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资源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用豌豆做遗传试验材料的优点优势

用豌豆做遗传试验材料的优点优势

A.高茎的花
B.矮茎的花
种子
小结
用豌豆做遗传材料的优点 杂交实验的步骤
杂交实验步骤
去雄:除去母本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 套袋:套上纸袋,一面外来划分干扰,这也是
植物杂交实验中必需的一步。
传粉:待雌蕊成熟后,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
涂抹在除去雄蕊的花的柱头上。
再套袋:传粉后继续套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
例1
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的原因是( C )
A.豌豆品种间性状差异大 B.豌豆先开花后受粉 C.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 D.豌豆是自花传粉的植物
用豌豆做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项目 序号
特点
(1)
自花传粉和闭花受粉,在自 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
(2)
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且能稳定遗传给后代
(3) 花较大
(4) 豌豆生长周期短,易于栽培
(5) 子粒较多
优势
用豌豆做杂交实验,结果既可靠, 又容易分析
实验结果容易观察和分析
易于做杂交实验 缩短实验周期,实验更容易进行 用数学统计方法分析结果更可靠
例2
用豌豆进行遗传实验时,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C )
A.杂交时必须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雄蕊 B.自交时,雄蕊和雌蕊都无须除去 C.杂交时,必须在开花前除去母本的雌蕊 D.人工授粉后,应套袋
例3
孟德尔做了如图所示的豌豆杂交实验,下列描述错误的
是( A )
பைடு நூலகம்
传粉
A.①和②的操作同时进行 B.①的操作是人工去雄 C.②的操作是人工授粉 D.②的操作后要对雌蕊套袋

国内豌豆种质资源形态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国内豌豆种质资源形态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表 1 豌 豆 种质 资 源 形 态 多样 性 鉴 定 项 目及 标 准
Tabl1 Th a n m or e e m i pho o c lc r t r nd her c ie i n f a g r pl m e o c s l gia ha ac e s a t i r t ro or pe e m as r s ur e
中图 分 类 号 : 6 3 3 1 ¥ 4 . 0 文 献 标 识 码 : B
豌 豆是 我 国重 要 的 食用 豆 类 作 物 之一 , 类 各
生 态 区均有 种 植 。豌 豆 以其 高蛋 白质 含 量 、 消 易 化 吸 收 、 菜 饲 兼 用 的诸 多 特 点 , 求 量 日益 增 粮 需 加 。因此 , 生产 上对 高产 、 优质 豌豆新 品种 的需 求
I” “ 群 Ⅱ ” “ 群 Ⅲ ” 3个 组 群 。 从 截 距 、组 、组 共
与其 它性 状 的相 关 与株高 的情 况相 似 。说 明矮秆
品种 的百 粒重 、 荚长 、 荚宽 较 大。
2 1 2 生 育 日数 与 其 他 性 状 之 间 的 相 关 . .
5 8 2处进 一步分 割 , 组群 I” 又分 成 “ .5 “ 下 亚组 群 I-” “ 1 、 亚组 群 I 2 、 亚 组群 I 3 、 亚 组 群 I 一” “ .” “ .
4 、 亚 组 群 I 5 、 亚 组 群 I-” “ 组 群 I ”“ -” “ 6 、 亚 一 7 , 7个 亚 组 群 , “ 群 I 以 下 又 分 为 “ 组 ”共 而 组 I ” 亚 群 1—” “ 组 群 I 2 共 两 个 亚 组 群 。 “ 群 I” 11 亚 I ” 一 组
生育 日数 与 1 6个 性 状 之 间存 在 显 著 或 极 显 著 的相关 。生 育 日数与株 高 、 初花 节位 、 初荚 节位 存在 极显 著正 相关 , 明晚熟 品种 的株 高 、 荚节 说 初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样 性 或 物 种 多 样 性 时 ,也 就包 含 了各 自的 遗传 多样
收 稿 日期 :2 1 一 8 O 02 O一 9
COEY U U A Y UXM
性 。
22 第 0 第 0期 草业 与畜 牧 _ o年 1 1 期总 2 3
多态 的 ,仍 不能 作为 整个 基 因组 的随机样 本代 表 【 。 】 0 J
统 多样 性 离 不 开 物 种 的 多 样性 ,也 就 离 不 开 不 同物
化 。 前 者 称 为 染 色 体 的 畸 变 ,后 者 称 为 基 因 突 变
( 点突变 ) 或 。此 外 ,基 因重 组也 可 以导 致 生 物 产 生
种所具有 的遗传多样性 ,因此遗传多样性 是生态 系 统多样 性 和物种 多样 性 的基 础 ,通 常谈及 生态 系统 多
遗 传 物 质 的改 变 ( 突 变 )是 产 生 遗 传 多 样 性 的根 或 本 原 因 。遗 传 物 质 的 突 变 主要 有 两 种 类 型 , 即染 色
体 数 目和结 构 的变 化 以及 基 因位 点 内部 核 苷 酸 的变
成 生物 群 落 进 而 组 成 生 态 系统 的基 本 单 元 ,生 态 系
异 的个 体形 成 了种 群 内 的遗 传 多 样 性 ;而 各 种 群 由
于 随机 遗 传 漂 变 、 自然 选 择 和 其 它 原 因又 造 成 各 种 群 间 的遗 传 差 异 ,即某 些 种 群 具 有 另 一 些 种 群 不 具 有 的特 殊 等 位 基 因 ,或 不 同种 群 拥 有 不 同的 等 位 基
另 一 方 面 ,利 用 多基 因决 定 的数 量性 状 来 进 行 研 究
2 遗传 多样 性研 究 的原理 及方 法

观察豌豆的亲代和后代植株高矮记录

观察豌豆的亲代和后代植株高矮记录

观察豌豆的亲代和后代植株高矮记录豌豆(学名:Pisum sativum)是一种常见的豆科植物,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

豌豆的亲代和后代植株高矮的观察记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豌豆遗传特性中的显性和隐性基因的表达。

在豌豆的亲代中,我们选取了两个品种进行观察。

第一个品种的亲代呈现为高大的植株,平均高度为150厘米。

第二个品种的亲代呈现为矮小的植株,平均高度为50厘米。

这两个品种之间存在明显的高度差异,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这个高度特征可能受到遗传影响。

通过对这两个品种的亲代进行交配,我们得到了一代后代(F1)。

意外的是,这些F1植株的高度都达到了亲代品种中间的值,即平均为100厘米。

这表明在F1代中,高度特征呈现了显性表达,而矮小特征则呈现了隐性表达。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遗传特性,我们在F1代中选择了若干个植株进行交叉授粉,得到了二代后代(F2)。

在F2代中,我们观察到了不同的植株高度的组合。

其中,有高高(高亲代),高中(高亲代),高矮(F1)和矮矮(矮亲代)四种不同的组合。

令人惊讶的是,F2代中的植株高度呈现出了明显的比例关系,即3:1。

这符合孟德尔的遗传学定律,即两个纯合亲代的子代中,表现型比例是3:1。

根据这些观察结果,我们可以推断高度特征是由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控制的。

在豌豆中,高度特征的显性基因被表示为T,隐性基因被表示为t。

因为显性基因的表达压制了隐性基因的表达,所以只有在没有显性基因存在的情况下,隐性基因才能表达并使植株矮化。

根据这个遗传模型,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F2代中不同组合的植株的遗传情况。

高高组合的植株,即TT基因型,是两个显性基因的组合。

高中组合的植株,即Tt基因型,是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的组合。

高矮组合的植株,即Tt基因型,是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的组合。

矮矮组合的植株,即tt基因型,是两个隐性基因的组合。

根据这些基因型的分布,高高和高中组合表现出高度,高矮组合表现出中等高度,而矮矮组合表现出矮小的高度。

作物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评价利用

作物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评价利用







Thank you !


遗传多样性:一个种群或一个物种中个体之间 或群落之间遗传差异的程度 一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变异组成该位点的遗 传遗传多样性,而所有位点的变异组成一个 群体或一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是一个物种或种群(Population) 生存的遗传基础,一个种群遗传多样性越丰 富,对环境的胁迫适应能力越强 引起植物遗传多样性的因素:进化、驯化、育 种

只有通过作物的遗传改良,才能生产更多的粮 食来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生活的第一需求.基 因组研究的最新结果表明,人类所收集的遗传 资源材料,其巨大的潜在价值被白白锁在了种 子库中.而这些潜在价值的发挥,有待于我们 更新思想、转变观念,从直观的表型选择转变 到分子连锁图谱辅助下的优良基因的直接选 择.

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我们通过作物遗传改良增 加农业投入(化肥、农药、灌溉)、扩大种植面 积等手段满足了人类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 求.但随着淡水和石油(化肥和农药工业之基 础)资源的不断减少及日益恶化的农业污染问 题,我们不可能再寄希望通过增加农业投入、 甚至保持现有水平来满足人类对农产品的需求; 另外,随着城市人口比例的不断上升,大量的 耕地变成了城镇,在未来的岁月里,不可能有 更多的土地可供开垦和种植.


人类近乎一个世纪的努力,收集、保存了遗传 变异类型丰富多样遗传资源,以满足农作物改 良中的基因需求 遗传连锁图可将控制产量和其它一些重要而复 杂的农艺性状的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基因组 研究的一些手段可能使野生远缘种及古老地方 品种的遗传潜力发挥出来,全人类将受益于这 些潜在遗传价值的开发利用.



这样由于驯化及现代育种取材所造成的瓶颈效 应、许多有益的复等位基因被埋没了。 对许多性状的改良,从表型评判,野生近缘种 中选的可能性是很小的,然而非常有益的一些 基因(复等位基因)很可能就埋藏在种质库收集 的大量材料中,这些基因以但被挖掘出来,用 于作物改良就会产生巨大价值。而发现和挖掘 这些基因,必须要我们转变思路和策略。

观察豌豆的亲代和后代植株高矮记录

观察豌豆的亲代和后代植株高矮记录

观察豌豆的亲代和后代植株高矮记录观察豌豆的亲代和后代植株高矮记录近年来,遗传学的发展使我们对遗传变异和遗传特性的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作为生物学中重要的模型生物之一,豌豆(Pisum sativum)被广泛用于遗传实验。

通过观察豌豆的亲代和后代植株的高矮记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遗传机制和遗传变异对植物形态的影响。

1. 亲代植株高矮的观察记录为了确定豌豆的亲代植株的高度,我们可以从种子开始观察,直到植物完全成熟。

将豌豆种子放入适当的环境中,提供充足的阳光和适当的水分。

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及时记录植株的高度,并使用标尺或测量工具准确测量。

将这些数据整理成一个表格或图表,可以更直观地理解亲代植株的高度分布。

观察豌豆亲代植株的高度,可能得到以下数据:- 亲代豌豆植株1:30cm- 亲代豌豆植株2:35cm- 亲代豌豆植株3:28cm- 亲代豌豆植株4:32cm- 亲代豌豆植株5:31cm2. 后代植株高矮的观察记录通过人工授粉或自然传粉等方式,豌豆的花朵会产生孕果。

待后代豌豆植株生长到一定阶段时,进行观察并记录它们的高度。

与观察亲代植株类似,测量后代豌豆植株的高度,将数据整理成表格或图表。

下面是一些可能观察到的后代豌豆植株高度的数据:- 后代豌豆植株1:22cm- 后代豌豆植株2:25cm- 后代豌豆植株3:24cm- 后代豌豆植株4:20cm- 后代豌豆植株5:23cm3. 高矮遗传特性的分析与总结通过对亲代和后代豌豆植株高度的观察记录,我们可以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揭示高矮遗传特性的一些模式。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亲代植株的高度分布在28cm到35cm之间,后代植株的高度分布在20cm到25cm之间。

这表明亲代和后代豌豆植株的高度都呈现一种中等水平,没有出现极端的情况。

遗传学研究表明,植物的高矮特性往往由多个基因组合的方式决定。

且此特性可能受到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的影响。

在豌豆中,可能存在一些与高度相关的基因,显性的遗传方式可能导致高个体,而隐性的遗传方式则可能导致矮个体。

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方法及其在种质资源保护中的应用

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方法及其在种质资源保护中的应用

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方法及其在种质资源保护中的应用种质资源是指作为遗传多样性基础的生命资产,是植物和动物的基因质、种子、胚囊、幼苗、组织细胞、骨架等优良元素,在生态与环境保护、农业生产、食品安全、药物研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保护种质资源,不但能促进优良物种的保存和利用,也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做出贡献。

而保护种质资源的核心在于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因此遗传多样性分析也逐渐成为了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遗传多样性是种质资源保护的核心,它是指生物种类内各个个体之间遗传变异的差异。

遗传多样性越丰富,就意味着这个物种适应环境、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越强,也就更容易适应因生态环境的改变而带来的生存挑战。

对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不仅仅包括了基因的分析,还包括了亲缘关系、种群结构、基因流等方面。

以下将着重介绍遗传多样性分析的几种常用方法及其在种质资源保护中的应用。

1、PCR-SSR技术PCR-SSR技术是一种高效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

SSR是指微卫星序列,这种方法通过仪器进行多个基因区域的扩增,使得几千个微卫星基因片段扩增至20-300基对的长度,从而分析出物种内同等基因不同等位基因的数量、型态、基因频率和表型频率等。

这种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准确地进行多个引物扩增,获取大量的基因片段。

PCR-SSR技术广泛应用于植物、动物、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中。

2、RFLP技术RFLP技术是通过核苷酸链断裂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水解DNA,生成不同的DNA片段,再通过电泳技术将其分离,经过染色而被观察到。

这种方法可以检测出基因组中的多态性,对不同基因型共有的限制性内切酶切位点,进行Elecrophoresis分析,以分类,如亲缘关系,种群结构等。

这种技术在遗传多样性分析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是其他技术无法替代的。

3、AFLP技术AFLP是基于PCR扩增出来的DNA序列,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和PCR扩增,获得多个特征DNA分子,随后将这些特征分子进行电泳分离和检测即可。

白豌豆的基因组分析与功能基因挖掘

白豌豆的基因组分析与功能基因挖掘

白豌豆的基因组分析与功能基因挖掘白豌豆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为了更好地了解白豌豆的基因组,深入挖掘其功能基因,以促进其育种改良和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科学家们对白豌豆的基因组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文将探讨白豌豆的基因组分析及相关功能基因的挖掘工作。

基因组分析是研究一个生物种群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关键步骤。

在白豌豆的基因组分析中,科学家们首先进行了基因组测序。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成功地完成了白豌豆基因组的测序工作。

基因组测序的目的是获得白豌豆的全基因组序列,为后续功能基因挖掘提供基础数据。

在得到白豌豆基因组序列后,科学家们利用生物信息学等相关技术对基因组进行了分析。

他们首先进行了基因预测,即预测出基因组中的基因数量和位置。

通过比对已知基因的数据库,可以识别出白豌豆基因组中的编码序列。

此外,还可以利用DNA序列的一些特定特征,如启动子、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等,预测出基因的调控序列。

基因功能是基因组分析的核心内容之一。

通过比对已知基因的数据库,科学家们可以对白豌豆基因组中的功能基因进行注释。

这些注释包括基因的调控功能、生物学功能、代谢功能等。

此外,基因功能的研究还包括对基因家族的分析,通过找到相关的基因家族成员,可以揭示出基因在进化中的起源和功能。

功能基因挖掘是基因组分析的重要环节。

通过挖掘白豌豆基因组中的功能基因,可以为白豌豆的育种改良和生产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持。

功能基因挖掘的方法主要包括:基因表达分析、功能基因筛选和功能验证等。

基因表达分析是通过测定不同组织和生长发育阶段的基因表达水平,找到与特定性状相关的基因。

功能基因筛选是利用基因组中已有的信息,筛选出与特定性状相关的基因,如耐盐性基因、抗病性基因等。

功能验证是通过转基因技术等手段,验证功能基因在白豌豆中的作用。

通过白豌豆基因组分析与功能基因挖掘,科学家们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他们发现了一些与白豌豆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基因,如豆粒大小和产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