直接的活动。即— —重要他人、早期照顾者)
五、理论应用
(一)主客体分离研究——感觉剥夺 把人和外在客体隔离的结果,非但不是形成一个更 加完美的不受外界影响的完整自体感(pure sense of self)反而是一个完全相反的类似共生的状态, 使人失去稳定的自体感和现实感。 精神病人正是以自体——客体感的混淆(selfobject confusion)为特征的。
客体关系理论对儿童内在精神世界的理解
在客体关系理论中, 在客体关系理论中, 研究与治疗的焦 点提前到伊蒂帕斯情结期以前的婴儿 与母亲的“二元关系” 与母亲的“二元关系”。
对人格结构的理解
客体关系理论与传统的弗洛伊德理论的差别 也体现在对人格起源、结构的理解上; 也体现在对人格起源、结构的理解上 客体关系理论家对自我更重视; 客体关系理论家对自我更重视 人的冲突不再是来源于超我与自我之间的冲 突, 而是自我的不同部分与自我所内化的客 体之间的冲突 。
客体表象( 客体表象 representation of object) : 是指客体在 个体内部精神世界的反映。 自我表象( 自我表象 self represen tation) : 是指个体与客 体相处时, 有关自我的精神表达。 分离( 分离 splitting) : 它同时包含正常的心理发展过 程和防御过程双重含义。 共生(symbiosis) : 这是M ah ler 从生物学中 共生 借来的一个概念, 在此是指婴儿对与母亲 处于一种未分化的熔合状态的内在精神体 验。
完整客体(whole object) : 当婴儿能够同时体 完整客体 验到客体既能给他带来满足, 又会使其受到 挫折等多面性时, 他是将客体作为一个完整 的整体在体验, 这就是所谓完整客体。 过渡性客体( 是一些充当 过渡性客体 t ransitional object) :是一些充当 母亲替代物的特殊玩具或玩物。 最典型的过渡性客体有柔软的毯子、玩具, 甚至入睡前的某种特定的物品或声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